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乘数理论作用的论述

乘数理论作用的论述

乘数理论作用的论述
乘数理论作用的论述

乘数理论作用的论述

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有广义上和狭义上两种含义:广义含义,是指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化量与引起这一变动的变量的变化量之间的比率;狭义含义,特指投资乘数,即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即为投资乘数。

乘数理论指投资变化如何引起收入变化的理论,即一定量投资在已知边际消费倾向的条件下对收入的影响。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通过乘数原理,凯恩斯得到了国民收入(Y)与投资量(I)之间的确切关系,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货币效用的乘数理论:1、乘数指自发性支出增加一倍所导致的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2、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3.乘数原理:投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投资增加量的若干倍。

4、乘数作用的条件: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乘数的经济意义:经济各部门密切相连,一个部门、产业投资的增加,也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收入的增加会持续带来需求的增加。

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乘数效应包括:1、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2、税收乘数效应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3、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

乘数效应的运用:1、如激励政策来说,管理者采取了诸如结果激励方法,或者过程激励方法,但是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激励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这里面,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2、我国古代有很多乘数效应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乘数效应,对于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长

辈对他们的教育或者激励也仅仅限于几次偶尔的说教或者奖赏,但是这种思想却一直延续下去。达到了很好的乘数效应。3、管理者当然也希望使管理能达到乘数效应。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乘数效应不是一劳永逸。乘数效应是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在里面的。只有这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发挥了功效,乘数效应才可能发生功效的。所谓的配套措施是使当初的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发挥的配套措施,比如管理中的激励措施,如果单纯的激励是不可能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作用的。必须要相应的比如企业文化等的配套才可以的。只有做好相应的这些措施效果才可能发挥的。

乘数作用也有双重性,当总需求增加,将会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当总需求下降,将会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减小。

投资乘数理论简介

投资乘数理论简介 投资乘数理论,普遍理解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的情况下,投入一笔投资可以带来数倍于这笔投资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因而投资乘数理论是关于投资变化和国民收入变化关系的理论。 凯恩斯投资乘数理论 凯思斯提出的消费倾向=消费量/收入量,这是平均消费倾向。其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收入增量=△C/△Y,它是按照越来越小的规律变化的。 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是: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下,新增加的一定量的投资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导致收入与就业量数倍的增加,或导致数倍于投资量的GDP。这个理论可用下面的公式概括:△GDP=△I·K (1) K=1/(1-△C/△Y)=1/(1-消费增量/收入增量) (2) 式中△I为新增投资,K为投资乘数。 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是在社会总收入与总消费的基础上,基于边际消费倾向而产生的宏观投资理论,它没有专门分析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中投资拉动问题。 (1)产销率 产品的产销率一般指售出的产品和产出的产品之间的数量之比,用S/P表示。当新增投资△I发生时,会产生新增产品△P和新增销售产品△S。由新增投资引起的产销率为△S/△P,用m表示,即:

m=△S/△P (3) 值得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产销率包含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即包含了生产过程中的损耗、成品率、销售率和回款率的影响。如果产品生产过程的损耗为2%,成品率为95%,销售率为96%,回款率为100%,则产销率为m=(100-2)%×95%×96%×100%=89%。 由于生产过程的损耗是不可避免的,成品率也不可能保持100%,所以,产销率m永远小于1。即:m<1。m随着连续的产销过程遵从递减规律。 (2)新投资乘数 设投资产销率为80%,新增投资量为1000万元,有甲、乙、丙、丁等若干个相关工厂,由于生产与销售的连续进行,每个工厂以同等的产销率销售自己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产销过程之后,累计总额达到初始投资的5倍,即5000万元。用图1表示:设初始投资为△I,相应的产品为X。,产销率为m=△S/△P,新增销售量△GSP,连续产销次数为n,则经过n次产销之后,新增累计销售量为: △GSP=X0 + X0m + X0m2 + ... + X0mn = X0(1 + m + m2 + ... + mn) 设k为累计销售量与初始投资之比,称投资乘数即: k=△GSP/△I 或△GSP=△I·K (4) 由于:△I=X0,则:

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

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请看“长工揖驴”的故事: 古时有一个地主,对长工们凶狠无情。长工们都气愤不已,皆在想办法要捉弄一下他。有一位为地主照料牲口的长工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每天向地主经常骑的一头驴作揖,然后狠狠地抽这头驴一鞭,连续数日。后来有一天,地主要骑驴出门,这位长工送地主,向其作揖,驴惊跳起来,地主被狠狠地摔了下来。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的一个例子。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建立起来的。巴甫洛夫是用狗做的实验。但这个例子和巴甫洛夫的如出一辙。那么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质在哪里?先来做一下分析,在这个例子中,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是这样的: A:作揖驴漠然 (中性刺激) 鞭打惊跳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B:作揖+鞭打惊跳 C:作揖惊跳 (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结合数次,原来的中性刺激也能引起无条件刺激的效果,这时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二、条件情绪反应 华生和雷纳(Rayner)1920年对一个约1岁大的小男孩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个原本十分喜爱小白兔的男孩后来见了小白兔就大哭,并扩展到看见任何白色的玩具动物都害怕。他们的做法是:在小白兔出现的时候,发出一个足以令小男孩恐惧的巨大声响。 这个例子对我们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了我们通常情况下人的焦虑情绪是如何形成的。 三、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几点说明 1.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结合时的时间顺序 为了让中性刺激最后变成为条件刺激,最理想的结合方式是中性刺激在前,无条件刺激紧接着呈现。当然,两者同时出现也可以。这样做是为了让中性刺激具备信号预示的作用。不可让中性刺激在无条件刺激结束后再呈现。 2.高级条件反射的形成 另一中性刺激与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相结合,又可以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即高级条件反射。如,对前面故事中的对作揖产生惊跳的驴,又可以这样做: 作揖惊跳 吹口哨 + 作揖惊跳 吹口哨惊跳 3.条件反射的消失(消退) 当条件刺激反复出现,而无条件刺激不出现的情况下,原来形成的条件反射就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第十二章 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武大2001研)(答案) 2.为什么说GNP不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北大1998研)(答案) 3.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东南大学2003研;北大1999研) (答案) 4.写出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GDP)之间的关系。(北大2001研)(答案) 5.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与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有何不同?为什么新住宅的增加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DP之中? (武大2002研)(答案) 6.说明在证券市场购买债券和股票不能看作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天津财大1999研)(答案) 7.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北方交大2000研)(答案) 8.下列各项是否计入GNP(国民生产总值)?为什么? (1)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旧车; (3)购买普通股票。(复旦大学1995研)(答案) 9.“GNP=C+I+G+(X-M)”的内涵。(武大2002研)(答案) 10.简要评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浙大1998研)(答案) 11.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人行1998研)(答案) 12.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浙大1998研)(答案)

1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答案) 14.试述GDP、GNP、NDP、NNP、NI、DI和NT几者之间的关系。(答案) 15.储蓄—投资等式中的储蓄和投资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投资和储蓄的区别。(答案) 16.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CDP?(答案) 17.请推导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式。(答案) 第十三章 问答题 1.相对收入假说是如何解释“消费函数之谜”的?(北大1997研)(答案) 2.试述相对收入假说中的“棘轮效应”,分析这种效应对消费者的影响。(武大2000研)(答案)3.简述生命周期假说。(武大2002研)(答案) 4.简要说明投资乘数定理,并指出这一结论成立的条件。(人大2000研)(答案) 5.试说明投资乘数,发挥投资乘数的前提条件有哪些?(人行2001研)(答案) 6.简述乘数、加速数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限制因素。(人行1999研)(答案) 7.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l,为什么?(同济1998研)(答案)8.试述乘数理论的适用性。(答案) 9.简述凯恩斯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答案) 10.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中,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利息率的变动对此有什么作用?(答案)11.简要论述消费理论的几种观点。(答案) 12.简述国民收入决定和国民收入核算的关系。(答案)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

1.根据微观第三章内容分析消费者行为: ①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分析:假定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则消费者从连续 消费某一特定商品中所得的满足程度将随着这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消费者要实现自己的行为目标——效用最大化,就必须要妥善支取自己的收入,并实现最佳购买比例。 ②根据基数效用论所使用的方法来分析:每一单位的货币效用相等,当消费者用一定的收入去 购买不同种类商品的时候,如果消费者所购各种商品的边际效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这就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③根据序数效用论所使用的方法来分析,即边际无差异曲线法。此时,消费者均衡条件在几何 上表现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在商品的价格与消费者的收入都既定不变的条件下,只有在切点处消费者才能获得效用的最大化。 2.论述通货膨胀的类型及其原因。 按照形成原因。通货膨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总供给水平没有提高的情况下,由于总需求过度增加,使得经济 中的商品和劳务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继而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引发通货膨胀。 ②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 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③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通货膨胀。 ④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所引 起的物价持续上涨。这种理论从各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市场的结构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超速度等角度分析了由于结构特点而引起的通货膨胀的过程。 3.如何理解最大利润原则? ①最大利润原则是指当MR=MC时,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的最润达到最大化。 ②最大利润原则是厂商决定或者调整产量的原则,这是因为: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则厂 商还有潜在利润,增加生产是有利的;当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时,减少产量也会引起企业利润的增加。由此可见,只有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利润才会最大。 4.需求和供给变动对均衡有什么影响? ①当供给不变,需求发生变动时: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涨,均衡数量随之增加;需求减少,均 衡价格下跌,均衡数量随之减少。结论:需求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 ②当需求不变,供给发生变动时: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跌,均衡数量随之增加;供给减少,均 衡价格上涨,均衡数量随之减少。结论:供给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5.在微观经济学中,对生产者行为的分析分为几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在微观经济学中,对生产者行为的分析分为三个部分。 ①生产理论:主要介绍最优投入问题,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就是第二区域,两种生产要素最 有投入是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相切之处得到的生产均衡点,即为最有要素投入组合。 ②成本收益理论:它是分析成本收益变动规律,来研究如何达到最大利润原则。最大利润原则是 指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③厂商均衡理论:它是分析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这四个市场,厂 商在不同市场如何决定产量与价格,以便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6.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①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个,分别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②关系: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是一致的;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之间存在矛盾;充分就业与稳 定物价之间存在矛盾;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存在矛盾。 ③结论: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所以应该在经济活动中搞好它们的平衡与协调。

比例税条件下的乘数

640*0.75=480 ( 800*(1 0.2)*0.75 =480*(0.8*0.75) 0 ) Yd=Y-T+TR ,税收函数为 T 二TO+tY (TO :定量税或自发税收;t 边 际税率)同时假定G ,TR ,I 为外生变量,推导该情况下的税收乘数 以及平衡预算乘 数。 答: 比例税条件下3部门中均衡国民收入为: a i g bT 0 bTR y ------------ 0 ----- 1 b (1 t ) 如果进一步求税收乘数的话,不可使用求导的方式进行 (DPI )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实例来进行说明 假设 C=100+0.75Yd, T=40+0.2Y , 首先: 其次: 若减税800,消费(国民收入)就会增加 800吗? 一一 NO 我们在此可以考虑第1轮的变化: 由于t=0.2――所以800*0.2=160部分又要交给国家一一人们的可支配 收入(DPI )增加800-160=64 ——因此人们消费支出会增加 在3部门经济循环中,若消费函数为 C=a+bYd ,可支配收入 y a i g bT 0 bTR 1 b(1 t) 400 0.25 0.75*0.2 1000 税收乘数考察的是税收对国民收入( Y )的影响,而非对可支配收入 I=200,G=130,TR=0 求若减税800后变动的国民收入( y )。

Y 480(1 0.6 0.6 2 0.6n 1 第 2 轮的变化: 因为上一轮消费支出增加 480 且( Y=C+I+G )——国民收入增加了 48 由于t=0.2――所以480*0.2=96部分又要交给国家一一人们的 可支配收入(DPI )增加480-96=38 因此人们消费支出会增加 21 384*0.75=288( 800* (1 0.2)*0.75 2 = 480*(0.8*0.75) 1 ) 第 3 轮的变化: 因为上一轮消费支出增加 288 且( Y=C+I+G )——国民收入增加了 28 由于t=0.2――所以288*0.2=57.6部分又要交给国家一人们 的可支配收入(DPI )增加288-57.6=230.因此人们消费支出会增 加 230.4*0.75=172.8( 800* (1 0.2)*0.75 3 = 480*(0.8*0.75) 2 ) 消费支出的增加 = 国民收入的增加 以此类推,则 n 800* (1 0.2)*0.75 n 消费支出一共增加了多少呢? Y 480*(0.8*00.7458)0*(0.8*01.7458)0*(0.8*02 . 75) 480*(0.8*0n . 1 在第 1 轮变化中——消费支出增加 480*(0.8*0.75) 0 在第 2 轮变化中——消费支出增加 480*(0.8*0.75) 1 在第 3 轮变化中——消费支出增加 2 480*(0.8*0.75) 若在第 n 轮变化后变化完毕——消费支出增加 480*(0.8*0.75) n 1

货币乘数理论知识

货币乘数论的模型大体可以分成简单乘数模型和复杂乘数模型两类。 1、简单乘数模型 式中: m为货币乘数 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假定商行经营中不保留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也不以任何形式漏出存款领域。这个简单模型的结论,与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应论是吻合的。 简单乘数模型以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为根据而提出的。在早期的论述中,新古典综合派进行的是简单的抽象分析,认为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其业务活动创造出存款货币来。这个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第一家商业银行在接受基础货币作为初始存款后,除了保留的法定准备金以外,均用于贷款或投资。第二家商业银行接受了由这笔贷款或投资转化而来的存款以后也是照此办理,通过各级商业银行延续的连锁反应,最终创造出数倍于该笔初始存款的存款货币。这个初始存款的派生倍数称为货币乘数,其数值等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2、复杂乘数模型 在简单乘数模型中有两个假定,即假定商业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和假定原始存款不漏出存款领域。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假定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实际上商业银行一般都因各种原因而保留一定的超额准备金,原始存款也在不断地漏出存款领域。这两部分金额如同法定存款准备金一样因退出了存款货币的派生过程,也影响着存款货币的扩张效果,因此,新古典综合派的萨缪尔森又把这两种因素考虑在内,在简单货币乘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符合实际的复杂货币乘数公式。 萨缪尔森用“超额准备金率”来衡量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的大小,用“现金漏损率”来衡量原始存款漏出存款领域的多少。超额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保留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货币的比率;现金漏损率是顾客在整个存款派生过程中所提取的现金总额与存款货币的比率。如果用e 表示超额准备金率,用c表示现金漏损率,货币乘数公式则变为: 3、货币乘数论的基础:M1、M2。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doc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 広观经济学考试论述题(第四大题部分) 六、论述题: 61.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能否根拯产品的物质属性加以区别? 62.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63.能否说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时比少卖掉一些时,G7P增加要多一些? 64.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口己使用,这部分房租算不算GNP? 65.如果政府庭用原来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员做工作人员,GNP会发生什么变化? 66.在下列两项中每一项所发生的情况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有什么区别?(a)—个企业为经理买一辆小汽车以及这个企业给这个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口己买一辆小汽车;(b)你决定买本国产品消费而不是买进口货消费。 67.“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的说法对吗? 68.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记入GNP?而人们从政府公债得到的利息不记入GNP? 69.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能称为投资? 70.为什么住宅建筑支出不被看作Z耐用消费品支出而看作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71.为什么存货被算作资木,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72.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NP? 7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DPI这五个总量中那个总量有影响? 74.为什么西方広观经济学家通常可假定产量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75.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会产生什么变化?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対策? 76.支出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冇什么区别? 77.如果消费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变化带來的,那么,这样的消费和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是否有同样大的影响?

比例税条件下的乘数#(精选.)

在3部门经济循环中,若消费函数为C=a+bYd ,可支配收入 Yd=Y-T+TR ,税收函数为T=T0+tY (T0:定量税或自发税收;t 边 际税率)同时假定G ,TR ,I 为外生变量,推导该情况下的税收乘数 以及平衡预算乘数。 答: 比例税条件下3部门中均衡国民收入为: 01(1) a i g bT bTR y b t ++-+=-- 如果进一步求税收乘数的话,不可使用求导的方式进行 税收乘数考察的是税收对国民收入(Y )的影响,而非对可支配收入 (DPI )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实例来进行说明 假设C=100+0.75Yd ,T=40+0.2Y ,I=200,G=130,TR=0 求若减税800后变动的国民收入(y ?)。 首先: 040010001(1)0.250.75*0.2 a i g bT bTR y b t ++-+===--+ 其次: 若减税800,消费(国民收入)就会增加800吗?——NO 我们在此可以考虑第1轮的变化: 由于t=0.2——所以800*0.2=160部分又要交给国家——人们的可支配 收入(DPI )增加800-160=640——因此人们消费支出会增加 640*0.75=480(800*(10.2)*0.75-=0 480*(0.8*0.75))

第2轮的变化: 因为上一轮消费支出增加480且(Y=C+I+G )——国民收入增加了 480——由于t=0.2——所以480*0.2=96部分又要交给国家——人们的 可支配收入(DPI )增加480-96=384——因此人们消费支出会增加 384*0.75=288([]2800*(10.2)*0.75-=1480*(0.8*0.75)) 第3轮的变化: 因为上一轮消费支出增加288且(Y=C+I+G )——国民收入增加了 288——由于t=0.2——所以288*0.2=57.6部分又要交给国家——人们 的可支配收入(DPI )增加288-57.6=230.4——因此人们消费支出会增 加230.4*0.75=172.8([]3 800*(10.2)*0.75-=2480*(0.8*0.75)) 消费支出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增加 在第1轮变化中——消费支出增加——0480*(0.8*0.75) 在第2轮变化中——消费支出增加——1480*(0.8*0.75) 在第3轮变化中——消费支出增加——2480*(0.8*0.75) 以此类推,则 若在第n 轮变化后变化完毕——消费支出增加——1480*(0.8*0.75)n -([]800*(10.2)*0.75n -) 消费支出一共增加了多少呢? 0121 480*(0.8*0.75)480*(0.8*0.75)480*(0.8*0.75)480*(0.8*0.75)n Y -?=+++?????+ 21480(10.60.60.6 n Y -?=+++????+

第4讲 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第四讲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含“第二编”) 1.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谁的研究。 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巴甫洛夫的研究。 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他研究消化系统,成就卓著,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奖。巴甫洛夫在研究中注意到一种现象,即实验用的狗每到进食时,只要听见饲养员的脚步声就会分泌大量唾液。巴甫洛夫猜想这是脚步声与食物在狗的头脑里形成了某种联系的缘故,遂以细致缜密的实验来检验这个猜想,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 条件反射学说主要属于生理学,但是心理学家却看出它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可以成为一种学习理论,遂把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而把形成的“条件反射”改称为“条件反应”。由于心理学家后来也发现了另一种条件作用,因此就按科学中的通例,对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冠以“经典”一词以示区别。 2.US、UR、CS、CR的意思 在经典条件作用程序里,US 表示“无条件刺激”;UR 表示“无条件反应”。CS 表示“条件刺激”;CR 表示“条件反应”。 3.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步骤 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为了保持一项条件反应,需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为了消退一项条件反应,只需不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例如,图中标的A点表示经典条件反射充分形成 4.两种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把一切非语言的条件刺激称为第一信号。指出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处理第一信号的系统。 巴甫洛夫把语言命名为第二信号。只有人拥有第二信号系统。 5.系统脱敏法的主要用途 系统脱敏法和暴露法,都是用来矫治学生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恐惧)的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技术。系统脱敏这个术语里的“系统(的)”一词指一种逐步渐进的学习

国际贸易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A 、李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FOB计价 B 、CIF计价C、CFR计价D、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A、万亿美元 B、万亿美元 C、万亿美元 D、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 而言称为()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 为() A、2% B、4% C、10% D 、20%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资本流动 D、自然条件 2、最初的国际分工形式是()。 A 、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分工 B 、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工 C 、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分工 D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工 3、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是()。 A、11—12 世纪 B、14—15世纪 C、16—18 世纪 D、18—19 世纪 4、社会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为()。 A 、生产力增长B、经济增长C、信息的丰富D、生产水平的地位 5、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是()。 A、自然条件 B、市场规模 C、社会制度 D、生产力水平 6、在国际分工发展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 A、自由竞争 B、垄断 C、合作互助 D、自由贸易 7、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是在() A、一战后 B、20世纪初 C、二战后 D、19世纪中叶 8、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宏观经济学题目

宏观经济学题目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杭州大学1998研)2.国内生产总值(CDP)(中国政法大学2003研) 3.名义GDP和实际CDP(武大2000研) 4.潜在的CDP(人大2003研;北师大2001研) 5.国民生产净值(NNP)(武大2001研)6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人行2000研) 7.国民生产总值8.个人收入(PI) 9.流量与存量10.重置投资 11.自发投资12.引致投资 13.转移支付14.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 简答题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武大2001研) 2.为什么说GNP不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北大1998研) 3.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东南大学2003研;北大1999研) 4.写出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GDP)之间的关系。(北大2001研) 5.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与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有何不同?为什么新住宅的增加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DP之中? (武大2002研) 6.说明在证券市场购买债券和股票不能看作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天津财大1999研) 7.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北方交大2000研) 8.下列各项是否计入GNP(国民生产总值)?为什么? (1)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旧车; (3)购买普通股票。(复旦大学1995研) 9.“GNP=C+I+G+(X-M)”的内涵。(武大2002研) 10.简要评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浙大1998研) 11.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人行1998研) 12.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浙大1998研) 1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在

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在 消费者研究中的应用及区别 美合日古丽 21 在消费活动中,我们在不自觉中运用营销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消费,或者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进行营销。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作用是激活消费者的目标导向,使他们采取某些行为或回避某些行为。消费者学习是一个消费者获得购买和消费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这些知识经验可应用于将来的相关行为中,它的范围包括从简单的几乎是反射式的反应到抽象概念与复杂的问题解决的学习。消费者学习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作为最近获得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果,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是,学习不都是一个有计划的探索过程。一些偶然的经历或没有任何意志努力也能获得经验而产生学习。 与市场营销联系密切的两种行为主义理论是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操作)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的两个重要理论,有时也称刺激—反应理论,它们都基于这样的假定:如果存在对特定外部刺激的可观察的反应,则意味学习已经发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太关注学习的过程,它关心的是学习的输入和输出,即关注消费者从环境中选择的刺激与产生的可观察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即:当一个中性刺激与另一个会引起某种反应刺激成对出现时,在经过多次重复之后,那么该中性刺激单独出现时,也会引起相同的反应,这时候就产生了条件反射学习。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活动时,发现当狗把食物送入口中时,就会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如果在给食之前摇铃,那么一段时间之后,狗在听到铃声而没有食物时也会流唾液,这样就出现了条件反射。 按照巴甫洛夫的理论,消费者可被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搜寻者,他们利用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或知觉联系,连同自己的预期,形成一个有关世界的复杂描绘。现代条件作用理论把经典条件作用看作是在事件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它不是一个反射性的行为,而被视作是认知关联学习;不是获得了新的反射,而是获得了有关世界的新知识。条件作用可以使人增加某种反应在未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财务各项比率公式

一、税负率:税负率=应缴税金÷不含税销售收入×100% 1、增值税税负率 (1)、小规模的已经统一定为按3%缴增值税了,小规模的税负率就是3%了。 (2)、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率=(销项增值税-进项增值税)÷不含税销售收入×100% 2、所得税税负率:所得税税负率=应交所得税÷不含税销售收入×100% 二、毛利率:毛利率=(不含税销售收入-不含税销售成本)÷不含税销售收入×100% 三、成本率:成本率=不含税销售成本÷不含税销售收入×100% 四、费用率:费用率=费用÷不含税销售收入×100% 1、工资费用率=工资÷不含税销售收入×100% 2、水电费用率=水电费÷不含税销售收入×100% 不再一一枚举了,费用率就是这样计算的。 五、保本点:就是不赚也不亏的那个销售额,保本销售额=费用总额÷毛利率 六、存货周转率 (1)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2)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说明:存货平均余额=(存活期初余额+存货期末余额)÷2 接下来举个例子 本司给客户的报价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14%来进行的,即进价100元的东西,卖114元,如此分析: 1、毛利率=(114-100)÷114=12.28%, 2、应交增值税为114×17%-100×17%=(114-100)×17%=2.38元, 增值税税负率=2.38÷114=2.08%

通俗地将上面的内容理解为以下两条公式: 1、毛利率=(售价-进价)÷售价×100% 2、税负率=(售价-进价)×17%÷售价 由以上两式推得:税负率=毛利率×17%[/B] 由此,如果已知一个企业的税负率为3%,即可推出该企业的毛利率水平在17.6%,则推出该企业的成本率为82.4%。当然一个企业作为进项抵扣的可能还有水电费、固定资产、成品油等,税率不一定全是17%,而且这些项目与毛利率没有直接关系的,但却与制造费用、成本有直接联系。所以,当一个企业的毛利率水平在17.6%时,由于水电费等项目的抵扣,税负率就低于3%,而成本率就高于82.4%。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保守速动比率=(现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 3、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4、存货周转率(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其中:平均存货=(存货年初数+存货年末数)÷2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平均存货×360)÷销售成本 5、应收账款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其中:销售收入为扣除折扣与折让后的净额;应收账款是未扣除坏账准备的金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应收账款×360)÷销售收入净额 6、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7、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8、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也称举债经营比率) 9、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100% (也称债务股权比率) 10、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 ×100% 11、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国际收支理论_3_乘数论

乘数论(Gandolfo,8.1-8.2), 南开8.2) 30、40年代发展出的理论 假设:Exchange rate fixed 。只考虑收入变化(及其导致的支出变化)对BOP 平衡的影响。 凯恩斯风格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里用了Gandolfo 的式子,但是用了南开的notation ) 10,0<<+=c cy C C 10,0<<+=h hy I I 10,0<<+=m my M M 0x x = M X I C y -++= 以上式子具体解释见Gandolfo (1)由以上可以推出 )(1100M X G I C m c Y -++++-= (1) Y :国民收入; c :边际消费倾向;m :边际进口倾向;:自主性消费;I :投 资; G :政府购买支出;X:出口;自主性进口。 0C 0M 乘数m c +-11 小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乘数,但仍大于 1.因此,无论,I ,G , 的变化都会带来Y 的多倍变化。 0C 0M X -由于↑会增加收入Y ,刺激经济,可能导致以下政策建议:鼓励出口、 抑制进口,以刺激经济。这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0M X -

(2)),利用前面的式子(1),得到 (0mY M X M X B --=-=)(10000M X G I C m c m M X mY M X B -++++---=--= = )(1)(1100G I C m c m M X m c c +++---+-- 0C ,I ,G , ↑会导致B↓, X ↑导致B ↑, ↑导致B↓ 0M Implication:可以通过减少,I ,G ,、增加X ,来改善国际收支,增加贸 易盈余。反之,可以用相反政策来减少盈余。 0C 0M (3)出口和自主性进口除了引起国际收支的直接变动,也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变化导致国际收支的进一步变动。 比如:X 上升了Y ↑?进口上升(by X ??X m c m ?+-1),因此,最后的国际收支B 的总的变化会小于一开始的进口上升值: X X m c c ?

估值模型的适用性与改进

估值模型的适用性及其改进 估值方法 人们通常将每股收益作为公司价值分析指标,许多投资者和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认为,只要公司的财务报表利润提高,股价就会上涨。尽管每股收益确实有用,但由于财务报告收益的变动并不能代表公司根本的经济变化,每股收益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其他影响公司价值的重要因素,必须要有其他的价值评估方法。 (一)贴现模型 1、贴现现金流量法 现金流量贴现以一种全面而又简明的方式,囊括了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现金流量贴现法是运用收入的资本化定价方法来决定股票的内在价值,即任何资产的价值是其预期会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总和。如下式: 股份权益价值=每股股票的价值=股份权益价值/普通股数 其中CFTEt为第t期的股份权益现金流量,ke为股份权益成本。 2、股利贴现模型 贴现现金流量法认为股票的真实价值等于其未来全部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对于股票来说,这种预期的现金流就是在未来预期可以得到的股利。根据对股利及其增长率的估测,用股利贴现模型来确定股票的价格,解决了现金流量贴现法可操作性较弱的问题。为了简化分析,本文仅以稳定成长的公司为例说明股利贴现模型。稳定成长公司的股价应为:其中,P为股价,DPS1为预期明年的每股股利,ke为股份权益成本,gt为持续的股利成长率。 (二)经济增加值EV A 对基于传统会计信息的估值方法的失望,激发了一系列替代会计估值的方法出现,而经济增加值EV A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EV A准确地度量了企业的经营效益。EV A由Joe M. Stern等人创立,Stern Stewart公司将EV A注册为商标。《财富》杂志每年刊登Stern Stewart 公司计算的全美1000家上市公司EV A,使得EV A的概念深入人心。 EV A是基于企业需要获取足够利润以弥补包括债务和股权投入资金的全部成本的想法而产生的。会计方法反映了债务成本,却忽略了股权资本的成本。在会计报表上,投资者的股权资本投入对公司来说是无成本的。EV A则认为股东必须赚取至少等于资本市场上类似投资的收益率,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EV A就是企业税后净经营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后的余额。在EV A准则下,投资收益率高低并非企业经营状况好坏和价值创造能力的评估标准,关键在于是否超过资本成本。 EVA实际上是经济学上的剩余收入或者经济利润概念。从理论上讲,股权资本的真实成本等于股东的机会成本。EV A给出了剩余收入可计算的模型方法。EV A的计算方法如下:销售额-经营费用-税= 营业利-财务费用=EV A 其中,财务费用= 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 ACC =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总市值)×(1-税率)+股本资本成本率×(股本资本/总市值)。股本成本或者说是股票投资预期报酬,是依据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来确定的。股本的预期报酬可以下式表达: 其中E(R)为股本的预期报酬,Rf为无风险利率,β为资产的贝他系数,E(Rm)为市场组合收益率。

(完整版)论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教育含义

论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教育含义 小教理科一班黄诗忆130111535 在学习了巴甫洛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后,我觉得收获颇丰。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今后必将走上教师这一职业岗位,这一理论让我对以后的教育方式有了一定的思考,不得不承认经典条件作用在对儿童身心发展中、在对他们教育辅导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耐心指导、当心教学 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即对教师而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或技能或形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行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学习的接受与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孩子或许只需说一遍便能立刻掌握,而有些孩子则需要反复指导,这里其实就表明他所接收的联结次数还不够,需要再进行不断地反复联结以致达到需要的条件反应。而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耐心的等待,而不是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或是有直接放弃的念头,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要教师耐心等待,一定会等到水到渠成时。 而有时教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孩子好的学不会,坏的一学便知。这样的情况教师是不能预测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当心这样情况的发生。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学好需要的联结一定比学坏所需的联结次数多,所以教师不应该以此为学生变坏的理由,并产生“学坏容易,学好难”这样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应尽量避免学生对于不好事物的接触,给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里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学校的,也应该是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总之,尽量减少学坏所需的联结,只要联结少了,孩子学坏的几率也一定是大大降低了。 二、不吝啬于表扬、赞赏 当学生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应后,就比如说某个孩子初步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要让他保持这一行为习惯最好的催化剂就是表扬与称赞,若他每做一次这个行为教师便对他进行表扬,那么他这一行为出现的频率便会增多,并且趋于稳定。就像我在见习的两周里,我便用过这个方法。有一天,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有一个小男孩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跑过来便帮我把作业本翻到规定页数,以便我批改,而我随即就对他进行了口头表扬。而在之后的几天里,他会很主动的来为我做一些事,比如帮我分发校服、为我搬桌椅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每次我也会给予一定的赞扬。我想这些表扬应该就是他保持做好事这一行为的最大原因。即做好事与表扬其实就是CS-US的联结。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则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对老师产生畏惧感。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也看到自身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力量。 特别是幼儿,虽然是小小的年纪,看似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对教师的表扬是特别在意的,也许教师一句小小的,简短的,甚至是随口的表扬,幼儿都会深深的记在心里,有的孩子还会回到家开心的告诉父母说:“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而当一个学生形成一个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后,教师应该耐心的用消退法致使他彻底消除其不好的表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表扬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接受学生在消退过程中产生的自发恢复,即他的故态重新出现的现象,这时教师应做的绝不是一味的责罚,应肯定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他的情况还是有所进步有所改变的,并给予一定的表扬,给孩子适当的激励鼓励,但注意这里的表扬必须要适度,不然很可能会有适得其反之效果。 三、注重辨别学习

试述乘数理论的适用性(出自第六单元)试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出自第五单元)

管理学作业答题纸 经济学基础作业02(第5-8单元)答题纸 学籍号:***********姓名:****** 分数: 学习中心:弘成学苑********学习中心专业: ____****______ 本次作业满分为100分。请将每道题的答案写在对应题目下方的横线上。 题目1 [50 分] 公式ΔY=A·ΔA,其中A为乘数值,ΔA为自发支出的变化,它包括投资变化ΔI,政府购买ΔG转移支付变化ΔTR等因素,这个公式表明了自发需求变化导致产出以A倍变化.这个理论反映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关系,某一部门支出(即需求)的增加必然在经济中引起其他部门的连锁反应,从而使收入以倍值增加。 一般说来,需求的增加有两个后果: 一是价格水平上升; 二是产出水平{即收入水平)上升。 只有当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时,自发需求增加ΔA会导致收入水平增加A·ΔA;当经济中已实现了充分就业时,即没有可利用的闲置资源时,自

发需求增加ΔA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使产出水平(或实际收入水平)上升。 一般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同时上升,上升幅度一般不等。还应该指出,有时经济中的大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某一种或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这也会限制乘数发挥作用。因为这种某些资源的“瓶颈状态”会使利用其他闲置资源成为不可能。 题目2 [50 分]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缺陷: 首先,非市场交易活动得不到反映。例如,许多不经过市场交易的活动,像家务活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难以在GDP统计中反映出来。家务劳动由自己干改为雇人干,GDP就会上升,但国民经济实际产出并未增加。又如,不少地下交易,只是为了逃避税收,在这里,经济活动发生了,GDP统计中却未得到反映。 其次,有些严重影响到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例如,GDP核算无法说明人们享受了多少闲暇(两个生产了同样多GDP的国家,一国成员劳动十分紧张,一国成员享有许多闲暇,显然后者福利大于前者)。又如,GDP 无法说明环境污染到了什么程度(两个生产了同样多GDP的国家,如一国环境污染了,另一国并未污染,显然,前一国人们不及后一国人们幸福)。 再次,西方国民收入核算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DP中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某地赌博和黄色活动盛行,也许GDP水平很高,但并不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