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下分流河道储层隔夹层研究——以H油田沙二段为例

水下分流河道储层隔夹层研究——以H油田沙二段为例

水下分流河道储层隔夹层研究——以H油田沙二段为例
水下分流河道储层隔夹层研究——以H油田沙二段为例

惠民临南地区沙三段河道砂体储层精细预测技术

45技术应用与研究 临南地区沙三段上亚段分流河道砂体油藏已成为临南油田重要的产能接替目 标。这些分流河道砂体纵向上相互叠置,横向上叠合连片。然而由于分流河道砂体 的单个块体小,横向变化快,准确描述砂体的难度大。为此,通过对研究区地质、 地震、钻井、测井资料的深入分析,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正演模拟、测井约束反演 等技术,与地质统计分析手段结合,总结了一套适用于临南地区分流河道砂体油藏 勘探开发的有效方法和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研究区地质特征 临南地区沙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了三角洲沉积,可划分出完整的三角洲平原 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其中,沙三段上亚段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 大量的水上分流河道砂体,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并结合钻井资料,统 计了研究区分流河道的沉积厚度,水上分流河道主要分布在街3井以南的地区,由南 向北逐渐减薄,厚度为10~140m,分布面积为260km2;水下分流河道厚度中心在街3 井一夏53井之间,厚度为10~100m,分布面积为120km2。 二、地震反射特征 临南地区分流河道砂体埋深普遍在3000m以下,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不利于砂 体描述。因此,通过应用正演模拟技术,总结该区分流河道砂体的反射特征。根据 地质分析,建立了理想的地质模型: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别发育一 系列分流河道砂体,前三角洲亚相发育滑塌浊积砂体,通过地震正演获得了理想模 型的地震响应。其中水上分流河道砂体的地震反射特征表现为短轴状一杂乱反射, 振幅和频率为中一低,连续性差一中等,尖灭点不易分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地震 反射特征表现为连续性相对较好的中一强反射。 三、研究区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精细描述 1.砂体发育区的确定。在进行参数分析时,首先从模型出发,优化储层参数与地 震信息之间的关系,确定储层预测的有效地震信息;然后利用过井剖面加以验证, 最终对未知区进行预测。利用地震属性参数进行沉积相划分有2个关键:一是合理 的时窗,二是有效的参数。其中时窗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地震分辨率和储层厚度及 单井相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沿三角洲推进方向切连接典型井的地震剖面,对选取 的典型井进行综合标定。以钻井的地质分层和区域标志层作为约束条件,利用精细 的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进行反射波组、能量等反射信息的相关对比,通过反复调 试,使之相关性达到最好。通过综合标定,明确了不同沉积相带与地震反射特征之 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了包含目的层段的合理时窗。沙三段上亚段分流河道砂体研究 的理想时窗是以T3为基准向上取150ms,向下取20ms。 从大量的地震信息中确定储层预测的有效信息,是沉积相地震识别的另一重要 环节。通过切过典型井的地震剖面,提取其多种地震属性参数,分析各类属性参数 与不同相带储层的对应关系,发现振幅类、频率类参数与不同相带储层间具有一定 的对应关系。不同沉积相带储层厚度与振幅之间都具有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储层厚 度的增大,其累加振幅增大,但就不同相带的累加振幅而言,又以三角洲前缘亚相 的累加振幅最大,前三角洲亚相次之,而三角洲平原亚相的累加振幅最小。 反映储层特征的另一有效参数为主频,统计多口探井发现主频能够很好地反映 储层层数的变化,主频越大,储层层数越多,单层厚度相对越小;主频低,则单层 厚度大,但砂层数减少。 通过上述参数的综合运用,在合理的时窗范围内,对临南地区沙三段上亚段进 行了储层的有效预测,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分布在街3井一夏30井一线以南地区,三 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分布在街3井一夏30井一线以北至街208井区,亚相分布范围与钻 井统计结果基本一致,还能够确定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北部边界在街208井一线。惠民临南地区沙三段河道砂体储层精细预测技术李 琴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摘 要】分流河道砂体是惠民凹陷临南地区优质含油气储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可分为水上和水下两种类型。为有效提高该类型砂体的勘探成功率,开展了储层预测精度技术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正演模拟、地质统计、地震相分析、沉积相划分等手段从地震方面对该类砂体的地震反射特征与分布范围进行了精细预测,其中:临南地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亚相,其地震反射特征为连续性相对较好的中一强反射,厚度中心在街3井一夏53井之间;水上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在三角洲平原亚相,地震反射特征为短轴状一杂乱反射,中一弱振幅,连续性差一中等,尖灭点不易分辨识别,主要分布在街3井以南的地区。并在此范围基础上对河道砂体进行成藏条件研究,进而进行勘探和开发井位部署。 【关键词】临南地区;地震反射;储层预测 2.分流河道展布范围预测。研究区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存在于沙三段上亚段,砂岩单层厚度一般为5~13m,砂组问泥岩厚度一般大于10m。通过对合成记录进行分频处理所做的分析来看,要识别该区单层砂体,地震主频应达到60Hz左右,而目前目的层的地震主频为30~35Hz,不能分辨单砂体。若以λ/4作为分辨顶底反射极限,则能分辨该区25~30m的砂体;以λ/8作为分辨极限,能够分辨该区13~15m的砂体。这说明该区地震反射所反映的是“砂包”,即砂层组。根据多口井声波测井资料统计,沙三段砂泥岩之间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可形成地震反射。地震相表现为变振幅、短同相轴,有时呈现叠合短轴,一般为弱一中振幅。通过提取多种属性参数,发现砂体厚度与振幅类参数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厚度越大,振幅类参数的值越高,而与频率类参数的关系不明显。因此,选用振幅类参数,对河道砂体展布范围进行了预测。对于沙三段上亚段的上部,在T3向下0~80ms的时窗段内,预测出水上分流河道主要分布在夏32井区及夏33井一夏70井区,呈北西向展布;对于沙三段上亚段的下部,在T3向下80~150ms的时窗段内,预测出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分布在夏53井一夏70井区,呈北西向展布。四、应用效果临南地区沙三段上亚段分流河道砂体成藏条件优越,砂体储层物性好,产能高,是勘探和开发的重要目标。通过储层精细预测,在该区共描述有利砂体13个,展开面积达60km2 ,预测该类砂体圈闭资源量为1500×104~2 000×104t。并在此基础上对河道砂体进行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部署的多口井有效钻遇了河道砂体并获得了高产。参考文献:[1]付金华,刘玉亮,刘金等.临南地区断层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3):55-58.作者简介:李琴,女,工程师,大学本科,长期 从事石油地质、物探综合解释工作。

厚油层中隔夹层识别及井间预测技术

厚油层中隔夹层识别及井间预测技术 严耀祖,段天向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摘 要:在油田开发初期,隔夹层的描述仅是通过隔夹层密度和隔夹层频率来表征,但进入开发中后 期的油田调整阶段,隔夹层的定量描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井间精确预测技术尤为关键。该文以鄂尔多斯盆地B油田厚层砂岩研究为例,通过岩电关系分析和测井识别模式,并应用随机储层建模技术,建立了三维精细隔夹层分布模型,在指导油田内部挖潜调整、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隔夹层;随机建模;井间预测;开发中后期;定量描述;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E319 文献标识码:A Identificationandinter-wellpredictionofinterbedsinthickoillayer YANYao-zu,DUANTian-xiang (ResearchInstituteofPetroleumExploration&Development-Northwest(NWGI),PetroChina,Lanzhou730020,China) Abstract:Attheearlystageoftheoilfielddevelopment,itonlyuseddensityandfrequencytodescribetheinterbeds.Thequantitativedescriptionmethod,especiallytheinter-wellpredictionmethodforinterbedsbecomessignificantinthelaterperiod.TakingthethicksandstonereservoirinOrdosBasinasanexample,therecognitionmethodforinterbedsisanalyzed.Thestochasticmodelingtechniquescombiningwithlithologyandloggingareappliedtoestablisha3Dinterbedmodel.Thismodeltakesasignificantpartinguidingthepotentialexcavationandincreasingoilrecovery. Keywords:interbeds;stochasticmodeling;inter-wellprediction;laterperiodofdevelopment;quantitativedescription;OrdosBasin 文章编号:1673-8926(2008)02-0127-05 收稿日期:2007-09-15;修回日期:2008-10-30 作者简介:严耀祖,1964年生,男,高级地质工程师,主要从事油田开发综合研究工作。地址:(730020)甘肃省兰州市雁儿湾路535号。电 话:(0931)8686144。E-mail:yanyz6751@sina.com.cn 第20卷第2期2008年6月 岩性油气藏 LITHOLOGICRESERVOIRS Vol.20No.2Jun.2008 0引言 厚油层常发育于气候湿润、物源充足的扇三角洲或三角洲沉积体系中[1~7],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延长组的一系列河控三角洲砂体也广泛发育厚油层,其三角洲群分布广泛、 多期发育、相互叠置,主要以长6为代表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长2为代表的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砂体为主。砂层连续沉积厚度达30~40m,其间发育0.2~1m的隔夹层,多为泥岩夹层和钙质夹层,由于隔夹层分布的不稳定性,油藏表现 为整体块状局部层状特征,为开发中后期调整带来不利因素[2]。 1厚油层储层特征 B油田的长2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安塞三 角洲沉积体系的三角洲平原亚相,含油面积18.8 km2,石油地质储量约1068×104t。该含油层位发 育一套厚达30~40m的油层,有82%的油层厚度或折算油层有效厚度大于8m,属典型的河道砂岩储层。油层之间少有稳定的隔夹层分隔,隔夹层多

HS地区薄河道砂体的预测

114 1?研究区勘探开发概况 SB次凹为GY凹陷一个主要的生油次凹,已经发现多个较大储量规模的油田,其中HJ、SB等隐蔽油藏已具有连片含油的趋势。 但随着勘探开发程度加深,老区油田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期,稳产形势受到严重制约。在油田已发现岩性油藏开发过程中,发现现有油藏多为河道叠置砂体,其横向变化快,同时在纵向上含油砂体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从已钻井揭示的情况来看,含油层段长,层系丰富。从单砂体来看,都是厚度在2~4米的薄砂体。地质评价认为,HS 地区的油藏成藏条件非常有利,从现有资料来看,进一步滚动潜力大,是GY凹陷增储上产的重要地区。HS 地区的油藏普遍受到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砂体的分布和发育程度决定了油藏的分布特征,因此对于HS地区的滚动勘探开发,储层预测显得尤为重要。 2?油气成藏特征 断层-岩性型隐蔽油气藏是HS地区目前已发现油气藏的主要类型。通过对HS地区多个典型隐蔽油气藏的精细解剖,从油藏类型、油源条件、储层特征、输导体系和富集特征等方面分析和总结戴南组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通过研究认为输导体系控制着油气运移和富集,适当的砂地比是形成隐蔽油气藏的重要保障,继承性发育的构造背景是隐蔽油气藏富集的重要条件。 该区断层-水下分流河道砂型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以长期活动的二级、三级断层为主要输导通道,兼以次级断层为次要调整通道,油气通过断层进入三角 洲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成藏。砂岩百分含量较低,断层相对封闭作用明显,深浅部砂体都可成藏,容易形成多层系含油区域叠合连片含油局面。 3?储层地质特征 HS地区处于GY凹陷西南部靠近边界断层的位置,戴南组一段主要为近岸水下扇扇中亚相沉积,同时该时期辫状河道发育,HS地区戴一段以水下扇扇中辫状水道为主。HS地区戴二段沉积时期发育滨浅湖环境的水退型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砂体呈条带状延伸,南北向砂体延伸连通性比东西向好,单砂体厚度南北方向比东西方向大,延伸方向与河道方向(南北向)基本相同,东西方向砂体延伸距离短,在300米左右。 根据测井曲线形态对研究区已钻井砂体进行了解释,从各井单砂体厚度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发育的单砂体厚度整体不大,薄层砂体(2~4米)居多,总体上小于10m厚的砂体(较厚的砂体为多期砂体垂向叠置而成)数累计占了80%左右 总体上看,E 2d储层相对发育。储层发育程度受沉积微相影响。从沉积相角度来看,钻遇不同微相类型的储层,发育程度亦有所不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储层最好,分流河道间次之。 4?研究思路 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原理与方法,建立戴南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地层格架,开展主要目的层单砂体平面展布研究。针对HS地区油藏受构造与岩性双重控制的特点,开展精细的构造解释与精确的地质 HS地区薄河道砂体的预测 赵耀华? 王洪艳? 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HS地区已经进入了滚动勘探开发阶段,从已投入开发的油藏来看,含油砂体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在横向上,河道摆动快。通过对HS地区的岩石物理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对该区开展储层预测研究,精细刻画含油砂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实现了对含油砂体的高精度预测,为开发井网部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从研究成果来看,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比较好的解决了薄储层预测的问题,提高了薄砂体的识别能力。从最终在油藏块内部部署的开发井来看,吻合率在80%以上,为滚动勘探开发井网的部署决策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关键词:地质统计学反演?薄储层预测?HS地区 Prediction?of?thin?channel?sand?body?in?HS?region Zhao?Yaohua,Wang?Hongyan SINOPEC,Jiangsu Oilfield Branch ,Nanjing 210046 Abstract:HS?region?has?entered?the?stage?of?rolling?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According?to?the?oil?reservoirs?that?have?been?developed,the?oil?sands?are?mainly?distributary?channel?sedimentary?microfacies,which?change?in?the?horizontal?direction.?Based?on?the?analysis?on?the?petrophysical?characteristics?of?HS?area,geostatistical?inversion?method?was?used?for?the?reservoir?prediction?in?this?area.?Oil-bearing?sand’s?spatial?distribution?was?accurately?predicted,which?provides?a?good?guidance?for?the?deployment?of?development?well?pattern.?According?to?the?research?results,the?geostatistical?inversion?method?can?solve?the?problem?of?thin?reservoir?prediction?and?improve?the?thin?sand?identification.?80%?of?the?development?Wells?deployed?in?the?reservoir?block?are?consistent?with?the?prediction?result,which?shows?that?the?reservoir?method?is?valid. Keywords:geostatistical?inversion;thin?reservoir?prediction;HS?region

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建模方法研究

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建模方法研究 摘要:现阶段隔夹层的研究主要用于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包括隔夹层的成因、分布特征等,对于隔夹层建模方法研究很少,前人研究过的隔夹层建模主要是以序贯指数方法用petrel软件对隔夹层进行模型建立,这种方法在井网周围准确性较高,但有局限性,只适用于井网密集工区,在井网稀疏工区,并不适用。本文将结合地震和测井数据,采用多点统计方法,用petrel软件对于辫状河储层隔夹层进行模型建立。 关键词:辫状河隔夹层三维地震多点统计 厚油层储层隔夹层是影响流体在储层内流动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剩余油分布[1-3]。在油藏的开发中后期,识别判断隔夹层类型、定量描述其发育规模和三维分布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对于精细表征储层、预测剩油分布具有重要意义[4]。目前隔夹层的研究主要服务于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对于该模型建立,很少人去研究,前人采用序贯指数的方法进行建模,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于井网密集的区域,对于井网疏松的区域,却并不适用,本文提出采用地震约束,结合测井数据,对隔夹层进行建模。 1 地质概况 X区的主要储集层是一套以下三角洲平原上的辫状河道砂为主的沉积,岩性以中粒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细砂岩。目的层岩性疏松,储油物性好,为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砂岩。油层孔隙度一般在30%以上,渗透率一般在10000mD以上,含油饱和度一般在80%以上。从中中新世开始,石油由北部生油凹陷向南长距离运移,由于研究区远离板块碰撞区,断层较不发育,断距较小,泥岩盖层厚,保存条件较好,油气在该地区得到一定的聚集,形成良好的油气藏,本区属于超重油藏,开采方式为水驱,或者是蒸汽驱,在后期开发上,由于油粘度很高,有可能在隔夹层区域富集,对隔夹层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掌握后期油藏聚集的规律,因此,对于隔夹层建模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 建模方法的讨论 目前笔者所能查阅到的文献,提到隔夹层建模方法的并不多,主要用序贯指示方法,采用petrel软件对隔夹层进行建模,这种方法,主要以测井数据为主,利用人工调整隔夹层产状,以及变差函数对隔夹层进行人工干预,进行建模,该方法在井网附近,准确性很高,但是出了井网,不确定性大大提高,该方法只适用于井网密集段,对于井网稀疏地段却并不适用,如何在井网疏松地区,对于隔夹层进行建模,我们考虑到三维地震,在井网区域用测井数据对于隔夹层进行识别,用地震数据对于隔夹层产状,规模大小进行约束,利用多点统计方法,对隔夹层进行建模,有人可能会质疑,你地震数据精度多高,三维地震数据,最小采样的网格大小为12.5米*12.5米,而隔夹层,特别是夹层厚度一般也就几米,甚至几十厘米,因此,在地震数据上识别隔夹层是不可实现的,我们只能用测井数

六大沉积体系

一、冲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是暂时性洪流或间歇性洪流流出山口 时,由于地形急剧变缓,水流向四方散开,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堆积而成的,形状近扇状的沉积体。从山地峡谷向开阔平原转变地带上的一种河流沉积体系,呈扇形或半圆锥状、以粗粒碎屑占优势的堆积物。(1)冲积扇沉积体系的沉积亚相特征:冲积扇是陆地上最靠近物源区的沉积体系,粒度粗,分选差,沉积速率高。 扇根分布在临近冲积扇顶部地带的古沟口附近,主要发育有古沟道、主水道和主水道间三种沉积微相。扇中位于冲积扇中部,为冲积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扇根并不具有明显的界限,以具有中到较低的沉积坡角和发育的辫状河道为特征。与扇根沉积相比较,砂与砾比率增加,沉积物偏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增高,砾石碎屑多呈叠瓦状排列。扇中沉积由于未经过充分分选,加上泥石流的存在,扇中沉积层内、层间和微观非均质性极强。扇缘是整个冲积扇沉积物最细,流体能量最低的部分,呈环带状围绕在冲积扇周围。沉积物为细砾、含砾砂、砂及泥,细砾较为少见。其微相可分为水道径流及片流两种。(2)冲积扇沉积体系的分类:Ι湿地沉积扇:沉积特征,湿地沉积扇主要发育与潮湿气候带,最明显的终年泄水,这些常年河对扇的沉积作用影响小,而由季节性气候条件产生的巨大洪水起着控制作用。整个扇的面积大,有时为干旱扇的几百倍;扇面坡度一般较低,因此河流作用常常控制着湿地扇的整个扇面。自扇顶向扇尾湿地扇的最大碎屑粒径逐渐变小。 沉积亚相分为:扇顶近源相、扇中中段相、扇尾远端相。Ⅱ扇三角洲: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沉积特征: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它是一种进积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它属于在活动扇与稳定水体交界带上的沉积。这种沉积一部分在陆上,但大部分在水下,有的几乎完全在水下。扇三角洲出现于不同气候和能量条件的各种滨海带中,也常常沿冰缘地带的山间湖滨分布。扇三角洲的远端相形成于滨岸带、海洋或湖泊的水下环境,当有高速的粗粒沉积物注入水体是才能显现出河流的影响。 海岸带的扇形体由于受到河流、波浪、潮汐及水面升降变化等的多种作用,因而形态和面貌呈多种多样。冲积扇沉积体系与能源资源形成、赋存的关系在含煤冲积扇沉积体系中,煤的聚集往往集中于特定的部位,这主要决定于控制泥岩沼泽形成和发育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冲积扇体系分布的范围内,有利于成煤的部位主要有扇间洼地、中扇朵叶体间洼地、扇尾地带和扇前缘外侧与河、湖、海环境的过渡地带。对于油气的生成,冲积扇体系是不利的沉积环境,但由于它所产生的沉积物大多岩性粗,可以构成很好的储集层。实践证明,冲积扇沉积与储层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砂砾岩冲积扇体储层的油气地质意义已被国内外很多油田证实。 只要邻接该砂体有生油层存在,往往可形成次生的油气藏。由冲积扇体系充填的沉积盆地,如果周边的物源区具有含铀矿物的岩体出露,在适宜的气候和沉积环境条件下,常为铀矿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形成条件。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年4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0 No.2 181 文章编号:1000-0747(2013)02-0181-07 DOI: 10.11698/PED.2013.02.06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 ——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为例 赵小庆1, 2,鲍志东1, 2,刘宗飞1,赵华1, 2,柴秋会1, 2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30-005-01;2011ZX05004-004-007) 摘要:基于“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结合密井网区10口取心井、257口井测井资料及近10年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探51区块泉四段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宽度为300~500 m,其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沉积、邻井砂体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相邻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河道砂体内部4级构型界面的倾角为0°~2°。明确了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中单河道砂体及单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全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地质模式。图11表1参25 关键词:河控三角洲;扶余油田;储集层构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隔层;夹层 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An in-depth analysis of reservoir architecture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ies in a river dominated delta: A case study of T51 Block, Fuyu Oilfield Zhao Xiaoqing1,2, Bao Zhidong1,2, Liu Zongfei1, Zhao Hua1,2, Chai Qiuhui1,2 (1. College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model fitting, dynamic validation”, and based on the data of 10 coring wells, 257 logging wells, and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 the dense spacing area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reservoir in K1q4 of T51 Block, Fuyu Oilfield, Songliao Basin, was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arks of the architectures within the reservoi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ingle channel sand body is 300–500 m wide and can be identified by such marks as inter-channel sediments, sand elev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wells, difference of channel sand thickness, and “thick-thin-thick” sands association; the dip angle of the fourth-order interface is 0°–2°. Besides, the logging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single channel sand bodies and their interior accreted bodies were defined for the reservoir. A 3D architecture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 providing a quantitative and reliable geological model for analysis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s in the whole area. Key words:river dominated delta; Fuyu Oilfiel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arrier; interlayer 0 引言 储集层构型亦称为储集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集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三角洲前缘沉积是中国已发现油田的重要储集层类型之一[2],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河控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构型可以有效指导剩余油挖潜,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集层构型研究起步较晚,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3],对地下储集层构型的研究则较少[4-6]。本文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扶余油层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为例,探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各级次构型单元的识别标志及解剖方法,并建立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三维构型模型。 1 研究区概况 扶余油田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东缘扶新隆起带扶余Ⅲ号构造(见图1),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多高点穹隆背斜。油藏类型为被断层复杂化的层状构造

储层构型约束下的隔夹层精细刻画及嵌入式建模方法与相关技术

图片简介: 本技术公开一种储层构型约束下的隔夹层精细刻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利用岩心相及测井相进行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识别;(2)利用地质沉积模式、水平井钻井、油水井生产动态及测试数据进行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预测;(3)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分类及组合;(4)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空间展布特征量化表征;其中,所述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包括不同沉积微相下对应的4级及5级储层构型界面。同时,依据隔夹层精细刻画方法确定的数据,本技术还介绍了一种储层构型约束下的隔夹层嵌入式建模方法,可以实现储层模型粗化后夹层信息的完整保留,对于后期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技术要求 1.一种储层构型约束下的隔夹层精细刻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岩心相及测井相进行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识别; (2)利用地质沉积模式、水平井钻井、油水井生产动态及测试数据进行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预测; (3)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分类及组合; (4)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空间展布特征量化表征;

其中,所述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包括不同沉积微相下对应的4级及5级储层构型界面,4级及5级储层构型界面对应的泥质构型要素分别为夹层和隔层,所述夹层包括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所述隔层包括泥质隔层和钙质隔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储层构型约束下的隔夹层精细刻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利用岩心相及测井相进行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识别具体如下:应用岩心相资料进行单井垂向上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识别解释,包括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泥质隔层和钙质隔层,通过建立岩心相与测井相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单井垂向测井构型界面的解释模式,并利用该解释模式在未取心井上进行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识别解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储层构型约束下的隔夹层精细刻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预测是利用区块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微相沉积模式、水平井钻井资料、油水井生产动态及测试数据进行平面储层构型界面的预测,明确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在侧向上的发育位置及与邻井的相互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储层构型约束下的隔夹层精细刻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分类具体为:根据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垂向识别及侧向构型界面预测结果,将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进行划分,划分种类包括尖灭型、连续型、侧向切叠型; 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的组合具体为:结合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对应的构型要素的发育特征,以微相沉积模式为指导将侧向上不同级次的储层构型界面进行合理组合,完成不同级次储层构型界面侧向关系表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储层构型约束下的隔夹层精细刻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尖灭型是指同一级次的储层构型界面在相邻两口单井上不连续发育,对应的构型要素特征为孤立发育,向两侧构型要素的厚度变薄并尖灭; 所述连续型是指同一级次的储层构型界面在相邻两口单井上连续发育,对应的构型要素特征为连续发育,向两侧构型要素的厚度基本保持稳定; 所述侧向切叠型是指同一级次的储层构型界面在相邻两口单井上均发育,且其中一口井对应的储层构型要素的厚度增大,构型要素界面之间具有关联性。

浅述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形成

浅述建设型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形成方式 摘要在经典的建设型三角洲沉积模式中,三角洲相可分为三个亚相,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其中三角洲亚相又可以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等微相。在经典模式中,水下分流河道完全由入湖或者入海的河流惯性牵引流下蚀冲刷形成。关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形成模式,除经典模式外,近些年一些研究者通过物理模拟、实地考察、理论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分别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有极端者认为,水下分流河道完全由蓄水体水位较低时期河流在三角洲平原下蚀形成,在蓄水体水位上升之后,水体淹没分流河道而成为水下分流河道;也有学者认为,可以将由于河流从陆上注入蓄水盆地并向前延伸,经历不同的沉积环境,其地貌、水动力等特征差异较大,为此,按蓄水盆地水深、水动力、河流能量等条件,将水下分流河道细分为4带:)高低水位间过渡带、近岸浅水带、中岸中等水深带、远岸深水带等。在这四个带上,由于水动力逐渐减弱,河流的下是能力逐渐减弱以至于完全不具备冲蚀能力。而以上所做的工作在实际的生产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水下分流河道由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演化而来,那么河道砂体底部的侵蚀面是一个沉积间断面,可以作为层序、准层序的界面。而如果认为是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则代表水下泥岩与河道为连续沉积,不存在沉积间断。因此,正确认识砂体成因,对精确恢复湖(海)盆演化历史是十分重要。 关键词经典三角洲沉积模式水下分流河道的形成 一、经典三角洲前缘相带模式 三角洲前缘相(delta-front facies)是三角洲相沉积亚相类型之一。三角洲沉积相共分为三个亚相,即三角洲平原亚相(delta-plain facies)、三角洲前缘亚相(delta-front facies)、前三角洲亚相(prodelta facies)。其中,三角洲平原亚相是三角洲的水上部分,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为水下部分。 三角洲前缘围绕三角洲平原的边缘伸向海洋或湖,位于海(湖)平面和浪基面之间,呈环带分布。三角洲前缘一般是三角洲最活跃的沉积中心,由于它位于海岸线地带,河流带入的沉积物迅速的堆积在这里,并经过海洋作用的再改造、再分配,形成分选好、成分纯净的砂质沉积物集中带,沉积物中平均含沙量高达75%以上,泥质和有机质极少,是油气良好的储集体。经典模式中三角洲前缘又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分流河口砂坝、远砂坝及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水下河道与水下天然堤亚相为分流河道及其天然堤在水下的延伸部分。它们的物质组成、分选状况和剖面特征彼此相似, 但是水下河道与水下天然堤粒度较陆上明显变细, 反映了三角洲前缘能量强度相对减弱。所以,水下分流河道是由分流河河水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向湖海流动并下蚀冲刷形成。 经典模式中据河口处水体深度,将三角洲分为浅水型三角洲河深水型三角洲。其中浅水型三角洲主要发育在基底稳定,水深较浅(数米至十余米)的克拉通盆地。由于在这种浅而广阔的水域中盆地营力较弱,河流作用显得特别突出。浅水型三角洲的突出特征是以河道砂体为骨架,垂向序列薄而不完整。相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侧向上。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沉积规模小,发育差,三角洲平原相占居很大比例。因此条带状的分支河道砂体分支多,伸延远,有的甚至可以沿盆地倾向延伸数百千米。三角洲形态呈不规则的分枝状。浅水三角洲分布很广,在地质记录中保存较好的三角洲大都是浅水型三角洲;深水型三角洲是在堆积有巨厚泥质沉积的深盆地背景上发育起来的。现代的密西西比三角洲是其典型例子,但在古代沉积中发现的较少。这种三角洲的突出特征是具有厚而完整的进积序列,骨架砂体呈巨厚的豆荚状。浅水三角洲沉积物中,三角洲平原及分流河道沉积发育,三角洲前缘以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为特征。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常强烈冲刷下伏沉积物,切割河口砂坝沉积物乃至先期形成的海相沉积物。笔者认为,即使是浅水型三角洲其水下分流河道的下蚀作用也是很有限的,最多保持到距离河口数十米甚至十几米的地方。而许多现代湖泊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可以延伸很远,有的可长达几公里,其原因是“当河流携带碎屑物入湖后, 因牵引流继续保持水流惯性力, 不易堆积河口坝, 较粗物质顺水下河道继续搬运;当水流挟沙能力减弱时, 泥沙可在河道中暂时落淤;但在河口两侧, 因流速骤减, 较细的粉砂不断沉积并沿水下河道两侧向前延伸, 形成天然堤。”【1】随着天然堤不断向湖生长,距岸远处的河流在天然堤的约束下并未形成喷流而是保持了其较高的流速和较

储层

开发储层研究进展 随着油气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储层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从而得到迅速发展。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除传统的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外,火山岩储层、基岩储层、致密储层和深部储层等非常规储层的发现和研究,都极大地扩充了储层的研究范畴,丰富了储层研究的内容。储层研究既包括各种盆地类型、油气藏类型,也涵盖不同沉积体系、沉积层序类型和各种储集层类型。而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相关学科与储层相互交叉融合,产生了系列地学边缘、交叉学科,储层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通过阅读文献,得知前人对于储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沉积相研究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主要集中划分沉积相预测有利砂体,而没有对沉积相进行精细化分,缺少对砂体进行微观的研究②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主要是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对于微观非均质性的研究主要采用渗透率的变异系数、突进系数、极差等相关较少的参数来加以描述,没有使用相关的可视化分析技术③储层物性参数和渗流力学研究,通过研究储层的孔隙度于渗透率的关系,建立储层渗流机理的类型,评价储层渗流能力;没有对储层微观渗流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④储层的描述规模集中在宏观井间规模、中观层的规模和宏观油田规模,微观砂体规模研究较少。储层研究停留在单一学科定性描述,缺乏多学科定量表征。⑤在技术手段上,使用常规测井技术、二维地震技术,这些常规技术对于储层微观结构、构造的识别能力有限。⑥对于剩余油的描述只在油藏规模和油层砂体规模,没有更加细致的进行空隙级规模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油气储层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加大,低渗特低渗储层成为油气开发研究的重中之重。由于低渗特低渗油田开发对技术要求更加精细,加之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地质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主要有:沉积微相精细研究、开发阶段储层综合表征技术、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开发过程中储层伤害机理研究、储层微观渗流机理研究、储层三维建模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井震结合技术以及开发测井技术的应用等手段。 1 沉积微相研究 以前我们对于沉积相的研究只停留在大的类型上,认为河道沉积就是砂体沉

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

见习论文 单位:中原油田采油一厂 题目:浅谈文25块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姓名:高静 完成时间:2010年8月1日

摘要 文25块断块区处于文东大断层的下降盘。文25东块位于由文56和文66断层所夹持的断阶带内,断块中部构造简单,南北两端构造比较复杂。油藏受断层控制,油水关系十分复杂。文25西位于由大致北北东走向的文55、文66断层区形成的断阶带内,构造非常复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开采及多次综合调整治理,文25块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进一步挖潜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开发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的角度出发,分析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为下一步油藏的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关键词:沉积相沉积微相文25块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前言 (3) 1 沉积相研究 (3) 1.1文25东块沙二下沉积环境 (3) 1.2沉积特征 (4) 2 文25块沙二下沉积微相研究 (6) 2.1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 (6) 2.2沉积模式 (10) 2.3沉积序列 (11) 2.4剖面相分析 (14) 3主要认识与结论 (15)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前言 文25东块属于文留构造北部东翼的一个主要断块。文25断块区处于文东大断层的下降盘。文25东块位于文25断块区内由北北东走向,断层西倾的文56和文66断层所夹持的断阶带内,断块中部构造简单,南北两端构造比较复杂。地层产状为单斜,倾向东南,倾角25°左右。文25东块油藏含油层位为沙二下1-8和沙三上1砂组,油藏埋深-2130~-2600m,含油面积2.64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48×104t。 表1-1 文25东块基本地质参数表 不同的沉积相,砂体特征不同,正确认识沉积相、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律,对于正确认识砂体时空演变规律、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流体流动规律,指导油田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文25东块沙二下沉积环境、沉积相和微相进行了研究,并对砂体演变规律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1 沉积相研究 1.1文25东块沙二下沉积环境 东濮凹陷演化从形成到消亡经历了由沉降到抬升两大旋回(EK—ES2

川中地区须五段_须六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模式

第23卷 第4期2009年8月 现 代 地 质 GE OS C I E NCE Vol 123 No 14 Aug 12009 川中地区须五段—须六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模式 刘柳红 1,2 ,朱如凯 1,2 ,罗 平 1,2 ,周川闽 1,2 ,张兴阳 1,2 ,翟文亮 1,2 (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收稿日期:2008212224;改回日期:2009205226;责任编辑:楼亚儿。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7CB209502);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08ZX05001-02)。 作者简介:刘柳红,女,工程师,1977年出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主要从事沉积储层研究工作。 Email:llhong@petr ochina 1com 1cn 。 摘要:针对川中地区须五段—须六段,在大量露头观察、岩心描述基础上,结合测井和地震分析,认为研究区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根据煤岩产状、砂岩中植物颈干与碎片、河道底部冲刷程度、滞留沉积类型、层理类型等特征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4种亚相。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浅水三角洲模式:一种为以须五段为代表的低物源供给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另一种为以须六段为代表的高物源供给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低物源供给型的下三角洲平原发育的煤是良好烃源岩,高物源供给型的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决口沉积为优质储层发育相带,两者匹配,构成良好的生储组合,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区块。关键词:浅水三角洲;辫状河;沉积模式;四川盆地;须家河组 中图分类号:TE12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27(2009)04-0667-09 Character isti cs and D epositi ona l M odels for the Sha llow 2wa ter D elt a s of the 5th 26th I n terva l ,Xuji a he For ma ti on ,Upper Tr i a ssi c i n Cen tra l S i chuan Ba si n ,Ch i n a L I U L iu 2hong 1,2 ,Z HU Ru 2kai 1,2 ,LUO Ping 1,2 ,Z HOU Chuan 2m in 1,2 ,Z HANG Xing 2yang 1,2 ,Z HA IWen 2liang 1,2 (11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 evelop m ent,PetroChina,B eijing 100083,China; 21Key L aboratory for O il and Gas Reservoir ,PetroChina,B eijing 100083,China ) Abstract:The 5th 26th interval,of the upper part of Xujiahe For mati on,in Central Sichuan Basin,is the main studying stratu m in this paper 1Based on many outcr op s,cores,l ogging and seis m ic data,Xujiahe For mati on is one typ ical kind of shall o w 2water delta 1According t 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r ocks,p lant stem s,leaves,channel scouring,lags,and the stratificati on,shall ow 2water delta could be divided int o four kinds of subfacies 1They are upper delta p lain,l ower delta p lain,delta fr ont and p r odelta 1T wo types of models f or shall ow 2water delta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1The first is of l ow supp ly,i 1e 1the 5th interval 1The second is of high sup 2p ly,i 1e 1the 6th interval 1Coal r ocks on the l ower delta p lain of the delta with l ow supp ly are good s ource r ocks 1Sandst ones of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crevasse s p lay on the l ower delta p lain of delta with high supp ly are the favorite reservoirs 1Favorable generating 2reserving asse mblages could be found on the l ower delta p lain of shall ow 2water delta,which is the maj or exp l orati on z one f or lithol ogical reservoirs 1 Key words:shall ow 2water delta;braided river;depositi onal model;Sichuan Basin;Xujiahe For mati on 0 引 言 浅水三角洲概念最早由Fisk 1961年提出,他将河控三角洲划分为深水型三角洲和浅水型三角 洲两种。Post m a 1990年将低能盆地河控三角洲分为浅水三角洲和深水三角洲两大类,并指出数十 米水深浅水盆地内发育的三角洲为浅水三角洲[1] 。Donalds on 1974年及Cole man 1982年将浅水三角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