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师资格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师资格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规律的学科,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阐述教师应该掌握的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并探讨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一、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理论之一。它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主要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提供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学习材料和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主张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而获得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模范示范和正面激励,帮助学生从他人身上学习,并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是研究人类行为动机的学科,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实

现自我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情感发展理论

情感发展理论研究人类情感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主要包括美国心理

学家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和克努贝尔的情感智力理论等。教

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通过积极的情感

引导和关怀,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

五、个体差异理论

个体差异理论研究人类在智力、性格、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教

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人化教育和差异化教学,为每个

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特点的教育引导和学习方式。

六、学习者评价理论

学习者评价理论主要研究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师应

该掌握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评价、测验评价、作品评价等,根据学

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必

不可少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指导教

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学习和研究最

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

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教师资格资格证、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3.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1) 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 为实际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 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问题,预测并及时干预学生。 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教育心理学的完善时期。 5.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关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6.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最早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它所主张的顺应本性、培养习惯、启发心智的教育原则,都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念。 7.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期,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学心理学化思想。 8.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明确提出;心理学就其对教育学的作用和对教育学者的必要性方面来说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著作为《人是教育的对象》,他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9.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本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10.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1.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是桑代克,他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在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后来又在1913-1914年扩充为三卷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性差异及其原因》,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而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 12.1924年,廖世承写成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3.1963年,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出版,全国各师范院校相续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 教育性原则。 1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1) 量的研究:测验法、实验法; 2) 质的研究: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学习理论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联系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心理学家加涅认为: 根据人的学习结果不同,学习可分为以下五种, 1) 言语信息的学习;

七大教育心理学必背理论

七大教育心理学必背理论 2018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将开始,政通贴心小编在此给大家准备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最新资讯和复习资料,方便备考的同学查看和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的考点有哪些呢?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心理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 他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他划分了8个阶段。 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7.繁殖感对停滞感(25~65岁)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5岁以上)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二.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错误说(试误论) 桑代克: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经典实验:饿猫实验 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错误说的教育意义: 1.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2.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后果。(效果律) 3.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练习律) 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 击”(准备律)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 著名的狗对摇铃产生唾液分泌反应的实验 两个信号系统 在后天学习形成的条件反射中存在两个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二者的共同的特点是无论是第一或第二信号系统,都属于条件反射,而无条件反射中不存在这两种信号系统。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是物理性质的,即声音,颜色,形状等,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也就是说,第二信号系统只存在于人类的条件反射中。

教师资格证考试系列之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学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3.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4.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卡普捷列夫·俄国)。 5.“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6.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 7.德国“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一般规律:(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2)认知发展阶段 ①感知运算阶段(0 ~ 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前运算阶段(2 ~ 7岁) 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 Ⅰ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Ⅲ单向思维;Ⅳ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③具体运算阶段(7 ~ 11岁) 两个主要特征:Ⅰ守恒概念的出现;Ⅱ去自我中心主义。 ④形式运算阶段(11 ~ 16岁) 四大特征:Ⅰ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Ⅱ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Ⅲ具有抽象逻辑思维;Ⅳ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保证100%过关)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 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对象,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 第二,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是研究所有的学与教的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第三,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 第四,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节历史、发展与现状 1903年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学习发现学习理论对美国、世界及中国学校产生影响巨大;加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最有效;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 第三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教育经验总结法 四.自然实验法 五.实验室实验法 六.临床个案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全面负责,全面关心)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一.影响学生个体社会化 二.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学会学习”就“学会生存”。 什么是教学:现代心理学角度,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什么是课: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达到的教学目的。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相互作用。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教育学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它涵盖了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内容。在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掌握教育学的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对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教育的基本理论 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社会行为,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促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2. 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3.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社会化、个性发展、创造力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等多个功能。 二、教育心理学 1.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社会文化学派等不同的学习理论,对于了解学习过程和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2.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和需求。 3. 动机与情感: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学习和行动的内在动力,情感对于学习和教育的积极性和效果有重要影响。

三、教育方法学 1. 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型:教学设计从整体上规划教学过程,教学模型则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模式,如任务型教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等。 2. 教学策略与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多媒体教学等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衡量,反馈则是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学生适当回馈。 四、教育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 1. 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教育行政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教育的相关法律条文和规定,有助于合法合规地从事教育工作。 2. 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师风: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 五、教育学研究方法 1.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等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 教育统计学:对于了解和分析各类教育数据、指标非常重要,包括教育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 通过对上述教育学知识点的总结,可以帮助备考教师资格证的考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核心内容,为成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打下坚实

2023年长春市教师资格证笔试考点

2023年长春市教师资格证笔试考点 一、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笔试的重点考点之一。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心理学的考点包括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基本假设、学习理论、发展理论等。 二、教育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 教师资格证笔试还会涉及到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需要了解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并掌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三、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证笔试的重要考点。这包括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师资格证笔试的考点之一。教师需要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能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五、教育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是教师资格证笔试的考点之一。教师需要了解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和应用方向,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六、教育测量与评价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资格证笔试的考点之一。教师需要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进行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提供科学的教学反馈和改进建议。 七、教育统计与教育经济 教育统计与教育经济是教师资格证笔试的考点之一。教师需要了解教育统计与教育经济的基本概念和指标,能够分析和解读教育数据,了解教育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政策。 八、学科知识与能力 学科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的重要考点。教师需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能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科素养。 以上是2023年长春市教师资格证笔试的考点总结。希望考生们能够认真复习,全面掌握相关知识,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优秀的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点理论知识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点理论知识包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杜威的教育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所有的儿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现是每个新阶段到来的标志,而这些新的心智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虽然不同的儿童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一个发展阶段。同一个个体或许能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这明显地表现于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转折时期。 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

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2.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 3.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至善原则)。超我是从自我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 5 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1. 口唇期(oral stage)(0—1.5 岁):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教育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

第一章做合格教师 第一部分主要理论知识 1.合格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 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如下方面,即教师的智力素质、教师的情感素质、教师意志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人格素质、教师的信念。 2、教师的智力素质 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教师的智力素质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敏锐的观察力(2)良好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⑷多方位的立体思维能力⑸注意分配的能力 3、教师的情感素质特点 教育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情感人。 (1)成熟而稳定的情感(2)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4、教师的意志特点 (1)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2)克服困难的坚韧性(3)选择教育决策的果断性(4)解决矛盾的沉着自制性 4.教师的教育能力素质 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独创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教育机智 5.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 6.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教师的知识结构可由三方面组成,分别为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7.本体性知识。 教师职业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也即人们所熟知的科目知识。 林崇德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 由于学科不同,本体性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仅仅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教师要基本了解与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点、相关性质以及逻辑关系;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教师需要掌握每一门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教师则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为了确保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国提出了教师资格证制度,该制度要求教师 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评估,才能被授予合格的教师资格证书。而 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部分,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 教学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教学理论概述 教育教学理论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和根本问题的学科,它 主要研究有关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 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教育教学理论可以为教师提供 科学的教学准则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育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育教学理论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概念和知识,其中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教师需 要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1.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教育问题的科学。它主要关注 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该了解并运用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2.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在教育教学中,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规律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 3.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的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并提供教学改进的建议。 4. 教材教法学 教材教法学是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学科。教师需要熟悉教科书的编写原则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育教学理论对于教师的作用 教育教学理论对于教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原则、方法和技巧,使教师更加理论建构、方法系统、能力提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教学理论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教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3. 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

教师资格证考前点拨:教育心理学常考经典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前点拨:教育心理学常考经典理论 导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相对较多,学生在理解方面可能花费的精力也较多,下面是给大家提供的教育心理学常考经典理论。大家可以参考阅读,更多详情请关注。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

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 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

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与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与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教育漫画)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与(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学习理论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 点——学习理论 教材考点总结: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型一顿悟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材考点整理: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设计了“桑代克迷笼”。 2.基本观点 桑代克根据“饿猫逃出迷笼实验”,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的观点称为试误说。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3.尝试一错误学习的规律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试验——狗摇铃进食实验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更具这些理解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历史。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4、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教与学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 5、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6、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 7、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8、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9、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待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西方教育心理学之父。 1897年《普通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斯金纳行为主义,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布鲁纳美国认知主义,人本主义马思路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士皮亚杰和维果斯。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邀请专题报告中,精辟的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主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六大重点理论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六大理论知识包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杜威的教育理论。六大理论知识在笔试科目二中考查。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所有的儿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现是每个新阶段到来的标志,而这些新的心智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虽然不同的儿童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一个发展阶段。同一个个体或许能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这明显地表现于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转折时期。 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2.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 3.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至善原则)。超我是从自我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 5 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1. 口唇期(oral stage)(0—1.5 岁):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2. 肛门期(anal stage)(1.5—3 岁):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学习的定义。 (2)学习的主要理论: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布鲁纳的认识一结构学习论。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考纲链接 1.学习的实质与特征: (1)学习的概念。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此外,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学习内容: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的分类: (1)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5.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把学 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6.联结学习理论: (1) 尝试-错误说: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其主要理论要点-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要点二为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要点三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率,准备率。 (2) 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规律、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3)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强化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 撤销惩罚)。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与此对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 8.认知学习理论: (1) 完形-顿悟说:由苛勒提出,主要观点: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2) 认知-结构学习论:由布鲁纳提出。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①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有三个过程:获得、转化、评价。 ②教学观。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总结了四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 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互惠的内驱力) 、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9.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 知识观。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而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 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3)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 D )。 A.巴甫洛夫 B .斯金纳C .桑代克D .华生 2.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B )。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 :教育心理学

重点记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资料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 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 3 各种类型的学习 4 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5 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 6 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 第一章绪论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3 1903年美国教育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科的开始。 4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5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教育过程》,认识发现理论。 加涅: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信奉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为最有效的学习。 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安德森: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6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的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 从而对它进行了解。 ②调查法:通过相关材料,间接的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它不同于调查法那样利用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而是有目 的地整理这些经验,从而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④自然实验法: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表现。 ⑤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定的实验室进行的。 ⑥临床个案法:是对学与教的个案进行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1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与教的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