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眼与视觉导学案

眼与视觉导学案

眼与视觉导学案
眼与视觉导学案

第16章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眼与视觉)(学案)

中卫市第六中学詹晓伟

一、学习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并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

3、关爱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重点: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

二、学习过程:

(一)引入: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结合课本P42眼球的结构彩图,阅读记忆,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眼睑:保护作用

1、眼球的附属结构结膜:分泌黏液,润滑眼球。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保护作用)泪腺:分泌泪液含溶菌本酶,杀菌和润滑眼球

眼肌:使眼球灵活转动

角膜:________,光线易通过,“可移植”恢复光明

外膜巩膜:白色坚固,具有,俗称“白眼球”眼眼球壁 ______内有色素,呈现不同的颜色,如黄种人“黑眼珠”

中膜中间有,瞳孔大小可以改变2眼球的结构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含丰富的血管,营养眼球

内膜:___________:有_________,能感受光的刺激

内容物晶状体:有弹性的透明体,对光线有作用

玻璃体:无色透明,光线容易通过

2、拓展:

(1)、我们平时所说的“白眼球”部分是_______,它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黑眼珠”指的是__ ___,它决定着眼睛的颜色。

(2)猫能通过调节瞳孔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人的瞳孔也是这样。在不同强度的光线下,人的瞳孔会发生变化:光强时,瞳孔变_____;光弱时,瞳孔变_______。任务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阅读课本P44,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复习)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光线,依次经过______、由______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________等的折射,最终落在_______上形成物像。视网膜上有

______________,产生视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__________传给大脑的____________,人就产生了视觉。

2.(强调)成像的部位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3.拓展:有一失明患者,经检查眼球的结构完好无损,原因之一可能是或

发生了病变。

任务三:近视及近视眼

阅读课本P46,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近视的成因:晶状体凸度,眼球前后径,致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

(2)矫正:配戴

(3)预防:做到“三要”和“四不看”(书P46页)

(4)拓展反思:依据近视的成因,尝试解释远视眼的成因

三、学习检测

(一)自编题

1、识图作答:根据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⑦是

(2)人眼能看见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

[]的曲度可以调节,它有折射光线作

用。

(3)图中的⑧是,当光线由弱变强时它会

由。

(4)你能看到远处的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是落在[]上,这个信息通过[],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

(二)历年中考题

(中考2014)7.右图是人眼球结构模式图。据图

回答。

(1)就目前医学水平的发展,如果损伤的是眼球

结构中,外层透明的[ ] , 还可通过捐献

移植,使部分患者重见光明。

(2)眼球结构中[ ] 上具有感光细胞,能

将图像信息通过[ ] 传导到大脑的一定区

域,使人产生视觉。

青少年时期,如果长时间不注意用眼卫生,导致眼球结构中[ ] 的曲度过大,易造成近视眼。近视眼不属于传染病,因为该病不具有和等特点。

(中考2015)8.(2)同学们看到了水饺,是因为光线经过的折射,成像在了上,并最终产生了视觉。

(中考2016)4.眼球是眼的主要结构。眼中常被称作“黑眼珠”和“白眼球”的部分分别是眼球结构中的()

A.虹膜和巩膜

B.虹膜和玻璃体

C. 角膜和虹膜

D.角膜和视网膜

(中考2017)8(3)学校组织班级之间足球比赛,男生正在场上奋勇拼搏。突然,守门员看到足球向球门飞来,奋力抱住了它。在此过程中,他眼球的晶状体曲度的变化是,使物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

1、人的眼晴有的呈黑色,有的呈蓝色,与人眼色有关的结构是()

A.角膜

B.虹膜

C.结膜

D.巩膜

2、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对于正常人来说,都能使物象落在视网膜上,这主要是因为

A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B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C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D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3、眼球折射光线的主要结构是()

A、晶状体

B、房水

C、玻璃体

D、瞳孔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学案二)

学习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和功能。

2、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3、学习听觉卫生

二、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耳的结构(阅读P84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_______

外耳

耳的结构

中耳

内耳

耳蜗(作用)

思考:咽与哪些腔相通?为什么得了咽喉炎会引起中耳炎

学习任务二听觉的形成(阅读P84)

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经过_______传到_____,_____的振动通过______传到_____,刺激了_____内_______________,这些细胞就将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传给

____________,人就产生了______.

学习任务三听觉卫生(阅读P85)

1、什么是噪声?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_____会受到影响,并易患_______、_____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极强的噪声下,_____会破裂出血,使人失去听觉。

2、为了保护耳和听觉,除___________外,平时还应当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不要用_____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或;二是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______,使______张开;或_________,以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鼻咽部有炎症时,要

及时治疗,避免引起,四是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感染。3、遇到巨大声响时有两种做法可避免鼓膜受损:一是迅速,使张开;二是 ________,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保持鼓膜两侧气压的平衡。

4、人体有哪些感觉器官?各有什么作用?

三、学习检测

1、组成中耳的结构是()

A、耳廓和外耳道

B、前庭、耳蜗、半规管

C、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D耳廓和耳蜗

2、两学生用尖锐的器物挖耳屎,以至戳伤导致耳聋的结构是()

A、外耳道

B、听小骨

C、鼓膜

D、耳蜗

3、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其目的是()

A、减缓紧张情绪

B、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鼓膜受到损伤

C、避免呕吐

D、进行深呼吸

4、某人失聪后,经检查,医生认为耳的结构没有受到损伤,那么可能发病的部位是()A、

5、听神经和听觉中枢B、鼓膜C、中耳D、内耳

某人的眼结构上无异常,但看物视而不见,下列不符合其原因的一项是()A.视神经传导中断B.视网膜脱落C.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损伤D.鼓膜损伤

6、旅客闭眼乘车、乘船时,会准确辩析车船行驶速度的变化及上下坡行驶,你知道这与哪一结构有关吗 A鼓膜 B耳蜗 C前庭与半规管 D听小骨与鼓室

7、放爆竹时要注意张口()

A这样有助减小惊吓 B这样可以减弱声音

C保持鼓膜内外压强平衡 D可以减少中耳的振动

8、得了咽喉炎经常会引起中耳炎的主要原因是()

A细菌病毒会经血液流到中耳 B咽鼓管连通于咽和鼓室之间 C外耳道与咽鼓管相通D人的五官是相互连通的

9、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的结构是()。①鼓膜②半规管③前庭④耳蜗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听觉感受器位于()

A.半规管B.前庭C.耳蜗D.咽鼓管

11、声波形成到听觉形成需经过()

①听小骨②鼓膜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外耳道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A.声波→①→②→③→④→⑤B.声波→④→②→①→③→⑤

C.声波→④→①→②→③→⑤D.声波→④→③→①→②→⑤

12、中耳炎是因为病菌从()

A.外耳道进入中耳B.咽喉进入中耳C.半规管进入中耳D.耳蜗进入中耳

13、识图题,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内耳由()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部分构成。

(2)()______内有对声

波敏感的细胞

(3)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

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的是()_______

(4)1是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10叫_______

故乡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9课(生用) ★★★课文题目:《故乡》★★★主编教师:张晓微★★★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4、景物描写的作用。 5、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重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难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小说主题的理解。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写作背景】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积累与欣赏】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一【自主预习】 1、作者: 鲁迅__ 家__ 家__ 家,著有散文集。 2、学音: 阴晦胯下祭祀五行缺土 惘然潺潺 恣睢颧骨髀愕然 嗤笑瑟索吓寒噤黛 二【小组合作】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二)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2:闰土为什么会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呢?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文中如何描写杨二嫂? 4:总结人物分析 闰土: 杨二嫂: “我”: (三)评读课文,理解主题 互动: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三拓展提升: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导学案的利与弊

导学案的利与弊 张春旺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导学案应运而生。根据自身教学体会,本人觉得导学案具有两面性。 利: 一、在教师间提高短板,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在一所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真正受过师范教育的老师没有几个,全校教师以中老年教师为主,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怎么办?教师集体备课,取长补短,精心设计编制导学案。所有的老师用一样的导学案。也就是说,同年级的班,任课教师不同,但上课的内容却保持一致!讲什么?讲多久?怎么讲?如何练习?怎么考查?导学案上都有了。教师参差不齐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二、使用导学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乐于合作探究的能力 导学案与传统教案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如传统教案中的重点、难点、教学目的等只有教师自己知道,除非教师说或写出来,学生才略知道一二。而导学案通过文字形式把每一节课的基本环节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可以有目的性的按顺序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流程。然后按照导学案的引导,有针对性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展示;最后完成课堂练习检测达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用导学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演员而是导演,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展示,教师只起到点拨的作用。。教师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教学合一,师生相互尊重、教学相

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使用导学案教学,只是一种教学途径的探索,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导学案亦不例外。 弊 一、对教师的影响 一方面千篇一律的导学案页扼杀了老师的个性,使得一些“天才型”的教师受制于导学案的框框,个人特色无法发挥。另一方面对“平庸性”教师而言,导学案有参考答案,导学案的使用,成了一人备课,大家受益,其他人根本不用备课,助长了惰性。 二、预习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各科预习时间如何科学安排?若预习时间不充足或不预习的话,涉及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问题,如果学生的预习时间不是很充分,那么课堂展示就会流于形式,甚至影响到课堂教学时间拖堂。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无法发挥。自学能力也不能得到培养提高,完不成教学任务。 总之,实行的学案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正是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教学最有效方法必须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相一致,不能片面和绝对化。对导学案教学运用中的利弊,我们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使教学研究与常规教学相结合。不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新概念第一册课后题及答案:Lesson41-42

新概念第一册课后题及答案:Lesson41-42 Written exercises书面练习 A Complete these sentences using a, any or some. 完成以下句子,用a, any或some填空。 Examples: There's a photograph on the desk. Is there any milk in the bottle? There isn't any milk in the bottle. There's some milk in that cup. 1 Is there ______bread in the kitchen? 2 There's ______loaf on the table. 3 There's ______coffee on the table, too. 4 There isn't ______chocolate on the table. 5 There's ______spoon on that dish. 6 Is there ______soap on the dressing table? B Write questions and answers using these words. 模仿例句提问并回答。 Examples: passport/on the table Is there a passport here?

Yes, there is. There's are on the table. bread/on the table Is there any bread here? Yes, there is. There's some on the table. 1 spoon/on the plate 2 tie/on the chair 3 milk/on the table 4 hammer/on the bookcase 5 tea/on the table 6 vase/on the radio 7 suit/in the wardrobe 8 tobacco/in the tin 9 Chocolate/on the desk 10 cheese/on the plate 答案: Lesson 42 A 1 Is there any bread in the kitchen? 2 There's a loaf on the table. 3 There's some coffee on the table, too. 4 There isn't any chocolate on the table.

守株待兔--导学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导学案 编写:单位: 审阅:单位: 主备人班级学习小组 学习小主人学习时间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能悟出故事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知识链接】: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章,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简单地说:寓言就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导学流程:自学→对学→小组交流→展示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讲有个种田人在地里干活时,___________,他心里就希望___________,于是他就不干活了,整天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合作探究 导学流程:自学→对学→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1、农夫守在树桩旁,心理想什么? 2、这个农夫为什么要坐着等兔子撞到树桩上来呢? 3、如果一天,你经过那里,你会怎么劝他? 4、读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

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jiāo jízì yán zì yǔjīn pílìjìn ()()() yùyán bāwàng mùzhuāng le zīzī ()()()() 2、我会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 寸——()()庄——()() 巴——()()吾——()() 隹——()()弗——()() 3、照样子,写一写 肥——(瘦) 节约——()攻——()丢——()焦急——()4、我会填。 ()()待兔()()补牢揠苗()()()()求剑嫦娥()()()()补天 后羿()()()()填海

故乡导学案

横山县第二中学语文导学案年级九年级设计鲁芳课题故乡鲁迅 审核备课组长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明确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难点) 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资料链接】 1.作者资料(温故知新)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里面“我”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的思想感情,但这是文学作品,经过虚构、想象,所以不能说“我”就是鲁迅。 导案学案

《5.1物体的质量》导学案

《5·1物体的质量》导学案 班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导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2、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的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熟悉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导学重难点】对质量的概念的理解和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导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 【导学用具】:天平、砝码、钢尺、钢钉、铁块、铁锤等。 【导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在物理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中,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请大家简单介绍下。 二、导学设问 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大家认真观察。 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归纳: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 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三、新课导学 (一)目标一:明确物体和物质的两个概念 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二)目标二:质量的概念 认真阅读思考课本110页“如图5-1”所示,并回答 1、盛满水的碗和盆,哪个装水多? 2、充足气的篮球和乒乓球,哪个里面的空气多? 3、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哪个用的橡胶材料多? 事实表明: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 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三)目标三: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1、演示:(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

最新守株待兔导学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5、守株待兔 设计人:李仰英单位:二实小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能悟出故事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知识链接】: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章,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简单地说:寓言就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正确书写下列词语。 耕种折颈守株待兔宋人触动不可复得 2、自主学习。 我能按下列步骤自主学习:①标(标出课文自然段的序号。) ②画(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③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④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⑤查(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⑥质疑(自学中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预习展示。 三、当堂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jiāo jízì yán zì yǔ jīn pí l

ìjìn ( ) ( ) ( ) ( ) ( ) yùyán bāwàng mùzhuāng le zīz ī ( ) ( ) ( ) ( ) 2、我会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 寸——()()庄——()() 巴——()()吾——()() 隹——()()弗——()() 四、质疑问难。 比比谁的问题更有价值。 第二课时 一、乐问善思。 你的问题我来答。 二、合作探究。 1、农夫守在树桩旁,心理想什么? 2、这个农夫为什么要坐着等兔子撞到树桩上来呢? 3、如果一天,你经过那里,你会怎么劝他? 4、读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

《故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_0

《故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导语设计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像这样富有哲理而耐人寻味的语句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悟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展示的惊人语言魅力,从而更深刻感悟作品的内涵。 目标导航 1.联系课文语境,品味精彩的动词。 2.结合文章主题,感悟精彩的句子。 3.巧用读书笔记,增加知识储备。 1.课堂复习方案 (过渡语: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先从作品的情节、人物性格和手法上重温令人心碎的故乡。) 1.《故乡》的作者鲁迅,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2.杨二嫂是一个具有自私、放荡、尖刻、损人利己 性格的人物。 3.小说刻画闰土和杨二嫂均采用了对比手法。 2.合作探究方案

(过渡语:鲁迅先生的语言一般讲究的深刻,他的杂文语言有“投枪、匕首”之称,小说的语言又如何呢?让我们去细细的咀嚼吧!) 【教学建议】理解字词的含义和感悟精彩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练习文章具体的语境,从词语和句子的传神性、哲理性、修辞行方面品析感悟。一句话,结合文章的语境,具体问题具体的分析研究。 导学点一:品味亮点词语 1.(传神性)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品味:这里的“飞”字,精确而传神地写出了八岁儿童对从未见过面的远道回来的伯叔的好奇心 2.(描写性)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品味:“深蓝”、“金黄”、“碧绿”、“一望无际”等词语,突出景象的美丽,令人神往。 3.(哲理性)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品味:“却”字含义丰富,虽然闰土和“我”之间有了巨大的隔阂,但后辈们“还是一气”没有受到封建世俗的毒害,这让“我”有了些许安慰。 导学点二:感悟精彩句子

三年级下册语文《守株待兔》教案

5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认识折、冀等5个生字,学写守、株、待等9个生字。指导写好株、耕两个字,木 和耒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变成点。 2.能读准字音、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 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寓言。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 同学们,学过寓言故事吗,有什么特点?下面考考你,根据图片、能不能猜出故事名称?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知寓言故事出发,通过看图片猜寓言故事名称从而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2.出示图片。(守株待兔),古人写的寓言故事叫做文言文寓言,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咱们都了解过,今天咱们看看古人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株”“待”的写法。 (2)提问"株"什么意思?守株待兔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五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句。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折颈而死:“折”,做一做折的动作,提手旁。“颈”,应读三声。 (2)“冀”字正音。“冀”与“翼”对比识字。出示:羽翼、希冀。 (3)身为宋国笑。出示:[ wéi ]1.做,行,做事2.当做,认做3.变成4.被 [ wèi ]1.替,给2.表目的3.对,向。 师提问:在本句中,“为”读哪个音?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加一加、熟字换偏旁等方法来识记生字。多音字根据不同的意思来辨别在此处的读音,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株”。提示木字旁做偏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提示“株、待、耕、折、颈、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指导书写“守”和“宋”。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字的异同。 第二课时 一、理解句意,疏通文意 1.再读课文 (1)结合注释再读课文 (2)在读文的过程中,你能读懂哪个问题? 出示:谁在等兔子,为什么守着树桩等兔子,等到了吗? 2.学习第一句 (1)谁在等兔子? (2)这个宋国人是干什么的? 3.学习第二句

故乡导学案含答案

13 故乡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蜷.(quán)缩折.(shé)本阴晦.(huì)猹.(chá )五行.(xíng )装弶.(jiàng )獾.猪(huān )竹匾.(bi ǎn )胯.下(kuà )髀.(bì )脚踝.(huái)瓦楞.(léng)吓.(hè )瑟.索(sè)潮汛.(xùn ) (bó)(gū)廿.年(niàn )秕.谷(bǐ)寒噤.(jìn )鹁鸪 .. 惘.然(wǎng) (zìsuī)潺.潺(chán)祭祀(sì)颧(quán)恣睢 .. 骨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本文是以“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3、依据小说的线索,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 构层次。 (一)回故乡(二)在故乡(三)离故乡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 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2)“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 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明确:约半个月左右 依据:“第二日”(P75第二自然段),“这样的过了三、四天”(P81第四自然段),“又过了九日” (P85第一自然段)等。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明确: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第二日”;“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又过了九日”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 明确:“第二日”: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会见闰土(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 “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 二、第一部分(回故乡) 1、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结构上有何作用? 既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又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质量》导学案

《质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质量的概念,会利用质量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3、能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记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能判断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 化而变化。。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08—111回答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1一碗水和一盆水都是由 组成的,一盆水比一碗水的水 (多或少), 所以说 (一盆水或一碗水)的质量大;如图2大铁锤和铁钉都是由 组 成的,大铁锤比铁钉含有的铁 (多或少),所以说 (大铁锤或铁钉)的质量大。 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 的多少叫质量,用符号 来表示。 2、质量的主单位为 ,符号为 ;常用单位有 、 、 ; 1kg= g= t= mg 。 3、实验室中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为 。 4、质量不随物体的 、 、 的改变而改变。 【合作探究】 探究:测量质量: 小组讨论: 问题1、生活中常用来测量质量的工具有 、 等,学校实验室常用 称质量。 问题2、指出下图中托盘天平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问题3、托盘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①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 (称量就是指天平一次可以测量的最大质量,底座铭牌上标注的有称量); ②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 ,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弄湿、弄脏砝码; ③潮湿物体和化学药品 (能或不能)直接放到天平托盘中。 问题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 及标尺上的 。 3 1 4 2 8 5 7 6 10 9 图1 图2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 。 ③“调”:调节横梁两端的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 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 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 盘里,用镊子向 盘里按 的顺序加砝码,并调节 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 。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 + 。 实验1:使用天平测塑料瓶的质量 想想议议: 1、小红想想测量一些水的质量,但是水又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她该怎么办? 2、小白在测量白糖的质量时发现直接把白糖放在托盘上可能会损坏托盘,他该怎么办? 问题5:质量变化了吗? 实验2:完成教材P111想想做做的两个实验 一、用天平称出一个塑料瓶的质量,再将其剪碎放到天平称,比较这个物体在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 小组讨论: 1、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第一个实验中将塑料瓶剪碎后 改变了,但 不变;第二个实验中白糖的 改变了,但 不变。 二、称量一小杯水与一小匙白糖的总质量,然后使白糖溶于水,再称糖水的质量,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 2、讨论并思考:如果将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实验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 、 、 而改变,所以说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学习小结】 【当堂检测】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 240kg= t ;(2) 750mg= g ;(3) 980g= kg= mg 。 2. 一块冰熔化成水后质量 。将铁丝拉长质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某同学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测量前,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此时指针和游码位置如图1所示。为了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正确的操作步骤是:(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质量为 g 。 4.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在右盘加上最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3所示。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 5. 一块铜的质量将发生变化的情况是( ) A .将铜块从北极带到赤道 B .将铜块锉成圆台 C .将铜块压成铜片面 D .将铜块熔化成液态铜 6.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2.5×106mg 的是( ) A .一只鸡 B .一枚大头针 C .一只绵羊 D .一粒沙子 7.关于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天平平衡时,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显示的质量之和等于物体质量 B .不得用手直接取放砝码 C .测量前,可以通过移动游码调节天平平衡 D .天平移动位置后,应重新调节平衡 1 0 2 3 4 5g 50g 10g 图1 图2 图3

守株待兔导学案1教学文案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能悟出故事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学习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能悟出故事的寓意。 【自主学习我能行】 1、我能按下列步骤自主学习:①标(标出课文自然段的序号。)②画(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③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④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⑤查(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指导。)⑥质疑(自学中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合作探究我快乐】 1、组内说说:因为这个种田人看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 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由读文后说说《守株待兔》中的那个人为什么再也没有得到野兔?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达标检测我过关】

cu d n ch u zhu d g s 1 ch u tou sh ()()() ( ) y d mi do zh u zh d n g j in p il i j in ( )( ) 二、读读比比,然后组成词语 拔( )兔( ) 喘( ) 拨( )免( ) 端( ) 三、从这则寓言中,我明白的道理是: 、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du zh u d d t u 自我评价 对子自评价 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 家长评价 ☆☆☆☆☆ ☆☆☆☆☆ ☆☆☆☆☆ ☆☆☆☆☆ ☆☆☆☆☆

故乡导学案(王慧)

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主备人:王慧校审:签批: 9、故乡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小说的特点,并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口述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3、通过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和品味关键句,探讨出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和品味关键句,探讨出小说的主题。 文体知识:谈谈小说 1、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为:--------、----------、---------、--------- 3、小说三要素:---------、-----------、-------------、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5、事故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6、环境:---------、---------- 中考考点梳理 1.围绕“三个要素”,考查整体感知能力。 (1)理清故事情节。 (2)感受人物形象。 (3)分析典型环境。 2.紧扣作品特色,考查精读鉴赏能力。 (1)表达方式的角度。 (2)表现手法的角度。 (3)结构安排的角度。 3.探讨作品意蕴,考查自主阅读能力。 常考题型 主观题、开放性题型为主。 1.围绕人物,常会设置成“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他(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说说你对小说主人公的看法或评价”“你从他身上受到了怎样的教育或启发”等题型。 2.围绕情节,常会设置成“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和思路”“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等题型。 3.围绕环境,常会设置成“根据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环境,分析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具有怎样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起怎样的作用”等题型。 4.围绕特色,常会设置成“文中运用了哪种手法?请举一例作具体分析”“本文

守株待兔教案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好句读,读出韵味并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得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3、了解寓言故事得内容,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得劳动去创造美好得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故事得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寓言所要说明得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寓言,它就就是——刻舟求剑,谁来为大家背一下这则寓言。说说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图片导入,揭题解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出示图片,指图示意生读课题。 板书课题,理解"株"与题目得意思。 (1)伸出小手一起写课题。 (2)理解词义及题目:"株"什么意思?没错,就就是树桩子,树被砍去后留在地面得部分。 (3)守株待兔什么意思?大声朗读课题。 2、了解作者:

《守株待兔》就是谁写得?(韩非子,姓韩名非,子就是后人对她得尊称。战国末期著名得哲学家、政治家。) 3、了解学生对故事得掌握情况。 在此之前,谁听过、瞧过这个故事?您就是怎么知道得?您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吗? 三、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1、您真会讲故事,生活中处处能学习语文。今天啊,我们学习得就是文言文。请您回忆一下,文言文学习哪四步曲? 读好课文明白文意复述故事明白道理 2、请大家打开书109页,朗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会读了吗?考考大家。出示全文 强调:(1)折颈而死 ( 指名读,评价"颈"字读得很规范,再指名读,齐读。)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这句怎么读?有没有不同得读法?指名说。 适时评价,听出来了吗?她就是这样断句得。 出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这句话应该这样读,自己试试。练习读--指名读--补充读--齐读。过渡:为什么这样读,一会儿理解了意思,咱们就明白了。像老师这样,在书上做好记号。 (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有没有不一样得读法?这里面"为"就是多音字,既可以读 wéi,也可读 wèi,那此处到底读哪个音?怎么办?(查字典) 在字典里啊,"为"(二声)有这些意思,为(四声)有这些意思,想一想,这个字在句中什么意思?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2.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 爱与珍惜。 学习重点: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 题。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法、合作探究法、积累归纳法 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萧索( ) 鄙夷( ) 恣睢( ) 阴晦( ) 祭祀( ) 允许( ) 秕谷( ) 愕然( ) 嗤笑( ) 应酬( ) 寒噤( ) 折本( ) 惘然( ) 脚踝( ) 髀间( ) 胯下( ) 蜷缩( ) 颧骨( ) 伶仃( ) 潺潺( ) 二、介绍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 故乡——( )故乡——( )故乡 2、第2、12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能集中表现出来? (1)第二段: (2)第十二段: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作用是: 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分析人物形象: 1. 闰土: ①外貌的变化: ②称呼的变化: ③神态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杨二嫂:今日肖像: 今日语言、行动: 昔日: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 3、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五、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⑴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⑵“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⑶“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

质量及其测量导学案

《质量及其测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能记住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2. 能明白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 3 .能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学习建议】 1.学生采用自学、小组讨论、问答、练习、记忆等学习方法,培养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2.质量的概念、单位、性质采用理解加记忆的方法,天平的使用应在熟记注意事项和使用步骤的基础上再进行操作。 【课前准备】 1.这节课我们需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它是什么?符号呢?它都有哪些单位?的性质是什么?测量工具是什么?应该怎么测量? 预习检测: (1)这节课我需要学习的物理量是符号 (2)质量的单位有单位之间的关系是 (3)质量在实验室中通常用测量 (4)质量不随、、的变化而变化。 2.收集超市散装食品的计费标签 【课中学习】 板块一:质量的概念、单位 我会思考: 物体和物质的区别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展示的物品的图片,分析它们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物体: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具体的东西。 物质:组成物体的材料称之为物质。 图片上属于物体:属于物质。

重点讨论: 1.使用天平时应注意什么事项? 2.天平平衡的标志是什么? 3.怎样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4怎讲计算物体的质量? 5.游码对应的质量应怎样读? 我来归纳: 1.使用天平时要注意: (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能,不能)超过称量。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能,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2.天平的使用步骤 (1)放:把天平放在上易于操作的地方。 (2)拨:用将游码轻拨至标尺左端的处。

守株待兔教案

《守株待兔》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老师说词你们猜老师想强调的是哪个字好吗?并把它 写在黑板上。 1)守候蹲守守护板书 2)一株株距 3)等待招待看待 4)兔子兔皮兔毛 2、谁能读读这四个字,并说一说每个字在词中的意思。 1)指名读 2)齐读 3)逐字说意思 4)教师讲株(就是树桩,树桩就是露出地面的一部分) 并指导书写 5)指名说一说“守株待兔”的意思。(守在树桩旁等兔 子)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2、让学生仔细读书(自主读书) 3、课文读完后,你们知道是谁在等兔子吗?(种田人) 种田人的任务是干什么?(种田)那他为什么不种

田却守株待兔呢? 三、品悟课文第一段 1、这只兔子怎么会一头撞死在树桩上呢?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读第一自然段。 2、理解“窜”、“撞” “窜”是什么意思?(飞快地、慌乱地向前跑) 领读 记字 发生什么了,野兔才会这样慌张?(学生各抒己见)3、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忽 然要快、窜撞重一点、快一点) 4、指名读(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 四、品读课文第二段: 1、种田人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心里怎样?(乐滋滋) 2、乐滋滋是怎样的表情(露出高兴的神情)表演一下 3、指名带上这种心情读这段话。 4、还原捡上兔子,乐滋滋的说两句:(让学生充分想象) 5、种田人还有一个美好的想法那就是:“每天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 6、带上自己的理解来读这个句子。(强调每天、一只) 7、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这样的好事会不会天天发射生?

(不会)也去几年后、几十年后,也去永远不会,像这样不经常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叫什么?(板书:偶尔)齐读“偶尔” 五、品读第三自然段: 种田人知不知道这是件偶然的事情?(不知道)他怎 么做的?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回答:他是怎么做的?(丢下锄头,天天不干活……) 3.认识“锄“锄头是干什么的?怎样记住他领读 4.种田人丢下锄头说明什么?(他想不干活天天捡兔子) 5.种田人为什么“守株待兔”你们明白了吗?(用上因为…… 看见…………他想………所以他)说话 6.他的想法叫什么?(不劳而获) 小结:同学们,你们瞧!种田人丢下锄头,天天坐在树桩旁,别人锄地时他在(守株待兔),别人施肥时他在()别人拔草捉虫时他还在();比热容大丰收是他还在(),他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 7、齐读最后一句,(板书全没了)(这句话应该读出怎样的心情?(失望) 8、带上失望的心情再读一遍 9、种田人不但没得到兔子,而且田里长满了野草,庄稼全 完了,用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什么?(板书:一无所获)10、种田人那美好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

品质导学案

《品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赏析小说的叙事手法,把握人物形象性格,体验文本的情感世界,认识主人公命运的必然趋势。 2.理解“品质”的内涵,理性认识格斯拉“品质”的现实意义。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剧作家)。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和第一个剧本《银盒》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与威尔斯、贝尔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 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2.时代背景: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 【学习过程】 一、读懂文本,初步感知 QULITY是本文的英文标题,根据义项,原文标题翻译成中文时有“质量”“品质”两种不同的译法,哪一种更好呢请说说理由。 二、细度文本,感受形象

品靴、品人: 用词语概括读到的靴品、人品,并简要解释。 靴品: 人品: 三、研读文本,探究意蕴 品文: 1.欣赏文中的细节之美: 2.叙述角度: 小说的主人公是格斯拉兄弟,但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视角来写格斯拉兄弟的故事,而结尾交代格斯拉“饿死”的却是“年轻人” 3.探究坚守的意义: 许多同学对格斯拉以“饿死”的方式离开人世,感到困惑,那么格斯拉的这种坚守有没有现实意义呢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与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与反思读悟结合理解寓意《守株待兔》教学设计与反思 [理想描述] 有幸聆听了吉春亚老师执教的阅读课和习作课,在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上,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一节好课,没有花里胡哨的装扮,没有夺人耳目的设备,没有华而不实的铺设,一切自然而不雕琢,平实而不平淡,热烈而不张扬。通过读、悟,学生能获得知识,这就是一节好课。 [实践呈现] 教材分析: 《守株待兔》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继续练习默读课文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

心存侥幸”的错误。 3、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 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解题。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我们一起到田地里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田地图)你们瞧,春天来了,田里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在田边曾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就在老师的板书中。拿出小手来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板书课题) 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写课题。 师:(指着‘守’)这个字怎么读? 生:读“守”。 师:谁能给它组个词? 生:防守。 师:“守”在这里指的“守侯”。 师:谁能用“待”来组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