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一、“毒胶囊事件”的概述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永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的13种胶囊药品是:脑康泰胶囊、愈伤灵胶囊、盆炎净胶囊。苍耳子鼻炎胶囊、通便灵胶囊、人工牛黄硝锉胶囊、阿莫西林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羚羊感冒胶囊、抗病毒胶囊、清热通淋胶囊、胃康林胶囊、炎立消胶囊。目前国家有关机关已经严肃地办理了这起严重的药品安全事件······毒胶囊事件的反响:几年前就有专家披露用蓝矾皮生产的工业明胶被无良商家用来做药用胶囊,可见毒胶囊的存在不是什么新鲜事。

近年来社会反响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少都是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才出面进行查处的,可见地方监管部门的失职。

截至17日,河北省阜城县公安机关已抓获涉嫌生产假冒产品的学洋明胶蛋白厂的犯罪嫌疑人8名,其中刑事拘留7名,1人因哺乳期取保候审;公安,质监等部门共查封这家企业的产品200余吨。

二、事件原因分析

(一)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追求利益最大化

毒胶囊的问题属于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相互勾结,为了谋求利益不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图便宜居然毫无异议,甚至是药品生产企业明知这种胶囊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却也投入药品生产使用,明胶厂、胶囊厂、药厂都了解“毒胶囊”来龙去脉,都丧失了企业的道德底线,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政府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毒胶囊之所以能一路绿灯从生产企业再到流通环节,监管部门难辞其咎,难逃其责。毒胶囊事件不是个人的失职,而是监管部门的缺位,监管乏力已成为威

胁药品安全的一个严重问题。毒胶囊事件的发生看似突然,但对从业者和药监部门来说,胶囊铬超标并非一个突发事件,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甚至早已为他们知晓的问题。但是,出于地方利益(税收、当地人员的就业等)、行业利益,或者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它们或是对此“充耳不闻”,或是“点到为止”,没有进行有效打击,导致违法企业肆无忌惮。

(三)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实施不普及

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在最容易发生问题的药品流通环节,即过程监管方面异常薄弱,甚至可以说存在真空地带。造成毒胶囊事件的原因还有药品生产企业违法成本过低。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这方面的法律规定不够严格导致药品生产的违法成本低而守法成本高,《药品管理法》第52条规定直接接触药品的表面材料和容器必须符合药用要求。但是却没有规定违反这一条的惩罚,所以其实就是一个纸老虎。一些不法厂家利用这方面漏洞,知法犯法,用工业原料生产空心胶囊,从中牟取高额利润,置人民生命安全于不顾。

三、事件造成的影响

(一)企业:短期获利,长期有损企业形象

毒胶囊事件的出现源于巨大的利益诱惑。从短期看,涉事企业虽然从中获取了高额利润企业,但从长远看有损企业形象。以修正药业为例,修正药业一直标榜着做“良心药,放心药”,但是却被查出毒胶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严重破坏了企业一直以来在人们心中的良好形象,事后被网友誉为“修正药,黑心药,坑爹药,专注皮鞋30年”。虽然企业在事后向社会公开道歉并且找回了问题胶囊但对一个本着做良心药放心药的著名企业来说,此次事件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

(二)政府:政府信誉受损,人民不信任

毒胶囊被曝光,我们又看到了媒体曝光发挥了巨大的监督作用。近年来曝光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遵循着媒体曝光、政府出手、企业被查处的标准程序。十三家的毒胶囊,居然一家都没有被专管药监的政府部门发现,却是由媒体揭发的,对于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人们质疑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和办事能力,政府部门的声誉受损。

(三)消费者: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生命健康受到威胁

毒胶囊事件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毒胶囊事件侵犯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以及知情权。这次事件也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问题胶囊事件曝光后,有患者自行打开胶囊只服用药粉,有的甚至拒绝胶囊药,可见此次事件对消费者造成的恐慌之大。

四.解决措施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较多,食品加工企业的进入门槛较低,食品的质量标准不统一,这种多重监管导致责任不清,最后成了无人监管。所以我国应该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完善,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填补法律规定方面的漏洞并成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特别是政府机构。同时政府应加大惩罚力度,一经查实,严肃处理食品安全事件的肇事企业,提高企业的风险成本,追究其法律责任,在社会上起一个震慑的作用。此外,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信用的教育和宣传。

(二)政府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树立和践行政府监管责任美德药监部门应严格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加大监管力度,违法必究,决不能不作为或有所偏袒。强化政府部门对人们生命安全负责的意识,树立执法理念,履行好政府的道德责任,为全社会树立一个好的道德典范,推动社会整体道德的发展和完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强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重建企业伦理文化

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只有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才会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所以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社会利益。一个企业绝对不能仅仅以赚钱为唯一目标,还应服务社会,创造文化,提供就业机会,捐款资助贫困地区等。因此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严守自己的社会责任,守法生产,诚信经营,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远发展。此外,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对整个社会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四)媒体和大众应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三鹿奶粉”、“毒豆芽”、“染色馒头”等都是由媒体揭露出来的。为了我们今后能买到放心的产品,媒体应该加大对食品药品等产品安全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消费者也应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不要只相信品牌,另外一旦出现侵犯人身安全的行为,不能漠视,应该积极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在当今社会,没有人能独立于其他人而存在,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社会道德和义务的承担。因此面对危害公众安全与健康的行业潜规则,绝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毒胶囊事件的案例分析

毒胶囊事件的案例分析 自古以来,我们在受伤或者是生病的时候,都习惯于向医学求助,吃药打针,以求战胜病痛,延年益寿,医药一直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命紧密相连,说是关天的大事亦不为过。而谁又能想得到,这些用来救命的良药,会有一层剧毒的外衣呢? 2012年4月15日,央视报道河北、江西个别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这些含有毒物的毒胶囊,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 而这起毒胶囊事件,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与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一样,它的发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严重践踏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如何能够潜伏几年不为人知,如何才能避免此类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是xxxx 毒胶囊,是指用工业皮革废料来做成药用胶囊。从工业皮革废料变成药用胶囊,经过多次的工序,辗转几个厂家,最后进入到流通领域,被千千万万的人们消费,这其中经过的关卡无数,却没有一个关卡真正的起到了把关的作用,用廉价有毒的工业明胶替代价格较高的食用级明胶,这样明显有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事情却在默认当中变成了行业的潜规则,就像之前的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鸡蛋,地沟油一样,拷问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良知,也是我们的管理制度和法律的威严! 一件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到销售流通,应该有很多的机会可以阻止这些有毒的东西进入人们口中的。就毒胶囊来说,以工业明胶的价格采购食用级明胶,可能吗?显然不合理的价格后面是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心知肚明的吗?就算采购人员被蒙蔽,那么相关的检测手段没有吗?检测原材料重金属超标不是什么难事,就是检测成品药用胶囊的重金属含量,也应该是每一个有责任的厂家理当做的事情,但是这些层层检测之下,超标的药用胶囊一样是一路绿灯的顺利进入消费流通领域,这当中的原因是什么? 显然是利益,暴利驱使人们铤而走险,暴利蒙蔽了人们的双眼,这不仅仅是毒胶囊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原动力,同样也是相关事件的屡禁不止的源头。其实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资本论》当中说的很明白,资本天性是追逐利益的,当有300%的利润的时候,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 然而这并不是此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唯一原因。资本的逐利性自古以来都是不择手段的,但是在监管制度和法律制度相对完善的西方国家,此类事件出现的机会就很少,究其原因,除了西方拥有相对完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之外,西方相对完整的社会诚信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事实上,我们国家经济腾飞之前,这样的事情也很少发生,因为当时人员的流动性很小,社会关系网相对固定,违反道德会导致原有的社会评价降低,而重建良好信誉的成本就相对很高,而现在社会人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比较薄弱,重建也相对容易,这样导致那些人们在道德方面的约束大大削弱,也就是我们的普遍感觉到现在人们的诚信不如以前,社会道德水平整体下降的原因。 只是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想要建立起每个人的完整的社会诚信评价机制,将一切社会生产生活纳入这个体系之内谈何容易,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却不是一朝一夕可

毒胶囊事件的回顾与思考(食品安全作业)

论文成绩《食品安全与饮食健康》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毒胶囊事件的回顾与思考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 学院XXXX 专业年级XXXXX 联系电话XXXXX E-mail XXXXXX 填写时间2015年6月7日

毒胶囊事件的回顾与思考 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 XXX 摘要:2012年4月15日毒胶囊”事件曝光,药厂采购毒胶囊产品涉及9个药厂生产的13批次药品,涉及企业包括海外制药、四川蜀中、修正药业、通化金马等。“毒胶囊”事件立即引发了市场的极大震动。 关键字:食品安全;假药;皮革下脚料 一、毒胶囊事件的回顾 1.毒胶囊的危害 毒胶囊之所以有毒,是因为在制作胶囊的途中,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导致铬超标,从而对人体产生危害。, 铬金属很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2.事件曝光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及<东方时空>报道部分明胶厂商用皮革下脚料制造药用胶囊,药厂采购上述胶囊产品涉及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毒胶囊事件最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华宝证券4月16日发布研报点评此事,研报认为,打击制药造假,有利于树立医药行业正气,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国家急需加大医药卫生投入,实践已证明医药招标“唯低价论”在实际操作中不可取,是催生“假药”、“劣药”的因素之一,要引导医药行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还有赖于国家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医患矛盾的实质问题在于日益增长得医疗卫生需求与政府医疗卫生投入之间出现了较大差距。政府必须加大医疗卫生投入,保障和进一步提升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让社会的建设者分享发展的成果。 针对媒体报道的华星、卓康两家胶囊厂涉嫌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事件,上海证券发表研报点评,研报认为,工业明胶制药用胶囊危害大,药用辅料规范化势在必行,这将利好龙头企业。报告称,随着药用明胶市场的规范,A股市场中以生产正规药用明胶为主营品种的青海明胶与东宝生物或将受益,而辅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如尔康制药等也将受益行业景气度提升。 3.事件发展 毒胶囊事件央视报道发出后,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有企业已经宣布召回问题胶囊。丹东市通远药业有限公司宣布召回被曝光批次的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铬含量超标最严重的通化颐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宣布召回被曝光批次的炎立消胶囊。据报道,对央视关于铬超标胶囊的报道,修正药业方面回应称,其生产的胶囊完全合格,并将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修正药业集团董事长修涞贵此前向记者表示,修正药业对“羚羊感冒胶囊”的留样进行了自检并未发现铬超标。他同时表示,随后要将留样送至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而吉林省辉南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则于15日在其官网上发出一篇《关于我企业使用抗病毒胶囊壳重金属“铬”含量的说明》。“说明”中提到,“在2000版药典中,检验标准没有重金属铬的含量测定,只是规定重金属的含量标准为不超过5mg/kg。曝光的我企业抗病毒胶囊(产品批号:091102),是2009年11月份生产的,正是执行2000版药典标准,所生产抗病毒胶囊(产品批号:091102)为合格产品。事件中,原料企业

肯德基45天“速成鸡事件”案例分析完整版

管理案例分析作业 案例分析题: 1,收集有关于“管理道德的企业”的遵守或违反道德准则的相关案例。(课堂随机抽问小组成员一到两名。) 2,问题: ①该案例中的企业遵守或违反了什么样的道德准则? ②其原因是什么? 3,答案: 问题一①答案:肯德基“速成鸡”事件,KFC集团与栗海集团违反了以下企业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一)热情友好、顾客至上 1.这是一种道德感情,又是一种道德行为 2.是满足顾客受尊重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 3.是我们品顶企业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质量上乘、环保安全 1.是制造行业的基本规范。 2.关系到国家、行业、企业的声誉。 3.关系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三)行为合法,真诚公道 1.这是行业的基本规范,是传统的道德行为。 (四)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1.法规是职业活动的基本保证。 2.廉洁奉公是我们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3.是抵制不正之风的重要内容。 (五)热心公益,回报社会 1.是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尊重公民人格的体现。 2.是人道主义的表现。 3.是国际主义的体现。 (六)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1.是新型人际关系的需要。 2.是职业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 3.是在现代社会生活形态下,一切生存活动的要求。 (七)钻研业务,提高技能 1.业务技能好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手段。 2.提高技能是参与竞争的需要。 3. 提高技能是适应人才竞争的需要。 (八)锐意改革,开拓创新 1.这是跟上时代,进一步建设好企业的需要。 2.是迎接新挑战的必须。 3.是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关键。 (道德管理特点: ①把遵守道德视为一项责任。 ②以社会利益为重。 ③尊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④以人为本,强调人性。 ⑤超越法律的要求。 ⑥恪守自律。 ⑦以组织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问题二②答案: 总结:速成鸡事件发生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KFC快餐连锁店扩展太快,年开店500家,质量问题频出不断。高速扩张管理脱节,缺乏合理有效的系统管理。 各种质量事故从根本上说还取决于企业是否真正对社 会、消费者有责任心,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

时事热点小论文-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学生时政小论文 --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了“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事件。河北的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后,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这种劣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人们食用后,对身体会产生严重伤害。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深恶痛绝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这一类恶性事件屡屡出现的原因在哪里?1,药品生产厂商的利欲熏心,为了挣钱不顾一切,法制观念淡薄,为了降低生产药品的成本,不惜降低药品的质量违法使用工业用品代替药用辅料。2,社会风气不正,多年来各种添加剂,非法替代材料等等事件频频曝光,结果不法分子并没有得到非常严重的惩罚,于是大家就都变得肆无忌惮。3,该事件的发生与“唯低价招标”的政策导向是有关联的,在企业竞争中,一些企业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不惜采用违规的原料。种种原因,使毒胶囊问题存在许多年才被世人所知。 我们应该从毒胶囊事件中反思我们的错误。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1,毒胶囊事件不是少数药品企业的孤立事件,而是一个行业问题,我们应该从系统整治的高度上进行深刻认识。毒胶囊事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少数几家大型药企,而是一个跨地域、全行业的全国性事件。所以,对毒胶囊事件不能仅仅进行个别案例进行处理,而必须从源头入手,进行综合系统的全方位整治,彻底斩断罪

恶的利益链条。2,毒胶囊事件不是个人的失职,而是监管部门的失职,监管乏力已成为威胁药品安全的一个巨大因素。要让毒胶囊之类事件不再发生,政府相关部门就必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承担起国家人们赋予的责任,违法必究,执法必严。3,毒胶囊事件的出现,源于巨大的利益诱惑。因此,对不法分子,一经查实,我们绝不能有半点心慈手软,必须让它们受到法律的严惩。 最重要的,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严重缺乏,近些年“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等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事件成出不穷,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国力空前增强的时代,中国的国民却生活在一个基本的身体健康都无法保证的社会。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一些企业为了利益,失去自己的良知,沦失自己的道德。这中现象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是我们应该深思的!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 【简述】:毒胶囊事件最早由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于2012年 4月15日在《胶囊里的秘密》这一期节目中曝光的。随后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该事件。 该事件为一些胶囊生产企业利用工业明胶生产胶囊并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所引起。 全国著名的胶囊之乡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所出产的同种型号的胶囊之间的单位出厂价格差别很大。调查者对此随即展开调查,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胶囊的主要原料是明胶,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的关系。为此,调查者展开了更深一步的调查并最终发现了廉价明胶原料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再对明胶原料的生产做进一步调查后发现,生产廉价胶囊的胶囊企业所用的明胶原料为工业明胶,该明胶的生产使用了一种价格低廉的“蓝矾皮”作为原料。“蓝矾皮”即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裁剪下来的下脚料,重金属铬含量超标严重。由“蓝矾皮”生产的明胶铬含量严重超标,由这种“蓝皮胶”生产的胶囊铬含量同样超标即为“毒胶囊”。 此事件一经报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也高度。卫生部长陈竺对毒胶囊事件表示,“胶囊重金属超标要依法管理,有责任的企业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卫生部于2012年4月21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相关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随后并发出了《关于召回和暂停使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的通知》。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要坚决查处毒胶囊事件所涉渎职等职务犯罪。公安部门高度重视此事件,立即部署有关地方公安介入侦查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展开查处工作。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由于涉嫌铬超标,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药用胶囊视同药品进行管理。” 【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用含铬超标的工业明胶 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并销售的企业以及用铬含量超标胶囊生产药品并销售的企业的行为为单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生产并将工业明胶销售给生产含铬超标要用空心胶囊的企业的明胶生产企业的行为也构成单位犯罪,并应负一定的刑事责任。对用含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并销售的企业及相关负责人以及用铬含量超标胶囊生产药品并销售的企业及相关负责人应依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生产销售假药罪判处。对于生产并将工业明胶销售给生产含铬超标要用空心胶囊的企业的明胶生产企业及相关负责人应按其共犯判处。 【思考】:当前人们对毒胶囊事件争论比较多的两个问题是空心胶囊是否为 药品以及如果“毒胶囊”是药品是劣药还是假药。 现在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空心胶囊是否为药品。2000年7月1日起,胶囊质量标准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控制标准。2001年1月2日,国家药

研究员应当具备的思维

研究猿必备的思维框架 (本文由上海中金投资集团高级分析师曾丹华撰文并推荐)导读:基于一个基础的思维框架,我们可以在其上挂上更多有效的武器和视角,帮助我们系统思考,认识复杂性,帮助我们区分真相和幻觉,区分真正的聪明和肤浅的事后诸葛亮。 文章(如果能够称其为文章的话)是个人在长期的行业研究工作中点滴积累和修正而成的阶段性成果。目的有两点,第一,我强烈赞同投研界的一个说法并且深有体会:有框架比没框架要好。 第二,借此也想为辛劳的研究猿(媛)们正名,研究是个无底洞,研究是很复杂的,任何号称"投资很简单"的人,要么是早就经历了前期复杂的过程,成功实现了化繁为简,要么就是被投资大师洗脑后陷入无可救药的教条主义,认为只要依赖若干教条式的所谓常识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教条和常识往往是在事后才被证明是正确的。就像我们常常经历的那样,在止损和净值回撤之后不停反思,反思,反思,最后变成了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蹩脚的投资者。我们需要直面我们认知和预测能力的固有局限,直面投资的复杂性。 基于一个基础的思维框架,我们可以在其上挂上更多有效的武器和视角,帮助我们系统思考,认识复杂性,帮助我们区分真相和幻觉,区分真正的聪明和肤浅的事后诸葛亮。 1.公司研究基本要素 行业研究:产业链/竞争/波特五力/SCP/博弈论。 公司:商业模式/非企业属性/人-文化-生态-战略。 历史绩效:成长性/战略能力/优势打造/抗经营风险能力/管理。 定位、竞争战略与核心竞争力(核心市场-资产-能力)。

管理层与治理:进取心+诚信+动力+战略+历史绩效。 公司价值链分析/关键驱动因素。 产品与业务:客户需求/供需前景/定价力/周期性/可扩展的新业务。 财务表现与归因:盈利性-杜邦/经营效率/成长性/CF/BS/CapEx。 业绩预测:业务拆分/趋势/成长性/透明度/多情景分析。 资本市场:增减持/诚信记录/融资/回购/股价波动/贝塔。 风险分析:关键驱动因子的变化/关键环境变量的恶化。 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提炼公司投资要素的第一步,全面鸟瞰公司的方方面面,收集信息,积累数据,为后续的步骤2-6打基础。 2.公司分析变量1:市场需求空间+护城河+成长性+卓越管理+安全边际 产品/技术/商业模式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该需求/市场空间有多大?是否已启动?过于细分? 潜在客户有哪几类?需求点、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如何? 需求演化的驱动力是什么?(认知/心理需求/功能需求) 未来3-5年需求的发展趋势如何?会不会爆发、减弱或消亡? 有无潜在的替代品?进入退出有无壁垒? 客户购买行为的实际决策逻辑是什么?心理学是什么? 需求/市场有哪些特点?有无周期性?如何波动?区域性? 价格是否受管制?业务模式如何复制以实现增长? 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会导致竞争格局改变吗? 3.公司分析变量2:护城河/竞争优势 我们将公司的竞争护城河粗略分为如下9类:

毒胶囊事件引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由“毒胶囊”事件 引发的对企业应承担的社 会责任的思考 班级:城市经济0901班 小组成员:黄微刘长玺冯丹张蔓辰潘琦珍朱梦娇张 增正郭占广刘涛孙健褀王振龙

小组说明: 我们组的讨论主要是围绕一个案例展开,演讲主要以演讲为主,ppt和电子杂志为辅。 小组任务流程: 1、大家先自己查资料,找最近一段时间的社会新闻; 2、小组第一次开会,确定新闻,确定主题,然后对该主题 要从哪些方面讨论分工。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每个人负责记录一部分,也是自己撰写的那部分。最后明确分工; 3、每个人回去完善自己的那部分; 4、第二次开会,资料汇总,细节修改; 5、PPT演讲的演练。 小组分工: 黄微:案例分析报告的整理汇总修改 刘长玺:PPT的制作、电子杂志制作以及演讲 冯丹:企业对投资者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 朱梦娇:企业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 张蔓辰:企业对顾客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 潘琦珍:企业对投环境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郭占广:企业对竞争者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张增正:企业对社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 刘涛:视频的收集与剪切 孙健褀:PPT模板的筛选 王振龙:总结

由“毒胶囊”事件 引发的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这是最近在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说得便是引起各界关注的毒胶囊事件。近年来,我国可谓食品安全事故不断,从三鹿事件以来,再到双汇瘦肉精、老酸奶加工业明胶等等,让人们选择饮食慎之又慎,然而这些事件还没有淡出人们的记忆,马上有爆出救命药居然使用毒胶囊的消息,这无异于给本来就缺乏可信度的药食企业雪上加霜。药物本该替人解毒,但没想到它本身成了祸害身体的帮凶。“毒胶囊”事件引发大家对药物质量的担忧。 毒胶囊的诞生,大概经历这样的流程:以废皮革制成工业明胶,工业明胶被药用,制成空心胶囊,药企采购这样的胶囊,带“毒”药品就产生了。 废皮革中含有铬,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2010版《中国药典》明确规定,药用胶囊以及使用的明胶原料,重金属铬的含量均不得超过2mg/kg。有毒胶囊的重金属铬的实际含量严重超标。有记者在华星、卓康两家胶囊厂,分别对白袋子明胶原料和药用胶囊成品进行取样,送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经过检测,这两家厂的白袋子明胶的铬含量分别为62.43mg/kg和103.64 mg / kg,这两种明胶重金属铬含量分别超标30多倍和50多倍。两家厂的药用胶囊样品中铬含量分别为42.19mg/kg和93.34 mg / kg,分别超标20多倍和40多倍。关于药用胶囊的生产,不是没有政策和制度。《中国药典》明确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然而,为了牟取

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一、“毒胶囊事件”的概述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永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的13种胶囊药品是:脑康泰胶囊、愈伤灵胶囊、盆炎净胶囊。苍耳子鼻炎胶囊、通便灵胶囊、人工牛黄硝锉胶囊、阿莫西林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羚羊感冒胶囊、抗病毒胶囊、清热通淋胶囊、胃康林胶囊、炎立消胶囊。目前国家有关机关已经严肃地办理了这起严重的药品安全事件······毒胶囊事件的反响:几年前就有专家披露用蓝矾皮生产的工业明胶被无良商家用来做药用胶囊,可见毒胶囊的存在不是什么新鲜事。 近年来社会反响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少都是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才出面进行查处的,可见地方监管部门的失职。 截至17日,河北省阜城县公安机关已抓获涉嫌生产假冒产品的学洋明胶蛋白厂的犯罪嫌疑人8名,其中刑事拘留7名,1人因哺乳期取保候审;公安,质监等部门共查封这家企业的产品200余吨。 二、事件原因分析 (一)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追求利益最大化 毒胶囊的问题属于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相互勾结,为了谋求利益不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图便宜居然毫无异议,甚至是药品生产企业明知这种胶囊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却也投入药品生产使用,明胶厂、胶囊厂、药厂都了解“毒胶囊”来龙去脉,都丧失了企业的道德底线,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政府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毒胶囊之所以能一路绿灯从生产企业再到流通环节,监管部门难辞其咎,难逃其责。毒胶囊事件不是个人的失职,而是监管部门的缺位,监管乏力已成为威

2012年危机案例解析——毒胶囊事件

危机传播管理案例分析 ——毒胶囊事件解析 姓名:王会珍 学号:U200917739 班级:广告0901班

毒胶囊事件:黑心药VS良心药 食品为人延续生命,药品则为人挽回健康,当食药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最为普通公众,我们该何去何从?2012年,一把胶囊,一个行业“潜规则”,牵扯出了多少出“皮鞋很忙”的闹剧? 毒胶囊事件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食药品领域的又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铬超标”、“毒胶囊”严重触动了药品安全的底线,黑心企业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值得注意的是,“毒胶囊”事件所引发的大范围的指责舆论和愤怒情绪,不但指向了涉事的9家药企,更把相关政府部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一、案例回顾 1.危机周期分析 2012年4月9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内幕很可怕”,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明胶的关注,问题胶囊浮出水面。毒胶囊事件自此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引发了全国医药用品界的轩然大波,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问题充满了疑问,导致了社会的恐慌。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恶果持续至今,公众对我国药品的质量问题尚未完全消除疑心。下面我们从危机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毒胶囊事件。

1.1、 萌芽期(2004年5月~2012年4月14日) 2004年,央视《生活》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入口胶囊 卫生堪忧”的节目,揭露了素有“中国明胶生产基地”之城的河北阜城和山东博兴一些地区的胶囊生产企业,在生产直接入口的药用胶囊时使用来路不明的原料明胶,而且其生产环境恶劣、生产空间不封闭、卫生状况差、工作人员徒手操作等内幕。 图1-1-1央视《生活》栏目曝光垃圾明胶生产过程 危机阶段 标志事件

毒胶囊事件感想

毒胶囊 1、毒胶囊为何出现 1)八年前出现过 2)药品胶囊价格高,工业明胶胶囊价格低一半 3)企业的无道德经营 社会整体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在进步,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可在很多光鲜的品质生活背后,隐藏了多少的不为人知的黑幕呢?这些年,或者说一直以来,几乎每一起质量安全事件都是媒体先爆料。很少是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查出来的。监管部门与媒体相比有着信息、技术、知识、职能等多种优势,干什么去了?这是值得追问的,他们是为了社会环境弄个稳定?还是这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之一?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紧抓生产力发展? 毒胶囊事件一经爆料,当地的公安、执法人员去一家问题企业要去执法的时候,突然看到这家企业的大楼开始着火。事后证实,就是该企业的经理在集中销毁与毒胶囊相关生产资料及销售记录,可见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违规甚至是违法的。第二,出问题的地方2004年媒体就报道过,几乎同样的事情为什么时隔8年之后,问题还会再次发生?第三,我们现在面对这样一种行为,就是套用药品管理的相关法规,罚1-3倍,吊销执照,但性质究竟是假冒伪劣,还是投毒或者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 2009年当时《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对家里开过明胶厂的一个企业主的采访,他说“用处太多,用量太大。这个行业不是取缔的问题,只要下游还有需求,它就不会停止,禁令打击,只会让它四处游走,或转入地下。现在是在风头上,很多人都等着东山再起。”听的惊心吗?是的,这一次还会东山再起? 现在我们作为广大消费者的一员最关心两个问题:第一,目前涉及到使用工业明胶来做药物胶囊的企业是否只有记者报道的这几家企业?另外,记者送检的这些药物胶囊当中,目前有13批,涉及9个,其中不乏大企业,13个超标批次的产品是有问题的,是不是只有这9家企业13个批次的胶囊有问题?如果真的只是这样,必须说记者的手实在太准了,为何记者的手能如此之准?是因为这个事情在社会的某个层面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第二,目前查处的方式就是媒体曝光,迅速封厂、抓人、下架。难道如那个老外问中国人为什么吃东西前都要用手机拍一下,摄像头真具备检测食品安全的功能?在这一阵暴风雨之后,监管体系能不能保证是一个长期有效,能不能保证是让黑心企业走投无路的这样一个体系。除了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之外,还有一个维护市场诚信的主体,那就是企业本身。在事发之后,企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做法呢?再来看一看。出现如此恶性事件,监管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监管的责任。明胶企业确实存在重大违法嫌疑,但大家如果都把矛盾对准明胶厂,就会偏离问题的核心。现在要尽快检测所有涉事药企的产品,第一时间公布检测结果,既给民众交代,也是给药企的责任定性,从目前的处理看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是,一些现象应引起警惕,各地药监部门去医院、药店检查,一听说问题药品下架,就完事大吉。实际上,监管部门要做的事很多,要检查药店购进多少涉事药品,共销售多少,还剩多少,剩下的药品必须全部带走,这些都是证据,而不是单纯下架了事。还有,受害消费者手中的问题批次药品又应该怎样去处理?回收还是更换还是退款?身体受毒胶囊危害的患者又是否只能通过法律途径保全自己的权益?还是应该由谁主动承担呢? 其次是执法的责任。必须查处涉事药企,迅速检查药品生产是否违规,应否停止生产。同时,告诉公众到底发生了什么,药企违了什么规,准备怎么处罚。 三是问责的责任。早在2004年,央视就曝光过阜城县古城镇工业明胶大量流入各种食品行业的丑闻,时隔8年,不仅没得到遏制,反而越演越烈,可见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一虎一席谈2012-04-28 制售企业和相关企业该不该从重处罚?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变成了毒胶囊,一只变成了皮鞋,真恐怖,真奇怪。不能做酸奶的胶囊不是好皮鞋。 宋华琳:药品和食品没有绝对的安全,有风险,是固有的风险,现在由于媒体的关注,公共对于风险的认知不够,政府对于风险信息没有及时的发布,造成我们高估了今天的风险。西方研究证明,公众的情绪会使风险比原来增加一万倍,我们缺少科学的证据去证明,我们究竟在面临怎样的风险。 孙忠实:生产者使用者都有很大的责任,但是作为消费者应该冷静的对待,现在把胶囊作为洪水猛兽,拆开吃,是不对的,我们国家的标准,一公斤的明胶只允许有两个毫克的铬,按这个标准来讲,我们每一个胶囊,大概只有零点一个微克的铬,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50到200个铬,它是必须的营养元素,我们的食品和水里面都含有铬。这样一算,我们每天吃的铬远远比这六个胶囊多的多。 这是实情发生之后和发生之前的概念,你已经吃了,那么不要恐慌,不是说,你没吃,现在就要六粒的意思。 铬本身是无毒的,有害的铬是六价铬,而我们人体需要的是三价铬,我们大家恐慌的不是铬在胶囊里的危害,我们真正恐慌的是政府的监管,导致了现在一种无序化的状态,是对政府信誉和执政能力的一个怀疑。 我们谈的是冰山已经曝光的部分,那冰山之下呢,是不是还值得

大家挖掘。 工业明胶不只是流向工业,更多是流向食品行业。 药品比食品控制严格的多,我们药品GMP认证要求批批需要检验,进来出去紧要检验,总共要过八道关,而食品只过三道关。 对于毒胶囊制造者的责任问题,一,经济上罚的倾家荡产,让制作毒胶囊不合算,而是依法治理,行政处罚, 美国有FDA,监管主体非常明确,执法权非常的强大,监管体制相当顺畅,相关的法律也是相当完善的。中国的集约化生产还没完成。完善法制,加强监管,推动行政问责力度的加强。 《食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 明胶的生产环节,药品企业,中间还有一个环节即走胶人,联系明胶的生产厂家和药品企业。 法律人解析科学事件,法律科学政策三重门。法律人应有理性,建设性。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公法与私法的关系,食品药品监管合作治理网络,不是只靠政府,或只靠企业,应该是行业协会,政府,媒体,专家,消费者形成合力,通过事前监管,民事的和刑事的责任,结合国家和社会的能力,减少食品和药品的风险,保护公众的福祉。 监管法律的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没有制裁规范。地方政府的责任,如何处理地方经济发展与监管的关系,对地方政府的考评主要是看GDP,医药企业高投入,高回报,是朝阳,得到了地方政府的保护,

就毒胶囊事件引发的公关危机处理及策划方案以修正为案例

就毒胶囊事件引发的公关危机处理及策划方案以修正为案例

就“毒胶囊事件”引发的公关危机处理及策划方案 -----以“修正药业”为例----徐美玉前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社会组织都难以做到一帆风顺,遇到风险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其意义在于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居安思危”,正确对待和处理可能或已经遭遇的各种祸患。在对风险和危机的预防和处理过程中,公共关系活动具有特殊的作用。正如著名的公关学者卡特利普所说:“公共关系只有与危机联系起来才有意义。”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针对此事件,2012年4月21日,卫生部要求毒胶囊企业所有胶囊药停用,药用胶囊接受审批检验。2012年4月22日,公安部通报,经调查,公安机关已立案7起,依法逮捕犯罪嫌疑人9名,人9名,刑事拘留45人。胶囊铬含量超标产品名单(第一批)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盆炎净胶囊、苍耳子鼻炎胶囊吉林省辉南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抗病毒胶囊丹东市通远药业有限公司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青海省格拉丹东药业有限公司脑康泰胶囊、愈伤灵

胶囊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阿莫西林胶囊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断血流胶囊、清热通淋胶囊通化盛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胃康灵胶囊通化颐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降糖宁胶囊、炎立消胶囊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芬布芬胶囊、酚咖麻敏胶囊“毒胶囊”制作过程《一双鞋子的生死恋》视频修正药业公关危机修正企业简介修正药业修正日化是集开发、研制、生产为一体的修正药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其依托修正药业集团的研发实力、产业实力,拥有世界一流的专业化妆品生产设备及配套设施,采用国际先进的化妆品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有能力提供产量及质量稳定的高品质美容产品以适应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需求。而且具有优质的服务,但是最近修正药业却出现了“毒胶囊”事件,使得广大消费者失去了对其的信赖。这造成企业利润直线下降,为此企业制定了危机处理方案,以便重新赢得顾客,真正的解决所面临的危机修正药业代言明星盘点孙红雷代言斯达舒徐峥代言修正肺宁范明代言唯达宁。陈建斌代言六味地黄丸事件背景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这导致救命的药变成了“毒药”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给皮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记者调查发现,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中国药典》明确规定,生产药用胶

毒胶囊案例分析

毒胶囊案例分析 一、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因为有些药品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有较大的刺激性,所以需要用胶囊包起来才便于服用,胶囊作为药品的重要辅料同样也会被人体消化吸收。在调查中调查者发现,这小小的胶囊里却隐藏着大秘密。儒岙镇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调查者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在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透露,他们厂生产的药用胶囊主要供应东北、江西等地一些药厂,所用原料主要就是明胶,因此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关系。在前后长达8个月的调查中,记者走访了河北、江西、浙江等地的多家明胶厂和药用胶囊厂,发现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和江西弋阳龟峰明胶公司两家明胶生产企业,采用铬超标的“蓝矾皮”为原料,生产工业明胶,然后套上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包装,通过一些隐秘的销售链条,把这种白袋子工业明胶卖到浙江新昌地区,这种铬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由于价相对便宜,被当地一部分胶囊厂买去作为原料,生产加工药用胶囊。这种被检出铬超标的药用胶囊最终流入青海格拉丹东、吉林长春海外制药等药厂,做成了各种胶囊药品。 根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调查中掌握的线索,记者分别

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汇总

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汇总 食品安全问题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2017 年以前的食品安全事件案例接二连三地被被曝光在公众的视野内,这从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机制的逐步完善,但另一方面,也不禁使我们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商贩肆无忌惮的生产这些严重伤害身体健康的食物?难道仅仅是金钱的驱使么?蚊蝇聚集的黑作坊生产的小面包、为使油条更脆口而添加洗衣粉的油条、 用大便做的臭豆腐、牛肚小作坊臭气熏天、用劣质陈化米做的米粉、用福尔马林浸泡的鱿鱼……黑作坊食品换上新包装堂而皇之地走入公众视野,摆上货架公开售卖。最近曝光的毒胶囊事件,更是激起了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又一轮担忧。跟随小编一起来盘点十年被曝光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哪些蝴蝶效应与反思。一、2005 年海鲜产品体内含有“孔雀石绿” 事件回放: 2005年6月5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食品标准局在英国一家知名的超市连锁店出售的鲑鱼体内发现“孔雀石绿” 。有关方面将此事迅速通报给欧洲国家所有的食品安全机构,发出食品安全警报。英国食品标准局发布消息说,任何鱼类都不允许含有此类致癌物质,新发现的有机鲑鱼含有孔雀石绿的化学物质是“不可以接受的” 由此,2005年7月7日,国家农业部办公厅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发了《关于组织查处“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的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严查违

法经营、使用“孔雀石绿”的行为。 2005年6月,《河南商报》记者对湖北、河南等地的养鱼场和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调查,辽宁《华商晨报》记者对辽宁的养殖场和鱼药商店的调查结果都表明:在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很多渔民仍然用它来预防鱼的水霉病、鳃霉病、小瓜虫病等;在运输过程中,为了使鳞受损的鱼延长生命,鱼贩也常使用孔雀石绿。至于卖孔雀石绿的鱼药商店,由于孔雀石绿市场的存在,仍然在买卖孔雀石绿。 2005年11月,继三款“珠江桥牌豆豉鲮鱼罐头”被查出含致癌物孔雀石绿后,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公布的食物最新测试结果显示,“鹰金钱”牌金奖豆豉鲮鱼和甘竹牌豆豉鲮鱼等三个食物样本被查出含有致癌物“孔雀石绿”。 2006年11月17日,上海媒体率先报道了山东产多宝鱼药残超标情况。2007 年4 月,山东省日照市一养殖企业正式起诉台湾统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在山东青岛的独资企业青岛统一饲料农牧有限公司生产的饲料产品“孔雀石绿”超标。 最新进展: 为了减少非法添加违禁药物的现象,2013年5月1日,佛山开始试行水产品产 地标识准入制,对桂花鱼、生鱼、黄骨鱼三种价格较昂贵的鱼类配上身份证”,即追溯码,可以查到具体的鱼塘,该规定试行至今,其中有2 个月查出鱼类非法添加了孔雀石绿。根据佛山市农业局发布的7 月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情况,高明区的2 份草鱼样本查出孔雀石绿残留。有统计发现,2013年以来鱼类产品已经4 次查出孔雀石绿残留。“孔雀石绿”危害:孔雀石绿具有高毒素的副作用。它能溶解很多的锌,引起水生动物急性锌中毒;能引起鱼类的鳃

医药行业物流成本分析

医药行业物流成本分析 一、案例 在2012年4月,“毒胶囊事件”将我国的药品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人们不禁纷纷感叹花如此多的银子买回来救命的东西,竟然是皮鞋的化身......而相对于药品质量问题频频出现,另一个盘旋在我们广大消费者的心头却始终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却更让人堪忧——高药价! “药价虚高,医药物流亟待整顿”、“央视聚焦高药价:部分药中间利润超6500%”……这样的报道我们屡见不鲜。目前,我国药品售价基本达到以下比例:中成药出厂价格一般为零售价格的20%-25%,化学药品为10%-20%,极个别在10%以下。也就是说,药品的零售价格一般是出厂价格的4-10倍,甚至更多,也就是说药品出厂价格极低。 但是医药企业的利润却微薄,不少企业利润频亮灯等,最主要的原因是医药企业的物流成本太高,因此,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重要任务。 二、医药行业成本 医院药品的成本主要由药品生产成本和药品物流成本两部分组成。药品物流成本是指药品自生产出来后,从药厂到达消费者(患者)手中这一过程的耗费,包括运输成本、包装成本、仓储成本、配送成本、管理成本、检验成本等。药品是特殊商品,医药物流与其他行业的物流相比,成本结构十分复杂。 三、我国医药物流现状 1、我国医药传统的物流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药品流通领域实行从“仓库”到“仓库”的物流模式。医院设有自己的药品仓库,药房日常用药由药品仓库供应。医院根据仓库药品的库存情况,决定是否从医药公司购进药品,当医院从医药公司购进药品时,药品从医药公司仓库发送至医院的药品仓库。同样,医药公司根据自己仓库的药品库存情况,决定是否从制药企业购进药品,当医药公司从制药企业购进药品时,药品从制药企业仓库发送至医药公司仓库。也就是说,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以及医院都在投资建设自己的仓库,各仓库分别由各方管理,即他们在负责药品生产、流通或销售的同时,也全权负责商品流动或管理的事务。

盘点近年来被曝光的十大食品安全事件

盘点近年来被曝光的十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在公众的视野内,这从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机制的逐步完善,但另一方面,也不禁使我们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商贩肆无忌惮的生产这些严重伤害身体健康的食物?难道仅仅是金钱的驱使么? ????蚊蝇聚集的黑作坊生产的小面包、为使油条更脆口而添加洗衣粉的油条、用大便做的臭豆腐、牛肚小作坊臭气熏天、用劣质陈化米做的米粉、用福尔马林浸泡的鱿鱼……黑作坊食品换上新包装堂而皇之地走入公众视野,摆上货架公开售卖。最近曝光的毒胶囊事件,更是激起了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又一轮担忧。跟随小编一起来盘点十年被曝光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哪些蝴蝶效应与反思。 ????一、2005年海鲜产品体内含有“孔雀石绿” ????事件回放: ????2005年6月5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食品标准局在英国一家知名的超市连锁店出售的鲑鱼体内发现“孔雀石绿”。有关方面将此事迅速通报给欧洲国家所有的食品安全机构,发出食品安全警报。英国食品标准局发布消息说,任何鱼类都不允许含有此类致癌物质,新发现的有机鲑鱼含有孔雀石绿的化学物质是“不可以接受的”。 ????由此,2005年7月7日,国家农业部办公厅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发了《关于组织查处“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的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严查违法经营、使用“孔雀石绿”的行为。 ????2005年6月,《河南商报》记者对湖北、河南等地的养鱼场和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调查,辽宁《华商晨报》记者对辽宁的养殖场和鱼药商店的调查结果都表明:在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很多渔民仍然用它来预防鱼的水霉病、鳃霉病、小瓜虫病等;在运输过程中,为了使鳞受损的鱼延长生命,鱼贩也常使用孔雀石绿。至于卖孔雀石绿的鱼药商店,由于孔雀石绿市场的存在,仍然在买卖孔雀石绿。

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老酸奶、果冻的“明胶疑云”还未澄清,数量众多的不法企业利用皮革废料中的工业明胶生产的“毒胶囊”再次挑战道德的底线。一时间,“毒胶囊”事件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遭到众口一词的口诛笔伐。从新闻报道内容来看,有批评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有指责生产企业主黑心的,有检举利益链驱动下的产业链不良交易的,也有感叹法律惩罚不严的。这是继三聚氰氨毒牛奶事件以来的又一次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公众谴责政府有关部门如卫生、食药监、质监、工商等监管不力,一点也不过份。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从中央到地方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严肃处理,罢免了不少官员,甚至有人为此坐牢。如此重压下,理应敲响警钟,可为什么还发生如此严重的毒胶囊事件?为何这么大的监管漏洞,非要到媒体曝光才被发现?在这之前监管部门做了什么? 若非媒体曝光,民众如何知道?老百姓看病吃药,难免有吃胶囊的药,谁知道吃药同时吃下毒胶囊?有网友感叹:“健康时,吃的一些食品不安全。生病了,吃一些药物也不安全。那我们的安全,究竟哪里去了呢?”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如何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伤害谁来负责? 工业明胶是用皮革废料提炼的,有一点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东西有毒,这种有毒材料大量使用在药品和食品行业,肯定不是在媒体曝光的这一时间段才发生的,说不定自从有了胶囊药、胶囊保健品、酸奶、果冻、口香糖等产品,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渗入其中。市场需求,利益驱动,使这类生产企业主胆子越来越大,可谓狗胆包天,由渗入一定比例到100%使用工业明胶。这些被“贪嗔痴”三毒完全侵蚀的企业主,已经丧失了“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这种做人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良知。如此自私自利,谋财害命,不顾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真是黑透了心。这种带着“污浊、卑劣的原型”只打自我损益的小算盘,思想中充满私利私欲的人,种下的是缺德的恶因,也许一时能成功,但最后必然以失败告终,这种人不仅自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社会的谴责,而且连他的子孙后代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笔者看到4月15日央视曝光的江西弋阳县龟峰明胶有限公司用皮革加工工业明胶用来加工药用胶囊的报道,甚是气愤。这不仅是因为这家黑心工厂是笔者生长所在地江西弋阳县的企业,重要的是,这家有着二三十年生产经验的老牌明胶厂,每年生产一千多吨的工业明胶,明知其有毒有害,不能用于药品材料和食品添加剂,但还是大量卖给其下游企业用于加工药用胶囊,真是可恶之极。令笔者疑惑不解的是,这家企业缺德这么多年,居然还活着,而且还活得好好的,不得不责问那些政府监管部门是如何监管的?这么多年,政府换了好几届了,在此之前,竟然没有一届政府的监管部门发现该企业有任何问题?是基于该企业对地方GDP和税收的贡献,还是监管者收了该企业主的好处,猫鼠一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