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动准则。

第三讲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

名词解释:

1、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等(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官方决策者:指拥有合法的权力去作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

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公民个人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多元化:联合国、WTO、欧盟

2、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群体。

3、公共政策问题:就是能够进入政策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

4、政策目标群体:就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社会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简答题:

1、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或反对和不服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

(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6)避免受到惩罚;(7)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

(1)公共政策问题的相互依存性(系统性):政策问题是一个系统,整体在质上大于部分之和。

(2)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所选择地确定、分类、解释和评估的。

(3)公共政策问题的人为性:政策问题的产生、存在和改变具有社会性,依赖于相关社会群体和个体,不存在政策问题的“自然”状态。

(4)公共政策问题的动态性:社会的动态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政策问题也变化

4、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

2、经济环境:

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3、政治环境

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等,是公共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4、社会变迁

公共政策必须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地调整其政策目标与内容、执行方式和手段,坚持改革的方向,使之能跟上形势变化与发展的脚步。

5、国际环境

指一个国家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其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5、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其关系而言,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改善和塑造环境,也具有反作用。

1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2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3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

4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

名词解释:

1、政策问题: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被政府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多数人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社会利益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政府纳入工作议程开始解决)

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政策问题

对政策问题的界定经历一个从社会现象到社会问题再到政策问题的过程。

简答题:

1、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1)公民个人的作用;(2)利益团体的作用;(3)政治领袖的作用;(4)政府体制的作用;

(5)大众传媒的作用;(6)专家学者的作用;(7)问题自身的作用。

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政治原则的偏离

2、表达方式的失当

3、价值体系的排斥

4、必要资源的稀缺

5、政府体系的封闭

3、建立政策议程的模型

(1)外在提出模型

政策问题的察觉和提出者是执政党和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

(2)动员模型

政策议程的动员模型所描述的主要是政治领袖自己提出政策问题,并把它列入政策议程的过程。

(3)内在提出模型

政策建议或政策方案起源于执政党和政府内部的某个单位,

(4)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框架”模型

议程的建立是由三个独立的活动流在某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即在“政策之窗”打开的短暂时间里“汇合”,使得一个问题被提上政府议程。

1)问题源流:政府内外部的人们希望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

2)政策源流:由官员、学者和研究人员等提出的政策建议;

3)政治源流:主要由国民情绪、利益集团、政党、政府的变更等因素构成;

4)政策之窗:重大的社会事件或政治事件。

案例分析:

思考:在我国,爱滋病问题是如何从一个个人问题转变为公共政策问题的?它是如何进入政策议程的?

答:(1)在我国,爱滋病问题从一个个人问题慢慢变成一个多数人都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并且表现出社会利益的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因此转变为政府该纳入工作程序开始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

(2)爱滋病问题产生后,经新闻媒介的分析、社会个人、社会团体及国际有关的议论形成公众议程,同时通过政府机构的议事、专业人员的分析和政府官员的表态形成政府议程,最后认定完成,爱滋病问题进入了政策议程。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要素

客观现象或情况(贫困、污染、虐待子女)主观觉察与认同大多数人的感知

价值、利益与要求的冲突需要、受剥夺和不满足感的产生团体的活动与力量

政府的必要行动

※※两种基本的政策议程

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政策议程

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觉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4、乙肝歧视问题如何进入政府议程——多源流分析模型的运用

多源流分析

1)在乙肝维权行动中,“问题流”即歧视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

2)“方案流”方面。医学专家们和社会各界人士为消除乙肝歧视现象提供了大量专业知识。提供的这一系列权威论证,使得解决“乙肝歧视”的问题有了明晰的方法。

3)“政治流”方面。①政治领导人的换届;②利益集团的压力活动等因素。乙肝维权组织利用国家领导人换届的时机,调动一切资源对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施加压力,为他们的话语充分进入政府的议程奠定了基础。

4)引发机制。①引起社会轰动的两大重要案件;②非典危机唤起公众对公共卫生的重视。

问题流:指数、事件、反馈

政策流:政策共同体/政策网络政策窗口

政治流:国民情绪、压力集团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政治领导危机事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

5、山西黑砖窑事件

思考:(1)黑砖窑事件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吗?为什么?

(2)黑砖窑事件进入政策的议程有哪些条件?存在什么障碍?

(3)黑砖窑事件有哪些利益相关者?他们各有什么样的利益诉求?

(4)黑砖窑事件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有哪些?

(5)请用“多源流分析模型”分析该政策议程设置过程。

答:(1)黑砖窑事件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因为在这次事件中,受影响的家庭众多,并且这一事件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2)黑砖窑事件进入政策的议程需要如下条件:“黑砖窑事件”政策问题的创始者、社会支持力量和清除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黑砖窑事件”政策议程建立的最大阻碍是地方政府部门、个人和窑主的利益严重一体化,使得利益链具有长期性和坚固性。

(3)黑砖窑事件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人贩子、包工头、窑主、寻租的少数公务员和干部、相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前者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后者追求的是部门利益、地方政府需要的GDP和政绩。

(4)黑砖窑事件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是意外的人文事件,即人贩子拐骗未成年窑工,其具体的触发机制是新闻媒介报道出了黑砖窑事件,从而引起了社会反响。

(5)“多源流分析模型”确认了问题流、方案流和政治流三种“过程流”。

在黑砖窑事件中,“问题流”即未成年孩子被拐骗到黑砖窑当苦工的现象是长期存在的;“方案流”方面,新闻媒介揭露了黑砖窑事件,这一披露引发的社会影响使得解决“拐骗窑工”的问题有了明晰的方向;“政治流”方面,政治领导人作出了重要批示,调动一切资源去打击黑砖窑,为“黑砖窑事件”进入政策议程奠定了基础;最后通过触发机制使三种“流”汇合,该问题便进入到了政策议程当中。

第五章公共政策合法化

名词解释:

1、合法性:社会的秩序、规范或规范系统,国家的统治类型或政治秩序。

2、合法化:显示、证明或宣称是合法的、适当的或正当的,以获得承认或授权。使具有合法性,给予法律力量,使具有权威性、核准或批准。

3、政策法律化:就是政策向法律的转化,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它实际上是一种立法活动,所以又称政策立法。

简答题:

※2、政策合法化的地位与作用

(1)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策执行的前提;

(2)政策合法化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具体体现; (3)政策合法化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3、政策合法化的主体及其基本特征

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依法有权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的国家机关。 两个基本特征如下:

(1)宏观上的广泛性:是指从总体上看,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相当广泛的;有权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的国家机关,都可以成为政策合法化的主体。

(2

5、我国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

(1)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 (2)领导决策会议的讨论决定; (3)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

6、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

(1)提出议案; (2)审议议案; (3)表决和通过议案; (4)公布政策

7、从现行立法体制看,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包括:

(1)全国人大及其常务会; (2)国务院及其各部、各委员会;

(3)特定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府:1)省、直辖市、自治区; 2)省会市和自治区首府所在地的市;

3)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自治州和自治县等; 4)特别行政区的立法体制还有特别规定。 第六章 政策执行

名词解释:

1、政策执行: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简答题:

2、政策执行未受到重视的原因 (P186)

(1)政策执行是简单的对命令执行的过程; (2)不存在高深的学问;

(3)强调决策者的权威,忽视执行中的问题和责任;

(4)执行研究受到诸多限制,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难以界定相关群体; (5)执行研究费时费力。

3、政策执行的作用or 意义

(1)是公共政策发挥实际作用、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之一; (2)是检验方案完善程度的实际手段;

(3)是政策评估与修订终结的现实依据; (4)将不断丰富政策经验。

4、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模型

(1)过程模式。(2)互动模式(3)博弈模式。(4)组织理论模式。(5)系统模式。

5、政策执行过程的环节

(1)政策宣传。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功能活动。

(2)政策分解。在政策基本原则指导之下,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制定计划

(3)物质准备。保证政策执行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必需的财力和必要的物力两方面的准备。

(4)组织准备。确定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管理法规制度

(5)政策实验。验证政策,及时修改和完善政策

(6)全面实施。严格遵循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其功能要素,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圆满实现。

(7)协调与监控。对整个实施过程加强监控,以保证政策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政策合法化实例

6、政策执行的手段

(1)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2)法律手段。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3)经济手段。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

(4)思想诱导手段。思想诱导手段有: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等。

7、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1)政策本身对政策执行的影响;(2)政策资源对政策执行的影响;(3)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4)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5)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案例分析:

1、“柴油荒”背后的故事——节能减排地方执行走样

问:为什么有很多看似合理或伟大的公共政策失败?

答:(1)政策特性:政策整体规划存在不足,没有覆盖用电量之外的其他能耗指标,加上节能数字指标是层层向下分解,地方再把数据层层上报的模式,最终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大限前临时抱佛脚,强行断电。

(2)执行机构:地方政府没有节能减排的动力,相比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好处,节能减排短期内不会带来实际利益。

(3)政策环境:始自2008年末的经济危机,包括中央和很多地方,降能耗让位于救经济、保增长。

2、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

问:为什么很多时候,公众会觉得公共政策似乎是花架子,没有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

答:(1)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不具有合理性。如允许乡镇从罚款中提成,无疑会对基层干部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计划外生育给他们带来了实惠,他们不会积极制止这种行为。

(2)政策对象的影响:政策与人们实际利益的关系、政策与人们行为方式的关系会影响政策的执行,主要是体现在人们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方面。

(3)政策执行主体的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需要合格的执行人员:较高的政策水平、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组织能力。但本案例中的政策执行者素质不高,受经济利益驱使,其所作所为与原政策目标背道而驰。

(4)政策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人们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

3、限塑令问题所在?

答:(1)限塑令存在不合理地方。中国是一个人口超多的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型的发展中国家。污染源并不是单来自塑料袋。部分政府人员却给塑料袋扣上了“污染罪魁祸首”的大帽子,以至于颁布“限塑令”,试图用限塑令减少污染,达到环保效果。同时,城市超市可行,而乡村不可行。限塑令全面覆盖的做法,显然没有考虑到乡镇的特殊性。

(2)限塑令不够具体全面。“限塑令”实施缺乏有效的社会动员,其本质没有得到民众的真正理解,且推行“限塑令”寄希望于经济手段和技术工具,而忽略了社会文化的修复、塑造功能以及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看不到文化价值观对改善人们行为的影响,仅是限于技术层面的措施。

(3)政策资源。

1)财力资源不足。“限塑令”颁布后,必然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需要国家财政进行拨款补贴。加快环保塑料袋技术的革新与推广;扶持现有塑料袋生产企业稳健转型。我国目前的财政补贴无法满足庞大数目的塑料生产商家,也没有及时补上塑料袋替代品。

2)人力资源不足。商、环保等管理部门对违规者执法监管力度薄弱,致使监管存在盲区。监管人员数量不足,监管力度不够,部分非法商家依然生产或销售甚至免费提供塑料袋给消费者。

3)信息资源不足。限塑令执行后,部分非法商家无视法规,依然我行我“塑”,而执法人员由于信息不对称,没有非法商家的信息,不能有效查处违规现象。

(4)政策对象——公众、商家。

1)公众意识欠缺。有关调查显示,有45%的消费者认为“限塑”一年来塑料袋的使用效率对环保效果的作用并不明显,在问及“限塑令”实施遇到的最大障碍时:有32%的消费者认为没有养成自带购物袋的习惯;有38%的消费者认为缺少合适的替代品。同时,公众的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意识亦是十分薄弱。

2)商家以利为本,暗地经营。部分厂家暗地里继续生产。在集贸市场专门从事销售不合格塑料袋的流动小

商贩仍在频繁活动,而且销量依然不减。同时商家良莠不齐,难以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

(5)执行主体。各部门机关说的好,做的少。按限塑令要求:质检部门要建立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工商部门要加强对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监督检查,环卫部门要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切实减少被混入垃圾焚烧或填埋的废塑料数量……现实生活中不能感受到。

(6)政策环境。

1)我国是高消费、高耗能、粗放型国家,污染的源头多种多样,通过限制塑料袋使用的办法减少污染,必然达不到根治目的;

2)我国目前的法治环境还是有待改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对于环境保护方面仍有待大大完善,加强立法执法;

3)当前社会公众的环保节约意识尚不够强,部分公民尤其是乡镇的群众的文化、文明等素质有待提高。

(7)思考。1)思想诱导,大力宣传倡导环保节约,使深入民心;

2)对于正规企业加大财政补贴,严厉打击非法商家;

3)限塑令应该分区进行,考虑城市和乡镇经济发展差异、群众思想觉悟等因素,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4)加大力度研究新型环保廉价可降解塑料袋。

第七章政策评估

名词解释:

1、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政策效果:是政策执行后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3、政策输出:泛指政策从事的工作或己经做过的那些事情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一系列统计或经济数字。

简答题:

2、政策评估的意义

(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调整、继续或终止的重要依据;

(3)政策评估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4)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3、政策评估的类型

(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1)非正式评估: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评估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的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政策做出评鉴的评估。

2)正式评估: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估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它在政策评估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论是政府部门考察政策的主要依据。

(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1)内部评估:由行政机构内部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它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估和由专职评估人员实施的评估。

2)外部评估:由行政机构外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

(3)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1)事前评估: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

2)执行评估:对在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 以确认政策是否得到严格地贯彻执行。

3)事后评估:政策执行完成后对政策效果的评估,旨在鉴定人们执行的政策对所确认问题达到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

4、政策评估的主要标准

(1)生产力标准:有无或在多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效益标准:以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作为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

(3)效率标准:即政策效益与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

(4)公正标准:指在政策执行后,导致与该政策有关的社会资源、利益及成本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5)政策回应度:指政策实施后对特定团体需求的满足程度。

6、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

(1)政策投入不够。首先表现为资金短缺;其次,政策投入不足还表现为执行不力。

(2)目标团体不配合。如果目标团体不配合,即使政策执行者投入了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注了很多精力,政策也很难被有效执行,甚至在目标团体的强烈抵制下,政策会惨遭失败。

(3)政策本身的问题。1)政策在目标、内容和管理上彼此冲突;2)有些问题纷繁复杂,解决难度大;

3)政策超前或滞后。

(4)解决某些问题的代价大于利益。(5)外在因素的干扰。

7、影响政策评估的因素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

(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6)政策信息的不完备;

(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第八章政策监控

名词解释:

1、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简答题:

1、政策监控的作用

(1)保证政策的合法化;(2)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3)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4)促使政策终结。

2、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行政机关的监控权责不分。某一项政策由多个机关进行监控,在监控对象上有一定的重复性和交叉性,导致权责不清,推诿扯皮,而最后的惩罚力度又不够造成各部门对政策监控缺乏足够的动力。

(2)审计部门监控的独立性不强。审计部门设在政府系统内部,从人事、资金、行政等方面受同级政府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不独立的,难以公开、公平地进行监控,可以考虑将审计部门独立于政府系统之外。

(3)政策监控滞后。我国的监控机制一直只重视事后监控而忽视事前监控事中监控,这种状况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很多的损失。将三者连续起来,加强事前和事中监控,尽可能杜绝一切漏洞。

(4)权威性最高、范围最广的监控主体——人民代表大会监控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各级人大的监控多停留于视察、审批等表面上的活动,形状大于内容。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加上信息不对称使得人大的监控工作难以把握。

(1)应强化人大和司法机关的监控功能;(2)合理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3)科学界定行政机关的监控权利和责任;(4)完善政策监控的相关手段;

(5)强化社会监控(公众的监控)。

只有将政党监控,国家监控和社会监控很好的结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促进,才能使政策监控机制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5、西方政策监控机制特点

(1)监控机构的专门化、司法化。

随着当代行政权力的膨胀、议会监控力量弱化、行政内部监控制约无力的日益凸显,西方国家的监控机构设置日渐趋于专门化、司法化,以遏制行政权力对公共政策的专横。如为解决违宪问题,西方国家专门设立了宪法委员会、宪法法院等机关;为控制行政专权腐败,专门设立督察专员、廉政公署、反贪局等。

(2)监控机制的运行方向上,以强调横向监控为主。

西方的监控系统设立的特点决定了其监控机制在运行的方向上,横向监控力度大于纵向监控力度,外部监控力度大于内部监控力度。西方国家强调的是各个不同机关的相互监控,如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相互监控,而不是各机关内部的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控。

(3)社会舆论在政策监控中的显著作用。

在西方,新闻自由是人民主权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反对权力腐败的有力武器。

西方政策监控活动的主体、监控内容及监控方式

监控主体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公众舆论

第九章 政策终结

名词解释:

1、政策变化:政策环境变化所引起的政策发展状态和模式的转变。

3、政策终结:政策决策者在通过对政策或项目的审慎评估后,终止那些不必要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策行为。

4、政策的变动周期:是指公共政策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样的或相似的政策现象有规律的反复出现。

5、社会范式:一套共享的、相互联系的、可用于理解许多社会关系的假设,每个范式都包含了一种看待人性的观点。

6、政策范式:是一个与政策子系统有密切联系的理智结构,它本质上是相关的政策子系统成员所持有的一组理念、一种学说或者思想上的流派。

简答题:

3、政策终结的障碍(看)

(1)相关者的心理抵触。“那些与政策相关的人员都愿意看到政策继续存在下去,却很少有人喜欢听到计划失败或计划改变。”这种心理上的抵触往往在政策面临终结时会表现的尤为明显。

对政策终结存在抵触心理的主要有三种人:1)政策受益者; 2)政策制定者; 3)政策执行者。这三类人的心态,往往成为政策终结的首要障碍。这种心理障碍的存在,又使人们在解释政策失败时,常常倾向于从环境因素中去寻找原因,而不愿检讨政策本身的失误。

(2)现存机构的持续性。政策执行机构有如其他社会政治组织一样,都具有寻求生存和自我扩张的本性,哪怕它已经无事可做,没有再存在的必要,情况也一样。这就给政策终结带来很大的困难。机构的持续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机构的惯性; 2)机构的生命力; 3)机构的动态适应性。

(3)行政机关的联盟。执行某项政策而获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往往会在政策面临终结时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政策终结。这些反对终结的行政机关,一方面会要求其内部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抵制终结;另一方面则互相团结、拉拢和接近政府内外有影响的人士抵制终结。

公众的监控 大众传媒的监控 政党的监控 社会监控

国家监控

(4)利益集团的阻碍。由于公共政策大多涉及利益与价值的分配,因而各利益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公共政策。当政策终结迫在眉睫时,反对政策终结的利益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必然会采取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如游说或行贿等,以阻止政策终结。利益集团的存在,使得公共政策终结更为困难。

(5)程序上的复杂性。任何政策的确定和组织机构的建立,都是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的,同样,政策的终止和组织机构的撤消,也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办理。程序上的复杂性往往影响政策终结的及时进行。立法机关在考虑终止某项政策或法律时,往往顾虑重重,举棋不定。因此,许多政策经终结行为因此受阻于法律的滞后性。

(6)社会舆论的压力。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所形成的社会舆论,不能不对政策终结产生影响。西方国家称社会舆论为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种权力”。如果某一项需要终结的公共政策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无疑会受到极强的阻力。

(7)高昂的成本。政策终结高昂的成本也是影响政策终结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政策终结的成本有两种:一是现有政策的沉淀成本;二是终结行为本身要付出的成本。现行的政策或组织机构已经投入了巨额成本但没有得到回报,政策决策者面对投入的沉淀成本,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4、政策终结的可行性因素分析(看)

(1)从宏观上分析——政策环境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来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政治活动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反映一定的经济关系的要求,公共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和重要的政治产出,同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反映一定的经济关系。国家经济领域的一些变动会直接影响与反映到政治领域。

2)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或冲突会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很多学者认为与其说政策终结是个技术性问题,不如说它是个政治性的问题。狄龙和卡梅伦就都指出在终结决定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为此,狄龙建议政策终结的研究者们不要把眼光局限于经济和效率方面的问题,而应加上意识形态的动机。

3)行为理论的变化:即关于人性、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应如何提供等理论的变化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如在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在致力于塑造一个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政府的一些机构、功能、政策需要裁撤或者更新。

(2)从微观上分析

1)触发机制。触发机制是指一个重要的事件(或整个事件),该事件把例行的日常问题转化为一种普遍共有的、消极的公众反应。公众反应反过来成为政策问题的基础,而政策问题随之引起触发事件。像经济萧条、军事侵略和自然灾害等就是明显的触发机制。

2)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3)利益的分化和聚合。在利益分化和聚合基础之上进行利益的协调,这是导致政策制定者终结过时的、无效的政策和出台基于平衡利益关系的新政策的根本原因和驱动力。因此,利益分化和聚合是政策终结可行性因素之一。

4)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是领导者知识、智慧、意志和决断力等内在素质的外在综合表现。政治领导者的人数虽少,但他们能量巨大,往往对全社会甚至对一个时代的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影响。这些理论在精英理论中得到了很好的论证。

5)公共舆论的推力。公共舆论因素是与公共政策过程紧密相连的。当赞同政策终结的人借助媒体制造出的公共舆论就是推动政策终结的因素。因此,我们将公共舆论的推力因素归为政策终结的可行性因素之一。

(3)关系:

1)触发机制是政策终结的导火线;

2)科学客观的政策评估结果是政策终结的前提和依据;

3)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是政策终结的助推力和坚实的保障;

4)公共舆论作为催化剂则大大加快了政策终结的速度;

5)利益因素是政策终结的内因,是核心因素。

这五个可行性因素在政策终结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但它们之间也不是完全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

(4)针对微观领域的五个要素,政策终结的主体应该做到:1)善于把握并利用好政策终结的触发机制;2)健全完善政策评估机制,公开政策评估结果;3)关注并利用利益的分化和聚合,促使政策终结;

4)发挥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引领政策走向终结;5)营造有利于政策终结的舆论环境,做好舆论导向工作。案例分析:(案例详看PPT)

1、背景:暂住证制度的由来,“风口浪尖”的沈阳

思考:从暂住证的取消看政策终结。

答:(1)障碍分析

1)受益者的联盟。

①国家行政机关。暂住证的实施,首先受益的是各类行政管理机关,包括公安机关、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劳动部门。

②搭车收费部门。包括居委会、个体工商协会、利用黑点办证的个人和企业等。

2)终结的成本。

①取消暂住证的沉淀成本。取消了暂住证,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会带来管理上的漏洞,从而不利于保护社会治安和流动人口的管理。

②取消暂住证本身要付出的成本。取消了暂住证,必然要裁减一些和暂住证相关的部门和人员。

3)法律上的制约。

①暂住证的废改必须依照立法的规定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进行,直接取消暂住证制度有损于法治的权威。

②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冲突。1995年6月2日,公安部颁布了《暂住证申领办法》,规定外来人员必须申办暂住证。而沈阳取消暂住证明显和《暂住证申领办法》相冲突。如果取消,就是“违法”。

4)市民的排外心理。市民对外来人口的涌入大多持反对态度。多数市民认为:外来人口涌入恶化了城市的治安,加重了城市管理的压力,造成了就业负担等等。

(2)可行性分析

1)触发机制。暂住证制度是收容遣送制度的基础和依据。孙志刚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像专家学者、工人、农民、学生等各个阶层都对加入了对暂住证制度的声讨,从而把暂住证制度推向了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在此之前,沈阳公安内部曾多次组织讨论,中心议题是如何解决群众最不满意、最关心的问题,外来人口权益如何保护成为了讨论的焦点。正是孙志刚事件为沈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对沈阳取消暂住证制度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催化作用。

2)公共舆论的推力。

3)政治领导者的作用。作为第一个取消暂住证制度的城市,沈阳敢于“逆风而行”,相关的领导人在这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接受采访的沈阳公安局户政处副处长何凡表示:“它的弊端越发凸显,暂住证和暂住收费的存在不但给外来人口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还给一些部门或个人扰民、谋取私利提供了可能。”

4)利益的分化和聚合。

①部门之间利益的分化。行政机关部门之间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分配的失衡。从而也为取消暂住证提供了可能性。

②流动人口利益的聚合。流动人口形成集中的利益表达,可以通过媒体、上访等,造成一种舆论的压力,促使政府重新审视他们的利益诉求,从而推动暂住证的取消。

2、我国建国以来的农业税政策周期

思考:出现政策范式转变的因素有?

答:从第三阶段开始,我国关于“三农”的政策出现了范式性的变化。农业税的废除仅仅只是“三农”政策改变的一个方面,国家不但废除了农业税政策,像诸如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建设也开始摆上了日程。可见,“不取”并不是这次政策范式转换的落脚点,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种不同的政策范式提高农业,发展农村,让农民从中受益。

(1)我国经过20几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成熟。

(2)国家领导对效率和公平问题的更深层的认识。现在国家所强调的和谐社会,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一种范式或社会范式也只有为政策子系统的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才能代替原有的范式,从而产生范式的更替。

动画概论总复习题目(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第一部万氏兄弟的动画片是( ) A.《铁扇公主》 B.《白蛇传》 C.《纸人捣乱记》 D.《大闲天官》 2.动画与真人合成的影片是( ) A.《狮子王》 B.《埃及王子》 C.《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D. 《泰山》 3.动画的创始人被叫做“动画之母”的人是( ) A.埃米尔·雷诺 B.保罗·罗盖 C.华特·迪斯尼 D.约瑟夫·高原 4.世界上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动画《蒸汽船威利》创作于( ) 年年年年 5.“动画不是会动的画的艺术,而是创造运动的艺术”,说这句话的人是( ) A.沃尔特·迪士尼 B.埃米尔.雷诺 C.诺曼·麦克拉伦 D.汉纳巴贝拉 6.国际动画电影协会的英文缩写是( ) 7.造型艺术的首要功能是() A.抽象 B.审美 C.意境 D.造型 8.世界上最早放映动画片的人是( ) A.约翰拉斯特 B.彼得罗杰 C.埃米尔·雷诺 D.沃尔特迪斯尼 9.最早提出人眼有“视觉暂留”特点的人是( ) A.彼得·罗杰 B.诺曼麦克拉伦 C.约翰拉斯特 D.奥诺雷杜米埃 10.布莱克顿利用逐格技术拍摄的动画片是( ) A.《闹鬼的旅馆》 B.《恐龙葛蒂》 C.《墨水瓶人》 D.《幻影集》 11.画面分镜头剧本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 A.文字与声音 B.动作描述 C.画面与文字 D.镜头转换 12.动画的部分属性是() A.电视剧 B.电影 C.舞台剧 D.木偶剧 13.表达悲剧故事主题的影片是( ) A.《白雪公主》 B.《一只娶了母鹅的猫头鹰》 C.《幻想曲》 D.《种树的人》 14.下面属于立体动面影像的动画片是( ) A.《柯尔基斯战役》 B.《圣诞夜惊魂》 C.《花木兰》 D.《牧笛》 15.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式叙事形式的动画作品是( ) A.《埃及王子》 B.《泰山》 C.《梦幻街少女》 D.《萤火虫之墓》 16.动画的产品形式分为动画片、动画与真人合成和( ) A.产业动画 B.动画特技效果制作 C.广告动画. D.实验动画 17.动画作品的声音构成是声效、音乐和( ) A.对白 B.特效 C.影像 D.配乐 18.《星期一闭馆》是属于哪一种动画片的形式( ) A.产业动画 B.广告动画 C.科教动画 D.实验动画 年发明转描机的人是( ) A.温瑟·麦凯 B.埃米尔·雷诺 C.马克斯·佛莱雪D,布菜克顿

社会保障学-形考任务三-国开(重庆)-参考资料

社会保障学-形考任务三--50627国开(重庆)-参考资料 请认真阅读一下说明然后下载:题库有可能会换,不保证全部都有!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 本文档的说明:如果题目顺序和你的试卷不一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预祝您取得好成绩百! 第1题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最初萌芽,是以1601年()颁布《伊利莎济贫法》为标志的。 a. 法国 b. 瑞典 c. 英国 d. 德国 参考答案是:英国 第2题社会保障是以()为主体,依法律或政策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力予以保障的一种制度。 a. 团体 b. 国家 c. 企业 d. 机关 参考答案是:国家 第3题社会保障的外延一般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是社会保障的主干部分, a. 社会保险 b. 社会救济 c. 社会优抚 d. 社会福利 参考答案是:社会保险 第4题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在因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收入时必须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或物质帮助。 a.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b. 稳定 c. 补偿 d. 调节 参考答案是:补偿 第5题我国()明确规定:“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a. 劳动法 b. 民法 c. 宪法 d. 经济法 参考答案是:宪法 第6题社会保障的()体现为社会保障基金“取之于己,部分用之于人;或部分取之于人,用之于己”。 a. 保证性 b. 公平性 c. 互济性

d. 普遍性 参考答案是:互济性 第7题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这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原则。 a. 责任分担原则 b. 公平原则 c. 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d.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参考答案是: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第8题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是以价值或货币形式计量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以及社会给予他的消费品份额的尺度。 a. 价格补贴 b. 个人储蓄 c. 社会保险 d. 工资 参考答案是:工资 第9题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开始于() a. 伊丽莎白《济贫法》 b. 新《济贫法》 c. 《疾病社会保险法》 d. 《工伤事故保险法》 参考答案是:伊丽莎白《济贫法》 第10题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主要实现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a. 社会保险 b. 社会救助 c. 社会福利 d. 社会互助 参考答案是:社会救助 第11题社会保障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社会科学,涉及到()等多门学科。 a. 经济学 b. 社会学 c. 政治学 d. 伦理学 e. 管理学 参考答案是:经济学, 社会学, 政治学, 管理学 第12题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 a. 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 b. 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c. 建立福利国家模式 d. 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e. 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 参考答案是: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 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13题社会保障的四大基本原则包括()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政策工具本身是(C)的。 A.一元B.单一C.多元D.复杂 2、古德诺(Goodnow)认为,国家和地方利益矛盾,(C)可能导致国家解体或集权政府。 A.利益分配B.权力分配C.权利分配D.资源分配 3、解决国家和地方的矛盾的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A)的范围。A.意志表达B.利益表达C.呼声表达D.情感表达 4、利益集团最早出现于(B)世纪末的北美13州。 A.16B.18C.19D.20 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B)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A.政治体制外B.政治体制内C.政治体制内外D.政治体制之间 6、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政策活动的(B)客观因素的总和。 A.内部B.外部C.内外部D.所有 7、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是指(C)。 A.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B.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C.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D.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8、政府过程实质上即(C)政策过程。 A.执行B.监督C.公共D.评估 9、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C)。

A.主体B.客体C.中介D.环境 10、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C)的追求。 A.精神B.公开C.利益D.公正 11. Path Dependence 是指(C)。 A.制度依赖B.习惯依赖C.路径依赖D.心里依赖 12. public choice theory是指(C)。 A.社会选择B.自我选择C.公共选择D.生态选择 13.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A)。 A.政策科学运动B.社会科学运动C.自然科学运动D.工程科学运动 14. 行政决策目标的特征不包括(D )。 A.可行B.合理C.科学D.人治 15. Inter Market意为(B)。 A.外部市场B.内部市场C.国内市场D.国外市场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ABCD)。 A.诊断功能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校正功能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ABCD)。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D.研究方法 3、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ABD )。 A.实践主体的选择B.在特定的实践时空环境中的选择

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2009.4~2013.7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1.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的观察称为 C A.实地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无结构访谈法 2.标志着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著作之一是 A A.《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B.《政策方向》 C.《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D.《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3.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是 B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部门政策 D.总政策 4.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属于政策类型中的 D A.风险型政策 B.竞争型政策 C.不确定型政策 D.确定型政策 5.在政策支持系统中,被称为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的是 A A.信息传播系统 B.政策支持系统 C.政策监控系统 D.政策评估系统 6.实行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国家是 C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加拿大 7.在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中,采取委员会制的国家是 B A.俄罗斯 B.瑞士 C.法国 D.中国 8.在政策过程模型中,由林德布洛姆构建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B A.理性主义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规范最适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9.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是 A A.机构—制度模型 B.集团模型 C.精英模型 D.“上下来去”模型 10.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 D A.政党组织 B.大众传媒 C.政治人物 D.政府部门 11.在问题认定的方法中,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 B A.边界分析 B.多角度分析 C.类别分析 D.层次分析 12.公共政策的政府议程又称为 A A.正式议程 B.政策议程 C.公众议程 D.系统议程 13.科珀等人认为,外在创始模型通常出现在 C

2013媒介经营与管理期末复习题

2013媒介经营与管理期末复习题 考试要求: 1、有字(不要开天窗) 2、接近(答案要和题目相关) 3、如能有自己的观点,且有独道的看法,分数更高) 4、闭卷 一、问题: 1、媒介市场细分的常规方法: ●细分方法:(不同变量作为市场划分的依据) 1、地理区域细分---按受众所处地理位置划分。 2、行业细分---按受众所在行业划分。 3、人口统计细分---按年龄、性别、婚否、收入、教育程度、信仰等。 4、时间细分---按时间因素划分,如老人节目的设置。 5、受众兴趣细分—或称利益细分。 6、受众的受传行为----如报纸购买和阅读习惯、频率。 7、生活方式细分---与其它变量结合分析,能更深刻地解释消费者的行为。 2、媒介消费者的特点 (1)碎片化的受众 碎片化的受众导致了消费需求的碎片化,而小众媒介又在传播上强化了这种需求,使得受众的需求进一步固化和异化,从而造就了多变的、差异化的受众。受众碎片化是在大众市场基础上,由不同分众市场板块不断撞击而形成的,这种碎片化的影响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品牌选择、媒介接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展现出的是一个个立体、生动、高度同质化的消费者集合体。 (2) 病毒性受众 在新媒介语境下,每一个个体的受众都是自媒体,我们都可以将其看做是一个病毒传播者,而新媒介就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受众的个性和自主性的加强使得受众的病毒特征更为突出。在信息极大丰富的今天,通过交互性媒介的口耳相传成为人们传播病毒的主要方式。

2008年5月18日晚,加多宝集团在央视的赈灾募捐晚会上宣布捐款1亿元,顿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大论坛、贴吧纷纷发帖询问,一些社区网站、门户网站纷纷发布相关新闻。王老吉用一个正话反说的方法,炒作“封杀”王老吉,在各大论坛上炒作这样一个名为《封杀王老吉》的帖子:“王老吉,你够狠!捐1个亿,胆敢是王石的200倍!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不买的就不要顶这个帖子啦!”接下来不断出现王老吉在一些地方断销的新闻。⑤ 这是典型的由病毒性受众发起的病毒攻势被企业成功利用的病毒营销案例。受众的病毒性特征来源于对信息的刺激反应,这种刺激反应足以让受众进行主动传播,并使信息的爆炸和影响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达到信息快速复制、传播的目的。(3) 分享的受众 分享是人的本性,特别是在新媒介匿名环境下,受众更乐于 与他人分享。分享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沟通,因为体验能够创造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沟通是受众个性化、主体性增强的重要表达渠道。当受众分享完某个事件后,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开始一种新的活动,或者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进行沟通和传递信息,以使分享能够进一步进行。(4) 游戏型受众 新媒体具有游戏特质,如博客、视频网站等,它们与受众的游戏特质能够产生共鸣并发生聚变反应。一方面,受众的游戏特质使媒体进一步向游戏型转变,或者加强内容的游戏比例;另一方面,媒介的游戏诱惑又进一步激发受众的游戏意识,使受众沉湎于游戏而不能自拔。这种互涉性一方面使受众和媒介相互促进,一方面又彼此掣肘,制约着彼此的进一步发展。 (5)批判型受众 新媒介的数字化传播速度为受众的批判提供了快速传播通道。一些博主、版主等为了提高点击率、影响力及关注度,对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批判,观点鲜明、言辞激烈,甚至夸大其词或不择手段。这样,一方面吸引人们的注意,另一方面又引起新的批判,从而使“事件”扩大化以影响现实世界。 批判性受众是对媒介及社会的一种监督,但批判性受众需要培养、教育与引导:培养他们的批判和质疑精神,这样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媒体的完善;教育他们要以科学的精神严肃对待,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正确使用新媒介;引导他们批判什么、如何批判,等等。批判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时代赋予受众的一种权利。 3、媒介集团化的特点 (1)媒介管理战略的全局性和综合性; (2)媒介组织机构的多元化和多层次;

最新《社会保障学-07484》复习资料--12月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 (课程代码:07484) 一、识记 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2.标志着社会保障开始走上国家化、社会化的轨道是19世纪末在德国建立的现代社会保险方式的雏形。 3.西欧、北欧福利国家实施普遍福利政策的理论依据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许多观点和主张。 4.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负担社会保障费,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等体现了基金的共担性。 5.社会统筹模式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的优点是具有共济性,还能调动个人积极性。 6.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是《疾病保险法》。 7.全民福利型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以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报告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这种社会保险制度贯彻普遍性原则。 8.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给付条件都是复合型。 9.智利的养老保险基金由企业和国家负担改由个人全部负担。 10.《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保险金水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高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 11.《失业保险条例》对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失业者失业前单位和个人累计缴费时间5~10年,失业后可领取最长期限为18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12.1978年在前苏联阿拉木图召开的有关初级医疗服务的国际会议呼吁改进医疗社会保险,以促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并在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目标。 13.实行个人储蓄型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以新加坡国家最为典型。 14.工伤保障制度的保障方式与工伤事故责任归属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中对工伤事故实行绝对责任或实行无过失补偿原则。 15.工伤的认定,主要是看负伤、残疾或死亡是否与工作相关,是否是因为工作或他人、社会的利益造成的。具体标准是由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16.在我国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是达到法定结婚年龄,正式登记结婚,并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女职工生育。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 B、法律和市场 C、宪法和法律 D、政府和政策 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B)。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 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 A、德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 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 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是(A)。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 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 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张(B)。 A、加大政府干预 B、减少政府干预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 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范作用已经(C)。 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 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 A、一个分析过程 B、一个行为过程 C、一个收益过程 D、一个黑箱过程 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D)。 A、矛盾关系 B、等价关系 C、平行关系 D、交叉关系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C)。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D、在政治领域出现由治理政治向统治政治的转化 12、下列关于政策、制度、法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制度与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B、制度、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情形并非罕见 C、法律有时不是“统治者”,而是统治者的工具 D、制度与政策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13、现代政策科学兴起的背景是(C)。 A、文艺复兴 B、民权运动 C、产业革命 D、二次大战 14、20世纪早期美国的专业政策研究部门有(B)。 A、遗产基金会 B、布鲁金斯学会 C、商业圆桌委员会 D、三边关系委员会 15、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D)。 A、道格拉斯?诺思 B、戴维?韦默 C、艾丹?维宁 D、拉斯维尔 16、一个负责任、高效率的政府应该追求政策的(A)。 A、合理性、科学性 B、计划性、操作性 C、经济性、全面性 D、综合性、权威性 17、P=f(G,E)表达的关系是(B)。 A、政策取决于法律和制度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 B、政策取决于政府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 C、政策取决于政府和法律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 D、政策取决于制度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 18、公共政策的主体(B) A、就是国家行政机关 B、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C、包括利益集团和政党 D、全体公民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政策产生于两种需求即(),或者是()。 2.()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3.公共政策的功能是()、()、()和()。 4.传统理性模型的实质是()。 5.渐进主义模型的实质是()。 6.政策问题的确认是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和()的过程。 7.事实前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和( ) 三个方面。 8.()和()是政策议程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9.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和()这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10.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和()。 11.()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12.政策终结心理方面的障碍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二是();三是()。 13.费斯廷格提出了()理论。 14.政策合法性包括()、()、()以及() 15.政策评估都需要经过()、()和总结与报告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以下哪种触发机制属于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 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生态变迁④经济对抗 8.“凡是政府选择作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①伍德罗.威尔逊②哈罗德.拉斯维尔③戴维.伊斯顿④托马斯.戴伊 9.下面哪一种不属于政治行动的类型() ①控制②命令③交易④博弈 10.在我国,行政法规通常以()形式加以发布。 ①国务院文件②总理令③国务院办公厅文件④部长令

融媒体期中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一 1.数字媒体的概念:以二进制数的形式存储、处理、传播、获取的信息媒体,这些媒 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及其编码和存储、传输、分发、显示的物理媒体。 .新媒体、多媒体、超媒体、全媒体、融媒体…… 2. 数字媒体系统 从数字媒体的策划、制作、传播到用户消费的全过程来看,数字媒体系统是由媒体机构、媒体产品、媒体技术、媒体内容、媒体网络和媒体终端6个方面构成的一个数字媒体系统。【数字媒体机构:负责监管媒体产业的政府部门以及从事数字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如政府、企业等。 2.数字媒体产品:又称数字媒体服务,向用户提供文化、艺术、商业等各领域的服务产品。如视频节目、网络游戏、手机报等。 3.数字媒体技术:指数字媒体信息获取、处理、存储、生成、输出等技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交互的技术,主要包括存储技术、数字音频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影视剪辑技术等。 4.数字媒体内容:又称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和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的艺术形式。 5.数字媒体网络:服务于数字媒体产品的传播。按照依托网络的不同,主要包数字广播电视网、Internet、移动互联网等网络。 6.数字媒体终端:数字媒体产品的承载设备,是用户享受数字媒体产品,感受数字媒体内容的有形载体。如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机、手机等。】 3. 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关系 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核心区别在于媒体传播的渠道是否具有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特征,而不是媒体存在的形式。数字媒体时代 “渠道为王”“内容为后”“商务飞妃”传媒产业科技新热点 大传媒时代的传媒产业之“变”大传媒产业的出现移动互联上的大传媒平台 网络与受众环境的变化多屏融环境合、三网融合与产业融合传媒企业成长与资本运营 6. 三网融合 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网融合推广方案》 2015年8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无线宽带网络建设的实施意见》 7. 、传媒产业科技新热点 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以有线数字电视网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为基础,以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将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实现全程全网的广播电视网络。 /NGB要求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可管可控 OTT TV 专网OTT TV、公网OTT TV Apple TV、Google TV

社会保障学习题自学考试

社会保障学同步练习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考核要求] 本章的考核的重点是掌握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以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发展等问题。 [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 A、国民收入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B、国民收入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C、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D、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于() A、20世纪50年代初期 B、20世纪60年代初期 C、20世纪70年代初期 D、20世纪80年代初期 3、属于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结合的保险是() A、失业和医疗保险 B、养老和医疗保险 C、养老和工伤保险 D、养老和生育保险 4、属于完全统筹项目的保险是() A、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B、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 C、医疗、养老和工伤保险 D、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5、中国政府在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时间是() A、1979年 B、1985年 C、1993年 D、1998年 6、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再就业服务中心最长可领取多少年的基本生活费()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7、世界上最早实行全民医疗保健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8、瑞典的基本社会保险项目采取了() A、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 B、代际支付的筹资模式 C、现收现付、代际支付的筹资模式 D、积累、代际支付的筹资模式 9、社会保障概念的首次公开使用是() A、1935年英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B、1935年法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C、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D、1935年德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10、国际劳工大会哪年发表《费城宣言》,标志着国际组织开始开始正式采纳社会保障概念() A、1944年第26届 B、1945年第26届 C、1946年第26届 D、1947年第26届 二、多项选择题 1、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 5 )。 A、救助型 B、保险型 C、福利型 D、国家保障型 E、自助型 2、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由那些制度组成(4 ) A、社会福利 B、社会保险 C、社会救助 D、社会优抚和安置 E、社会经济 3、《贝弗里奇报告》中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原则是(4 ) A、普遍性原则。 B、满足最低需求原则。 C、充分就业原则。 D、福利性原则 E、费用共担原则。 4、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在那些国家实行(3 ) A、新加坡 B、马来西亚 C、印度尼西亚 D、国 E、泰国 5、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所在是( 3 )。 A、生育保险 B、养老保险、 C、工伤保险 D、医疗保险、 E、失业保险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简答题: 一、简述基本政策的特征。 1、高层次性:制定和发布基本政策的国家机关规格和级别很高,通常是由国家最高权威机 构或其授权机关制定和发布; 2、广泛性:从范围上讲,基本政策要么覆盖全国,要么覆盖整个领域,其影响面很大; 3、稳定性:从时间上看,基本政策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特征,除非发生非常重大的政治 变动,如政府更迭、意识形态改变等,基本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般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 4、权威性:基本政策是具体政策的制定依据,具体政策必须符合基本政策的要求,不能 与之发生冲突。从这一点来看,基本政策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二、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项政策,其一般原因是什么?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以及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政策往往对目标群体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提出一定的要求。然而,历史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讲实质合理,而不讲形式合理,必然会走向人治;反之可能导致机械和教条。 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从制度激励角度看,一项政策如果能够使目标群体获得一定的利益,那么它相对就容易被接受。 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如果目标群体认为某项政策从总体上看是合情合理的,对大局和整体利益是有利的,那么即使牺牲一些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他 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会接受。 6.避免受到惩罚:作为利益分配与调节杠杆的公共政策,不可避免地会触动一部分目标群体的固有观念和既得利益,但大多数人会因为畏惧惩罚而接受和遵从政策。 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变化。 三、简述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 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对公共政策构成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六个方面: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变迁、国际环境和体制或制度条件。 四、简述小组意识的特征。 (1)一致性思维。从众风气浓厚,大家心往一处想。 (2)有倾向地选择信息。思考角度单一、观点看法片面。 (3)极端化的盲目情绪。盲目乐观或悲观,要么对成功作出过高的估计,要么在困难面前丧 失信心。 (4)对群体的过分自信。盲目相信群体的力量。 (5)很强的群体凝聚力。表现为强大的向心力。 (6)群体成员的共同性。表现为思考方法、价值观念等的一致。群体成员可能具有同样的背景、经历、学校和专业等等。 五、简述精英理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政策决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多数人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2014年4月公共政策学自考真题及其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 A.政策群 B.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个别政策 2.提出政策执行博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7-328 A.西蒙 B.德洛尔 C.泰勒 D.尤金·巴达克 3.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C )2-122 A.战略、战术、策略 B.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 C.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D.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 4.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B )2-144 A.省政府 B.乡政府 C.市政府 D.县政府 5.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B )2-129 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6.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5-249 A.公共问题 B.社会实践问题 C.公共政策问题 D.私人问题 7.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 D )5-253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历史性 D.动态性 8.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群体是(B )5-257 A.政党组织 B.利益集团 C.政府部门 D.政治人物 9.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方法是(B )5-263 A.边界分析 B.类别分析 C.层次分析 D.假设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试题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教育技术中的“技术”是指( A )。 A、用于教育中的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两个方面的技术 B、在教育中所能看到的实体形态的技术 C、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形态的技术 D、在教育研究中归纳出来的知识形态的技术 2、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资源的( C )的理论与实践。 A、设计、开发、应用、组织、管理 B、开发、设计、建构、管理、评价 C、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 D、应用、实践、设计、管理、评价 3、( A )被认为是教育技术的四个基础学习理论。 A、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与系统科学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经验之塔理论 4、教育技术的范畴涉及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 )。 A、协同作用的 B、线性的 C、顺序排列的 D、互为倒置的 5、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即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本质上看是( A )。 A、以课程目标为核心 B、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 C、课程目标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成双核心 D、以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6、多媒体计算机属于哪种教学媒体( D )。 A、视觉媒体 B、听觉媒体 C、视听媒体 D、交互式媒体 7、教学设计的四个基础理论是( A )。 A、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B、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媒体理论 C、控制理论、信息理论、学习理论与媒体理论 D、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信息理论与学习理论 8、按评价内容的焦点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 C ) A、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公共政策学X-2习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X-2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5.0 分)1. 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属于() A.横向监控 B.纵向监控 C.外部监控 D.自下而上的监控 得分:5 (5.0 分)2. 公共政策指()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企业 B.政府 C.第三部门 D.个人 得分:5 (5.0 分)3. 制定政策的政策指()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具体政策 D.实质性政策 得分:5 (5.0 分)4. 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对利益如何分配、利益究竟分配给谁等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的()范畴。 A.事实分析

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利益分析 得分:5 (5.0 分)5. 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执行 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分析 得分:5 (5.0 分)6. 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A.利益表达 B.利益综合 C.政策制定 D.政策执行 得分:5 (5.0 分)7. 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 A.替代 B.分解 C.合并 D.缩减

得分:5 (5.0 分)8. 系统议程又被称为() A.政府议程 B.行政议程 C.正式议程 D.公众议程 得分:5 (5.0 分)9. 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政策思想的思想家是() A.管仲 B.孔子 C.孟轲 D.荀况 得分:5 (5.0 分)10.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 A.政策科学 B.公共政策学 C.政策学 D.政策分析 得分:5 二、多选题 (6.0 分)1. 3、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有()。 A.替代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三、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教材第12页) 2、人力资源开发:(17页) 3、人力资源管理:(19页)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页) 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67页) 6、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外部生态环境:(67页) 7、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内部生态环境:(69页) 8、人力资本运营:(96页第二自然段) 9、公共部门人力资本:(101页倒数第一自然段段首) 10、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产权:(103页第一自然段段首) 1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114页第一自然段段首) 1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需求:(122页倒数第一段第二句) 1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需求预测:(123页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14、人力资源流动:(134页倒数第一段) 1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135页第一行至第三行) 16、调任:(140页倒数第四行至第三行) 17、转任:(141页倒数第五段) 18、挂职锻炼:(142页倒数第四段) 19、人力资源市场:(143页倒数第三段一二行) 20、公共部门的工作分析:(153页倒数第二段第二句话开始至第四行) 21、品位分类:(169页倒数第三段第二、三行) 22、职位分类:(170页倒数第三段) 23、人才测评:(179页倒数第二段段首起) 24、评价中心:(200页) 25、无领导小组讨论:(200页倒数第二行) 26、文件筐作业:(201页倒数第三段) 27、管理游戏:(202页倒数第二段) 28、角色扮演:(203页) 2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获取:(208页倒数第一行) 3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232页第二段) 31、部内培训:(238页) 32、交流培训:(239页) 33、工作培训:(239页) 34、选择培训:(240页) 35、选任制:(268页) 36、委任制:(268页) 37、降职:(272页) 38、人力激励:(281页第二段) 39、绩效:(309页第一段) 40、绩效评估:(309页倒数第一段) 41、360度绩效评估:(316页第二段)42、薪酬:(331页) 4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福利:(340页) 4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机制:(355页第一段第二行至第四行) 4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约束:(354页第二段第一行至第四行) 46、约束机制:(357页) 47、合同监控约束:(360页) 48、制度监控约束:(360页) 49、外部监控与约束:(360页) 50、品秩:(60页) 四、简答题 1、简述公共行政人事环境对公共人事行政价值、制度的作用。(教材4-5页)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哪些功能 3、什么是人力资源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12) 4、人力资源具有哪些特征(16-17) 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与人事行政管理具有哪些不同(20-21) 6、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独特性是什么(22) 7、产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损耗的原因是什么(24-25) 8、发达国家公共部门人事制度具有哪些特点(52-53) 9、发展中国家的公共人事制度存在哪些问题(53) 10、欠发展国家人事制度具有哪些特征(53-54) 11、各国公共人事制度共同的发展趋向是什么(54-58) 12、简述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法》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超越与发展。(64-65) 13、影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生态环境有哪些(68-69) 14、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有哪些(75-77) 15、如何理解人力资本的含义(94) 16、人力资本具有哪些特点(95) 17、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95-99) 18、如何评价人力资本理论(100-101) 19、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与一般人力资本有哪些不同(102) 20、如何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114) 2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是什么(116-117) 2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是什么(119-120) 2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是什么(120-122) 24、在运用德尔菲法进行预测时应遵循哪些原则(124)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是什么(136-137) 26、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意义是什么(138-139) 27、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139-140) 28、调入的条件有哪些(141)

社会保障学考试提纲精华

社会保障学考试提纲精华

《社会保障学》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德国,最先采用社会保障一词的国家是美国。 2.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社会保障专业应用理论和社会保障管理理论.。3.经济因素是社会保障制度首要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 4.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其他补充性的社会保障措施。5.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通过国家、雇主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责任,充分体现保险互助互济原则的一种保障形式。 6、社会保障法制化的价值有两种,即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7、社会保障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安全性、强制性、普遍性、平等性、鼓励性。 8、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有征税方式、征费方式与自由筹资方式三大类。 9、待遇给付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最终环节,是国民保障权益实现的标志。 10、养老保险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普遍性、重要性、长期积累性和复杂性。 11、医疗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个人和用人单位缴纳的保险费。 12、中国失业保险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积极的就业保障机制发展。 13、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是工业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14、工伤保险区别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个人不缴费原则。 15、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一般有三种,即:人身能力丧失、职业能力丧失和一般劳动能力丧失。 16、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帮助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保障其生存权。 17、社会救助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功能是缓解贫困问题。 18、贫困标准是测量贫困的工具,也是整个贫困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基础。 19、申请者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必须经过申请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两道程序。 20、根据救灾活动的对象,可以将灾害救助内容分为对灾区灾民和灾区社会的救助两大部分。 21、中国老年人福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物质生活福利、医疗保健服务及其他服务。 22、企业年金计划被视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支柱。 23、住房公积金计划是依据国家的政策法令所建立起来的一项由国家建立的,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缴费责任的强制性住房储蓄计划。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以国家、社会组织和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为了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以及解决某些特殊社会群体的生活困难而发生的经济扶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社会保障体系 指现代国家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等为主要内涵而构建起来的保障国民有生活安定感和社会稳定感的社会安全网络。 3、最低生活保障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法定最低收入水平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救助形式。4、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筹集并用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和增进国民福利的专项资金,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5、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旨在通过能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相关服务来增强劳动者抵御失业风险能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 ●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 (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 (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类(了解) 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 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 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 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理论模型 A**过程模型(P235): 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 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B渐进模型: 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 (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 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 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 2.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 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社会问题如何转化为政策问题:公共权威当局趋同(+概念) 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服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3.公共政策环境(了解) 自然环境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经济利益) 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行为模式) Ch3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的内涵:指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简答)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 三分法(按国家干预程度分) 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 混合型工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