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乡村教育知与行

中国乡村教育知与行

中国乡村教育知与行
中国乡村教育知与行

中国乡村教育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中国乡村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动向;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以推进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乡村:指城区以外的地区,包括城乡结合区、镇区、镇乡结合区、乡村。

乡村教育:主要指乡村基础教育,包括乡村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不包括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级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更加优先发展的位置,农村教育获得良好发展契机。

(一)规模数量

(注:以上数据由教育部网站数据整理而出。)

(二)乡村教育发展的亮点

1. 中国农村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居 9 个人口大国首位

农村教育机会指数中,中国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入学率方面排在前列。小学入学率超过 100% ,与发达国家日本、英国持平,且超过德、法、美等国水平。农村教育质量指数中,中国指数为 0.796 ,仅次于墨西哥的 0.806 。可以判断,中国农村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优于其他人口大国,入学率等部分指标表现抢眼。

2. 城镇化推动农村教育整体水平提高

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受教育人口规模、教育投入水平、学校布局和软硬件建设、教育意识形态等方面都会发生深刻变革;农村教育品质的提升,会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素质,反过来又推动当地城镇化向纵深发展。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显著相关,相关系数是 0.765 ( P<0.01 )。这就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城镇化水平越高,该区域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3. 农村教育发展各级指数呈增长状态

2012 年农村教育发展总指数由 2011 年的 0.596 增加到 0.631 ,增幅为 5.87% 。一级指标中,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指数增长幅度最大,由 2011 年的 0.343 增长到 2012 年 0.396 ,增幅达

15.45% ;二级指标中的“建网学校”指数增幅最大,由 2011 年的 0.270 增长到 2012 年 0.319 ,增幅为 18.10% 。

可见,农村教育整体发展势头较好,特别是与硬件建设相关的指标增幅较大,见效较快,如信息化水平、办学条件、投入状况。而与软件建设或者内涵发展相关的指标增幅较小,见效较慢,仍需加大发展力度。

4. 教育发展城乡差异状况趋于好转

我国教育发展城乡差异状况指数是在农村教育发展指数基础上构建的,其指标与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数相同。数据显示, 2007-2012 年间,教育发展城乡差异状况指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投

入指数的城乡差异状况提高最快,增加了 0.163 ,其次为条件指数,增加了 0.153 。说明教育普及状况、师资状况、投入水平、教育条件和信息化水平的城乡差异在逐渐缩小,特别是投入水平和教育条件的城乡差异改善状况更佳。上述情况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教育各项指标的公平程度均在不断提升。

(三)乡村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 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仍落后于 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发达国家

与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德国、新西兰、美国等 7 个 OECD 国家相比,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总指数得分落后,仍与其保持较大差距。尽管发达国家缺失贫困率、识字率等多个指标项,但其教育发展总指数均在 0.800 以上,例如日本高达 0.908 。可见,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虽然好于 9 个人口大国,但与 OECD 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 OECD 国家目前 83% 的年轻人能在有生之年完成高中教育,而中国目前仅为 73% 。因此,有必要提高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的水平,并且为城镇中的农村人群及弱势群体学生提供更多经济上和教育上的支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组研究发现(《中国教育报》 2014 年 12 月 15 日第 5 版))

2. 各省份农村教育发展指数差异悬殊

各省 2012 年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呈两极态势。城镇化率处于中高级阶段的 7 个省份,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明显高出其他较低阶段的省份,发展指数大都在 0.700 以上;城镇化率处于初级阶段和乡村型省份的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呈现基本均衡态势,发展指数在 0.500 上下浮动。各省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悬殊(见图 3 )。

北京市农村教育发展指数最高,为 0.850 ,其普及指数、师资指数、投入指数、办学条件指数以及信息化水平指数分别为 0.782 、 0.945 、 0.978 、 1.000 、 0.824 ,均位列全国首位。河南省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最弱,指数为 0.386 ,其短板主要为信息化水平、投入水平和师资水平 3 个指标,指数分别为 0.192 、 0.241 和 0.583 ,均列全国末位,这 3 个领域也是该地区农村教育发展亟需关注的重点所在。

投入水平悬殊是造成省际差异的主因,例如,北京农村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 47365.17 元,而贵州省仅为 4357.33 元,相差 4 万余元。由于投入水平不同,造成各省份农村教育发展的师资状况、办学条件等指标差异明显。

注:上文的(二)(三)部分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教育报》 2014 年 12 月 15 日第 5 版。

3. 一半多村庄没有幼儿园

调查数据显示村辖区内有幼儿园的村庄所占比例只有 44.2% ,有效百分比为 46.2% ,这一数据与前述罗仁福等学者“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所得数据( 44% )比较接近,这也意味着有一半多的村庄没有幼儿园,而这些村庄的学龄前儿童要么不接受学前教育,要么就得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去接受学前教育,这样又使得他们上学的安全风险有所增加。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8 年,全国城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 55.6% ,农村仅为 35.6% 。

分地区来看,西部村庄中有幼儿园的占 42.9% ,中部有幼儿园的村庄占 42.9% ,东部有幼儿园的村庄占 40.7% ,各地区差距不大,都表现出比例较低的特点。而先进村方面,有幼儿园的比例为 87.5% ,比平均水平高了 40 个百分点,可见在学前教育方面,发展较好的先进村的优势更为明显。通过对比先进村和普通村也可以看出发展条件越好的村庄,学前教育普及率越高。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在于:( 1 )传统教育观念对学前教育的忽视;( 2 )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教育整体发展就困难重重,而本不受重视的学前教育更是缺少经费、师资,发展滞后。因此要改善农村的学前教育现状,就必须在观念和制度层面都有所突破,既要提高家长、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要在制度层面对发展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提供动力和保证。( 2012 年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社会实践调查,对全国各地 100 多个村庄进行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 2013-04-03 光明网 - 《光明日报》)

4.1/4 的孩子属“隔代教育”

调查显示,由父、母在家照顾的农村在校学生不到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在校学生中为留守儿童的仍超过三分之一。有 25.8% 的家庭是“隔代教育”家庭,占到农村家庭总数的 1/4 ,重庆、湖北、河南这三个省市的隔代教育家庭的比例较高,都超过了 25.8% 这一总体水平。此外,有 5% 是由兄弟姐妹照料;还有 4% 是托他人代管。

首先,就了解学校软硬件环境以及和老师沟通情况来看。 48.6% 的父母都自认为能做到这些并对孩子学习的事情非常清楚。作为监护人,有 37.5% 的爷爷奶奶都至少能做到比较了解学校软硬件环境、经常和老师沟通、清楚孩子的学习状况。六成左右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在与老师做到一般沟通或者更好。在教育理念方面,“一般只是从孩子的考试成绩上来认识孩子的学习状况”的监护人比例最高。( 2012 年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社会实践调查,对全国各地 100 多个村庄进行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 2013-04-03 光明网 - 《光明日报》)

5. 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突出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稳定和扩大规模、提高待遇水平、加强培养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乡村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广大乡村教师为中国乡村教育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乡村教育的新动向

(一)大量村庄学校急剧消失

1. 现状

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府发起了学校改造运动,到1971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很多农村地方提出了“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队、高中不出社”的口号。1980 年,国家提出,八十年代要在全国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而且要求以村级办学为主。从1985 年首次提出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在我国形成“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格局,到1986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从20 世纪90 年代国家实施“两基”,到2000 年我国实现“两基”目标,再到2007 年,在全国农村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在政府努力的过程中,广大乡村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举办学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半个世纪,政府下大力气,通过各种措施把学校嵌入到中国的每一个村落,解决了农民子女“有学上”的问题。

为了解决农民子女“上好学”的问题,中国政府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的原则指导下,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000 年以来,实施了农村中小学以大规模撤点并校为主的学校布局调整。一些地方,甚至将撤并农村学校数量作为政绩,盲目的、“一刀切”的强行撤并,许多地方一个乡镇只保留一所中心校。十余年间,

在政府宣称学校布局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大规模撤点并校直接导致了大量农村学校的急剧消失,农村的教育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当然,造成学校离村的原因复杂,既与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农民及其子女的“离土”“离农”的趋向有关,也与社会大众对“好的教育”或“优质教育”的追求(对乡村,现实情况是,农民往往会想方设法地把孩子送到乡镇或城镇学校去)有关,而且往往是这些因素的叠加。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从2000 年到2010 年十年间,农村小学减少22.94 万所,减少了52.1% 。教学点减少11.1 万个,减少

了6 成。农村初中减少1.06 万所,减幅超过1/4 。其中,2006 年到2010 年的五年内,我国累计减少农村小

学84158 所、教学点22143 个,合计106301 所,平均每年减少26575 所,每天减少约73 所。

相较于十余年前的半个多世纪的政府把学校嵌入乡村社会的动向而言,近十来年乡村学校大量急剧消失的现象和态势,无疑表现出“学校离村”的事实新动向。这是中国广大乡村地区教育的最大动向的转变。

2. 问题

( 1 )直接问题

关于大规模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和乡村受教育主体对乡村学校的“逃离”所导致的大量村庄学校的急剧消失所带

来的问题,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到了:

学生远距离走读,并由此导致的潜在或现实的安全问题(2012 年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社会实践调查,对全国各地100 多个村庄进行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调查显示,有29.0% 的孩子是在村里的学校就读,有42.4% 的孩子在所属县、镇的学校就读,有15.1% 孩子是在所属市里的学校就读,有11.4% 的孩子在别市的学校就读。地处山区的32 个村庄是受小学教育设施服务最差的,它们距离最近小学的平均水平是3.4 公里,最大值为15 公里。);

年龄小的学生家庭关爱和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问题;

学生寄宿学校或校外借宿增加家庭教育成本和负担问题;

城镇中的大规模中小学的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可以发现,这些问题是大量村庄学校的急剧消失所带来的显性和表面的问题。那么,大量村庄学校的急剧消失对乡村社会、中华文化以及乡村学生的发展有没有隐性的更深层次的负面影响呢?这是需要予以特别关注的。

( 2 )社会文化问题

“学校离村”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已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但已有研究缺乏对“学校离村”后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的深层次研讨。今天,我们很有必要“跳出教育看学校”,我们将看到或已经看到,大量的“学校离村”很大程度上将致使:村落消亡和乡村社会瓦解加速,乡村文化“失地”,中华文化生态遭遇破坏和乡村少年文化人格健全“土壤”缺失。这些影响将是深远的,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与警惕。

一是村落消亡和乡村社会瓦解加速。

嵌入并已扎根于村落中的学校作为村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村落的文化高地和村民未来希望的寄托之地,在短时间内突然撤走,对乡村社会系统而言,无异于将已构成肌体并已在肌体里面担当重要角色功能的器官突然抽离,必然带来肌体系统运行的紊乱,甚至是肌体的死亡。功能主义强调结构和文化对于整体的功能,从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理解,村落中的学校是整个村落社会有机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承担着相应的结构和文化功能。乡村学校大量急速消亡,势必直接导致或加速村落社会的系统功能紊乱,进而导致或加速村落的消亡和乡村社会的瓦解。冯骥才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在2000 年时,我国拥有360 万个自然村,但到了2010 年,这一数字变成

了270 万。也就是说,10 年间就消失了90 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 至100 个村落”。李培林曾以“村落的终结”来形容这种现象。

固然,村落的消失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大量农民“离土”“离农”“离乡”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但我们注意到,其实很多地方村落消亡的诱因是乡村学校的消失。由于村落学校离开村落社区,尤其是在很多偏远山区,村民为了继续子女的学业,不得不无奈选择离开村落,离开土地,出现了“人随学移”的现象,一些地方“陪读大军”的出现就是“学校离村”的直接后果。“学校离村”与大规模进城务工潮联袂,促使很多地方村落消亡或空壳化,很多地方乡村毫无生机与活力,土地荒芜,民生凋敝,很多地方乡村居民结构畸形(“ 386199 部队”的说法即是明证),这些都是乡村社会被瓦解的现实表现。我们不能不说“学校离村”是导致村落消亡和乡村社会瓦解加速的原因之一。

二是乡村文化“失地”。

“学校离村”还致使乡村文化“失地”,这是“学校离村”导致的又一负面影响,而且是更深层次的。这可以从乡村学校的社会文化功能的角度来理解。“学校进村”的政府目的是使乡村学校传播正统的规训文化知识,而乡村学校一旦融入并扎根于乡村社会,其功能又不仅仅是传播正统的规训文化知识,其自然地承担起了更重要的传承乡村文化的功能,而后者对乡村社会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乡村社会主要是靠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维持其基本秩序的(这一点先贤早有论述)。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和不断开放的大社会环境影响下,各种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对乡村社会不断渗透,乡村文化处于事实上的弱势地位,很多相对有知识、有素养的“乡村能人”离开乡村社会寻求发展,直接导致乡村文化中坚力量主体的缺失,学校成为担当乡村社会文化功能的最后一片圣地与高地。这些学校通常位于村落的中心位置,这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中心,也是乡村文化与公共生活的中心(尽管我们多年来批判乡村学校为乡村发展的服务功能微弱)。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是高度分散的,而学校则是乡村最重要的具有“文化高地”地位的场所,对村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这个公共场所的吸引和感召下,村民们可以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并形成一定的公共观念。而且,现实中的乡村学校也经常成为村民公共文化活动的场所,如科普宣传、“文化下乡”、技能培训、村民议事等公共活动往往选择在乡村学校。

学校对乡村社会而言是寄托希望与梦想的地方,是所在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适于居住性”的要素与象征。而且,对于我国许多较为封闭的偏远山区村落,学校几乎是村落中蕴含文化气息韵味的唯一的灵动的标志性场所,是现代文明在村落的代表(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教学点)。尽管近年来在一些乡村建立起了“农家书屋”,但其对于乡村社会的文化功能远不及乡村学校(况且,不少“农家书屋”只是乡村的“花瓶”)。国外的一些研究也多次表明,学校的关闭或撤销,会使当地居民产生强烈的心理感受:认为是该地区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或一段时期的结束。

再从乡村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在村民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因为他们是当地的“识字人”“文化人”。他们对乡村社会的实际职责也不仅仅是教育学生、传授知识,还是乡村社会与外部世界信息、文化沟通的纽带,还扮演着维系、调节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角色,他们往往在参与或主持乡村社会的各种仪式、礼节,参与调解邻里的矛盾纠纷,等等方面,而成为乡村社会里的“场面人”“公理人”。“学校离村”使得乡村教师对乡土和乡村的告别和逃离更为彻底,即使是家在乡村的教师,也成为了某种程度上的乡村社会的“外来人”。

还有,借机于“学校进村”和长久的“学校在村”,在广大乡村社会形成的坚实的具象的尊师重教的乡村文化,将因“学校离村”导致的教师不在乡村之场,教育不在乡村之场,而慢慢虚弱,虚幻,模糊,消散。

所以,“学校离村”后,对于被撤消学校的乡村来说,就是撤消了其文化阵地,乡村文化的传承将缺少阵地。

三是中华文化生态遭遇破坏。

“学校离村”可能带来的第三个社会文化影响是中华文化生态遭遇破坏。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由“学校离村”

带来的村落的消亡、乡村社会的瓦解和乡村文化“失地”的影响而衍生出来的影响。我们提到的“中华文化”,其构成要素中最主要的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其最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和形式无疑是在中国的广大乡村。一乡一风土,一村一世界。广大乡村有繁若星辰的乡土文化、草根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天人合一的哲学伦理观、熟人人情的社会观等等。广大乡村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在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从乡村寻找精神食粮和灵魂慰藉。乡村“学校离村”,导致乡村的空虚化和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吸附其上的文化性正在迅速瓦解。

再从“人”的角度来讲,人是文化的主体。“学校离村”,致使学校教育不再置身于乡土情境,致使乡村文化的重要主体——教师和儿童——不得不离开村落。与此同时,大批农村青壮年长期离村进城务工。乡村的教师、儿童、青壮年与乡村社会空间上的“在场性”和“稳定性”的关系特征的消失,使得他们处于“无根的抽象化空间”中,而留在乡村的年长者在乡村社会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不久的将来也将故去。可以做出自然地推断,若干年后,真正的乡村文化的“人”也将大量消失。

四是乡村少年文化人格健全“土壤”缺失。

乡村社会“学校离村”及村落的消亡将使乡村孩子的文化人格形成失去天然的土壤。社会学常识告诉我们,生活世界和初级群体对于人的认知和人格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离村”使得农村的学龄期儿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脱离其具体的生活世界和初级群体,离开家庭和亲情,学生与乡土社会空间的接触与乡村生活体验不断被压缩, 他们从头开始就缺乏乡村经验和家庭天伦的滋润,这势必导致他们在认知和人格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方面遇到困难。这种后果已经被已有的一些研究证明。

由于乡村文化是地方性的,那么乡村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儿童“在乡村”这个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学校离村”之后,乡村学生不得不离开村落,寄宿到城镇学校。而那里的学习和生活大多都与乡土社会无涉,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的乡村时空被剥离。也有研究表明,相较于非寄宿生,寄宿生更倾向于出现自卑、怀疑自己能力,易为一些小事烦恼、焦虑,易对日常事物怀有恐惧心理以及冲动和控制力差等问题。当乡村少年文化人格的健全失去“土壤”,“乡村少年与乡土文化亲近性的缺失,使得乡村少年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乡村少年”。我们注意到一些很让人痛心的现象,远离家庭关照而寄宿于城镇学校的一些农村学生,很快表现出与其学生角色(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角色)不符的“傲慢与偏见”——拉帮结派讲义气,消费跟潮流,忘记了父母血汗钱的来之不易;瞧不起身为农民的父母,鄙视生他养他的农村……。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伴随大量村庄学校消失,政府加强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主要集中在乡镇。发展寄宿制学校是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解决学生上学远的主要措施。然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快速发展却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

首先,低龄寄宿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中,低龄儿童寄宿的问题十分突出,三年级之前开始寄宿的小学生累积比例高达55.4% 。低龄学生在幼年即离开父母照料,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情感问题非常突出。(新华网,2014 年01 月15 日)

其次,许多中西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条件较差。国家的投资大多集中于建设学校的教室、操场,这使有宿舍和食堂的学校数量平均不超过50% ,不能为学生提供饮用开水,甚至一日三餐都成为困扰寄宿制小学的重要问题(新华网,2014 年01 月15 日)。在中国295 所农村寄宿学校中,有60.5 %人均居室使用面积小于 3 平方米,约三分之二的学校不能保证一人一床。(《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 》课题组对天津、辽宁、山东、浙江、吉林等17 个省市开展专题调研)

三是寄宿生营养健康状况差。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是一个普遍问题。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少年儿童营养不足,身体、智力发育滞后,成为危及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发展的严峻问题。在中国295 所农村寄宿

学校中,有5.5 %的学生半个月以上才能吃到一次肉,有6.6 %的学生从来没有在食堂吃到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 》课题组对天津、辽宁、山东、浙江、吉林等17 个省市开展专题调研)

四是寄宿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多项调查显示,寄宿并没有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校距离远、家庭经济负担重、学校配套设施不健全、学校心理疏导缺失等因素对学生成绩的负向影响,超出了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等因素对学生成绩的正向影响。

第五,贫困地区寄宿制学生长期处于缺乏家庭情感呵护及文化生活的封闭校园环境中,在情感、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出现了多种问题。

(三)小规模学校大量出现

1. 小规模学校的现状

21 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等政策的实施,小规模学校( 指学生数少于200 的村小和教学点) 在农村地区大量出现。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2013 年全国共有村级小学14 万多所,农村教学点共7 万多个。2015 年甘肃省只有1 名学生的学校219 所,5 人以下的学校1800 所左右,10 人以下的学校3700 余所,100 人以下的学校7892 所。(https://www.doczj.com/doc/2615518435.html,/system/2015/05/19/011015966.shtml 中国甘肃网)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指出,小规模学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满足了山区、草原和牧区等地广人稀地方的需求。这些小学因路途遥远、规模太小,没有投资和规模效应,但是,如果撤除学校,就意味着当地学生的失学。杨东平说,“这些学生往往来自农村底部最弱势的家庭,没有能力争取更佳的教育机会”。因此,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教育公平的最后堡垒。

目前,小规模学校在四方面的需求:

第一,硬件支持;

第二,教育内容,比如各学科“课程包”、图书及信息技术;

第三,教学方式的改变,灵活采用复式教学、全科教学等多种方式;

第四,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

2. 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价值与优势

小规模学校将是未来乡村学校存在的主流形式,“现在农村的乡镇中心学校还有三五百人,过几年也会成为小规模学校。”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芬兰等,小学的校均规模160 人、180 人,因为只有小规模,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的亲密互动和人性化的培养方式。

目前大城市里一流的小学的校舍设计,追求的就是小班制、物理空间的复合性和开放性,而这一点,对乡村小学来说,比城市学校条件更具天然优势,因为乡村比城市更亲近大自然。

此外,由于学生人数少,很多村小是多年级混合班级,这恰恰是先进教育理念中混龄教学的样式。在美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小学里都在推行“全科教育”,教学的各科目不是分割的,尤其针对低龄学生,往往由一名老师进行多学科综合教学。目前在乡村小学,一名老师带多个科目往往是无奈之举,其实却或许是乡村小学的潜在优势。中国乡村教育的国家政策行动

近年来,针对乡村教育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以推进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学校建设

主要涉及办好教学点、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2010 年):

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均衡配置、合理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尽快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基本满足需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2013 年12 月):

(一)保障基本教学条件。要保障教室坚固、适用、通风,符合抗震、消防安全要求,自然采光、室内照明和黑板材料符合规范要求。根据学校地理条件和农村体育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运动场地和配备体育设施,保障学生活动锻炼的空间和条件。

(二)改善学校生活设施。

(三)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对确需保留的教学点要配备必要设施,满足教学和生活基本需求。对学生规模不足100 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 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由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按时足额拨付。

(五)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宽带网络、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要为确需保留的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2013 年12 月):

进一步落实地方责任,保证村小学和教学点正常运转。对于特殊困难地区,应按照省拿大头的原则,由省级财政按照国家确定的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承担地方分担部分。

要逐步提高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用于校舍日常维修的比例,并优先满足村小学和教学点需求。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义务教育项目资金,要优先用于解决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办学困难。

对学生规模不足100 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 人核定公用经费,并切实落实。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校运行成本,在保证公用经费总额不减和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适度向规模较小的村小学校倾斜。

(二)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

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使全国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

《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的意见》(2012 年9 月)

一、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严格准入、能进能出的教师管理新机制,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配置均衡、城乡一体、结构合理、乐教善教、稳定而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

二、探索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新机制。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全面实行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加强省级统筹,规范招聘程序和条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严把农村教师入口关,严禁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三、编制配备切实保证农村学校师资需求。对寄宿制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学校、村小及教学点、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学校等实施特殊师资配备政策。补足配齐农村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四、多渠道扩充农村优质师资来源。进一步完善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

五、大力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加强音体美、科学、综合实践等农村紧缺薄弱学科课程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支持农村名师名校长专业发展,研究完善符合村小和教学点实际的职务(职称)评价标准。

六、建立健全城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制度。

七、切实保障农村教师待遇。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

八、大力表彰在农村长期从教的优秀教师。对在艰苦边远乡村学校和教学点长期任教、贡献突出的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2013 年12 月):

(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等多种方式,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高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省级教师培训要向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校长倾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 — 2020 年)的通知》(2015 年6 月):

(一)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关心教育乡村教师,适度加大发展党员力度。

(二)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鼓励省级人民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为乡村学校持续输送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重点支持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贫困地区补充乡村教师,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

(三)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

(四)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

(五)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各地要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

(六)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各地要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七)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和支持全员培训,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实施主体责任。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八)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 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省(区、市)、县(市、区、旗)要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 年以上、10 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

中国乡村教育未来展望

1. 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在教育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教育不但要改革适应,还要超前布局。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进程中,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依然是紧要任务。正因如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指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要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 在确保教育公平基础上走内涵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支持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落实“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政策项目,使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迈上了新台阶。尽管如此,面对城乡差距,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加快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仍是重要任务。但数据也显示,农村学校硬件指标的改善幅度远高于师资状况等软件方面的改善。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制度、国培计划等重大政策,加大对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教学点的倾斜力度,逐渐将支持重点由财力投入与硬件建设转向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与教育质量的软件建设,促使农村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

3. 农村教育先行缩小省际间教育发展差距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坚持农村教育发展先行,从最困难的地方做起,补齐区域内教育发展“短板”,可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和省际差距,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除继续支持西部省份外,要加大对“中部塌陷”省份的支持力度。例如,河

南、湖南、江西等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大、学校多的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并未明显高于西部省份,依靠自身财力很难解决农村教育的难点问题,迫切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4. 全方位关注农村寄宿制小学

相较而言,2008-2010 年间,大部分省份农村教育发展和经费投入更多关注农村初中阶段。2004 年以来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都以初中寄宿制学校为主,这导致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条件明显落后于初中。生活自理能力、安全问题是农村寄宿制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而在农村寄宿制小学,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因此,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整体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的过程中,要关注寄宿制小学,配备合格专任教师和必要的生活教师,为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安全成长提供切实保障。(杨润勇刘晓楠赵小红本报告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项目(2013 )“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组完成。)(《中国教育报》2014 年12 月15 日第5 版)

5. 重视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

重点是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硬件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6. 继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目前的重点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 — 2020 年)的通知》等政策。

美丽乡村标语

1、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好乡村! 2、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建设和谐乡村! 3、全市动员,全民参与,齐心协力建设洁净、文明、优美、和谐的美好乡村! 4、认识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切实把全市美好乡村建设抓实、抓出成效! 5、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 6、评议完善乡规民约,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努力构建美好和谐乡村! 7、发展特色经济,突出特色产业,用产业提升农业、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富裕农民! 8、因地制宜,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9、走科学发展之路,促循环经济发展,建乡村生态文明! 10、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11、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建设新农村! 12、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14、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农民群众建设美好乡村的主体作用! 15、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一项民心工程! 16、扎实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把道路建成风景线,把村庄建成景区,把庭院建成景点! (二) 1、要想心情好,卫生先搞好! 2、共建美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 3、美丽村落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 4、为小家,为大家,搞好卫生人人夸! 5、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 6、清扫清洁坚持做,美丽环境真不错! 7、草儿绿、花儿香,环境美,人健康! 8、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垃圾袋装投放入箱! 9、太阳起山垃圾入箱,太阳落山垃圾清光! 10、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11、人人出力,户户参与,打造整洁秀丽美好乡村! 12、大力推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扎实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13、道路通达河塘清,改水改厕饮水净,垃圾入箱环境美,乡村美好面貌新! (三)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史初期,面对西方文化的侵入,最早的有识之士曾提出“睁眼看世界”、“师夷制夷”的主张。“师夷”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意味着发展教育,提高国人的素质。由于那时人们的思想守旧,“师夷”的主张未能得到呼应,中国人以固有的思维和习惯度过了近代初期的20年。 19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动荡,清政府中的改革派开始兴办洋务,中国近代化正式起步。洋务运动是从发展军事工业开始的,但发展新教育也提上日程———这是个良好的开端。1862年,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诞生,它被视为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当时顽固势力对此表示不满和反对,但洋务派顶着压力把教育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先后创办了外语学堂、船政学堂、矿务学堂、机械学堂、电报学堂、武备学堂等新式学校,还向国外派遣了留学生,使近代教育第一次出现较大发展,培养了一些人才,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社会风气。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端。近代新教育的发展对此有促进作用。 近代教育第二次较大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表达了发展教育、民族自强、与列强抗争的强烈愿望。维新派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封建官员有张之洞、盛宣怀、李端、陈宝箴、袁世凯,其他人士有张元济、汪康年等。由于维新派的共识,近代教育又出现较大发展:1895年,王文韶、盛宣怀在天津创办西学学堂,这是近代官办的第一所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大事件。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可惜戊戌变法在顽固派的反对下夭折了,几乎所有的新政都被废止。然而,京师大学堂却例外被保留。 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正视现实,加大各方面改革的力度,其中也包括教育改革。此后几年中,除京师大学堂重新正式开办外,许多省相继建立了大学堂,这是中国开办大学最多、最快的时期。此外还有几件很有影响的举措:1902年,清政府制定《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又制定并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制定国家教育体系。1905年9月,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联名奏请下,清政府终于下令废除科举制,产生了积极影响。1905年12月,清政府中央设立学部,作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同时各省设提学使司,各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以便加强对教育发展的协调与管理。清政府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与其政治上“筹备立宪”的改革同时进行的,这也可以说是清王朝“最后的改革”。没过多久,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寿终正寝。但客观地说,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然而以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官僚却玩弄阴谋窃取了革命的成果,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专制的局面。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新文化运动作为广泛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运动,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这一点,人们更加坚定了对教育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重要使命,张伯苓、陈嘉庚创办了多所名校,蔡元培将民主和科学精神植入北大,陶行知积极探索发展平民教育、乡村教育。除此之外,政治集团的领导人也特别注重发展教育。1924年,国共合作,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为了培养革命人才,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 从上述近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到:教育的发展进步始终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相关联,并为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的素质,这就为中国走向近代化打下一定的基础,促进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迁。不仅如此,人的素质的提高也直接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过去列强

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吴瑶汉语言文学师范1201班2012013491 摘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中国农村教育相对滞后,与城市教育差距显著。本文通过研究农村教育滞后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从价值取向、经费、体制改革、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方法。 一、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 1、农村处于社会结构的边缘地带 在中国社会中,农村处于中国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农村和农民自的处于弱者地位。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要求,也容易被忽视、被遗忘。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更习惯把精力和目光集中在城市,农村和农民作为落后的代名词,很难进入人们的中心视野中。 2、农村问题自身的复杂性 中国农村地理范围太大,分布很广,人口远不如城市集中,同时又兼有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为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带来了困难。而且其教育滞后的原因是多种问题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长期以往,积重难返。 3 、农民落后的教育观念 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往往“目光短浅”,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背负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民因此产生了“读书没有用,还不如在家种地或者早点出去打工”的想法。这种思想灌输给孩子以后,会使他们失去读书的兴趣,丧失接受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4、农村教育经费不足 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对不足,造成教育资源短缺。与国际相比,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受二次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进而导致师资不足,教学设备落后,教学管理水平差等。 5、农村社会保障滞后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使得那些生活困难的家庭,在竭力保证温饱的情况下,没有经济能力让小孩接受教育,导致小孩失学严重,农村教育也因此滞后。 6、教育法制观念淡薄 一些农村地区的党政领导,不严格依照教育法规、政策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甚至置法规于不顾,挪用教育专款,克扣教师工资等,侵犯教师和学生的权益。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美好家园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美好家园 秋风,送来收获的呼唤,也诠释着丰收的一年;阳光,播撒下温情的种子,也奉献着爱的乳汁;祖国,取得辉煌的成就,更寻求着长足的发展。地球似一叶扁舟,荡漾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在这蔚蓝的生命之舟上,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她美丽而宽广;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勤劳而坚强;在世界的东方,有一片广阔的沃土,她神奇而辽阔。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她就是我的祖国—中国。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就像一场春风,吹遍贵州大地;就像一场春雨,滋润我们各族群众的心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农村“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平台,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群众广泛参与的主动性与日俱增,主题活动正贯穿到老百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平坝县以省、市示范点创建工作为引领,通过集团帮扶、试点辐射、整合资源等举措,有力推进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建立农村长效保洁机制,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大力实施通村油路和农村安全饮水两年决战工程,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打造“生活美、生态美、、环境美、精神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 忆往昔,无数仁人志士无不书写着“国亡而家亡”、“爱国如爱家”、誓死扞卫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感已经深深融入了一代代华夏子孙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热爱伟大祖国,就应建设我们美丽的乡村,美丽的家园。我们要把握好时代的契机,把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支持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把加快发展、造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变成实实在在的美好现实。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美好家园的这股战斗力无时无刻都在蔓延。在千千万万的工作岗位中就有着许许多多热衷于事业的人,

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

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 树立信念,让青春开花,放飞梦想,让青春飞翔,我要为自己的青春梦想勇往直前。下面由小编向你推荐建设美丽美丽中国演讲稿,希望你满意。 篇一: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做环保志愿者,共圆美丽中国梦。 在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xx爷爷在报告中庄严宣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铿锵有力的声音,描绘出一幅令人憧憬的”;中国梦”;!那就是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蓝图!这幅美丽的画卷在我的眼前展开,映入我的心中。 我在全国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读本上知道,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加之人口众多,因而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因此,培育出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生态文明,是复兴中华的有力保障。我想,美丽中国梦,就是复兴中华的梦! 看祖国的发展,我相信美丽的中国梦一定会成为现实。过去202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投资清洁能源力度最大的国家;过去2020年,中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63亿亩,其中人工林面积达到6168万公顷,居世界首位;过去2020年,绿色GDP 的政绩考核、低碳发展、绿色经济在中国全面推进、深入人心……;……; 看前辈的事迹,我也相信美丽中国梦一定会实现。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退休后,他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树,把治沙进行下去。”;xx大代表、陕西省”;治沙英雄”;石光银,在茫茫的毛乌素沙漠南缘治沙斗沙40年,筑造100公里长的”;绿色长城”;,他们的壮举感天动地,也让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希望之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少年,实现美丽中国梦,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调查问卷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调查问卷 这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其中关于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问题。为了顺利完成这次活动,希望各位友友们抽出5分钟时间来填写,如有关于这的提议请多加提出,非常感谢! 1. 您所居住的地区在() A.农村 B.城镇 C. 小城市 D.大城市 2. 您居住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怎样?() A.非常高 B.高 C.一般 D.差 3. 您居住的幼儿园硬件设施如何?()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4.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硬件设施水平()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5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教师平均学历状况() A.初中以下 B.高中或中专 C.大专专科 D.大学本科 6.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教师平均月收入() A.1200以下 B.12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7. 您居住地区的中学硬件设施水平()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8、您居住地区的中学教师平均学历状况()

A.初中以下 B.高中或中专 C.大专专科 D.大学本科 9. 您居住地区的中学教师平均月收入() A.1200以下 B.12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10.您居住地区是否有高等院校() A.有 B.没有 11.您居住地区的公共教育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等)对外开放程度如何()? A.免费对外开放 B.限定特殊人群 C.不给予进入 D.根本没有 12.您居住的地区最高高等学府级别是() A.专科院校 B.普通高等院校 C.211院校 D.985院校 13.您居住地区的学生大学入学水平() A.高 B.一般 C.低 D.很低 14.您所住的地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多吗?() A.很多 B.多 C.一般 D.根本没有 15. 您认为男女所获得受教育的程度公平吗?() A.不公平,一般男的可以继续接受教育的多 B.公平 C.不知道 16.您认为不同阶层的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差距() A.较大 B.较小 C.没有 D.不了解 17.您认为怎么算达到教育公平?() A.孩子考取理想的学校,不断深造 B.孩子的特长被挖掘,有一技之长 C.人文科学素质全面提高,成绩不是衡量孩子是不是收到公平教育的标准

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概况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述论 摘要: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阶段处在中国的大变革时期,民国乡村教育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其道路坎坷而曲折。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不免会出现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经过民国时期的发展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出现了许多的乡村教育名家和教育思想,他们在乡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值得我们去思考。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国家政策都有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因此值得我们去探索。 关键词:乡村教育;发展;经验教训 一个大国的举起与持续发展不但需要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等作为强大支撑外,还需要强有力的教育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共同协调发展。只有重视教育的发展才能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一国教育的基础教育又要数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发展直接影响着中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甚至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为了我国现代初等教育的更好发展就很有必要探讨历史上比较成功的乡村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教训。这其中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对我们的初等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阶段处在中国的大变革时期,民国乡村教育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其道路坎坷而曲折。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不免会出现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经过民国时期的发展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出现了许多的乡村教育名家和教育思想,他们在乡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值得我们去思考。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国家政策都有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因此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 民国刚刚推翻封建制度,国家百废待兴。当时先进的有识之士纷纷寻求使国家发展和强大的方法,乡村运动即是有识之士寻求发展其中的一条道路,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有新国民、新教育,必须废除封建遗留下来的封建残余教育思想,“因此当时兴起的“废庙兴学”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对推进乡村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1] 。当时的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黄炎培等积极探索乡村教育道路,努力提高乡村教育的办学质量以及实行乡村教育的理论实际。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支持也有利于当时乡村教育的发展,对乡村教育的发展规划以及对乡村教育提出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国家的提倡在乡村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末民初,伴随着中国文化及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中国乡村社会曾兴起一股“废庙兴学”之风。其最初只是一种有知之士个人在民间的自发行为;清末新政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广泛推行;最为重要的是“癸卯学制”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XX 报告提出,尽管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显著,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有待提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需要深入关注。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XX 学前教育持续快速发展,五年即超《规划纲要》2020目标5% XX年以来,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国十条”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 报告显示,“入园难”是“十二五”之初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XX年幼儿在园人数只有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到XX年幼儿在园人数猛增到万人,五年增加了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只用五年时间即超过《规划纲要》2020目标任务5%。 全国幼儿园数量由XX年全国仅有幼儿园万所,到XX年增至万所,增幅达%。城区增加了15474所,占%;镇区增加了22883所,占%;乡村增加了18576所,占%。其中,教育部门办普惠性幼儿园城区增加了2953所,占%;镇区增加了8675所,占%;乡村增加了14813所,占%,近九成普惠性幼儿园投放在了乡镇及以下。 全国幼儿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任教师数量由XX年

的万人增加到XX年的万人,新增万人;在新增专任教师中,城区占%,镇区占%,乡村占%。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农村义务教育不断享受改革发展红利 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五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各项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农村义务教育事业迎来利好局面。 主要表现在:农村义务教育呈“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县城大规模学校”基本格局;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数量增加且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率较高,留守数量下降;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大幅提升,生师比不断下降,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改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入推进,受益学生达3300多万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有序推进,全面改薄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大幅提升;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支出不断提高。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超过中上收入国家 报告称,近年来,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增长,由XX 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超过了85%的基本普及标准;远超中上收入国家%的水平,普通高中生均教育资源状况不断改进,贫困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农村学生上大学机会显著增加。此外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教育

美丽乡村建设标语

美丽乡村建设标语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全县动员,全民参与,齐心协力建设洁净、文明、优美、和谐的美好乡村! 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 发展特色经济,突出特色产业,用产业提升农业、城镇化带 动农村、工业化富裕农民! 因地制宜,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科学发展之路,促循环经济发展,建乡村生态文明!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建设新农村! 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 农业现代化! 共建美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 美丽村落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 为小家,为大家,搞好卫生人人夸! 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 清扫清洁坚持做,美丽环境真不错! 草儿绿、花儿香,环境美,人健康! 太阳起山垃圾入箱,太阳落山垃圾清光! 人人出力,户户参与,打造整洁秀丽美好乡村! 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 邻里和睦心情舒畅,村院整洁身体健康! 保护乡村风情,培育特色乡村,建设美好家园! 热爱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乡村! 人人学雷锋,处处讲公德,家家树新风,村村更和谐! 心要净化,屋要亮化,路要硬化,院要绿化,村要美化! 清洁家园人人参与 美化环境家家受益 实施美丽乡村行动 营造和谐人居环境 整治乡村环境 共建美好家园

清洁连着你我他 齐抓共管靠大家 创建美好家园 从一点一滴做起 大家多一份自觉 家园多一份清洁 全民参与治理环境,建设村容整洁新农村。以关心整洁农村为荣,以损害环境卫生为耻。整治农村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美丽中国1

1最后的隐世净土 The last hidden world 2中国 China 3数世纪来旅人传诵着关于这片神奇土地 For centuries, travellers to China have told tales of magical landscapes 4以及那些神奇生物的传说 and surprising creatures 5中国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world's oldest 6而如今是最宏博的 and today it's largest 7那数十亿的人民 with well over a billion people 8现存超过五十个民族 It's home to more than 50 distinct ethnic groups 9以及各式各样贴近自然的 and a wide range of traditional life styles 10传统生活方式 often inclose partnership with nature 11我们都知道中国面对着着众多社会环境问题 We know that China faces immens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12但这里也存在着令人窒息的美丽but there is great beauty here too 13中国有着世界最高峰 China is home to the world's highest mountains, 14从无垠的炙热沙漠 vast deserts ranging from from searing hot 15到麻木大脑的寒冷地带 to mind numbing cold 16以及那蒸笼般的森林中 steaming forests 17隐匿的各种珍稀生物 harboring rare creatures 18天际下广阔无垠的草原 grassy plains beneath vast horizons 19以及富饶的热带海洋 and rich tropical seas 20现在我们第一次有机会 Now,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21深入探索这片伟大的土地 we can explore the whole of this great country 22接触栖息于此的珍奇生物 meet some of the surprising and exotic creatures that live here 23目睹中国这片神奇土地上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eople and wildlife of China 24人与野生世界的羁绊 to the remarkable landscaping which they live 25这就是最原味的中国 This is wild China 26仅以此献给我们多灾多难但 美丽依旧的祖国 For our troubled but drop-dead beautiful motherland 26我们的中国探索之旅始于南 方的亚热带 Our exploration of China begins in the warm subtropical south 27漓江的渔人和鱼鸟栖坐在竹 筏上 On the Li River fishermen and birds perch on bamboo rafts 28这个组合已延续千年之久 a partnership that goes back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29这景致已为世人所熟悉 This scenery is known throughout the world 30那是中国水墨永恒的主题 a recurring motif in Chinese paintings 31和旅人永远的胜地 and a major tourist attraction 32中国南部是片有英国国土 The south of China is a vast area 33九倍之大的广阔土地 eight times larger than the

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该做些什么

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该做些什么 平坝县逸夫小学黄思雨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该做些什么? 我是一名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八岁以前,爸爸妈妈都在乡镇工作,我自幼就喜欢看书,每次进城,我都要到书店去,于是进城上学成了我那时最大的梦想,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我的这个梦想实现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现在都上六年级了,进城读书条件确实很好,但却少有时间回家乡去看看,于是回家看看又成了我现在的愿望。今年国庆,我们家的“长假规划”里就有回家看爷爷奶奶的日程,别提我有多高兴了!那天清晨,我们一家迎着温暖的阳光,乘着公共汽车出发了,一路上,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车窗外飞过的美丽景色,我不时地问爸爸,这条油路是什么时候修的?这个小村庄是什么时候变成这么美的呀?我的老爸不怨其烦地给我讲了很多家乡发展变化的事,不知不觉间,我们到了爸爸出生、成长的家乡。一下车,眼前的景色让我陶醉,通村油路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盘旋,白色的乡庄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到处鸟语花香,像是走进了“世外桃园”呢!别说我有多兴奋了,可爷爷奶奶比我们还兴奋,早早地迎了上来,帮我们拿东西。 吃过午饭,我让爷爷带我到村里去走走看看。“哇!爷爷,你们家这里变化太大了,村里都铺水泥路,装上路灯了,这哪像农

村呀?”我们来到一个小四合院,爷爷告诉我这是姑姑家,走进去,院子干净整洁,门口还装有自来水,我尝了一口,清甜可口,比我家的娃哈哈纯净水好喝多了!走进姑姑家,那家里的装饰可不比城里人差,什么电器都有,就连厕所也设计在家里呢!因为我喜欢看书,便问爷爷:“这里有书看吗?”于是,爷爷领我来到了村服务中心,这里设施齐全,是一个群众广场,安装了很多健身器材,我一眼就看到“农家书屋”几个字,疾步走进去,只见书架上整齐地摆了很多书,有《农业科技》、《教育》、《卫生》、《儿童读物》等,我给服务的叔叔借了本《儿童文学》呢! 来到一片田坝,正值收割的季节,村里人都在田里收庄稼,场面好热闹。只见大爷把秸杆铡碎,正在用土翻埋,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不用火烧了呢?”爷爷说:“哈哈,这你又不懂了,前不久政府工作人员来宣传指导,秸杆不乱烧,烧了会污染环境,这样处理还可以当肥料呢!我们这里,人人都在为建设美丽乡村做贡献呢,孩子!”听了爷爷的这翻话,我陷入了深思之中。 当前,各级领导给我们家乡规划了美好的未来,那么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儿童,我们该为这个美好理想做些什么呢?仔细想来,我认为: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名美丽乡村建设的小卫士和接班人! 我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做起。节约一粒米、一张纸、一滴水,努力学习、尊敬师长、孝敬老人,要做美丽乡村建设的小卫士、小宣传员。看看如今的我,当口中有痰时,我会稍加思考,拿出纸巾,包好,再扔入垃圾桶;当手中攥着糖纸时,我也会稍加思考,尽管手中冒汗,我也会扔进垃圾桶;当眼前面对着红灯时,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美丽中国”这个富有诗意和温暖的词语,这个充满了动感和色彩的词语,正为我们打开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天空更蓝”的美丽画卷。从“青春中国”到“可爱中国”,从“和谐中国”到“美丽中国”,表明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不断发展,一脉相承,循序渐进,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美好愿景,承继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美丽中国梦。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全国上下,从中央到基层,从国家到地方,打造美丽中国,布局谋篇正在展开。实现”美丽中国“的理想,作为我们少年儿童,就是要从创建美丽校园开始。 同学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能为我们的学校带来一份美丽:当你正想扔出手中的纸团时,请多走几步路,把它丢进垃圾箱里;当你看见地上楼道上出现纸屑、零食袋,请弯弯腰,将它捡起;当黑板未擦时,我们要自觉走上讲台;当我们看见同学们损坏公共设施时,我们要主动制止……手下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校园的美丽就在我们的点滴行动中,要想实现“美丽中国,美丽校园“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以身示范、以点带面,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建设一个“环境美、文明美”的美丽校园。“美丽校园”是一首诗,一首歌,一道风景,是全校师生精神风貌的体现。在如诗如歌的环境里,我们的精神也会天天向上,人们的自信心也会日日增强。我们要先创造美丽环境,再让美丽环境感染我们,我们不仅要好好学习,同时还要美化校园,争做创建美丽校园的行动者! 建设美丽中国,任重而道远;建设美丽校园,不能再是空话,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我们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浅谈对中国乡村教育现状及改造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中国乡村教育现状及改造的几点认识 首先,我想同大家分享一段话:“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的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这段话节选自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发表于1927年。82年过去了,我在看到这番话时依然感觉振聋发聩,依然觉得他所描述的正式我们当前的乡村教育。 我想在座的同学有不少同我一样是来自乡村,对乡村教育有更多的切实体验,我们不妨在此将82年前陶行知所描述的乡村教育中的几个方面同今日的乡村教育来做一番比较。 一“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我觉得这句话正是说的我自己或者同我一样来自乡村的大多数同学。不仅仅是离开乡村来到城市求学,而是从今后的选择生活的道路上也会倾向于城市。不是不热爱自己的家乡,而是在儿时的记忆中就对城市的流光溢彩的霓虹产生了太多太多的遐想。“城市”意味着“富有”意味着“机会”意味着“文明”更重要的意味着“梦想”,留在城市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证明。 二“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是的,种稻的种棉造林的是农民,而最大的消费群体却是在城市。这让我想起一句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三“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我们并不是圣人,坦白讲,我们的确是羡慕奢华,马列主义尚且强调“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各种调查研究都表明人的成就感及幸福指数与物质生活条件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而在农村如果仅仅靠地里的收入有谁会愿意务农呢?上学时经常听老师这样说:“不好好学习就等着回家种地吧!”就今天看,现在的情况是人们越来越羡慕奢华,越来越看不起务农了。 四“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很显然,如果现在我们要是回家种地真的是要从头学起,而且恐怕多年握笔杆的手再也康不起锄头。 五“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现在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农村蔓延。原因就在于现在教育是在让农民伤心。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试想一下,父母含辛茹苦供我们上学近二十年,是在是个艰巨的工程。而毕业后却只是一纸空文凭,不用说报答父母,就是自己在社会上立足,养家糊口买房子也是非常困难,怎能让人不伤心。然而如果不上学那就更没有任何出人头地的机会,更是一辈子都呆在农村。 经过上述一番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今日乡村教育之弊端与82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82年前陶行知也发出了呐喊:“要寻找出路!”并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活的乡村教育,活的乡村教师”,“叫荒山成林,瘠地长五谷”,“叫农民自立、自治、自卫”“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农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就现实来看,让“荒山成林,瘠地长五谷”并不难,难的是即使荒山都成林,瘠地都长五谷,农民也未必富裕。贫穷的乡村如何变为“西天乐园”?贫穷的农民又如何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但今天,我们仍然要呐喊,仍然要探索,改造中国乡村教育的根本措施。 首先,我认为从根本上改造乡村教育单靠教育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改造乡村教育不仅仅要因地制宜的改变教学的内容方法。更重要的是改变农村总是处于人们思想中边缘位置的一种观念。然而改变观念就要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来着手,才能吸引人们来关注这一问题。所以,改造乡村教育更要靠政治经济政策的倾斜。如何使得政治经济政策向乡村倾斜?我们要发挥乡村的优势,努力展现乡村有利的一面,来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统统聚集在城市,乡村处在边缘位置的现状本身就造就了诸多的不公平。如果再让教育的不公平愈演愈烈,让农民的子弟依然是农民,就算他真的成了一个种

美丽乡村标语

美丽乡村标语 导读:本文是关于美丽乡村标语,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好乡村。 2、清洁绿化家园,让乡村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 3、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新农村。 4、改变脏乱差,创造真善美。 5、清洁田园,人人参与。 6、清洁连着你我他,齐抓共管靠大家。 7、道路通达河塘清,改水改厕饮水净,垃圾入箱环境美,乡村美好面貌新。 8、培育文明新风,构筑和谐农村。 9、美好乡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抓手。 10、群众满意高于一切,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11、整治村庄环境,改善农民生活。 12、清洁乡村人人参与,美化环境家家受益。 13、全面推进“清洁田园”活动,努力打造和谐美丽资源。 14、扎实推进“清洁田园”活动。 15、植树栽花种草,清污治乱除脏。 16、家家建卫生厕所,村村变优美环境。 17、热爱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乡村。 18、家家户户搞清洁,创造幸福好生活。

19、推行绿色防控,保护田园生态。 20、积极开展“美丽乡村·清洁田园”专项活动。 21、大家一条心,共建新农村。 22、人人动手,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消除“四害”。 23、清洁田园,从我做起。 24、户户树新风,人人讲公德。 25、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建设新农村。 26、美丽乡村是我家,家里不能脏乱差。 27、农村要环保,青山绿水好。 28、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协力建设美好乡村。 29、建设生态农业,走科学发展之路。 30、人人重环保,乡村更美好。 31、全民参与,人人动手,深入开展“美丽灵山·清洁乡村”活动。 32、青山绿水抱山村,大城小镇嵌田园。 33、做新农民,创新环境,建新农村。 34、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建设新家园。 35、创建美好家园,从一点一滴做起。 36、共产党员是“美丽乡村·清洁田园”活动的主力军。 37、营造整洁舒适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生活。 38、卫生好,绿化好,生活更美好。 39、处处讲公德,家家树新风,村村更和谐。 40、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

“美丽中国梦 绿色北林行”校园文画墙活动策划正式版

Some problems that have appeared or can be expected to come up with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nd through the record of the terms,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美丽中国梦绿色北林行”校园文画墙活动策划 正式版

“美丽中国梦绿色北林行”校园文画 墙活动策划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方案资料适用于某些已经出现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所提出的 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明文或条款的记录,加以有效的监督与执行,确保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活动背景及活动意义 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更是绿色学府北林甲子校庆后迎来的新起点。为传承十八大精神,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践行勤俭节约之风,文画墙将以“美丽中国梦,绿色北林行”为主题,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大力弘扬北林精神,普及绿色环保理念,倡导大学生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二、活动主题 主题:美丽中国梦绿色北林行

第一篇章:树生态文明风圆美丽中国梦 作品要以宣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主旨,回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弘扬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勾画出“绿色”、“生态”美丽中国梦的美好蓝图。 第二篇章:播种绿色希望建设美丽校园 作品要以宣传北京林业大学在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为目标,亦或以展现北林四季校园美景为切入点。通过描绘文画墙抒发学生爱校荣校之情,树立投身绿色生态文明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第三篇章:传递绿色能量争作文明先

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