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大山人精品《个山杂画册》探析

八大山人精品《个山杂画册》探析

八大山人精品《个山杂画册》探析
八大山人精品《个山杂画册》探析

八大山人精品《个山杂画册》探析

蕉心鼓雷电叶与人翻飞——艺术史视野中的《个山杂画册》

吴晓明

中国的花鸟画至明代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从明代前期的林良、吕纪,明中期的沈周、文徵明、陈淳到后期的徐渭,形成水墨大写意的风潮,其间尤以“青藤白阳”最为著称。八大山人正是选择花鸟画为突破口,以深厚的书法和山水功底为依托,以象征寓意的手法渲泄自己极度压抑的情感,将花鸟画“缘物抒情”的传统推向极致。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八大在五十八岁,即一六八四年十月作《花竹鸡猫图》册时始署名号八大山人,而绘制于一六八四年“春正”的此《个山杂画册》已经钤有“八大山人”的名号印,这是此年八大山人名号开始使用的明证,也是此件作品的艺术史价值之一。

在八大山人绘制《个山杂画册》的前五年,八大山人经历了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现代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八大山人为了能顺利还俗,不至于被清政府迫害,采取佯疯装癫的方式完成从僧侣向平民的过度。史载八大在临川精神失常,焚毁袈裟,奔走南昌,最后被族侄收留。在特殊的年代,八大以如此奇异的方式还俗,给八大一生增添了些许传奇的色彩。

时间向后推近两百年,英国人以征服者的身份开始进入中国,随后当年的征服者满清一步步走向衰亡,最终在二十世纪初谢幕。然而在整个清代的艺术史中,遗民画家、金陵画派、扬州画派等现在耳熟能详的画派和画家,在当时均非主流的画派,“四王”作为主流画派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其他画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直到民国初期清代的遗老曾经在北京炒作“四王”的绘画,使其画价不仅超过时辈,也超过宋元的名画,希望以此来对抗已经到来的新时代。然而伴随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一场以革“王画”命的中国现代美术运动拉开了帷幕,而八大等遗民画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至今八大山人的艺术研究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其研究愈加精密。八大《个山杂画册》即是研究者所关注的作品之一。

花鸟杂画形式的出现在明代中晚期有重要的表现,如明代中期沈周的蔬果画,晚明孙克弘的《写生花卉蔬果图》卷等,其中包括禽鸟、家畜、花卉、蔬果等,日常的事物开始不断进入到花鸟画的视野中,而其中的每一种形象都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味。在《个山杂画册》

中,八哥、灵芝、芋头等都成了抒发情感之物,如芋头在八大的绘画中,成为八大禅门经历与隐居生活的某种象征,使这一类题材的意义得以延展。可以说,在八大的内心深处,任何一种平常的事物都可以蕴含不平常的精神。八大山人一生画过许多花卉册页,此册可以说是八大山人个人面貌成熟的标志。

当然除了题材的选择之外,风格的历练和特殊性是八大花鸟画成功的主因。八大山人书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继承了中国艺术史中书画沟通的传统,邱振中曾经将八大山人的书法和绘画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中国艺术史的演化中,书画的关系是明清以后艺术史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八大的书画在空间形式上有明确的同构关系。这些表现都源于八大山人的书法兼之画法的艺术观。在八大山人六十八岁所作《书法山水册》题识:“画法董北苑已,更临北海书一段于后,以示书法兼通八法。”这段话体现了八大对书画关系的认识。

中国画的题款萌于唐,始于宋,成于元,盛于明清。题款成为后期中国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八大山人的《个山杂画册》属书画对题的形式。《个山杂画册》题诗书法,结字喜采用异体字草书,这在明末清初已然形成了一种风气,如傅山的杂体书,这是清代碑学之胎动,只不过此时还是更多地采用传抄文字和历史上流传的金石材料,而清代的碑学取法更为广泛,学术上更为严谨,然其理是一致的,可以说八大是碑学的先驱之一。

此册题字书法在字法上更强化了字形的欹正相间和大小对比反差,章法如春风吹浪湧,气势雄伟。从这个意义上,《个山杂画册》应该看成是书画合册,或者是中国晚期艺术史中诗书画不断走向综合的成果。减少提按顿挫,增加绞转的笔法。又有秃笔篆书笔意的使用,对黄庭坚书法的遗貌取神,笔法有董其昌简约的气象。八大早年博涉晋唐以来的法帖,俱擅六体,这样的经历,使八大能融汇贯通之。

《个山杂画册》从题画诗书风到画面造型,都有一种手疾笔灵的婉转活力和气势。欹正大小参差的狂草与简略夸张的花鸟画造型,如兔、灵芝等组成大气将临的协奏曲。尤其是兔的眼睛,夸张简化成方形,预示八大花鸟造型风格的蜕变,以及与书法体势的同构关系。

此图册经清代著名收藏家曹步郇收藏,后流传至新加坡,当代著名国学学者饶宗颐观此册后有题识,提示了其艺术史价值之所在,难怪几乎所有的八大山人作品集和研究著作都收入此作,并作为重要作品来标示。然而一件作品的艺术史价值远远不止如此,“蕉心鼓雷电,叶与人翻飞”,它将引领我们走进一个时代及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悲欢离合。

八大山人的兔子

口述/许宗炜?整理/郭怡孜

清初有「四王」与「四僧」,我一直喜欢清初四僧胜于四王。四僧之中我又特别喜爱八大,家里光是八大的书,叠起来大约就有1米高。2009年,我得以收藏八大山人的《个山杂画册》,让我欣喜若狂。

十七世纪清初,八大山人因对月伤怀而画了《个山杂画册》里的一幅兔子,喜迎兔年的此时,我们则因为兔子而想起了八大。这位生命跌宕而才情四溢的文人,以精纯的书画技法为基础,以哲学的智慧作画,从极平常的生活中提炼高严生命感受,前无古人,后人更无从模仿,可称为中国绘画史上最奇特的画家。

八大山人中国画坛上的奇人

八大山人《个山杂画册》里的兔子册页。诗文为:「下第有刘蕡,捉月无供奉,欲把问西飞,鹦鹉秦州陇。」

八大山人(1626-1705),名朱耷,明朝皇室遗族,南昌宁献王朱权九世孙,也有一说是崇祯皇帝的王储。朱耷19岁时满清入关,明朝灭亡,国毁家亡的悲愤影响他一生。清朝要百姓剃发,朱耷干脆全剃了出家,皈依禅宗里的曹洞宗,法名传綮,字刃庵,变成一个很了不起的禅师。

八大山人是朱耷还俗后使用的号,所谓「四方四隅惟我独大」就是八大,也有一说是因为他很喜欢《八大人觉经》而以此为号。八大山人早期的绘画大概都是隐喻国破家亡,此身飘零之感,乃至于对清朝的怨怼,他笔下的花一定折枝,树都没有根,意喻自身失去家国的处境。他画鱼、画鸟,都是瞪着眼,即白眼瞪青天,这「青天」暗指满清。他画的鸟都不飞,总是单脚站立,意谓和清朝誓不两立。不画飞鸟也和禅宗有关系,禅宗讲的是顿悟,提倡不沾不黏,而鸟一飞就有所追逐,不符禅宗的精神。八大后来逐渐以禅道化解对政治、家国灭亡的悲愤,晚期的绘画也愈见精彩。

就我对中国绘画的认识,我认为倪云林、八大、石涛可谓是三位具有独创意义的大家。他们对中国绘画有深入的认识,并走出新的风格,但三个人的路线各自不同:倪云林妙在冷,石涛妙在狂,而八大妙在孤。八大作品中总是体现一种强烈的孤独精神,这是他长期关注人的存在价值思考的结果,为了突出孤独精神,常以独木、独鸟、独鱼等为尚,但这只是表象,孤独不是外在形式,而是其内在不依恃的精神。此外,八大作画不杜馔触目不知的抽象,也不描绘极目便知的具象,有趣在此。

清初有「四王」与「四僧」,我一直喜欢清初四僧胜于四王。四王对中国绘画有所改革,但基本上他们是崇古的,不在形式上创新,因为他们认为古人都俱备了,而是用力在笔情墨?的精进。四僧同样在改革绘画,却突破了以往的形式,以绘画语言来表现对宇宙、人生及历史的思考。四僧之中我又特别喜爱八大,家里光是八大的书,叠起来大约就有1米高。2009年,我得以收藏八大山人的《个山杂画册》,让我欣喜若狂。

意义非凡的藏品

《个山杂画册》是八大山人最早的书画合璧创作,他的字,看似随意,每一笔都藏头缩尾,没有随便的,且大小错落有韵律感,和画互相呼应,构成疏落有致的整体。《个山杂画册》作于八大59岁甲子春之时,即1684年,属于他56岁还俗之后的作品,落款「个山」,而使用的「八大山人」白文印乃属初见,可以说是朱耷最早以八大山人之号落款的画作,曾是新加坡画家陈文希旧藏,香港学者饶宗颐有过很丰富的研究,在学术上具有重要地位。

《个山杂画册》曾经在2008年西泠印社春拍中上拍,以2352万人民币成交,当时正逢金融海啸对艺术市场冲击最严重的时候,价格虽然高昂但还算合理,但是买的人有点后悔,交割后就想卖,我遂以多出将近一倍之价,买下这套册页。这是我买过最贵的画,但是我非常开心。

买这套册页时,对方狮子大开口,然而我还是买下了。我买东西,并不在意别人赚多少

钱,而是在意它的未来性。因为我对八大有所认识,有所本,心里有个底,知道这件作品的价值,才能出这个价钱把它买下来。最重要的是,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件作品,至于金钱获利,老实说真的不知道将来能卖多少钱,这是不能预测的。之所以能够用这么大的金额购藏一件作品,一方面是靠之前旧藏转出所得的资金,一方面靠得就是本身对作品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以及一份自信。(有个参考,2010年西泠印社秋拍中,八大的《竹石鸳鸯》,即以1亿1870万人民币拍出。)

这就是我常提的眼光、勇气和福气。收藏除了带来心灵上的满足,能在转手时获利,那是福气,而一开始能有那份勇气收藏,依凭的是眼光,其中能讲清楚的、能下功夫的还是眼力,眼力的培养来自于大量的阅读、了解、体会。有眼力才有勇气支付画价,也才能有后来的福气。另一方面,有眼力才会对作品的价值有一套定见,那些一眼看尽而没有咀嚼余地的作品,我都不要。当我认为一件作品的定价超过了它应有的价值,就不会去追逐,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少。

八大的艺术是前无古人,后人也无法模仿,他的画是心情的流露,是心画,是禅画,别人用手画怎么画得出来?八大一生有太多的故事,他的书画象是达文西密码,暗藏许多玄机和象征,例如他写「画」字,看起来像「思君」,这思的当然是明朝的君主。由于八大实在是太精深了,我对他的研究并不能说非常透彻,大致上是就各家之言,对他进行了解,主要聚焦在他的绘画表现上,光是这部分,就让我深深着迷。

《个山杂画册》里头的一幅兔子是我们目前知道八大山人唯一一件以兔子为题材的画作。八大嗟叹李白捞月落水的故事,并无人感觉浪漫而深感惆怅,画下了兔子以代表月亮。今年适逢兔年,正好将这件极为珍贵的画作印制为新春贺卡,向亲朋好友道贺。也在此衷心祝福各位,没有惆怅,只有珍贵。

阴山工作室(微信公众号yinshanStu)搜集整理

文化艺术品评估报告-强济人

. 编号:№201604001 文化艺术品评估 ARTS ASSESSMENT REPORT

. 目录 第一章艺术家及作品介绍第二章市场价值分析 第三章评估过程 第四章评估报告

第一章艺术家及作品介绍 一、艺术家介绍——强济人 强济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优秀青年陶艺家,人保部高级技能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优秀传承人。 1970年生于宜兴,从小喜爱紫砂,高中毕业后考入紫砂工艺厂,学习制壶。启蒙于王福君老师,后受教于季益顺大师,顾绍培大师。经过20多年探索磨练,制壶手法多样,技术全面。制作的方壶简洁明快,有棱有角。花货形象逼真生动,光壶圆润流畅。《高风亮节》壶获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金奖”。获西湖博览会金奖,07年,陶艺新品《踏雪寻梅》被无锡市博物馆永久收藏,《梅竹双清》壶在无锡市政府举办的吴地风韵吴文化节大型展览上获得金奖。作品具有较高升值空间,被壶艺爱好者竞相收藏。 二、强济人作品赏析 强济人对壶的态度即是对生活的态度,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茗却是一种心境,真我时刻,手执香茗,心素如简,人淡如茶。人需要一

种淡然、朴实、淡名利、淡世绘、淡荣辱、淡诱惑,虽无蝶来,清香依旧。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更需要一份淡泊的心境,谢绝繁华,回归简朴。 济人,一个土生土长在陶都宜兴这片紫砂热土上的陶艺人,他坚持以纯手工制作方式创作紫砂壶已有二十多年,所制紫砂作品,重气求精,功力深厚,自成一格。有人称他的壶为“济人壶”或“济壶”,那是对他壶艺的肯定和褒奖。 强济人从小喜爱紫砂,高中毕业后考入紫砂工艺厂,学习制壶,启蒙于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福君。经过20多年探索磨练,制壶手法多样,技术全面。制作的方壶简洁明快、有棱有角;花货形象逼真生动、圆润流畅。“济壶”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工精,强济人临摹了大量紫砂前辈名作,在反复的实践中,练出了一手高超的制壶技艺。“高风亮节壶”是一件名作,制作难度相当大。它既是方器,又是筋纹器,还是花器,而且器型大,很难成型。但是强济人知难而上,硬是攻克了诸多难关,出色地制作成挺拔、大气的“高风亮节壶”,整把壶所透出的功力,常常令观者赞叹。“孔雀开屏壶”是强济人的一件创新作品,既体现了他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又再一次体现了他“工”的功力。在这把壶上,强济人施展绞泥技艺,从壶盖开始,往壶体上绞去,绞出了色泽艳丽的孔雀之羽,该壶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树德壶》是强济人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壶壶身润泽丰满,上半部分灵感来源于传统的西施壶,造型圆润丰满,韵味十足,壶体部分从腰部开始向上逐渐收于壶口,线条自然流畅,口

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八大山人传。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 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年轻时遭遇变故。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去头发做了僧人。不几年。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 中文名,八大山人。明朝,宗室。资格,诸生。世代居住,南昌。 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

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 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弆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一日。 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唏嘘泣下。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

北兰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驰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 烛见跋。不倦。澹公语予。山人有诗数卷。藏箧中。秘不令人见。予见山人题画及他题跋。皆古雅。间杂以幽涩语。不尽可解。见与澹公数札。极有致。如晋人语也。山人面微赪丰。下而少髭。初为僧。号雪个。后更号曰人屋。曰驴屋驴。曰书年。曰驴汉。最后号八大山人云。澹公杭人。为灵岩继公高足。亦工书。能诗。喜与文士交。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 译文。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随他学习的曾经有一百多人。 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的名声。请他到官衙。一年多后。他心中空虚恍惚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一直以来对朱耷就特别感兴趣,觉得他的作品异于常人,总是给人一直遗世独立的感觉,下面就他的《荷石水禽图》作一番赏析,从他的作品中感悟他的人生,他的感情。 这幅《荷石水禽图》描绘的是河塘边上的景色。款署“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在画面的下方,横卧一顽石,在它的上面蹲着两只水鸭,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只伸长脖子向上望着,一只相向而立,静静地站立着。画中的荷叶数柄,从不同的角度向画面中伸出,有浓有淡,形态各异,错落有致。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苞从花叶丛中钻出,显示出盎然的生机。整幅画面的构图互相呼应,动感十足。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朱耷的笔墨功力:看似草草描绘,但却达到了笔简意赅、神气完足的境界。朱耷曾说:“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石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其画荷如此,其他物象更是如此,静观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则妙趣自成。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笔下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正如这幅画中的水禽的眼睛,就像在翻白眼似的。八大对水禽赋予了纯粹的意境、丰富的意蕴。那是一个奇崛清凉的世界,可见八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只这一个意象就足以让人反复咀嘱,回味无穷。蕴含在八大的作品中的这种人格和情怀,体现了来自生命内容的极可宝贵的精神价值,可

以说是我们民族最内在的本质在古典画中的一种完美表现。 在构图,八大沿用自己的一贯画风,创造出简约含蓄、取势传情的花鸟画构图,把家国之痛、生活的热情寄予笔墨,取花鸟之势传达悲凉索寞的意境。实现了画里有情、画外有意、画中有势、画外有象,使花鸟画构图不受画面本身边角的约束,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 总的来说,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在这幅画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其功不朽。 在形象的塑造。八大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在欣赏时,就不会感到单薄和寂寞。再次是他的布局,特别讲究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其诀窍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谓“计白当黑”。与此同时,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

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文案

2016中国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时间:2016年5月

目录 一、艺术品相关概述 (1) (一) 定义 (1) (二) 分类 (1) (三) 用途 (1) (四) 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因素 (1) 1 艺术本体价值 (1) 2 艺术载体价值 (2) (五) 行业的周期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 (3) 二、艺术品行业监管 (3) (一) 监管体制 (3) (二) 法律法规 (4) (三) 政策 (4) 三、艺术品市场概况 (8) (一) 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额 (8) (二) 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额 (8) 四、中国艺术品行业结构分析 (9) (一) 主要细分市场分析 (9) 1 一级和一级半市场分析 (9) 2 二级市场(艺术品拍卖市场)分析 (10) 3 中国艺术品进出口分析 (14) (二) 经营产品结构分析 (15) 1 艺术原创品 (15) 2 艺术衍生品 (18) (三) 主要经营主体分析 (19) 1 画廊 (19) 2 拍卖公司 (21) 3 保险公司 (21) 4 文交所 (23) 5 艺术品基金 (25) 6 艺术品电商 (27) (四) 艺术品需求分析 (28) 1 艺术品需求容 (28) 2 艺术品需求主体 (29) 五、中国艺术品市场展望 (33) (一) 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未来规模的主要因素分析 (33) 1 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情况 (33) 2 美术馆的运营情况 (33) 3 企业对于艺术品收藏的重视程度和专业化程度 (33) 4 个人对于艺术品的需求情况 (33) 5 市场信心 (34) (二) 专家的看法 (35) (三) 结论 (35)

八大山人美术鉴赏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风格 八大山人,名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 ?一、影响八大山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1、社会历史背景 ?300多年前的东方中国,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绘画史上涌现出了一批“抑塞不拔”的美术“怪杰”。他们在艺术上不苟合取容,敢于突破前人窠臼,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融入书画之中,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八大山人就是以其精练纵恣的笔墨和独创的飘逸、冷峻画风,抒发他那倔强的不言之意,而受到时代的高度评价,并对后辈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东方书画艺坛的革新巨擘。 ?2、人生经历 朱耷,清初画坛“四僧”之一。谱名朱由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顺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受徐渭影响,以简洁孤冷的画风,而自成一代宗师。 ?3、禅宗思想 禅宗的重要思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讲的是人不能为知识、理性所俘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灯,这盏灯经常被重重的阴霾所笼罩。中国人想把这种迷雾去掉,让光明重现,照亮我们的心灵,通过心去领会这个世界。按照禅宗的观点,每个人都是网中之鱼,人是受束缚的。 ?二、八大山人绘画风格中所体现的形式美 ?1、简 一些学者认为:八大山人作品的造型手段,笔墨技巧、构图章法,甚至具体到每一笔,

文化艺术品评估报告-强济人

编号:№201604001 文化艺术品评估 ARTS ASSESSMENT REPORT 正本 副本存档

目录 第一章艺术家及作品介绍第二章市场价值分析 第三章评估过程 第四章评估报告

第一章艺术家及作品介绍 一、艺术家介绍——强济人 强济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优秀青年陶艺家,人保部高级技能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优秀传承人。 1970年生于宜兴,从小喜爱紫砂,高中毕业后考入紫砂工艺厂,学习制壶。启蒙于王福君老师,后受教于季益顺大师,顾绍培大师。经过20多年探索磨练,制壶手法多样,技术全面。制作的方壶简洁明快,有棱有角。花货形象逼真生动,光壶圆润流畅。《高风亮节》壶获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金奖”。获西湖博览会金奖,07年,陶艺新品《踏雪寻梅》被无锡市博物馆永久收藏,《梅竹双清》壶在无锡市政府举办的吴地风韵吴文化节大型展览上获得金奖。作品具有较高升值空间,被壶艺爱好者竞相收藏。 二、强济人作品赏析 强济人对壶的态度即是对生活的态度,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茗却是一种心境,真我时刻,手执香茗,心素如简,人淡如茶。人需要一

种淡然、朴实、淡名利、淡世绘、淡荣辱、淡诱惑,虽无蝶来,清香依旧。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更需要一份淡泊的心境,谢绝繁华,回归简朴。 济人,一个土生土长在陶都宜兴这片紫砂热土上的陶艺人,他坚持以纯手工制作方式创作紫砂壶已有二十多年,所制紫砂作品,重气求精,功力深厚,自成一格。有人称他的壶为“济人壶”或“济壶”,那是对他壶艺的肯定和褒奖。 强济人从小喜爱紫砂,高中毕业后考入紫砂工艺厂,学习制壶,启蒙于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福君。经过20多年探索磨练,制壶手法多样,技术全面。制作的方壶简洁明快、有棱有角;花货形象逼真生动、圆润流畅。“济壶”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工精,强济人临摹了大量紫砂前辈名作,在反复的实践中,练出了一手高超的制壶技艺。“高风亮节壶”是一件名作,制作难度相当大。它既是方器,又是筋纹器,还是花器,而且器型大,很难成型。但是强济人知难而上,硬是攻克了诸多难关,出色地制作成挺拔、大气的“高风亮节壶”,整把壶所透出的功力,常常令观者赞叹。“孔雀开屏壶”是强济人的一件创新作品,既体现了他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又再一次体现了他“工”的功力。在这把壶上,强济人施展绞泥技艺,从壶盖开始,往壶体上绞去,绞出了色泽艳丽的孔雀之羽,该壶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树德壶》是强济人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壶壶身润泽丰满,上半部分灵感来源于传统的西施壶,造型圆润丰满,韵味十足,壶体部分从腰部开始向上逐渐收于壶口,线条自然流畅,口

八大山人的艺术绘画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绘画风格 摘要:明末清初书画家朱耷一生历经坎坷,性格孤僻倔强。他常借书、画、诗来宣泄内心世界。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在他的书画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表现,使他的作品脱尽巢臼,达到了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朱耷艺术绘画风格艺术价值 一、朱耷的身世及人生经历 人的身世个性因素可影响他一生的发展方向。笔墨随心性,一位绘画艺术家一生的作品尽管有多种体貌,但其笔墨个性是少变的。“金枝玉叶老遗民”—朱耷离奇的身世、孤傲的个性是造就其书画风格的主要因素。 朱聋,号八大山人(1626—1705),江西籍,明太祖十六子宁献王朱权十世孙。朱耷19岁时明朝灭亡,突遭巨变,他只好弃家避乱山中。国破家亡,昔日的繁华成为过眼云烟,这残酷的现实深深刺痛了他的心。然而一切都不是他所能改变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痛苦日益吞噬着他的心灵,唯有装傻扮哑,才能躲过事端,才能有所解脱。他将佯狂背后隐藏着的生命激情燃烧于笔墨指端。也唯有将胸中的愤懑宣泄于纸笔之间才能有所解脱,这便是朱耷最难熬也是他创作绘画风格形成的最佳时期。 很多人因处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与气节在朱耷身上充分体现出来,他不改变、不圆滑、不屈服,执着地生活在认定的世界里。他在题黄公望山水的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马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于宋山河。”表现出他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他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活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他更加沉默,多年形成的偏激个性使他肆意地在纸上挥洒一切,此时其独特的绘画风格日趋成熟,画风怪异不屈。 二、朱耷的绘画风格—墨点无多泪点多,一峰还写宋山河 他的绘画,既取法自然,又独创新意。山水画远法五代董源、巨然,宋米芾,元黄公望、倪瓒诸家,近取明董其昌,画面意境荒寂,多取荒寒萧疏之景,残山剩水、枯枝败叶,给人以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之感,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 1.写生册—鸭 朱耷的绘画,非常有质感和立体感。“奇”也是八大山人绘画重要的艺术特色。朱耷晚年的作品,笔墨更是简化到夸张、扭曲变形的地步,趋向于符号的象征性。如台北艺珍堂所藏《写生册—鸭》,正是这类作品的典型。画面笔触松动,水墨交加,恣肆淋漓,鸭的形态经符号化后失去了真实的自然特征,眼形呈圆弧状,眸子点于一边,冷眼相向,眼神中透露出隐约玩世的意味,隐喻了画家玩世不恭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1、题目:任选中国绘画史上有代表性的一位山水画画家,阐述如何欣赏其作品 (结合时代、背景等因素) 凄寂僧侣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蒲玉洁 14传媒 1481101 开始关注“八大山人”是在去年3月考之前,偶然间看到了八大山人这一名号。当时还想是不是像“扬州八怪”一样八个人。后来百度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个叫做朱耷的人。

之所以叫“八大山人”有多方面 的原因: 1、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说: “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朱耷大于我也。” 2、也有人认为“八大山人”这一 别号和朱耷的出身与弃僧还俗有关: “八”指宁王朱权第八代孙;“大” 与“耷”同声,表明自己是第八代子 孙耷,现在归宗了。

3、作为他在明灭亡后,国毁家亡, 心情悲愤,落发为僧的隐痛寄意:他 在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 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 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 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有 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 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后人, 有人这样评论他:狂之病之,哭之笑 之,古风古道,枯而不朽。 4、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称:“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正是这《八大人觉经》开导了朱耷,让他正式弃僧还俗,蓄发娶妻。 作品:

《孤禽图》 这是八大山人最为出名的书画作品之一,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 笔法酣畅淋漓,雄健泼辣。构图巧妙。 在这幅画中,仅有一只禽鸟画于下方。这只鸟一足立地,缩着脖子,弓着背。整幅画最亮点的地方应该就是鸟的眼睛——眼珠顶着眼眶,一副“白眼向天”的神情。奇特的表情配上夸张的动作。表现出了此鸟受欺却不屈的情态。 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孤寂,悲愤,坚强的性格特征。以及愤世嫉俗之情。 《河上花图》

美术鉴赏学习课心得体会范文5篇

美术鉴赏学习课心得体会范文5篇 美术鉴赏学习课心得体会(一) 在《美术鉴赏》这门课程上,我学到了很多。比如中西方美术的区别和不同,在讲建筑一节课时,我学到的特别多,比如建筑分为民居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宫殿建筑、工程建筑等六类,建筑应具备实用、坚固、美观三个要素,而且还要具备双重性、层次性、表现性、文化性等四个属性。除此之外还学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技术采用木结构,大梁、斗拱、隼卯等等,中国古建筑群组布局变现为四合院形式,它们的艺术形象主要变现在屋顶。中国木结构建筑具有嗅觉上气息芬芳、视觉上纹理自然、技术上防震等等优势,但是它们同时还具有不防火、不防虫蛀,易腐等不足之处。这些,都是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学来的知识。 除了学习了中国建筑的知识外,西方的艺术美术作品老师也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说。不过,我最头疼的也是西方的艺术作品。西方艺术作品很丰富,反应生活和现实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我还是觉得西方的艺术作品很难理解,上节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件绘画作品,那作品就好像是一个思绪混乱的人拿着铅笔在画纸上乱划一样,一张纸上面全是乱七八糟的细线,又像是一团乱的不能再乱的麻绳混在一起一样,可是就是这样一件作品,竟然卖到了天价!我理解不了,我想不明白,就是这么乱的被人们称作“作品”的东西怎么会那么值钱? 除此之外,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也让我想了好多,我是在想,她那双手长什么样?如果那双臂没有断掉,活生生的存在在这件作品上,她会湿怎样的仪态,她的双臂会是在做什么?我想,艺术家的工功底就在这上面体现了,正是因为作者把那双臂去掉,才激起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和猜测,无形之中给了这件作品无限的关注和神秘感,同时,整件作品无处不体现着人体的无限魅力,美丽的曲线,人体皮肤的光滑圆润和献身布衣的褶皱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人体的美丽动人。 美术鉴赏学习课心得体会(二) 美术”一听到这个词就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我的整个心情也变得豁然开朗,

中国著名书画作品欣赏

中国著名书画作品欣赏 1、清华嵒《墨竹》立轴【赏析】华嵒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画中有“山人写竹不加思,大叶长竿信笔为。但恐吟堂霜月夜,老鸦来踏受风枝。”简短四句诗,表现出画家豪放不羁的情怀。画面可谓精当简洁,湖石瘦而透,出于随意变化的湿而整的笔致,修竹新篁,笔意隽逸。3、慈禧书法【赏析】“望隆梅鼎资调燮,宠渥芝纶介寿康”。这件作品用笔粗壮厚重,装裱华丽大气,较为恰当地显示了慈禧太后的特殊地位与作品内容的喜庆色彩。 5、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李可染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牛。他画的牧牛图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寥寥数笔,他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6、米芾《淡墨秋山诗帖》【赏析】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7、傅抱石《屈原》【赏析】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的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江潭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他“宁赴湘流”,也决不“蒙世俗

之尘埃”。画家以精细的线描用心勾画了屈原的形象,而将大片画面让与江水,使得观者在聚焦屈原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8、赵佶《欲借风霜二诗帖》【赏析】徽宗在艺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能书善画,书法称“瘦金体”。此《欲借风霜二诗帖》是纸本,楷书,33.2 x 6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9、吴冠中《乡村》【赏析】这幅《乡村》是是一幅极具吴冠中个人特色的墨彩画。乡村的题材,景物的轻描,和谐的氛围,厚重的墨汁点化出层层的户落。作者似乎在以鸟瞰和俯视的姿态,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乡村生活,风筝线不断,乡情更不会断。10、丰子恺《买粽子》【赏析】朱自清先生在看了丰子恺这幅题为“买粽子”的画后曾说过:“上海也不曾委曲你,瞧你那买粽子的劲儿。”是两个小孩子将篮子从楼上的窗下垂下街口买粽子,这些画,和丰先生的文字一样,性灵自在其中,充满生活情味。 11、张大千《荷花》【赏析】此幅作于1944年,那时的大千已经是名满天下,笔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态。这幅《荷花》是张大千的代表作品,落落大方,雅俗共赏,娇艳而不俗,沉着而不浮,生动而不匠。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绝非过誉之辞。12、怀素《自叙帖》局部【赏析】《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摘要: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绘画精于花鸟、山水,尤以花鸟画著称于世。他以极其简练的笔墨,不同凡响的构图,人格化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清王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开创了元明以来所没有新风貌,对后世绘画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八大山人花鸟寄情精简奇特 朝的愤懑之情和对明朝的怀念,寄寓了自己愤世嫉俗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他的绘画达到了“笔简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生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姓朱,名耷,字法崛,号刀庵、个山、雪个、驴屋、灌园老人、八大山人等,一生所用名号多达55个,以八大山人的名声最著。八大山人天赋很高,自幼受祖辈的艺术教养,8岁能写诗,11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19岁时,清兵入关,他遭受到国亡家破之痛,忧伤悲愤无处发泄,由口吃而佯作哑子,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时在奉新山削发为僧,过了十三年的僧侣生活。还俗后不久,在江西南昌修建青云谱道院,韬光养晦,取名朱道朗,字良月,号破云者。 由于八大山人是明皇室的后裔,处于国破家亡的年代,悲伤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同时造就了他沉郁,孤独,怪癫的个性,加上当时政治上的高压,使得他只能潜心于艺术,并通过笔墨来表达他愤懑和郁结不平之气,他一生主要从事书画创作,是一位极富个性、创造性的书画家,擅长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绘画精于花鸟,山水,尤以花鸟著称于世。他的花鸟画继承了明代陈淳、徐渭写意的技法,但画风比陈淳更冷峻清逸,比徐渭更狂放怪诞,寓意也更深刻,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朱耷的山水画原宗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之法。明之后则山水气象为之一变,意境枯索荒寂,绝非董其昌的秀逸平和,于苍凉凄楚中迸发出雄强悲壮的气质,体现了其孤愤而坚毅的心境。朱耷的山水画虽有艰涩冷漠的特点,但他作画不拘常格,自由奔放。笔的轻重,墨的浓淡都体现出作者瞬间的直觉判断。曲折起伏的山石形态不类常形,而是“超以象外”的高度加工提炼的丘壑形象。朱耷在“似与不似”间获得了本质的真似。八大山人的书法也是独树一帜,成就极高,只不过画名掩盖了书名,黄宾虹曾认为八大山人“书法第一、画第二”。他的书法早年学欧阳询的楷书,行书师黄庭坚、米芾、董其昌,后又临钟繇、王羲之的书法,晚年善用秃笔,线条粗细均匀,布置大小参差,流畅圆润,刚劲内敛,处处表现出傲岸不驯的笔致情态。八大山人的艺术特色总体可概括如下: 一、缘物抒情——挥之不去的明朝情结 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知识分子在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和怀柔政策作用下,一部分转而跟清政府妥协,象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恽、王鉴、王原祁)即是如此,而一部分却拒绝与清王朝合作,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之中,“四僧”就是其中

八大山人专题(作文素材)

八大山人专题 (一)身世:皇族、亡国 八大山人原名朱统,乳名朱耷,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八大19岁那年,明朝覆灭了,清廷旋即对朱明宗室展开追捕和杀戮。锦衣玉食的皇孙,瞬间沦为亡命江湖的逃犯。 当显赫的地位与优越的生活完全丧失,八大已经没有了选择,他只得遁入空门。但国破之痛,家亡之恨,自始至终贯穿着八大的一生。长期的痛苦压抑,使八大的身心饱受摧折,绘画成了他惟一的宣泄途径。 朱耷画山水,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在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灭亡的日子)。 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二)性格:嗜酒、疯癫 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欢饮酒。贫困的读书人或普通百姓、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邀请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总是喝醉。喝醉后创作时墨汁淋漓,也不很爱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争着纠缠他索要画作,甚至于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绝。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也得不到;有人拿绫绢来,他就径直接受,说:“我把它当作做袜子的材料。”因此,达官贵人求他的书画,竟然反而要从贫困的读书人或和尚僧众、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那儿买到。 一天,忽然在他的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 (三)书画:至简、怪异 八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怪怪奇奇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倾是而非。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是个椭圆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他画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画家画那个样子,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立不立得住。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杈椰,几片树叶,在森林中几万棵树也挑不出这样一颗树来。他画的风景、山、光秃秃的树,东倒西歪,荒荒凉凉,果真有这么个地方,我想谁也不肯到这里来安家落户。 对晤八大画作,扑面而来的是铜驼之悲、愤世之慨。他画山水,常常残山剩水、天寒地荒;他画树木,往往枝枯干秃,东歪西斜。他画鱼鸟,那些鱼长着人眼,眼珠上翻,一副“白眼向天、冷眼观世”的神情;那些鸟呢,耸肩缩颈,单足蜷曲,一种“受辱不屈、势不两立”的姿态。还

著名画家八大山人简介

著名画家八大山人简介 八大山人是朱耷的号,朱耷是明末清初的画家,并且被誉为一代宗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八大山人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又名朱耷,字雪个,号个山、驴屋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是明末清初有名的书画家,也是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的祖父和父亲都擅于书法和绘画,对他也是细心地教导,因此朱耷对绘画、书法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八岁的时候就能自己作诗,十岁左右便能画山水画,从这可以看出朱耷极其聪慧。明朝灭亡之后,他削发为僧,不想与清朝有任何的瓜葛,更是以明朝遗民自居,更不愿接受清朝的施舍与恩惠。八大山人对山水画和花鸟画有很高的领悟能力,他的画苍劲有力、笔触豪放,与自己孤傲、冷峻的性格又相之辉映。画里的鸟、鱼、草、虫形象逼真,鸟和鱼的眼睛向上,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表达他对现世的不满。画中的鸟,展翅欲飞,翅膀扑闪有力,同时体现出他想要冲破现世的枷锁。八大山人除了对绘画有很大的成就外,对诗文写作也有自己的独家见解。他的诗文以神秘、幽深而著称,令人十分费解,不知所云。在他还在为僧之时,他的诗文大多借书来表达自己高尚的人品以及自己的遗民思想。但在他改为做道士之后,所作的诗文更显成熟,大胆而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八大山人的作品八大山人朱耷的一生充满悲愤和孤寂,所以他的

书画中包含了他复杂的情感。八大山人朱耷现存世作品有《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杂花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等,书法作品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 八大山人朱耷的作品十分受欢迎,他的《竹石鸳鸯》在2010的成交价已达1.187亿。《杨柳浴禽图》是八大山人晚年的作品,能够从画中看出八大山人朱耷的一种与世无争的心境。 八大山人朱耷出生的年代让他背负了太多悲痛,在这个末路王朝子孙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充满生命意识的艺术世界。在中国绘画史上,能如此得心应手运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的痛苦和意识的画家是在少有。八大山人朱耷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以自身的魅力,在艺术领域留下了他的印记,是在令人敬佩。 八大山人的画多少钱八大山人的画主要以山水、花鸟、石等水墨画著称,那么这些画在如今的拍卖市场中又能卖出一个怎样的价格,在对拍卖的视频、记录等相关资料进行查阅之后,发现八大山人的画的价值如此之高,而且拍卖作品的成交率也非常高,下面来看一下具体的情况。 近几年来,有超过20件的绘画作品超过百万元,甚至超过千万元,使得人们对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充满着极大的好奇心,都想亲眼目睹它的真身。他的画虽多处取法与其他画家有相似之处,但是他的画又有别于其他的画家,整幅画形象夸张生动,笔法充满灵性,技艺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艺术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艺术 摘要:八大山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非常富有个性和民族气节的画家,其历经明清年间天翻地覆的时代,从皇室贵胄沦落为逃隐草野的遗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是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八大山人以其形貌异,表情冷漠的笔下形象和简练的墨色表达了自己孤傲不屈、悲愤苍凉的情感,独具创造。八大山人所作写意花鸟形象精炼生动,不拘形式而又神完气足,也多是其性格及人生态度的写照。他在明亡后保持气节,不附炎趋势,能够洁身自好,而得到后人的尊重。我们在欣赏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时,同时也是在品位其人生和体验他的内心感受。 关键词:八大山人写意花鸟山水画影响情感 一、个人生平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姓朱,名统筌,乳名耷,字法崛,号刀庵、个山、雪个、驴屋、灌园老人等,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其祖父、父亲都能诗善画,朱耷幼年就受到熏陶,“八岁既能诗。擅书法,共篆刻,尤精绘事”。在他19岁时明朝覆灭,继而清兵南下,作为宗室王孙的朱耷便奉母携弟避难于新建洪崖,为了逃避清朝的迫害,于顺治五年(1653)出家为僧,法名传綮,号韧庵。顺治十年(1653)又在耕庵老人处受法,“住山二十年,从学者数百人”,成为宗师。康熙十八年(1679)他被临川令胡亦堂请去,延之官舍年余,忽发狂疾回到南昌。62岁以后经常在南昌北兰寺,后又自构寐歌草堂,以卖画度日,直到81岁逝世。 八大山人历经明清间天翻地覆的时代,从皇室贵胄沦落为逃隐草野的遗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是明王室后代,为了避免清朝迫害,时僧时道时儒;他又不甘心为统治者笼络,故作疯癫,装聋作哑。由于家园的破灭他感到非常的痛苦,时常伏地呜咽,痛哭流涕;时常仰天大笑,慷慨悲歌。据说因他有《八大园觉经》,所以自号八大山人,但在签名时将四字连写,很像“哭之”或“笑之”。他的诗和画也正是这种思想情绪的反映。 八大山人画上款印别号极多,据记载有:雪个、个山、个山驴、

八大山人书法作品欣赏

八大山人朱耷 朱耷(1626—1705),字雪个,又字个山、道朗、个山驴、朗月、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驴屋和因是僧、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他的晚年书画均署八大山人四字。这名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尝持八大人觉经,因号八大”;另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者也”。据《个山小像》八大的自署,少为世袭贵族。天性聪颖,八岁能诗。明亡时为诸生(秀才)。他二十岁时“遭变,弃家后避贤山中”。二十三岁“剃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三十一岁时“竖拂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之交,病癫。至康熙十九年(1680)还俗。此后住江西南昌,以诗文书画为事,直至去世。八大经历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皇室贵胃沦为草野逸民,为避害而出家。但其诗文书画极其出色,颇引人注目,清统治者又千方百计地笼络他,“遂发狂疾”。他装哑未狂,均因家国之恨使然。其内心之悲怆由此可见。对山人的种种奇行,当时人们都认为“其癫如此”。 八大山人书法成就颇高,但被画名所掩,注目者不多。黄宾虹尝称“书一画二”,确为至言。八大的书体,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起截,了无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书法的落、起、走、住、叠、围、回,藏蕴其中而不着痕迹。藏巧于拙,笔涩生朴,此中真义必临习日久才能有所悟。简而言之,是用篆书的笔法去写行草书,与《天发神恰似□碑》以隶笔写篆书一样异曲同工。 八大山人在中年时各体书风全貌的,莫过于《个山小像》中八大的自题了。他以篆、隶、章草、行、真等六体书之,其功力之深,罕与伦比,可谓集山人书法之大成。八大去世前夕,书法艺术水平达到顶峰,草书不再怪伟。如八十岁写的《行书四箴》、《般若波罗蜜心经》、《仕宦而至帖》(即《昼锦堂记》帖),平淡天成,丝毫不加修饰,静穆而单纯,不着一丝人间烟尘气。高僧书法大致如是。近人得其精髓者只弘一法师一人。 八大亦善篆刻,山人的印文往往别出心裁,变化有奇。八大也很注重印章的艺术本体,如:两方“驴屋人驴”印,前一方白文方印把“人”放大,俨然一个铁帐罩在屋上,造成的纵向线条与右侧的横向线条形成对比,右部又多圆形转角,整个印面不板不滞,巧妙自然。后一方设计尤为巧妙,只用驴、屋、人三字,通过上下左右排列,表达出完整的含意。 八大山人部分书帖

关于艺术作品市场调查报告正式版_1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艺术作品市场调查报 告正式版

关于艺术作品市场调查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调查时间:11月18号 调查地点:上海 调查项目:艺术作品、画廊 今天一大早我们就赶去上海,天气很闷,还一直下着雨,去的匆匆忙忙,但回来的时候收获还是很大的,调查做的很好。 第一站到达的是上海美术馆,在里面看了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这对我们学艺术的人来说,像是得到了甘露,那些艺术家的作品对我们而言是一种情操的陶衍。在美术馆看每个书法家或是画家的作品的时

候,我都想从中去寻找他们自己的风格,想看懂那些画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借此来提高自己对画的观赏能力。而这里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我没能看到现代艺术的展览,我想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年轻人对现代艺术应该多少都会有点兴趣,我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看到这样的展览(题外话了)。其中,我对一个摄影师里的作品感到很不可思议,我不知道为什么那样的作品也可以展览,因为我觉得我也可以拍出那样的东西。当然,这是因为我对摄影了解甚少,所以不知道它的可看之处,我也不知道它真正有的“东西”是什么? 下午,我们去了一个画廊,我对那里的第一映像便是很艺术,很美,虽然不知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河上花图》 在天津博物馆的精品厅中,一幅笔色苍莽、笔触奔放的泼墨大写意格外地引人瞩目,这就是“清初四僧”之首——朱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河上花图》。 此幅画卷全长1292.5厘米,纵47厘米,纸本,墨笔。全卷以荷花为主,坂坡小草,溪水潺潺,寥寥几笔便将兰竹点缀其间。卷尾自题诗《河上花歌》37行,文才卓绝,书法颇具风范。后记:“蕙嵒先生属画此卷。自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戏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余字呈正。”款署:“八大山人。”丁丑即1697年,可知此图为八大山人古稀之年所作。 八大山人是何许人也?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公元1624-1705年),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后裔,与原济、弘仁、髡残并称为“清初四僧”。 在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有一座纪念馆,它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那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39亩,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宛若"太极"天成,馆内布局一院一楼一中心,品形而立,风格迥异,。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自然脱俗,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北面为真迹陈列馆,建筑风格现在抽象,含蓄简约,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真赏楼"。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朱耷从王孙公子沦落为流民逃犯。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一时难以承受,落发为僧,后又入青云谱为道。他的满腔悲愤无处宣泄,只有寄情于书画,经常以泪和墨。直到59岁,他从赵孟頫所书的《八大人觉经》中获得启迪,才逐渐解脱烦恼,并决定以“八大山人”为号,一直用到80岁去世。从60岁到80岁这20年间,他的心态由早年的失控变得异常平静,人生观也从泪眼看世界,升华到笑对人生,而这种心态的变化也形象地表现在他的落款上,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59岁到69岁时的落款特征是把“八”字写成“折角形”,“八大山人”四个字笔画相连就像“哭之”;而从70岁到80岁,“八”字写作“两点”,其笔画相连又像“笑之”。“哭之”、“笑之”的落款正是八大山人“破涕为笑”的真实写照。 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以绘画为主,工诗文,长于行书,淳朴圆润,自成一家。在绘画上,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他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鸟、木竹、山水来抒发对满洲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表现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在八大山人暮年作品中,以《河上花图》卷最为精绝。巨幅长卷与二百余字的《河上花歌》相映生辉,堪称八大山人一生境遇的缩影和晚年心态的真实写照。 下面我们来看看画卷中的一些东东。。。

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

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 金农《隶书七言联》 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 摘要:金农的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初画竹,继画马,画佛像,画梅更能独创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性好游历,“足迹半天下”。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墨梅立轴水墨纸本 扬州八怪金农《墨梅》赏析: 款识:寻梅勿惮行,老年天与健。半树出江楼,一林见山店。对拈冻笔头,未画意先有。枝繁花亦繁。空香欲沾手,拟作万玉图。春风吹满纸。谢却金帛求,笑寄瞽居士。居士尝断炊,噤痒寒耿耿。挂壁三摩,赏我横斜影。稽留山民画诗书。钤印:金吉金印(白文)、金氏寿门(朱文)、生于丁卯(白文)

“元章茂密补之疏,妙笔华光淡欲无。七百年来无继起,画诗书见一癯儒。”这是张大千1956年边跋金农《墨梅图》的诗。前两句论画梅,说到元代王冕(元章)的茂密与宋代杨无咎(补之)的疏淡,后两句则称赞金农是数百年来能够继起此道的画、诗、书皆长的“癯儒”。图中的梅自左下端发干,向上、向右曲折变化而生出花枝、花朵,或疏或密,或正或侧,运笔中缓行缓止,不迫不促,有顿有挫,有节有律,好似不用力而力自在,又似无用意而其意无处不在。中国画谓之写,和书法通,无须事先安排,一笔既落,笔笔生发,一气而成。这古朴而文秀的梅,又何尝不是作者性灵写照!溥心畬题曰:“无剑拔弩张之势而逸韵自高。”这逸韵是文人画的追求,是作者学养、性灵的体现。 冬心先生作画时间仅十六、七年,其传世作品必然有限。在其署款的作品中有三类:一为亲笔,二为代笔,三为伪笔。三类中,亲笔最少。亲笔画,如此画者,其重要特征是,画与字的笔法、笔性的一致。试看图中,梅的枝干和其题诗的漆书,有着相似松灵中的沉着,舒缓而鲜明的节律。这种一致性发自内在的性灵,是摹仿不出的。 此帧《梅花图》,写寒梅怒放,花疏气清,野逸古拙,韵味隽永。画面布局奇特,繁简相宜,黑白对比尤妙。画中题诗,表现了画家“人与梅花一样清”的高尚节操,还透露出他和一位盲友的深情厚谊。金农在诗中提到的“瞽居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