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学案 5 物质的分散系1

导学案 5 物质的分散系1

导学案 5      物质的分散系1
导学案 5      物质的分散系1

萧山二中2011级高一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5)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5课时物质的分散系

编稿教师:孙利亚陈君祺审稿教师:纪丙全沈俊峰编稿时间:2011-9-8

1.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从本质上区分各类分散系

2.了解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分散质分散于其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例如,泥水混合物中,泥土是分散质,而水就是分散剂。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其中属于稳定体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不稳定体系的是__________。

分散系溶液胶体悬(乳)浊液

分散系粒子的直径

分散质粒子的组成

外观、稳定性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实例

1、下列属于胶体的是( )

A.生理盐水B.泥浆C.蛋白质溶液D.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2.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大的是()

A.雾B.石灰乳

C.FeCl3溶液D.氢氧化铁胶体

3.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能否通过滤纸

C.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三、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________形成的。

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______________。

2.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胶体是电中性的,但胶粒是带电荷的。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容易中和胶粒的电荷而破坏其稳定性,胶体一般会凝聚为沉淀。

其方法主要有:①加热②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胶体的吸附性

胶体粒子颗粒小,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4、明矾净水的作用是()

A.除去水中氯离子B.除去水中钙离子C.除去水中悬浮物D.杀死水中细菌

5、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形成一条光亮通路的是( )

A.食盐水B.碘酒C.淀粉溶液D.Fe(OH)3溶胶

6、已知土壤胶体带负电,在土壤里施用含氮量的下列肥料,肥效较差的是()

A.硫酸铵B、碳酸氢铵C、硝酸铵D、氯化铵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达尔效应不是胶体特有的现象,溶液与浊液也有

B.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有丁达尔效应,而其他分散系没有

C.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

D.丁达尔效应可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

2.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空隙,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

B.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9~10-7m之间。

C.产生丁达尔现象。

D.胶体是纯净物,其它分散系是混合物。

3.歌手那英在歌曲中唱道“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其中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4.下列现象或新技术应用中,不涉及胶体性质的是()

①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②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③长江三角洲的形成④在豆浆中加入石膏制豆腐⑤血液的透析⑥氢氧化铝胶体净水

A.只有①B.①和②

C.②和③D.全部

5.鉴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下列方法中最简单有效的是()

A.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B.加热煮沸

C.加入足量的盐酸D.观察是否产生丁达尔现象(效应)

6、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依据中不正确的是()

A.豆浆是胶体,因为豆浆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在1~100nm之间

B.KNO3是电解质,因为KNO3能溶于水

C.Na2O2是氧化物,因为Na2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D.H2SO4是酸,因为H2SO4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

7、“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1纳米(nm)=10-9m,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有丁达尔效应B.能全部透过半透膜C.不能透过滤纸D.所得分散系不稳定

8.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黄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⑴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以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属于反应。

⑵在小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mL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⑶另取一小烧杯也加入25mL蒸馏水后,向烧杯中也加入2mL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的角度,可以看到烧杯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用这个实验可以区别。

⑷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可以看到溶液红褐色逐渐变浅,最终又得到了黄色的FeCl3溶液,发生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也属于反应。

物质的分散系导学案

专题一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 第一课时常见的分散系 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应用。 3.学会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 阅读课本P17-19,填写以下内容: 一、分散系 1.分散系概念:由 (称 )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 )中形成的。 2.分散系分类:、、,其分类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一般的分子、原子的直径在10-10米左右) 【思考1】1.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分散系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二、胶体 1.定义:的直径在之间的叫作胶体。 2.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①含义: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的现象。 ②原理:胶体粒子对入射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 ③应用:鉴别胶体与。 (2)吸附性:氢氧化铁胶体的具有吸附性,常用于。 【思考2】在氢氧化铁胶体中,作为分散质的Fe(OH)3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吗?教材P19第一段说“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具有吸附性”,这里的胶粒是什么东西?胶粒为什么会有吸附性? 【思考3】溶液是稳定体系,浊液是不稳定体系,胶体介于稳定体系与不稳定体系之间叫做介稳体系。胶体是介稳体系,其稳定性更趋近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较稳定的存在。那胶体中胶粒之间为什么不相互吸附而沉降,却具有近似溶液的稳定性呢?学习以下胶体性质后总结回答。 (3)布朗运动:胶体粒子做着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解释:从初中物理得知,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反映。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小颗粒,瞬间受液体或气体分子各方向的撞击不均衡。颗粒越、液体温度越,布朗运动越明显。 (4)电泳现象:胶体粒子选择性吸附阳离子而带上正电荷(或吸附阴离子带上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会定向移动的现象。同种胶体粒子只吸附同种电荷。 【思考4】已知:Fe(OH)3胶体粒子会选择性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 在如下装置接通电源后,分散系颜色如何变化?(注:氢氧化铁胶体的红 褐色来自氢氧化铁胶体粒子的颜色。) 阴极附近液体颜色_____________;阳极附近液体颜色____________

导学案5物质的分散系1

1.根据分 散质微 粒直径 大小,从 本质上 区分各 2.了解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分散质分散于其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例如,泥水混合物中,泥土是分散质,而水就是分散剂。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其中属于稳定体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不稳定体系的是__________。 分散系溶液胶体悬(乳)浊液 分散系粒子的直径??? 分散质粒子的组成?? 外观、稳定性? ? ? ? ?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实例?? 1、下列属于胶体的是 ( ) A.生理盐水 B.泥浆 C.蛋白质溶液 D.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2.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大的是( ) A.雾 B.石灰乳 C.FeCl3溶液 D.氢氧化铁胶体 3.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 萧山二中2011级高一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5)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5课时物质的分散系 编稿教师:孙利亚陈君祺审稿教师:纪丙全沈俊峰编稿时间:2011-9-8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能否通过滤纸 C.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三、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 ________形成的。 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______________。 2.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胶体是电中性的,但胶粒是带电荷的。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容易中和胶粒的电荷而破坏其稳定性,胶体一般会凝聚为沉淀。 其方法主要有:①加热②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胶体的吸附性 胶体粒子颗粒小,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4、明矾净水的作用是() A.除去水中氯离子 B.除去水中钙离子 C.除去水中悬浮物 D.杀死水中细菌 5、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形成一条光亮通路的是 ( ) A.食盐水 B.碘酒 C.淀粉溶液 D.Fe(OH)3溶胶 6、已知土壤胶体带负电,在土壤里施用含氮量的下列肥料,肥效较差的是() A.硫酸铵 B、碳酸氢铵 C、硝酸铵 D、氯化铵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达尔效应不是胶体特有的现象,溶液与浊液也有 B.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有丁达尔效应,而其他分散系没有 C.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 D.丁达尔效应可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 2.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空隙,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起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本节课第一课时已经以纯净物的分类为例,介绍了简单分类法,本课时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以混合物的分类为例继续深人学习分类的方法。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仍然体现的是分类的思想。 本节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并不做具体的展开。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对比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学流程 由三位同学配制食盐、泥沙、植物油的溶液分析其共性从而进入今天的课题—分散系,根据分散系和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种,列举相应实例。根据粒子大小分溶液、胶体、浊液,通过同学举例生活中的胶体,加深对胶体的认识。利用“科学探究”环节使同学更加深入体会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2、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最后,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探究法、集体讨论法、讲解讲演法、演示观察法。 学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同学主动积极参与进来,课堂也为满足学生,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可以参与进来的环节,但可能时间会比较紧凑。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完整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分类与整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 3.养成爱整理,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己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多媒体,气球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接到了动物王国的一个担任评委的邀请,他们准备动物森林里开展一个有“我是勤劳小少年”的比赛,比比看谁是爱劳动,爱干净的。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吗?你们也来担一下评委,谁会赢?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引导让孩子进行房间的整理。 2、揭示课题:分类与整理。 二、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我准备了一些气球想送给大家,,它们太乱了,我想知道这每种气球都有多少个,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又快又准确的知道呀! 引导孩子对其进分类标准进行思考。 三、操作探究,充分交流 (一)操作活动1: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

1.说明活动要求 要求:先分一分,再数一数,然后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2.开展操作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3. 教师把学生分类的结果有选择性的呈现在黑板上。 学生的分类结果可能有: 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可能有:图画式、简单的统计图式(纵向或横向)、图文并茂式、表格式等。 4.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对比与交流活动 (1)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并评价所展示的不同作品。 (2)教师适时修正或调整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例如纵向或横向排列不整齐,排列时没有一一对应,图文结合时没有表格等,使之更接近于较为标准的实物统计图,象形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 (3)表扬优秀的作品。

学案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案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学习重点 分散系的分类,胶体的性质 学习难点 Fe(OH)3胶体的制备,辨别分散系 知识梳理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 概念 把物质分散在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 组成 3. 分类 〔1〕分散质和分散剂各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以其状态为分类标准共分为种分散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思考探究] FeCl3溶液、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的差别 〔1〕三种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范围分别为多少? 〔2〕分散质粒子的结构组成分别是什么? 〔3〕三种分散系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4〕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认知升华] 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二】胶体的制备、性质 1. Fe(OH)3胶体的制备 〔1〕实验操作 向中逐滴加入5~6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2〕检验

用激光照射Fe(OH)3胶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可看到一条光亮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形成的。这种现象叫做。 2. 胶体的性质 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和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体系。 丁达尔效应:当平行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 ,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思考探究]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步骤Ⅰ: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 步骤Ⅱ: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即可制得Fe(OH)3胶体。 步骤Ⅲ:取另一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 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 步骤Ⅳ: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逐滴滴加一定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 问题思考: 〔1〕在步骤Ⅰ中能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步骤Ⅱ中继续煮沸至什么程度?能否一直加热? 〔3〕在步骤Ⅲ中哪个烧杯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根据此现象可以区分哪两种分散系? 〔4〕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5〕向Fe(OH)3胶体中加入稀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继续滴加盐酸,红褐色沉淀又溶解,为什么? [认知升华]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篇一: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一堂实验课,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实验,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来自学生亲手做的实验,而非课本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建构理论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学记中如此说“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给以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引导而不是牵掣,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激励而不是强制,学生就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增长与重组”。胶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个物质,以及把性质再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满足了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二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

化学_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 物质的分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______态,即单质;另一种是______态,即化合物。 2.元素与物质的多样性 (1)、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许多元素还可以形成性质不同的多种单质,如碳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单质,互称 。 (2)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元素种类不同,组成的化合物不同,元素种类相同时也可能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 和O 可形成______和______两种氧化物。 二、物质的分类 1.初中我们已接触过简单的物质分类,如根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组成物质的____________,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我们熟悉的氧化物、酸、碱和盐是按照____________分类的。 (1)交叉分类法N a 2CO 3?????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 (2)树状分类法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练习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一种单质 C .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 A .硫酸 纯碱 孔雀石[Cu 2(OH)2CO 3] B .硝酸 烧碱 绿矾[FeSO 4·7H 2O] C .醋酸 乙醇 碳酸钙 D .盐酸 熟石灰 苛性钠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学情分析: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各种图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第一次给你们上课,老师带了一些礼物给你们,快看看一共有几件礼物? 出示画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都是解决同样的问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 生答略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分类”。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看到过“分类”的情景。 生举例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商品,房间物品分类可以让房间更整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分类整理”。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二、新授 (一)分类整理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出示:气球图片 问:你能把这些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 生答略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 ①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说明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意见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等进行分类。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本课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物质的分散系,主要内容是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胶体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得出胶体的性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不同物质的聚集状态的为微观结构和不同性质,为分散系的分类和探究胶体的性质做了铺垫。同样,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所以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定义和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一些分类的方法,如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知道如何利用运用不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对分散系的分类就容易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结合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进而总结出分散系的概念。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打下了扎实的

基础。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初中时对胶体的接触很少,无法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胶体的性质,不了解因为胶体的直径的散射产生的丁达尔现象,不知道运用胶体的性质区分溶液和胶体,不能发散思维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2、知道胶体的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3、能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分散的概念,学生学会 了知识类比推理和信息共同点的概括 2、通过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的探究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学生提高了科 学探究的能力,如何运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学会活学活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胶体性质的丁达尔现象和吸附性,学生树立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实践的意识 2、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增加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准备

人教版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 3、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在具体分类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 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材分析: 《分类与整理》这节数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对同种物品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些礼物给你们看,看看是什么?(苹果)一共有几个呢? 学生列式计算,会按不同的角度去列示计算。 师:同学们,我有一个疑问,你们都是解决同样的问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是按颜色分的,有的是按大小分的,所以方法不一样。师:其实,不管你们是按颜色分的,还是按大小分的,都把这些苹果进行了分类。师解释"分类"就是把相同的放在一起。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分类"的现象? 生举例,老师出示相关课件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商品,房间物品分类可以让房间更整齐,还有垃圾分类可以让我们更环保等等,看来分类的作用可真不小,想学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和整理。 二、探究新知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太精彩了,不仅赢得了老师的赞扬,还有一群小朋友也成为了你们的粉丝,看,她们来了!出示:气球图片 他们手里可真漂亮啊,你们喜欢吗?但小朋友说了,要把这些气球分分类,才能送给你们,你会分吗?你打算怎么分? 学生可能会按颜色分,也可能会按形状分。绿 板书:形状颜色

物质的分类导学案

2014年高考一轮资料 化学 必修一复习:第二章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编制人: 审核人:高三化学组 编号:04 领导签字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物质的分类》 学案 最新考纲: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知识点一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构成的。 (2)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变化属于________变化。 3.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弱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 (1)原子与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相对质量几乎相等。( ) (2)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 (3)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 ) (4)NH 3、SO 2、O 2为电解质。( ) 知识点二 物质的分类 1.分类法:常用的两种是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法。 2.概念: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判断】 ①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②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③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 ⑤Na 2O 和Na 2O 2均能与H 2O 反应生成NaOH ,故二者都是碱性氧化物。( ) ⑥酸酐一定是氧化物。( ) 3、a 、无机化合物的交叉分类法 ①某些盐的交叉分类 按阴离子分类 按阳离子分类 Na 2CO 3 碳酸盐 Na 2SO 4 钠盐 K 2SO 4 硫酸盐 K 2CO 3 钾盐 ②某些碱的交叉分类 弱碱 NaOH KOH 可溶性碱 强碱 Mg(OH)2 一元碱 NH 3·H 2O 不溶性碱 二元碱 Ba(OH)2 ③某些氧化物的交叉分类 CO 2 非金属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SiO 2 气体氧化物 SO 2 固体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Al 2O 3 碱性氧化物 CuO 金属氧化物 b 、 无机化合物的树状分类法 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化合物 酸 物质 碱 盐 混合物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宜昌金东方学校·高中刘立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胶体的概念; (2)掌握胶体的主要性质以及凝聚方法; (3)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欣赏胶体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胶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及胶体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胶头滴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激光笔 2、实验药品:蒸馏水、CuSO4溶液、淀粉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 3、投影仪、多媒体动画 【教学过程】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第25页第二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老师提问] 1、什么是分散系?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 2、对分散系进行的分类是交叉分类法还是树状分类法? 3、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学生回答] 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叫做分散剂。 2、交叉分类法。 3、有9种组合方式。 [投影板书]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其实,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其中溶质属于分散质,溶剂属于分散剂。初中我们还学过悬浊液和乳浊液,它们也是分散系。例如泥水中的水是分散剂,泥土小颗粒是分散质。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液、固)来分,有9种类型。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性质。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不要求做具体的展开。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自主学习分散系的概念。 (2)以探究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胶体的性质,并分析实验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1课题2分散系及其分类导学案(无答案)-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课题2 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知道区分溶液和胶体的简便方法。 【活动过程】 活动一:通过实验比较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做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1.写出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散剂以及分散质存在形式。 分散系碳酸钙悬浊液淀粉胶体※氯化钠溶液碘酒 分散质 分散剂 分散质粒子 ※淀粉是一种分子较大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查阅资料,填写下表: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nm 活动二:根据分散剂与分散质的状态对胶体进行分类。 分散系根据分散质颗粒大小分溶液、胶体、浊液,分散系的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可以分为9种,请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在下表中各举一个例子。 分散质分散剂实例胶体类别液气 固固 气气 固液

活动三:通过实验区别溶液和胶体。 1.下图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两个现象,其发生原理为直径为1~100nm的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导致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看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称为丁达尔效应。 树林中的丁达尔效应电影院的丁达尔效应 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丁达尔效应?说出来与同学共享。 2.[实验1-1]将25 mL蒸馏水加入50 mL烧杯中,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制得Fe(OH)3胶体。再用50mL烧杯取25 mLCuSO4溶液,分别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在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思考该现象在实验室有什么应用。 3.通过实验,根据丁达尔效应判断下列分散系哪些属于胶体? (1)食盐水 (2)浓盐酸挥发产生的雾 (3)葡萄糖溶液 (4)鸡蛋清溶液

《物质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案例实录

《第二章第一节物质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课堂实录 广州市第八十一中学郭妙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当分散剂是液体时,根据粒子大小分类可分成溶液、胶体和浊液。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能用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与胶体。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和胶体,知道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的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将文字转为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 2、通过对比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性质认识胶体,体验用对比观察、归纳、实验法学习新物 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丁达尔效应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的奇妙。 二、教学过程: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课本p25——分散系及其分类的内容,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学生】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大家一起来观赏几幅美图,看看美在哪里?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欣赏,并指出这几幅图美在都有光束。 【教师】这光束是怎么回事呢?怎么才能产生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认识到其中的科学常识原理。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本节课第一个学习任务。 【投影】[任务一]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从分类角度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本质区别。 【学生】阅读课本P25—29,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分散系?分散系由哪几部分组成?溶液是一种分散系吗? 2.分散系可以分为哪些类别?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分散系的组成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溶液是一种分散系,NaCl溶液中分散质是 NaCl ,分散剂是水。 3.分散系的分类及其分类依据 (1)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种(P26)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学案

【学习导引】 1.什么叫分散系?什么叫分散质?什么叫分散剂? 说明:请课外上网查阅关于“半透膜”的资料,并用于解答本问题。 4.胶体的性质 (1)发生丁达尔效应 对丁达尔效应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达尔效应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朗运动 对布朗运动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发生布朗运动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3)因胶体粒子带电荷引起的性质——电泳 思考:我们经常说“某某胶体粒子带正电荷”,能不能说“该胶体带正电荷”,为什么? 思考:已知Fe(OH)3胶体粒子易吸附胶体中的某类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在Fe(OH)3胶体中插入电极并持续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可能发生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知识拓展:(4)胶体的介稳性——一定条件下发生聚沉(凝聚) 思考: ①胶体在一定条件下稳定存在的原因有二,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述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请你给出几种使胶体聚沉(凝聚)的方案。 填入下表: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化学步步高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一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5.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6.理解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7.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考点一把握分类标准理清物质类别 1.依据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1)把以下物质按要求分类:H2,CaO,Ba(OH)2,Fe2O3,Al,浑浊的河水,CH3CH2OH,NaHSO4,Cu(OH)2,HNO3,H2SO4,CO2,H3PO4,NaOH,CuSO4,空气,CO,CH4,MgCl2,H2CO3,MgSO4。 ①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H2、Al②CH4、CH3CH2OH③CaO、Fe2O3、CO2、CO④HNO3、H2SO4、H3PO4、H2CO3⑤Cu(OH)2、Ba(OH)2、NaOH⑥NaHSO4、CuSO4、MgCl2、MgSO4⑦浑浊的河水、空气 (2)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②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③碱性氧化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④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⑤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呈酸性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⑥在酸中有几个H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 ⑦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⑧纯碱属于盐,不属于碱() ⑨PM2.5分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 ⑩离子化合物均属于电解质,共价化合物均属于非电解质()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 (1)水煤气:主要成分是CO、H2。 (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4。 (3)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 (4)裂解气:以乙烯、丙烯、甲烷为主。 (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 (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 (7)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CuSO4和Ca(OH)2。 (8)肥皂: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钠。 (9)碱石灰:NaOH和CaO的混合物。 (10)铝热剂:铝粉和高熔点的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11)漂白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 3.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的大小(1~100 nm),胶体的特性是丁达

物质的分类导学案

第二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 一、 预习目标: 预习物质分类的方法和意义;初步掌握胶体的定义和主要性质。 二、 预习内容: (一) 常用的的物质分类法 1、 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物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如对Na 2CO 3 、Na 2SO 4、、K 2CO 3、K 2SO 4四种盐分类。 (1) 以组成其中的阳离子为标准分类:_____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_____盐. (2) 以组成其中的阴离子为标准分类:_____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_____盐. (3) 在交叉分类法中Na 2CO 3既属于_____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_____盐;K 2SO 4既属于 _____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_____盐2、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 (二) 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把_____________分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所得的体系。 (2)组成: 分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 分散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 物质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过氧化物 超氧化物

(3) 分类 a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可分为_____种分散系; b 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分散质粒子介于________________之间 浊液:分散质粒子大于_______________ 2、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用烧杯取一定量的蒸馏水,加热至_________;然后向_____水中加入1~2m 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停止加热,所得液体就是Fe(OH)3胶体。 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胶体的性质 a 丁达尔效应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区分______和________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b 介稳性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完成下列表格 4、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 NaCl溶液 B Fe(OH)3胶体 C 盐酸 D 稀豆浆 5、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胶体的应用。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导学案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第一课时 主备人:王心银副备人:审核人:备课时间: 一、学习内容:分类与整理(单一标准)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 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学习重点 1、让学生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四、学习难点 1、让学生掌握对物体分类的方法。 五、学习准备:图片、气球卡片 六、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图片出示例1 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分气球的游戏。(板书课题:分类) 2、学习新课: 1)小组合作,摆一摆,讨论 小组合作看看哪组分的最快、分的最好。(讨论汇报、扮演分法) 2)小组汇报情况 3、小组长扮演分法 1)按颜色分,每种颜色气球分别有多少个?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2)按形状分,每种形状气球分别有多少个?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二)、小组长小结、汇报。 (三)、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七1、 2、3题。 2、学生集体完成第六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第二课时 主备人:王心银副备人:审核人:备课时间: 一、学习内容:分类与整理(不同标准)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关观: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三、学习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四、学习难点:通过分一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学习准备:图片、图画、统计表格。 六、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二)、合作学习 1.图片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汇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