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训含义

校训含义

校训是学校规定的符合本校办学宗旨、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关键词语。从我校档案馆珍藏的现有校史文献可知,我校自1896年创办以来,校训的词语曾有过多次更动,存在着某些差别。但这些校训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连贯性。1909年(宣统元年),学校颁布校训及其解释,校训为四个字,即:勤,俭,敬,信。1925年11月,柴骋陆先生在《南洋旬刊》上撰文认为,如果1897年(光绪23年)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警醒歌》可作为学校校歌的话,那么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的《四勉歌》作为"校训亦无不可"。《四勉歌》分为四唱段,关键词语是:和厚,肃静,勤奋,整洁。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国立交通大学工业铁道展览会特刊》(第11号)。在有关这次展览会的新闻报道里,提到文治堂讲坛上悬挂的校训,即:"精勤,敦笃,果毅,忠恕。"与宣统时代的校训在表述上有了差别。遗憾的是,目前尚难确定这则校训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当时,这则校训还写成篆书,铸造在圆形校徽的中央,提醒交大学子永志不忘。在1937年6月编印的《交通大学一览》上,人们看到新的校训,即: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将"1933年校训"的4个词语扩充为8个词语,即增添了"求学,励志,力行,任事"4个词语。这8个词语既有独立的思想内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1937年《交通大学一览》公布的校训。

精勤求学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解》:"郗愔(yin)信道,甚精勤。"求学:求--探索,寻找;学--学问、学业。求学意为探求学问。《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注中引述"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如何做学问,养成勤奋学习的品行,完善知识结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慎于思考,明辨是非;学无止境,终生不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敦笃励志敦笃:指敦厚笃实。《左传·成公十三年》:"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敦厚:诚朴宽厚。《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笃实:纯厚朴实,忠诚老实,踏实实在。《易·大畜》:"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韩愈《独孤府君墓志铭》:"宪公躬孝、践行、笃实,而辩于文。"励志:指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旧唐书·李渤传》:"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 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敦厚诚信的品德,吃苦耐劳、创新、实干的社会责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向。

果毅力行果毅:指果敢坚毅。《书·泰誓下》:"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孔颖达疏:"果为果敢,毅为强决……

皆言其心不犹豫也。"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孔传:"行无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二是指努力实践。《礼记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论语》:"言必信,行必果。"信--诚实,言之有实;果--必行。儒家认为笃志力行、专心一意地去实践是与好学、知耻、诚实、守信相连的。校训旨在培养学生果断坚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于改革创新,敢于拼搏,敢做敢为,战胜困难,不怕曲折,锲而不舍,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事业心。忠恕任事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忠--尽心为人,尽力为人谋;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论语·里仁》记载曾子评价孔子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事:有多种解释,与校训贴切的解释有二:一是称职,胜任所担当的职责;二是顶事、顶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酒法:用黍米。曲一斗,杀米一石。秫米令酒薄,不任事。"石声汉注:"任事,顶事。"

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坦荡胸怀,尽心为人、仁者爱人的品德,具有自信心、责任心、竞争力、团队合作精神,树立为"民族得中兴"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为世界之光(为世界添光彩)"的业绩来证明自己能够胜任各种挑战性的工作。若从时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933年校训"精勤,敦笃,果毅,忠恕"立足于教导"如何做人"。1937年校训在继承1933年校训"如何做人"的基础上,提出"求学,励志,力行,任事",增添了"如何做事"的内容。用稍后公布的《校歌》来注释《校训》,就是要求作为一名交大人,做人永远要谦虚勤勉,忠诚老实,果敢坚毅,宽厚爱人,心理健康,掌握与人相处的艺术;做事要永远"求学"不止,追求"真理之花"、"性灵泉源",炼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积累"实学"来"培国本";要以"民族得中兴"、"为世界之光"的远大目标来"励志",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能辨别是非,保护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以"青年之模楷"、"鼓舞群伦(群伦:同类)"、"英俊济跄,经营四方"的理念,在科学、艺术、实业等领域,以实干、苦干、巧干的优异业绩来身体"力行"与"任事"。

潜移默化,滴水穿石。交大《校训》曾一度教育并熏陶了老一辈交大人,他们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当前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我校决定继承和发扬老交大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重新颁布1937年的《校训》,正是尊重历史,继往开来的表现。《校训》言简意赅,易于上口,蕴涵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品格和高尚道德情操。若与当代"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相结合,并赋予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助于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和培养学生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品性。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校训》、《校歌》的激励、熏陶下,"校旗飘扬,与日俱长",新一代交大人一定能为民族复兴、世界文明大添光彩。

校训释义(5篇)

校训释义(5篇) 第一篇:校训释义 校训释义: “厚德”,源于《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寓意我校“以德为先”的办学原则,广大师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博学”,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学识渊博,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它知识。寓意我校办学特色——重视师生能力培养,不断强化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世济民”,源于《抱朴子·审举》:“ 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方略。” 意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寓意我校坚持“以人为本”,探求经济运行规律,服务国家、社会、人民为己任的目标和要求的有机统一。“经世济民”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既是我校必须追求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为社会服务的价值目标,又是我校办学历史100年来的价值所在,更是我校实现奋斗目标对每一名师生提出的新要求。实现“经世济民”之价值追求,客观要求学校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作为大学精神,是教师和学生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支柱;作为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学识修养与思想境界的重要尺度;作为学生素质,是学生人格健全与成才成器的根本要求;作为育人理念,是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作为办学思想,是提倡博大兼容,世界眼光,胸襟开阔的必需实践;在人才培养上,注重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作为办学宗旨,是学校服务经济发展的神圣

校训含义

校训是学校规定的符合本校办学宗旨、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关键词语。从我校档案馆珍藏的现有校史文献可知,我校自1896年创办以来,校训的词语曾有过多次更动,存在着某些差别。但这些校训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连贯性。1909年(宣统元年),学校颁布校训及其解释,校训为四个字,即:勤,俭,敬,信。1925年11月,柴骋陆先生在《南洋旬刊》上撰文认为,如果1897年(光绪23年)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警醒歌》可作为学校校歌的话,那么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的《四勉歌》作为"校训亦无不可"。《四勉歌》分为四唱段,关键词语是:和厚,肃静,勤奋,整洁。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国立交通大学工业铁道展览会特刊》(第11号)。在有关这次展览会的新闻报道里,提到文治堂讲坛上悬挂的校训,即:"精勤,敦笃,果毅,忠恕。"与宣统时代的校训在表述上有了差别。遗憾的是,目前尚难确定这则校训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当时,这则校训还写成篆书,铸造在圆形校徽的中央,提醒交大学子永志不忘。在1937年6月编印的《交通大学一览》上,人们看到新的校训,即: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将"1933年校训"的4个词语扩充为8个词语,即增添了"求学,励志,力行,任事"4个词语。这8个词语既有独立的思想内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1937年《交通大学一览》公布的校训。 精勤求学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解》:"郗愔(yin)信道,甚精勤。"求学:求--探索,寻找;学--学问、学业。求学意为探求学问。《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注中引述"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如何做学问,养成勤奋学习的品行,完善知识结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慎于思考,明辨是非;学无止境,终生不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敦笃励志敦笃:指敦厚笃实。《左传·成公十三年》:"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敦厚:诚朴宽厚。《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笃实:纯厚朴实,忠诚老实,踏实实在。《易·大畜》:"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韩愈《独孤府君墓志铭》:"宪公躬孝、践行、笃实,而辩于文。"励志:指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旧唐书·李渤传》:"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 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敦厚诚信的品德,吃苦耐劳、创新、实干的社会责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向。 果毅力行果毅:指果敢坚毅。《书·泰誓下》:"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孔颖达疏:"果为果敢,毅为强决…… 皆言其心不犹豫也。"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孔传:"行无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二是指努力实践。《礼记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论语》:"言必信,行必果。"信--诚实,言之有实;果--必行。儒家认为笃志力行、专心一意地去实践是与好学、知耻、诚实、守信相连的。校训旨在培养学生果断坚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于改革创新,敢于拼搏,敢做敢为,战胜困难,不怕曲折,锲而不舍,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事业心。忠恕任事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忠--尽心为人,尽力为人谋;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论语·里仁》记载曾子评价孔子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事:有多种解释,与校训贴切的解释有二:一是称职,胜任所担当的职责;二是顶事、顶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酒法:用黍米。曲一斗,杀米一石。秫米令酒薄,不任事。"石声汉注:"任事,顶事。"

国内14所大学八字校训的来历及含义

国内14所大学八字校训的来历及含义 1.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刚劲有力地不停运转,君子应当效法天地,奋发努力,永不停息。“厚德载物”出于《周易·坤卦》的《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当增厚美德,包容万物。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后作为清华校训。 2.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3.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

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 4.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饮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体现出常怀感恩的精神。 爱国荣校,主要来自著名国学家、教育家、交大原校长唐文治曾在《人格·学生格》中的格言:“有爱情于学校,乃能有爱情于社会,有爱情于社会,乃能有爱情于国家。”深含着由“小我”而及“大我”的文化内涵。 5.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取意自《庄子·秋水》,作为固定词语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将两词连用的则是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6.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由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

校训校风解释

校训校风解释 第一篇:校训校风解释 校训校风解释 校训:尚德尚能励志励学 “尚德”:“尚”是尊崇、注重的意思,“德”在古汉语中释义为道德、品行、德行、修为、情操和气节。《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德在这里可诠释为:一为德行,意即美好的道德品行。二为德育,以德育人。三为道德,德以修身。尚德:就是崇尚品德,注重道德品性的修养。我们将“尚德”列为首位,体现了我校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寓意我院广大师生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尚能”:即崇尚技能。“尚能”是学校的办学特色。言传身教为之能,教而有道为之能,授业解惑为之能;学而知之为之能,学而贯通为之能,学而有成为之能。教师既有课堂教学的能力,又懂专业操作的实际,是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学生有知有识、知行递变,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体现。 在“尚德尚能”中,德为人才之基,能为人才之本。在德能统一的关系中,品德驾驭和监控着才能,使其始终为社 会进步服务,发挥着“德为才帅”的作用;才能在优秀品质的导向、激励和发动下,尽可能发挥其潜质和创造性,必将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很好地承担起“才为德资”的重任,这样的人才,必将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励志,源自南朝谢灵运《述祖德诗》“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励,有奋勉、致力的意思。励志就是要时常磨炼自己的心志,她包蕴着志存高远、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 励学,即发奋学习。 “尚德尚能励志励学”八字校训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涵盖了

校风 教风 学风 校训解读

学校“三风一训”解读 一、校训:诚信立身,自信成事 其核心理念是“信”,“两信”教育是学校的教育核心,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师生的品性、道德成长的目标,我们力求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师生道德与学业的共同进步。“两信”是学校一切“教”与“学”的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诚信立身”,诚信是修身的基石。诚信是最基本的品德修为,立身必先立诚,为人“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堂堂立身于天地。 “自信成事”,自信是成功的关键。有自信,才有创造;有自信,才能从容;有自信,才会成功。心中有斗志,相信自己,刚健有为,从容淡定,方能成就自己,奉献社会。 二、校风:和谐有序昂扬向上 其核心理念是“和”,“和”是协调,是合作,是沟通,是融洽,“和谐”是学校氛围的终极追求,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和谐有序”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氛围,“有序”主要是指秩序,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教育更是讲究张弛有度,规范有序,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学校活动有序进行;“和谐”则是学校工作的终极追求,教师和谐发展,学生和谐成长,师生和谐共进,学校成为人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源发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昂扬向上”是学校秉承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前行的姿态,是一种奋进的方式,更是一种勃发的精神。五十多年风雨坎坷路,臻坚人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从未放弃昂扬的姿态,始终以上进的态度,以精进的方式,去赢得前进的方向。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在创造的进程中始终不变的是臻坚人昂扬的斗志和奋进的姿态。 三、教风:敬业严谨博学善导 敬业——爱岗敬业,是良好教风的内在灵魂,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规范。 严谨——严格谨慎,一丝不苟,这是每位教师律己律人,治教治学的基本要求。 博学——教师必须要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提高专业水平,掌握精湛教学技艺,厚重教育底蕴,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善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品行修养的雕刻师,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关键。 四、学风:勤学好问善思苦练 勤学——勤于学习,勇于探究,力争上游。 好问——敢于发问,善于发问,在不断发问中巩固旧知识,学会新知识。 善思——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学会在思考中求得知识的真谛。 苦练——意志需要磨练,知识需要训练,在练中成长,在练中进步。 五、办学理念:不求人人成材,只求人人发展

释义校训勤学乐学

释义校训勤学乐学 校训,指的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良好学风而制定的校 园准则。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而对于勤学乐学这个校训,它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努 力勤奋,积极向上,同时保持学习的乐趣和兴趣。下面将通过800字 的文章来展开论述这一校训的含义。 勤学,是指学习过程中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 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过程,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够取得好的 学习成果。勤学不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更重要的是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不断自我追求进步。在学习中,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合理规划时间、集中精力、做到事半功倍。同时,我们还 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比如图书馆、互联网等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勤学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乐学,是指在学习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乐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不应该是一种负担和压力,而是一种快乐和享受。我们应该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发现学习 的乐趣,从而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乐趣。除了学习课本知识,我们 还应该拓展学习的领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阅读、实践、参 加社团活动等方式,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拓宽知识面。乐学不仅能 让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更能激发我们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的 效果。 勤学乐学,是勤奋与乐观的有机结合。勤学乐学既强调了学习过 程中的努力与付出,又关注了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它要求我们在学习 中持之以恒,不断努力追求进步,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高昂的学习 热情。只有勤学,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做出更好 的成绩和贡献;只有乐学,我们才能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充 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校训“尚德明责、笃学强能”释义

校训“尚德明责、笃学强能”释义 校训“尚德明责、笃学强能”释义 “尚德”,语出《论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尚德”意为崇尚德行。“尚德”放在校训之首,寓意学校重视“立德树人”,“以德治校”。精神为人之根本,德行乃人之灵明。有道德、品行,就会有人格魅力,就会有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就能够成为一个核心、一个整体。“尚德”体现了学校积极的人文精神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旨在激励师生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 “明责”,即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责任,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是个人与集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明责”,凸显了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作为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定位的高职院校,作为承担“传道,授业,解惑”责任的园丁,作为孜孜以求、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都需要“明责”。首先,“明责”乃做人做事之内核,勇于承担责任乃为人之风范,崇尚实干乃做事之准则。其次,“明责”表现和弘扬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和追求,意在期望师生员工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最后,作为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地方性高职院校,立足本土,服务地方,是职责所在。只有树立坚定不移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切实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营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谋求自身独有的生存发展空间。 “笃学”,语出《论语》:“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学”由“笃信好学”化裁而来。“笃学”意为心无旁鹜,专心好学,寓意城院学生发奋学习,知行合一,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成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素质好、知识实、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城院教师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以遵循现代高职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博大而精深,是治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笃学”,才能增

校风、教风、学风、校训解读

校风、教风、学风、校训解读 学校“三风一训”解读 一、校训:诚信立身~自信成事 其核心理念是“信”~“两信”教育是学校的教育核心~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师生的品性、道德成长的目标~我们力求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师生道德与学业的共同进步。“两信”是学校一切“教”与“学”的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诚信立身”~诚信是修身的基石。诚信是最基本的品德修为~立身必先立诚~为人“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堂堂立身于天地。 “自信成事”~自信是成功的关键。有自信~才有创造,有自信~才能从容,有自信~才会成功。心中有斗志~相信自己~刚健有为~从容淡定~方能成就自己~奉献社会。 二、校风:和谐有序昂扬向上 其核心理念是“和”~“和”是协调~是合作~是沟通~是融洽~“和谐”是学校氛围的终极追求~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和谐有序”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氛围~“有序”主要是指秩序~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教育更是讲究张弛有度~规范有序~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学校活动有序进行,“和谐”则是学校工作的终极追求~教师和谐发展~学生和谐成长~师生和谐共进~学校成为人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源发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昂扬向上”是学校秉承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前行的姿态~是一种奋进的方式~更是一种勃发的精神。五十多年风雨坎坷路~臻坚人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从未放弃昂扬的姿态~始终以上进的态度~以精进的方式~去赢得前进的方向。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在创造的进程中始终不变的是臻坚人昂扬的斗志和奋进的姿态。 三、教风:敬业严谨博学善导 敬业——爱岗敬业~是良好教风的内在灵魂~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规范。

集美校训诚毅的含义

集美校训诚毅的含义 摘要: 一、诚毅校训的来源与背景 二、诚毅校训的含义解析 1.诚的含义 2.毅的含义 三、诚毅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如何培养诚毅品质 五、诚毅精神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正文: 【一、诚毅校训的来源与背景】 集美校训“诚毅”二字,源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企业家、慈善家陈嘉庚先生的理念。他在创建集美学校时,希望通过校训来培养学生们的品德和人格,使他们在学业、事业和生活中都能秉持诚毅精神,取得成功。 【二、诚毅校训的含义解析】 1.诚的含义:诚实是为人之本,待人以诚,做事诚实,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诚字代表真诚、诚信、诚恳,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真诚待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2.毅的含义:毅力是成功的保证,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毅字代表坚韧、毅力、果断,体现在行动上,就是勇往直前、锲而不舍、敢于担当。

【三、诚毅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诚毅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人际交往中,诚实待人和坚韧不拔的品质都是我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关键。例如,在学习过程中,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足,勇敢追求进步;在工作中,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实现事业目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待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四、如何培养诚毅品质】 要培养诚毅品质,首先要有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其次,要有坚定的信念,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最后,要有实际行动,将诚毅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形成良好的习惯。 【五、诚毅精神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诚毅精神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具备诚毅品质的人,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在人际关系中,诚实待人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在工作和学习中,坚韧不拔的精神有助于实现目标,取得成功。总之,诚毅精神是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学习和践行诚毅精神,我们可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成为更优秀的人。

校风、教风、学风、校训解读

学校“三风一训”解读 一、校训 : 诚信立身~自信成事 其核心理念是“信”~“两信”教育是学校的教育核心~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也是师生的品性、道德成长的目标~我们力求经过学校教育实现师生道德与学业的 共同进步。“两信”是学校全部“教”与“学”的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诚信立身”~诚信是修身的基石。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修为~立身必先立诚 ~为人“言必信~行必果”~言行相符~心口如一~才能堂堂立身于天地。 “自信成事”~自信是成功的要点。有自信~才有创建 , 有自信~才能冷静 , 有自信~才会成功。心中有斗志~相信自己~刚健有为~冷静淡定~方能成就自己~奉献社会。 二、校风 : 和睦有序高昂向上 其核心理念是“和”~“和”是协调~是合作~是交流~是和睦~“和睦” 是学校气氛的终极追求~是实现学校可连续发展的动力。 “和睦有序”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气氛~“有序”主假如指次序~次序是社会发 展的前提~是全部工作的基础~教育更是讲究张弛有度~规范有序~只有这样才能 保证学校活动有序进行, “和睦”则是学校工作的终极追求~教师和睦发展~学生 和睦成长~师生和睦共进~学校成为人全面发展、社会和睦进步的源发地~是我们 追求的目标。 “高昂向上”是学校秉着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前行的姿态~是一种奋进的方 式~更是一种勃发的精神。五十多年风雨崎岖路~臻坚人从未停止行进的脚步~从 未放弃高昂的姿态~一直以长进的态度~以精进的方式~去博得行进的方向。将 来~需要我们共同创建~在创建的进度中一直不变的是臻坚人高昂的斗志和奋进的 姿态。 三、教风 : 敬业慎重博学善导

敬业——敬业爱岗~是优异教风的内在灵魂~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要乞降道德规范。 慎重——严格慎重~谨小慎微~这是每位教师律己律人~治教治学的基本要求。 博学——教师一定要宽泛涉猎各样书本~提高专业水平~掌握精深教课技艺~厚重教育底蕴~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 善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是学生道德涵养的雕琢师~优异的教育教课方法是学生成长、进步的要点。 四、学风 : 勤学好问善思苦练 勤学——勤于学习~勇于研究~力求上游。 好问——敢于提问~擅长提问~在不停提问中稳固旧知识~学会新知识。 善思——勤于思虑~擅长思虑~学会在思虑取求得悉识的真理。 苦练——意志需要磨炼~知识需要训练~在练中成长~在练中进步。 五、办学理念 : 不求人人成材~只求人人发展 校风、教风、学风、校训 校风 :民主、和睦、求真、向上 “民主”是校园的人文气氛,决议民主、管理民主、师生民主,在这样宽松、美好的情境中更利于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睦”既指同事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等人际关系的和睦,还包含学生德、智、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学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同步推动,创建和睦的校园生态环境。“求真”表现了我校脚扎实地,实事求是的价值追求。陶行知先生说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与人为善,与事认真,去除烦躁,力戒虚假,追求远见卓识。“向上”是新区小学精神的核心。“向上”包含着不停进步的生机。只有凭着不停进步的生机,只有不停找寻自己的参照物,新区

名校校训及其涵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自古以来,学校对于被培养者总是有一种寄托和期望,为了实现各自的办学理想,学校在办学中制定了各种办法、制度、章程来约束和管理各项教育活动;其中,校训就是一所学校对于本校教师、学生的一种最高层次的精神训诫。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校训随着管理对象的不断变化、管理活动的不断完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的发展演变,传递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彰显着学校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最概括、最简约、最凝练的体现。 清华大学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其出自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所作题为“君子”的演讲内容。建校初期,在该校任教的梁启超为同学们做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希望清华学子们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后来清华人就把这八个字当成校规,最后成了校训。 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北京大学 校训“爱国、进步、科学、民主” 北大没有官方正式的校训,对此争论很大。有人认为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算校训,但这个是对学校提出的办学方针,不能算对学生的校训。也有人认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最能概括北大的精神,但没有正式化过,而且政治性太强。改革开放后北大食堂墙上被刷上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几个大字,因此有人猜这算是校训,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大认可这点。估计北大无官方校训的尴尬局面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南开大学 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早在南开初创之时,严修便提出了“尚公”、“尚能”的主张,并在办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