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赵之谦书画作品欣赏

赵之谦书画作品欣赏

赵之谦书画作品欣赏
赵之谦书画作品欣赏

赵之谦书画作品欣赏

赵之谦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

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

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

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

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

由于他高超的艺术成就,以上海为中心的艺术家们,特别是吴昌硕等新一代受赵之谦影响,逐渐形成了崭新的流派—海派绘画。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这样写道:“会稽撝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事实上,赵之谦的影响不只限于海上,齐白石、陈师曾等北

派巨匠们也受过他的影响。

富贵眉寿

镜片设色纸本

同治戊辰(1868年)作(2408万元,2010年4月上海恒利)

这幅《富贵眉寿图》,倘说其“艳”,便是“艳”得古,是“古丽”而非“浓丽”,加上“力足气厚”的用笔,真是潘天寿所说的“宏肆古丽”,这个词,是非常合

适用来描述赵氏的花卉风格的。《富贵眉寿图》是件大横幅,在构图上很有气势,起笔从右上角开始,于左下角收势,形成对角的布局。题款在画的左上部,还钤有

两方朱红小印,起到了压轴的作用。这种对角的构图法,在赵氏的大横幅画作中较多见。赵之谦是位篆刻大家,在印面章法的安排上有着非凡的能力,由印及画,他

的绘画构图能力自然也不俗。其题款“富贵眉寿”四字作篆体,以篆、隶体题款,能使作品更富有金石气,这是赵氏后阶段花卉作品的又一特征。“力足气厚”也是

此作的用笔特点,尤其是右边的梅花,虽然他自己说是用元人法为之,但在用笔上完全是得力于碑。如此宏幅巨制,又

表现得如此元气淋漓,若没有碑质的线条,则

断然是不行的。“力”的张扬,是赵氏此类大幅巨作的重要审

美特征。这种大力,很少有人能表现,即便在徐渭、石涛的大写意画中也是少见,更不用说吴(昌

硕)、齐(白石)等了。除了笔力过人,富贵眉寿的构图也

有特色,枝干时而交错,时而分离,集密处与大块的留白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这种“疏可走马,密不透

风”的布局实出自于他的印章章法,也是他画梅花常采用的构图法。《富贵眉寿》是赵之谦传世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不唯尺幅巨大,而且是他极具个人风貌

的一件扛鼎之作。

大富贵(694.4万元,2010年5月北京荣宝)

这件《牡丹图》是一幅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作品,其精美程度与大尺幅构图均为罕见。在此幅作品中,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线条把握精到,用笔干脆老辣,尤其所

勾画的山石,粗放厚重,多富有“金石气”。画面中的花卉,

枝叶繁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构图上突破前人窠臼更是一目了然,赵之谦往往喜欢把主要

部分以及题款集中安置在画幅的上方,犹有八大山人之意趣。

题款为“同治庚午三月,藕汀公祖大人正画。赵之谦。”在当时,“公祖”一词是对社会地位较高者的

尊称。不难看出,这应是赵之谦的精品力作。画中的“藕汀”,即郭藕汀,为郭味渠的曾祖,与赵之谦交情深厚,同时喜藏书画。作为国花的牡丹是富贵的象征,作

者以牡丹入画且馈赠多年好友,溢美之词透过画面展露无遗。富贵图

横幅甲申(1884年)作

多子图

立轴牡丹图

立轴设色纸本

牡丹图立轴设色纸本

以秀石及盛开的牡丹花丛入画历来是画家喜爱的选题。赵之谦的这幅牡丹图充分反映了其敷色用笔的独特风格。湖石钩勒圆润谨劲。牡丹的描绘既用恽寿平没骨画

法,又参以勾线填色之法,两种画法统一在凝重沉厚的笔法中。敷色善用红、黑、绿等重色,在对比中求协调,使画面浓丽热烈。笔墨坚实,色彩鲜明,一反其淡雅

清高的格调,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风荷图

立轴

彤霞湖石紫薇弄晴图

立轴

荷花

立轴设色纸本(392万元,2010年12月北京瀚海)

作为一个文人画家,赵之谦的绘画作品具有文人画的特点,即画中有诗,诗画结合,蕴含着深厚文学内涵;在绘画传统的“神形兼备”中,更重神似,摒弃纯粹自然

地模拟客观对象,强调写意,竭力表达作者的主观因素、思想感情和秉性气质,尤其追求作品的书卷气、士气,即所谓高雅脱俗的文人风度。在技法上,讲究笔情墨

趣,纳书法于画法,以书法的表现力融于绘画之中。他的画

常常用夸张的手法,赋予花草以性格。赵之谦画荷,为了突出荷花的性格,表现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性。此幅作品采取了极为夸张的手法,取立幅,竖绘荷茎,挺拔向上,从纸底直至纸顶,上端着两朵荷花,相互呼应。婷婷俊

秀。几乎充满画面,下疏上密,下虚上实,从而鲜明且突出地渲染了荷花在峰头怒放的姿态,表现出卓而不群的傲气。其实,此幅荷花也是画家自我,心灵的写照。

从结构到运笔,都大胆而独特,出奇制胜。

冷香图立轴设色纸本

1868年作

紫藤

设色纸本同治丁卯(1867年)作

墨松图立轴纸本1872年作

据画家自题,此图参用了篆、隶、草三体的书写技法来描绘松树,落笔圆浑滋厚,与作者的书法风格同一格调。树干、

枝条、松针以草书笔法表现,秉承了文人画豪

放洒脱的传统。画上行书落款笔力雄健遒劲,其金石韵味与松木的画法相映衬,意趣横生。此幅不愧为赵之谦以金石、书法入画的代表作。

竹石图

设色绢本

菊石图

立轴

花卉立轴

等春意图

横披设色绢本1866年作

大富贵亦寿考

牡丹立轴

花果图设色纸本镜片1869年作

在商周吉金拓片上作画并不鲜见,但是要表现得和谐雅致却不容易。首先对拓家的要求极高,拓家得有视觉概括的本事,用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充分的手段抓住器物的

特征制模,在同一平面上加以表现,使拓片所含信息最大化。而且要艺术地表现,上纸上墨乃至对纸张伸缩的把握都要做到胸有成竹,使所拓有素描的明暗效果,如

此方能传神。鼎在中国古代是礼之重器,是别上下、明贵贱,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器物,其型稳重,其饰华丽,其立面构成复杂,所以拓古鼎尤为难,但是,拓得

好其纸上呈现不输名家画作。清代乾嘉以来,金石碑学大兴,以此为业者代不乏人,金石书画家们也纷纷上手,比如王小松、邓石如都擅此道。

此作六皆拓片,赵之谦补花卉,所拓为商代晚期古鼎。六皆是咸丰同治年间杭州著名的吉金拓家,赵之谦的朋友。此作款曰“同治八年九月之谦为练溪五兄同年补花

果两种。”同治八年即1869年,当时赵之谦正从北京南归客居杭州,故此画作于杭州。“练溪”胡姓,也是赵之谦的朋友。在拓片上作画,既不能压抑所拓器

物,也不能掩饰自己的表现。赵之谦就擅长张扬个性。而在古鼎拓片上作画,他非但落笔不滞疑,且无一笔误,将花卉果枝从古鼎中生发,透视一律,盎然有生气。

果实大小疏密,花枝长短错落,乃至设色浓淡素艳,不仅顾及了古鼎的器型,也顾及了鼎身的纹饰,相互映带,和谐统一。赵之谦属于那种眼既高手亦高的艺术家,

其绘画不受媒材和形式限制。

异鱼图手卷设色纸本

1861年作(1150万元,2011年12月西泠秋拍)

赵之谦画《异鱼图》,设色纸本横卷,纵35.4厘米,横222.5厘米,画各种赵之谦以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海中生物,计有沙噀、章拒、锦魟、海豨、剑

鲨、鬼蟹、虎蟹、马鞭鱼、琴虾、竹夹鱼、胡阑、骰子鱼、燕魟,共计15种。落款曰:“咸丰辛酉,撝叔客东瓯,见海物有奇形怪状者,杂图此纸,间为考证名

义,传神阿堵,意在斯乎。”

钤白文印“赵氏之谦”。此图胡澍题引首,费念慈题笺,另有江湜、刘焞、陈宝善题跋,历经徐子静、刘世珩、林熊光等人递藏。时年赵之谦33岁。

《异鱼图》为晚清画苑奇葩,构图丰富和谐,异鱼15种虽参差向背,大小各异,却能疏密交错,繁而不乱,笔笔相生、物物相需,有一气呵成之势。造型准确生

动,小者如马鞭鱼,大者如海豨,繁者如八足章鱼,均取象

写意,极富生气。而鬼蟹、琴虾等最小者,绘者亦能准确生动地随笔而出,现其肥美鲜活之态。设色清雅

明净,其中沙噀、锦魟等以深浅赭石以没骨叠色渍染而成,浓淡深浅,曲尽其妙。而海豨、燕魟则以水墨皴擦烘染之法成之,层次分明,极具质感。此图所画异鱼,

不论大小,其下必有考证题识,所书小中见大,精气内敛,颇具金石气,此题既为广见闻,资考订,足备一方物产之资料,也是书画相合联通此卷全局的重要纽带。

积书崖图

款识:积书岩图。郑盦侍郎命赵之谦画。钤印:赵之谦印(白文方印)

赵之谦的画,山水所见不多,偶现一二,亦颇具个性。该作品取材于河北层山积书岩的景色,崖脚下碧波荡漾,陡直的峭壁险峻无路,石崖间青松盘曲,苍翠欲滴。山腰上缀有洞窟一穴,洞内有天然横坚交错的石纹,远望状如堆积书卷的藏书库,赋予无限的生机和情趣。墨韵神采俱佳,工致中有透着帅气。

画史上,一说郑盦为赵之谦的契友沈树镛;另有一说,郑盦为赵之谦的朋友潘祖荫。这是因为潘、沈二人都是赵氏在京师交往的友人,且其斋名相近,又都是著名的收藏家。但因潘氏更注重对金石、图书的收藏,且曾任侍郎之职,故推断本画极有可能是赵之谦为潘氏所创作的。

闲庭看山图立轴设色绢本

此图为赵之谦四十岁时期的作品,正是赵之谦艺术成熟时期,其作品也是声誉日隆,写山水亦以书法出之,宽博淳厚,水墨交融。能合徐渭、石涛、李,独具面目。此幅画原为李嘉福收藏,加之有山水名家吴待秋(李嘉福女婿)鉴题诗就更加难得了。

福德长寿之斋

镜框水墨纸本(690万元,2011年6月北京传是)

此幅作品出版于赵之谦多部作品集,书风刚柔并济,字体斜画紧结、上紧下松、点画方俊,以一管柔毫来表现刀刻的笔画形态,充分表现出碑学书法的独特神韵。

“长”、“寿”、“斋”字之横笔,起笔时笔尖朝左上,然后以笔毫侧面切入纸面,再平缓地自左向右行笔。行笔过程中,手腕用力,笔尖、笔肚兼用,从而达到饱

满、沈厚的书写效果,亦使得横笔较长者往往略带弧形。在收笔时亦不做顿笔,而是稍像右下方转锋提起,形成一个与起笔处同样有如刀刻而成的斜切面。“福”、

“德”、“斋”字的竖笔与横笔写法相似,也是侧锋起笔,往右下收锋,收笔出也形成同样的斜切面。“福”、“德”、“斋”字之撇笔收尾处多因重按而形成肥

笔,厚重饱满。“寿”字之横勾、竖勾顺锋平推而出,与撇略似。“长”、“之”、“斋”字之捺笔出锋舒展,体现出毛笔的书写性能。整幅作品行笔厚重,似刀刻

碑,又不失毛笔的笔法,体现出赵之谦极强的笔锋驾驭能力,将雄强刚劲的碑体特点与自然变幻的笔法特点相得益彰,开创出碑学书风的新篇章。

福寿多子立轴设色绢本

1848年作桂花老少年圖

設色紙本

海上仙桃图通景屏设色纸本1873年作

立轴设色绢本

桃实千秋

花卉

四屏设色纸本

(606.32万元,2005年10月香港苏富比秋拍)

本副堂屏乃赵之谦传世作品中之巨制。其画迹流传数量有限,从资料所载的四屏更属稀有,若堂屏每帧皆四尺全开如本副者,百中无一,应为画家应寄軀订制而特别

精心绘成。堂屏分别以牡丹、紫藤、红梅、桂树入画。两帧题有取法所自,红梅日拟雪湖、小霞两家,即晚明刘世儒、沈襄,两人皆擅写梅,具师徒传承关系;紫藤

则取法自李鱓。虽云师前人,惟已参合己貌,如红梅见苍劲奇石,线条转折间见篆隶笔意;紫藤则笔随意转,流畅写意,

见潇洒放逸;桂树则浓墨淡墨交替使用,渴

笔皴擦带出树干斑驳凹凸的质感效果,造型朴拙生涩,别生奇趣;牡丹寿石墨彩交融,笔墨雄恣,呈老辣刚劲之气。整副作品,金石强悍与写意放逸夹杂成之,足见

画家心力所贯注!

罗列群芳图卷

手卷设色绢本1859年作

花卉

立轴

花卉

立轴设色绢本1859年作

秋葵兰石立轴

壬申(1872年)作梧桐菊花

立轴1871年作

桐荫秋月立轴

设色纸本(347.2万元,2010年11月北京传是)

赵之谦画树并非以笔力取胜,而是以其树干的造型和姿式来表现树曲而不折,弯而不躬,苍老华劲的精神。本幅《桐荫秋月》画一桐树参天耸立,冲破画面,一种坚

韧不拔的性格跃然纸上。传统的文人画长于墨分五色,而自清中期以来,不少文人画家已尝开始试著以色墨交混运用于画中。如何在写意画中即发挥色彩的作用,又

不失文人雅逸,成为晚清文人画家面临的新的挑战。本画中,赵之谦色墨融汇自如,以草绿赋之桐叶,以赭石赋之嫩芽,以藤黄赋之秋月。尤其在桐树干的处理上堪

称一绝,先以淡墨皴钩分出干的阴阳,再以藤黄局部润之,后以浓墨点画树苔,整个树干色墨交融淋漓。

篆书有万憙

横披(336万元,2009年12月西泠)

款识:节子十一丈索书此三字,且云说文云喜,乐也,憙,悦也。《汉书》喜悦字多作憙。桉《春秋》元命苞云:两口衔士为喜,喜得明心,喜者为憙,憙天心。宋

均注:心为天王布政之宫,万物须之乃盛,所以为喜也。有万憙当从纬义,若云万乐,固非万悦,亦未允。同治丁卯八

月,赵之谦书并识。

群芳斗艳

手卷设色纸本

贵和仙寿四屏

(330万元,2005年7月上海中天)

此四条屏,自是祈寿富贵之作。题款间用雅文之词,良有心矣。画皆未署年款,似难以鲁忙发力。故而较为清逸淡雅,书卷气胜过金石气,当属难得之稀世珍品。

花卉

花卉设色绢本

花卉立轴

星花图

立轴设色纸本

花卉

立轴

兰花

芙蓉设色绫本

镜框(332万元,2011年11月中国嘉德)

赵之谦笔下花卉,取法青藤、白阳,复见复堂画风影响,融合篆刻及书法于画中,故写来笔墨豪迈恣放,墨彩交融,艳

丽却又不失古朴厚重气息,极具金石韵味。本

幅虽曰“病起试笔”,惟构图自然中呈紧密,红花绿叶交杂相间,一片斑斓夺目,足见精神饱满,下笔直如一发不收,淋漓尽致。写于绫本,极为少见。

能为山写真篆书镜心

1870年作

行书“石横水分流” 镜心纸本(540.5万元,2011年6月北京匡时)

此幅楷书五字出于南朝宋谢灵运《于南山往北经湖中瞻眺》诗:“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句,以魏碑笔意写出,此书结字谨严端庄,运笔雄健沉酣,墨色浓重如

漆。虽取法北碑,又存颜字风韵,是标准的“颜底魏面”。此书法度森严又不刻板,贵能于平整中见险绝,于方折处见温润。如“横”字的结字茂密,但其“木”部

的起笔却舒长有势。又如“流”字的中间的长横,坚劲有力,起收笔气满意足,颇显精神。此书注重参差避让,疏密对比,均自然而有韵致。

楷书桓谭《新论》(四件)屏轴纸本(322万元,2011年12月上海朵云轩)

隶书刘熊碑(四幅)屏轴

花卉

四屏设色纸本壬申(1872年)作

四时果实图屏设色纸本

赵之谦的重彩大写意花卉画将文人写意画笔墨技巧与明清兼工带写花乌画的设色原理巧妙地融合起来,标新立异。此四屏可谓其代表作。所画花果树木笔墨厚朴,设

色浓艳。构图疏密对比强烈,题识书法亦古拙厚重,故其风格金石气浓郁,个性强烈。一屏题:“百子千房奇树传,领取宰相记十年。伪叔。”二屏题:“千秋万岁

皆老寿。撝叔。”三屏题:“实花花悬清秋,千金直在中流。撝叔作。”四屏题:“不擎力士拳,且把如来臂。潭禅向天龙,又悟非一指。之谦为紫珮尊兄大人属

画。同治九年十二月。”钟馗立轴

浅析徐悲鸿的绘画艺术_马佶

大舞台大104 摘要:徐悲鸿是上世纪我国杰出的画家和教育家,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时至今日,作品《奔马图》仍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徐悲鸿的绘画艺术和创作风格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对其绘画作品的研究文献众多。本文首先介绍了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接着着重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写实主义和形式语言进行了探讨,以更好地了解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促进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徐悲鸿;绘画艺术;写实主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艺术文化及艺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也愈发广泛。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得世界文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扬和发展。然而,作为艺术而言,特别是绘画,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这也是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著名画家和艺术家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引领者,在绘画领域声望颇高,深受人们尊重,其作品涉及到素描、国画、油画、人物、山水、花卉、走兽、家禽等多方面,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此外,徐悲鸿在诗歌和书法领域也是造诣颇深,对后人影响很大,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因此,研究徐悲鸿的绘画艺术,探讨其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于绘画之内涵,了解其不同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精华,将对于未来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 徐悲鸿早在1920年6月就在北京大学绘学的《绘学杂志》中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用者融之”,并提出“借助他山,必先自有根基”。文中言语精妙、逻辑严谨地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辩证讨论,最后以“致广大,尽精微”总结。对于当时的绘画界来说堪称惊世之论。徐悲鸿对中国绘画现实做了深刻的解剖,并能立足于传统,同时又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精髓,推陈出新,为中国绘画指明了改良方向,其思维逻辑和对艺术的洞察力,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徐悲鸿在欧洲学习长达八年之久,途经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俄罗斯等国,接受了正统的艺术教育,主张西方古典写实绘画风格,力求改变中国绘画,其国画带有强烈的写实风格,为我国国画绘画史中独特的惊世创作。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为徐悲鸿艺术人生的关键时期,其创作观点和创作思想很多都是在这一时期中形成的,成就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绘画作品。徐悲鸿将写实的绘画方法融入到中国的水墨画之中,将欧洲的古典写实绘画与中国的水墨、线条快出相结合,使中国水墨画中线条的表现力以及墨色的升华度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徐悲鸿提倡自然精神,喜爱宋画,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花鸟画,在其作品中既继承了宋画的 自然精神,也融合了欧洲古典写实的绘画技巧。从背景处理上,徐悲鸿采用了中国传统方式,而从绘画技巧上则采用了西方古典式。二者相互融合,交相呼应,在绘画大师徐悲鸿的手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二、徐悲鸿绘画艺术中的写实主义 (一)追求“真、善、美”的写实主义思想 追求“真、善,美”的艺术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徐悲鸿创作中写实主义思想的动力和源泉。“真、善,美”的艺术原则恰恰与其写实主义中的造型基本点相吻合——“惟妙惟肖”“妙之不肖者乃为至肖”。徐悲鸿在绘画教育中时常提到:“艺术有三大原则,即真善美是也。”认为“真者精诚之至也,此不必多提。现所欲言者,则艺术两大原则,惟‘美’与‘善’,此二者有包含‘造物’与‘人生’。造物与大自然之间,则‘美’也;体会人生则‘善’也。中国艺术偏重于‘美’,而少于‘善’。”徐悲鸿对于“善”更有其独特的观点,“内容者,往往属于‘善’之表现。而为美术者,其最重要之精神,恒属于形式,不尽属于内容。如浑然天成之诗,不必定依动人之题,反而如画虎不成,则必贻讥大雅。故美术恒有两种趋向,一偏于善(则必选择内容),一偏于美(全不计内容)”。 (二)徐悲鸿绘画艺术中写实主义的时代特征 艺术作品的思想源于艺术家的思想,而艺术家的思想受时代及社会影响深远。在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中始终贯穿了写实主义,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徐悲鸿所言,“艺术之进步在变化”,时代成就艺术,艺术象征时代。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因此,其作品中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痕迹。徐悲鸿的艺术创作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新文化思想启蒙的影响,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徐悲鸿和鲁迅先生被人们喻为这一时期艺术和文化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也是这一时期新思想融合的产物,表达了人们的社会现实和生活追求。中国文化历来就是表达、记录人们思想的载体和工具。同样,绘画也是作者借助于对人物形象造型、动物及景观的描绘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徐悲鸿看来,绘画的主旨在于“凡美之所以感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臆想,意深动深人,意浅动浅人”。徐悲鸿认为写实主义绘画的发展方向和纲领为:努力实现艺术作品更真实、更形象地表现社会现实,并能够为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及社会问题发挥其应有的舆论效应,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徐悲鸿曾表示,美术和文学一样,均为人学范畴,应更多地关注人生,在作品中真实、充分地体现现实。上世纪五十年代,徐悲鸿在谈到《绘画基本练习上的几个问题》时,曾提出技术与生活之间存在以下关系:理性与感性,如何认识事物本质,认识,感性与审美间的相互作用,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以及对客观的 浅析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马 佶 美术

人教版美术小学六年级上册《中国画与油画》教学设计

(二)发展阶段 1、明确本课学习要求:(看PPT) 2、新授:应着重从中国画与油画在使用工具、材料以及在表现方式、表现内容等方面的各自形态。 (1)重点讲解中国画:(分别的介绍作品的内容和具体要表现的含义。) (2)分类从表现形式、手法-----工笔画和写意画 从表现内容、题材——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3)中国画的民族特色诗、书、画、印的和谐统一 (4)中国画的装裱形式多样 3、讨论交流:工笔画与写意画有什么区别? 三、学习小结: 中国画 一般指国画(中国传统绘画形式)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 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是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富有东方特色的艺术情趣。 国画的装裱形式多样:立轴长卷册页扇面镜心?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1、观看一段视频后思考下面问题 播放视频(陈鹏举:画的分类) 2、通过今天的美术课大家都掌握了什么知识,要想表现作者不同和心理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向尝试用不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我要画一幅作品,我应该怎样去体现。 第二节课 一、复习巩固阶段: 1、中国画的“文房四宝”是????重点了解中国画的艺术 特点以及欣赏方法等相关知识 明确中国画的不同划分种类知识小结,总结提升 提升发现画家绘画背后 的东西,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 在复习旧知识中学习新

3、从题材内容上看你知道有哪些画种? 二、新课发展阶段 1、 设问导入新课:油画为什么叫油画? 2、 油画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实物展示) 3、 油画的特征:色彩丰富 表现力强便于修改和长期保存 油画与中国画对比欣赏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用传统的工具材料绘制而成, 以 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 强调笔墨变化的和情趣, 注重对物 象的神韵及个人情思的表达空间处理采用散点透视诗书 画印相 结合,为中国特有的形式美 西方绘画艺术风格中的主要画种, 利用颜料的遮盖力 和透明性充分表现对象以明暗、 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 倡 导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以真实感为美,客关表现物象, 重视空间感、质量感,重视色彩的应用 4、 油画的起源与发展 文艺复兴以前(14~15世纪) 多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内容,文艺复兴以后( 16世纪) 绘画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 (提倡反封建、反神学的人文主 义文化,宣扬以“人”为中心,要求个性解放,重视现世 生 活,崇尚理性和知识。) 古典主义时期(古希腊罗马) 以写实性的表现方法为主 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 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绘画 (结合作品欣赏分析) 文艺复兴后期(19世纪)画派众生艺术形式呈现多 样化 印立体主义画派抽象主义画派野兽画派? 5、 中国的油画 中国的油画,是在欧洲油画技法传入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中国著名的油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梁等,为中 2、工笔画和写意画你怎样识别? 知识 实物学习探究油画的材 料与工具,在与中国画文 房四宝的比较中发现不 同,激发兴趣 通过中西比较发现两种 画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 表达方法。 了解油画的发展历史

著名画家简介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艺术家们都用真挚的感情在绘画和雕塑上,刻画了许许多多可亲、可敬的“张大千”,为人们展现了“张大千”多彩的艺术形象。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齐白石(1864一1957),汉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代表作品有《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等。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达芬奇(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4.15---1519.5.2)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小时侯曾经拜佛罗基奥为师,佛罗基奥首先让他练习画蛋,一画就是几年,然后才开始教他作画.由于达芬奇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宗师.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 凡.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1890年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1890年7月29日凡高逝世。虽为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和他的同胞伦勃朗一样凡高也喜欢为自己画像。代表作品《向阳葵》 毕加索全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Picasso,生于1881年10月25日;死于1973年4月8日),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代表作品:《拿烟斗的男孩》《卡门》系列。 高更保罗·高更(Gauguin, (Eugene-Henri-)Paul,1848-1903年)是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另两个是塞尚、梵高。他起步较晚,早期的画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他不但对埃及古代绘画很感兴趣,而且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

浅谈我国唐代以来绘画发展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浅谈我国唐代以来绘画发展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摘要】经济是为政治服务的,文化又反映了经济的发展,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然绘画的发展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有什么样的绘画形式与之相对应。自唐代以来,绘画的发展很是乐观,世人多以琴棋书画精通而自豪,绘画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大量不同风格的画作涌现出来,充分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朝以来的社会现实与人民愿景。 关键字:时期、经济、绘画、发展、 唐朝可以说是国画的一个开拓时期。 唐朝时期经济在当时达到了鼎盛,人民生活富足,甚至奢华,社会制度开放,到处透漏一股富贵气息,牡丹花开富贵便在此时得名。自然不乏描绘唐人生活的画作涌现。如《女史箴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步辇图》等。 唐人崇尚佛教,自皇族以至庶民无不以禅为尊者。唐朝水墨画的最后完成标志着士人性格中禅道境界的最后完成。从水墨画的作画方式和水墨色彩等方面,我们可以深刻体悟到唐朝士人的禅道境界和宇宙观。如王维的《雪山行旅图》轴等。 唐瓷器、刺绣业也极为发达,这无疑也将绘画推向了一个历史新高。唐三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 北宋时期政治格局蓬勃发展,经济极为繁盛,期间涌现出许多反映现实政治与人民生活的佳作,如郭熙的《早春图》就是创作于王安石变法后的第5年,主题明确而富有季节感,描绘了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时的深山景象,又如宫廷画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描绘了北宋末期的汴京的繁荣局面等。南宋李唐一系院体山水画则以水墨苍劲为特征,其形成除了画理因素、取景角度转换的地域因素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即南宋国运的变迁、李唐特殊的地位以及画家待遇的提升。 元朝时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特殊历史时期,统治阶级把人分成四等,汉人在此期间受尽了屈辱,许多文人便寄情山水,寓情于景,国画也因此有了极好的发展,其意境大多平淡空灵、清逸深远,凄凉中透漏些许无奈。著名的有吴镇的《墨竹谱》、《松泉图》等由于宋元时期陶瓷的迅猛发展,国画也随之更多的深入了寻常百姓家。 到了明代这个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史上的重要阶段,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宫廷画和文人画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与宋元相比,其画风严谨细腻之中多了一些轻灵气息,所用水

中国画创作中题跋与钤印的运用艺术

中国画创作中题跋与钤印的运用艺术 中国画是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门类,通过题跋与用印,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形成中国画特有的艺术特色,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与钤印本身包含着深厚的文学蕴涵和精湛的书法篆刻功底,也是一门极具美学价值的艺术。 在绘画的创作上,题跋与钤印是中国画一路发展所形成的独特艺术,题跋也称题款、款识、落款,据文献记载,对款识称谓不一,如款、刻也,识、记也,款为阴字凹者,识为阳字凸者,款在外,识在内等等,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从文物考察看,汉代石刻的题名算是较早的画上题记了,如武梁祠画像石的赞语,魏晋南北朝的石刻题字。唐宋朝以后,花鸟画兴起,诗词盛行,互为影响,有的画家把诗句提入画中,作为画的标题,也可释意。明代沈灏在他的《画尘》中总结说:题与画,互为注脚。 画上用印,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始于南朝梁元帝,宋朝时,清陆时化《书画说钤》中有宋人书名不用印,用印不书名。元朝由于文人画的兴起,便逐步将诗、书、印用于画上,如苏东坡喜欢长跋,并以大行楷题之;赵孟黻几乎每画必题,诗书并茂。明清以后,画家几乎无画不题,长篇累牍,有题有跋,或诗或文,有的画甚至以题跋为主,画上钤印,除一二姓名印外,也有用引首、压角等闲印的,以为言志,寄情或为布局之辅助手段。 1 题跋与用印充分表达画意与画镜的有机构成 题跋与用印是为画面内容所需要的,能更充分表达画意画境,满足观者的艺术欣赏要求。故唐代王维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论其内容或点明主题,或暗示画意,或表达画家对某画材的感受,或说明自己的艺术见解。 元代画家王冕《墨梅图》,画一横向折枝梅花,伸展的一长枝干,劲道清新,梅花淡墨轻染而成,花瓣清淡花蕊浓重,清爽富有活力,画面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请气满乾坤。通过题款,诗画相得益彰,道出画中所含的寓意,把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表达出来。如画面需要,或可多题,或一题再题,亦不显得累赘,而使画面更加丰实,开拓出新的境界,新的格局。如王绂《墨竹图》,画面中多处题款,穿插于竹林间,书体也不同,字大小各异,却丝毫不觉多余,使作品诗画相应成辉,让观者沉浸在这简淡而清新的画境中。 2 题款与钤印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和完美 题款和印章在画面构图上有着极大的作用,题款与用印在画面中的不同处理,比如位置的高低,字数多少,款式的长短横直等,均应作精心安排。对字的体势大小疏密,也应深思熟虑。题得精到得体,使题与印成为画面不可缺少的要素,真正达到了弃之一字则嫌短,增之一字刚嫌长,达到恰到好处的境地。 2.1 边角处理。潘天寿在《听天阁论画随笔》中谈到:画事之布置,须注意画面内之安排。尤须注意于画面之四边四角,使与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相承接,自能得合趣于画外矣。他的作品《小龙湫一角》,画面四边均有伸出画外之感。画材虽小,而气势很大。但为了使放中有收,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他将题款安置画幅左上角,将笼为下印章钤于画幅右下角,使四角的不同空白中,实其两角,收住四角皆散的毛,只留下右上与左下两角略空,使溪流有来龙去脉,气势更加舒畅。《春艳》一画,有二处题款,其一在画上方正中桃柳枝条空隙中,题句是:西湖多碧桃,与朝中相映,尤见浓艳。起到了上下连结的作用。另一处在右边中下处,题的是雷婆头峰寿者又题几字。两处皆在画面上起到收拦,免使松散的作用。其印章共用五方,其款下姓名章与右下角压角章,起到增长气势的效果。尤其是上方题头之引首章与右下边款中又字旁的寿字章,在钤印的位置上,堪称用心良苦,妥贴恰当,确有别开生面处。 2.2 黑白经营。画面上留空白是中国画家经常关注的课题。因为空白是组成画面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是形成画面气势与气韵的必要条件。即是要计白当黑,白即是虚,黑即是实,

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简介

近现代书画名家简介: A B白雪石(1915-) 北京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 白蕉(1907-1969) 上海金山人.著名书画家善画兰擅行、草书。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陈大羽(1912-)广东潮阳人.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江苏书协副主席。陈子毅(1919-) 广东新会人.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广州市文联委员广州市文史馆副馆长. 陈树人(1884--1948)广东番禺人.擅山水花卉与高剑父、高奇峰并称岭南三大家. 陈家泠(1937-)浙江永康人.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师从陆俨少中国美协会员. 陈师曾(1876-1923) 江西修水人.著名书画家曾得吴昌硕指授早年任教育部编审. 陈曾寿(1877-1994)湖北蕲水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御史.擅画松兼山水善诗. 陈洪绶(1598-1652)浙江诸暨人.擅画人物、任女造型夸张也工花鸟草虫富有装饰味. 陈鸿寿(1768-1822)浙江钱塘人.擅篆刻诗文书画皆精为西泠八家之一. 曹克家(1906-1979) 北京人生前为中国美协会员.擅画猫. C崔子范(1915-) 山东莱阳人.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会员.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会长. D戴鉴山东集宁人.字赋轩.号石坪.清代画家.擅山水. 邓芬(1892-1868)广东海南人.诗、书、画、乐无所不精。 邓散木(1898-1963)上海人.著名书画家工四体书亦善墨竹、墨荷。 F方济众(1923-1987)陕西勉县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书协理事陕西国画院院长. 丰子恺(1898-1975)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其画设色平涂风格朴素。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喻人.曾任江苏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傅小石(1932-)江西新喻人.傅抱石长子.现为江苏省美术馆画师. 傅二石(1936-)江西新喻人.傅抱石次子兼作山水画和人物画. 范曾(1938- )江苏南通人.曾任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中国美协会员. 方楚雄(1950-) 中国美协会员.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 方增先(1931-)浙江兰溪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浙江美学院教授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 方介堪(1901-1987)浙江温州人,著名书画篆刻家,生前为中国书协名誉理事,西冷印社副社长。 G关山月(1912-2000) 广东阳江人.历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关良(1900-1986)广东番隅人.历任浙江美院教授、上海画院画师、上海美协副主席。 郭沫若(1892-1978) 四川乐山人.历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 顾伯达(1903-1968) 生]前为中国美协会员江苏画院画师. 高野侯(1878-1952)浙江杭县人。清末举人善画梅花工篆刻. 郭石夫(1945-)祖籍天津生于北京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 H何香凝(1878-1972)广东南海人.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 何家英(1957-)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徐悲鸿赏析)

提起徐悲鸿的作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奔马图》和《群马》。徐悲鸿生于一个动荡的年代,他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个人,及其作品有着深远影响。徐悲鸿画马,不仅只为一般观赏,而大多是借以抒发郁结难言之悲愤和爱国忧世的心情。例如《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由此可见,徐悲鸿不仅是一名画家,更是一名爱国主义者。曾有外国学生趁醉酒时对中国人大肆侮辱,徐悲鸿愤而蹶起,厉声叱道:“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徐悲鸿为了祖国的尊严,刻苦学习绘画,终于学有所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也不得不低下他的头,对徐悲鸿和中国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徐悲鸿说:“你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我认输了!”徐悲鸿却说:“我不是天才,因为我心中装着我的祖国,是她,给我力量和智慧。祖国在我心中是神圣的、伟大的、任何人都不能侮辱我的祖国。” 专业人士论徐悲鸿画马,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或四蹄生烟,笔墨酣畅,形神具足。用外行的眼光观察,徐悲鸿笔下的每一匹马都处于动态,或而飞奔,或而卯足精神,伺机而发,马鬃和马尾无一不随风卷起,体现了马内心的澎湃。内行人又称,徐悲鸿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马的感情都是难以言表的,马是人才的象征,名族振奋的象征,古有千里马与伯乐之美谈,老马识途的智慧,现代的影视作品也多次体现并赞美

十大书法家简介

钟繇 王羲之 王献之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颜真卿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400—500 书法家朝代、字号、擅长字体、书法特点、书法作品、书法影响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叫《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六帖”指《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钟繇对书法的看法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看法主要指书体的自然流丽,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为。以自然状书势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

关于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绘画书法作品比赛(贵州赛区)成绩预通报.doc

贵州省“双有”活动组委会 黔双字[2019]2号 关于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绘画书法作品比赛(贵州赛区)成绩预通报 各市(州)教育局基教处、团委少年部、妇联儿童部及相关单位: 本届以“美好家园”为主题,旨在引导少年儿童向祖国70岁生日献礼,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绘画书法作品比赛的评比工作已圆满结束。今年4至7月,贵州省“双有”活动组委会认真组织全省中小学生、幼儿踊跃参赛,经贵州赛区组委会评选,评出一等奖191名,二等奖370名,三等奖528名,优秀奖692名,指导老师一等奖133名,指导老师二等奖252名,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奖10名,现将获奖成绩进行通报。希望各参赛单位再接再厉,在今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附件1:《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组织委员会名单》 附件2:《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贵州

赛区评委会名单》 附件3:《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贵州赛区一等奖名单》 附件4:《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贵州赛区二等奖名单》 附件5:《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贵州赛区三等奖名单》 附件6:《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贵州赛区优秀奖名单》 附件7:《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贵州赛区指导老师一等奖名单》 附件8:《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贵州赛区指导老师二等奖名单》 附件9:《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贵州赛区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奖名单》 贵州省少年儿童“双有”活动组委会 2019年8月1日

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绘画书法作品比赛组织委员会名单 组委会主任:靳尚谊(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组委会副主任:杨瑞敏(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丛中笑(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 组委会委员:谷公胜(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 苑立新(中国儿童中心主任) 龙念南(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常务副主任) 艺术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尹少淳(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 田伯平(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朱凡(中国美协艺委会维权办主任) 张虎(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秘书长) 李绵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何韵兰(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教授) 杨景芝(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杨永青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 吴震启中国书协党总支书记、办公室主任 李鑫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韩美林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

书法作品落款处钤印应该上朱下白还是上白下朱

书法作品落款处钤印应该上朱下白还是上白下朱? 印章在我国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但将其钤盖在书法作品中和绘画作品中的历史还不到一千年。将印章钤于书画作品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印文由简单到复杂,风格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过程。有的书画家或许在某个阶段在钤盖印章方面有一定的规律,但大多数书画家还是随心所欲的时候为多。溥心畬书画钤印晋代王羲之之侄王珣《伯远帖》未钤印章,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未钤印章,宋代米芾《研山铭》也未钤印章。在绘画方面,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韩幹《牧马图》、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均既无署款,也无钤印。但是到了元代,赵孟頫无论是在书法作品,还是绘画作品中均钤盖印章。尤其是元代王冕首创用叶腊石治印,使书画用印更为方便,更为普及,并且更有韵味。到了明代的唐伯虎就有多方印章,其中包括闲文印,如“唐寅私印”、“六如居士”、“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印。清代郑板桥书画用印就更多了,多达近百方,如“七品官耳”、“青藤门下牛马走”、“借书传画”、“吃饭穿衣”、“风尘俗吏”等。以唐伯虎和郑板桥为例,他们在书画作品中钤印时基本上无规律可寻,钤一方或两方时均有,有时还将闲文章钤于落款处,充满随意性。黄君璧书画钤印当然也有书画家在钤印时似乎有些规律,现以近代张大千、溥心畬、黄君璧为例藉以说明。

溥心畬在钤两方印时多上钤朱文“旧王孙”,下钤白文“溥儒”。黄君璧在钤两方印时多上钤白文“黄君璧印”,下钤朱文“君翁”。张大千在钤两方印时多上钤白文“张爰之印”,下钤朱文“大千居士”。能看出有规律性的是以上三位国画大师在钤两方印时均注意到了朱、白文的搭配,至于上朱下白还是上白下朱方面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书画艺术本身就是要彰显个性,所以在落款处钤印是一方、两方、三方,是用朱文还是白文,方形还是圆形,乃至篆刻的风格如何,均以书画作者的审美为出发点。

【美术欣赏】徐悲鸿:油画欣赏

徐悲鸿·油画 徐悲鸿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寿康原名寿康原名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美术家中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教育家,,擅长画马长画马。。他是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中国现代美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的奠基者的奠基者。。 徐悲鸿出身贫寒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在我国美术史美术史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上起到了承前启后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他擅长素描、、油画油画、、中国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山水、、花鸟、走兽走兽、、人物人物、、历史历史、、神话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我后》、》、》、中国画中国画中国画《《九方皋九方皋》、《》、《》、《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他常画的奔马、、雄狮雄狮、、晨鸡等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的象征和标志。。

画家赵准旺英文简介

Chinese Famous Painting Artist——Zhao Zhunwang As one of famous Chinese painting artist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Zhao Zhunwang was born in 1945. He is the member of the China Artist Association, Researcher of art academy of literature-histo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CPC’s central committee,the national senior fine artist, as well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of America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his family, he desperately loved painting when he was still a kid. Two Chinese painting maters Wu Guangzhong and Cui Zifan used to be his teacher. During studying in the Chinese Painting Institute of Jiangsu, he ever learned from Ya Ming. Mr. Zhao gets many awards in a lot of art competes both domestic and overseas. He used to hold more than 30 private painting exhibitions almost all over the world, including Europe, America and Pacific-Asia area. Parts of his works are collected by the China National Museum of Fine Arts, Singapore National Museum, 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 MAC (in France), and Nemzeti Muzeum (in Germany). And the other ones are sold publicly by Sotheby’s, Christie’s, Hanhai, Guardian, Rongbao, Poly and Sungari in good price. Zhao Zhunwang’s biography as well as his works are signed and sealed in Directory of Contemporary Famous Chinese Artists,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published by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 of Cambridge,England), and Biography of Celebrities and Leaders Worldwide (America). More than thirty different editions of his painting collections have been published so far, for example, the Ttrials of a Long Journey: Zhao Zhunwang’ Sketching Works Exhibiton, Beautiful Countryside: Zhao Zhunwang’s Paintings Collections, and The Charming Four Seasons in Beijing: Zhao Zhunwang’s Paintings Collections as well.

中国画西化介绍范文

中国画西化介绍范文 目前,在一些受西画风格影响严重的“海归”画家中,很多人都在以西画的创作理念来营造画面。比如,有的运用“焦点透视法”并效仿水粉画和水彩画的画法,有的还效仿木炭画法、素描画法、套色木刻及铜版画法,有的甚至直接把国画当作摄影作品来进行创作。在他们笔下诞生的“中国画”仅仅是以毛笔和水墨在宣纸上制作完成而已,除此之外看不到任何“中国画”的特色,可以说“笔墨”二字的意义已丢失殆尽。“魔民外道,横踞法席”(清钱谦益《绛云楼题跋》),往往让青年学子深深迷惑而盲目追随。倘我辈熟视无睹,不作厉声指喝,其后果不堪想象。故,我宁愿受当代“外道”、“法席”们的攻击,也不愿让后人指责、唾骂。诸君须知,当一种艺术生硬地去效仿另一种艺术时,即意味着这一艺术的没落。站在传统立场上说,把铅笔当毛笔来使用是成功的,因为我们已具备使用毛笔的经验和能力;若把毛笔当成铅笔来使用,则是失败的,因为这纯属本末倒置。我们若将中国画作成像水彩、水粉、油画、木炭画、版画等一样的效果,即是绝对的没落与失败。此流画人,他们怙恃西洋画之技法与理念,轻视、偭背本民族的传统,丢弃中国画必须具有的笔墨真谛,还恬不知耻地以为这是“前无古人”的艺术创造。此辈犹如病狂之人,往往互染其病,却不知病症从何而来,更不知应当如何医治。正如清初学者钱谦益所言:“如群瞽拍肩而行之于涂。惟须至人指引,不然则扪籥以为日,执箕以为象也。”

或许可以这么说:只有 * 画理念加以剖析、理解,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认识;没有真正地了解中国画的理念,就没有资格谈 * 画的发展。 当今的中国画坛,那些以西方绘画理念去“发展”、“创新”、“变革”中国画的人,可以说占了大多数。可是我们也要知道,有的时候真理是在少数人这一边的。如果试图用西画理念来“改造”中国画,无疑是缺乏理性思考的错误之举。我认为,中国画姓“中”,它与服饰、建筑、交通、通讯、医药等实用领域性质不同。在我们的文化领域里,诸如国画、书法、京剧、昆曲这样的民族艺术是绝对不能“中西合璧”的。正如马与驴交合,可以生出一头骡子,但骡子是不能再生育的。这便是“道”。再如,吴冠中的“中西合璧”,我认为也是一个失败的版本———由于他缺乏书法及金石文字的功底,缺乏高超的笔墨技能,作品极易被人仿造。其实,林风眠的画也只不过是一头“出色的骡子”,不能传代!画史上搞“中西合璧”者不胜枚举,这里我必须提及的是郎世宁、蒋兆和、徐悲鸿三位前辈。 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作品,以西画的表现技法套用了中国画的形式框架来营构画面,再现了十足的东方韵味,博得了东方人的青睐。他是成功的,因为他所绘还是西洋画,是以西画为本体的“中西合璧”。 现代人物画大师蒋兆和早期的作品借鉴了木炭素描的技法,以毛笔、宣纸等传统材料所作的水墨画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他充满激情的表达,使作品散发出感人的“热辣”气息。他的“中西合璧”在其艺术草创期便一炮打响。然而他中晚期的作品便不能与之前同日而

徐悲鸿国画赏析

徐悲鸿国画赏析 这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画赏析这门选修,在老师的认真讲解和详细的PPT展示下,我对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众多画家中,我最感兴趣的要数徐悲鸿了。 徐悲鸿于1895年7月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他在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率先系统地将西方绘画艺术形式引入国内的画家中,徐悲鸿堪称杰出的活动家与倡导者。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和创作的高超技巧,在中国美术界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许多早年留欧、留日的画家,如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李超士、吴法鼎等,均在回国后沉浸在自己的画室之中,唯徐悲鸿以其积极的社会活动能力,影响了中国画坛半个多世纪。同时,作为优秀的艺术教育家与画家,他树立了一个勤勉刻苦的形象。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尤其是他的《奔马图》。 《奔马图》(图①)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

书法名人简介

东汉至南北朝 1、钟繇 钟繇(151-230),河南长葛西人。魏朝官至太傅。工书,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其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笔势如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历代书家亦评为“高古纯朴,超妙入神。”他的字,形成由隶入楷的新面貌,为晋王羲之真书的先驱,故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可惜真迹不传;宋以来的《宣师表》、《力命表》、《荐季直表》及《墓田丙舍帖》等法帖,都是后人的临摹本。钟繇学书十分勤奋,幼年曾向蔡邕、刘德升等求教,在外寻师访友,十六年从未返家一次。其刻苦与专一的精神为后人景仰。 2、张芝 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好书法,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之地位,谓为“草圣”。《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 3、智永 智永僧,名法极,人称“永禅师”。俗姓王。居山阴永欣寺。其书继承祖法,勤精于艺。唐虞世南得其传授。唐《书断》卷中列智永章草、草书为妙品,云:“微尚有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内,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 4、欧阳询 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 5、王羲之 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有"书圣"之称。亦长于诗文,但文才多为书法之名所掩,不为世人所重。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他的作品美妙绝伦,无雷同乏味之嫌。中国书艺在他笔下成就最高个人顶峰,其后各代大家只是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或意或法、或韵或势,局部过之者不乏其人,整体而论,无出其右。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晋穆帝永和九年(353 )三月三日,他和谢安、孙绰等 41 人云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这是东晋士族贵族风流雅士的一次盛会,会后共计赋诗 37 首,辑为《兰亭集诗》。文中记叙了当时燕集的盛况,感叹人事聚散无常、人生短暂不永。其中写兰亭山水映带之美景、写与会者悠然自得、幽雅大方之神韵的一段,下笔清新疏朗,情韵绵邈,最为后人所称颂。此外,又有《与会稽王笺》、《又遗殷浩书》等,表现了王羲之对国事的关注。明代张溥辑有《王右军集》 2 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代表作品: 神龙兰亭、丧乱贴、姨母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孔侍中帖、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