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Na(OH)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不变KNO3等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变大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溶解度

固体的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固体溶解度

外因

温度、(气体)

内因

和本身的性质

可溶

大于等于1g小于10g

提示

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定义

固体物质的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度是36g。

【提示】如果不指明,通常所说的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另外,度不同于溶解速度。搅拌、、粉碎颗粒等增大的是速度,但不能增大溶解度。度也不同于溶解的质量,的质量增加,能溶解度溶质质量也增加,但溶解度不会改变。

简介指固体物质在100g内达到饱和状态时度质量。

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度(20℃)

大于等于10g

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

微溶大于等于小于1g

难(不)溶不溶小于

影响物质度的因素内因:和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气体)。

主要影响固体的度是温度。对于大多数固体,温度越高,固体的度越大。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1、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正确认识溶解性与溶解度的表示联系及区别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在饱和溶液的概念中,为什么强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入新课:

【演示一】20ºC时,把蔗糖、食盐分别一份一份地加入10ml水中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讨论】通过粗略的计算,讨论蔗糖与食盐对水的溶解能力

【提问】如果温度不定、溶剂量不同,能否比较他们的溶解能力大小

【演示二】20ºC时,配制KNO3饱和溶液时有KNO3固体剩余,然后加热,剩余固体又继续溶解

【讨论】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一定量的溶剂中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三】1、食盐溶解在水中;2、食盐放在煤油中;

3、植物油放在水中;

4、植物油放在汽油中

【讨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总结】通过以上三个实验,结合课本P70内容

讲授新课:

【板书】一、溶解性

1、定义:

2、影响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决定性因素)

②外界条件

【过渡】如何精确地知道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性大小是否需要什么条件和标准

【投影】列表:20ºC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

物质蔗糖食盐硝酸钾小苏打熟石灰大理石

最大质量(g)36

【讲解】以上表格中的数据能精确地表示各物质的溶解性大小

二、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

1、表示方法:

气体溶解度

2、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由表格得)

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溶质在100g溶剂

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来表示。

⑴定量表示溶解性大小

④溶质的质量:(单位:g)

⑤这种溶质在溶剂里(适用范围)

【提问】⑶含义:说出20ºC时KNO3的溶解度是

引申:20ºC时KNO3饱和溶液中:

m质:m剂:m液=S:100g:(S+100g)=:100g:

⑷物质溶解性分类:易溶物质:S>10g

(室温)可溶物质:S:1g~10g

微溶物质:S:~1g

难溶物质:S<

巩固:判断投影表格中所属分类

蔗糖、食盐、硝酸钾、小苏打、熟石灰、大理石

师生共同分析P72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性表

⑸溶解度曲线:

【板书】画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或见课本P72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可表示以下几种关系:

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③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及大小

分析得出变化规律:

A、多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KNO3,NaNO3等

B、少数固体物质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例如:NaCl

C、极少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例如:Ca(OH)2

⑹溶解度与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和联系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方法

计算式

联系

3、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⑴定义:某气体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强下,溶解在一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数

外界条件:温度、压强

⑵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气体与溶剂本身的性质

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压强不变时

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增大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温度不变时

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概念

要点

决定因素定量影响

描述因素

习惯分类

随堂练习:

教学后记:

溶解度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要举10种以上)

,碳酸钾,,,,,蔗糖,,,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四要素: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单位(g).一定要100g溶剂吗50g或130g之类的不行吗

50克或130克溶剂可以溶解溶质,但它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不叫溶解度。比如20度时,200克水最多能溶解72克食盐,72克不叫食盐的溶解度,100克水最多可以溶解36克食盐,我们说20摄氏度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饱和液中:溶解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克

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定义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出来的曲线。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

中文名称

溶解度曲线

因素

温度

研究对象

同一种物质

类别

曲线

目录 1 2 3 4

意义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或进行混合物分离的方法;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曲线上点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溶解度曲线下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上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有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曲线上线的意义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的方法。

曲线上面的意义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

曲线交点的意义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也相同。

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Ca(OH)2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应用

1.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

2.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同物质的大小。

3.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或分离提纯的方法。

4.确定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

绘制

用的变化表示溶解度变化,的变化表示温度变化,把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标在图上,得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

词条标签:

化学溶解度的问题

如何判别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怎样变化

一、溶解度

1、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强弱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都有关。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例如,碘在酒精中的溶解性就要比水中的强。我们前面用的“难溶”、“极难溶”、“能溶”、“易溶”等说明的就是物质的溶解性。

2、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指明溶剂时,溶剂是水。固体的溶解度一般用S表示。

要点:

(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所以应用溶解度时,必须指明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

(2)标准——100g溶剂,而不能认为100g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规定100g溶剂为标准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一般溶剂是水。

(3)状态——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即在100g溶剂中溶质溶解质量达到最大值,形成了饱和溶液。温度、溶剂一定是溶液达到饱和的前提,为了便于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溶剂的量就应统一,规定为100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如果该物质溶于水是吸热的,则它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如果该物质溶于水是放热的,则它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配制一定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或升温,看是否有晶体析出。

或向其一定温度下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加入该物质然后升温或降温。

自己再分析吧。

初中化学溶解度与其温度变化关系

初哪些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降低图表给图表更

除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降外其物质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降幅度同已

哪些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哪些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一般都变大,少数变小像Nacl (1)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左低右高,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溶解曲线(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较平缓,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如食盐;(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左高右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熟石灰;

硫酸铈(III)

硫酸镧

硒酸镉

硫酸锂

硫酸铒(III)

2l改成硒酸铈这个才是硫酸铈

亚硒酸锂

顺便发几个溶解度先升后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硫酸锰

硫酸亚铁

还有一个L形的实际上是先降后升只是升的幅

度很小

降-升-降的乙酸钙

抽风式的

硫酸镨(III)

溶解度暴大的

三氯化锑= =

先降后升的酒

硒酸镧

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定义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出来的曲线。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少部分物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中文名

溶解度

因素

温度

类别

曲线

研究对象

同一种物质

目录

1

2

3

4

1意义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的方法;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溶解度曲线下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上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有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曲线上线的意义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曲线上面的意义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

曲线交点的意义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也相同。

2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

Ca(OH)2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

3应用

1.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2.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4.确定溶液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

4绘制

用的变化表示溶解度变化,的变化表示温度变化,把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标在图上,得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为什么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

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不大的物质,说明它的溶解度基本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降温的效果,对溶解度影响不大,采用升温的办法,虽然对溶解度影响也不大,但通过升温蒸发溶剂的办法,可以不断地蒸发溶剂,也会使得溶液过饱和而析出结晶,从而可轻易地提取得到溶质. 2.溶解度变化大的物质,说明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通常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反之,温度越低,溶解度越小.所以,采用降温的办法,使得溶液过饱和而析出结晶,从而也可轻易地提取得到溶质.

化学上哪些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

在水溶液中,

气体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逐渐减小。液体和多数固体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氯化钠不明显)例外的是 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减小。

常见碱和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

对于碱和盐来说,中学阶段只要知道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即可。

其余的可以认为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溶解度曲线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 1.可溶物质直接用溶解度表示,固体物质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微溶或难溶化合物通常用溶度积来表示,溶度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相应的离子之浓度的乘积,其中各离子浓度的幂次与它在该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中的系数相同

教案-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五、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有很多物质在熔化时是先变软后再慢慢变成可流动的液体的,如蜡、橡胶、沥青等;而有些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变软、变稀的过程,而是直接变成液态,如冰、海波、铁、锡等,那么: 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2、不同物质熔化时的熔点是否一样? 3、物质由液态变化为固态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猜想或假设】 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虽然状态变化过程有些不同,但要加热温度都会上升。 2、不同物质熔点不同。 3、物质凝固时,温度变化有无规律可循,取决于物质的种类。 【设计实验】 1、把一定量的海波和蜡分别放入试管中后,放在火焰上加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把海波已熔化的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再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所需器材:酒精灯、试管两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火柴、海波、蜡、钟表 【进行实验】 1、研究海波的熔化温度,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把结果记录在下列表 格中。

2、如图5-2、图5-3所示,用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写出。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3、研究液态的海波和蜡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把相应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和论证】 1、分析实验1中的数据,得出结论是: 2、分析实验2中的图像,比较得出结论是: 3、分析实验3中的数据发现: 时间/min 20 30 40 50 图5-3记录蜡熔化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 图5-2记录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 时间/min 20 30 40 50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学习目标】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 【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涵义 【学习过程】 1.探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讨论】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 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

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归纳: a: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B: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 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扩展资料]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20℃的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知识要点 一、.能量的守恒和转化 1.能源 (1)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换和传递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物质的三态变化中伴随能量变化: 二、.溶解的过程和溶解热现象 1.溶液:溶质分散到溶剂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物质的溶解过程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从晶体表面向水中扩散,在这一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分子或离子间的作用力,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 水合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一过程向外界放出热量,是化学过程。 3.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解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水溶液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的相对大小。 扩散 溶解过程 水合 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 吸热 放热 能源 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 新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能源,如水能 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料、油页岩、油砂 煤制品,如洗煤、焦炭、煤气 石油制品,如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 电能、氢能、余热、沼气、蒸汽等 吸收能量 固态 液态 气态 吸收能量 放出能量 放出能量

三、溶解和结晶 1.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的过程。 2.结晶:晶态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3.溶解和结晶的宏观现象和微观过程 溶解和结晶作为宏观现象是不能同时观察到的。但是,就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而言,溶解和结晶这两个过程则是同时进行的相反(互逆)的过程,即在溶液里溶质进行溶解的同时,也进行着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溶解平衡。 4.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中,当物质溶解速率和物质晶体析出速率相等,这个溶液体系就达到了溶解平衡状态。 若改变外界的条件(包括改变溶剂量或温度),则可不同程度地改变微观粒子的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原来的溶解平衡被破坏,并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5.结晶水合物 有些盐溶于水中会形成稳定的水合离子,当这些盐从水溶液里结晶出来时,就带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所带水分子的多少,主要由这些盐电离产生的离子的大小和所带电荷的多少决定,如胆矾CuSO4·5H2O、石膏CaSO4·2H2O、皓矾ZnSO4·7H2O等。 但像NaCl、KBr、KNO3等盐,由于它们在溶液里形成的水合离子很不稳定,所以,当从溶液中结晶时,晶体不带结晶水。 由于结晶水存在于晶体结构中,所以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 6.晶体的风化和潮解 1).风化:指在室温下和干燥的空气中,某些结晶水合物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使晶体变形和破坏的现象。风化属于化学变化。 2).潮解:指某些易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在潮湿的空气里,逐渐吸收水分而自身溶解其中,在其表面形成饱和溶液的一种现象。潮解的主要过程是物理变化。

溶液及溶解度学习知识点情况总结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 (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 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1、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 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

溶解度曲线

P t ℃ 溶 解 度g 姓名 班级 组别 评价 化学导学案 备课人 王国良 上课时间 2月28日 审核人 赵海新 课题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课型 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 1、知道溶解度的涵义与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重点难点 1、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正确认识溶解性与溶解度的表示联系及区别 。导 学 过 程 教师复备 【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只受外界因素----温度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一)、列表法:由实验测出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制成表格得到溶解度表。 练习:根据溶解度表格完成下列问题: ①查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或某物质溶解度对应的温度: NaCl 在20℃的溶解度就是 ,在100℃时的溶解度就是 ; KNO 3 在20℃的溶解度就是 ,在100℃时的溶解度就是 。 溶解度为41、4g 时,NH 4Cl 饱与溶液所处的温度就是 ;溶解度为110g 时,KNO 3 饱与溶液所处的温度就是 。 ②通过对比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来判断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 KCl 、NH 4NO 3、KNO 3等大多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NaCl 等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Ca(OH)2等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③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溶解度大小。 60℃时,表中几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过渡:通过溶解度表可快捷、准确查找某些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但却不能查出25℃、83℃等指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并不能反应出连续温度对应物质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 溶解 度 g NaCl 35、7 35、 8 36、0 36、 3 36、 6 37、 0 37、 3 37、 8 38、 4 39、 0 39、 8 KCl 27、6 31、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51、1 54、0 56、7 NH 4Cl 29、4 33、 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71、3 77、3 KNO 3 13、3 20、 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Ca(OH)2 0、185 0、 176 0、165 0、153 0、141 0、138 0、116 0、106 0、094 0、085 0、077 (二)曲线法: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这样上述表格中的某物质溶解度的数据在坐标系中各对应一个点,我们用光滑的线将各点连接起来就成了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如图: 溶解度曲线包含的信息: 1、可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据图可知50℃时氯化铵NH 4Cl 的溶 解度为: 。 2、对比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①20时硝酸钠、硝酸钾、氯化钠、硼酸、硝酸铵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为: 。 ②交点:某温度时,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如:点P 表示 。 3、对比同种物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 即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 ①陡升型 :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KNO 3等;所以大多数物质将不饱与溶液转化为饱与溶液时要 温度。 ②缓升型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如NaCl;所以一般不用改变温度的方法实现不饱与溶液与饱与溶液相互转化。 ③下降型 : 极小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所以Ca(OH)2等物质将不饱与溶液转化为饱与溶液时要 温度。 4、饱与溶液的结晶方法:①陡升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所以常用 的方法来结晶。 ②缓升型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改变温度时析出晶体较少,常用 的方法来结晶。 【典例分析】图就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 。 溶解度 P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资料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主要由大气得到热量(地面辐射)和失去热量(大气辐射)的差值决定。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对流层)的热量直接来着地面。 (1)太阳辐射:最强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 (2)地面辐射: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大于地面损失的辐射热量,地面热量盈余,地面温度仍在升高。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1点左右,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地面温度为一天中最高值。 (3)大气温度: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2点左右,地面已经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持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气温随之也不断下降。至日出后,地面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气温也随后达到最低值。因此气温最低值总是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的原因,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3.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从低纬向各纬递减。太阳辐射是地面热量的根本来源,并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南半球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气温变化和缓。 (3)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热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冷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即“热高冷低”。 (4)7月份,世界值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 二、等温差线 1、气温的日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2) 气温的日变化与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3)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在地表面上有规律的日变化引起的,同时也受纬度、季节、地形、下垫面性质、天气状况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比较方法和规律

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比较方法和规律 陕西吴亚南主编 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存在什么样的规律可循,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区分和记忆,作为一个中学生是迫切想知道的,现就此问题总结如下。 一、常见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口歌) 钾,钠,铵,硝酸,醋酸,碳酸氢盐都是可熔盐, 硫酸盐里除去Ba,Ag,Ca和Pb 碳酸盐里除去钾钠铵其它都是不熔盐 氯化物中只有银沉淀 可溶碱有4种钾,钠,钡和铵 二、相似相溶原理: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可理解为极 性相同的物质间一般易于相溶。有机物质易溶于有机溶 剂,通常难溶于水。无机物在有机溶剂中一般难溶。如:氯化钠在水中易溶,但在酒精中却能形成胶体 三、物质的分子可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加大其溶解性。 如:NH3,C2H5OH,CH3OH 四、常温常压下在1体积水中氨气可溶700体积;氯化氢气 体可溶500体积;硫化氢气体可溶40体积;氯气可溶2 体积;二氧化碳可溶1体积 五、有机化合物中低级醇,多羟基物质可溶于水,有机酸多

溶于水但也不绝对。(个别例外) 六、无机酸中只有原硅酸,硅酸不溶于水。一般碳酸盐的溶解度小于碳酸氢盐。如:碳酸钙的小于碳酸氢钙的;碳酸镁的小于碳酸氢镁的;碳酸锂的小于碳酸氢锂的;但碳酸钠的却大于碳酸氢钠的(碳酸氢根离子的反极化作用) 七、物质间能发生反应时也可溶。如说铜能溶于硝酸,金可溶于王水 八、溶质和溶剂间能形成配位化合物时也能溶。如:氯化银可溶于氨水,溴化银可溶于浓氨水,而碘化银不溶于氨水,氢氧化铜可溶于氨水。 九、都是难溶物谁的溶解度更小,要在同类型分子的基础上在相同条件下比溶度积常数的大小。如:相同条件时氯化银,硫化铅和碳酸钙谁更难溶。 十、物质若与溶剂反应可增加容量,相对溶解的多些。如:I2在KI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纯水中的溶解度。是因为I2和I-反应生成I3-从而溶解度增大。 十一、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和溶剂有关外,还与外界的压强,温度等有关。 通常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大,但也有反例如:氢氧化钙;气体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三川初中董海江 2015年1月6日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它们如何相互换。 2、知道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3、掌握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规律。 4、掌握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温故知新 1、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换? 3、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设疑自探: 看课本37页9-12、9-13,写出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规律。 解疑合探: 1、下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 B 、在t ℃时,a 、b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将t ℃时b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其溶液中浓度不变。 D 、10℃时,分别用100 g 水配制a 、b 的和溶液所需a 的质量小于b 的质量。 2、下图是甲乙两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t ℃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升高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 、10℃时,分别用100水配置甲乙的饱和溶液, 3、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B 、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 、20 ℃时,100 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30 g。 D 、40 ℃时,分别用100g 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4、下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g。 2、50℃时,将40g 该物质加入到l00g 水中,搅拌后得到的是(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将该溶液降温到20℃时可析出晶体 g。 5、如下图所示:t 2℃时分别将100gA 、B 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 析出固体质量A B(填“>”、“<”或“=”)。 6、2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加入到盛有10g 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20℃时(填“甲”或“乙”)物质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图2表示的是甲、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要使甲试管中的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课代表畅谈收获: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的解释swasky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的解释 气温较差亦称气温振幅。指一日内或一年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一日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称日较差或日振幅;一年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称年较差或年振幅。气温较差是辨别每个地区气候类型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日较差及年较差都很大的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相反,则属于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是高纬大于低纬。气温日较差是低纬大于高纬,当然这是大规律(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如下图:①是大陆纬度年较差;②是海洋纬度年较差;③是大陆上纬度日较差;④是海洋纬度日较差。),简要解释如下。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 (1)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以下几条。 (a)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b)海陆由于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图中①是大陆纬度年较差,②是海洋纬度年较差。 (c)距海远近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Na(OH)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不变KNO3等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变大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溶解度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固体溶解度 外因 温度、压强(气体) 内因 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可溶 大于等于1g小于10g 提示 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定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提示】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另外,溶解度不同于溶解速度。搅拌、振荡、粉碎颗粒等增大的是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大溶解度。溶解度也不同于溶解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增加,能溶解度溶质质量也增加,但溶解度不会改变。 简介指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内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度质量。 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溶解度(20℃) 易溶大于等于10g 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 微溶大于等于0.01g小于1g 难(不)溶不溶小于0.01g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压强(气体)。 主要影响固体的溶解度是温度。对于大多数固体,温度越高,固体的溶解度越大。教学目标: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

溶解度/g t/℃ 21O m 3 m 4 m 1 m 2 B c a b A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2: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饱和和不饱和之间的相互转化: 1、 溶解度曲线点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 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溶解度曲线线 溶解度/g C B A O

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1 如图分别表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M点处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t1℃时,向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加入22 g甲,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 2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20 ℃时,100 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30 g D.40 ℃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3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 l℃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4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溶解性口诀

主要碱、盐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硝、溶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溶) 盐酸除银、汞(Hg+), (盐酸盐中AgCl和Hg2Cl2不溶) 硫酸不溶有钡、铅, (硫酸盐中BaSO4和PbSO4不溶) 溶碱只有钾、钠、钡、钙、铵。 [Ca(OH)2微溶] (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常见物质溶解性(一) (参见初中化学课本P273表) 钾盐铵盐都易溶, 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氯化物不溶银、亚汞。 其它盐类溶三种,① 沉淀溶于强酸中。 钾钠钡钙碱可溶,② 其它也溶强酸中。 注:①除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以外的盐类只有钾、钠、铵盐可溶。②氢氧化钙Ca (OH)2是微溶。 常见物质溶解性(二) 钾钠铵盐水易溶, 硝酸盐类性相同; “硫”盐不溶钡与铅,① “氯”盐不溶银亚汞;② 弱碱和那弱酸盐, 水中大部分不能溶。 注:①“硫”盐,指硫酸盐。 ②“氯”盐,指盐酸盐。 盐类物质的溶解性 一切钠、钾盐全部溶, 铵盐、硝酸盐也相同。 硫酸钡、铅要除外,

氯化亚汞、银不溶, 亚硫酸盐、磷酸盐, 钠、钾、铵溶余不溶, 碳酸盐和硅酸盐, 全跟上面相雷同。 硫化钾、钡、钠、镁溶, 硫化钙微溶余不溶。 盐类溶解性歌 硝酸钾钠溶, 碳硅和亚硫, 盐酸除银汞, 钠后都不溶。① 硫酸去钡铅, 微溶氯化铅, 磷盐多不溶。 硫酸钙银汞。 注:①溶解性表中钠以后的金属盐都不溶于水。 酸碱盐溶解性 钾钠铵盐硝酸盐, 都能溶于水中间, 盐酸除了银和汞, 硫酸难溶是钡铅。 碳酸磷酸不多溶, 溶者只有钾钠铵, 碱有钾钠铵和钡, 硫化物中加镁盐。 余者皆是难溶物, 微溶几个记心间: 碱中只有钙一个, 亚汞、钙银是硫酸盐, 氯化物中仅有铅, 附着镁是亚硫酸; 硫化物里有个钙, 有心记住并不难。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变化的规律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Na(OH)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不变 KNO3等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变大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溶解度 固体的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 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固体溶解度 外因 温度、(气体) 内因 和本身的性质 可溶 大于等于1g小于10g 提示 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定义

固体物质的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度是36g。 【提示】如果不指明,通常所说的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另外,度不同于溶解速度。搅拌、、粉碎颗粒等增大的是速度,但不能增大溶解度。度也不同于溶解的质量,的质量增加,能溶解度溶质质量也增加,但溶解度不会改变。 简介指固体物质在100g内达到饱和状态时度质量。 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度(20℃) 大于等于10g 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 微溶大于等于小于1g 难(不)溶不溶小于 影响物质度的因素内因:和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气体)。 主要影响固体的度是温度。对于大多数固体,温度越高,固体的度越大。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和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以及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关系

“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华师大张江实验中学马金凤 一、设计说明 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导学案(打印版)

气温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记住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较差等概念。 2、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3、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习重点】: 1、气温变化的规律。 2、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学生交流天气情况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气温的日变化 1、阅读P54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完成下列要求: 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读做;观测时通常一天要进行次,一般是在时、时、时、时观测。 2、读P53图3.10,填出不同时段的气温:8点时是℃,14点时是℃,20点时是℃,2 点时是℃,根据图右边的文字内容,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3、根据日平均气温的方法,请你说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4、读P53的第二段,气温的日变化是以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的年变化是以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5、读图3.11及上边的文字,该地的日最高气温约℃,最低气温约℃,日较差约℃。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是: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学习任务二:气温的年变化 6、读图 3.12及上边的文字,该地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约℃,最低气温约℃,年较差约℃。 7、读图3.12上边的文字,完成下表: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是(北半球): 在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在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南半球相反。 8、把教材P54活动1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绘制完整。 9、把教材P54活动2的内容完成。 三、课堂检测 1、一年当中,某地最高月平均气温是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是7月,则该地位于() A.北半球陆地 B .北半球海洋 C.南半球陆地 D.南半球海洋 2、某地一天中测得的气温如下表,该地的平均气温是() A、10℃ B、11℃ C、12℃ D、13℃ 3、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A、日出前后、日落前后 B、日出前后、正午前后 C、中午12点、清晨1点 D、午后2点、日出前后 4、在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说明当地的气温特点() A、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年较差大 C、气温日平均气温高 D、 气温年平均气温低 5、读右图完成下列内容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3)气温年较差为℃; (4)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冬夏,季节变 化,年较差(大或小)。 6、根据下表给出的某地各月平均气温值,绘制一幅气温变化曲线图。 12.6 19.7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 五、作业 1、填充图册31页1、 2、3题。 *2、绩优学案42页-43页“达标检测”。

微专题 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11月3日)

二、气温日较差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气温日较差亦称气温日振幅。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和纬度、季节、下垫面(地表)性质及天气情况有关。气温日较差规律:平原>附近山地;山谷>山顶;晴天>阴(雨)天;高原>平原;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低纬度>高纬度;内陆>沿海;夏季>冬季;裸地>绿地。 1.影响因素 (1)纬度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低纬地区大于高纬地区。低纬地区平均为12℃,中纬地区的7—9℃,高纬地区为3—4℃。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 地形地势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山谷大于山峰,凹地大于高地。山地小于平原。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山顶由于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不易与地面形成频繁的热交换;空气流动性强等原因而日较差较小),山谷大于山峰,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为什么山地比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小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受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来源影响。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直接来自下垫面,所以气温随下垫面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受下垫面温度变化的影响,对流层大气越靠近下垫面,平均气温越高,气温的日变化幅度越大;离下垫面越远,平均气温越低,气温的日变化幅度越小。第二,受山地云雾热力状况作用的影响。泰山海拔高,气温低,大气中云雾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第三,山地气温受周围“自由大气”的调节作用的影响。山地海拔高,空气流动性好,利于与周围“自由大气”进行交换。白天山地气温升高时,由于气温低、日较差小,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对其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夜晚,由于山地上空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减小了山地气温的下降幅度,所以山地气温日较差就小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 那么大尺度地形区为什么又会“温度的日较差与高度成正比,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呢?不论什么地方,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因此同一纬度气温日较差,高原大于平原。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密度小,受大气热力状况的影响,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低,晚上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差,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就大。 (3)海陆位置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同纬度地区,沿海大于内陆,大洋小大陆。海洋上一般仅1—2℃,内陆可达15℃以上甚至达25—30℃。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比热容大,大陆比热容小。 (4)下垫面性质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且最高温出现时间海洋要滞后。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且最,高温出现时间后者要滞后。 (5)天气与气候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阴(雨)天比晴天日较差小;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性气候。原因: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更强。天气与气候: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6)季节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2.气温日较差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气温日较差大,人体易感冒,有利于作物有机物积累,农作物高产,瓜果特别甜。我国西北地区的吐鲁番盆地素有“早穿皮袄午穿衫,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气温日较差达15°C以上。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一般白天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

固体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固体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2005)5.许多同学喜欢吃家庭腌制的小菜,腌制小菜的一般方法是:将食盐、香料等一起放入水中煮制得浓盐水,盐水冷却后放入洗净待腌制的鲜菜,腌制过程中还要不断打开缸盖晒缸并及时补充食盐,一段时间后,即得成品小菜。若室温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关于小菜腌制过程中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煮制浓盐水时,10 kg水最多可得到浓盐水13.6 kg B.腌菜的过程中,原来的浓盐水会逐渐变稀 C.晒缸的目的一是防止腌菜腐败变质,二是促使水分蒸发以保持盐水的浓度 D.补充食盐的目的是保持盐水的浓度,以利于食盐往蔬菜中渗透(2006)4.(3分)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0~100 ①若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此时所对应的温度范围在 之间; ②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填“>”、“<”或“=”); ③某同学欲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分离出硝酸钾,他应采取的方法是 。 (2007)16.右图是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 线,分别得到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A.图中阴影部分表明A、B两溶液都是饱和 溶液 B.t1℃时,A、B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相等 C. t2℃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1℃时A物 质的溶解度 D. t2℃时,等质量的A、B两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溶质的质量相同

(2008)4.(4分)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曲 线。请分析曲线中A、B两种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情况后,回答下面问题: (1)我们一般将20℃时溶解度大于l0g的物质称为 易溶物质,小于l0g的物质称为可溶物质。那么,B物质 应属于; (2)比较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看出A、 B两物质溶解性的共同点是; (3)有同学认为“同一温度时,可配得质量分数相同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你的观点是,理由是 (2009)(2)(5分)控制变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华同学实验中发现:把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放入同样一杯水中,有的溶解快,有的溶解多,有的溶解又快又多。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多少呢? 请你参考下表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以硝酸钾为 影响因素: ②实施方案: ③通过实验得出。实验中,控制不变的因素是。(2010)17.室温下,称取氯化钠和碳酸钠各30g放入同一烧杯中,加入lOO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得到二者的混合溶液。请参照氯化钠、碳酸钠两物质的溶解度表判断,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B.20℃时,未溶解固体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C.30℃时,溶液中氯化钠和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相同 D.30℃时,溶液为氯化钠和碳酸钠的不饱和溶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