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原理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原理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原理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原理

第二章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原理

【本章重点】

第一节企业文化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企业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企业文化的类型

【本章小结】

【关键概论】

【复习思考题】

【本章重点】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概念和特征的多种理解;重点掌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本书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同时,领会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具体特征;了解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的分类以及分类的划分标准,重点掌握本书关于企业文化类型的分类以及划分标准。

【引导案例】:海尔“文化先行”的强大力量

第一节企业文化概念及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一)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追溯四本企业文化开山之作的作者,看看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企业文化的概念。

《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的作者,帕斯卡尔和阿索斯但他们通过对日美企业的对比,提出了著名的7S管理模式在他们看来,前三项为硬性因素,后四项为软性因素,而企业管理更应该注意软性因素作用的发挥。

《Z理论》的作者威廉·大内认为,只有在雇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只有按工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组成效率最高的搭档,建立了亲密关系,才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企业文化》的作者迪尔和肯尼迪提出了企业文化的五个构成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习惯仪式、文化网络和英雄人物。在这五个要素中,他们认为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化唯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利用文化网络培育企业价值观,巩固企业信念,增强企业凝聚力。

《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经营企业的经验》一书的作者彼得斯和沃特曼,他们提出了优秀公司的八种文化品质。他们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包含为数不多的几个基本原则,这几个原则就是上述优秀公司所具有的八种品质,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传统作风。

1987年,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E·海能出版了《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通过象征传播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他认为,观察企业文化应该同时进行“双面观察”,一方面要考察企业文化的思想体系,即企业的共同

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要考察企业文化的媒介,即象征行动和象征性作品。

1989年,美国文化专家沙因出版了《企业文化与领导》,在书中,他指出:“文化是指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组织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的结合问题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

从西方最新的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一直是在狭义框架之内。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企业文化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之后,引起了我国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关注,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是“精神文化说”。

第二类是“总和说”。即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第三类是“同心圆说”。

(三)本书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本书所提出的这种理解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企业文化。

二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企业文化。

三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企业文化。

四是从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过领导者倡导并最终获得员工广泛认同的集体文化角度来理解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结构

所谓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或构成子系统。

(一)“四层次说”

(二)“三层次说”

这里的“三层次说”,基本是从狭义的企业文化概念出发,将企业文化的结构由里向外的构成分别是:理念体系层、伦理道德层和企业行为层。

(三)本书的观点

本书的观点倾向于“三层次说”,即认为企业文化是由理念体系层、伦理道德层和企业行为层所构成。

三、企业文化的特征

本书认为,企业文化具有以下两大类的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所谓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指企业文化不同于其它文化的属性,亦即相对于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艺术文化等而言,企业文化的特殊属性。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管理学特征

企业文化的管理学特征或管理学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管理理论方面。二是体现在管理的实践方面。正是企业文化的管理学特征,使之区别于政治文化与艺术文化。

2.人文特征

企业文化的人文属性,具体体现为:

(1)尊重人。这是以人为本的首要条件,也是对企业文化人文性的具体化。

(2)关心人。关心员工,让员工在受到尊重的基础上有归宿感,这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3)激励人。激励是使人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

(4)培养人、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员工发展。

3.民族特征

企业文化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文化的民族特征决定着企业的价值观选择。

(2)企业文化的民族特征影响着企业的管理风格。

(3)企业文化的民族特征渗透在企业的伦理道德中。

(二)企业文化的个别特征

企业文化个别特征是相对本质特征而言。

1.独特性

2.继承性

3.共享性

4.隐蔽性

5.强制性

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环境氛围、风俗、习惯等,对不融入这种氛围、风俗、习惯的任何员工或行为的“软约束”,往往会比硬性的强制更有力。

四、企业文化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联

(一)企业文化学与战略管理

1.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的战略选择

2.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

3.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战略相互适应和协调

(二)企业文化学与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

1.企业文化学与组织行为学都是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企业文化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但两者的研究侧重点不同。

(三)企业文化学与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以研究人为中心,重点是心理分析(要管理人必须管理其心),研究管理的“心理”现象与规律,而不是研究“管理”本身。初期的管理心理学,也就是工业管理心理学或叫企业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个体、个体所在的群体,以及群体所在的组织。它既着重研究个体的管理心理特征,也分析群体乃至整个组织的“行为”,进而寻求有效管理的关键心理学条件与途径。

(四)企业文化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两者的关联是:

1.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实践学科,但是它和企业文化学重在塑造企业人的内在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有所不同,其主要功能和手段都有明显区别。

2.企业文化理念决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模式选择。

3.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新企业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企业文化的功能本书对企业文化的功能首先分为两大类: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

一、积极功能

积极功能是对企业文化发展起正面调节作用的效用。通过这种调节,使企业能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优良的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积极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所谓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取向起导向作用,使之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意味着建立起自身的价值系统和规范标准

2.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通过明确的企业目标来实现的。

3.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通过企业的道德来实现的。

(二)凝聚功能

(三)规范功能

(四)激励功能

(五)辐射功能

(六)协调功能

二、消极功能

企业文化的消极功能,是指企业文化在其发展的成熟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惯性、习惯和习俗。当这些企业文化要素不能适应外界生存环境的变化时,它们对企业发展就起到阻碍和

拖累的作用。其消极功能开始大于其积极功能。

【即时案例】:

企业文化因素为美国安然公司所带来的隐患

第三节企业文化的类型

企业文化类型,是指企业文化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的各个主要属性上的特征。纵观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划分。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类型的划分

国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科特的三种文化类型①

科特和赫斯特特根据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关系,把企业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

1.强力型企业文化。

2.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

3.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

(二)迪尔和肯尼迪的四种类型

迪尔和肯尼迪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中指出,企业文化的类型,取决于市场的两种因素: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程度;二是企业对工作绩效的反馈程度。他主张把企业文化的风格分成强人型、猛干猛玩型、赌博型和官僚主义型四①。

(三)河野丰弘的五种类型

日本企业文化研究专家河野丰弘根据自己对上百家企业的调查,将企业文化分为活力型等五种类型①。

1.活力型企业文化

2.独裁活力型企业文化

3.官僚型企业文化

4.僵化型企业文化

5.独裁僵化型企业文化

(四)海能的十六种类型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海能用三个标准把企业文化分成十六种类型,这三个标准是: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的强弱、企业文化本身在企业中的牢固程度和一致程度以及企业文化和企业现有领导系统的关系。

以上介绍的四种分类方法在世界企业文化研究领域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些分类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必要的抽象,从千差万别的企业文化实践中,探索了企业文化某些相似或相同的特质,发现了成功企业所具有的某些特定的文化特质组合,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探索,为世界各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参照的特质组合模式和衡量标准。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划分

以下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分类方法。

(一)以企业发育形态为分类标准

1.成长型企业文化

2.成熟型企业文化

3.衰退型企业文化

(二)以企业所有制为分类标准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根据我国企业所有制形式来划分的。

1.国有企业文化

2.合资企业文化

3.乡镇企业文化

4.民营企业文化

(三)以企业文化内容特征为分类标准

以内容特征为划分标准,企业文化分为目标型文化、竞争型文化、创新型文化、务实型文化、团队型文化和传统型文化等六种类型。

三、本书对企业文化的分类

纵观中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分类,不同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分出不同的企业文化类型。我们可以从领导个性、企业经营行业风险大小、对企业投入反馈的速度等三个维度,来确定企业文化分类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本书把企业文化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服务型企业文化

(二)风险型企业文化

(三)未来型企业文化

(四)程序型企业文化

(五)公共型企业文化

以上关于企业文化类型的划分,只是为了考察企业文化类型分析的方便。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极少有企业可以只归属于其中的某一类型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的文化类型,实际上是几种类型的混合体。

【本章小结】1、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为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和协调内部关系,经由企业经营者长期提倡,员工认同,在经营与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等传统和习俗的总和。

2、企业文化具有管理学、人文和民族性三大本质特征;具有独特性、继承性、共享性、隐蔽性和强制性等五大具体特征。

3、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规范、激励、辐射和协调等六大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在一段时期内,积极功能可能占主导地位;一旦企业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积极功能也可能转化为消极功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障碍。

4、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类型有大量的研究,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对企业文化实践的考察,依据领导个性、企业经营行业风险和企业投入反馈的速度等三个维度,将企业文化划分为服务型、风险型、未来型、程序型和公共型等五大类型。

【关键概论】企业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特征企业文化功能企业文化类型

【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中带文化性质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2.企业文化具有哪些本质特征和个别特征?

3.企业文化的积极功能有哪些?

4.试阐述企业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

5.本书划分企业文化类型的依据是什么?具体划分为哪些类型?

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

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 随着以智力和知识为特征的住处化的来临,社会和的战略资源优势已由资本转变为掌握新住处新知识和具有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最有价值的资源。谁拥有最雄厚最广泛的人力资源,谁就会在21世纪世界经济赛局中稳操胜券。为此,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还被亚太经全组织列为各成员国的重要合作领域。我国正在经历着性转折,我们的能否适应急剧变化的新形势,顺利地完成体制转换,取得改革的成功,在21世纪世界竞争中屹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林,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大批具有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胡锦涛同志在中宣部人事部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给新时期人才作用的定位是:“培养数以千万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企业文化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主义管理思想。它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管理的主导环节。企业文化理论所构建的人本管理思想体系,重要的价值不仅在于阐明了一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独特的文化方式,丰富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扬人体管理的旗帜,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是世界现代化进程新特点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是发展趋势时代变了,决定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时期,对社会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两个因素,即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经济需要已经出

现。”他所讲的新的价值观,即指人本主义价值观。他认为,在关键的战略资源转变为信息、知识的信息社会的今天,“公司可以开发的有价值的新资源是人力资源”。在20世纪90年代的企业再造过程中,企业战略资源从社会的金融资本转向信息社会的人力资本。公司再造的根本任务在于重新认识企业发展的动力源,重新建立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这个动力源是人不是物,这个动力机制就是以人为本,全力开发人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充分说明现代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可分性。这种趋势要求现代经济必须注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必须充分认识人的文化主体性,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才能在开发人力资源的实践中,把握理论自觉性高的发展,那种在工业条件下忽视人的文化特征,蔑视人的文化主体地位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已成为阻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不利因素。企业文化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人的文化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现代西方理性主义强调理性因素,定量化化,吸收数学和机科学等科学领域的内容,使管理的技术和手段进一步科学化,成本核算、利润计算和各类资产评估更加规范化,但它忽视了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美国企业文化专家这种理论时认为,看不清主流和本质,成天忙于技巧、和方案之类的管理者,忘掉了人,将职工看作纯粹理性人,把他们等同于其它生产力要素,无视他们的主体地位。采用纯理性主义管理方式,是导致美国企业职工积极性降低、企业效益下降的根本原因。美国和日本企业对管理中的主客体关

(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文化之根基最全版

(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文化 之根基

中国企业文化之根基 不管您意识到与否,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着潜在的影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根基的阐述,试图让人们认知、认识,进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让人们明确,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才能建立起优秀的中国企业文化,据此才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兴企、富民、强国的目标。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精神生产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它从属于民族文化,是由民族文化所决定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正在打破国界,在全世界兴起,成为新世纪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企业文化理论吸收了行为科学、公共关系学、决策科学、管理学、哲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精华,其主要内容是在理性与科学实践的基础上行成的,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创新、企业形象、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活动等。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

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文档资源★★★企业文化,从狭义上讲体现为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企业里的一切围绕着生产和经营展开活动,只有经济价值观,没有文化价值观。但事实是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中无不充满着文化的气息,文化的价值观始终主宰着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和它的经济价值观。企业文化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溶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企业文化的抽象性,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与重视。其实它就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地环绕在我们身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离了它却不行。所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企业里的员工,已不仅仅只想通过劳动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他们还需要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企业是员工赖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寄托,企业也就是员工之家。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产生出来的积极作用。反之,员工们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吃光、用光、败光,这是失败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消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

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能在新老主管交替、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1、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而脱离企业管理实践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学生张瑞华 指导教师高级讲师 专业经济管理 层次高起专 批次 102 学号 W11040210214 学习中心北京农林科学院 工作单位北京顺义 2010年 8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目录 1.前言 (3) 1. 1 本文研究背景 (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2.中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5) 2.1“家”的观念 (5) 2.2“面子”问题 (5) 3.中国式企业文化管理的策略建议 (6) 3.1尊重员工的“家” (6) 3.2引导“小家”成“大家” (6) 3.3既要“明”,更要“暗” (6) 3.4努力“安人” (6) 3.5领导者重视以身作则 (7) 4.结论与建议 (7) 4.1建设企业文化推动经营管理 (7) 4.2完善企业文化优化经营管理 (8) 4.3深化企业文化创新经营管理 (9) 后记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提要: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有一些企业倒下去,但也有一些企业反而获得了新生。经营管理学家们考证,原因在于管理水平不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总是能及时规避市场风险、管理困境,走出危机阴霾。并进一步考证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所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是建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社会功能把企业建设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抗风险、抗打击的能力。随着我国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经营形势、竞争对手、投资策略等都在发生变化。如何借用企业文化开展管理升级成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软实力经营管理精神力量企业发展 1.前言 什么是企业文化?按照国际广泛认可的一种说法,企业文化是个体在某个特定企业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刘叔铭教授从七个方面来阐述企业文化的定义。一是《辞源》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文”是慢慢积累的意思,所以企业文化是无法一蹴而就的。二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团体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三是企业文化是象征的、整体的、惟一的、稳定的、难于改变的。四是企业文化既有有形的部分,也有无形的部分,是由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组成的,不是书面的理想、愿景和使命,而是日常的实务、沟通和信仰。五是简单地说,它是在一个企业里事情如何做好。六是企业文化还可以看做一个循环、哲学表达价值,价值体现于行为上、行为说明哲学。七是企业文化也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由很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理念和行为方式。 知名企业贵州开磷集团的《企业文化手册》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磷矿资源终会枯竭,只有精神力量生生不息。一个企业,需要一种精神,一种灵魂,一种无声的、无形的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这种氛围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这说明企业文化在当今企业建设中不可或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自八十年代中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已经改变了无数企业的命运,像海尔、联想等知名企业都是靠企业文化发展壮大。虽然企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和管理等“看得见”的硬实力,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发展。 1.1 本文研究背景 企业文化的产生既是对旧的管理”理性模式”的批判,也是对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众所周知,旧的管理的致命弱点在于过分迷信组织、制度和机器,忽视了非理性、非组织的东西,特别是忽视了企业的主体——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的意义在于,它在重视制度、组织等硬件的同时,特别重视人的因素、人的感情因素、文化因素。目前,中国企业在确

企业文化学概论

名词解释 1.风险型企业文化:企业必须敢于顶着竞争中的巨大风险,根据市场很快反馈回来的 信息,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因而,领导提倡创新的价值观,鼓励创新精神,是这类企业文化的典型特征。 2.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经 营方法和行为准则的判断标准。这种判断标准,实质上也是企业为获取成功而对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经营方法和行为准则所做出的价值取向。 3.企业文化网络:是指在企业中传播价值观、企业英雄人物的事迹等非正规传播渠道。 这个渠道也是企业内部基本的、非正规的交流沟通方式。 4.企业文化冲突:是指企业在并购、重组等发展过程中,因国家、民族文化差异、企 业新旧文化差异或总体与局部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形态的文化或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和相互融合的过程。 5.差异战略:也称独树一帜或别具一格战略,是企业在客户广泛重视的某些方面力求 在本产业中独树一帜,或者说挑选出许多客户普遍重视的一个或多个因素,把自己置于别出心裁的地位上以满足这些需求,从而获得溢价的报偿。 6.企业愿景:是“企业蓝图”,是企业努力要达到的境界,是企业成员所共同持有的 意象和景象。它为企业使命和企业价值观的确立,激发起一种强烈的感召力量。 简答题 1.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P23(看书P24表格) 大内认为,大部分的美国企业都是A型组织。日本的企业属于J型组织。为此,他提出了“Z 型组织”的概念,认为美国公司要借鉴日本的经验,就要向Z型组织转化。Z型组织符合美国文化,又兼备了日本企业管理的长处。大内提出,为了建立“Z型组织”,必须建立一种“Z型文化”。 Z理论是由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威廉.大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企业管理博士学位。 他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了Z理论。如今,他是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机分校的管理学教授。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这与此无关0世纪年代后期起日本经济咄咄逼人的气势是吻合的,作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理论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该书在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80年代初研究管理问题的名著之一(《Z理论》、《成功之路》、《日本的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其中《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期卡尔与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大内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A型组织的特点为: 1、短期雇用; 2、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 3、专业化的

组织文化理论

关于组织文化理论的研究进展 、组织文化发展的背景 组织文化理论并不仅仅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有关日美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其形成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经济背景、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 1、思想背景现代主义思潮是近现代资本主义实践在文化和意识领域的表现,其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科技能够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使人类最终由压迫走向解放。 后现代主义不仅对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问题进行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观念进行批判与解构,形成了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欧洲哲学家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奎因、罗蒂等美国哲学家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及以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永无完成论” 。虽然后现代主义“矫枉过正”,在批判与反思的过程中走向另一个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解构有余而建构不足,但对西方思想和建构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倡导的人的主体性研究,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追求,无疑为注重研究工业场所中人的价值和精神世界的探究,并研究由此导致的人的行为变化的企业文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经济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日本仅用了30 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美国和西欧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传统的注重理性主义的科学管理,并不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而日本企业的目标、战略、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精神因素却在激励人们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效果显著。 威廉?大内(William G - Ouchi)的《Z 理论》(1981)、帕斯卡尔(Richard T ? Pascal ) 和阿索斯(Thony G- Athos )的《日本企业的艺术管理》(1982)、特伦斯?迪尔(Terence E - Deal)和阿伦?肯尼迪(Allan A - Kenned)的《企业文化》以及托马斯- 彼得斯(Thomas J - Peters )与小罗伯特?沃特曼( Robert H - Waterman)的《追求卓越》(1982)则主要 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日本胜出的原因就在于对事关人的价值、规范和精神的企业文化等软性因素的强调,从而掀起了风靡全球的企业文化研究浪潮。 3、实践背景除了思想背景和经济背景之外,诸多新的管理实践问题也呼唤能够突破理性主义管理弊端的新理论诞生。这些新的实践问题主要有:一是人们的追求由物质世界过渡到精神领域。另一方面,物质的丰富又一定程度上源于人们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可避免的导致休闲娱乐时间的减少,要求工作本身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满足。二是严苛的制度管理对于脑力劳动者效果并不理想。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企业重体力劳动者的比例骤减,脑力劳动者迅速增加。传统的基于理性主义的严苛的制度管理并不为知识工作者所接受,如果仍然坚持这种管理模式,只能降低企业的整体效率。三是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员工的流动性增加。在员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余地,如何留住核心员工对任何组织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四是组织结构的变化要求员工进行自我管理。劳动分工的深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组织的扁平化和网络化趋势,组织结构的变化在减少管理人员数量的同时,也给与员工更多的自我管理权限。但自我管理并不自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必须依赖明确的目标指引、高尚的价值观感召和优秀道 德规范的自律。 上述管理实践问题的解决都指向特别强调组织使命、目标、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精神因素的组织文化理论。

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

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文化与文化学 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出现很早,在汉语中,汉代刘向的《说苑》第一次把“文化”连用:“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代束皙《补亡》一诗中写道:“文化内辑,武功外悠。”都指的是“文治和教化”。 英语中的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而Cultura 源于Cultus,Cultus又是Colere的过去分词形式。Colere(Colo)的基本含义是“耕种、培育; 修饰、打扮; 景仰、崇拜、祭祀”。英语中的Culture原意包含: 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这个词的含义转变为改造、完善人的内在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过程,也被理解为培养公民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能力。 1871年,现代文化学奠基人、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自泰勒以来,不少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文化学家试图给“文化”下定义,据美国学者统计,共有160种之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有:(1) 人类实践和信仰的积累; (2) 一种信仰的模式,铸就了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人格; (3) 一种思想和实践的系统; (4) 一种无意识的结构,它产生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5) 一种在社会交往中起作用的共同的信号; (6) 人类适应自然的一种体系; (7)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 (8)展示人之本质的符号系统。

当代的“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吉普赛人的舞蹈、敦煌壁画、汉语言文字等。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如电影、戏剧、小说、文化部、作协、电视台、出版法规等。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也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属上层建筑范畴。同时文化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从不同功能与角度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理论文化与应用文化等。 文化学的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1838年,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第一次提出“文化科学”一词,主张全面系统地研究文化,建立专门的学科。我国提出“文化学”一词的,以李大钊为最早。他在1924年《史学要论·历史学的系统》一书中指出,最广义的历史学有三大系统: 普通历史学、特殊历史学和历史哲学。特殊历史学又分理论与纪述两部分。理论之部,指政治学、经济学、法理学、伦理学(道德学)、宗教学、文学、哲学、美学、教育学等的综合,当称作人文学或文化学。此处所谓“文化学”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化学还不一样。 当代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体系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性、综合性学科。 企业文化是文化这一大概念之下的狭义的文化,是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1、确定MI(理念识别),包括: (1)确定全体职工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企业的命脉,关系企业的兴衰。现代企业不仅要实现物质价值,还要是文化价值,要充分认识企业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更是人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伦理智慧的竞争。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2)确立企业精神。培育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内在潜力,是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容。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并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必须是集中体现一个企业独特的、具有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企业的信念和追求,并由企业倡导的一种精神。培养企业精神,要遵循时代性、先进性、激励性、效益性等原则,不仅要反映企业本质特征,而且要反映出行业的特点和本单位特色,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理念。 (3)确立符合集团实际的企业宗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目的和根本追求,它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目的和发展方向来反映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解作出的评判事物的伦理准则。企业作风是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体现企业整体素质和对外形象。 2、确立VI(视觉识别),统一标识、服装、产品品牌、包装等,实施配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还要以务实的态度不断完善企业视觉识别各要素,做到改进—否定—再改进—再确定。包含企业标识、旗帜、广告语、服装、信笺、徽章、印刷品统一模式等等。以次规范员工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建立起企业的高度信任感和良好信誉。 3、确立BI(行为识别)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是对外经营、社会责任等内容。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企业确立的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企业和职工行为。 4、以人为本,树立精干高效的队伍形象,打造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把着眼点放在人上,分别达到凝聚人心,树立共同理想,规范行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形象扩大社会知名度的目的。为此要做好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精神的传承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精神 的传承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企业,它对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它人性的光芒令人惊异。当记者整理完材料,终于拨开种种传奇故事,触摸到这个企业的灵魂时,内心的兴奋竟然久久难以平息。 记者害怕自己拙陋的语言难以完整地表达这个企业,和这个人。 这个企业完全是由人的境界成就的梦想,用梦想成就的事业。这个梦想为所有人的心灵提供栖所,同时也让许许多多的心灵通向幸福和高尚。这一切都由一个人的心灵来完成。 多年来,父亲的形象——脚上裹着石膏,歪在沙发上,不能出去工作,不能挣钱,被抛入社会最底层的那副模样——一直萦绕在霍华德·舒尔茨的脑海里。父亲是个老实人,一生落魄潦倒,没有自己的房子,他兢兢业业地当卡车司机,只是为了让家里的餐桌上有吃的。 他们一家住在纽约着名的贫民区。现在父亲跌断了脚踝,没有医疗保险,更严重的是失去了工作。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庭完全没了收入,母亲为了下一餐不得不去向人借钱。这让渐渐长大的舒尔茨既痛心又痛苦,他感到自己背负着一种贫穷带来的耻辱。 最糟糕的是,父亲从来没有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过人生的尊严和生活的意义。舒尔茨下决心跳出父母的阴影。于是他一生都在“惦记着什么”,他努力、坚持,把命运握在手里。打橄榄球别人都停下来休息时,他总是在亢奋地奔跑,像是在发泄,又像在追逐着某种只有自己才能看见的东西……

“我想赢!” 眼睛看不见的对你才是最要紧的。 ——安东尼·德·圣埃克胥佩里 两个弟妹还小,舒尔茨必须快快长大。他很小就开始挣钱,12岁时他干过骑车送报的差事,后来又为小快餐店打工。16岁在纽约曼哈顿的成衣区找到了一份可以放学后去干的活,为一个皮衣生产商拉拽动物的皮。他曾经在一家运动鞋店里度过一个炎热的夏天,在编织工厂里用蒸汽处理过纱线。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充满生机,所有人都认为只要努力就能得到报偿。母亲总是教育舒尔茨“社会是公平的”。她是个聪明、有见识、做事有条理的人,只是有点武断,她一直是儿子强有力的榜样。她鼓励儿子把自己放在最困难的位置上:“你只要倾心倾力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能成功。” 贷款上了大学,毕业后舒尔茨成了施乐公司的推销员。他有足够的激情和动力,在6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打50多个推销电话,在曼哈顿中城从第42街跑到第48街,从东河跑到第50大道,一家一家敲开别人办公室的门。 电话推销对做生意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它教会舒尔茨即兴思考的能力。上门推销时那么多扇门砰地关上,你必须厚着脸皮,用最简洁的话,三言两语把产品最诱人的地方介绍清楚。这份活挺刺激,让舒尔茨把年轻的活力全发挥了出来,还能使他一直保持幽默

企业文化第7套试题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1、德国的企业文化明显带有(C 理想)色彩。 2.美国企业文化理论源泉是(A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3、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C 亚文化)。 4、中国传统的工商业文化是在(B 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 5、严细精神突出者当首推建于1932年的(D 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 6. 突出个人能力和强调理性主义,是哪个国家的企业文化之特征?(A. 美国) 7. 下面哪种文化不是欧洲国家的文化特征?( B. 亲和一致的精神) 8. “工作效率高,有进取心”反映了企业家哪方面的职业素质和能力?(B. 特征方面) 9. 不为各种荣誉所动心,不为各种仕途所吸引,只求办实业。这是企业家应具备的哪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A. 基本职业追求) 10. 公司的奠基者和创始人通常被称为(A. 共生英雄) 11.日本文化的特征有(A. A 民族昌盛愿望B 学习精神C 忠诚精神D 家族意识和团队精E 和谐一致精神)。 12.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有(A 强调经营理念的重要性B 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 13.美国文化的特征有(A个人主义B 冒险、开拓和创新精神C 自由、平等精神D 实用主义E 物质主义)。 14.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有(A 突出个人能力B 强调理性主义)。 15.欧洲国家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有(A 强调理性主义和创新、竞争精神。B 重视员工的参与管理). 16.东方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有(A 强调集权式管理B 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17.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有(A 制度化B 讲究效力C 强调明确性D 重视物的因素E 强烈的进取精神)。 18.企业楷模的作用有(A 榜样作用B 聚合作用C 舆论导向作用D 调和作用)。 19.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A 基本职业追求B 基本职业修养C 基本职业意识D 基本职业道德)。 20.企业家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A 预见能力B 决断开拓能力C 组织指挥能力D 商业交往能力E 反省能力) 21、市场经济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是企业文化生长的土壤。A 22、市场经济的确立要求以建设共性的能经得起市场经济风云变幻考验的企业文化为基础.B 23、企业精神文明是企业文化的中层内容。B 24、市场观念是企业家一般的观念,它是企业文化的灵魂。B 25、德国的企业文化最早源于1814年R.戴特莱的《经营科学》。A 26.美国政策上崇尚博爱、平等,并把个人主义价值观作为立国之本,这对企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B 27、企业内外的法律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运转具有极大的约束力。A

企业文化理论综述

企业文化理论综述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都是其“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是企业行动的“思想掼”,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 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处理性文化,集中反映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共同利益,对企业中的每一位人员都具有一种无形的巨大感召力。 ☆企业文化作为共同价值观念和共同利益的表现,决定了企业行为的方向; ☆企业文化规定着企业的行动目标; ☆在企业文化的引导下,企业建立起反映企业文化精神实质的、合理而有效的规章制度;

☆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及其员工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前进。 2.凝聚作用 正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凝聚力,才能发展、壮大,一个企业也需要凝聚力,才能走向成功。 共同的价值、信念及利益追求,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增强企业的内聚力。 对一个企业来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常常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因为共同的目标,企业产生极强的向心力;因为共同的价值追求,企业员工就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中的每个成员,会凝聚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黏和剂。 特别提醒: 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而失败的企业也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离心力。 3.规范作用: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管理制度,据此,企业规范员工的行为。并且,这种管理制度往往反映了企业文化的实质。 但是,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再严格的制度都不能真正赢得员工的心。因为制度没有人们的自觉认同是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的。这是现代管理最忌讳的事情。 企业文化是管理制度的升华,它通过把外在的制度约束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规范约束的目的。 二、什么企业文化 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青年学者许宏十分精辟地阐述着:“这里'文化',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人们对利润的心理-------不是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而是对工作环境的感情,不是管理活动,而是造成那种管理方式的原因-------总之,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可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内在素质。

(完整版)国网企业文化基础知识考试题库[01]...

企业文化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企业文化起源于()。 (A)美国(B)日本(C)中国(D)英国 答案:B 2.企业文化理论成型于()。 (A)美国(B)日本(C)中国(D)英国 答案:A 3.企业文化是一种()。 (A)观念形态的价值观(B)理论(C)工具(D)管理活动 答案:A 4.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功能是由于()。 (A)利益驱动(B)感情融合(C)个人与企业理想目标一致(D)职业保障 答案:C 5.员工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经常对照企业价值观进行检查,使自己的行为基本符合企业目标的要求,这属于企业文化的()功能。 (A)凝聚(B)导向(C)激励(D)约束 答案:B 6.与企业外在的硬性管理方法相比,企业文化管理具有一种内在的感召力,使每个员工产生浓厚的归属感,这属于企业文化的()功能。 (A)凝聚(B)导向(C)激励(D)约束 答案:A 7.企业文化的统一性是企业文化容易识别的( )。 (A)外在表现(B)内在基础(C)必要前提(D)必然要求 答案:B 8.企业里的英雄人物是企业中现存或者曾经存在的“典型”,是()的化身,从而能够聚集和感召人们。 (A)企业愿景(B)企业价值观(C)企业管理实践(D)企业使命 答案:B 9.塑造企业价值观必须坚持企业利益和企业()相统一的原则。 (A)社会责任(B)工作责任(C)管理工作(D)生产经营

答案:A 10.()的管理思想是自觉的管理思想。 (A)企业文化(B)经验管理(C)制度管理(D)人文管理 答案:A 11.行为文化是指()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形成的文化。 (A)管理人员(B)经理(C)企业员工(D)生产人员 答案:C 12.()是指社会大众与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与评价,体现着企业的声誉,反映社会对企业的承认程度。 (A)企业责任(B)企业信誉(C)企业印象(D)企业形象 答:D 13.如果一种企业文化没有被企业中全体或大多数员工所接受,那么这种企业文化就不符合企业文化优劣形式标准中的( )。 (A)系统性(B)认同性(C)稳定性(D)统一性 答案:B 14.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对()的认同。 (A)企业家个人的价值观(B)超越个人的共同价值观(C)企业现状(D)企业盈利能力 答案:B 15.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必须能够服务于( )。 (A)企业(B)社会(C)人(D)国家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1.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主旨,其主要实践途径包括( )。 (A)充分地重视人(B)正确地看待人(C)有效地激励人(D)全面地发展人 答案:ABCD 2.企业文化划分为( )等几个层次。 (A)行为文化(B)物质文化(C)精神文化(D)制度文化 答案:ABCD 3.企业价值观取向包括( )等。 (A)经济价值取向(B)社会价值取向(C)伦理价值取向(D)人文价值取向 答案:ABCD 4.企业的外部社会环境包括( )等。

企业文化考试试题(doc 10页)

企业文化考试试题(doc 10页)

判断题 1.企业文化理论是80年代初期日本学者在受到日本经济增长经验的启发,总结、比较日、美企业管理 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错) 2.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 3.1980年,在《哈佛商务评论》上发表的《在经济衰退中进行管理》一文,初步奠定了企业文化理论的 基础。(对) 4.以人为本的管理萌芽于日本的土壤,但开花结果却在美国。(错) 5.成熟型企业文化是一种个性突出且相对稳定的企业文化类型。(对) 6.企业文化是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即多数员工的“共识”。(对). 7.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海尔的管理哲学中带有较浓厚的泰罗科学管理色彩。(对) 8.企业文化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第三座里程碑。(错) 9.企业伦理道德规范处于企业文化结构的表层。(错) 10.约束功能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对) 11.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现象。(对) 12.企业文化积累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基础( 对)

13. 企业文化传播是企业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文化整合的直接条件。( 对 ) 14.企业文化理论是80年代初期日本学者在受到日本经济增长经验的启发,总结、比较日、美企业管理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B.错误) 15.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A.正确) 8.1980年,在《哈佛商务评论》上发表的《在经济衰退中进行管理》一文,初步奠定了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A.正确) 9.以人为本的管理萌芽于日本的土壤,但开花结果却在美国。(B.错误) 19.约束功能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A.正确) 20.企业文化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第三座里程碑。(B.错误) 21.成熟型企业文化是一种个性突出且相对稳定的企业文化类型。(A.正确) 22.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现象。(A.正确) 20.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A.正确 B.错误 B 21.员工形象是企业劳动者的整体形象,它包括管理者形象和一线员工形象。() A.正确 B.错误 A 22.企业伦理道德与企业规章制度没有任何关系。() A.正确 B.错误 B 23.树立企业形象要突出个性,强调差异性,从实际出发,别具一格,勇于创新。() A.正确 B.错误 A 24.企业形象在不同的社会公众对象中的理解和认识是一致的。() A.正确 B.错误 B 25.价值观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 A.正确 B.错误 A 26.企业精神具有实践性。() A.正确 B.错误 A 27.企业文化变革是指由企业文化特质改变所引起的企业文化整体结构的变化。() A.正确 B.错误 A 10.企业的文化起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无关。() A.正确 B.错误 B 11.企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A.正确 B.错误 B 12.企业文化选择的客观标准就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 A.正确 B.错误 A 13.企业文化在发展中不仅具有排异性,也具有整合性。() A.正确 B.错误 A 14.企业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A.正确 B.错误 A 15.经济增长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容()。 A.正确 B.错误 A 16.企业文化不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A.正确 B.错误 B

组织文化理论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关于组织文化理论的研究进展 一、组织文化发展的背景 组织文化理论并不仅仅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关日美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其形成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经济背景、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 1、思想背景 现代主义思潮是近现代资本主义实践在文化和意识领域的表现,其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科技能够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使人类最终由压迫走向解放。 后现代主义不仅对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问题进行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观念进行批判与解构,形成了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欧洲哲学家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奎因、罗蒂等美国哲学家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及以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永无完成论”。虽然后现代主义“矫枉过正”,在批判与反思的过程中走向另一个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解构有余而建构不足,但对西方思想和建构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倡导的人的主体性研究,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追求,无疑为注重研究工业场所中人的价值和精神世界的探究,并研究由此导致的人的行为变化的企业文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经济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日本仅用了30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美国和西欧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传统的注重理性主义的科学管理,并不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而日本企业的目标、战略、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精神因素却在激励人们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效果显著。 威廉·大内(William G·Ouchi)的《Z理论》(1981)、帕斯卡尔(Richard T·Pascal)和阿索斯(Thony G·Athos)的《日本企业的艺术管理》(1982)、特伦斯·迪尔(Terence E·Deal)和阿伦·肯尼迪(Allan A·Kenned)的《企业文化》以及托马斯·彼得斯(Thomas J·Peters)与小罗伯特·沃特曼(Robert H·Waterman)的《追求卓越》(1982)则主要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日本胜出的原因就在于对事关人的价值、规范和精神的企业文化等软性因素的强调,从而掀起了风靡全球的企业文化研究浪潮。 3、实践背景 除了思想背景和经济背景之外,诸多新的管理实践问题也呼唤能够突破理性主义管理弊端的新理论诞生。这些新的实践问题主要有:一是人们的追求由物质世界过渡到精神领域。另一方面,物质的丰富又一定程度上源于人们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可避免的导致休闲娱乐时间的减少,要求工作本身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满足。二是严苛的制度管理对于脑力劳动者效果并不理想。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企业重体力劳动者的比例骤减,脑力劳动者迅速增加。传统的基于理性主义的严苛的制度管理并不为知识工作者所接受,如果仍然坚持这种管理模式,只能降低企业的整体效率。三是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简介(doc 8页)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 美国企业管理创新“四重奏”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简介 在总结日本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并与美国成功及失败企业相比较的基础上,上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先后出版了四本以论述企业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管理学著作,这四本批判色彩相当浓重的著作被称为美国管理“创新四重奏”。这四本著作拉开了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旧的管理模式批判的帷幕,掀起了一股以走向新管理方式为特征的世界性的企业文化浪潮。这些著作的出版也就被公认为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 一、《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该书作者是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拍斯卡尔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1981年2月出版。 本书的中心内容是通过对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比较分析,阐明了日美企业管理的不同特点,并且提出了著名的‘7S”管理模式(如下图)。“7S”是指企业管理中的七项要素,即战略、结构、体制、人员、作风、技巧和共有价值观。前三项为硬性要素,后四项为软性要素。七项因素的英文单词都是字母S打头,故称“7S”模式。 作者认为,美国企业管理非常重视三个硬性要素,即:战略、结

构、体制。但轻视后四个软性因素,即:人员作风、技巧、共有价值观。日本企业固然重视三个硬要素,同时也在四个软要素上下功夫。 本书指出,日美两国企业管理最基本的差异是在对企业价值观和人的看法上。日本人重视集体主义价值观,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价值观。日本企业家总是尽心尽力地向职工讲述企业的基本信念,使个人价值追求同企业价值追求相一致,建立起全体员工共享的价值观。美国企业家大多不能深入地以精神价值观作为号召,和以细致入微的同化过程来团结职工。在对人的看法上,美国企业管理人员,往往把职工看成达到自己目标的客体,是被动受制的工具,是没有人性的“可以互换的生产零部件”。日本企业管理人员则认为人既是供使用的客体,也是应该给予尊重的主体。日本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他们的人员,重视管理人员发展人力资源的技能,并将这种技能传授给他们的接班人。作者在结论中指出:美国的“敌人”,不是日本人或德国人,而是自身管理文化的限制。 二、《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作者: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1981年出版。其主要研究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威廉·大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学位、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机分校的管理学教授。他从1973年开始专问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