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1、客观实际的原则;

2、全面系统的原则;

3、符合科学的原则;

4、效益估算原则;

5、高度概括的原则;

6、力求定量的原则等六个原则。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评分方法及细则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评分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搜索资料 1 按照本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 2 本标准采用打分评价方法。 3 评价主要由调查组完成。本标准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 赋分。 本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 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 其中: "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 "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2项评价因子。 "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基本分值 1 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用量值表示。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分,其中:"资源要素价值"为85分,分配如下:"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 "资源影响力"为15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

2 "附加值"中"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分正分和负分。 3 每一评价因子分为4个档次,其因子分值相应分为4档。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见表2。 表2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评价项目评价因子评价依据赋值资源要素价值(85分)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30-22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21-13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12-6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一般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5-1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25-20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19-13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省级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12-6 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具有地区意义。5-1 珍稀奇特程度(15分) 有大量珍稀物种,或景观异常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罕见。15-13 有较多珍稀物种,或景观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很少见。12-9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旅游系统: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4个部分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目标的综合体 旅游系统的结构:组织结构(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旅游支撑于保障子系统),经济结构(旅游需求--旅游市场--旅游供给),空间结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层次结构(宏观、中观、微观) 旅游规划: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 旅游规划的分类: 一)按旅游规划的时空二维尺度分类:1,空间尺度:国际规划尺度,国家全面规划,区域综合规划,旅游地或旅游景点综合规划2,时间尺度:短期规划{1-2年},中期规划{3-6年},长期规划{10-25年} 二)按旅游规划的内容分类:旅游综合规划和旅游专题规划 三)按规划的深度要求分类: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 四)按规划的权威等级分为上级规划和下级规划 旅游规划的发展简史 外国史 一)国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初始阶段(20世纪39年代—50年代)1959年,夏威夷州制定了州发展总体规划,被一致认为是现代旅游规划编制的起始标志。当时的代表是加拿大的地理学家罗奥爱。沃尔夫 二)国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推广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1963年,联合国大会强调了规划对于旅游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联合国的推动下,旅游规划发展的浪潮从最初的欧洲逐渐发展到北美的加拿大,然后进一步向亚洲和非洲国家扩展 三)国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综合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四)国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五)国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5年,联合国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 中国史 一)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期)我国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工作基本上与旅游业的发展同步 二)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积累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旅游开发规划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 三)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1986年中国政府将旅游业确立为正式的产业部门,促进了旅游业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人们的深思 四)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发展阶段 区位与空间结构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产生背景: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使得产品单位成本大大降低在市场上展开了竞争,浴室选择最佳的区位成为获胜的重要条件 农业区位论 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内的最佳选择。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杜能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优化土地组合,成为农业区位理论甚至区域理论的鼻祖。

风景资源评价

三、风景资源评价 (一)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进行。 2)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 2、风景资源评价步骤 1)景源调查。 2)景源筛选与分类。 3)景源评分与分级。 4)评价结论等。 (二)风景资源分类 1、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6类,74种基本类型(第57页)。 6类指: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2、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共有3个景系,10个景类、98个景型(第58-59页)。 3个景系指:自然景系、人文景系、服务景系。 10个景类指: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气候生物景类、其他自然景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抽象人文吸引物景类、其他人文景类、旅游服务景类、其他服务景类。 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3个层次,8个主类、34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第64-66页)。 3个层次指: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 8个主类指: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4、风景资源调查内容分类:包含自然景源与人文景源。 1)天景:

日月星光;虹霞蜃景;风雨阴晴;气候景象;自然声象;云雾景观;冰雪霜露;其他天景。 2)地景 大尺度山地;山景;奇峰;峡谷;洞府;石林石景;沙景沙漠;火山溶岩;蚀余景观;洲岛屿礁;海岸景观;海底地形;地质珍迹;其他地景。 3)水景 泉井;溪流;江河;湖泊;潭池;瀑布跌水;沼泽滩涂;海湾海域;冰雪冰川;其他水景。 4)生景 森林;草地草原;古树名木;珍稀生物;植物生态类群;动物群栖息地;物候季相景观;其他生物景观。 5)园景 历史名园;现代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庭宅花园;专类游园;陵园墓园;其他园景。 6)建筑 风景建筑;民居宗祠;文娱建筑;商业服务建筑;宫殿衙署;宗教建筑;纪念建筑;工交建筑;工程构筑物;其他建筑。 7)胜迹 遗址遗迹;摩崖题刻;石窟;雕塑;纪念地;科技工程;游娱文体场地;其他。 8)风物 节假庆典;民族民俗;宗教礼仪;神话传说;民间文艺;地方人物;地方物产;其他风物。 (三)评价指标 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价。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作出等级评价。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就对景点或景物作出等级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旅游资源分析

项目四旅游资源分析 学习任务1 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介绍 1.1 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 1.1.1 资源的含义 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可以通过人类劳动为社会经济生活创造财富或资产的各种要素。 1.1.2 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针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的不一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于2003年在原有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基础上,又共同起草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家标准,对旅游资源的概念重新加以确定。旅游资源的标准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1.2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1.2.1 美学观赏性 突出特征,具备审美价值,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体验。 1.2.2 地域分异性 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载体。旅游资源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呈现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1.2.3 内容广泛性 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复杂。构成不同旅游资源的景观要素是复杂多变的。 1.2.4 时间节律性 旅游资源往往在时间上呈现出节律性变化的基本特征。 1.2.5 空间固定性 旅游资源总是和区域环境融为一体,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任何一种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与之相适应的特定地理环境中,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区域特征。不能移动。 1.2.6 脆弱易损性 旅游资源本身的脆弱性和旅游资源环境载体的易损性,不管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极难恢复原貌。 1.2.7 变化发展性 在不同时代,人们关于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存在着极大差异,对旅游资源的理解也不短变化。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

旅游学科: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属于管理学下设的二级学科。第一章第一节:旅游的概念 “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合。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忽视了商务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1995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在外地的暂时停留“不超过一年”;“访问的主要目的不应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例如劳工和移民”;离开惯环境的旅行) 第二节: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 原因:生产力极为落后,几乎没有剩余物。新石器中期之前,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第五节:近代旅游的开端 近代旅游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革命 第一:产业革命带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从而为旅行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奠定了客观条件 第二: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从而使有能力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多,参加旅游的社会阶层更加广泛 第三: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一次从莱斯特到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标志着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开端。 特点:第一:这次活动具有较为广泛的公众性。而此前的团体旅行或旅游则都是为自己的专业团体或为本公司的员工组织的。 第二: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和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 这一点可说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第三:这次活动参加者规模之大在当时是空前的。 第四:这次活动为以后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经验。 1845年.托马斯·库克成立旅行社,首次组织团体消遣旅游。从莱斯特出发,最后目的地是利物浦,为期一周. 特点:第一:组织这次旅游出于纯商业性的目的。 第二:此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旅游都是当日往返的一日游,这一次则是在外过夜数天的长途旅游。 第三:组织这次活动前.托马斯·库克沿途作了大量的先期考察. 第四: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 第五:托马斯·库克不仅本人担任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而且还聘雇了地方导游。 第六节:现代旅游的发展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表现:规模大、发展快、普及广 从需求方面看:1、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2、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个人闲暇时间增多。带薪假期 3、文化教育的发展使人们知识水平提高,使得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观愿望越来越强烈 4、战后城市化进程加速 5、战后交通工具日益现代化 6、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促使商务旅游市场不断扩大 从供给方面看:1、是廉价团体旅游和包价旅游产品的发展 2、是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旅游和旅游业。 现代旅游的特点: 1、增长的持续性2、旅游活动的普及性3、地域的集中性4、旅游的季节性5、竞争的激烈性 第七节中国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第一时期:1949——1978年【政治接待时期】 (一)初创阶段(1949—1957年) (二)开拓阶段(1958—1965年) (三)坎坷阶段(1966—1977年) 第二时期:1978以后【全面发展时期】 表现:1、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旅游业由外事接待型转为经济创汇型,并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旅游管理体制不断改革与完善 3、三大市场(入境、出境、国内)全面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5、旅游业经济作用日趋重要,综合功能全面显现 6、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

旅游资源评价

旅行资源评论 一、旅行资源及其评论观点 旅行资源:可以吸引顾客产生旅行动机,拥有必定旅行功能和价值,可被利用来展开各样 旅行活动,并能产生各样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各样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余因素。 旅行资源评论:鉴于开发旅行的目的,依照旅行资源的分类标准和一致的评论系统对旅 行资源单体自己进行的评论,进而确立开发的时机与拘束。 二、旅行资源评论目的 (1)、确立该旅行资源在必定地区范围内的价值和地位 (2)、为新旅行区的开发计划供给依照 (3)、为已开发和部分开发的老旅行区供给改造、扩大的依照 (4)、为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级规划和管理供给资料和判断的标准 (5)、有助于明确旅行地的性质,制定将来旅行资源结构和开发 三、旅行资源评论方法 旅行资源评论是一项极其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因为评论的目的、资源的赋存条件、开发 导向等不一样,可采纳不一样的评论方法,大概可分为定性评论和定量评论两大类,在详细应用时则依据状况采纳定性与定量评论相联合的方法比较理想。 1、定性评论 定性评论法使用宽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在旅行资源检查的基础上,依据检查者的印 象所做的主观评论,多采纳定性描绘的方法,评论的结果主要与评论者的经验与水平相关,所以 也叫做经验评论法。 该方法简单易行,对数据资料和精准度要求不高,但不行防止地存在结论的非精准性和推 理过程的相对不确立性。 定性评论法主要有“三三六”评论法和“六字七标准”评论法 (1)卢云亭的三三六评论方法“三大价值”指旅行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 赏析价值、科学观察价值。 “三大效益”指旅行资源开发以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六大开发条件”指旅行资源所在地的地理地点和交通条件、情景地区组合条件、旅行环境容量、旅旅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等六个方面。 (2)“六”字“七”标准 六字:指美、古、名、特、奇、用。美是指旅行资源给人的美感;古为有悠长的历史; 名是具闻名望或与名人相关的事物 ;特指独有的、别处没有的或少见的稀缺资源;奇表示给人 奇特之感 ;用是有应用价值。 七项标准:指对旅行资源所处环境,采纳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余旅行资源之 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等七个方面进行评论。 2定量评论法 依据必定的评论标准和评论模型,以全面系统的方法,将相关旅行资源的各评论因子予 以量化,使其结果拥有可比性。 较之定性评论,结果更直观正确。可是定量评论难以动向的反应旅行资源的变化,对一些没法量化的因素难以表达,且评论过程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单门路单因子评论法:采纳某个评论门路的某个指标进行评论的方法即为单门路单因 子评论法,这类方法一般常见于对自然旅行资源的评论,特别是关于展开专项旅行活动的评 价,如爬山、滑雪等尤其合用。 比较有影响的旅行因素的单门路单因子有日本洛克计划研究所的地形适合性评论; 乔

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包括广域性、区域性、地域固定性。 2.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包括美学的观赏性、精神的愉悦性。 3.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3个景系、10个景类、98个景型。 4.旅游资源按属性分为自然类旅游资源和人文类旅游资源;按吸引级别分为世界级、区域级、国家级和省级旅游资源。 5.泉水按水温分为冷泉、微温泉、温泉和热泉。 6.中国古典园林按园林风格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少数民族园林。 7.现代事件类旅游资源分为博览展会型、文体赛事型、现代节庆活动型和会议商务型。 8.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分为客观实际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力求定量原则和动态发展原则。 9.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分为体验性评价、技术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 10.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分析方法分为空间分析法和时间分析法。 11.旅游资源开发市场预测的常用方法分为定性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法。 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2.人文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历史文化遗存,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珍贵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 3.古文化遗址: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中留有文化遗存的场所。 4.古生物化石: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这些生物活动的遗迹、遗址的统称。 5.民俗风情:指各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它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工艺、家庭、村落、社会结构、民间 职业、岁时、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各种禁忌、道德礼仪、口头文学、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 6.主题公园:指一种人们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创造而成的舞台化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项休闲、娱乐产业,表现为具有创意 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 7.旅游资源评价:就是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某种方法,对一定区 域内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 8.一般体验性评价:是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某一或一系列的旅游资源就其整体质量进行的定性评估,它着眼于旅游者的 体验。 9.旅游市场:也称旅游客源市场。指旅游资源开发成具体的旅游产品(项目)之后,购买这些旅游产品,获得其所提供的体验的游 客。 10.市场分析:指对购买某项产品或服务的买方的数量、时间特征、空间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 11.旅游项目:指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为旅游者提供整个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人工开发而成的单体、连体的项 目。 12.旅游产品: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是指凭借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向游客提供其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服务,包 括向游客提供一系列的吸引物以及其他必要的设施设备,前者主要体现在旅游项目上,如娱乐项目、节庆活动等,后 者主要有饮食、住宿、交通、导游服务等。 简答题 1.简述旅游资源的特征。 A.空间特征:广域性、区域性、地域固定性 B.时间特征:季节变化性、时代性、 C.经济特征:价值的不确定性、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D.文化特征:美学的观赏性、精神的愉悦性 2.简述宗教旅游资源的特点。宗教景观是极其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宗教名胜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宗教艺术魅力无穷 3.简述西方园林的主要特点。 a.讲究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空间布局; b.总体布局具有明确的对称轴线; c.讲究几何图案的形态; d.追求形似与写真。 4.简述帝王陵墓旅游资源的特点。 雄伟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自然环境。 5.简述中国古代帝王陵墓选址的特点。 a.陵区选址重视所谓的“山水风脉”; b.陵区位置一般都不远离京城; c.陵区应是山河险固,易守难攻的地方,以保证安全。 6.简述旅游资源调查的原则。 a.坚持真实性原则; b.坚持创造性原则; c.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d.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旅游规划通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2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3.3 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3.4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科学地评价旅游资源在国外已有30多年历史,在我国也有10多年的历史了,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评价的方法。下面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来做具体介绍: 1.定性评价方法 这是一种描述性评价方法,又称经验法,是评价者在收集大量的旅游资源信息的基础上,凭经验通过人们的感性认识,主观判定旅游资源的价值。一般采用民意测验法和专家评议法。 (1)xx的“三三六”评价法 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和“六大开发条件”。三大价值指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六大条件指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 (2)xx实先生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黄辉实提出评价资源应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来评价,从资源本身来评价采用六字标准: 美、特、奇、名、古、用;从资源所处环境来评价则有七项标准: 季节性、污染状况、资源联系、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 (3)体验性的定性评价法 该方法是评价者(旅游者或专家)对于旅游资源的质量进行个人综合体验。根据评价的深入程度及评价结果的形式,又可分为一般体验性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 一般体验性评价是通过统计旅游者或旅游专家有关旅游资源(地)优劣排序的问卷回答,或统计旅游资源(地)在旅游报刊、书籍上出现的频率,从而确定一国

家或地区最佳旅游资源(地),其结果能够表明旅游资源(地)的整体质量和大众知名度。 美感质量评价是一种对旅游资源美学价值的专业性评估,这类评价是在旅游者或旅游专家一般体验性评价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其评价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其中对于自然风景视觉质量评价较为成熟,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四个学派,即: 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 2.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是指评价者在掌握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数学评价模型,通过分析、计算,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示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等级的方法。数量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 (1)技术性单因子定量评价法 即在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时,针对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集中考虑某些起决定作用的典型因素,并对这些关键因子进行适宜性评价或优劣评判。这种评价的基本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技术性指标。这种评价一般只限于自然资源评价,对于开展专项旅游活动,如登山、滑雪、游泳等较为适用。目前较为成熟的有旅游湖泊评价、海滩及海水浴场评价、康乐气候评价、溶洞评价、滑雪旅游资源评价、地形适宜性评价等。 (2)综合性xx定量评价法 该评价方法是在考虑多因子的基础上,运用数理方法,通过建模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结果为数量指标,便于不同资源评价结果的比较,具有更为客观、准确和全面的优点。这类评价方法非常多,有层次分析法、指数表示法、美学评分法、综合评分法、模糊数学评价法、价值工程法、综合价值评价模型法、观赏型旅游地综合评估模型法等。 (3)国家标准综合评价法

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1)游览价值: ①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 ②资源的集群状况──景点数量及集中程度。 ③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附近特征相似的雷同景点的有无状况 (2)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通达度) (3)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地区接待能力的高低) (4)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包括容人量、容时量,一般空间大的较优) (5)客源市场距离的远近(靠近经济发达地区较优越) 分析图示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 旅游资源丰富(组合好);地处地中海的岛屿,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有海滨浴场、海域、山地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世界遗产、名胜古迹等人文旅游资源.交通设施完善(有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通达性好。靠近世界经济发达地区欧洲. 莫干山近年以“民宿"开发而蜚声中外,“民宿"是指利用农民空闲房屋,为消费者提供配套乡野休闲、养生的新型酒店模式。莫干山民宿旅游起步于2007年,受政府政策鼓励,逐步形成了以吸引高消费人群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某民宿经营者说:“目前来乡里居住及游玩的多数来自大城市,以家庭及情侣为主,他们不仅来吃农家饭,还喜欢和我们聊天,喜欢下

田上山体验农活。”2015年,莫干山已有民宿20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图7示意莫干山的位置。 分析莫干山名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 莫干山高质量的民宿旅游产品迎合了高消费人群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长三角高消费人群规模大;莫干山与主要客源地距离适中,靠近主要交通线,交通便捷;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篁岭(图7)是美丽的山居村落,位于婺源东北部,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当秋日的阳光把晒楼唤醒的时候,一家家晒楼把鲜红的辣椒,翠绿的豆角,金黄的玉米、稻谷、黄豆……晒起来,让整个山村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篁岭人家“晒秋”没什么讲究,赶上什么就晒什么,恨不得把整个秋天的收获都晒起来.

哈尔滨红色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哈尔滨红色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摘要】从2004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已发布三期关于红色旅游的 规划纲要,红色旅游综合效益日趋明显:在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促进 经济发展、改善民生设施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通过对哈尔滨红色旅游资 源进行SWOT分析,整理归纳哈尔滨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以期为哈尔滨红色旅 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哈尔滨;红色旅游;SWOT分析 哈尔滨市革命历史文化悠久,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无论是抗 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均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址和文物[1]。在国内红色旅 游发展地如火如荼的今天,这些优秀的红色旅游资源却没有成为哈尔滨经济的增 长点,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让我们通过对哈尔滨红色旅游资源的分析与评价,来 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哈尔滨红色旅游资源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 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哈尔滨作为东北解放最早的城市,涌现出大量的英雄事迹,拥有119个红色 旅游资源[2],在黑土地上开展“红色之旅”拥有坚实的资源基础和悠久的历史积淀,发展红色旅游具有一定的潜力和实力。哈尔滨“红色旅游”的资源十分丰厚,仅市区内就有近8类70余处,这些红色旅游资源为哈尔滨市红色旅游提供了载体,也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有机会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瞻仰革命胜地。 1.资源独特,品类齐全 独特的抗联历史,造就了哈尔滨市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哈尔滨市的抗联 遗址就有41处,至今在哈尔滨市仍然有很多街道或县级市都以抗联英雄命名, 如一曼街、尚志大街、靖宇街、兆麟街、尚志市等等。另外,有被称为中国土改

第一村的元宝村,暨早年中国文坛著名作家周立波写的第一部关于中国土地改革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形地。在哈尔滨还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研制、生产和使用细菌武器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遗址及被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坛名宿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萧红的故居[3]。 (二)劣势分析 1. 产品开发度低,缺乏红色精品 哈尔滨市虽有东北抗联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只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接待有组织的参观外,基本没有开发成旅游产品。红色旅游在哈尔滨刚刚起步,产品开发比较粗浅,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不足;景区建设档次低,可进入性差,尤其是缺少市场前景好、建设规范、对游人具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精品。 2. 保护力度不足,旧址损坏严重 许多“红色旅游”旧址或被占为他用,或被闲置,有一些红色旅游景区虽然在文保单位里,但由于其时间段较短,保护范围相对较窄或由于人们缺乏遗址保护意识,时至今日,很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3. 开发资金匮乏,缺少企业投资 由于缺乏对开发“红色旅游”意义的认识,客源和效益还不理想,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空守着大好资源而错失良机,一些地方也曾引入了市场机制借助于民间资本进行红色旅游的建设,但从全局来看也只是“杯水车薪”。 4. 产品结构单一,经营模式落后 哈尔滨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完善产品结构单一,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无法产生旅游经济区块链方面的效益。哈尔滨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经营模式仍旧停留在政府经济时代,绝大部分经费来自政府拨款,单位性质也大都是事业型单位。员

旅游地理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 1、①、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具有新兴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性质,地域性、综合性、边缘性三个特点。 ②、其研究对象为构成旅游三大要素的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体(旅游业)。 ③、研究内容包括9个方面,即:旅游者、旅游资源评价、旅游通道、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流预测、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旅游地图。 第二章 1、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山川、气候、居民点、生产活动、物产、交通等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的总和。 2、自然地理环境:是有地球表层中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组成的,具有一定地理结构特征,并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一种实体系统。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有意识的利用改造自然,所形成的认为景观。 3、旅游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4、①、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美化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有利于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不利影响: ②、自然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组合与分异是自然旅游只有产生吸引力的源泉,具有组合和分异特性的气候、水体、生物等要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基本保障,地质地貌环境是自然旅游只有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5、①、旅游活动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旅游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有助于货币回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开发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有效改善旅游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卫生工作、旅游工作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影响:有利影响注意表现为保护作用,即修复、恢复、隔离等。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部分文化修养不高的旅游者的某些低劣行为对文物的破坏和耗损;由于景点盲目接待,超出景点容量,而造成的无意识破坏;不正当的开发行为造成的破坏(旅游开发、城市建设开发、道路通讯线路的开发) 旅游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促进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正当的旅游活动行为,导致区域文化庸俗化;干扰旅游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破坏宗教气氛、干扰正常宗教活动;导致社会文化的过渡商业化。 ②、人文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与卫生环境、旅游地的人口素质、民族宗教、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 6、可持续旅游的五个目标:①、增进人们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②、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③、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④、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⑤、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 7、旅游环境的五个基本容量:环境容量,心理感知容量,生态容量,经济发展容量,地域社会容量。一个旅游地能够接待的旅游者数量,决定于五个基本容量中的最小值。 8、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意义:①、在旅游地规划和开发时,作为一个科学依据,预测旅游

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及原则

旅游资源评价 7.1 总体规定 7.1.1 按照本原则旳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 7.1.2 本原则采用打分评价措施。 7.1.3 评价分两级,包括县级初评和省级复评。其中,县级初评由普查队组织评审,县旅普办参与完毕。初评过程旳有关资料需保留并提交省旅普办专家委员会用于复评参照。省级复评由省旅普办专家委员会对提交上来旳单体进行复评。7.2 评价体系 本原则根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赋分。 本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 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 其中: “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欣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 “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著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2项评价因子。 “附加值”含“在旅游综合体中旳地位”和“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2项评价因子。

7.3 计分措施 7.3.1 基本分值 (1)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用量值体现。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分,其中: “资源要素价值”为85分,分派如下:“欣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 “资源影响力”为15分,其中:“著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 表7-1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原则

(2)“附加值”分正分和负分,其中:“在旅游综合体中旳地位”为正分;“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分正分和负分。 (3)除“在旅游综合体中旳地位”评价因子分为3个档次、其因子分值对应分为3档外,其他评价因子分为4个档次,其因子分值也对应分为4档。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原则见表7-1。 (4)对于未开发旳旅游资源(含新发现旳旅游资源),在应用“欣赏游憩使用价值”、“著名度和影响力”、“在旅游综合体中旳地位”等因子进行评价评分时,其关键词是“预期”,即评价这一资源假如开发成产品旳预期价值,并以这种预期价值作为评分旳根据。 (5)评价因子“在旅游综合体中旳地位”,这里“旅游综合体”是指附录D中旳旅游综合体。 7.3.2 旅游资源单体评价计分程序 (1)县级旅游资源评价,由普查队牵头,组建旅游资源评价组,评价组人数不得少于5人;省级旅游资源复评,由省专家委员会组建以旅游资源主类专家组为主旳复评专家组,复评专家组人数不得少于5人。 (2)针对每个旅游资源单体,评价组(县、省两级)通过充足旳交流,每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 3.1.1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应包括:景源分类筛选、景源等级评价、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综合价值评价、评价结论等内容。 3.1.2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将现场踏勘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进行。 2应采取景源等级评价和综合价值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确定风景区的价值与特征。 3景源等级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1.3风景名胜资源应进行分类筛选,提出景源分类数量统计表,其分类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表3.1.3风景名胜资源分类

3.1.4应以景源分类调查与筛选为基础,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对景点进行等级评价;根据风景区资源特点对景群进行等级评价;提出级别数量统计表。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单独评价。 3.1.5景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表3.1.5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风景区或部分较大景区评价时,宜选用综合评价层指标。2对景点或景群评价时,宜选用项目评价层指标。 3对景物评价时,宜选用因子评价层指标。 表3.1.5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指标层次

3.1.6风景名胜资源分级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景源评价分级应分为五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2景源等级应根据景源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确定。

3特级景源应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4一级景源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级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 5二级景源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6三级景源应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7四级景源应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 3.1.7综合价值评价应包括景观、文化、生态和科学等主要方面,应进行横向比较和分析,阐述风景区的综合价值特点、优势,明确价值的载体与分布空间,确定风景区综合价值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3.1.8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结论应由评价分析、特征概括、价值评定等三部分组成。评价分析应表明主要评价指标的特征、横向比较分析或结果分析;特征概括应表明景源的类型特征、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征、综合特征等;价值评定应表明景源的综合价值级别。 3.2范围、性质与功能分区 3.2.1确定风景区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应符合下列基本原则: 1应确保景源特征与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2应保持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 3应满足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4应有利于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2.2风景区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界限划定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应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