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批评论文

翻译批评论文

翻译批评论文
翻译批评论文

翻译专业与翻译方向论文

任选其一

1.Research Paper 与往年相同

2.Translation or interpreting assignment plus critical analysis 新方向

关于第二种的论文具体说明

Translation/ Interpreting Dissertation

1.Translation/ Interpreting Component (3000 words or 20-minute interpretation/film subtitling)

2.Critical analysis Component (3000 words)

Thesis Structure

1 Introduction (Introduce translation or interpreting brief/commission)

2 Analysis of topics/ themes (Focus analysis on one/two/ three key themes of relevance for particular task)

3 Translation or interpreting component

Translation/ Interpreting Component

Choice of ST (Source Text)

Offering interesting challenges for 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

Complete text or excerpt (never have been translated or interpreted)

Appropriate length/duration: approx.3000 words (中文字数为准) or approx. 20-minute interpretation

Ensure quality of product through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possibil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translation brief

Careful checking, revising and editing

Critical analysis Component

Aim: to link theory and practice

Length: approx.3000 words

Ensure quality of critical analysis by:

Focusing analysis on key themes

Drawing on relevant concepts, approaches, frameworks, typologies,

Discussing examples from ST and IT within this analytical framework

Examples of topics/themes for analysis

Poetry (rhyme, form, imagery)

Drama (dialect, characterization)

Fiction (characterization, voice, narration, dialogue, literary stylistics, dialect)

Film (Cinematographic, elements, dialogue, literary adaptation, taboo, subtitling, conventions, constraints…)

Historical, social, political, scientific,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ST

Reception of ST

Translation norms

Translation policy

Translation ethics

Position of ST and TT in respective cultures Linguistic patterning

Register

Collocation

Cohesion

Speech acts

Politeness

Humor

Metaphor

Neologisms

Technical aspects (website design/editing, subtitling)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文军(1957-),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词典学,英语课程研究;高晓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03-06-08(修改稿) 2003年第11期总第176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3,l 11Serial l 176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文 军 高晓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以5苔丝6的两个译本为例,探讨了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文章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坚持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文学翻译批评;功能翻译理论;译者;读者;翻译;文化 Abstract:Taking two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of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for example,the autho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German Functionlist Approaches in literary translati on critici sm.The article argues that Functionlist Approaches which intensifies that translation is an activity of multilanguage and multiculture and with /translation intension 0as its general principle brings the original author ,translator and readers of the translation into its study to present a dynamic and mult-i dimen tional perspecti ve on li 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 m. 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Functionlist Approaches,translator,reader,translation,culture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11-0048-05 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学翻译在翻译界便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几乎从有文学翻译开始就有了文学翻译批评。/翻译是评论的依据,而评论对文学翻译起着一种净化和提高的作用。0(刘重德:107)由此可见翻译批评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性。那么我国现今的文学翻译批评现状如何呢?许钧(1999:116)教授曾指出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一是-过死.,只处于翻译批评的基本层次,,对照原文与译文,挑出其错误;二是-太活.,纯粹是感想式的。0稍后刘云虹(2002:410)则说,/虽然现今的(文学)翻译批评已摆脱了-挑错式的.和-感想式.这两种一是-过死.,一则-过活.的不良倾向,但一直以来,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仍将自身囿于文本之中,仍旨在对译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要求。0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尚未规范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尚处在把翻译批评局限在译者和译文的范围,处于一种单向、静态的思维。这说明,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需要一种理论的指导。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理论,或换言之,文学翻译批评应该从何种角度入手才有意义?许钧教授(1999:116)强调除了原文与译文的转换,还应/考虑到文化因素、读者审美习惯等诸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力。0这里,许钧教授强调了文化因素和读者。刘云虹(2002:415)指出,/既然是批评,仍然需要有评定的标准,当然,若我们仍回到诸如直译和意译、忠于形式和忠于内容、归化和异化之类的二元对立之中,无疑是毫无意义的。在此,所谓标准应以翻译主体为支点,将 出发语和目的语都纳入其中。0以翻译目的为核心,标准多元化,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 同时强调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无疑兼容了许、刘两人的观点,同时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在整个翻译史当中,译者,尤其是文学翻译的译者,意识到在不同的情景中要用不同的翻译方式。早期翻译是词对词的翻译,并不考虑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实际翻译当中,一些译者时时陷入一种困境:一方面要忠实再现原文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又要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要求。两者之间有时难于都考虑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翻译理论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是为解决文学翻译的问题而产生,所以这种理论必然对文学翻译乃至文学翻译批评有很大的助益。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为莱斯(K.Raith)、费米尔(H.J.Vermeer)、曼塔莉(Justa Holy -M 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20世纪70年代初,莱斯出版了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一书,率先把文本功能引入翻译批评,提出功能翻译理论的思想。稍后她的学生费米尔提出翻译目的论,曼塔莉建立行为翻译理论。而后,20世纪90年代初诺德对所有的 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总结,写成并出版了5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6,在这本书中诺德进一步完善了功能理论,提

《翻译与文学批评——翻译作为分析手段》评介

第30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月 Vol.30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8 ────────── 收稿日期:2008-01-22 作者简介:罗丹(1982-),女,湖南绥宁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 28 - 《翻译与文学批评——翻译作为分析手段》评介 罗 丹 (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文学批评是翻译研究者的工具,它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框架性的指导;翻译也可以作为文学批评的分析手段,为文学、尤其是比较文学研究者贡献新的视角。《翻译与文学批评——翻译作为分析手段》是这个尝试下的力作。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学翻译批评;翻译;分析手段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3-0028-03 Review on Translation & Literary Criticism-Translation as a Mean of Analysis LUO D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Literary criticism is the tool for translation scholars and provides guidanc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Translation can also be the analytical measure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rovides new visual angle for literature scholars especially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cholars. This essay is a tour de force under this attempt. Key words: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translation, analytical measure 随着译学的发展,翻译批评(尤其是文学翻译批评)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贝尔曼在《翻译批评论:约翰·多恩》中提出翻译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新形式,批评行为与翻译行为之间具有某种亲缘关系[1]。《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也说:“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翻译批评的近邻和基础,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系列的思路和借鉴。”[2]文学批评为文学翻译批评服务,甚至为草创中的文学翻译批评学科提供框架性的指导,这是我们翻译研究者的一个“拿来主义”的态度。有意思的是文学研究者,尤其是比较文学的研究者们也试图从翻译中寻求新的视角。马瑞林·加蒂斯·罗斯(Marilyn Gaddis Rose )的著作《翻译与文学批评——翻译作为分析手段》(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Translation as Analysis )就是这样一个思路下的产物。 一、内容简述 《翻译与文学批评》(1997)最初由英国圣·哲罗姆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7年我国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得 到授权影印出版,属于外研社翻译研究文库中的一本。作者罗斯是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的有突出成就的比较文学教授、翻译研究与教学项目主任。 本书主要阐发了翻译和文学批评的关系,从以比较文学为本位的角度指出翻译和文学批评的结合可以丰富阅读活动、教学活动。通过大量个案的细致分析,作者集中有力地论证了翻译(译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批评和教学起着积极作用。全书共101页,分成前言、正文、后语、附录、术语表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 前言以作者翻译法国象征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的小说《未来的夏娃》中的一句献词开始,开章明义地指出翻译和文学批评的结合可以丰富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学作品和修辞学著作的阅读活动,并宣扬一种“stereoscopic ”(三维的)阅读方式,也就是阅读时一边看原文一边看一种或几种译文。

小说翻译批评

小说 Tess wrote a most touching and urgent letter to her mother the very next day and by the end of the week a response to her communication arrived in Joan Durbeyfield's wandering last-century hand. DEAR TESS, I write these few lines hoping they will find you well, as they leave me at present, thank God for it. Dear Tess, we are all glad to hear that you are going really to be married soon. But with respect to your question Tess I say between ourselves quite private, but very strong, that on no account do you say a word of your bygone Trouble to him. I did not tell everything to your father, he being so proud on account of his respectability, which perhaps your Intended is the same. Many a woman, some of the Highest in the Land, have had a Trouble in their time; and why should you Trumpet yours when others don't Trumpet theirs? No girl would be such a fool, specially as it is so long ago, and not your Fault at all. I shall answer the same if you ask me Fifty Times. Besides, you must bear in mind that knowing it to be your childish nature to tell all that's in your Heart, so simple, I made you promise me never to let it out by Word or Deed, having your welfare in my mind, and you most solemnly did promise it going from this Door. I have not named either that question or your coming marriage to your father, as he would blab it everywhere, poor Simple Man. Dear Tess keep up your Spirits, and we mean to send you a Hogshead of Cyder for your wedding knowing there is not much in your parts and thin Sour Stuff what there is. So no more at present and with kind love to your Young Man. From your affectte. mother J. Dirbeyfield “O mother, mother!” murmured Tess. She was recognizing how light was the touch of events the most oppressive upon Mrs Durbeyfield's elastic spirit. (节选自Tess of The D’ urberbilles第31章) 紧在第二天,苔丝就写了一封最急迫、最动人的信,寄给了她母亲;那个礼拜的末尾,昭安·德北的亲笔回信就到了,信上你写的字还是前一个世纪里那种长腿长脚的体式。 亲爱的苔丝, 我写这几行字给你的时候,托上帝的福,身体很好,我希望你接到这封信的时候,你也很好。亲爱的苔丝,我们听说你这回真不久就结婚了,大家没有不喜欢的。不过关于你那个问题,苔丝,我嘱咐你一句话:千万不要把你从前的苦恼,对他流露出一丁点来;这个话只好咱们两个人知道,不能对外人说,不过我却一定非要你这么办不可。我从前并没把所有的情况,全都告诉你父亲,因为他那个人,老觉得门第高贵,自命不凡,你的未婚夫也许跟他一样。受过苦恼的女人,世界上可就多着啦,有些还是顶高贵的女人呢;人家有了都不声不响的,你有了为什么就该大吹大擂呢?没有那么傻的人,特别是事情已经过去这些年,又完全不是你自己的错儿,这会子又去翻尸倒骨干什么。你即使问我100遍,我也是这样回答你。我本来就知道你那种脾气,和小孩子一样,心里存不住话,所有你临走的时候,我为你的幸福打算,特为逼着你,要你答应我,不许你在语言里或举动上,露出你从前的苦恼来。你离开这个家门口儿的时候,不是已经郑重地答应了我了吗?你现在千万不要把你答应我的那番话忘记了。你的婚事和你的问题,我都没对你父亲提起,他的头脑那样简单,要一告诉他,他又该到处嚷嚷了。 亲爱的苔丝,你鼓起勇气来好啦。我们知道你们那一带出的酒不多,而且不好,所以打算在你结婚的时候,送你们一大桶苹果露。现在不多写了。你的未婚夫跟前替我问好儿吧。 你这慈爱的母亲,昭安·德北 “哎、妈呀、我的妈呀!”她嘟囔着说。 苔丝从这封信上可以看出他母亲那种万事达观的精神来。一件事,对于别人沉重地压在心头,对于她母亲却一点分量都没有。 (张谷若译)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2012年第3期(总第393期 )下C H IN E SE &FO R E IG N E N T R E PR E N E U R S 一、引言 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学翻译在我国翻译实践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文学翻译就必然产生文学翻译批评。刘云虹(2002)指出“现今的翻译批评已摆脱了‘挑错式’和‘感想式’的不良倾向,但一直以来,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仍将自身囿于文本之中,仍旨在对译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要求。”这反映了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尚未规范化,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仍处于把翻译批评限制于译者和译文的范围中,属于一种静态、单向的思维。这说明我国的文学翻译急需形成一种体系,而要形成一种体系,就需要一种理论的指导(文军:2003)。刘云虹(2002)认为,“文学翻译批评不应是一种直白的‘好’或‘坏’的评判,更不应该成为对译文和译者的责难。”这里,刘云虹教授明确提出文学翻译批评不仅仅是评判译文和译者,而是有更广的范围。 许钧教授(1999)强调“除了原文与译文的转换,还应考虑到文化因素、读者审美习惯等诸多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力。” 许钧教授进一步把文化因素和读者纳入文学翻译批评的评判因素之中。从两位教授的评论中,可以得出文学翻译批评已不仅仅是囿于译者、 译文、原文圈子中,而是更大范围内包括了文化因素、读者审美习惯等诸多因素。以翻译目的为核心,标准多元化,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多边关系,同时强调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无疑兼容了刘许二人的观点,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二、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凯瑟林娜·赖斯、汉斯·威密尔和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赖斯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版《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此后,赖斯的学生威密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在威密尔“目的论”的基础上,曼塔利建立行为翻译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诺德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并进一步提出忠诚原则。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在整个翻译史中,译者、 尤其是文学翻译者,意识到在不同情况下需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法。早期的翻译实践主要是词对词进行翻译,不考虑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功能。而在实际翻译中,许多译者不时陷入一种窘境,一方面要忠实传达原文语言形式,另一方面又要使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习惯,这两方面难以考虑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要为翻译中这些难以把握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为了指导文学翻译而诞生,这将对文学翻译乃至文学翻译批评提供强大助益。 功能翻译理论的行为翻译论肯定了翻译的文化交际性和互动性,视翻译为一种跨文化转换行为,而交际互动又涉及到翻译参与者,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委托人、译文读者,这些个体的交际互动就构成了翻译行为。 而这种交际互动又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交际互动的整个过程都与文化因素发生着关系,而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行为又同时伴随着特定的文化信息。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1.目的语读者的重要性 威密尔同时认为, “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就是处于特定文化中,有特定世界知识和交际需求的译文接受者。因此,根据目的论,翻译可以被认为是为满足译语文化中读者的特殊需求而进行的一项语言转换活动。翻译目的论肯定了译语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对文学翻译来说尤其如此。针对的读者不同,翻译目的也将发生变化。这就是说,翻译时读者因素也不容忽视。 2.忠诚原则 功能翻译论的后期代表人诺德针对功能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忠诚原则。忠诚原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另一方面,要求译者忠诚于原文作者,尊重原文作者,协调好译文目的与原文作者的意图。 收稿日期:2012-03-10 作者简介:陈梅霞(1982-)女,宁夏中卫人,硕士,助教,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陈梅霞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摘 要: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性、 跨文化、跨交际的行为活动,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纳入翻译研究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动态的研究视野。基于功能翻译理论,以杨必翻译的《名利场》汉译本为例,探讨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关键词:名利场;文学翻译批评;功能翻译理论;译者;读者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6-0172-02 【广角镜】Wide-angle lens 172

翻译批评与赏析

一、什么是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必须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杜绝胡批乱评和感想式的点评,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去观察和分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应当同时是一"译者、译文阅读者、译文分析家、翻译理论家与翻译史家"(Berman,1995)(许钧,袁筱一:"试论翻译批评",《翻译学报》1997年第1期)。 :1)为欣赏而作的翻译批评;2)为纠正错误而作的翻译批评。前者重在分析出自优秀翻译家笔下的模范之译作,评价其艺术价值、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及采用的相关技巧,意在立为范文,为翻译界同行或初学者视为楷模而学之;后者则重在剖析粗制滥造之译作,分析并纠正其中的错译和误译,意在警示他人以此为鉴。 翻译批评就其思想方法而论可分为3类:1)功能性批评(functional approach), 2)分析性批评(analytical approach)和3)对比性批评(comparative approach)。功能性批评在分析和评论译文时较为笼统,其重点在整个译作的思想内容而不顾及语言细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主观的批评方法,类似老师凭印象给学生打分。分析性批评则是较为细致客观的剖

析,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每一语段和段落都会对照原文加以对比和分析,错误的译文被分门别类地挑出来加以评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好的译文挑出来加以褒扬。对比性批评是选择同一原作的若干种译文,同时采用译文与原文对比、译文与译文对比的方法找出各自的优劣之处。好的加以褒奖,劣的予以批评。 翻译批评有助于克服翻译界存在的滥译、乱译等问题,因而对繁荣我国翻译事业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翻译批评有助于纠正译作中出现的错误、改进不足,因而对提高译文的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翻译批评还是联系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重要桥梁,因为任何翻译理论的建立均有待于翻译实践的检验;反之,任何翻译实践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翻译理论。翻译批评还是翻译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有助于增强学习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提高其翻译水平,扩大其知识范围,加深对所译作品或材料的了解,学习新知识,提高译出语和译入语的水平。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也离不开翻译批评。因此,做好翻译批评与做好翻译应是同等重要的,是相辅相成的,切不可等闲视之。 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原则(2) 二、翻译批评的原则

对于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

对于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科技英语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于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 外国文学翻译和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翻译,何来评论?翻译是评论的依据。没有评论,翻译便难于健康地发展,可能会长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因此,评论对外国文学翻译起着一种净化和进步的功能。我国老一辈作家、翻译家,尤其是作家兼翻译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翻译大师林纾(琴南)的功过: 我们看了这个统计(指林纾所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统计),一方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凭外,由于他先容了这很多重要的世界名着给我们,但一方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回于虚耗,由于在他所译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着名的(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匕种,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译的,这大概不能十分回咎于林先生,由于他是个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和他合作的口译者之身上。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的口译者所误的:小说和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很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添进了很多叙事,删减了很多对话,简直变成和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原文的美和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在步武却尔斯·兰在做莎士乐府本事,又何必写上了”原着者莎士比亚”及”原着者易卜生”呢? 林先生的翻译,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如法国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译之为《双雄义死录》,拿原文来一对不知减少了多少。我们很惊异,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译成了中文却变了一本薄薄的了。然而无论如何,我们统计林先生的翻译,其可以称得较完善者已有四十余种。在中国,恐怕译了四十余种名着

文学翻译批评与欣赏

Appreciation of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姓名:温嘉茵 班级:英语09-02 学号:540908010220

Appreciation of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Abstrac t】 The focus of the paper is to appreciate some goo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including 《椒聊》from The Book of Songs, Li Qingzhao?s Ci---- 《声声慢》, Liu Zongyuan?s poem----《江雪》and Zhang Ji?s poem----《枫桥夜泊》. The translators who translate these works all are famous scholars, including Chinese translators, Xu Yuanchong, Wang Rongpei and Yang Xianyi couple and so on, and famous foreign Sinologists, James Legge, Waley, Ezra Pound and so on. These translators open a door for us to the world of translation and let foreigners read more good Chinese literary works. Key words: appreciation, translations,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Introduction】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let those people who like translating appreciate more good works of translation. The focus is to appreciate some good works of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Although these works are not modern works, they are eternal cultural heritage that our ancestors leave to us. Ⅰ. Appreciation of the translations of 《椒聊》from The Book of Songs In Scholarship of The Book of Songs, the view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etry has a big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To get “the meaning of poet” is almost the mainstream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so the theme of the translation presents diversification. James Legge supported some principles in his first version of translation----“不以言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which was the first time to put forward the view to getting “the meaning of poet”. Alien, C. F. R. improved this principle, using transcultural anthropology to understand the poetry. Other scholars put forward different principl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The following is to appreciat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椒聊》. 《椒聊》 The original work as follows: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 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椒聊且,远条且。 The following is some translations of the poem from different translators.

翻译鉴赏批评之桃花源记英译文的批评赏析

《桃花源记英译文的批评赏析》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一: During the reign of Chin,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 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 译文多为短句,简单通畅,“以捕鱼为业”翻译成“fisherman”简练地道。“忘路之远近”并入下一句翻译,打破原文结构,得意忘形。译文二: In the year of Taiyuan of the Jin Dynasty,there lived a man in Wuling jun who earned his living by fishing. One day he rowed his boat along the stream, unaware of how far he had gone when all of a sudden, he found himself in the midst of a wood full of peach blossoms. 译文为一个较长的复合句,更符合目标读者的习惯。“忽逢桃花林”并在一起翻译,打破原文结构。 译文三: During the reign of Tai Yuan of Tsin Dynasty,a certain fisherman of Wuling, who had followed up one of the river branches without taking note whither he was going, came suddenly upon a grove of peach-trees in full bloom, extending some distance on each bank, with not a tree of any other kind in sight. 译文亦为较长的复合句,并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翻译批评与鉴赏-范文

译者的阐释与读者的误读:以《红楼梦》译文为例 作者(学号) (学院、班级、专业) 摘要:文学经典的阐释是一个历史过程,永远不会终结。译者翻译的过程,是对原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对译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但是,在批评界,阐释、误读与错译三者有时混为一谈,甚至等同起来。阐释学观点认为,对作品的理解总是以理解者——包括作者、译者、读者——的视野为前提。本文通过讨论《红楼梦》中几个具体例证,试图考察作者、译者、读者三个主体因素在文本的创作、翻译和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主体作用。本文指出,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解读,在读者眼里可能是错译,也可能是误读——在理解者本人看来,不同于自己理解的就是误读。这些解读,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构成文学文化的一部分。(宋体,小五,1.25倍行距) 关键词:译者;错译;误读;阐释学;主观性 Translator’s Interpretation and/or Readers’ Misinterpret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Renditions of Honglou Meng Author Name (student number) Abstract: Interpretations of literary classics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without end.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ST and reading TT is a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errors and misinterpretations are sometimes confused and misused by the critics. Cultural misinterpretation is a complex phenomen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with multifarious reasons. From a hermeneutic point of view, interpretation is always conditioned by one’s own horizons and perspective. By discussing several exemplary cases of Honglou Meng in translation and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author, translator and reader can all play a subjunctive role in their respective interpretation processes of writing, translating and reading. Translation errors should be avoided, while misinterpretations, whether reasonable or unreasonable, are unavoidable and destined to be part of literature. (Times New Roman, 5号, 1.25倍行距) Key Words: translation errors; misinterpretation; author; translator; reader 一、引言(小标题用黑体五号字;正文用宋体五号字) “文化”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季羡林先生(2007:151)曾说,没有文化交流,人类就没有进步,就没有今天世界上这样繁荣兴旺的社会。“文化热”自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流行,当时就有一些极端意见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文明的冲突,文化之间的深刻差异和尖锐对立是不可超越和克服的。今天世界的纷争虽不完全是由文化冲突引起,但也决非与文化冲突无关。目前的文学文化界,文化和谐与冲突成为热点。翻译评论界也不例外。也难怪,语言文字的差异造成的翻译困难一般摆在明处,容易引起重视,而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困难却往往如水中的暗礁,导致翻船。王佐良(1989: 34)认为,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解释清楚。孙致礼(1999: 62)也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处理的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本文试图从阐释学视角,以《红楼梦》翻译为例,探讨翻译过程中因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因素对文化因素的不同处理而出现的误读和错译现象。

文学翻译批评范式

山东大学(威海)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文学翻译批评范式论 学院:翻译学院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姓名:朱琳 学号:201314350

文学翻译批评范式论 摘要 文学翻译是一种对原文的动态的阐释,它不是简单的语言层面上的转换,也不是单纯的个人审美行为,而是在特定民族文化时空中的文化创造行为。既然文学翻译具有主观创造性,因而文学翻译标准只能是多元化的,文学翻译批评只能是对这一多元化局面的客观的、动态的呈现。本文从文学翻译批评的性质入手,总结了国内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状况,并在对话理论的基础上指出阐释的合理性才是文学翻译批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学翻译批评性质发展状况阐释 Abstract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s some sort of dyna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and it is a kind of creative cultural activity under the very circumstances of natural culture, rather than the simple transition on the linguistic level or the pure individual aesthetic performing. The standard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s diverse for its creativity; it is an objective and dynamic representation of this diversifi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n nature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criticism as the starting point, goes to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domestic literature translation criticism. On the basis of dialogue on equal footing, an account is presented to show that only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nature; development course; interpretation 引言 大凡一件事有人开始做,就有人开始评。有了文学翻译就必然有文学翻译批评。汉末开始佛经翻译,便有三国时的支谦提出翻译要“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东晋人道安提出“五失本而三不易”等翻译主张。在近代西学翻译活动中,围绕严复的翻译而出现的评论就更多了。。文学翻译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推动。文学翻译批评是当今翻译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直接指导着文学翻译的具体时间,“肩负着给文学翻译一个方向”(许均,2001)。如今的文学翻译批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摆脱了凭主观印象“感悟式”批评模式,跳出了对原文与疑问专挑错误的狭隘批评的窠臼,但一直以来,“文学翻译批评一方面仍将自己局限于文本之中,旨在对译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要求”(刘云虹,2002)。诚然,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把握及对自身的审美能力是翻译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静态的结果,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包含了原作、原作者、译作、译者以及读者在内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系统。由此看来,文学作品要在历史长河中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从翻译开始,只有翻译才能赋予文学作品以“后期的生命”。而翻译批评作为翻译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衡量维度,是连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中介活动,单一的从文本到文本的批评是远远不够的,多元化的思考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着力分析了文学翻译批评范式的发展情况,并提出了文学翻译批评的一条有效途径—阐释的有效合理性。 1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性质 伴随着翻译活动的开展,必然出现对翻译作品、翻译现象和翻译实践的阐释与评价,产生我们通常所说的翻译批评。国内的翻译批评大多局限于对译作的评价,摆脱不了挑错式的语言批评。其实语言层面的批评只不过是最低层次的一种狭义的批评,翻译批评的内涵远远超越了语言批评。加拿大的批评家弗莱说:“我所说的批评,是指涉及文学的全部研究和鉴赏

文学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

文学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 摘要 \本文是对文学翻译批评的一种界定性研究,旨在卉清文学翻译批评究竟是什么这一雕沦¨题。 叟学翻译足翻译的重要组成}}Ij分,文学翻译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然iflJ,^‘种较为普遍的脱象足人们往往把翻译研究默认为文学翻译研究,从】『ii混淆了翻译研究与文学翻译研究的K别。I刊样,在文学翻泽批评领域,池存在类似的iI口J题,即人们倾向f把翻泽-JLL.I,'Iz默认为文学翻泽JLL4.。i£o此外,文学翻泽批评的丛础理论研究,1i够,比如,文学翮泽批评究竟足4t么。存基础_li论研究0i充分的情况下研究其他问题,jwE沦价值难免受到影响。 、l,l然,…r翻泽批评也括文学翻汗批评,还山j二订螳学肯研究的剐湃j11:i.Ii实酗:上班圮怂义。产黜浑批计,凼Ifu他们射翻译批计的研究刈本文研究文学翻译-l!:t7'1:仍有指导意义。虽然彳f些资料对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不够全面,但是把这些资料综合翱;起来面,它们仍刘‘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从,1i同力‘面揭/J÷了文学翻译批评的性质。 I-10口所收集到的资制表nJJ,i2,仃研究人多集t}uI在罨封译批pFfl9内部系统这一方面。畅晓荣,I:恩琵,郏海凌,PeterNewmark,Bemoan等对翻译批评’r}:质,类型,功能,标准,方法等的研究,初步构建出翻译批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明:钧的《文学翻洚.ILLi.'I'-I,Tf',D)。fS作为H内较‘,tfl',j以“文学翻译jILLl.,'1…’冠名f14j.nlt沧著作,体现.广训『究的准确,rL,对该领域的研究起J’示范作用。他在。Ⅲ},探讨了文学番4j译jLLi4"fl;J一些艇本问题.,f结合实践进行了批评。 在外部系统方曲,个【[1i而理论性较强的研究还不够。4;过,有些学者x·tili4=l译jLLLtz在翻译教学cp运用的研究,如马红军的《翻i晕JLLkti散论》,赵桂华的《翻溽理沦‘j技巧》,为本文研究文学翻i罩-Jl:l:i.'lz与lU关理论的关系作了理沦准备。 本文是在}{i『人fl',j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究。1功一 本文首先}刿确提It{文学翻译批评这一概念,}uI;imii本文研究的是文学翻译批评l『【『1:足翻译批评;努力避免概念/1:清,避免J1]t,tli}-:tLL].'tj指代文学翻译批评;Jl刈文学制洋批评系统tlr的准术妣念(如文学翻i荦.iLLi:Ii『}0定义)进{j尽刈1能严格的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