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简答题

美学简答题

美学简答题

美学简答题

第三章美感论

一、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二、为什么说美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诞生?

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人源于动物,人的美感也是从动物快感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人性。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

3、美感是在劳动实践中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力量,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三、美感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

1、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2、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模仿动物为美,二是有“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三是有模糊性、朦胧性特征,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

3、原始人的美感是初级美感,受到各种束缚,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美感才走向成熟。

四、从逻辑上来说美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

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五、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是什么?

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它的基本特点是:

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

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六、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在哪里?

1、人在感觉能力上并非一定超过动物,但人的感觉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社会性特征,使得感觉和人的内在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美感也就具有了精神的意义。

2、动物的感觉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不能逐步完善,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因而能逐步完善。

七、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1、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动物的感觉完全是自然的禀赋,直接与生存目的联系,人的感觉却可以超脱于自然的物质之外,以自由观赏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

2、人的感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动物的感觉主要是感性的,人的感觉既是感性的,又有理性协调,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感的感觉。

3、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4、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这就超越了一般动物的感觉能力。

5、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感觉,并且使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八、简述直觉的作用和特征。

1、直觉的作用:直觉把我们所感受到的外物,经过心灵的综合作用,表现为形象,这种由直觉活动所创构的形象,一方面是物质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却是心灵的情趣表现。

2、美感的直觉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感受的直接性:我们面对美的事物,感受它们的时候,常常是开门见山、一见钟情的。

②感觉的突然性:它是突然出现,来去无踪的。

③感觉的专注性:在直觉中,我们常凝神观照,目不旁涉,全身心地扑到了审美对象上。

④感觉的透明性:在直观的感性形式中对对象进行整体的领悟和把握,从而把感性的经验与超感性的经验统一于一瞬,使我们恍然大悟。

九、为什么说直觉是有规律可循的?

1、直觉的获得,得之在瞬间,积之在平时。

2、直觉本身是在不断深化和完善的。

3、直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转换和流动。它不仅是由人的生活经历造就起来的,而且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不断获得新的意义

十、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是怎样实现对客观对象的转化的?

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把对象从客观转向了主观,并且使得人们能动地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世界,使得客观世界变成了人化的世界。知觉和表象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化的呢?

1、完形作用。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受对象时,要通过知觉对客观外物的“形”起到“组织”和“建构”作用。这种完形作用就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在审美活动中,我们通过知觉和表象来把握对象时,把握到的也是完形,在完形中不

仅保留了客观对象的“形”,而且渗透了主观的、以情感为中心的各种心理感受。“完形”可以说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灌注了生气的、从而充满着生命的感觉形象。

2、选择作用。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处处都在根据自已的处境、需要以及情感爱好,对客观世界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从而感受到千姿百态的美,产生出无穷无尽的美感。

3、意向作用。在审美活动中,选择是有一定意向的。这一意向,虽与个人先天气质有关,但更多的决定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爱憎情感,乃至特定时刻的心情。十一、试述美感中想象的作用和特征。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一方面联系于知觉和表象,另一方面又不受知觉和表象的限

制,而是循着情感的逻辑,随意地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想象在已有的知觉、表象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对这些知觉和表象予以重新组合和安排,不仅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而且赋予它们以新的形式和意义。

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它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十二、情感在美感中的作用如何?简述审美情感的特征。

情感在美感中的作用: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在感知的触发下,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对审美心理的总体起着推动作用。

审美情感的特征:

①审美情感虽然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在生理快感的层面上有相通之处,但审美的情感主要是满足人们高级的精神需要,即赏心悦目。

②审美情感从直观的、狭隘的个人功利中升华出来,蕴含着更为丰富、深刻的社会性的内容,并且推动着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创造。

十三、什么是通感?

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各种感觉器官虽有分工,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

就是通感。

十四、试述美感中理解的特征。

1、美感中不仅要有感觉和情感,而且还包含着理解。

2、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和熟悉所感受到的外界符号和信息。

3、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理化为情,情又融于理,与理性思维截然不同。

十五、试述美感活动的表层心理特征。

1、形象的直觉性:直觉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只有形象,而且只注重于形象。审美欣赏的特点就是直接与形象打交道,在直觉中去捕捉和玩味形象。

2、注意的集中性:从客体方面来说,是把审美对象在心理上暂时与周围的世界割裂开来,我们只注意这个对象,而不注意同时存在的其他对象。从主体方面来说,则是我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全部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都集中到当前的审美活动中。

3、感受的完整性:每一个作为审美对象的形象,都是一个有生命的自成一个小天地的整体,我们必须把它当成一个整体来欣赏,才能欣赏到它的美。

4、想象的生动性:欣赏美事实上是一种想象的思维活动,主要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

十六、试述美感活动的深层心理特征。

1、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

任何心理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美感欣赏就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器官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并对客观现实作出审美的评价,是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构成的。

2、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

美感欣赏是一种个人的活动,最富个性色彩。但它同时也是社会性的表现。正是个性与社会性在内心结构中的矛盾统一,使审美欣赏既是同中有异,富有个性色彩,又是异中有同,具有共同的社会标准。

3、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

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是感性的、具体的,这就是具象性。但审美欣赏又并非完

全具象,在具象性当中,总是融贯着抽象性。

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

审美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创作中,“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欣赏中,“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

审美一方面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但它又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使人超出庸俗个人主义的范围,从而达到把人提高到符合社会前进利益的广义的功利目的。

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一、崇高的含义。

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二、简述朗吉诺斯对崇高的论述。

1、正式提出崇高这一范畴,并加以较为系统的探讨的,一般认为是传为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的《论崇高》。

2、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的作品来自伟大的心灵。

3、他还把崇高的范畴进一步拓展到对人格的评价,这就远远超出了文学作品风格的范围,成了现代审美意义上的崇高的先声和萌芽。

三、简答博克对崇高的认识。

1、博克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它和优美并立起来,成为美学史上两个基本范畴。

2、他认为,人有两种情欲:自我保存和社交。自我保存的情欲起

源于恐惧和痛苦。

3、当庞然大物威临我们,我们的心灵为它所震摄、所占有,使我们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着,这时我们的感觉是恐惧和痛苦。

4、但是,如果我们和这些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些对象并不威胁到我们的安全,这时我们的感觉就不是可怕,而是惊叹和赞赏,这种感觉就是崇高感。它实际上来自于恐惧和痛苦的消除,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是克服了痛感之后所取得的审美快感。

四、康德是如何论述崇高的?

康德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并从理性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我们只能凭借超感官的理性,在心灵的想象中来把握。即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的感性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康德还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种,并特别强调道德情操和文化教养对于崇高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崇高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的喜悦,是与理性观念直接相联系的。康德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试述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1、本质: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崇高的形

式与内容常常显得非常大,大到超过了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以至我们把握不了它。我们面对它,不是受震动,就是受惊骇,它始终高高地踞于我们之上,这样我们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不能不受到压抑和阻遏。但人不是自然的人,消极地匍匐于自然的面前,他有整个人类文化所蓄积起来的精神教养和人格理想,他以文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外界粗犷的自然力相搏斗,他自己的本质力量有了舒展和用武的场合,感到自己提高了,胜利了,这时外在世界对他来说,不再是可怕的,而成为一个庄严的崇高世界了。这个崇高世界事实上也是被提高了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二者缺一不可。

2、特征:崇高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和气势磅礴的。

它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一种愉悦感。

六、试述崇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历史价值:历来美学家都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在崇高感中的作用,当人的精神力量发扬后,能克服巨大的自然造成的困难和痛苦,与之抗衡从而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卓越与高超,人不仅是具有动物本能的人,而且成为新的领域的开拓者,新价值的创造者,他的生命力得到提高,精神进入新的境界,这就是崇高的价值。

2、现实意义:当今社会受官僚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以权谋私、惟利是图、损人利已的一系列不良现象。呼唤崇高精神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七、简述优美的本质。

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等。优美是人类活动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先发现、最常见到的客观世界的一种审美属性。作为美的典型表现形态,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

八、论述优美的基本特征。

1、优美展示了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经过矛盾斗争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的状态,这种矛盾发展的特定阶段决定了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

2、首先,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

3、其次,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4、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等品格。

九、悲剧的含义。

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

升。

十、谈谈你对悲剧性效果的认识

1、悲剧的效果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去看的,悲剧要使人由悲剧本身所引起的悲悯与畏惧的心情进而产生快感。

2、当我们猛然感到悲剧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时心情很沉痛,一旦把这种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到其精神的无穷威力,感受到永恒不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于是有了然之悦,有会心之悦,通过观照可以彻悟人生。

3、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的大背景上去理解,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提升观赏者的作用。这样有限的悲剧的净化作用,便同无限的人生追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十一、简单评介霍布斯对喜剧成因的看法。

1、霍布斯继承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提法,提出“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认为“笑的情感不过是发现旁人的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

2、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喜剧中人物的缺陷和荒唐行为,让人感到既鄙夷又可笑,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如儿童天真烂漫的笑。

十二、简述喜剧成因中的“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并加以简要评析。

1、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一般指打破现有的秩序或规律,让人的紧张的期望突然消失。

2、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叔本华也有同样的讲法,斯宾塞在此基础上指出“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的区别。

3、喜剧性中确实有许多的乖讹,但并非一切喜剧都如此。首先,期待的消失能引起笑,期望的实现有时候也同样能引起笑,不乖讹仍然可以是可笑的。其次,一切乖讹并不都是可笑的。

十三、简述弗洛伊德的喜剧性理论。

1、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之中。喜

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2、满足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巧智,专在技巧和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二是想象,认为喜剧性起于人的过分的想象,结果却并没那么严重。三是感情消耗的节省即幽默。

十四、论述喜剧性的效果──笑的特征。

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作为审美范畴的笑,应当具有一定社会性意义的心理内容,能够对对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2、笑的情感必须与理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喜剧性对象必须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笨拙和乖讹又无伤大雅。

3、笑要有共鸣。笑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面产生的,有些喜剧、笑话,对于特定社会的人好笑,翻译给另一个社会的人看,不一定好笑。

十五、什么是艺术丑?

艺术丑不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丑的对象,而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拙劣。它还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美,即与一般形式美相对立的不规则的美。十六、丑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1、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

2、丑的事物,往往是违背自身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

3、其外在的组合形式往往是凌乱的、不能怡人的。

十七、丑的美学意义。

1、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转化。

2、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固然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形象,就是古典艺术,也不乏歌颂丑的例子。

3、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4、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011-2012第一师范《美学》期末统考试题及答案列举

一、名词解释及其参考答案(共15题,只考5题)

1.社会美:美的现象形态之一。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以及人类精神、行为的美,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它最早是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社会美突出表现在那些作为革命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例如那些在阶级斗争中为了争取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在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表现出智慧、力量和献身精神的人物形象,都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

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是指在矛盾双方的冲突对立中显现出来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美。)

3.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人类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既以感性的客观世界为中介,又能充分地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它是开展审美活动的基础。

4.《审美教育书简》:是1975年席勒发表的著作,在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5.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由于审美主体的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由于审美主体本身受着种种个体的特殊条件(例如生活经验、世界观、心理特征的个性等等)所制约,因此这种心理活动的结果,便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机械的复写和模拟。

6.喜剧性:审美范畴之一,我们把美学范畴的喜剧称为喜剧性,它与悲剧性对立,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属性。喜剧性所引起的效果是美是笑,但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可笑现象都具有喜剧性。对象以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发笑,喜剧性的笑不

但是生理的反映,从中体现一种社会的意义。因此,从本质上说,喜剧性就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不协调的形式,从中可定生活中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7.“距离说”:是西方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这种学说主要有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和伽达默尔的时间距离说,认为要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就产生了美。

8.自然的人化:即“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正在、即将或者象征性的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基础是劳动实践,人化自然即人类劳动实践的文明成果,如我们的城市,我们宏伟的工程等等。

9.多样统一:多样统一是和谐的最完美体现。不同于其它形式美法则主要处理局部之间的关系,它着眼于全局整体,往往具有宏观调控的意味;并概括了形式美法则的各种类型,既包含了对称、平衡、整齐一律等和谐统一的方面,又容纳了对比、比例、节奏、主次等变化多样的方面,避免了只讲整齐统一的呆板、单调,又避免了只讲变化多样的杂乱,并使双方完美地结合起来。

10.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

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1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12.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是指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令人心旷神怡的宁静的美。

13.形式美:形式美是指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

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的,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它以抽象的形式存在,并不依附于某一具体的美的载体,却能广泛适用于各个美的领域,因而带有一定的共同性和规范性,具有法则意义。

14.审美愉快:是指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效应,是在各审美阶段获得的心理效果,也就是美感,或审美经验。它们的表现形态有不同,但都是一种愉快的感觉,或愉快的经验。

15.“寓教于乐”:(贺拉斯的美育观)——是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的一项原则。这项原则实际上是美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同时又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二、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共9题,只考3题)

1.简述审美判断及其特征。

答:所谓审美判断,就是指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具有的特定心理感受与评判过程,通过知觉感悟或理论论证“什么事物是美的”、“美在何处”等表现出来,它是人们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和审美意志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征:01是以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而得出的一种理性认识的结果;02是人们对审美对象的态度的体验结果;03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能否满足自己的审美目的的判别结果。主要表现形式:一种判断句。

2.简述罗丹的雕塑《老妓》“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主要谈丑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答:原因:生活丑与艺术美之间曲折的关系,1-丑是一种否定性价值,其外在组合形式凌乱,违背自身发展规律,使人产生厌恶或反感心理。2-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器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以丑衬美,这属于映衬中的反衬,目的在于突出美。其次世界的发展,依赖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动力。再次审丑历来都是审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后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化丑为美”。3-罗丹的《老妓》有力地论述了上述的观点,艺术的美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是美,而与艺术的独特的审美创造。罗丹把生活丑发行为成艺术美不是直接地把丑妇变成美妇,而是把丑妇变得更典型了。罗丹用艺术手段表现丑,有

助于欣赏者明辨丑美,从而反过来产生美的感染力。

3.简述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的几条主要途径。

答:(1)从对象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探讨美的本质(2)从客观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3)从主观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4)从社会生活探讨美的本质(5)否定美的本质4.壮美、阳刚之美是否等同于崇高?为什么?(仅供参考,具体请详见课本第197-199页)答:不等同于。从现代美学观点来看,美有优美和崇高两种基本形态。当西方美学被引入中国来时,便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法,将美分为优美与壮美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但是,中国的壮美和阳刚之美与博克的崇高是不能等同的。中国的阳刚之美或壮美与西方的崇高是两个不同意义的美学概念。它们两者的产生原因上有着天壤之别,它们各自不同的产生原因自然也就意味着两者的不同性质与趋势;而且它们和优美的关系也迥然不同,这也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不同。

5.简述美感的性质和特征。

答:性质:1.美感的人类社会性;2.精神感受的完整性;3.美感的自由创造性。特征:1.形象感受的直觉性;2.鲜明的主体情感体验性。3.主题精神的愉悦性。

6.简述审美心理距离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答:审美心理距离是指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从心理上与对象保持适度的距离感,超越实用功利态度,实现审美态度、强化审美效果。作用是1.审美心理距离有利于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美感的产生;2.审美心理距离可以强化审美注意,获取丰富的美感信息;3.审美心理距离可以使审美主题能“入“能”出”,与客体保持最佳审美心理状态。

7.简述悲剧性及其本质。

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悲剧的科学界定,同时吸取中外悲剧理论的合理内核,我们认为,悲剧性是表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并通过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在矛盾冲突遭受毁灭使人产生审美愉悦的美学范畴。本质:一是悲剧性

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悲剧性,所以它是崇高的集中表现;二是矛盾冲突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三是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遭受毁灭;四是悲剧性的效果是使人产生审美快感不是优美感,而是崇高感,一种崇高的快感。

8.简述审美超越的意义。(本题答案存在技术上缺陷,请尽量参考)

答:在文学艺术中,美蕴含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中,体现为情感的有效物态化;因而作品美是创作主体情感力量的形式化,文学解读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故从美学的视

角来观照文学作品,审美超越可以帮助我们确立文学作品的文化审美品格,意味着我们可以

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充分地看到它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

9.简述席勒的美育思想。

答:席勒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美育书简》一书中,他认为“人必须通过审美状态才能有单纯的感性状态达到理性和道德的状态,达到自由”,“事实上人随着自己进入各种被规定状态而丧失了这种人性,如果人能够过渡到一种相反的状态,那么他就能够通过审美的生命力而重新恢复这种人性”。席勒过分夸大了美育作用,但是他对审美教育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的论述,具有现实而又重要的意义。

三、论述题及其参考答案(共4题,只考2题)

1.试结合具体事例,阐述崇高及崇高的基本特征。(可以选其他你熟悉的诗作分析,只要按照下面的回答秩序来即可。)

【示范答案】:本人在这里仅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例进行分析。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也是被提高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崇高也是与优美相互并立的审美范畴,他们都是具有肯定性的价值,都是人们审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对象。与优美相比,崇高有着明显的特点,他往往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

气势磅礴。在心理效应上,总是令人惊心动魄,使人发奋向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崇高的典型作品。

首先,开阔的美。作品一开头就展示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场面,大河山下,长城内外、一片苍茫无际的草原。其次,飞动的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飞动,高原奔驰,欲与天公/试比高。第三,壮丽的美。写出了日出天晴,飞雪消停,在艳阳照耀下,万里江山红装素裹,十分壮观。第四,写出了惊愕愉悦的感受。面对祖国如此壮丽的河山,情不自禁地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叹。第五,鼓励人奋发向上。作者笑傲历代群雄,然后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洪亮响音。(可以从诗句其他角度分析,只要不脱离崇高本质和特征范围即可。)

2.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附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精确简答】:(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蓄丰富、生生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空间和时间两个领域得到扩展。(4)分析“瞿塘贾和“弄潮儿”的联想对比。(第四点自己言之成理即可,要加上自己的分析,但是不要脱离知识点即可。)

3.试结合具体事例,阐述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区别。(主要从美的本质和特征方面去理解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它东西的美。比如漂亮小姐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却不能说明漂亮母马的美等一样。(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广西的桂林山水的美就会因气候条件和认定心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美。(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如:红颜与白发、大海与小溪等都各具自己独特的美。(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某种美的东西。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知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我们不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5)在

现实生活中,美往往会和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虽然美往往会通过某种美的东西体现出来,但是美和美的东西绝不是一种概念,而是两种理论。

4.结合实例阐述移情及其基本特征。(主要详见课本90-93页)【参考答案】:略。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 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 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 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其最 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 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其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 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其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5、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 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 端,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 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艺术构思: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家由 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美学简答题库

1、如何理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P51 2、审美意象的性质?(课件“灿烂的感性”)P59 a、不是物理的实在,也不是抽象的理念,是情景相融的,完整而又充满意蕴和情趣的感性世界。 b、不是现成的(纯粹客观&纯粹主观),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 c、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d、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即“动人无际(王夫之)”。 3、美感的综合描述。P148 4、如何理解艺术品&一般人工制品的区别?P237 5、如何理解艺术&美的关系?P239 6、艺术作品的层次?材料、形式、意蕴。 7、中国文化孕育出的中国独特的审美范畴有哪些?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代表者、代表作能列举一二。 8、西方优美&崇高的文化内涵和主要审美意象及其代表作。 9、请分析中国美学中的优美与壮美,和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优美,有什么区别?P337 10、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意蕴。P344 11、悲剧的核心和本质:命运石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的核心,当作为个体的人做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造成的灾难要有人来承担责任时,就构成了悲剧。 12、悲剧的美感包括三种因素:怜悯、恐惧、振奋。 13、丑的审美价值。P359:最大的形式特点是不和谐。1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2、丑常常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14、荒诞感的实质:人在面临虚无深渊时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和失望。 15、美育的根本目的:使人追求人性的完满,学会体验人生,感受人生的意味、情趣,对人生产生爱恋、喜悦,从而精神境界得以升华。 16、中国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味:自然、功利、道德、天地。 17、人生的三个层面。日常生活、事业工作、审美诗意。 18、什么是审美的人生?P444。诗意的、创造的、爱的人生。 19、如何追求审美的人生?不断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审美的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真善美得到统一。人的心灵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人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自己的存在。 一、沉郁——儒家,仁——1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2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 特点1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及其深切浓厚,升华成温厚和平的醇美意象。 2人生的悲凉感,一种历史的苍茫感,对于人的有限性和认失去精神家园的孤独有深刻的体验。杜甫的诗、《采薇》《古诗》《离骚》 二、飘逸——道家,游——1是精神的自由超脱,2是人与自然生命融为一体。 特点:雄浑扩大、惊心动魄的美。意气风发的美。清新自然的美。李白的诗。 三、空灵——禅宗,悟——在万古长空氛围中欣赏体验眼前的一朝风月之美。永恒就在当下。人的心境平静恬淡,有一种自由感和解脱感,了悟生命的意义,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愉悦。特点:1静谧的美。摆脱世俗纷扰和喧嚣的静,有色彩、有生命,更显现出世界本体的静。往往无人,有时也有人,但这个人“行无所事、任运自然、无心、无念。王维的诗。 2空灵澄澈的美。3幽深清远的美。

美学的问答题

问答题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12、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答:①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②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中。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美学简答题

美学简答题 美学简答题 第三章美感论 一、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二、为什么说美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诞生? 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人源于动物,人的美感也是从动物快感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人性。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 3、美感是在劳动实践中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力量,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三、美感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 1、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2、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模仿动物为美,二是有“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三是有模糊性、朦胧性特征,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

3、原始人的美感是初级美感,受到各种束缚,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美感才走向成熟。 四、从逻辑上来说美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 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五、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是什么? 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它的基本特点是: 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 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六、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在哪里? 1、人在感觉能力上并非一定超过动物,但人的感觉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社会性特征,使得感觉和人的内在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美感也就具有了精神的意义。 2、动物的感觉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不能逐步完善,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因而能逐步完善。 七、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1、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动物的感觉完全是自然的禀赋,直接与生存目的联系,人的感觉却可以超脱于自然的物质之外,以自由观赏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 2、人的感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动物的感觉主要是感性的,人的感觉既是感性的,又有理性协调,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感的感觉。 3、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4、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这就超越了一般动物的感觉能力。

美学 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 1、美的相对性:是指一个事物总是相对于不同的时间系统和空间系统而言的,从大的范畴来说,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民族、阶层而言,美或不美。 ①美的时代性,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经历、习惯和审美趣味,所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美;②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发展产生不同的审美习惯。 2、美的绝对性:一个事物只要感性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那么就是是美的。虽然世界上无绝对的美,但美却是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由于美有绝对性,表现出永久性和超越性,永久性指美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超越性则超越一切时间、空间界限。 3、格式塔心理学:即形式、形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作为主体在感知对象时,心里如何与对象发生一种巧妙的关系。两大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②异质同构理论,人物的心理结构与对象的结构形成一种对应关系。 4、爱得码(AIDMA)原则:AIDMA是消费者行为学领域很成熟的理论模型之一,由美国广告学家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从接触到信息到最后达成购买,会经历五个阶段: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购买)。 5、霍布斯“突然荣耀说”:指英国18C经验主义美学家霍布斯的关于喜剧根源学说,他认为人之所以发笑是因为发现对象的许多缺点、弱点,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对自我的一种优越感、荣耀感。这个观点比较科学的阐释了喜剧的根源,但却不能涵盖一切喜剧。(从对象来说又叫“鄙夷说”) 6、康德“乖讹说”:“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乖讹说”又叫“期待失望说”。有其合理性,适合解答小丑、小人物诙谐夸张的喜剧。 7、格格森“生命的机械化”:德国20C哲学家认为人的生命本是一个自由、鲜活、灵动的生命体,但因为某个因素使人的生命演化为像一台机械一样呆板而且呆滞,人面对他就会笑。适合于着重表演的艺术作品。 8、气韵:它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对象洋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并且有一定的节奏性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9、立普斯“移情说”:审美情感并非是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格鲁斯发展了“移情说”提出了“内模仿说。缺:没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是否都能移入情感。 10、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时所产生的超越生理快感的满足感、幸福感、愉悦感和自由感,它是人类精神生活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理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11、比德说:是中国古代儒家关于自然美感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自然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把某种道德与某个自然事物连接比附起来,并从中看出其道德、内涵,产生美感。 12、畅神说:是中国古代道家关于自然和自然美的一种观点,其代表人物是南北朝的宗炳,他们认为一个自然事物的美否,并不取决于其道德内容,完全是因为其外在形式,直接让人心灵畅快,产生愉快、惬意、舒服等情感。所以叫“畅神”。 13、美育: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是指人类传授现有的审美文化并启迪新的创造的一种教育活动,它以培养审美的人为基本目的;狭义的美育是指德育、智育、体育并举的一种教育。 14、形式美:(广义)审美对象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 (狭义)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 15、崇高:即压抑、抗争、净化、振奋。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经过巨大得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经过人的实践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表现,崇高是人类极为可贵的品格。 简答: 1、关于研究对象之美学的几种学说? a,艺术研究哲学:黑格尔——“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 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 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 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 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 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 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 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 践为源泉。<零的摇滚芭比编辑>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 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 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 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 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 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 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 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 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 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 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5、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6、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7、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8、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 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 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 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 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 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 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 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 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领悟人生真谛, 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 殊的精神价值。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 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 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 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 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 生命意义 9、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 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 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 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 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 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 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 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10、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生成性——一指审美形态的历史 生成,二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审 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 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 一个缩影; ②贯通性——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 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 摄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 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 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 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 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③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 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 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 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 其中的有机整体; ④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 性的统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 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 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 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 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 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 伏运动的状态中。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 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 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 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 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 的向往。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 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 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 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 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 独特的精神状态。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 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 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 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12、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①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某 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 般艺术形式中使用,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 使用;②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如中 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且有零散性特点, 就需要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 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的基本脉络;③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 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 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 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 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 答:①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 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 性②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 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③ 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 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 意识④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 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 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⑤人类使 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 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 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 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4、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 答:①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 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②审美形态的具体内 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

美学简答题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 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 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 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 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12、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答:①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②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

美学资料:简答题

1.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立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首先,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分)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美学抓住了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抓住了美的本质问题的关键。(2分)(3)马克思主义美学唯物、辩证地解决了美学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2分) (4)马克思主义美学还渗透着巨大的历史感。(1分) 2.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的合理性与片面性是什么? 合理性在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3分)因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建立的,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物,必然离不开感性的形式。(1分) 片面性在于:(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的事物就是美的。(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征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3分) 3. 美感的直觉具有什么特点? (1)感觉的直接性。(2分) (2)感觉的突然性(2分) (3)感觉的专注性。(2分) (4)感觉的透明性。(1分) 4. 简谈丑的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1)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够衬托美;它与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2分) (2)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2分) (3)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2分) (4)现实生活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转化,转化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艺术力量。(1分) 5.从逻辑上看美感的产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 从逻辑上看,美感是多种因素的汇合: (1)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2分) (2)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2分) (3)美感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2分)

美学简答题

第一章绪论 1、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答: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美学与人有密切的联系。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的事物时,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加以研究的。3)美学离不开人,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4)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这样,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答:美学与哲学有联系:1)在历史上,美学一直被看做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独立前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2)美学史上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哲学家。3)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4)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的斗争也会在美学中清晰地得到表现。美学与哲学有区别: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类主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美学则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因此哲学与美学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 答:1)美学要研究各种审美现象,艺术则是最重要的审美现象。因此艺术既是艺术学的对象,同时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2)在历史上,许多美学著作往往同时也是艺术理论著作。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刘勰的《文心雕龙》。3)美学和艺术学所研究的有关艺术的一些理论问题也往往一致,如艺术典型等。 5、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怎样? 答:1)美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诸如直觉、知觉、意象、领悟等等,因此,研究美学也就必然与心理学有关,否则,美感研究也就不会深透。2)美学史上的许多美学家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解决美和审美的本质问题,如西方近代美学中颇有影响的“快乐说”、“距离说”、“移情说”、“精神分析说”等等。 6、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怎样? 答:1)善与恶等价值判断是伦理学要研究的问题,美与丑等价值判断则是美学要研究的问题,两者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显的;2)但是,善恶美丑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比如,美的东西应该是善的,恶的东西往往也是丑的。3)历史上不少美学家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我国的孔子等往往在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等问题时,把它们与善、恶等问题联系起来考察,都强调了美与善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苏格拉底提出了“美与善相统一”的论断,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的观点。这样就使得美学与伦理学之间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7、达尔文的“动物美感说”错在哪里? 答: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许多高等动物也像人类一样,能够进行审美活动。他说:“几乎不容臵疑的是,许多动物能够欣赏美的色彩,甚至美的形式,例如,某一性别的动物个体会努力在异性面前展示它们的美,这就是一个明证。”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1)审美不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活动,而是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2)美感反应也不是一种生理上的满足,而是一种情感上的愉悦。这些却都是动物所不具备的。3)不少动物虽然会在异性面前展示自己的美,或者会对异性所展示的某种色彩、声音引起特定的反应,但这是一种生理性反应,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性选择,而不是对美的展示或欣赏。达尔文却把本能性的反应说成是美感,这是不正确的。 8、自然美是人创造的吗? 答:是。我们说世界上一切的美都是人的创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美当然也包括在内。可是有人却认为社会美和艺术美是人的创造,自然美是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属性,与人的创造无关。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应该搞清楚下边两个问题:1)自然与自然美的区别与联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不是人的创造。自然美是自然领域中显示出来的美,它当然离不开自然,但更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它是人的创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自然美与实践的两种形式关系。A直接的形式,自然美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直接整治过的自然所产生的美,这些美都直接地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B间接的形式。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了与人生对立关系的自然所产生的美。以飞雪的美为例,飞雪的美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欣赏对象,与人的实践有关。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力很低,无法抵挡飞雪的威胁,这时的飞雪是不美的。随着人们认识自然、驾驭自然水平的发展,生活条件改善了,飞雪对人的威胁也就基本解除,这样,它与人们的关系也由对立转向亲近。再加上飞雪具有一种非常宜人的自然素质,从而具有无比动人的审美属性。此时,飞雪的自然属性仍然没有变,可是,由于人的社会实践,它却成了人的欣赏对象。因此飞雪固然不是人所创造,飞雪的美却是人创造的,一切自然美都是人创造的。 9、简述自然美的发展与人的实践。 答:1)自然美是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美的发展也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任何情况下,自然美都是人生价值的具体显示。2)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由于没有人和人的实践,自然界是无

自学考试《美学》各章节专项试题:简答题

自学考试《美学》各章节专项试题:简答题 2017自学考试《美学》各章节专项试题:简答题 为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复习备考自学考试《美学》考试,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自学考试《美学》各章节专项试题:简答题,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 1.1.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 1.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1.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1.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1.5.为何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1.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1.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答:(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关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其包括四个方面:①艺术美,比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比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服饰的美。 1.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答:(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2)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

美学简答题集锦

美学简答题集锦 美学(2015年4月) 名词解释 一、意象的生成 答:(1).意象的生成是主体和客体在审美状态下交融的动态心理过程、 (2).意向的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向世界。 二、“悟” 答:(1)指主体对艺术品的意向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2)主体在“悟”中克服了艺术品中符号与意义之间的矛盾,进而通过意向重建直 接的把握了其内在意蕴。 三、巫术说 答:(1)是20世纪一种关于艺术和审美发生的理论,其主要依据是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 (2)这种学说认为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因巫术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四、席勒的《美育书简》 答:(1)席勒的《美育书简》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在这部著作中,席勒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做了系统阐述 简答题 一、简述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答:(1)美学不追求研究的客观性,而是要求研究者(主体)亲自投入审美发生的境域中,去体验、感悟和揭示审美活动的来龙去脉(2)美学研究无法采用精确、量化的科学方法,而需要体验和揭

示丰富多彩、幽深微妙的审美精神现象 (3)美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所以美学研究应以哲学方法为核心,结合众多学科方法,开展综合研究 二、简述艺术的审美功能 答:(1)指艺术能够凭借意向、意境的感染力,使接受主体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能够提高艺术素养。 (2)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但是艺术的审美功能是其最核心的功能,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三、简述审美惊异的主要特点 答:(1)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四、简述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答:(1)艺术接受是接受主体对意向的在创造 (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世界” (3)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因此,艺术接受是主体不断填补空白的动态过程 五、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 答:(1)王国维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合称为“四育” (2)他认为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3)他认为美育还能作为德育、智育的手段,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 论述题 一、在审美经验的三个阶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试以自然风景的欣赏为例来加以说明 答:(1)在呈现阶段,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2)在构成阶段,主体与客体必须拉开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完成对审美对象的构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