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关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制思考

摘要: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同时也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而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浓厚的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西部文化的显著特征,但在西部大开发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体现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大量流失,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法律保护

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各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除汉族外,有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地域广阔的西部地区,缔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水平的体现,是统领该民族精神的灵魂。

一、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十个省、市和自治区。其土地面积5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的22.99%。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在这样的地理、历史环境下,

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如下状态:

1.民族文化的弱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部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废弃了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扬弃和转换中,使得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而使得民族文化人才资源短缺,民族文化传承链有断裂的危险。

2.语言文字的消亡以及具有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的退化。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逐渐萎缩。有些少数民族的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特色。

3.本民族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欠缺。这些人为的因素无疑更加快了民族文化的流失。还有我国的文化遗产已先后被国外申报,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从上述可以看出保护意识还很欠缺。

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制思考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一)内因保护机制

1.要积极调动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要想真正得到保护和发展,关键还是在本民族自身——民族自身才是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意义。可以通过开办学校教育、相关民族文化的学习班等。

2.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结合。西部许多地区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保存较好。以新疆喀纳斯为例,当地的土著居民是图瓦人,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圣地之一。旅游业可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可以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巨大魅力,

3.发展民族特色经济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特色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最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是服饰、饮食、手工艺品、建筑、文物古迹等。我们可以根据现代人们对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途径,将它们开发出来并不断地创新,既能保留传统的精神又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二)外因保护机制

1.立法方面。首先是对国外相关法律的借鉴。国外对民族民间文化立法较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保护民族文化的经验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其次是国内立法的制定和完善。

2.司法方面。法律的实施是影响法律实效的一个关键因素。解决西部民族文化保护中法的实施问题,首先应当唤起政府部门的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支持;此外,要求立法适时适度切合实际,同时严格按照立法原理完善废、改、立等诸多环节。

3.行政方面。首先,发挥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遗产收藏保护机构的主力军作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民族文化抢救的工作,有一定历史价值的给予最佳保护。其次,由各级政府牵头,保护好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资源,

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除此之外,各级党委、政府还要深刻地认识到抢救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且要把它门列入全盘工作规划中统筹安排,要加大工作和宣传的力度,要站在特有的高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产业建立起科学规划、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协调合作的保护机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西部丰富民族文化的消失、损毁、流失的现状,我们不能再等闲视之了,必须用法律手段加以行之有效的保护。否则,消失的不仅只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灵魂、精神与民族自身。因此必须开发与利用并重,发挥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具有举世瞩目而永恒的地位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方慧.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李春华.新疆风物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4).

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期末课程论文 题目: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姓名:李娜 系院:政治学院 年级:2013级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20305052299 日期 2013 年 12月 15 日

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历久不衰,原因就是我们保护、传承、发展了我们的文化。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我国各个民族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都在思考怎么样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能使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落伍或者不被抛弃。同时,又吸收现代化文明中的先进文化,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得到创新,使自己的民族不断的发展进步。 关键字:民族文化发展危机

正文 一、民族文化的概念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与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一样,民族文化的定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 (一)广义的民族文化 广义的民族文化,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二)狭义的民族文化 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狭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等。 二、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因此,发展利用、保护传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我们在传承中,如何去梳理这些内容,如何界定传承的范围,哪些文化可以注入时代元素使其走得更远,都是困扰我们的难题。所以,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我认为,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危机。 (一)民族文字发展危机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文字。以云南为例,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三个民族使用汉语外,仍有22个民族使用着14种文字。

少数民族论文音乐文化论文: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解读的新尝试

少数民族论文音乐文化论文: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解读的 新尝试 摘要:受现代文化的强烈刺激,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复兴、变异、衰退等多种现象,对此,国家的相关部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分析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其解读提出了新尝试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解读;新尝试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的音乐文化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得族群之间的距离缩短,社会文化环境和生存环境变迁,导致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受阻;二是国家有关部门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提出了足够的保护措施,并对此进行收集和重新整理,大大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一、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现状 1.良好的复兴景象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出现良好复兴景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其的弘扬、保护和不断研究。国家鼓励人们学习传统音乐文化,使得大批的文艺才子涌现出来;宗教活动的按时开展、少数民族日常文化活动的展开、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等等,这些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复兴

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无疑是一种推动。 2.衰退现象的出现 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复兴的大前提下也存在着 消失的现象。由于国家为了挽救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确实得到了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为当代青年往往都迷恋一些流行音乐,真正喜欢传统音乐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尽管专家和学者们做再多的工作,后继无人,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解读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 将其传承下去,因此应该从多方面的角度去收集和整理当地地域信息和人文资源。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音乐的学习更是博大精深。 1.国家与人民行为相结合 国家与人民行为的结合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普及和 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对于文化中出现的衰退、变异等现象,国家政府应该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或者减少产生的消极因素,确保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2.表里结合 这里所说的表里结合是指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表层的

2021年广西壮族三月三作文450字左右

2021年广西壮族三月三作文450字左右 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到了。三月三是我们壮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羊、蒸糯米饭、煮彩蛋。下面wtt 就给大家带来2021年广西壮族三月三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年广西壮族三月三作文450字左右1 三月三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妈妈就已经把蒸好的五色糯米饭倒进大圆盆里,热腾腾地活像一个鲜花竞艳的花盘。我吃了几口糯米饭,就来到妈妈身边,帮她选蛋煮蛋。妈妈说:“煮蛋的时候,火不要太旺,以免蛋在锅里开裂。等水开后,你在一旁用筷子将蛋上下翻一翻,好让它们受到均匀的热度,蛋在锅里就安然无恙了。”妈妈说完就忙别的去了。我照着妈妈说的煮好蛋,并把这些蛋涂上七彩颜色,码在竹篮里就像一篮五颜六色的'贝壳。 你可知道,碰蛋比赛是三月三孩子们的最大乐趣。我和妹妹拣了几个又尖又大的彩蛋,朝村口跑去,找伙伴们展开碰蛋大战。 村里的伙伴也纷纷来到村口。我们有的把蛋放在衣兜里,走得慢慢的,生怕蛋在衣兜里“打起架”来;有的把蛋放进毛线网袋里,挂到胸前;有的两手中各拿一个蛋,兴冲冲地跑来。碰蛋开始了,村口顿时热闹起来,小伙伴们这一群那一伙地围在一起碰蛋比高低。“啪!”一个蛋被碰破了,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笑声。我和妹妹拿了四个鸡蛋、四个鸭蛋,和小伙伴碰了起来,结果三赢五输,我们把碰破的蛋一个个剥开皮吃掉了。小伙伴们也在剥蛋,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用涂满各种颜色的手抹着沾在嘴边的蛋,笑了。 我们回到家里,只见妈妈正把一碗碗、一碟碟热气腾腾的鱼、肉、菜摆满一桌。这时,爸爸笑盈盈地拎来了几瓶好酒,同邀来的亲戚好友开怀畅饮。一桌人高高兴兴地吃饭、喝酒,欢笑声在屋里回荡着。 2021年广西壮族三月三作文450字左右2

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护与传承

论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护与传承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饮食文化同样璀璨辉煌。 坐落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15个世居少数民族。由于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特点,山多林密,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区域里过着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各个民族有各自与众不同的风味美食佳肴,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由于各少数民族生活地环境各不相同,加上各少数民族地区文明程度较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方法都极其原始落后,再加之与外界交流甚少,导致各少数民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逐渐发展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各民族就地取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让中华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无可比拟。 当你走进神奇美丽的云南时,你不仅会被迷人的锦绣风光所陶醉,还会被红土高原的少数民族美食所吸引。彝族的砣砣肉,独龙族的石板粑粑,阿昌族的酸菜、傣族的香茅草烤鸡,布朗族的酸肉,拉祜族的剁橄榄,水族的鱼酸,哈尼族的奶浆菌酸菜,纳西族琵琶肉,拉祜族的剁橄榄,傈僳族的排骨鲊,布依族的青苔冻肉,藏族的手抓羊,傣族的竹筒饭、白族的木瓜炖鸡、三道茶,德昂族的酸茶、竹筒捣菜,基诺族的酸蚂蚁蛋汤、包烧山蜘蛛,蒙古族的太极黄鳝、烤全羊、马奶酒……都会让你永生难忘。 彝族是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有着神秘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生活在滇蜀交界的小凉山彝族在悠久历史的熏陶下,也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小凉山的风味菜坨坨肉就是典型的代表,既是他们好客的体现,又是他们豪爽性格的最好体现;用传统古朴的古老烹调方法烙出的美味佳肴独龙族的石板粑粑风味别具;被称为酸中精品的鱼酸是生活在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柳江和龙江的上游地带的水族最具有特色的佳肴,酸中回香、爽快感觉;能歌善舞、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的白族同样有着与众不同飞的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而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韵味深厚,爽口的木瓜焖鸡更是让你回味无穷;被称为“古老的茶农”的德昂族好饮浓茶,竹筒捣菜更是一绝;布依族的青苔冻肉色泽碧绿、清凉爽口、回味无穷……云南各少数民族的饮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完整的、自然的体系,并且有着异常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化的振兴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工作被不断的摆在党和政府的面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总动员令”。进一步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充分肯定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加快文化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势在必行。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走上全面推开的新里程。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及服饰文化 内容摘要: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优势。多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保持活力的良好催化剂,文化的多元,有利于民众活跃思想,提高创新能力,活跃文化生活。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它来源于生活,人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编成歌曲,吟唱出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中装饰物在服饰文化中显出夺目耀眼的光辉,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少数民族人民身上美丽的风景,同时又蕴含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历史积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精髓,将其发扬光大,让其永存。本文将以广西壮族、苗族、瑶族和侗族的民歌及服饰来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并就如何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提出初浅的见解。 关键词:民歌服饰少数民族文化 一、民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

少数民族文化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突破点 ——少数民族工艺品 挑战杯论文 作者:宋晓宁 学校:呼伦贝尔学院 年级:2011级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郭楠

弘扬民族文化的突破点 ——民族工艺品 内容摘要:目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较落后,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旅游业,而且少数民族文化这一块的发展速度较慢,创造的经济价值较低。要想让民族文化传播的更广,对民族文化了解的人更多,那就要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了,不能一成不变了,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改变,进行创新,只有目前的传播方法加以改进和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与发扬。 关键字:中国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工艺品,蒙古民族,发展与创新,产业化,商业化,网络,电子商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遥远的古代起,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在漫漫长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也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我国各少数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由于其居住的环境不同,所以就形成了具有各自文化风俗的特点。谈到民族文化我想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长大,并且我们的性格也与这个文化息息相关。但是要让我们说什么是民族文化,大家就有可能说不明白其具体的概念了。民族文化就是指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习俗,其中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而物质文化包括饮食、衣着风格、住宅、生产工具,

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一个民族的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和独特的文化气质。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会形成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因此想要深入的理解民族文化,就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一、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中,文化作为软国立重要性正在日益凸现,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态势也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外国文化对我国国民的影响日益加重,目前我国出现了一些崇洋媚外的现象,怎么在外国文化的冲击下让我过文化发展的更好成为我们目前急需思考的问题了。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冲击,这是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达到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到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舞蹈和习俗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论文

实现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和本土化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摘要: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拥有本民族创造、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文章阐述了目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困境,重点论述了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在高校中弘扬少数民族音乐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音乐教育重要意义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对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的重任,因此,高校师生有义务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出力。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引入了“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文化”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在文化选择中的重要意议,从而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纳入一个新的视野,并积极地思考在民族音乐教育的课堂上怎样建立以民族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教育模式。这些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建立在本土音乐母语意识、多民族音乐意识以及音乐人类学的观念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推进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深远。 一、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困境 1、在我们长期的音乐教育观念中,普遍把汉族音乐等同于少数民族音乐,用汉族音乐的观念和西方音乐理论来解释少数民族音乐,所得出的结果必然是少数民族音乐须得进行“改造”,方能进人音乐艺术的圣殿和学校里的正规音乐教育。 2、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文章是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基于“美育”和“音乐工艺”模式前提下[1],对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手段进行的探讨,这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经历过的政治、技术、审美的音乐教育发展阶段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它不但使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意识非常淡漠,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3、由于缺乏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认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观念,故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原生传承没有进行更深入、广泛的研究,为此也就难以为当今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提供相应的参照系统。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传说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壮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官。达桂年纪不大,但很有文化很聪明,而且很爱护百姓。有一年,状乡大旱,达桂向土皇帝奏请免皇粮,达桂跪奏道:“状乡大旱,百姓颗粒无收,希望千岁恩准免去今年要交的皇粮。” 土皇帝听后吃惊道:“哦,大旱,我壮乡今年真有这样的天灾?” 韦达桂急忙回禀道:“千岁若不信,我愿伴千岁前往视察。” 达桂伴驾来到状乡,原来真如韦达桂所说的,百姓的庄稼地是一片遭受旱灾的惨象啊!一群群百姓跪在山道上向土皇帝乞求道:“千岁爷,可怜可怜我们吧,今年的收成不够吃喝啊!千岁爷,千岁爷!!!” 达桂跪下说:“千岁亲见,曾经的万顷良田现在连一粒米也没有了,恳请千岁免粮啊!” 听着百姓苦苦的哀求声,土皇帝无奈只好免去状乡的皇粮。土皇帝觉得免去皇粮后,他缺少了很多用来享乐的金钱,而这一切都是韦达桂造成的,打那以后,他对达桂恨之入骨,但找不出什么理由把他除掉,因此施出毒计,阴谋陷害韦达桂。 一天,他把达桂唤到跟前:“达桂,你向来很能干,现在想叫你给我办件事。”达桂听了,从容地说:“请千岁道来。”土皇帝半眯着眼说:“我正在建一座楼阁,缺少瓦片,听说状人的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经久耐用,我要你在两个月以内给我弄900张状人的皮当瓦片用,到时重重有赏,如果完不成,定要从严惩罚。”达桂轻松的答道:“到时就请千岁亲自到城门下点货验收吧。” 两个月过去了,韦达桂毫无动静,到点货验收的时候,韦达桂召集了900个壮家大汉,每个人带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辣椒面来到城门下。 韦达桂高声对大汉们说:“各位壮士,篝火已经准备好了,我们架锅煮饭煮辣椒汤。” 饭煮好了,汤也做好了,这900个大汉呐,一个个的脱了上衣,光着膀子在城门下饮酒,喝辣椒汤,吃糯米饭。个个酒足饭饱、大汗淋漓的时候,土皇帝坐着八台大轿过来了。 土皇帝对韦达桂问道:“怎么样,我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达桂连忙上前行礼道:“正等着千岁爷您来验收,千岁您看,这些贱骨头整张皮都漏水的,不知做楼阁的瓦片是否还合适啊?” 土皇帝下轿一看,一个个壮乡大汉的皮肤上都湿漉漉的,臭气扑鼻。土皇帝用手捂着鼻子,皱着眉头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说完,调转轿子回宫殿去了。 一计未成,又生二计。一天,他把达桂叫到跟前:“达桂,你向来聪明能干,再过一个月皇后就要坐月子了,听说壮家的公鸡蛋很有营养,你给我在二十天内弄490个公鸡蛋来,到时重重有赏。”达桂满口答应。限期到了之后,土皇帝派兵去抓达桂。

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也是从古到今逐渐凝聚成的一个精神大系统。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大系中,在中华文化琳琅满目的鲜活内容中,少数民族文化所占的比例远远超出他们的人口比例。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和繁荣过程中,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贡献 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群众将汉族文化或外国文化与本族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更富浓厚意蕴的民族文化。比如藏传佛教的“天圆地方”、“内圆外方”等思想,就是印度、尼泊尔的佛教与藏族的苯教、北方游牧民族的萨满教结合的产物。从中国西南到东北绵延数千里的藏彝文化长廊也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典型。再如,“万物有灵”的萨满文化是古往今来北方游牧文化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文化至今仍然完整保存在东北的鄂伦春等民族的文化生活中。俄罗斯族作为在中国新疆和黑龙江北部定居的少数民族,他们带来了东正教、复活节、圣诞节等西方文化,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 少数民族在思想文化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充实还表现在他们丰富的史诗文化和歌声文化上。如被搬上银幕成为经典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被称为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的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以及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蒙古族的《蒙古秘史》等等,都在歌颂本民族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的同时,还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民族历史经验和思想智慧。少数民族由于经典文献不多,因而表达人间真情、男女爱情等内容的民歌从古到今比比皆是,如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广西的壮歌、西北各民族的“花儿”等等。都是这些民族用来结交朋友,交流思想,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形式。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贡献 自唐代吸收西域龟兹乐师改造的西凉乐创作出大唐音乐后,汉族的正统音乐才开始补充进鲜活、新颖的民族音乐营养,并使中华民族音乐有了雅俗共赏、汉民结合的持久活力。另外,少数民族的音乐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音乐品牌。如维吾尔族大型演唱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从民间唱到宫廷,又从古代唱到今天。 少数民族不仅能歌,而且善舞。无论是东北的朝鲜族、北方的蒙古族,还是西部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无论是青藏高原的藏族、云贵高原的苗族,还是武陵山区的土家族、西双版纳的傣族,都是有聚会就会翩翩起舞。 少数民族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贡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族饮食代表一方文化,中华56个民族的风味饮食加起来就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大系。例如,汉族菜系中川菜以辣为主,淮扬菜以甜为美,粤菜以鱼虾为鲜,晋菜以酸为味,东北菜以炖为方,仔细分析起来都与各地独特的自然风土人情有关。除汉族菜系以外,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更是特色频出。它们不仅有一方风味,而且有一族风中华民族的饮食中既有各民族的传统特色,又有各民族相互学习从而优化成新的饮食习惯,或者共同聚合成一种新的更加有名的品牌性美味佳肴。将小麦加工成面食,是秦汉以后由西域民族传入内地的。胡饼、搭纳等食物在唐代的长安就很流行。契丹人统治西域时也把西瓜从中亚、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传到内地。胡萝卜、石榴、葡萄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起就开始从西向东传到中原,现在已成为内地的常用蔬菜、水果。 少数民族的文化财富是具体民族的,也是贡献给整个中华民族的。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

贵州民族文化论文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 学生:XXX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黔东南,并且它有着丰富文化,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美誉,但由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和时代的变迁,侗族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变迁 (一)侗族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 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其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而在贵州则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锦屏、天柱等地。 (二)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 90年代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 况令人担忧。如何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对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因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随着村落的消失而灭亡。因此,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物质文化的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其次是现代传媒,移动通讯,电话普及城市乡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而且“三网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不但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逐渐消失、衰落。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益减少,在这

广西文化

广西形象之我所见 学院 专业 年级班别 学号 学生姓名 2011年 1月

正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就是外人对广西的大致认识,而广西的更多方面,却了解甚少。身为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想通过本篇论文独特的角度,让读者们进一步感受广西的文化。本文从广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东盟博览会,民歌节,绣球文化及饮食文化来五个角度来宣传广西的形象。关于东盟博览会及民歌节放入介绍广西文化形象的原因,我认为,随着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每年成功的举办,让外人日渐通过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之类的活动,进一步了解到广西的风采,所以我将东盟博览会和民歌节列入介绍广西文化的符号之一。我从以下五个角度介绍广西: 一、广西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简介 1. 地理位置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邻。陆地区域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5%,居各省区市第9位。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多地少。[1] 2. 气候 广西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7℃至22℃之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都是由北向南递增。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1] 3. 民族 广西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此外,还居住着满、布依、蒙古、傣、黎、傈僳、拉祜、俄罗斯、土、高山、土家、朝鲜、白、藏、纳西等39个民族成分。[2] 二、历史文化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开凿灵渠,把长江与珠江两条水系联接起来,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汉代,苍梧、布山、合浦就有了商贸集市,合浦成为海外贸易港口;唐代,桂州、柳州、邕州、容州城乡出现定期圩市;宋代,出现与交趾商人展开货物交换的搏易场;明清时,广西采矿业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是金、银、铜、铝、锡、铁等矿。据统计,清顺治六年至十八年报开的矿场达127处,居全国第3位。 广西也是我国近现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金田起义、黑旗军抗法、镇南关战役等的策源地和发生地,涌现了洪秀全、刘永福、冯子材等一批杰出人物。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3] 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壁画,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曲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当时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均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广西素有"歌海"之称,主要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墟、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具风味的打油茶等,其中农历三月三的壮族传统歌节,最为隆重。 三、广西南宁东盟博览会 东盟博览会,又称南博会,是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国家级,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徽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中国广西广西南宁举办。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广西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转顺利、商品贸易日趋活跃的背景下,独具区位优势的广西南宁趁势搭建起了以广西南宁华南城为核心的大型商贸物流平台,而随着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在广西南宁启动运行,一个“全产业链一站式”的商品交易展示平台和物流基地正渐趋成型。

10个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10个少数民族饮食习惯 1、白族饮食习惯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须到井边“汲新水”。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进扭时长辈上坐晚辈侍奉。 2、苗族饮食习惯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为主食。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3、回族饮食习惯 回族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在饮食生活习惯中喜欢吃甜食,在菜肴中回族喜欢吃羊肉,对羊肉特别的感兴趣。 4、东乡族饮食习惯 东乡族的日常饮食多为小麦、青稞、玉米、豆子、谷子、荞麦、胡麻和沙甜肥大的"东乡土豆";"东乡土豆"水少面饱,沙而甜,含淀粉量高,东乡人常用土豆作点心、醋、粉条等多种食品,深受人民喜爱。副食是鲜嫩醇香的"栈羊"、牛、鸡、蛋、蔬菜和瓜果。他们一日三餐,饭菜合一、多原料合烹是其饮食的显著特色。 5、白族饮食习惯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胙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以宴请客人。白族人民喜好饮茶。一般饮用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后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瑶、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杂有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 居住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大体说来,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 米粉: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飞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负盛名。 在贵州,糯米饭团还被侗族等青年男女作为社交的礼品和食物,每当赶坳(或称“坡节”)的日子,姑娘们就带着糯米粑饭团(一般是12 个,闰年则13 个)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取其团圆和美之意。比如侗族的侗果,苗族、布依族、壮族的“五色饭”,也久负盛名。 除大米、糯米外,杂粮食品,威宁荞酥就是彝族人民的杰作。“黔西大定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聪明的彝族人民却用苦荞制成了佳味食品荞酥。相传荞酥是明初水西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为给明太祖朱元璋献寿所创制的寿饼,每个重八斤多,饼面图案是九条飞龙围绕一个“寿”字,取“九龙捧寿”之义。朱元璋品尝后连声称赞:“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因其传统习俗禁食猪肉外,其余各族均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兼食牛、羊肉。猪肉除一般的煎、炒、炖、煮成菜外,各族人民还创制出了许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肉菜。 苗族、侗族喜吃“剖汤”。即杀年猪后,将猪内脏洗净切碎,加上边角次肉,加姜、蒜、花椒等佐料合煮成一锅,邀亲友一起共享。每人面前一调料碟子,用大碗舀出“剖汤”,主客团团围坐,喝酒吃菜。“剖汤”味道十分鲜美,酒到醉,主人还唱苗歌、侗歌殷勤劝酒劝菜,气氛十分热烈友善。 侗族的“洗澡肉”也别具一格。杀年猪后,迁取膘肥肉厚者,生切成片,有巴掌大小,然后置一大铁锅,盛清水烧煮至开,将切好的生肉片沿锅边放下,主客围坐,各人面前置一放盐和糊辣椒面的调料碟子。待肉片漂浮至锅面,就算煮熟了,将肉片拌上盐和糊辣椒面即食用,主客相互劝酒劝肉,杂以戏谑嘻闹, 酒香肉肥,欢声笑语不绝。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范文

民族传统服饰往往能体现出一个民族对美的观念,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为大家带来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7月21日,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上百名瑶族妇女在向中外游客展示传统纺织技艺。近年来,该县通过挖掘民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传习基地、开设服饰制造技艺传习班、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等举措,加大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有效保护与活性传承力度。去年,红瑶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由当今世界的经济一体化而引发的包括文化诸领域逐渐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人在族群辨识上早已失去了判断力与载体。在西方科技、商业、经济和文化的强大诱惑和吸引下,西方的政治与高科技,文化意识和审美已逐步熏陶和教育着我们。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们所有人几乎都在这种教育下毕业了。 今天,我们说着最时尚的名词,干着最时髦的事情,快速引进着所谓西方最先进的文化、管理和科学技术等等。我们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思想的意识上已经与西方接轨了——那就是一切向西方看齐。我们似乎比从前先进了许多,但从服饰文化的角度上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问题。也许没有人愿意去思考,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民族服饰文化的彻底消亡是必然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各项经济指标迅速提升,中国正在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文明的冲击波已经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明步伐也大大加快,经济变革日新月异,如火如嗏……,但民族服饰文化的存留与保护却在经济的大潮中呈现着一种尴尬的窘境。 现代文明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完全破坏了民族服饰文化存在的基础,二者几乎不可能共容。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速度是不可预料的。今天,在依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领域,我们已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的文化部门和很多专业人士都在大声呼吁要尽快采取措施,从宏观上规划,投入必要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力图对现存的民族服饰文化予以保护和开发。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由于民族地区的差异和民族文化的脆弱性,我们基本上没有找到一种既能融入所谓现代文明,又能存留、保护和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的方法。文件规划更像是一纸空文,口号还是口号,愿望仍是愿望,服饰文化的基础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制造多少漂亮的口号和规划也无济于事。 现代文明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商业化,有人力图用商业的手段,曲线对民族服饰文化进行保护与发掘。然而实际情况是,凡是进入商业化领域的就几乎就没有什么民族服饰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论文

《彝族的民间歌舞艺术》 彝族是中国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亢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 彝族民歌从题材分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从曲调分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有“俄”、“雅”、“左”、“格”、“毕”等。“俄”是彝语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内容多为触景生情之作;“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的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歌。 彝族的民歌音乐存在三个色彩区: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的大小凉山,云南的中、南、北部,贵州六盘水地区和毕节地区。凉山彝族的山歌称“丫”或“丫合”,独用假声或小嗓的高腔唱法,调式常有交替或游移现象。由于当地生产力低下、群众的生活非常困苦,倾诉悲惨生活、渴望自由的“撒朱合”(诉苦歌)山歌非常多。此外,凉山彝族的叙事歌、婚嫁仪式过程中的“媳谐尼几”(婚嫁歌),以及由“阿冉妞”作为特有歌头词句贯穿的“古朱合”(情歌)等歌种,也很有代表性。其中,意为“妈妈的女儿”的《阿莫里惹》,叙述历史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等长篇叙事歌,也都是彝族民间文学中的杰作。 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 彝族民间歌舞有以下内容: (1)老帮腔,又称大帮腔。它是安定彝族独特的民间歌舞,边跳边唱,一人起唱,多人用不同声部和声,有《直歌》、《翻歌》、《两翻》、《一直一翻》号口,最小一筒为吹口,仅限于起程或出行间发号,以振声威。 (2)跳秋歌。景东彝族跳秋歌,为期三天,从每年立秋那天开始。歌场设在宽阔的草皮地上,既为集市,进行农副特产交流,繁华经济,又为歌舞场,进行山歌对唱和千余人的集体舞蹈,也为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场所,使青年人成双成对,白头到老。 相传,跳秋歌的兴起,是因彝族祖先认为在立秋那天下地下田,会把庄稼碰“秋”(枯萎),没有收成。所以,立秋这天就在家休息。勤劳聪明又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就利用这天时间来举行娱乐活动,逐步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跳秋歌,并一代又一代沿传下来。每到立秋,人们身穿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跳秋歌。做买卖的在一边交易,跳舞的在一边娱乐。尽情地唱呀,尽情地跳呀,不分白天

浅谈玉林的饮食文化

浅谈玉林的饮食文化摘要: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同样,玉林风味名吃,也传达着玉林旅游美食的观念和文化。玉林位于广西的东南边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饮食文化,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也给玉林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优厚的地理条件。特色肉类食品如牛巴,陆川猪、、、,特色风味小吃及佳节美食打造了玉林饮食文化的品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单一的观光游已不能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在观光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增强旅游饮食的参与性与体验性。“美食文化”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内人士的追捧。提升玉林旅游名吃品牌,整合玉林的饮食文化资源,将其开发成具有竞争力的亮点旅游项目,推动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千州万州郁林州 1.1历史悠久 玉林原名郁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被誉为“岭南美玉,胜景如林”的玉林,自古享有“岭南都会”之美誉。包括玉州区、福绵管理区、博白县、兴业县、陆川县、容县、北流等众多县,每个县有着不同的民俗风情和不同的饮食习俗,共同造就了玉林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玉林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商业重镇,流动人口众多,而且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移民大潮,对玉林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1.2环境适宜 玉林市是我国南方重镇,位于广西的东南边陲,常年高温多雨,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缓广阔, 给各种植物种植生长提供了较好的气候条件。农牧业发达,加之这里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因而商业贸易繁荣,历来为商贾云集往返之地。玉林市成为广西粮食主要生产区、全国粮食、水果、禽畜生产基地。 1.3气候条件 玉林的饮食文化从属于岭南粤文化,岭南饮食文化在广西的分布主要是沿西江平原-大瑶山-南宁-百色汉族区域为北界,以南为岭南饮食文化,以北西南饮食、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在这条线以南,基本处于北回归线以南,自然带处于热带,气候带属于南亚热带,又称准热带或半热带,是典型的亚热带向热带的过渡区域,年平均气温在20-23度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2度以上,降雨丰富,基本长夏无冬,湿度大,气温高,无雪,偶有霜。这种气候对饮食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2、特色肉类名声响

富有情趣和文化意境的少数民族服饰_玉时阶_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_述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34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34 NO.1□JAN.2012 187   书       评   周   健 富 有 情 趣 和 文 化 意 境 的 少 数 民 族 服 饰 富有情趣和文化意境的 少数民族服饰 ———玉时阶《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述评 □周 健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179(2012)01-0187-02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之外,还代 表一定时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从一开始就与广西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将广西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风俗、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观念、历史传统、工艺技术等文化传统汇集于一身,是民族文化的缩影。 玉时阶教授著的《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一书,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图片,展示和阐述了富有情趣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意境,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濒临消失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如何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纵观全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选题新颖,立意高远,分析透彻 受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冲击,当前各国传统文化的濒危状况十分严重。作者以濒临失传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为选题,历时3年,深入广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进行田野调查后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在濒临消失,有些已经消失,保护形势严峻;有关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许多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技术后继无人,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没有人愿意学习传统服饰制作工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穿着民族传统服饰,而是改穿时装,只有村寨中上了年纪的人和个别旅游景点为招揽客人以及节日时才穿着礼仪性的民族传统服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外来文化传入的紧逼下,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中日趋衰退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和不争的事实。 当今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剧变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作者进一步指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文化危机,几乎都与人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有关。“脱下民族服饰,藏之箱底;换上时装,张扬入市,这只是发展中国家服饰发展追逐西方服饰发展、农村服饰发展追逐城市服饰发展、少数民族服饰发展追逐汉族服饰发展的潮流现象之一。 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发展就是好的,新的要取代旧的,却很少有人考虑该如何发展,很少有人询问为追逐潮流的发展我们失去了什么,这个代价是否值得?”这种追逐潮流的做法,不仅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而且也是学术界不应回避的问题。作者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问题放到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语境下进行考察研究,显示了作者的宽阔的学术视野与较高的学术水平,大大拓展了服饰理论方面的研究,对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创新与研究视角新颖 以往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多从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等角度去进行研究,鲜有其他视角,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理论研究的创新。 该书作者对此做了很好的尝试,作者采用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文化学、美学、宗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理论来研究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象,从服饰的起源、制作变迁、服饰文化意境、服饰工艺、服饰色彩、服饰图案纹样、服饰文化功能、服饰变迁概况、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不同角度切入,展开讨论,以饱满的民族感情、精练的文字阐述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民族情趣和深刻的文化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