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田园教育

田园教育

田园教育
田园教育

田园教育,让教育返璞归真

固堤街道官庄庄小学杜文萍

近年来,学校在探索农村办学过程中,以田园特色为依托,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小认识田园、体验田园、热爱田园、创造田园、心向田园。学校在“田园教育”实践中逐渐构建了“润物无声”的田园德育、“务本求实”的智慧田园和“浸润熏陶”的诗意田园育人体系,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得到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被授予“临朐县素质教育示范校”和“临朐县体育特色学校”、“临朐县绿色生态校园”、“潍坊市绿色学校”荣誉称号;成为山东大学、潍坊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潍坊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主持人走进乡村课堂”活动驻点学校。

田园德育“润物无声”

田园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结合校内外资源,拓展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在校内开辟了葫芦长廊、山楂园、核桃园、柿子园、樱花园等园区,以及辣椒、甘薯、马铃薯、大葱等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在校外与农户合作建立了山鸡养殖基地、鹌鹑养殖基地等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从种植园蔬菜的选种、种植、管理到收获,完全放手由各中队负责,并给负责的中队及队长挂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及主人翁意识,让队员们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喜悦,领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深刻内涵,感受父母每天劳作的辛苦,激发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劳动者的传统美德,并将田园特色与科学知识相结合,拓展新的德育基地,使田园德育向科学方向发展,为学生的教育拓展新的空间,使学校成为科技传播中心,使每一个学生从小就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人。

“田园家长学校”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国民的素质从娃娃抓起,娃娃素质要从学校和家长抓起。如何发挥家长的作用,提高家长的素质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只有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才会有教育的提升。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课程开课的机会,对家长进行培训,同时利用冬季农闲时间,根据农村家长的素质水平和需要,充分挖掘我们自身的优势,采取“一主一辅”的形式开展大课堂活动:“一主”(以校

长、副校长、中层、语数英骨干教师为主,进行不同形式的、有针对性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辅导讲座,从而提高家长育子能力)。“一辅”(以聘请县级教育专家为辅)的形式,这也是贯彻学校“以家长为本,满意每一位家长,让学校成为家长理想的学园”这一办学宗旨。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家长受益、让我们的教师、干部得到锻炼。赵校长说过,校长管理学校的核心是服务,服务教师---我们就要为教师的发展搭个台,让教师在讲堂上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服务家长——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家庭教育水平;服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和氛围。所以“田园家长大讲堂”在提高家长素质的同时,提高了学校干部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田园文体活动愉悦了学生身心。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开展了大量的文体活动及比赛,使每位学生均能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完善,技能在活动中形成,特长在活动中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校为了发展学生的特长成立了礼仪队、合唱队、竖笛队、架子鼓队等,促进了文体活动的全面展开。我们从一年级开始进行了跳绳训练,大课间活动除了组织学生做广播体操外,还组织学生跳长绳、做游戏;中午的课外活动有长短绳、跳皮筋、篮球、呼啦圈及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在抓好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同时,学校已经举办了十届运动节和十六届艺术节,大大提高了全校师生参加文体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实施课外文体活动,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笑声多了,参与体艺活动的热情高了,并且体质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丰富多彩的田园文体活动,让孩子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合作的快乐。学生在活动中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树立了自信。

智慧田园“务本求实”

田园式的校园环境,丰富的田园德育活动,拓展了教育的空间。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田园教育的课堂就是要务实高效,向40分钟要质量。田园教育强调课堂的轻松与愉悦,强调的是纯朴、自然,在这里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田园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长远发展;重视学生双基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把生活带入课堂,

让学生走进自然、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在课堂中提高,再到生活中应用。纯朴自然的课堂:有章有法教,无拘无束学,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相互尊重,教与学轻松愉悦。

田园教育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中是我们一直的追求。面对现代农村的孩子,我们的教师需要用新课改的思想、理念去教会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掌握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听老师说教。所以,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爱学、乐学是十分关键的。为了让田园教育真正走进课堂,我们进行了田园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体现自然、和谐、绿色、文明;有凝聚力,鼓舞人心,具有浓厚的田园氛围。学校每个班都以常见的动植物为标志,自选班名,提炼班风班训。如一(1)班“蚂蚁王国”,一(2)班“蜜蜂世界”、二(1)“棒棒班”,二(2)“高粱居”,三(1)“豆豆班”,三(2)“辣椒舍”,四(1)“太阳花”。四(2)“向阳轩”,五(1)“葫芦艺苑”,五(2)“花生乐园”,六(1)“白杨林”,六(2)“翠竹园”等。为了在校园里营造文化育人的氛围,学校还成立了红高粱画社,在学校的墙壁上绘制了传统文化的文化墙,每个班级也都确立了本班的文化特色。班级以什么动植物命名,所开展的主题活动都将围绕其展开,发掘其中的资源并进行主题教育。如辣椒舍,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之意,无论习作、美术、还是社会实践,都以辣椒为中心,并突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主题。班级命名实行一年一换,六年下来学生们对农村的作物都有了认识,也产生了热爱家乡的浓厚情感。在田园式教育的课堂上,教师用富有田园个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用具有农村特色的实例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从学生身边做起,从自己身边现有的资源做起,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

田园诗意“浸润熏陶”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她凝聚着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艺术魅力。以环境为依托,营造古诗词学习氛围。为营造浓厚的国学经典氛围,教室内外的走廊或悬挂、或喷绘图文并茂的诗文图画,张贴起《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相关内容图片,教室里专门开辟“学习园地”古诗词赏析板块,刊载学生的作品,也有学生硬笔

书写的诗词作品和读写绘作业展览。校园墙上布置了以“唐诗宋词”为主题的诗歌文化长廊,走在长廊里,仿佛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欣赏诗文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文言雅行。

以构建古诗词校本课程,打造书香校园。学校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诗词与现代名家名诗的诵读活动。学校每天早晨的早读课都用来进行“晨诵”诗歌。同时通过晨间诵诗、日常诵诗、生日赠诗和情境诵诗让学生诵读。学校也鼓励老师们自主研发校本课程,将古诗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了“春之歌”、“夏之花”、“秋之月”“冬之梅”等系列校本课程。

以活动为载体,建设古诗词校园文化。每学期,学校都举行必背古诗词背诵活动,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活动,形成你争我赶的良好氛围,每次都评选出“古诗文小能手”。学校引导中高年级学生学习尝试创作诗歌,举行作品评比,优秀作品在校报发表。积极开展亲子诵诗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诗、背诗,家校互动与沟通,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田园教育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只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成就每一个学生,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以家长为本,满意每一位家长,让学校成为家长理想的学园;以教师为本,发展每一名教师,让学校成为教师温馨的家园”这一田园教育的“三本”办学宗旨,在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落实,田园教育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孩子们的成长才会在希望的田野上更加健康快乐。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 下面先说儒家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重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崇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孟子将具

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等,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发展到后来,便形成了具有正统权威性的三纲伦理。 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子认为人的本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确考,活动于春秋与战国之际。墨子出身微贱,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创立墨家学派。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声势很大。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其领袖称为“巨子”,墨子是第一代巨子。巨子是精通墨家之义的圣贤,而且还是墨家之法的执行者。巨子以自己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领袖地位对墨家弟子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墨家弟子对巨子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墨家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

浅谈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其影响

浅谈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其影响 我所说的所谓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三年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我班的李武同学,原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都很差,经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随意拿别人的钱物,书籍,同学们都躲着他,不跟他玩。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自从诵读了国学经典以后,他思想态度及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慢的喜欢上了学习,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说又丢失东西了。有一次写人习作时,他写的题目是《我的后妈》,文章中他运用诵读过的经典名句表达了他对后妈的发自内心的爱,当我把文章给他后妈看了以后,后妈当时就感动得泪流满面。反复的感谢学校教育有方。其实,这些都要归功于诵读国学经典。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吴瑶汉语言文学师范1201班2012013491 摘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中国农村教育相对滞后,与城市教育差距显著。本文通过研究农村教育滞后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从价值取向、经费、体制改革、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方法。 一、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 1、农村处于社会结构的边缘地带 在中国社会中,农村处于中国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农村和农民自的处于弱者地位。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要求,也容易被忽视、被遗忘。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更习惯把精力和目光集中在城市,农村和农民作为落后的代名词,很难进入人们的中心视野中。 2、农村问题自身的复杂性 中国农村地理范围太大,分布很广,人口远不如城市集中,同时又兼有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为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带来了困难。而且其教育滞后的原因是多种问题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长期以往,积重难返。 3 、农民落后的教育观念 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往往“目光短浅”,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背负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民因此产生了“读书没有用,还不如在家种地或者早点出去打工”的想法。这种思想灌输给孩子以后,会使他们失去读书的兴趣,丧失接受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4、农村教育经费不足 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对不足,造成教育资源短缺。与国际相比,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受二次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进而导致师资不足,教学设备落后,教学管理水平差等。 5、农村社会保障滞后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使得那些生活困难的家庭,在竭力保证温饱的情况下,没有经济能力让小孩接受教育,导致小孩失学严重,农村教育也因此滞后。 6、教育法制观念淡薄 一些农村地区的党政领导,不严格依照教育法规、政策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甚至置法规于不顾,挪用教育专款,克扣教师工资等,侵犯教师和学生的权益。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

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制度

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制度 一、站点由站点管理员负责管理,管理员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断钻研远程教育专业技术,提高从事远程教育工作水平。 二、站点内设备严禁无关人员随意操作、挪动或挪做他用;不得在计算机上安装与办公和教学无关的软件。 三、管理员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站点内各种设备,做好设备保养和系统维护工作,确保设备完好,运行正常。负责节目内容选择,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按时收看节目内容。 四、管理员应按规定程序安全操作设备,不准随意改变设备的配置。如遇特殊情况需更改,须经上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并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 五、定期检查站点设备安全情况,杜绝一切事故隐患。站点内严禁带入易燃、易爆和带有腐蚀性的物品,离开时做好整理工作,切断设备电源。 六、设备、设施排列整齐,连线整洁有序,保持清洁卫生。 七、严禁访问非法网站,严防非法信号攻击。遇到非法信号干扰或攻击,要立即清除,防止传播扩散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八、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认真填写《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管理手册》。

远程教育节目收看学习制度 一、围绕中心工作,结合当地党员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合理选择节目内容,每月集中学习收看不少于2次。 二、结合农时季节、产业结构、人员状况和节目内容等因素,采取集中收看和个别学习、实时收看和非实时收看、定时开机和随时开机相结合的办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方式。 三、做好节目内容的宣传。远程教育管理员要根据远程教育节目预告,结合当地实际,以节目预告单、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农民信箱、短信等形式,做好节目宣传,让大家了解节目内容、节目播出时间,以便选择节目内容,确定收看时间。 四、党员骨干带头收看。站点所在党组织要组织党员干部和致富典型示范户等带头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发挥好骨干作用。对临时性安排的重要节目,党员骨干尤其要发挥带头作用,认真组织好收看。 五、做好收看考勤登记。远程教育管理员要对收看情况进行详细登记,记录好收看时间、内容、参加人员、座谈交流、信息反馈及设备使用情况等。

田辉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浅论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论文题目: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浅论 学校:孙镇一小 教师:田辉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浅论 摘要:童年的教育对个人文化品质的形式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学生童年时代形成的文化烙印将影响其终生。小学语文教育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勇挑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担,才能在文化传承的宏伟事业中有所作为,只有加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塑造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使之成为有根有源有底气的世界公民。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教学方式;实践活动 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自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所以,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有深远意义的。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对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下面略陈鄙陋,浅谈一下对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看法。 1 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精神文化的发展却没有跟上物质文化发展的速度。特别是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加之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家长淡化了对孩子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使传统文化在新世纪的孩子身上继承的很少。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孔融让梨等优秀品质荡然无存,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等优良传统踪迹不见,反映出在少年儿童中文化传承的现实危机。同时,由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本土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许多孩子们知道的多是奥特曼、米老鼠,而对于我们中国自己的一些文化故事却鲜有所闻。与日韩孩子们身上浓厚的传统文化气质相比,我们自己孩子身上确实缺乏传统文化的气质。所以说,在这样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受阻,西方文化盛行的状况下,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2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应该采取的教学方式 山东省通用的传统文化教科书在教材的编写上非常好。对于如此好的教材,我们教师更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受到最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个人认为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启蒙与诵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在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至关重要的奠基和引导作用,是民族思想的来源,话语的来源甚至是民俗民风的来源,是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而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法宝,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调查问卷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调查问卷 这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其中关于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问题。为了顺利完成这次活动,希望各位友友们抽出5分钟时间来填写,如有关于这的提议请多加提出,非常感谢! 1. 您所居住的地区在() A.农村 B.城镇 C. 小城市 D.大城市 2. 您居住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怎样?() A.非常高 B.高 C.一般 D.差 3. 您居住的幼儿园硬件设施如何?()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4.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硬件设施水平()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5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教师平均学历状况() A.初中以下 B.高中或中专 C.大专专科 D.大学本科 6.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教师平均月收入() A.1200以下 B.12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7. 您居住地区的中学硬件设施水平()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8、您居住地区的中学教师平均学历状况()

A.初中以下 B.高中或中专 C.大专专科 D.大学本科 9. 您居住地区的中学教师平均月收入() A.1200以下 B.12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10.您居住地区是否有高等院校() A.有 B.没有 11.您居住地区的公共教育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等)对外开放程度如何()? A.免费对外开放 B.限定特殊人群 C.不给予进入 D.根本没有 12.您居住的地区最高高等学府级别是() A.专科院校 B.普通高等院校 C.211院校 D.985院校 13.您居住地区的学生大学入学水平() A.高 B.一般 C.低 D.很低 14.您所住的地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多吗?() A.很多 B.多 C.一般 D.根本没有 15. 您认为男女所获得受教育的程度公平吗?() A.不公平,一般男的可以继续接受教育的多 B.公平 C.不知道 16.您认为不同阶层的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差距() A.较大 B.较小 C.没有 D.不了解 17.您认为怎么算达到教育公平?() A.孩子考取理想的学校,不断深造 B.孩子的特长被挖掘,有一技之长 C.人文科学素质全面提高,成绩不是衡量孩子是不是收到公平教育的标准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XX 报告提出,尽管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显著,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有待提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需要深入关注。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XX 学前教育持续快速发展,五年即超《规划纲要》2020目标5% XX年以来,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国十条”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 报告显示,“入园难”是“十二五”之初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XX年幼儿在园人数只有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到XX年幼儿在园人数猛增到万人,五年增加了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只用五年时间即超过《规划纲要》2020目标任务5%。 全国幼儿园数量由XX年全国仅有幼儿园万所,到XX年增至万所,增幅达%。城区增加了15474所,占%;镇区增加了22883所,占%;乡村增加了18576所,占%。其中,教育部门办普惠性幼儿园城区增加了2953所,占%;镇区增加了8675所,占%;乡村增加了14813所,占%,近九成普惠性幼儿园投放在了乡镇及以下。 全国幼儿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任教师数量由XX年

的万人增加到XX年的万人,新增万人;在新增专任教师中,城区占%,镇区占%,乡村占%。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农村义务教育不断享受改革发展红利 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五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各项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农村义务教育事业迎来利好局面。 主要表现在:农村义务教育呈“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县城大规模学校”基本格局;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数量增加且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率较高,留守数量下降;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大幅提升,生师比不断下降,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改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入推进,受益学生达3300多万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有序推进,全面改薄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大幅提升;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支出不断提高。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超过中上收入国家 报告称,近年来,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增长,由XX 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超过了85%的基本普及标准;远超中上收入国家%的水平,普通高中生均教育资源状况不断改进,贫困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农村学生上大学机会显著增加。此外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教育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远程教育站点简介

山湾村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山湾村远程教育站点于2008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山湾村领导高度重视,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看作是新形势下造福农民群众,推进山湾村建设的一项富民工程,也是夯实党在群众中执政根基的一项基础工作。成立了山湾村党支部书记刘兆玉任组长的远程教育领导小组。 新建站点活动室面积50多平方,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设备严格按照设备技术标准,安装到位。远程教育设备包括投影仪一台;台式电脑一台;电视机一台;音响一套、桌椅共10余张。 今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党支部紧扣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示范点建设标准,坚持高标准建设、建立健全制度、精心组织活动,全面开展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学习活动,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新工作制度。先后制定下发了《设备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工作检查制度》等远程教育管理制度和远程教育教学、收看计划。 二、围绕农民增收。在远程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山湾村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此该村建立了以远程教育为平台,以行业协会为载体,以农户为基础,以产

业为依托,以富民为目的的远程教育工作机制。把远程教育作为农民增收的平台,让农民通过远程教育这个平台,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一工作模式的开展,使站点的综合效率得到了充分发挥,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三、注重“三个贴近”。教学内容上贴近农村需求。教学方式上贴近农村现状。农忙时候少学,农闲时候多学,方便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所需的知识、教学内容上贴近农村实际,结合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需要,增加站点服务功能:把站点办成农民文化学校、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活动室、农村计算机培训基地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室等,做到一站多用,充分发挥站点的综合服务功能。三年来共培训党员干部群众1800人次,共培训144课时。党员干部受训率达96% 四、做到双向互动。在远程教育工作开展的同时,提倡和鼓励党员干部运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农村党员和群众的生产、学习需求。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党员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学习笔记少,看的多学会的少,学习效率低。二是农村农活多,党员群众很难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学习的覆盖面还不广。三是技术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只能做些简单的操作,不能全面发挥远程教育的资源。

浅谈汽车品牌文化

浅谈汽车品牌文化 理学院材料物理许文欣201007120065 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汽车在人们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自从汽车诞生以来,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文化,汽车品牌就是其中的一个。奔驰的创始人卡尔本茨说过:“品牌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的自然流露,是品牌触动消费者心灵的载体。”汽车的品牌文化提炼着人类美好的价值观念,诠释着人类永恒的情感主题,引领着时尚的潮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它超越国界,超越民族,塑造出许多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传奇。 1.品牌文化的提出 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水准提高的今天,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消费者作为一个社会人,抽象的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具体的购买行为。比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就影响着消费者是否选择一件高档服装>服装或使用何种品牌的洗发水。反过来,通过具体的购买行为,消费者也可能得到文化上的满足。因为在商业化的社会,追求文化上的满足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消费。通过消费,来试图找到属于某一群体的归属感,来追求名誉、自尊、地位等,乃至与自我的价值联系起来。 如果将产品和品牌相互独立起来看,不难发现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品牌名称比具体的产品更能为消费者带来文化上的价值。文化价值(或说是一种消费者心理上的效用)不是产品本身创造的,而是由抽象的品牌所创造的,而产品只是具体的载体。这种现象在服饰、日用品等行业尤为明显。 品牌文化,就是体现出品牌人格化的一种文化现象。如美宝莲(美容护理产品品牌)提出“美来自内心”的文化理念;李宁牌提出“把精彩留给自己”的个性主张。一旦某种品牌文化在消费者心智上建立起来,选用该品牌已成为了消费者理解、接近该种文化的方式的一种途径。塑造品牌文化,就是将单纯的品牌看成一个有思有想的“消费者”。这个“消费者”是品牌目标市场的典型代表,了解目标市场的心态,或是这个目标市场追求中的偶像。 2.品牌文化的定义 “人类学之父”泰勒1871年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人们所掌握的“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与复合体”。 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3.品牌文化的内涵 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汽车的发明、设计、生产、流通和使用的过程中以汽车为载体所表达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涵,是人与车、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与社会的一套行为方式、习俗、法规、价值观念,是车的设计者、制造者、运用者和管理者在长期的与车“打交道”的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与车有关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和。汽车文化是以汽车及其产业为载体,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与汽车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形成的影响人类社会的一系列行为、习俗、法规、观念的文化形态。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积累了十 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性,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新书·大政下》)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要用教化作为防范百姓的“堤防”,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他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这无疑是正确的。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可见,朱熹已将重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后天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才有了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之分,所以,加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人虽然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

农村党员干部现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制度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制度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中央为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着眼于解决新时期、新阶段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推动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一项战略举措。 为了把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充分发挥其“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重要作用,根据上级要求,我们制定了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制度,望各级管理人员认真贯彻执行。 一、远程教育站点管理人员主要职责 1、热爱远程教育工作,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严格执行远程教育工作的有关制度和规定。 2、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基本性能,掌握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方法。 3、根据上级安排部署,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和远程教育器材及教材的订购计划;按要求做好年度报表统计工作。 4、根据远程教育节目播出安排和本地农村实际情况,合理规定接收站点收看时间,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按时收看节目,提高收看率。 5、联系搞好教学辅导,提高党员干部群众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6、发现并总结典型,为上级提供课件制作线索和素材。 7、及时做好信息的收集、汇总、报送和反馈工作。 8、协助做好远程教育培训及音像教材使用登记、汇总工作;做好远程教学播放及设备使用等情况的登记工作。 9、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和教材要定室、定柜、定位、分类存放,做好日常的防潮、防尘、防高温、防雷击、防磁、防盗和定期检查保养工作,确保设备完好,随时可用。 10、按规定建立实物明细账。做好远程教育设备、资料的添置、验收、入帐、损坏赔偿、报耗等工作。年终清理一次,做到帐物相符。调离岗位时要办妥交接手续。 11、及时向主管部门领导报告终端接收站点的意外事故和突发事件。 二、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制度 1、站点由远程教育管理员专门负责管理,其他人员无权管理站点,未经批准不得随意使用站点设备。 2、使用站点开展教学和学习,需经远程教育管理员批准,办理使用登记手续后,方可使用;使用结束时,要向有关人员进行交接。 3、远程教育管理员应定期维护站点内的各种设备,并按时做好月检和年检工作。 4、操作人员应按规定程序安全操作站点设备,因操作不当造成的损失,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按价赔偿;操作人员不得擅自挪动、拆卸设备。如遇特殊情况需改动连线时,须经技术人员同意,并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 5、严禁在站点机房内制作、播放和复制与教学无关的任何视频、音频及IP数据内容。 6、定期检查消防设备,杜绝一切事故隐患。站点机房内严禁烟火,严禁带入易燃、易爆和带有腐蚀性的物品,严禁在室内吃食物、喝水。爱护机房内电器设备,不准随意改变设备的配置。离开机房时,做好整理,关好门窗,切断电源。 7、爱护站点机房内接收设备及其他教学设施。保持清洁卫生,设备、设施排列整齐,放置合理。 8、远程教育管理员应按要求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有关站点管理、教学组织及站点设备运行维护情况。 9、严防非法信号攻击,遇到非法信号干扰或攻击,要立即清除,不准传播扩散并应立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浅谈对中国乡村教育现状及改造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中国乡村教育现状及改造的几点认识 首先,我想同大家分享一段话:“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的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这段话节选自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发表于1927年。82年过去了,我在看到这番话时依然感觉振聋发聩,依然觉得他所描述的正式我们当前的乡村教育。 我想在座的同学有不少同我一样是来自乡村,对乡村教育有更多的切实体验,我们不妨在此将82年前陶行知所描述的乡村教育中的几个方面同今日的乡村教育来做一番比较。 一“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我觉得这句话正是说的我自己或者同我一样来自乡村的大多数同学。不仅仅是离开乡村来到城市求学,而是从今后的选择生活的道路上也会倾向于城市。不是不热爱自己的家乡,而是在儿时的记忆中就对城市的流光溢彩的霓虹产生了太多太多的遐想。“城市”意味着“富有”意味着“机会”意味着“文明”更重要的意味着“梦想”,留在城市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证明。 二“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是的,种稻的种棉造林的是农民,而最大的消费群体却是在城市。这让我想起一句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三“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我们并不是圣人,坦白讲,我们的确是羡慕奢华,马列主义尚且强调“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各种调查研究都表明人的成就感及幸福指数与物质生活条件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而在农村如果仅仅靠地里的收入有谁会愿意务农呢?上学时经常听老师这样说:“不好好学习就等着回家种地吧!”就今天看,现在的情况是人们越来越羡慕奢华,越来越看不起务农了。 四“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很显然,如果现在我们要是回家种地真的是要从头学起,而且恐怕多年握笔杆的手再也康不起锄头。 五“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现在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农村蔓延。原因就在于现在教育是在让农民伤心。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试想一下,父母含辛茹苦供我们上学近二十年,是在是个艰巨的工程。而毕业后却只是一纸空文凭,不用说报答父母,就是自己在社会上立足,养家糊口买房子也是非常困难,怎能让人不伤心。然而如果不上学那就更没有任何出人头地的机会,更是一辈子都呆在农村。 经过上述一番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今日乡村教育之弊端与82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82年前陶行知也发出了呐喊:“要寻找出路!”并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活的乡村教育,活的乡村教师”,“叫荒山成林,瘠地长五谷”,“叫农民自立、自治、自卫”“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农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就现实来看,让“荒山成林,瘠地长五谷”并不难,难的是即使荒山都成林,瘠地都长五谷,农民也未必富裕。贫穷的乡村如何变为“西天乐园”?贫穷的农民又如何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但今天,我们仍然要呐喊,仍然要探索,改造中国乡村教育的根本措施。 首先,我认为从根本上改造乡村教育单靠教育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改造乡村教育不仅仅要因地制宜的改变教学的内容方法。更重要的是改变农村总是处于人们思想中边缘位置的一种观念。然而改变观念就要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来着手,才能吸引人们来关注这一问题。所以,改造乡村教育更要靠政治经济政策的倾斜。如何使得政治经济政策向乡村倾斜?我们要发挥乡村的优势,努力展现乡村有利的一面,来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统统聚集在城市,乡村处在边缘位置的现状本身就造就了诸多的不公平。如果再让教育的不公平愈演愈烈,让农民的子弟依然是农民,就算他真的成了一个种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1. 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