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彩的世界民俗

多彩的世界民俗

多彩的世界民俗
多彩的世界民俗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

3、多彩的世界民俗

一、教材分析

《多彩的世界民俗》是《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多姿多彩的世界》的第三篇课文。本课由引言、“七色光”“聪明豆”“E连接”“我能行”四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通过丁丁在德国旅行时所见所闻,初步感受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第二部分由“七色光”“聪明豆”两个内容组成。“七色光”让学生让学生认识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聪明豆”主要从饮食、见面礼仪两大方面来展现不同的民俗。第三部分是世界宗教文化简介,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初步认识宗教。第四部分是多样文化展览交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合作完成小报,通过交流评比,更多更广泛地了解世界多彩的文化。这四部分内容,从学习事例到明白道理,再到指导实践,具有层层深入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他们接触世界的机会比较多,事业较开阔。但是,五年级学生毕竟受年龄的局限,对世界各国民俗的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国外的习俗只是盲目地追捧,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的民俗风情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并懂得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情,将本课目标定为如下:

1、知道世界各国在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激发了解世界文化的兴趣。

2、尊重和接纳各国不同的文化习俗,懂得尊重文化差异才能使世界更精彩,培养全球意识和多元文化理解与欣赏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世界各国在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尊重文化差异。说明:不同的国家,由于其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的不同,继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饮食、日常生活等民俗文化,这一认知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尊重并接纳各国不同的民俗风情。

四、分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初步了解世界各国在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

2、直观、深入地了解各国具有特色的建筑、饮食、日常生活等民俗文化。

3、激发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兴趣。

第二课时:

1、直观深入地了解各国的传统服饰与节日,感受各国独特的文化底蕴。

2、懂得在欣赏与接纳别国民俗文化的同时,不忘传承中国悠久的民俗文化

第三课时:

1、了解各国的见面礼仪,懂得掌握相关的礼仪知识可以增进世界人民的友谊。

2、学习一些简单的见面礼仪。

3、懂得尊重各国的文化差异才能使世界更精彩。

五、教学设计及说明

第一课时

活动一:读读日记,初步了解中外民俗差异。

1、今年暑假,丁丁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德国去旅游,异国美丽的风景和民俗让丁丁大开眼界。

(多媒体课件播放《我的德国之旅》)

2、听了丁丁的介绍,你对德国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饮食-----面包为主食、香肠

建筑-----城堡似的古建筑多、教堂规模很大、

传统服饰------围裙似的裙子、款式多样的帽子

节日-------狂欢节、啤酒节

娱乐------到处有设备齐全的足球场、爱踢足球的人特别多

4.除了丁丁介绍的这些,你对德国还有哪些了解?

5.师小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的差异,不仅在德国,世界其他地域的人们同样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特色,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踏入这多彩的世界,去亲身体验一番吧!

出示课题:多彩的世界民俗

说明:让学生通过欣赏《我的德国之旅》初步感受德国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其他世界民俗的兴趣。

活动二欣赏建筑,激发探索世界文化的兴趣。

1、不同的国家,建筑也各具特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媒体出示(日本民居、东南亚的高脚屋、因纽特人的冰屋、北欧斜坡式屋顶建筑)这些建筑各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出示表格

国家建筑风格形成原因

北欧斜坡式屋顶防止积雪过多而压垮屋顶日本用质地较轻的材料建造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东南亚双层木楼或竹楼炎热多雨

因纽特人冰屋用冰盖房气候寒冷,因地制宜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3、你还知道哪些其他国家独具特色的建筑,(包括中国),请你做一回小导游,把它介绍给大家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出示部分资料

4、师结: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因而建造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使得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说明: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领悟的能力。所以在学生欣赏各国独具特色的建筑外,还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建筑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原因,同时明白不同风格的建筑往往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

活动三:制造悬念,衔接课堂内外。

1、师:不仅是建筑文化,款式各异的民族服装和种类繁多的节日也让人叹为观止。

2、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任选期中一项,开展小组探究活动,下节课上,用你喜欢的形式介绍给大家,行吗?

(要求介绍清楚:服饰有独特之处?这样设计有哪些优势?。。。。。)

第二课时

活动一:展示各国服饰,感受服饰文化

1、师:不久前,老师有幸欣赏了一场让人眼花缭乱的服饰盛会,世界各国的民族服饰让每一位观众赞叹不已。你们想不想一饱眼福?

2、媒体出示资料

3、看了这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你有什么感受?

4、师:每个国家的民族服饰,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

媒体出示:阿拉伯服饰及介绍

5、由此可见,不通过的服饰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各不相同,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

国家服饰风格形成原因

阿拉伯白色宽大长袍挡风沙、反射阳光

6、学生交流

7、小结:

从各国设计独特的民族服饰中,我们懂得了每个民族的服饰往往折射出该民族的审美、宗教、历史、居住环境等诸多文化内涵。

说明:

对于世界各国的服饰,仅仅作为一种欣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老师让学生通过的表格填写,更深入地了解各国服饰所折射出的不同的文化内涵,感受服饰文化的绚丽多彩。

活动二:了解各国节日,体验节日文化。

1、播放《铃儿响叮当》的音乐:这是什么音乐?你们想到了什么?(圣诞节)师:圣诞节在国外是最大、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之一,不仅在国外,最近几年,中国人也热衷于过这样的“洋节了”。

2、你知道圣诞节是怎么庆祝的吗?(观看中外庆祝“圣诞节”热闹场面)

3、学唱《铃儿响叮当》的歌曲。

4、那你知道圣诞节是怎么来的吗?(听故事)

5、除了圣诞节,你还知道哪些外国节日?

6、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多媒体补充部分内容。

7、师结:

西方国家的节日里散发着西方的文化气息,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节日也不同。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日益密切,许多外国的节日越来越多被我们所了解。很多人现在豆迷上了过“洋节”,也有部分人对过洋节持反对的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的?

6、开展小小辩论会,教师适当引导。

7、总结;

各民族的节日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底蕴,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愿望。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接纳外国节日,同时也要注意传承和热爱自己的民族节日。

说明:针对现在社会上非常流行的过“洋节”而淡忘民族传统节日的情况,要注意引导学生:不同的节日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文化底蕴,在以开放心态接纳外国节日的同时,也要注意和传承和热爱自己的民族节日。

活动三:课外拓展,深化体验。

1、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许多国家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说说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2、学生畅谈。

3、师:是啊,无论是建筑、饮食饮食、还是节日、服饰,都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真想前往体验一番。相信你身边的许多朋友也对国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感兴趣,你们能不能制作一份小报,让他们领略一下异国的民俗文化,行吗?

4、布置课外拓展作业:

自愿组合小组,收集资料,制作一份主题为“多样文化”的小报,下节课交流展示,并评选最佳设计作品。

说明:通过小报的制作,加深学生对各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在制作前,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安排版面的知识和方法,,制作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而不是一部分人动手,板报的主题要明确。

第三课时

活动一:展示小报,交流评比。

1、小组选派代表交流展示小报。

2、集体评议,评选最佳设计作品。

3、颁发奖牌

说明:代表交流时,对自己制作的小报要进行详细介绍。评比时看主题是否鲜明,内容是否丰富,形式要有创新。

活动二:学学礼仪,懂得尊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1、过渡:你们制作的小报真精彩,一定能吸引更多人前往世界各地观光。相信你们长大后也会加入这一行列。但是,作为游客,难免要和当地的人交流,如果不了解各国的手势和礼节,就会发生尴尬或闹出笑话。

2、师:竖大拇指这个手势,小朋友再熟悉不过了,什么时候,我们要用到这个手势呢?(夸奖、表扬、称赞。。。。。。。。。)但是,如果你用竖大拇指的手势去夸奖一个希腊人,那么希腊人就会满脸不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

3学生猜。

4、师:原来,在希腊竖大拇指表示“滚蛋”的意思,怪不得他们生气呢!在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国家,竖大拇指表示要搭车。看来,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国家居然表示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这太意外了!不同的国家不仅手势表示的意思不同,而且欢迎客人的礼仪也各不相同。书上为我们介绍了几种。猜猜,它们分别是哪些国家的礼仪。

5、猜猜“碰鼻子”是哪个国家的见面礼仪?(毛利人)

6、你知道毛利人行碰鼻礼有什么讲究吗?让我们听听当地导游的介绍。

(出示多媒体)

7、你还知道哪些国家使用什么礼仪来欢迎客人的?

8、学生交流

9、师结:不同国家的待客礼仪也是各有千秋,让我们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来学学、做做,亲身感受一下不同国家的礼节,好吗?

10、学生自由结对学做各种礼节。

说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行为引导,让每位学生亲身参与实践,

不仅能使他们对所学到的知识记得更牢,而且能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活动三:品品美食,感受美食带来的享受。

1、到了国外,饮食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到了不同的国家,不亲口常常当地的美食,将是非常遗憾的。各个国家的美食也是五花八门的。

2、学生看“聪明豆”

3、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各有什么特点?

4、除了书上介绍的这几种,你还知道哪些国外的饮食文化?

5、师结: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差异,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世界民俗,我们要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首先就要从了解他们的习俗开始。只有彼此友爱尊重,才能促进世界大家庭更和谐的发展。

板书:

3多彩的世界民俗

(建筑、服饰、节日、饮食、礼节。。。。。。)

友爱尊重

世界大家庭和谐发展

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篇一: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 . 右大襟 . 紧腰身 . 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 . 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 . 对襟 . 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篇二: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精品】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根在这里1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苏教版

1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教学内容解读: 本课有两个板块组成,“走进民风民俗”版块通过传说、故事和图片,展现中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体会传统节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更加广泛、全面、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心,培养民族自豪感。“尊重传统,传承习俗”版块旨在引导学生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能尊重传统节日传承习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建议: 我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教材中只是呈现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根据本地区实际进行调整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时,要用好教材中的探究、小采访等活动,比如教材第72页的探究,教师可以将它作为学生的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既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集思广益,让每个人都能有额外的收获。 学习“尊重传统,传承习俗”这一点,学生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传统习俗的形式不能变,否则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时代在变,传统的形式也会发生变化,这是正常的。从古至今,传统习俗一直在发展变化着,但这些仅仅只是形式的变化,形式背后蕴含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变的,承载的美好情感和愿望也是不变的,传统习俗在变化中传承着,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精神血脉。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能力与方法: 学习并传承民风民俗。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的来历与相关的传说或故事,了解传统习俗蕴含的意义及其发展变化,体会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的有关知识,了解传统习俗蕴含的意义及其发展变化,体会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

《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通河县凤山镇宋良文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民俗文化,培养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2. 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帮助,实践等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培养自信心。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了解本地的“端午”文化 三、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学会处理信息。 2. 通过活动,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材料 2. 提交小组报告 教学资源: 多媒体资料、图片;参加当地的“端午”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1.导入新课 说说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哪些?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有哪些?你应该怎样向你的朋友介绍本地“端午”? 教学活动2 1. 通过多媒体资料、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2.学生讨论,交流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3.确定活动的课题: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 教学活动3 根据小组开展的调查,交流网查找以及咨询老人获得的资料,做好记录。 1.春节民俗文化过小年扭秧歌贴对联接财神守岁拜年破五 2.清明节文化祭祖扫墓吃鸡蛋吃肉 3.端午节文化踏青包粽子 4.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教学活动4(拓展) 成要展示: 1. 根据上网查找到的资料,制作一期手抄报。 2. 把收集到的“端午”活动图片进行展示 3. 把自己参加“端午”活动的感受写成文字,进行交流

说课材料: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这一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在了解自己家乡风俗的基础上,领略中华民族的风俗特色。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我的这次实践活动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材料,在基于学生日渐漠视传统文化,轻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却对西方文化顶礼腊拜,热衷地过西方的节日的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通过自己的讲授引导,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然后,学生通过必要资料查找活动和参加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发挥“穿针引线”的导向作用,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不仅为学生打开了辽阔的视窗,也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合理的,对身边的民俗文化,他们熟视无睹,却热衷西方文化的追逐,为此,我采用多种方法层层深入、争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教学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一定引导,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这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收集本地民俗文化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组织学生有目的、有秩序地参加当地开展的“端午”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各种民俗表演,了解了民俗文化,通过参与“包粽子”、“踏青”等活动,增加了他们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为了检查学生活动的效果,我采用了成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而把其中有价值的文字、材料出了一期手抄报,让学生有很高的成就感。 活动中,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在上网查找资料、与同学合作中学到了与人合作的方法,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由学生总结感受、巩固所学,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同时也知道了社会上还存在一些陈规陋习,更重要的是弘扬了正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本课关键点 1.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东兴地处边境,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注意引导学生去关注别的民族的文化。因为,中华民族中一个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特别是边境地区,外国各种文化的渗透,相当普遍,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民族矛盾。 2.在活动中,根据学生中各民族都有的情况,让他们回家,通过向父母了解,亲自体验等方式,把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展示出来,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时,向学生明确: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3.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进行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百度一下”就原封不动地“下载”,没有经过筛选和整理,文章不够整洁。 在参与“端午”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包粽子”等家务劳动。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作为一名壮族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壮族歌节是我们壮族人民最具特色的节日。很多人不禁问道,壮族三歌节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那么,基于我对于本民族的了解与认识,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的就是壮族歌节的来源、历史及独特之处。 广西每年盛装上演的官方国际民歌节,一首《大地飞歌》,让广西激情澎湃,处处是歌的海洋。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民间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在广西有很多著名的歌圩,比较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二、壮族歌圩节的来历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出它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三月三歌圩节不仅使得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带来信心和乐趣,体现了该节日的文化功能。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

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1教案 鄂教版

第二单元我在民族大家庭里 第五课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各民族有着各自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传统的节日表达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反映了劳动人民淳朴而美好的愿望。 2.知道一些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来历。 教学重难点:懂得尊重各民族朋友和他们的风俗习惯。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民族节日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播放课件,活动《爱我中华》。 2.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民族的名字及民族的节日。 3.引言: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有趣极了。虽然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不一样,但不一样的节日同样的喜庆,(板书课题)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浓厚的喜庆之情吧! (二) 传统节日介绍 (1)藏历新年 1.观看藏族图片。 教师对藏族进行简短的介绍。 2.学生自由阅读第一段。 3.讨论: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藏历新年藏历初一) 4.教师介绍“叩长头”,观看课件。 (2)那达慕大会 1.欣赏草原风景。 教师简单介绍蒙古族。 2.观看课件,讨论:藏族朋友们在干什么? 3.教师介绍那达慕大会举行的时间、活动的内容。 (板书:那达慕大会夏秋季闲时) 4.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3)火把节 1.观看彝族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彝族。

2.学生默读火把节的传说。 3.老师介绍火把节进行的时间和相关内容。 (板书: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 (4)歌婆节 1.观看壮族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壮族。 教师介绍:壮族的歌婆节是纪念“歌仙”刘三姐。 2.欣赏电影《刘三姐》片段。 (三) 作业活动 1.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其他同学讨论讨论,完成课本上的表格作业。 2.请同学介绍自己的作业。 (四) 课后小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既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各自的风采,我们不仅要尊重少数民族朋友,还要尊重他们的节日习俗。 (五)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节日同样的喜庆 藏族藏历新年藏历初一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夏秋季闲时 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 壮族歌婆节农历三月初三

《有趣的民风民俗》

《有趣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姬世兰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民风民俗》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本单元围绕着“有趣的民风民俗”组织教材内容。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并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具体、细致地表达出这些民俗特点的。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与本组课文的训练专题紧密相关。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训练,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调查和访问,继续感受和了解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继续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可以是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也可以是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地方曲艺;可以是从课外阅读中知道的,也可以是调查访问时了解到的,或者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只要是与民风民俗相关的内容,都可以说出来。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社会实践能力。小学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愿意当众表达,所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口语交际积极性,有条理的表达成为本次口语交际的关键。另外,在学习本单元时,学生搜集到的民风民俗的资料,展示收集整理后的资料也是在常规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正好借助本节课来完成。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借鉴本组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 2. 能力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调查和访问,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在交流时做到民俗特点突出,内容真实具体,表达清楚完整;在交流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3. 情感目标:通过交流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更进一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围绕主题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进一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是学习能抓住民俗特点进行介绍,做到内容真实具体,表达清楚完整。 五、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点拨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全班进行展示。 六、教学准备 1. 根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我课前布置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安排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民族分成六个小组,可以说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2. 通过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以丰富学生的信息量。 七、教学过程

天水民俗文化 多姿多彩

天水民俗文化多姿多彩 天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从古到今长盛不衰。在天水这块大地上,属于非物质类别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堪称历代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馆,如与胡笳密切相关的天水夹板、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武山旋鼓、元杂剧的活标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韵味的秦安腊花舞、雅俗共赏的秦安小曲以及其它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调、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 民俗文化多姿多彩 庙会 “上九”朝观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水的市民都会倾城而出,去玉泉观“朝观”,朝观是天水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 每年从正月初八晚上开始,市民像潮水般涌向玉泉观。到零点,人流几乎水泄不通,钟声、鼓声、人们的欢呼声相融相和,直到次日凌晨,人流渐歇。

伏羲庙会 每逢农历正月十六,相传是伏羲诞辰,这一天,是天水有名的伏羲庙“人祖”庙会。对天水人来说,每年这一天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缅怀始祖恩泽,弘扬伏羲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 天水“浴佛节” 天水的佛事活动历史悠久,尤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最为有名。 四月初八这一天,麦积山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华盖寺古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木梯寺石窟、秦州区的南郭寺、麦积区的净土寺,都会迎来成千上万的游人,组成了天水传统庙会的一大人文景观。 曲艺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在秦州,皮影因其材料

多用牛皮制作,故秦州皮影戏又称为“皮影灯影子戏”。据专家考证,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唱词和唱腔主要以秦腔为主。 山歌 山歌,有的地方叫“花儿”。天水地区的山歌主要归属于陇中花儿和介乎洮岷花儿之间两种类型。陇中花儿,主要以武山、甘谷、秦安、麦积、清水一带流行的山歌为主,歌词句式以七字句为基础,较自由,歌词即兴创作为多,一曲多词较为普遍。天水山歌曲调或高亢、凄婉,或悠长、缠绵,或抒情、优美,没有器乐伴奏。 小曲 小曲俗称地摊秧歌,在天水各地流行十分广泛,以秦安小曲最有代表性。秦安小曲相传形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分为花腔与老腔两大类型。小曲用当地民间方言演唱,只唱无白;器乐主要以塞子敲击节奏,以三弦随腔伴奏,或以锣鼓、镲、四片瓦等器乐伴奏。 社火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 “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 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 “子曰: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成白话是,孔子说: 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 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_1500字

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_1500字 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内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饱喝足,随我往前继续观赏,一路小跑,便来到儿童天地,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种有奖游戏,也有新年才推出的

稀有玩具,“气枪打靶”、“绵羊拉车”、“力劈华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庙会游戏有的刺激,有的有趣,无不让人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大饱眼福,其乐无穷,我 虽然没玩(感觉忒幼稚!)但这些活动却让无数的小孩子欢天喜地。 玩够了,告别游乐场,随我一同去听“国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谛。不早早赶到演出戏场,那还真是难以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剧场是十里八层被文艺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这儿的节目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有京剧、评剧、相声、小品、哑剧等,一个连一个,让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熟悉的哼上两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划,跟着旋律,摇头晃脑,享受京剧的音韵,小品的欢快。演完一出,拍手声响遍了整个场地,久久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我东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没有鞭炮的喜庆,但也不失节日的气氛,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老庙会,新庙会,东西南北大聚会,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凉茶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

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1教案 鄂教版

(鄂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我在民族大家庭里 第五课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各民族有着各自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传统的节日表达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反映了劳动人民淳朴而美好的愿望。 2.知道一些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来历。 教学重难点:懂得尊重各民族朋友和他们的风俗习惯。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民族节日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播放课件,活动《爱我中华》。 2.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民族的名字及民族的节日。 3.引言: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有趣极了。虽然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不一样,但不一样的节日同样的喜庆,(板书课题)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浓厚的喜庆之情吧! (二) 传统节日介绍 (1)藏历新年 1.观看藏族图片。 教师对藏族进行简短的介绍。 2.学生自由阅读第一段。 3.讨论: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藏历新年藏历初一) 4.教师介绍“叩长头”,观看课件。 (2)那达慕大会 1.欣赏草原风景。 教师简单介绍蒙古族。 2.观看课件,讨论:藏族朋友们在干什么? 3.教师介绍那达慕大会举行的时间、活动的内容。 (板书:那达慕大会夏秋季闲时) 4.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3)火把节 1.观看彝族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彝族。 2.学生默读火把节的传说。 3.老师介绍火把节进行的时间和相关内容。 (板书: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 (4)歌婆节 1.观看壮族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壮族。 教师介绍:壮族的歌婆节是纪念“歌仙”刘三姐。 2.欣赏电影《刘三姐》片段。 (三) 作业活动 1.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其他同学讨论讨论,完成课本上的表格作业。 2.请同学介绍自己的作业。 (四) 课后小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既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各自的风采,我们不仅要尊重少数民族朋友,还要尊重他们的节日习俗。 (五)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节日同样的喜庆 藏族藏历新年藏历初一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夏秋季闲时 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 壮族歌婆节农历三月初三

民风民俗作文4篇

民风民俗作文 4 篇 导语:民风,汉语词汇,指民间的风尚,风气,一般指好的方面。下面是小 编为你分享的作文 民风民俗作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 篇一:民风民俗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 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 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 在当地被称为“着物”, 因和服的图案 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 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 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 由于打结很费事, 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 带”和“文化带”。 “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 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 和韩国人起坐习 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 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 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 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无不展示着各个 国家的独特魅力。 篇二:民风民俗作文 每到农历的三月初三,我的家乡湖南便有一个习俗,就是用地菜煮鸡蛋吃。 其实“地菜”这种野生小草,其真正的学名叫“荠菜”。这荠菜在田边、地 头、沟坑、丛林哪儿都长,它虽是野菜,但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C,而且钙铁的含量也比较高,具有清热止血、清肝明目之功 效。 那么, 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资料告诉我: “三国 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 痛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菜,叮嘱老 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痛即痊愈。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 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菜煮鸡蛋便成了习俗。 每到三月三, 家中的长辈便会用地菜煮鸡蛋给家里吃, 它那清甜的滋味时常 让我回味, 这虽然只是家乡的一种习俗, 但俨然已经成为我心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篇三:民风民俗作文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俗文化 摘要: 民俗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民俗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民族的经济、政治、宗教等文化形态,蕴涵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中国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大致可分为民间交际礼仪习俗、民间人生礼仪习俗(包括诞生、成人、婚嫁、丧葬习俗)、民间服饰习俗、民间饮食习俗、民间建筑与居住习俗、民间交通行运习俗、民间商业习俗、民间信仰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习俗、民间姓氏习俗、中国民间艺术等等。 涣涣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史,是民俗文化诞生的摇篮。 中国是世界4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这条屹立在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现在GDP是全球第二位,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物质文明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出生在中国的边陲小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是中国朝鲜族的聚居地.如果说语言是打开一个民族的钥匙那么,我觉得民俗文化就

是进入大门后你穿的鞋子,加速你去了解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文化特性在发展的浪潮中没有接收给好的民族文化那么它必将堙没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延边的民俗风情 (1)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2)饮食 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辣白菜,一般制法将白菜用盐水浸泡几天,洗后,再抹入辣椒、葱、蒜、姜等调料。有条件时还可加苹果、梨片等,然后窖藏,半月后便可食用。还可用萝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最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 俗》教案

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研究“金陵灯会”、“民间艺术”、“南京方言”、“南京云锦”和“南京剪纸”的特点,从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以研究性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探讨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的特点及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自己是南京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 在研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深厚的特点,重点研究“金陵灯会”和“南京方言”,感受南京老百姓幸福祥和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南京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自备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最喜欢到哪儿呢?为什么呢? 2、想不想一起去领略一下南京的风光啊?【播放视频】

3、南京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的民风民俗 【板书:民风民俗】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4、揭示民俗村研究内容。【播放课件】 5、四人小组讨论、选定研究专题。(生讨论汇报) 6、读小组研究的提示。【出示提示】 7、老师补充资料。 8、小组活动。 二、分组研究,交流汇报 ※金陵灯会【板书】 1、抓——起源:最早从魏晋南北朝就开始啦!距今1500多年了,你们有什么感受? 2、抓——花灯:夫子庙的金陵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举行,十五 上灯,十八落灯。 (1)出示花灯。 (2)探讨制作的不易。 (3)研究花灯的发展。 3、抓——灯会:是的,自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后,夫子庙便开始享有“秦淮灯火甲天下”之美誉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可热闹着呢!咱们一起去逛逛吧! 【播放视频】 4、引——诗词:此情此景,正应了那首诗:【课件】银花火树自芬芳,天上人间终不分。万紫千红春世界,人潮灯海涌如云。(齐读)

中国民俗文化答案

1、研究文化方面的感受。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名族的文化特色。 我们小组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婚俗进行了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婚俗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包括6个必备步骤: 说媒、定亲、聘礼、迎娶、拜堂(三鞠躬)、喝交杯酒。 各地婚俗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但无论是哪个民族,结婚仪式都很复杂。 结婚有哪些讲究婚礼是人一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历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婚礼中的礼仪。 古今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 我负责的部分是各地婚俗,包括我国各个地区的婚俗和各个民族的婚俗情况,各个地区的婚俗文化介绍有: 山西北部地区(以大同为代表)、上海、福建、安徽、青岛;由不同民族分类,研究到的婚俗习惯有僳僳族婚俗、土家族婚俗、哈萨克族婚俗、朝鲜族婚俗、黎族婚俗布依族婚俗、佤族婚俗、白族婚俗、阿昌族婚俗、藏族婚俗、傣族婚俗、景颇族婚俗和侗族婚俗。 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就吓一跳,原来结婚的礼数是非常讲究的,个人感觉各地的婚俗都显得十分有趣,譬如上海婚俗新娘换鞋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北京婚俗新郎虚箭射新娘同房先要吃饺子;佤族婚俗——杀鸡看卦和背对侧卧谈恋爱;阿昌族婚俗----偷鸡头与抬锅盖;黎族婚俗——爱你有多深,咬你有多深。侗族婚俗----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等等。从各个地区,不同名族

的婚俗习惯中,我看到了我国千百年来凝结起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感叹我国的文化的伟大,对于婚俗文化的研究虽然结束了,我对婚俗文化研究的热情不会停止,我将抱着对中国博大民俗的热爱把研究进行下去。 2、婚俗(三书六礼)——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文化意义。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 “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三书 「三书」是指在六礼中交换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简单来说,六礼就是传统婚礼的六个步骤:

1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1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2.能力与方法:学习并传承民风民俗。 3.知识: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的来历与相关的传说或故事,了解传统习俗蕴含的意义及其发展变化,体会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1课时 一、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传统习俗的资料。 2.准备视频:过年的热闹场面、赛龙舟的场面。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视频:春节的热闹场面)锣鼓声声,笑语阵阵,这让你想起了什么? 2.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习俗内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年的热闹场面,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对民族风俗文化的亲近、向往之感油然而生。 (二)走近春节,感受年味 1.春节是个热闹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在过节前后忙忙碌碌。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放鞭炮、拜年、压岁钱、年夜饭、包饺子、守岁、舞狮舞龙) 2.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象征团圆、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春节习俗背后都有流传已久的传说和美好的寓意,你知道哪些?(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3.分享交流。 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放鞭炮、拜年:讲述春节的来历、过年的故事。 压岁钱:说说压岁钱习俗的小故事。 包饺子:说说饺子的寓意。 4.我们刚才交流的是汉族的春节习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你知道少数民族是怎么过他们的“春节”的? 5.春节的这些习俗,让我们的年味儿十足。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人人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感受着团圆的喜悦。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最熟悉的春节,用典型生动的事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回忆过春节的一系列活动,领略春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传统习俗,研究交流 1.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丰富多彩的世界 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丰富多彩的世界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从饮食者、地域、时令三个角度来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饮食者类型 一、宫廷、贵族饮食 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统治阶级,封建帝王不仅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其统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无上,而且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标新立异,以示自己的绝对权威。这样作为饮食行为,也就无不渗透着统治者的思想和意识,表现出其修养和爱好,这样,就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宫廷饮食。 首先,宫廷饮食的特点是选料严格,用料严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权力的无限扩大,使其荟萃了天下技艺高超的厨师,也拥有了人间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宫廷就已有职责分得细密而又繁琐的专人负责皇帝的饮食,《周礼注疏·天官冢宰》中主有“膳夫、庖人、外饔、亨人、甸师、兽人、渔人、腊人、食医、疾医、疡医、酒正、酒人、凌人、笾人、醯人、盐人”等条目,目下分述职掌范围。这么多的专职人员,可以想见当时饮食选材备料的严格。不仅选料严格,而且用料精细。早在周代,统治者就食用“八珍”,而越到后来,统治者的饮食越精细、珍贵。如信修明在《宫廷琐记》中记录的慈禧太后的一个食单,其中仅燕窝的菜肴就有六味:燕窝鸡皮鱼丸子、燕窝万字全银鸭子、燕窝寿字五柳鸡丝、燕窝无字白鸭丝、燕窝疆字口蘑鸭汤、燕窝炒炉鸡丝。 其次,烹饪精细。一统天下的政治势力,为统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种珍美饮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宫廷饮食在烹饪上要尽量精细;而单调无聊的宫廷生活,又使历代帝王多数都比较体弱,这就又要求其在饮食的加工制作上更加精细。如清宫中的“清汤虎丹”一个菜,原料要求选用小兴安岭雄虎的睾丸,其状有小碗口大小,制作时先在微开不沸的鸡汤中煮三个小时,然后小心地剥皮去膜,将其放入调有佐料的汁水中腌渍透彻,再用专门特制的钢刀、银刀平片成纸一样的薄片,在盘中摆成牡丹花的形状,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由此可见烹饪的精细。 再次,花色品种繁杂多样。慈禧的“女官”德龄所著的《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仅在从北京至奉天的火车上,临时的“御膳房”就占四节车箱,上有“炉灶五十座”,“厨子下手五十人”,每餐总“共备正菜一百种”,同时还要供“糕点、水果、粮食、干果等亦一百种”,因为“太后或皇后每一次正餐必须齐齐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来”。除了正餐,“还有两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总在四五十碗左右”,而所有这些菜肴,都是不能重复的,由此可以想象宫廷饮食花色品种的繁多。 宫廷饮食规模的庞大、种类的繁杂、选料的珍贵及厨役的众多,必然带来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极大的铺张浪费。 官府贵族饮食,虽没有宫廷饮食的铺张、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竞相斗富,多有讲究“芳饪标奇”,“庖膳穷水陆之珍”的特点。 贵族饮食以孔府菜和谭家菜最为著名。孔府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内厨和外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形成了饮食精美、注重营养、风味独特的饮食菜肴。这无异是孔老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祖训的影响。 孔府宴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菜名,还是食器,都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如“玉带虾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荣。在食器上,除了特意制作了一些富于艺术造型的食具外,还镌刻了与器形相应的古诗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镌有“碧纱待月春调珍,红袖添香夜读书”。所有这些,都传达了天下第一食府饮食的文化品位。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