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大山人分期花鸟画风格特征分析

八大山人分期花鸟画风格特征分析

八大山人分期花鸟画风格特征分析
八大山人分期花鸟画风格特征分析

八大山人分期花鸟画风格特征分析

摘要:特殊的身世、特殊的经历,加之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八大山人独特的人格性情。又因政治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造成其人格性情也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倾向,从而使他的花鸟画作品在随着社会环境和人格性情变化的同时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八大山人时期花鸟画风格特征

八大山人,又名朱耷(约1626-约1705),江西南昌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与髡残、弘仁、石涛三人并称为“清初四僧”。“八大山人”为他晚年弃僧还俗后所取谥号,含义深刻。他常将“八大”与“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既似“笑”字又似“哭”字,而后二字则似“之”字,于是便有“笑之”、“哭之”之意,隐喻他亲眼目睹国家壮美山河遭外族践踏、蹂躏却无能为力的惋惜心态,愤怒与无奈之情溢于纸上,游于墨间。

高贵的出身与优越的家庭环境对八大山人日后的艺术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花鸟画,成为中国花鸟画史上的绝唱。然而,受八大山人本身特殊身世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他无法像当时其他画家那样畅快淋漓地挥洒笔墨,直抒胸臆,而只能借以隐晦幽涩的诗文与造型奇异并带有隐喻的物象来抒发心中感慨。因此,他的花鸟画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并常借用缘物抒情及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寓意,寄托自己的感情。其花鸟画的风格可分为以下三个不同的时期:

一、萌芽期

萌芽期花鸟画为54岁以前,绘画题材多为蔬果、花卉、松梅一类。这一时期主要传承周之冕、陈淳、徐渭等人的写生传统,采用勾花点叶和勾叶墨花的表现技法,真实地描绘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等物象。画面精谨细致,自然疏朗。这一时期八大山人用笔含蓄温雅,墨色纯净悠扬,风格稳健深沉,构图质朴天真。如早期作品《花果图》,画中佛手、石榴、梅花自画面左侧向右依次排列,互不连接。与其成熟期的作品相比,在构图上虽有些平板,但由于笔墨功底扎实。以简率的笔触将各个物象塑造得具体到位、生动形象。因此,在这种平淡简率、稚嫩古拙的整体意蕴中也平添了一种温和沉静的气韵,并从中显露出一派中和雍容的大家气象。画面中对石榴的塑造绘声绘色,八大山人以柔和清润的水墨晕染,中锋运笔,舒缓得当,使石榴那种饱满厚重的自然质感跃然纸上。同时以小笔触在石榴中间随手点染出石榴籽,显得晶莹剔透,明如钻石。而对枝叶的塑造则采用活泼的笔法,运笔轻柔,用墨淡雅。从而与用墨厚实、笔力沉稳的石榴形成了强烈的浓淡对比。画面右侧梅花的塑造同样精致巧妙,八大以具象写实的艺术手法刻画出了梅花那种特有的高贵神态和傲骨风气。梅花的塑造用润泽饱和的水墨画出,在运笔过程中笔触阴阳顿挫,轻重缓急,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八大山人在笔端蘸以清淡的墨色,以迅疾遒劲且富有弹性的线条勾勒花朵,花蕊同样用小笔触以浓墨任意点染,清秀典雅之态跃然纸上。石榴与梅花的天然灵气与生命气息就借笔墨的晕染在墨色的浓与淡、虚与实的对比中油然而生。从这幅作品及其他早期花鸟画作品,如《传綮写生册》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画面中含有古人的笔法,在笔墨的运作上有刻意模仿的痕迹而未完全超越前人所创下的规范。这一时期的作品与他成熟期的作品相比,在画面结构上乃至物象的造型上比较单一、平板而缺乏变化。但这也从另一方面透露出此时八大山人内心的安宁与沉寂,这主要缘于他早年因身世和政治原因被迫出家为僧,内心忧郁孤怨之情无处排泄,只能借绘画来寻找心灵的寄托。

二、突破期

54-64岁是八大山人花鸟画风格的突破期。这一时期他对佛门的态度开始变得冷漠,

并对世道有了新的看法与认识,在饱受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变故之后,他无法再安心潜修于静寂的佛门,因而他开始重新选择人生道路。早期作品时的那种沉稳安逸的风格已不能够恰当地表现出此时期他内心愤慨的情绪,因而开始突破萌芽期的写生风格而采用夸张的造型、大胆的构图、雄奇的笔墨、豪放的风格来抒发内心的波动。这一时期他的花鸟画特征多为运笔放纵、墨色淋漓、构图洗练、气势开阔、意境深远。他常将笔下的物象人格化,赋予象征意义,个性鲜明。主题突出,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借凋花枯草、残枝败叶、鼓腹之鸟、瞪眼之鱼来比喻自己凄凉潦倒的人生、愤世嫉俗的心态和傲岸不屈的性格。薛永年先生曾在《论八大山人》一书中将八大山人在此时期的花鸟画特征总结为三点:一是在物象的描绘上,既精妙入微地刻画了昆虫的生动情态,又适应了强烈表达感情的需要而大胆使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树如T形,鸟为方眼,造型奇古,出人意表。二是在笔墨表现上,尽管仍不无取法前人的蛛丝马迹,但更加奔放有力,简洁淋漓,已有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效能,即所谓“笔情纵恣,不泥成法,而苍劲圆浑,时有逸气”。三是布局上大胆剪裁与分割空间相结合,画内与画外相联系,无骨开张,气势博大。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古梅图》充分体现了八大山人由“孤怨”向“孤愤”的转化,整幅画面透漏着一种苍劲古朴、荒率冷峭之感。此画只绘一株断枝露根的苍老古梅,树桩的断口处参差不齐,干裂苍古。好像遭受过严重的暴力摧残。八大山人对枝干与树桩的刻画采用秃笔渴墨的手法皴擦而成,这一表现方法更加突显出这株梅花那“铁干铜皮”的沧桑古老之感,这一切都象征着自己的家园遭外族践踏、蹂躏而心中愤愤不平的愤懑心态。然而让人诧异的是,在树桩上方的虬枝上却零星绽放着几朵像是饱经风霜雨打过的梅花,铁骨铮铮,浩气凌然。其实这恰恰是八大山人内心情愫的外露,虽国破家亡历经数载,却仍然怀念故土,不肯屈服于新王朝,但终复国无望,只能使他“哭泪交千点”了。

三、成熟期

64岁以后是八大山人花鸟画风格的成熟期,这一时期风格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的背景及

个人内心世界的升华密切相关。进入十七世纪九十年代后,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已经相当稳定,并且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缓解满汉民族矛盾的政策,放松了对明朝宗室后裔的追查。这一时期八大山人将“胸次汩淳郁结。别有不能自解”的苦闷断然抛开,真正地全身心投入到艺术的世界中,在领悟大自然无限魅力与永恒活力后,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从个人的思想世界中挣脱出来,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实现了“物我合一,超以象外”,并获得了精神上的高度自由。另外,八大山人的书法在这一时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能够熟练的以书法用笔进行绘画,因此,这一时期其花鸟画风格在造型上更加凝练、简洁,造型更为奇特、夸张,用笔更为雄奇、朴茂,笔墨也更为酣畅、淋漓,甚至有些恣肆放纵。最值得品味的是八大山人借助书法中圆浑含蓄的用笔及夸张奇趣的造型将笔下的物象塑造得意味深长、含意深远。如这一时期的作品《双鸟图轴》,这是一幅典型的以书法用笔进行创作的作品,作者用笔含蓄婉转,狂而不躁,雄而不肆。墨色清润不失厚度,格调秀畅又不失稳健,清爽雅逸,妙趣横生。山石以中锋用笔,含蓄不失力度,圆劲中略显沉稳。同时,对水墨的运用也极富韵味,干湿浓淡、阴阳虚实相结合,篆书的笔法蕴含其中。而对小鸟的刻画则更具神采,笔酣墨饱、色墨清新,寥寥数笔、形神毕具,所谓是“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这一神奇的艺术效果要得益于其隶书的用笔。

纵观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不管是萌芽期还是突破期,乃至是成熟期,都有一个共同的风格特征,那就是“少”。清秦祖永评之为“八大画以简略性”,郑板桥则称之为“减笔画”。这里所说的“少”一是指画面中所描绘的对象在数量上少;二是指塑造对象时所用笔在次数上少。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往往一条鱼、一只鸟、一棵树、一朵花、一株草便可以成为一幅画,不做过多的刻画与修饰,而是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并化繁为简,几乎到了少而不能再少的地步。然而在那简练的笔触与洁净的画面中,我们并未感到空洞与贫乏,笔墨所掩盖不住的那种“清明中的冷逸、残缺中的圆满、虚灵中的充实”之气在纸面上回荡,摄人心魄,一种肃穆与崇高之感冲击着视觉,震撼着心灵。那看似随处拾掇、无心经营的画面的背后却藏匿着八大山人深邃的人生思想与高深的哲学思考,可谓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如《孤禽图》,偌大的画面上只绘有一只造型奇特、形象简练的禽鸟,构图奇妙,大胆留白,意境疏淡空旷,甚至显得这只鸟有些孤寂。其实,这哪里是只鸟,这分明是作者现实生活中自我的真实写照,孤鸟那冷酷逼人的表情透漏出作者心高气傲而又洒脱超迈的凌然气概,同时也流露出八大山人对现实生活冷漠与蔑视的精神状态和孤愤的心境。作者饱受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之变化,这使他更加的孤僻与忧伤,加之离群索居。隐蔽世外,心中难以解脱的情怀无处倾诉与宣泄,只能将之付诸于笔墨之中,正所谓“愤慨悲歌,忧愤于世,——寄情于笔墨”。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神奇而微妙,平凡而伟大,笔墨多变,寓意深刻,但不管他采用何种艺术形式与语言,都是他内心情怀与精神状态的一种外在流露。他的花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画坛,并开创了中国画史上一个崭新的篇章。

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八大山人传。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 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年轻时遭遇变故。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去头发做了僧人。不几年。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 中文名,八大山人。明朝,宗室。资格,诸生。世代居住,南昌。 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

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 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弆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一日。 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唏嘘泣下。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

北兰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驰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 烛见跋。不倦。澹公语予。山人有诗数卷。藏箧中。秘不令人见。予见山人题画及他题跋。皆古雅。间杂以幽涩语。不尽可解。见与澹公数札。极有致。如晋人语也。山人面微赪丰。下而少髭。初为僧。号雪个。后更号曰人屋。曰驴屋驴。曰书年。曰驴汉。最后号八大山人云。澹公杭人。为灵岩继公高足。亦工书。能诗。喜与文士交。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 译文。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随他学习的曾经有一百多人。 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的名声。请他到官衙。一年多后。他心中空虚恍惚

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

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 花鸟画的继承与创新 要创作出新时代的花鸟画,使自己的作品思想新、意境新、技法新、情调美,不但要在取材内容上反映客观现实,富有思想性,还要在表现形式上,在构图、赋彩、笔墨技法方面有创新精神。要根据新的主题、题材、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新的技法,为传统的表现技法输入新血液。因为,花鸟画技法的演变是随着画家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着。由于画家的思想变了,对自然界的花和鸟的感悟就会不同,艺术标准、审美观点也都跟着起变化。对旧的一套表现技巧觉得不适当和不够用时,也就会追求创造新的技法。 我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时时想在内容取材和表现技法上破旧立新,努力反 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我注意深入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并努力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赋予自然

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并努力营造传统绘画中从未有过的那种广阔、开朗、健康、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这一时代精神,在技法上我采用了几个结合的办法:花鸟和山水相结合,写意和工笔相结合(勾勒与没骨相结合、白描与点染相结合),泼墨与重彩相结合。这些相结合的表现方法,是表达新内容、新感情、新时代精神所需要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轰轰烈烈、蓬蓬勃勃发展的时代,本身就是一首英勇的交响曲,绘画要想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面貌,为什么就不能用交响曲呢?古人曾反映了他们的时代,我们也一定能创造出正确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形式来。我想,只要处理得好,这些绘画形式、手段、语言的综合运用,是能够更自由、更准确、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想的,是能够较好地适应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 将花鸟和山水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前代画家们曾经运用过,并非是我个人的创造。宋元以来的花鸟画大家,如马远、王渊、戴进、吕纪、林良等人,在构图中经常以坡石、水口,远峰、近岸来衬托花鸟。南宋的马远运用“小中现大”的方法就十分纯熟。他喜以近景柳枝配以远岫浅水、风帆钓艇,又尝以梅花和溪山相结合,一树古梅从山崖上笼罩下来,在无限广阔的水面上,远近只有一痕远山和三五野凫。这样以花卉和溪山相结合的画面,自是不同于传统折枝花的风趣,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 我曾于夏始登上泰山,远望一片金星闪闪,这是岩壑间遍开了野山丹和金针花的动人情景。因此,我就画了以岩石和远峰与数丛山丹相配合的画,情趣便觉不同。在黄山西海,远远望去,云烟变幻,不可言状。山花满山,泉水淙淙,鸟

此处无形胜有形——论八大山人大写意花鸟画的余白美

艺术与人文此处无形胜有形 ——论八大山人大写意花鸟画的余白美陈嘉燕(江苏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美术学国画专业214122) 摘要:八大山人的大写意花鸟画堪称中国文人画余白美的艺术典范,以简约的构图、虚实的笔墨、淡泊的意境构成了其绘画美学的独特内涵。 关键词:八大山人;大写意花鸟画;余白美 中国传统艺术崇尚含蓄美,注重虚实相生,传统书画中尤以留白为美。《画筌》中说:“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绘画作品“余白”处,清旷空灵,“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给人以深远的审美想象空间。八大山人的大写意花鸟画“膳墨如金”、“笔简意赅”,堪称中国文人画余白美的艺术典范。本文从八大山人写意花鸟画中的构图布局、虚实笔墨、禅宗心境等方面入手,探析八大山人写意花鸟画作品余白美的内涵。 一、构图简约布局独特 传统中国画立足在意,所以在构图上非常讲究简约含蓄,并且不拘泥于具象的刻划,点到即止。清人程正揆认为: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何也?意在笔先。“妙处不传”,不是“不传”,是欲“使人自于文外瞥然亲见”。。21此乃含蓄的做法。表现在构图上为大、远、白、虚、清,所以“境生于象外”,它含蓄得让你有更多、更广阔的遐想空间,让你的思与想、感与悟去补充画面空的部分,如此,才使有限之方寸显得更丰富、更广大、更深远、更有情趣、更有画外意境。八大山人便是这一方面的构图大师,他有发挥全部空间的潜能。他从传统中走来又别出心裁,在他的绘画中,简单的一块石头,一只“白眼向天”的秃鸟,便是一副画,除去落款之外,便是大片空白,为使“空白”处内容充实,蕴涵丰赡,他在布局上十分独特,特别讲究二维空间中少许物象摆放的位置,并充分利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均衡画面。他作画时自出机 杼,不像一般画家那样,先把画好画,然后再 在恰当的位置题款押印,而是有整体的构图规 划,使每一个物象都在布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 作用,不多,不少,不繁,不散;充分体现了 恰到好处的理念。例如《孤禽图》。(图一) 小鸡在画面中右偏下,以小鸡为着眼点,将画 面分割成四大块虚空间,每块空间都不一样大 小,平衡而富变化。这些虚空间仿佛是有张力 的“实’形,给人以无尽的联想,余味无穷。 而画面上的题款和押韵又在视觉上起到突破平 衡和丰富内容的作用。显然有时候少画,反而图一 思想的容量更大。“简而不陋、疏而不散”是 八大山人绘画构图的独到之处也是他的得意之 处。又如《藤月图》的处理,月亮的形象夸张较大,仅露--+部分。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留有大片空白,这片余自的处理使人在原画的意境天地里做出不同的无限遐思,也把画面的空灵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或者说我们的视觉还会产生去画外的现实空间中寻找‘中断’的部分,这使得残月获得更多的动态,与画面藤絮的下坠形成合力,加剧了形态的不稳定因素和刺激力:画面上形外有形的丰富感令实空间虚化,虚空间实化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二、虚实相生笔墨得当 “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旧h‘计白当黑”在画面上最基本的要求是黑白得当。这种“白”可以说成“空”。“空”不是没有,不是空泛,不是真的空。“计白当黑”,白与黑同样重要,留白更费画家的心思。因为这种“白”不是无意间遗留下来的,而是一开始便有意识安排的。可能是逸笔草草,但绝不是等同于信笔涂鸦。《画鉴析览》云:“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H-笪重光在《画筌》中云:“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临h‘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 1口己 形”。旧。他们都注意到了艺术境界里的虚空要素。画面上大面积的虚空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展现出一种幽深玄远、超旷空灵的意境之美。在画面上,物象是实,空白是虚;黑是实,白是虚;有色是实,无色是虚,虚与实是对立的,可以形成对比:虚与实也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相互补充。这种表现方法,古人称为“无笔墨处而见笔墨”。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虚实相生,境界空灵,他的写意花鸟画往往只画一条鱼、一只鸟、一朵花、一块石,画面上留下了大面积的空间,很好地诠释了虚实空间的内涵。中国画的空白并不是没有东西,而是比画出来的实物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八大写意画中的空白是不可分割的结构,在支撑画面的均衡力度起到很大作用,从而使绘画虚实空间形成特有的意境之美。八大山人在其绘画作品中有意识留下大量的空白,体现了画家对“简于象而不简于意”的追求和“景愈藏,景界愈大”的辩证法则的体悟。我们看八大的花鸟画名作《枯木寒鸦图》,画面空灵,寂寥。老干、枯枝与寒鸦共同支撑起画面典型的对角线构图。四只落寞的寒鸦在残石败枝上栖息着。左上方和右下方两处余白,给人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虚幻感觉,这弥漫着的虚灵空白,比墨画的部分更加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画家生命处的孤独与孤傲全都寄寓其中,正所谓直抒胸中逸气。 三、心境淡泊禅意深远 禅宗认为“万法皆空”,虚空是世界的本质。禅宗主张明心见性,即心即佛。它崇尚简易之道,摆脱繁琐空洞的经义之学,强调只要把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门宗旨,顿悟禅机就可以了,不强调长修苦炼,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参禅悟佛。悟是其修行的最根本方法,主张瞬间顿悟的思维方式,重点在于看破红尘,不计较世俗事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份宁静平淡的心境,从日常的行、住、坐、卧中发展出一种极为朴素和充满智慧趣味的思想。悟是一种感性直觉至上,充满了非理性、非逻辑等特点的思维,在这方面艺术与禅宗的倾向十分相合;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最深刻影响的是造就了能体现禅宗精神的画派,许多禅僧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许多文人也经常在诗画中流露禅机。禅宗的这种淡泊平静、透彻了悟的审美心境,无疑是八大绘画崇尚平淡简约之美的直接心理契机。1648年,八大山人出家为僧,倾全身精力学佛悟禅,出家人“四大皆空”,正因为如此,在其绘画中处处都流露出道骨仙风的空灵之气,而空灵境界的产生来源于作品简约的美感,这与禅宗的尚简之道如出一辙。何绍基在《题八大山人双鸟图》中说:“愈简愈远,愈淡愈真。天真壑古,雪个精神”。[71八大山人的代表作品《杂画册》之五所绘鱼的形象极其简略,寥寥几笔便把鱼的神态表 现得淋漓尽致。形象概括,展现了禅宗所崇尚 的简易要旨,影响了后来的写意花鸟画风。八 大山人的《孤鸟图》只用容容数笔就画出一棵 小树,一只小鸟立在枝头,周围留出了大片空 白。《眠鸭图》(图二>在空阔的画纸的偏左 下方只画了一只蜷身的鸭子,别无他物,画面 中的其余部分留给天地。这些空白具有无限的 延伸性,物象触入在茫茫宇宙之中,使人产生 无边的冥想,体悟到宇宙的空旷和存在的虚 无。猫是八大山人写意花鸟画中经常出现的题 材。如《猫石图》、《猫石杂卉图》、《猫石。一 葡萄图》等。猫的性情温和,喜好睡觉,给人“一 一种无忧无虑的感觉,就犹如得道高僧般心定 气闲。八大山人笔下猫的形象多为眯着眼睛睡大觉,这种形象很类似于禅家神静心空的精神追求。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与大片的空白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这就是八大写意画中的余白所要展现给我们的简约之美。 八大山人的绘画格调淡雅,境界清新,宁静恬适,超逸洒脱,画面中到处充满了内在的生命律动。简约的笔墨、高度抽 象、饱蕴张力的形式结构以及景物的情态都给人传达一种微妙的 万方数据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一直以来对朱耷就特别感兴趣,觉得他的作品异于常人,总是给人一直遗世独立的感觉,下面就他的《荷石水禽图》作一番赏析,从他的作品中感悟他的人生,他的感情。 这幅《荷石水禽图》描绘的是河塘边上的景色。款署“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在画面的下方,横卧一顽石,在它的上面蹲着两只水鸭,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只伸长脖子向上望着,一只相向而立,静静地站立着。画中的荷叶数柄,从不同的角度向画面中伸出,有浓有淡,形态各异,错落有致。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苞从花叶丛中钻出,显示出盎然的生机。整幅画面的构图互相呼应,动感十足。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朱耷的笔墨功力:看似草草描绘,但却达到了笔简意赅、神气完足的境界。朱耷曾说:“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石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其画荷如此,其他物象更是如此,静观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则妙趣自成。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笔下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正如这幅画中的水禽的眼睛,就像在翻白眼似的。八大对水禽赋予了纯粹的意境、丰富的意蕴。那是一个奇崛清凉的世界,可见八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只这一个意象就足以让人反复咀嘱,回味无穷。蕴含在八大的作品中的这种人格和情怀,体现了来自生命内容的极可宝贵的精神价值,可

以说是我们民族最内在的本质在古典画中的一种完美表现。 在构图,八大沿用自己的一贯画风,创造出简约含蓄、取势传情的花鸟画构图,把家国之痛、生活的热情寄予笔墨,取花鸟之势传达悲凉索寞的意境。实现了画里有情、画外有意、画中有势、画外有象,使花鸟画构图不受画面本身边角的约束,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 总的来说,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在这幅画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其功不朽。 在形象的塑造。八大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在欣赏时,就不会感到单薄和寂寞。再次是他的布局,特别讲究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其诀窍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谓“计白当黑”。与此同时,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1.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中秋帖(王献之) ★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为王献之独创. 3.颜真卿书法 ★《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4.郑板桥 兰竹圣手书画怪杰。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为人恃才傲物。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5.刘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 6.唐伯虎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劲骨于内美

我对大写意花鸟画笔墨的理解与认识

成功美术馆馆藏邢少臣画作 文/邢少臣 大写意花鸟画这个“大”字我认为它包容很多,它不是单纯的笔头大,墨块大就叫大写意,那样就太片面了。我认为这个大字讲的应该是大的境界、大的开合、大的气势、大的心胸、大家风范。单纯的笔头大,墨块大并不代表大写意。我认为大写意花鸟画要宁直勿曲、宁方勿圆、宁涩勿滑、宁粗勿细、宁黑勿淡、宁整勿碎、宁厚勿薄、宁长勿短、宁稚拙、勿草率、宁单纯勿繁琐、宁可画面上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也不要追求笔墨上的“十全十美”。 大写意绝不是信手涂鸦,不负责任胡涂乱抹!大写意更注重细节的把握和处理。有时画大写意心比画工笔还要细上几倍,成败在于细节,大写意也是如此。没有细节没有精微的画

不叫大写意。所以笔与笔之间,墨与墨之间,物与象之间,神与境之间都有许多值得探究的深奥之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要合情、合理、合法,没有理法不是大写意。所以画大写意也要依法、依理、依情。这个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理,这个法就是天地自然规律之法,这个情就是社会自然与人之情。 大写意花鸟画在达到很高境界时,画家本人在作画过程中并不完全是在画画儿。完全是画家本人情感的流露与宣泄!是画家本人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作画的方式宣泄到画面上。借物抒情,情感才是画面的核心价值。笔墨则属于次要位置。那种直抒胸臆的表达,笔墨则完全为情感而流露。笔墨自身的起伏、顿挫、回旋、转折、拖拽、浓、淡、干、湿、粗、细这些变化是随着画家本人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是随着画家本人情感的流露而流露。而不是完全依托在物象上,笔墨形象在这个时候属于次要位置。一幅好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我们除了看到它表象的笔墨以外,更多的关注画面上作者精神与情感的表达。那种画面上内在的精神往往比单纯的笔墨更能感染人,更能打动人,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反之用笔很大,毫无内在可言。平,板,滑,流,则不属于大写意!所以说画画并不是单纯的画画,那样就太肤浅了。 毛笔的运用是如何将你手中之笔而完美表达你胸中之意,心中之情,这是最关键的,用笔就成了中国画最为讲究也最为挑剔的评判标准。怎样用笔,如何用笔,把毛笔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就成了一幅好的写意花鸟画必备要素。笔人人会拿,我认为画画有时也不一定非要讲究执笔方法,只要你画着顺手,拿着方便随意,表达出来的线条附和你的心性就可以了。用笔要用到极致,从笔尖到笔腹到笔根甚至笔杆都要用到。轻描淡写当然味道不错,但它和大写意追求的真正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是有些距离的,当然这里讲的是大写意花鸟画的用笔。笔要用到力透纸背,力能扛鼎,笔如耕牛。用笔还要有一种用刀的感觉,用斧的感觉,用锤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你握毛笔的手就不再那么紧张,而是感到轻松了许多,随意了许多,不再那么滑软无力。 用笔特别是一幅画中的第一笔尤为关键,第一笔要饱沾浓墨。一笔下去从笔尖到笔腹到笔根一直用到笔杆,画到毛笔中的水墨完全枯竭为止。那种点、锤、砸、砍、揉蹭、拖、拧呀各种非“正规”的技法全用上。画画到这时就会产生意想不到,或者意料之中的效果,就会达到你想要达到力度和厚度。画面就能产生厚重感,体积感,时代感。毛笔就是我们的绘画工具,要敢于用笔,善于用笔,把笔用到极致。 墨分五色,并不是讲每一笔都要墨分五色,每一个局部都要墨分五色,墨分五色是讲的整个画面。一幅大写意花鸟画作品如果处处都要墨分五色则显得毫无重点,散淡无神!在当前中国画发展变革之中,大写意花鸟画如何更能打动人,如何能跟上时代节奏,有更大的冲击力,张力,我认为有两个墨色就可以了。一个浓,一个淡。或曰一个阳,一个阴。浓者为阳,淡者为阴,阴阳结合天地造化。作画亦如此理,只有这样才更能把握大写意画的整体效

八大山人美术鉴赏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风格 八大山人,名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 ?一、影响八大山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1、社会历史背景 ?300多年前的东方中国,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绘画史上涌现出了一批“抑塞不拔”的美术“怪杰”。他们在艺术上不苟合取容,敢于突破前人窠臼,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融入书画之中,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八大山人就是以其精练纵恣的笔墨和独创的飘逸、冷峻画风,抒发他那倔强的不言之意,而受到时代的高度评价,并对后辈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东方书画艺坛的革新巨擘。 ?2、人生经历 朱耷,清初画坛“四僧”之一。谱名朱由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顺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受徐渭影响,以简洁孤冷的画风,而自成一代宗师。 ?3、禅宗思想 禅宗的重要思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讲的是人不能为知识、理性所俘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灯,这盏灯经常被重重的阴霾所笼罩。中国人想把这种迷雾去掉,让光明重现,照亮我们的心灵,通过心去领会这个世界。按照禅宗的观点,每个人都是网中之鱼,人是受束缚的。 ?二、八大山人绘画风格中所体现的形式美 ?1、简 一些学者认为:八大山人作品的造型手段,笔墨技巧、构图章法,甚至具体到每一笔,

写意花鸟的创作技法

第三讲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花鸟画的继承与创新08-02-28http: dfshw第三讲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 花鸟画的继承与创新 要创作出新时代的花鸟画,使自己的作品思想新、意境新、技法新、情调美,不但要在取材内容上反映客观现实,富有思想性,还要在表现形式上,在构图、赋彩、笔墨技法方面有创新精神。要根据新的主题、题材、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新的技法,为传统的表现技法输入新血液。因为,花鸟画技法的演变是随着画家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着。由于画家的思想变了,对自然界的花和鸟的感悟就会不同,艺术标准、审美观点也都跟着起变化。对旧的一套表现技巧觉得不适当和不够用时,也就会追求创造新的技法。 我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时时想在内容取材和表现技法上破旧立新,努力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我注意深入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并努力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并努力营造传统绘画中从未有过的那种广阔、开朗、健康、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这一时代精神,在技法上我采用了几个结合的办法: 花鸟和山水相结合,写意和工笔相结合(勾勒与没骨相结合、白描与点染相结合),泼墨与重彩相结合。这些相结合的表现方法,是表达新内容、新感情、新时代精神所需要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轰轰烈烈、蓬蓬勃勃发展的时代,本身就是一首英勇的交响曲,绘画要想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面貌,为什么就不能用交响曲呢?古人曾反映了他们的时代,我们也一定能创造出正确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形式来。我想,只要处理得好,这些绘画形式、手段、语言的综合运用,是能够更自由、更准确、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想的,是能够较好地适应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 将花鸟和山水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前代画家们曾经运用过,并非是我个人的创造。宋元以来的花鸟画大家,如马远、王渊、戴进、吕纪、林良等人,在构图中经常以坡石、水口,远峰、近岸来衬托花鸟。南宋的马远运用“小中现大”的方法就十分纯熟。他喜以近景柳枝配以远岫浅水、风帆钓艇,又尝以梅花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1、题目:任选中国绘画史上有代表性的一位山水画画家,阐述如何欣赏其作品 (结合时代、背景等因素) 凄寂僧侣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蒲玉洁 14传媒 1481101 开始关注“八大山人”是在去年3月考之前,偶然间看到了八大山人这一名号。当时还想是不是像“扬州八怪”一样八个人。后来百度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个叫做朱耷的人。

之所以叫“八大山人”有多方面 的原因: 1、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说: “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朱耷大于我也。” 2、也有人认为“八大山人”这一 别号和朱耷的出身与弃僧还俗有关: “八”指宁王朱权第八代孙;“大” 与“耷”同声,表明自己是第八代子 孙耷,现在归宗了。

3、作为他在明灭亡后,国毁家亡, 心情悲愤,落发为僧的隐痛寄意:他 在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 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 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 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有 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 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后人, 有人这样评论他:狂之病之,哭之笑 之,古风古道,枯而不朽。 4、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称:“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正是这《八大人觉经》开导了朱耷,让他正式弃僧还俗,蓄发娶妻。 作品:

《孤禽图》 这是八大山人最为出名的书画作品之一,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 笔法酣畅淋漓,雄健泼辣。构图巧妙。 在这幅画中,仅有一只禽鸟画于下方。这只鸟一足立地,缩着脖子,弓着背。整幅画最亮点的地方应该就是鸟的眼睛——眼珠顶着眼眶,一副“白眼向天”的神情。奇特的表情配上夸张的动作。表现出了此鸟受欺却不屈的情态。 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孤寂,悲愤,坚强的性格特征。以及愤世嫉俗之情。 《河上花图》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张旭史称索靖《出师颂》和陆机的《平复帖》等。从书法史来看,专攻章草者,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人获得草圣之殊荣。 在真书(楷书)基础上形成的草书,称之为"今草"。其开拓者是东汉的张芝,是他创造出行笔自然,刚柔相济,疏密相宜的今草。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为草圣。只是后来也写今草的张旭,被冠之以草圣。因其风头盖过了张芝的名号,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书史上还有张芝这么一位草圣。 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 这是颜真卿对草书产生和发展的总结和认识,其中"迨乎伯英,尤擅其美"句,指的就是张芝。在没认识怀素之前,他认为张旭的草书是"超绝古今"的。可是见了怀素的草书后,他又说: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其中"忽见师作"句,"师"是当时人们尊称怀素为师。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他见了怀素的作品"纵横不群,迅疾骇人",犹如又见到了昔日恩师张旭的风采。所以,此后人们将张旭和怀素并称之草圣。 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阐述了章草和今草及代表人物。在章草中从来没

有产生过草圣,而在今草中却产生了两位草圣,即张芝和张旭。 在书史中,一直以来人们对狂草的定义和认识是十分模糊的。许多人将字形写得狂妄和潦草的作品统称为狂草,其实这是不确切的。 按照构成的书体基础来划分,那么在篆书基础上形成的草书,方可称之为"狂草"。而狂草的创始人,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草圣的"怀素"。怀素对狂草的定义是:"圆而能转,字字合节,同桑林之舞"。其中"圆而能转"指的就是狂草构成的书体基础是篆书。"字字合节"提出了狂草也要遵循和符合书法自身的法度和规律。现代有些人,创作出一些所谓的狂草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有很多冠之以狂草的作品,细看之下,其实是今草。 张旭和怀素,史称为"颠张醉素",都享有草圣之名。后人都笼统的称他们的作品为狂草代表作。其实,精确的划分应该称张旭的作品是今草的颠峰:而怀素的作品则是狂草的经典。为什么要如此进行精确的划分呢?如果,你是一个热爱习书之人,同时也想习草书的话,就要了解和掌握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区别。这样在临摹的过程,就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初学书法者,可准备两管毛笔:一枝羊毫,一枝兼毫即可。书写时,一定要站立悬腕,可在报纸和废纸上,任意挥洒。或直线或竖线或弧线,一般要坚持二十个课时左右。直到写字时,手不再哆嗦即可。切记:中老年朋友初学书法时,不要同少年郎一样,在九宫格里写。那样的话,可能练一年后,书写时手还哆嗦。如果,按我这种方法去操练,你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就相当于少年郎练字一年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按照我所说得方法,能提高你对习书的兴致,而不至于将兴致夭折于九宫格中。小孩子练字感

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徐渭《墨葡萄图

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徐渭《墨葡萄图水墨自是有深笔信手拈来自有神 ——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一根独枝,孤寂寥寥,细枝纷繁,却遒劲挺拔,硕果累累。如此丰富的墨色,如此自在的用笔,如此大胆的构思,只有在徐渭的大写意水墨画《墨葡萄图》中才看得到这一片生机盎然。 此图纯以水墨写葡萄,随意涂抹点染,任乎性情写出葡萄珠的晶莹剔透之感,显得淋漓酣畅。画中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是文人画中趋于放泼的一种典型,表现出文人画作画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重在寄兴遣怀的特点。 就总体审美来讲,本图以水墨画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鲜嫩欲滴,晶莹透彻,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葡萄枝则用干墨勾勒,对比鲜明,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但无处不神似,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就技法来讲,构图奇特,信笔挥洒,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披,以豪放泼辣的水墨技巧造成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效果,是典型的大写意花鸟画。整体构图较为工整,是写实风格,但笔墨极为桀骜不羁,有一气呵成之感,仔细观察局部更是能强烈的感受到画家的癫狂之气,完全没有条理,又是

典型的热抽象之极,体现了情绪与动作美。作者通过整体的构图形成了整体的意境,将热抽象与写实风格较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完成了这幅佳作。 画家天才卓异,但一生坎坷,出生百日就丧父,此后灾难接踵而至,长兄经商失败,不久弃世,妻子早亡,八次应乡试未中。后又因恐受胡宗宪的连累,于嘉靖四十四年(时年四十四岁),自书墓志铭,并雇工匠做好棺木,蓄意自杀。曾用利斧击破自己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皆折,不死;后又用锤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如此“九死辄九生,丝断复丝续”。那时,他的精神状态已接近疯狂,最后终因疑心继室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被捕下狱,监禁了六年。出狱后佯狂益甚,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殆尽,七十三岁时,结束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一生。《墨葡萄图》上的题诗,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 画面构图大胆突破,整体采用三角形布局。画面右侧的墨葡萄及葡萄枝自然而然的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画面上方的文字与下方的细葡萄枝连成一线,与右侧的葡萄主干形成了较好的平衡感。画面当中有大量的留白,符合中国画的传统风格,留白与画面整体外形协调的也很好,中部大量留白,呈倒斜三角。右下角还有一小块留白,也呈小三角形,平衡性好,并使画面不至于太过死板生硬。就本图的画面节奏而言,仍旧是整体写实与局部热抽象的统一,整体节奏较为平缓,但具体到局部和文字就突出显示出画家的癫狂与极度的情绪化。从区域的角度分析,本画区域感很强,留白与画面主体区分明显,又相互照应,相互关联,相 得益彰,使画面有了很好的整体平衡感。 墨色单一却丰富,黑白灰的世界也可以如此美妙,徐渭用他最酣畅、最信手拈来的技法表现出了另一个单调而充实的世界。干墨湿墨并用,枝桠的遒劲感跃然纸上;重墨淡墨并用,墨葡萄粒粒饱满跳脱出来。画家以寥寥几笔,倾倒墨汁的淋漓水墨,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文人画中对笔触的追求也在画中得到了深刻

中国著名书画作品欣赏

中国著名书画作品欣赏 1、清华嵒《墨竹》立轴【赏析】华嵒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画中有“山人写竹不加思,大叶长竿信笔为。但恐吟堂霜月夜,老鸦来踏受风枝。”简短四句诗,表现出画家豪放不羁的情怀。画面可谓精当简洁,湖石瘦而透,出于随意变化的湿而整的笔致,修竹新篁,笔意隽逸。3、慈禧书法【赏析】“望隆梅鼎资调燮,宠渥芝纶介寿康”。这件作品用笔粗壮厚重,装裱华丽大气,较为恰当地显示了慈禧太后的特殊地位与作品内容的喜庆色彩。 5、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李可染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牛。他画的牧牛图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寥寥数笔,他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6、米芾《淡墨秋山诗帖》【赏析】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7、傅抱石《屈原》【赏析】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的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江潭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他“宁赴湘流”,也决不“蒙世俗

之尘埃”。画家以精细的线描用心勾画了屈原的形象,而将大片画面让与江水,使得观者在聚焦屈原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8、赵佶《欲借风霜二诗帖》【赏析】徽宗在艺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能书善画,书法称“瘦金体”。此《欲借风霜二诗帖》是纸本,楷书,33.2 x 6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9、吴冠中《乡村》【赏析】这幅《乡村》是是一幅极具吴冠中个人特色的墨彩画。乡村的题材,景物的轻描,和谐的氛围,厚重的墨汁点化出层层的户落。作者似乎在以鸟瞰和俯视的姿态,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乡村生活,风筝线不断,乡情更不会断。10、丰子恺《买粽子》【赏析】朱自清先生在看了丰子恺这幅题为“买粽子”的画后曾说过:“上海也不曾委曲你,瞧你那买粽子的劲儿。”是两个小孩子将篮子从楼上的窗下垂下街口买粽子,这些画,和丰先生的文字一样,性灵自在其中,充满生活情味。 11、张大千《荷花》【赏析】此幅作于1944年,那时的大千已经是名满天下,笔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态。这幅《荷花》是张大千的代表作品,落落大方,雅俗共赏,娇艳而不俗,沉着而不浮,生动而不匠。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绝非过誉之辞。12、怀素《自叙帖》局部【赏析】《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

崔子范大写意花鸟画作品

崔子范大写意花鸟画作品 崔子范(1915——2011.6.15 ),山东省莱阳县(现山东省莱西市)人。学名崔尚治,读中学时更名崔子范。1935年的夏天,崔子范经同窗的介绍,认识了当时在兖州一家乡村师范教美术的张子莲先生。张是一位小写意画派的花鸟画画家,曾经向清未民初的上海大家吴昌硕学过画,又毕业于上海美专。从张子莲那里,崔子范第一次领略了中国花鸟画的妙趣。1951年秋,崔子范到琉璃厂。恰巧裱画师傅刘金涛与齐白石交谊甚笃,他便主动介绍,这样的,崔子范有幸到西城跨车胡同15号去拜见了年已87岁的齐老先生。白石大师的教诲,使崔子范终身受用不尽,1935年随张子莲学绘画。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至1945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延安高级党校学习。1945年至1950年,任山东省胶东区南海专员公署副专员、专员等职。历任山东胶东东区南海专员公署专员、北京医院政委、国务院城市建设部勘察测量局局长、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副院长等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会长。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崔子范6月15日凌晨1时48分在山东省莱西市家中逝世,享年96岁。▲半亩方塘68x68cm 艺术思想 世界上绘画艺术可分为三种:一种是黑人的艺术,注重感情的宣泄;一种是白人的艺术,注重自然科学,讲究解剖和透

视;还有一种是黄种人的艺术,注重哲学和文学入画。 国家开放,艺术也要开放。要研究、要学习、要借鉴、要通古博今。学习要多学几家,转益多师,融会贯通,选其优点,综合提高。时代特征是指导我们作画的宗旨。我们作画要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找到艺术发展的规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紧跟时代,不断发展,推向前进。一个画家水平的高低,个人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时代风格,民族风格。画家与国家、民族、时代不可分开。历代画家所以成为佼佼者,都是那个时代的需要或者是那个时代所形成的。时代、民族、个人三者紧相连贯。时代、民族的需要造就画家的风格和面貌。作画、气魄、熟练和个人特征总是受时代的影响。或早或晚,每个历史时期会找到它自己的形象化的表现方法,如果人民喜欢这一新的趋势,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它们。过去的理论和实践都不能代替创造,一位真正的美术家,必须是他自己时代的表现者。他必须遵循自己对艺术的法则的理解,描绘自己的生活经历。到那时才可以创造出新的作品,它才能具有更深刻持久的价值。 我们的画要有时代精神,吴昌硕画花卉,任伯年画花鸟,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草虫,各有他们的时代特征。我们也画这些内容,但要再提高一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花鸟画也好、山水、人物画也好,面临的课题不纯是客观上

八大山人的艺术绘画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绘画风格 摘要:明末清初书画家朱耷一生历经坎坷,性格孤僻倔强。他常借书、画、诗来宣泄内心世界。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在他的书画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表现,使他的作品脱尽巢臼,达到了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朱耷艺术绘画风格艺术价值 一、朱耷的身世及人生经历 人的身世个性因素可影响他一生的发展方向。笔墨随心性,一位绘画艺术家一生的作品尽管有多种体貌,但其笔墨个性是少变的。“金枝玉叶老遗民”—朱耷离奇的身世、孤傲的个性是造就其书画风格的主要因素。 朱聋,号八大山人(1626—1705),江西籍,明太祖十六子宁献王朱权十世孙。朱耷19岁时明朝灭亡,突遭巨变,他只好弃家避乱山中。国破家亡,昔日的繁华成为过眼云烟,这残酷的现实深深刺痛了他的心。然而一切都不是他所能改变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痛苦日益吞噬着他的心灵,唯有装傻扮哑,才能躲过事端,才能有所解脱。他将佯狂背后隐藏着的生命激情燃烧于笔墨指端。也唯有将胸中的愤懑宣泄于纸笔之间才能有所解脱,这便是朱耷最难熬也是他创作绘画风格形成的最佳时期。 很多人因处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与气节在朱耷身上充分体现出来,他不改变、不圆滑、不屈服,执着地生活在认定的世界里。他在题黄公望山水的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马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于宋山河。”表现出他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他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活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他更加沉默,多年形成的偏激个性使他肆意地在纸上挥洒一切,此时其独特的绘画风格日趋成熟,画风怪异不屈。 二、朱耷的绘画风格—墨点无多泪点多,一峰还写宋山河 他的绘画,既取法自然,又独创新意。山水画远法五代董源、巨然,宋米芾,元黄公望、倪瓒诸家,近取明董其昌,画面意境荒寂,多取荒寒萧疏之景,残山剩水、枯枝败叶,给人以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之感,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 1.写生册—鸭 朱耷的绘画,非常有质感和立体感。“奇”也是八大山人绘画重要的艺术特色。朱耷晚年的作品,笔墨更是简化到夸张、扭曲变形的地步,趋向于符号的象征性。如台北艺珍堂所藏《写生册—鸭》,正是这类作品的典型。画面笔触松动,水墨交加,恣肆淋漓,鸭的形态经符号化后失去了真实的自然特征,眼形呈圆弧状,眸子点于一边,冷眼相向,眼神中透露出隐约玩世的意味,隐喻了画家玩世不恭

八大山人专题(作文素材)

八大山人专题 (一)身世:皇族、亡国 八大山人原名朱统,乳名朱耷,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八大19岁那年,明朝覆灭了,清廷旋即对朱明宗室展开追捕和杀戮。锦衣玉食的皇孙,瞬间沦为亡命江湖的逃犯。 当显赫的地位与优越的生活完全丧失,八大已经没有了选择,他只得遁入空门。但国破之痛,家亡之恨,自始至终贯穿着八大的一生。长期的痛苦压抑,使八大的身心饱受摧折,绘画成了他惟一的宣泄途径。 朱耷画山水,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在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灭亡的日子)。 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二)性格:嗜酒、疯癫 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欢饮酒。贫困的读书人或普通百姓、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邀请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总是喝醉。喝醉后创作时墨汁淋漓,也不很爱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争着纠缠他索要画作,甚至于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绝。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也得不到;有人拿绫绢来,他就径直接受,说:“我把它当作做袜子的材料。”因此,达官贵人求他的书画,竟然反而要从贫困的读书人或和尚僧众、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那儿买到。 一天,忽然在他的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 (三)书画:至简、怪异 八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怪怪奇奇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倾是而非。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是个椭圆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他画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画家画那个样子,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立不立得住。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杈椰,几片树叶,在森林中几万棵树也挑不出这样一颗树来。他画的风景、山、光秃秃的树,东倒西歪,荒荒凉凉,果真有这么个地方,我想谁也不肯到这里来安家落户。 对晤八大画作,扑面而来的是铜驼之悲、愤世之慨。他画山水,常常残山剩水、天寒地荒;他画树木,往往枝枯干秃,东歪西斜。他画鱼鸟,那些鱼长着人眼,眼珠上翻,一副“白眼向天、冷眼观世”的神情;那些鸟呢,耸肩缩颈,单足蜷曲,一种“受辱不屈、势不两立”的姿态。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