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_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学案

化学_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学案

化学_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学案
化学_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 物质的分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______态,即单质;另一种是______态,即化合物。

2.元素与物质的多样性

(1)、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许多元素还可以形成性质不同的多种单质,如碳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单质,互称 。

(2)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元素种类不同,组成的化合物不同,元素种类相同时也可能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 和O 可形成______和______两种氧化物。

二、物质的分类

1.初中我们已接触过简单的物质分类,如根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组成物质的____________,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我们熟悉的氧化物、酸、碱和盐是按照____________分类的。

(1)交叉分类法N a 2CO 3?????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

(2)树状分类法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练习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一种单质 C .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 A .硫酸 纯碱 孔雀石[Cu 2(OH)2CO 3] B .硝酸 烧碱 绿矾[FeSO 4·7H 2O] C .醋酸 乙醇 碳酸钙 D .盐酸 熟石灰 苛性钠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⑴.Fe(OH)3胶体的制备 向______中逐滴加入5~6滴____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_____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______形成的。

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 。

②电泳: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其中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

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

③聚沉:其方法主要有:①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1.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 )

A .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 .是否能通过滤纸

C .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D .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2.关于CuSO 4溶液和Fe(OH)3胶体描述正确的是 ( )

A .CuSO 4溶液导电,Fe(OH)3胶体不导电。

B .分别加入硫酸,二者都不会产生沉淀

C .CuSO 4溶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 .CuSO 4能通过半透膜,Fe(OH)3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

四、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__________________下能够导电的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 、 。

2.非电解质:在__________________下都不导电的________。包括 、

五、电解质的电离

1.概念:电解质在__________中或____________下离解成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1)酸的电离,如H 2SO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碱的电离,如:Ba(OH)2__________________; Mg(O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盐的电离,如NaHSO 4:_____________________ NaHCO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 化合物电离??? ――――――→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盐

4.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因为电解质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电解质溶液导电。

练习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B .电解质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

C .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D .氢化物都不是电解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态HCl、固态NaCl均不导电,所以HCl、NaCl均不是电解质

B.NH3、CO2的水溶液均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

C.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D.蔗糖、酒精在水溶液或熔化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不是电解质

3.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H2SO4===H+2+SO2-4B.Ca(OH)2===Ca2++(OH)-2

C.AlCl3===Al+3+3Cl-D.Al2(SO4)3===2Al3++3SO2-4

4.关于酸、碱、盐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有氢离子的是酸

B.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的是碱

C.化合物电离时,只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是盐

D.NH4Cl的电离方程式是NH4Cl===NH+4+Cl-,所以NH4Cl是盐

六、离子反应

1.概念: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______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称作离子反应。

2.离子反应的特点:离子反应总是向着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进行。

例如:CuSO4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其中________与____________结合生成________,使得溶液中______、______浓度减小。

3、离子方程式

⑴.离子方程式用________________的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式子。

⑵.书写步骤

写——根据客观事实,写出化学方程式

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写成离子形式;难溶于水或难电离的物质及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删——对化学方程式两边都有的相同离子,把其中____________的离子,应“按数”删掉。

查——检查写出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前三项要求,并且检查是否符合______守恒、______守恒。

⑶.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____________的离子反应。

练习1.写出下列各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H2SO4溶液与NaOH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稀硫酸与Cu(OH)2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盐酸与大理石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离子方程式CO2-3+2H+===H2O+CO2↑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性的碳酸盐与强酸溶液反应,写出实现该离子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氧化还原反应

1.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的反应。(2)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有______的反应。

2.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物质______(或偏离)电子的反应。 (2)还原反应:物质______(或偏向)电子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______(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的__________的升降。也是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______总数相等,化合价的______的总数相等,且化合价______的总数等于____的转移总数。

练习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

①2KMnO 4=====△K 2MnO 4+MnO 2+O 2↑ ②H 2SO 4+BaCl 2===BaSO 4↓+2HCl

③Zn +2HCl===ZnCl 2+H 2↑ ④Cu 2(OH)2CO 3=====△

2CuO +CO 2↑+H 2O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有一种元素被氧化,肯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B 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C 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则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 .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电子的得与失

八、 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在反应中____ __电子的物质,发生 反应,得到 产物

还原剂:在反应中________电子的物质,发生 反应,得到 产物

2、氧化性:氧化剂所表现出的______电子的性质 还原性:还原剂所表现出的______电子的性质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见氧化剂:

常见还原剂:

练习1.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下列反应的是 ( )

A .Cl 2―→Cl -

B .KClO 3―→O 2

C .Na 2O 2―→O 2

D .Zn ―→Zn 2+ 2.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2Al +3H 2SO 4===Al 2(SO 4)3+3H 2↑

氧化剂:__________还原剂:__________,氧化产物:________,还原产物:________。

3.用单线桥法标出下列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1)2Na +2H 2O===2NaOH +H 2↑ (2)NH 4NO 3=====△

N 2O ↑+2H 2O

4.用双线桥法标出下列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1)4HCl(浓)+MnO 2=====△MnCl 2+Cl 2↑+2H 2O (2)2KClO 3=====MnO 2△

2KCl +3O 2

(3)Cl 2+2NaOH===NaClO +NaCl +H 2O (4)S +2H 2SO 4(浓)=====△

3SO 2↑+2H 2O

(5)6HCl +KClO 3===3Cl 2↑+KCl +3H 2O (6)3Cu +8HNO 3===3Cu(NO 3)2+2NO ↑+4H 2O

归纳总结:上述反应中,属于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归中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同一物质内部不同元素间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 第二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 )

A .NaCl 溶液

B .液态 HCl

C .熔融的KOH

D .铜

2.经测定一瓶气体中只含有C 、O 两种元素,通常情况下这瓶气体不可能是 ( )

A .一种化合物

B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 .两种化合物

D .两种单质

3.胶体分散系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差别是( )

A .分散质直径大小

B .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C .是否稳定

D .分散质粒子是否带电

4.常温下,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①16H ++10Z -+2XO 4- =2X 2+ + 5Z 2 + 8H 2O ;

②2A 2+ +B 2 =2A 3+ + 2B - ;③2B - + Z 2 = B 2 + 2Z -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 .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 4- >Z 2> B 2 >A 3+

B .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 2+ > B - > Z - > X 2+

C .反应①中Z 2 和反应中② 中的A 3+ 均为氧化产物

D .Z 元素在反应①③中均被还原

5.可用H ++OH -

=H 2O 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

A .H 2SO 4+Ba(OH)2

B .CH 3COOH +KOH

C .HCl +Al(OH)3

D .HCl +NaOH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氧化剂本身发生氧化反应

B .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氧元素参加

C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D .氧化反应一定先于还原反应发生

7.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进行的是( )

A .2Cl -→Cl 2

B .Fe 3+→ Fe 2+

C .SO 42-→SO 2

D .CuO→Cu

8.下列反应中,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的是( )

A .2Na +2H 2O =2NaOH +H 2↑

B .2F 2+2H 2O =4HF +O 2

C . NaH +H 2O =NaOH +H 2↑( NaH 中H 为-1价)

D . Cl 2+H 2O =HCl +HClO

9.“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制的易拉罐、铜导线等可以归为一类加

以回收,它们属于( )

A 、氧化物

B 、盐

C 、金属或合金

D 、碱

10. 在酸性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H 4+、Na +、CO 32-、NO 3-

B .Ag +、Na +、NO 3-、Cl -

C .Na +、Cu 2+、Cl -、SO 42-

D .K +、Na +、NO 3-、SO 42-

11.仅能表示唯一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 .Zn+2H + = Zn 2++H 2↑

B .CH 3COOH+OH ―= CH 3COO ―+H 2O

C .Ba 2++ 2OH ―+ 2H ++ SO 42―= BaSO 4↓+2H 2O

D .CH 3COOH + NH 3·H 2O = CH 3COO ―+ NH 4+ + H 2O

12.在强碱性的无色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 .NH 4+、NO 3— 、K +、SO 42—

B .CO 32_、NO 3—、HCO 3—、Na +

C .Na +、K +、CO 23-

、 NO 3— D .MnO 4-、K +、Na +、SO 42— 13.根据下列化学方程式:2FeCl 3+2KI=2FeCl 2+2KCl+I 2, 2FeCl 2+Cl 2=2FeCl 3,

2KMnO 4+16HCl=2MnCl 2+5Cl 2↑+8H 2O,判断各物质氧化性由大到小....

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I 2>Cl 2>FeCl 3>KMnO 4 B. KMnO 4 >Cl 2>FeCl 3>I 2

C. Cl 2>I 2>FeCl 3>KMnO 4

D. FeCl 3>KMnO 4>Cl 2>I 2

14.纳米材料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与纳米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

A .溶液

B .胶体 C. 悬浊液 D .乳浊液

15.下列化学反应中,离子方程式表示正确的是 ( )

A .澄清石灰水检验CO 2气体:CO 2 + Ca 2++2OH -

=CaCO 3↓+ H 2O B .Ba(OH)2溶液与H 2SO 4溶液混合产生沉淀:Ba 2++ SO 42-

=BaSO 4↓ C .氢氧化铜与盐酸反应:H ++ OH -

=H 2O

D .Na 2CO 3溶液与醋酸溶液反应产生气体:CO 32-+ 2H +=CO 2↑+ H 2O 16.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胶体带电荷,而溶液呈电中性

B .胶体加入电解质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不能

C .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丁达尔效应

D .带电的胶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可定向移动,溶液中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也可定向移动

17.在强酸性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 .Na +、K + 、SO 42-、Cl -

B .Cu 2+、Na +、Cl -、CO 32-

C .Ba 2+、K +、HCO 3-、NO 3-

D .Mg 2+、Na +、SO 42-、OH -

18.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名)、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

A 、碱性氧化物 氧化铁 FeO

B 、酸性氧化物 碳酸气 CO 2

C 、酸 硫酸 H 2S

D 、盐 纯碱 NaOH

化学_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 物质的分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______态,即单质;另一种是______态,即化合物。 2.元素与物质的多样性 (1)、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许多元素还可以形成性质不同的多种单质,如碳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单质,互称 。 (2)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元素种类不同,组成的化合物不同,元素种类相同时也可能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 和O 可形成______和______两种氧化物。 二、物质的分类 1.初中我们已接触过简单的物质分类,如根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组成物质的____________,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我们熟悉的氧化物、酸、碱和盐是按照____________分类的。 (1)交叉分类法N a 2CO 3?????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 (2)树状分类法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练习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一种单质 C .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 A .硫酸 纯碱 孔雀石[Cu 2(OH)2CO 3] B .硝酸 烧碱 绿矾[FeSO 4·7H 2O] C .醋酸 乙醇 碳酸钙 D .盐酸 熟石灰 苛性钠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最新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案及练习全册精编版

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案及练习全册 精编版

必修2 教学案(全册按课时) 带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基础知识:一、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其期称为长周期,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 Ⅰ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 ⅦA称为元素零族称为元素 自主探究: (06广东高考)同主族两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可能为()A、6 B、12 C、26 D、30 还有哪些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测试: 1.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HF B.H3O+C.NaH D.H2O2

2017-2018学年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学案:第一章 第一节 第3课时

第3课时卤族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卤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原子结构特点。2.能说出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进一步掌握结构与性质的内在联系。 一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 1.填写下列表格。 2.分析观察上表,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是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不同点是电子层数不同,其变化规律是随着原子序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归纳总结 1.卤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得到一个电子,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1.已知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0族 B.该元素位于第四周期ⅠA族 C.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答案 C

解析 该微粒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为第17号氯元素,氯元素是非金属元素;核外有18个电子,说明是Cl 得到一个电子形成了Cl -。 2.关于卤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卤族元素的微粒都易得电子 B .和F 同一主族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C .化合物中卤族元素都显负价 D .卤族元素原子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答案 B 解析 卤族元素的阴离子如Cl -等不能得电子,A 选项错误;卤族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B 选项正确;NaClO 中Cl 为+1价,C 选项错误;从F →I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D 选项错误。 二 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1.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卤素单质与H 2反应 (1)填写下表

H 2+I 2 △ 2HI (2)分析上表可知,从F 2到I 2,与H 2反应所需要的条件逐渐升高,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并填写下表: 由以上实验可知,Cl 2、Br 2、I 2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2)由上述实验可知,Cl 2、Br 2、I 2三种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Cl 2>Br 2>I 2,相应卤素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I - >Br - >Cl - 。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 归纳总结 1.卤素单质性质的相似性 (1)与H 2反应:X 2+H 2=====一定条件 2HX 。 (2)与活泼金属(如Na)反应:2Na +X 2=====点燃 2NaX 。 (3)与H 2O 反应 ①X 2+H 2O HX +HXO(X =Cl 、Br 、I); ②2F 2+2H 2O===4HF +O 2。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精品导学案:第2章 专题2:追及相遇问题

第二章专题二:追及相遇问题 【学习目标】 1.掌握追及、相遇问题的特点 2.能熟练解决追及、相遇问题 【学习重点】掌握追及问题的分析方法,知道“追及”过程中的临界条件 【学习难点】“追及”过程中的临界分析 【知识预习】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问题中的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因此应分别对两物体进行研究,列出位移方程,然后利用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求解。 一、追及问题 1.追及问题的特征及处理方法: “追及”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 ⑴初速度比较小(包括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 a.追上前,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b.当两者位移相等时,即后者追上前者。 ⑵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存在一个能否追上的问题。 判断方法是:假定速度相等,从位置关系判断。 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二者是否同时出发,是否从同一地点出发。 a.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 b.若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者的位移也相等,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c.若两者速度相等时,追者位移大于被追者,说明在两者速度相等前就已经追上;在计算追上的时间时,设其位移相等来计算,计算的结果为两个值,这两个值都有意义。即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⑶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情形跟⑵类似。 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匀减速运动的物体乙,情形跟⑴类似;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2.分析追及问题的注意点: ⑴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 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重点难点】A Z X的含义和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 【自主学习案】P2-3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都与有关。 2.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其中带正电荷,而不带电,它们依靠一种特殊的力结合在一起。 【交流研讨】 讨论: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列问题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原子的质量由哪些微粒决定?

(3)忽略电子质量,原子的相对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技能归纳】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结构 2.质量数 (1)概念: (2)关系式:原子中: 核电荷数(Z )= = 质量数(A )= ( )+ ( ) 3.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A Z X 【思考】①阳离子中A Z X n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 相对质量约为 质子的数目决定 中子不带电 相对质量约为 决定 元素的不同原子,影响原子的质量 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每个电子带 电荷 相对质量为一个质子(中子)的1/1836 核外电子层排布:最外层电子数目决定 每个质子带 电荷

②阴离子中A Z X m-: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 【迁移应用】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其内容包含了下列三个结论: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三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请判断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 B 所有的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的个数都是相等的 C 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 D 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 3、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22286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 A 136 B 50 C 86 D 222 4、某粒子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电荷为0,则它的化学符号是() A.136Al B.137 Al C.13 6 C D.13 7C 5、对于A ZX和A+1 Z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自主学习】P4-5 【技能归纳】 二、元素、核素、同位素

(推荐)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同步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把物质分类法作为化学知识单独来教,在中学化学教学历史上是首次,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精神——学科教学不再单为学科发展服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胶体是从混合物(分散系)的分类切入的。其实大家都清楚,胶体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历史上教材编写者曾经分别尝试把它“掺杂”在元素化学(硅、胶体)中、置于高中化学最后(第3册选修中单独成为一个单元)。现在又尝试把它置于高中化学的起始位置,努力实现尽快地与初中化学溶液部分的对接,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习分类法后,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具体应用。 本章在学科内容方面是同学们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1.与初中的衔接作用 与第1章相比,本章知识的衔接意义更大。本章知识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在初中化学中找到它的“根”。如前所述,有的是运用和巩固初中基础知识(元素与物质分类);有的属于对初中知识体系的补充(胶体对分散系概念的补充完善);有的属于初中知识的延伸发展(电解质是在电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有的属于对初中基础概念的深入发展、提升、统一。 2.基础性、工具性作用 物质分类法属于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方法性工具;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属于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科工具,是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性知识。 3.值得注意的问题 学习本章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于对比,通过分析熟悉的物质,逐渐认识到有限的因素与庞大的物质家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与和运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出新概念的思路和方法。 (1)物质分类法属于方法性工具,就不要把它本身当做死的知识来学习和训练。而要以其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法,对所学化学元素、物质、反应等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借以巩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 (2)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电解质)两部分内容,在中学阶段的确是重点知识,但绝不意味着此处的教学要“一步到位”。而这里所说的不要“一步到位”,也不意味着在概念教学方面随意降低要求。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础概念的教学要务求扎实。而这个扎实需要的是学生的主动思考、记忆、联想和教师科学设计和安排的必要训练。 对于示范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可考虑介绍弱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在水溶液里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的事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电解质的完整概念;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在高考中的地位及常见题型 本章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点是高考中的重点热点,是必考内容之一,需要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分类是记忆的基础,高考试题往往会综合考查物质的分类;对于胶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预备知识】 一、原子序数 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原子序数=== 【基础知识】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课堂练习1]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容。

[思考与交流] 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归纳与整理]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 ⅦB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ⅣA称为元素 ⅤA称为元素Ⅵ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 零族称为元素 [归纳小结]:(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 2、。 3、。 (二)、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的结构:。 族的结构:。[课堂练习2]请描述出Na、C、Al、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学案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学习目标 1.掌握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1.以第三周期为例,说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2.通过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预测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 一、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 根据所给药品:面积相同的镁条和铝条,金属钠,酚酞溶液,MgCl2溶液,盐酸(1 mol·L-1),NaOH溶液,AlCl3溶液,蒸馏水,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钠、镁、铝金属性的强弱。(先向老师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后再做实验。) 实验一:金属和水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二:金属和酸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三:碱性强弱比较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结论: 【思考交流】 阅读课本P16第3个表格,探究硅、磷、硫、氯非金属性强弱。 结论: 小结: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又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结构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而元素的化学性质又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同样,知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可以确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也可以反映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在自然科学方面:元素周期表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元素周期表为发展过渡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是重要工具。 2.在生产中的某些应用。 (1)农药多数是含等元素的化合物。 (2)半导体材料都是周期表里的元素,如Ge、Si、Ga、Se等。 (3)催化剂的选择: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发现对许多化学反应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目前人们已能用铁、镍熔剂作催化剂,使石墨在高温和高压下转化为金刚石;石油化工方面,如石油的催化裂化、重整等反应,广泛采用作催化剂。 (4)耐高温、耐腐蚀的特种合金材料的制取:在周期表里元素,如钛、钽、钼、钨、铬,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 随堂检测 1.下列变化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酸性强弱:HClO4>H2SO4>H3PO4>H2SiO3 B.原子半径大小:Na>S>O C.碱性强弱:KOH>NaOH>LiOH D.还原性强弱:F->Cl->I- 2.硒是人体肝脏和肾脏的组成元素之一,现在含有元素硒(Se)的保健品已经进入市场,已知它与氧元素同族,与钾元素同周期,关于硒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34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2SeO4 C.Se的非金属性比Br弱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硫化氢气体强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NH3、H2O(g)、HF稳定性依次增强 C.HClO比H2SO4酸性强 D.甲、乙两种非金属元素与金属钠反应时,甲得电子的数目多,所以甲活泼 4.已知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其最高价含氧酸酸性:H3XO4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主备人:黄军参备人:林晓红许凤梅吴桂丽备课时间:2012-9-1上课班级:备课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H2CO2CH4 (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H2CH4酒精 (2)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3)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 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二 精品导学案:第1章 第1节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课前预习与复习 1、年,国化学家将元素按照 依次排列,并将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以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依据由改为,周期表也逐渐演变成我们常用的这种形式。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 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 = = 2、画出元素周期表轮廓,并在相应位置写出1~20号元素名称与符号 课上新知 1、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横行():把相同的元素,按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纵列():不同横行中的元素,按递增

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2、元素周期表结构 3、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ⅣA称为元素 ⅤA称为元素Ⅵ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 0族称为元素 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高一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一节 学案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学习目标】 1.知道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 2.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 3.会用描点法作出 v-t 图象。 4.能从 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中应该注重的事项及小车速度的计算。 难点:极限思想计算瞬时速度的理解。 一、预习导引(看我怎么学) 1.了解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2.如何利用纸带上的点确定瞬时速度? 3.速度图像描述的是 。从速度图象中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二、实验目的 熟悉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并学会利用纸带处理数据、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会通过纸带研究速度变化的规律 三、实验原理 将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与小车连接在一起,小车用跨过定滑轮的钩码牵引,随着小车的运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这些点不仅记录了小车运动的时间,也相应的记录了小车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利用点迹信息可以计算小车在不同时刻的瞬时速度,然后作出小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通过速度—时间图象可以分析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四、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低压 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 、细线、复写纸片、 。 五、实验步骤 1.如课本31页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 后,放开 ,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做计时起点。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 s ×5=0.1 s 。在选好的计时起点下面表明A ,在第6点下面表明B ,在第11点下面表明C ……,点A 、B 、C ……叫做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x 1、x 2、x 3…… 5.利用第一章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 6.以速度v 为 轴,时间t 为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7.通过观察思考,找出这些点的分布规律。 六、注意事项 1. 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 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 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6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复习学案汇编

第1节元素周期表复习学案 一、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原子序数== =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七个横行,七个周期): 短周期长周期 (2)族(18个纵行,16个族): 【相关练习】 1.同周期的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一定相差1吗?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_______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4Li + O 2 Li 2 O 2Na + O 2 Na 2 O 2 2 Na + 2H 2 O =2NaOH + H 2 ↑ 2K + 2H 2 O =2KOH + H 2 ↑ 2R + 2 H 2 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_______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即金属性逐渐。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 4.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延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呈增大趋势(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 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原子半径增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 点燃点燃

必修二化学第二章 导学案

2.1.1 化学能与热能(一) 导学案 【学习目标】2min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化学键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3.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能量观,提高节能意识。 【指导自学】6min 1. 什么是化学键?它有哪些主要类型?其特点各是什么? 2.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3. 化学键的和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4. 各种物质都储存有。不同的物质不仅组成不同、结构不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 【合作探究】20min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新物质生成吗?(课本P32 思考与交流) 2. 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和新化学键的过程。在进行反应时化学键要断裂,能量,反应后形成新化学键要能量,反应前反应物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能量不相等。 3.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并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 【教师点拨】5min 1. 2H→H2中的能量变化,说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说明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因素。 【课堂小结】2min 【当堂检测】10min

1.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2. 放热反应一定是() A.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比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少 B.贮存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已知2SO2+O2 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 B.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 C.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4.对于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具有的能量相等

最新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识记: 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关系;简单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 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运用: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一、化学能与热能(关键熟记哪些类型的反应吸热或放热) 2.常见的放热反应: -------------------------------------------------------------- 3.常见的吸热反应: ------------------------------------------------------------------------------------------------ 【自我评价】 1.在反应H2 + Cl2=2HCl中,已知H-H键能为436kJ,Cl-Cl键能为243kJ,H-Cl键能为431kJ,判断该反应是 A. 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 C. 吸收183 kJ热量 D.放出183 kJ热量 2、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 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 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2Q1 + Q2 > 4Q3 B、2Q1 + Q2 < 4Q3 C、Q1 + Q2 < Q3 D、Q1 + Q2 = Q3 二、化学能与电能 铜与锌用导线连接起来一起插入稀硫酸溶液中,由于活泼性 大于,所以锌片电子,电子由流 向,电流由流向;有电流通过,形 成原电池。此原电池中,为负极,发生__________ 反应(“氧化”或“还原”) 为正极,发生反 应(“氧化”或“还原”) 【自我评价】 1.某金属能跟稀盐酸作用发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此金属是( ) A、Mg B.Fe C.Al D.Cu 2.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 ) A.不变B先变大后变小C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 题型3 利用原电池电极判断金属性强弱 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 的为( )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经典导学案)

章末核心素养整合 ◇专题1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1.判断或预测物质的性质 例如锌和铁都是金属单质,已知它们均能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与某些酸反应、与某些盐反应等。又知铝也是金属单质,则铝也应具有锌、铁等金属单质的一般性质。 2.寻找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物质 例如在①磷酸(H3PO4)、②氢氧化镁[Mg(OH)2]、③氧化钙(CaO)、④氯气(Cl2)、⑤氢溴酸(HBr)等物质中,具有酸的通性的是①⑤。 3.对物质进行鉴别 例如选择化学试剂鉴别稀硫酸、稀盐酸、NaOH溶液、BaCl2溶液、KNO3溶液、Ca(OH)2溶液时,可先按酸、碱性的差异利用石蕊溶液将它们分为三类,然后再分组鉴别。 序号分类依据物质 ①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显酸性) 稀硫酸、稀盐酸 ②能使石蕊溶液变蓝(显碱性) NaOH溶液、Ca(OH)2溶液 ③石蕊溶液无明显现象(显中性) BaCl2溶液、KNO3溶液 【例1】某化学兴趣小组欲研究H2SO4、BaCl2、Na2CO3、NaCl、NaOH的性质,对于如何研究,他们设计了两种研究方案: 方案Ⅰ:将它们按照酸、碱、盐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方案Ⅱ:将它们按照钠盐和其他化合物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 (1)根据方案Ⅰ进行分类时,某同学发现Na2CO3溶液也显碱性,于是将Na2CO3与NaOH都划分为碱类,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方案Ⅱ两组物质间任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兴趣小组中的一位同学认为,还可以根据是否含有钠元素将上述五种物质

化学: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学案(鲁科版必修2)

第一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教学目的】 1. 熟悉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的综合知识 2. 掌握元素周期律内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位-性-构”的关系 【学习过程】 1. 原子是由和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更小的微粒和构成的。 质子带电荷,中子电荷。质量数= + 。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一种原子称为,它们的关系是。在常见的有核素的元素中,氢元素有,,3种核素,碳元素有,,3种核素,铀元素有,,3种核素。 3. 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的区域内运动。各电子层最多容纳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个。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的电子层里,然后再,依次排布在的电子层里,即排满了K层,再排L层,依次由里向外排布。 4. 经分析发现,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密切相关。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较易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较易电子,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特别是有关。 5.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等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元素的性质随着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它的实质是元素原子的。 6.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横行,个周期,其中1,2,3周期称为周期,4,5,6周期称为周期称为;第7周期尚未填满,叫做周

期。各周期所容纳的元素原子数依次为。 7.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各纵列,其中第8,9,10三个纵列称为族;第18纵列称为族;其余14个纵列,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的组称为族,表示,用仅由长周期元素组成的族称为族,用表示。族的排列依次为。8.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及其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同周期(左---右)同主族(上---下)备注 原子结构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 子数=电子数(原子)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周期数 原子半径周期内不包括稀有气体 元素及其物质的性质 最高正价氟与氧的化合价特殊, 没有最高正价,稀有气 体的化合价通常为0 最低负价 元素的金属性 不包括稀有气体 元素的非金属性 单质的氧化性 单质的还原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 化物的碱性 氟与氧无最高正价氧化 物对应的水化物,高氯 酸是最强的含氧酸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 化物的酸性 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 氢化物的还原性 9. 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比较主族序数 常见化最高正价

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导学案

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 学习目标 1.能说出n 次方根以及根式的定义; 能记住n 次方根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2.记住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并能用其求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3.会运用两个常用等式进行根式的化简和求值。 (预习教材P 48~P 50,找出疑惑之处) 1. 概念 (1)n 次方根— 。 (2)根式— 。 2. n 次方根的表示: 3. 根式的性质 (1)=n n a )( (n ∈N *,n >1) (2) =n n a . 课中学习 探究新知(一) ① 如果 ,那么 就是4的________________; 如果 ,那么3就是27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如果 ,那么x 叫做a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 ,那么x 叫做a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 ,那么x 叫做a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2 =±)() (2±27 33=a =2 x a x =3 a x =4

总结: 类比以上结论,一般地,如果 ,那么x 叫做a 的______________。 探究新知(二) 计算:① 64的3次方根;-32的5次方根。 ② 4的2次方根;16的4次方根;-81的4次方根。 ③ 0的n 次方根。 总结:n 次方根的性质和表示: 根式的定义: 理解新知: 根式 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探究新知(三) ① 根式 表示什么含义 ② 等式a a n n =是否成立试举例说明。 总结:常用等式 ① ② ※ 典型例题: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3) (4) 反思: ①若将例1(4)中的条件 改为 ,结果是__________; ②若将例1(4)中的条件 去掉,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 试试:若a ≥1,化简( ) ()()33 22 111a a a -+-+ -. ※ 学习小结 ①n 次方根的概念和表示;②n 次方根的性质;③运用两个常用等式进行根式的化简和求值。 a x n =() ? =n n a n a ()3 3 27-() 2 20-()4 4 4-π()2 b a -()a b >()a b >()a b ≤()a b >n a

高中化学第1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1节元素周期表课时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目标与素养:1.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编排原则。(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了解原子序数、周期、族等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二、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与结构 1.原子序数 (1)含义:按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称为周期。 (2)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横行) ①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周期。 ②特点: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 ③分类(3短4长) 短周期:包括第一、二、三周期(3短)。 长周期:包括第四、五、六、七周期(4长)。 (2)族(纵行) ①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 ②特点: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③分类

④常见族的特别名称 第ⅠA族(除H):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ⅣA族:碳族元素;ⅥA族:氧族元素。 微点拨:(1)各周期中的元素种类数目不一定相同。 (2)周期表中,每一纵行不一定为一族,8、9、10纵行为Ⅷ族。 (3)ⅠA族中元素不全是碱金属元素,第一周期为氢元素。 1.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相对原子质量依次增大( ) (2)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纵行均为一族( ) (3)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4)元素周期表已发展成一个稳定的形式,它不可能再有新的变化了( ) [提示] (1)×(2)×(3)√(4)× 2.元素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A.第三周期ⅤA族B.第二周期ⅦA族 C.第二周期ⅤA族D.第三周期ⅦA族 [答案] C 3.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表中所列元素中: 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主族元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答案] b、h、j、a、c、f、i、l、m b、a、c、d、f、h、g、i、j、k、l 四Ⅳ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