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实证分析

本文以我国2000年1月-2012年5月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的计量方法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稳定物价水平的有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实证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自从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不断攀升,每个月的CPI都超过国际公认的3.0%的轻微通货膨胀底线,2008年全年CPI指数上涨5.9%(本文中所提到CPI相关数据均出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https://www.doczj.com/doc/5215811712.html,/tjgb/),出现持续通胀现象。虽然从2009年开始,CPI出现了回落,但PPI指标仍然较高,外贸顺差继续扩大,而且进出口总额占GDP的份额明显过大,我国对外依存度扩大,内外失衡,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引发了对经济过热的担忧,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货币增长率上升虽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迫使总需求的“主动增加”,尤其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通过传导机制影响食品价格并有引发通胀的可能,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Bernanke(1992)在《联办基金利率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M1、M2、联邦基金利率、票据利率与物价和产出的关系,认为基金利率是经济的Granger原因。Mishkin(2001)通过对加拿大1971-199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存在一定关系,货币供应量能有效解释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

(二)国内文献综述

杨建明(2003)在收集整理我国季度CPI和GDP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均衡修正模型对中国1986-2001年货币供应量变动与产出、物价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其经验证据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狭义货币M1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广义货币M2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孟祥兰、雷茜(2011)用向量误差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中国货币供应、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认为短期内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促进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吴军(2004)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得出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经济均衡机制由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过渡,货币对实质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减弱,处于由“非中性”向“中性”转变的过程之中,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对扩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物价变动会计习题

物价变动会计 一、单选题 1.在通货膨胀会计中,对在流通中货币单位虽然不变,但其单位货币所含价值量不断改变的货币,称为( C )。 A.等值货币 B.变动货币 C.名义货币 D.记账货币 2.以所耗实物资本得到收回为计量基础确定的收益,属于( C )。 A.营业收益 B.会计收益 C.经济收益 D.购买力收益 3.在现时成本会计中的财务资本维护观念下,“增补折旧费”账户属于( D )账户。 A.资产类 B.负债类 C.成本类 D.损益类 4.在财务资本维护观念下,“持产损益”属于(D )科目。 A.资产类 B.负债类 C.所有者权益类 D.损益类 5. 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下列哪个项目不会产生购买力损益? (D ) A. 应付债券 B. 应收票据 C. 股利固定的优先股 D. 留存收益 6. 在实物资本维护观念下,“持产损益”账户是(C )科目。 A. 资产类 B. 负债类 C. 权益类 D. 损益类 7.某企业原有资本200万元,投资时的一般物价指数为100,现在一般物价指数为110,而企业所拥有实物资产的物价指数为112,现出售该企业净资产的价格为250万元,按现行成本资本保全概念计算该企业的利润应为( C )万元。 A.50 B.30 C.26 D.46 8.采用历史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对年初的货币性项目需要按( B )进行调整。 A.年初一般物价指数 B.年末一般物价指数 C.年度平均物价指数 D.现行一般物价指数 9.损益表中的销售成本,在采用现行成本现行币值会计模式下,可以按出售产品的(C )进行调整。 A.年初现行成本 B.年末现行成本 C.平均现行成本 D.历史现行成本 10.可以充分全面地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影响的会计模式是(D )。 A.历史成本现行币值会计模式 B.历史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C.现行成本现行币值会计模式 D.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11.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当了公司属于母公司的国外有机组成单位时,一般可以采用(B )重编会计报表。 A.先调整后折算法 B.先折算后调整法

贴现率与利率的关系

贴现率与利率的关系 贴现的比率就是贴现率。是指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以贴付一定利息的方式向银行转让票据兑取现金。银行放款的一种形式。 贴现对持票人来说是出让票据,提前收回垫支于商业信用的货币资金;对贴现公司或银行来说则是向持票人提供银行信用。银行根据市场利率以及票据的信誉程度规定一个贴现率,计算出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贴现利息。 贴现利息=票据面额×贴现率×票据到期期限。 持票人在贴付利息之后,就可以从银行取得等于票面金额减去贴现利息后的余额的现金,票据的所有权则归银行。票据到期时,银行凭票向出票人兑取现款,如遭拒付,可向背书人索取票款。票据贴现按不同的层次可分为贴现和再贴现两种: 一是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的票据贴现业务称贴现, 二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已贴现的未到期工商企业票据再次贴现,称再贴现或重贴现。 贴现率是受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化而自发形成的,再贴现率则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 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 再贴现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商业银行在票据未到期以前将票据卖给中央

银行,得到中央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称为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而且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这是因为,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的再贴现成本,再贴现率提高,再贴现成本增加,自然影响再贴现需求,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再贴现率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因而具有一种告示作用:提高再贴现率,呈现紧缩意向,反之,呈现扩张意向,这特别对短期市场利率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再贴现率具有调节灵活的优点,但也不宜于频繁变动,否则给人以政策意向不明确印象,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再贴现率的调节空间有限,且贴现行为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如果商业银行出于其他原因对再贴现率缺乏敏感性,则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失效。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M0、M1、M2近三年的变化与我国的GDP变化,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关货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GDP变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一、引言 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工具之一。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在形式上的唯一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货币供应量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对象,其变化情况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并且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水平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如何在维护币值稳定、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二、M0近三年变化情况 M0是指除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即流通中现金,近三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同比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1。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M0三年来同比稳定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平均增长率约为 9.365%,而我国近三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64% ,二者相差不大2。M0的稳定增长是因为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实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降低银行利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备,鼓励和扩大消费,同时实行低存款准备金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进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图1:我国近三年M0统计数据变化趋势 单位:亿元人民币 图 2:我国近三年M0同比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人民币 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网页https://www.doczj.com/doc/5215811712.html,/publish/diaochatongjisi/4034/index.html 2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变缓。我国2011年GDP增速为9.3%,2012年GDP增速为7.8%,2013年GDP增速为7.7%

我国居民消费支出、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计量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支出、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计量分析 马燕坤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采用我国1980-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2、居民消费支出CONS、固定资产投资INV、商品价格指数GPI统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对参数进行估计及检验,得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2、居民消费支出CONS的因素影响程度以及影响结构,提出了对我国政府调整经济增长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建议。 关键字:国内生产总值 GDP 居民消费支出货币供应量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用于生活消费以及集体用于个人消费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以及享受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支出。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还包括用于生活消费的自给性产品支出。集体用于个人的消费指集体向个人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各种非消费性的支出。其形式是通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指标来综合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我国从1994 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参照国际通用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其中,M1 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M2 是广义货币量,M2与M1,的差额是准货币,流动性较弱;M3 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接近7%,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特别关注。我国货币供应量和居民消费支出也在逐年增加。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57305.6亿元,货币供应量403442.2亿元,居民消费支出93602.9亿元。

第九章物价变动会计

第九章物价变动会计 一、单选题 1.在通货膨胀会计中,对在流通中货币单位虽然不变,但其单位货币所含价值量不断改变的货币,称为( C )。 A.等值货币 B.变动货币 C.名义货币 D.记账货币 2.以所耗实物资本得到收回为计量基础确定的收益,属于( C )。 A.营业收益 B.会计收益 C.经济收益 D.购买力收益 3.在现时成本会计中的财务资本维护观念下,“增补折旧费”账户属于( D )账户。 A.资产类 B.负债类 C.成本类 D.损益类 4.在财务资本维护观念下,“持产损益”属于( D )科目。 A.资产类 B.负债类 C.所有者权益类 D.损益类 5. 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下列哪个项目不会产生购买力损益? ( D ) A. 应付债券 B. 应收票据 C. 股利固定的优先股 D. 留存收益 6. 在实物资本维护观念下,“持产损益”账户是( C )科目。 A. 资产类 B. 负债类 C. 权益类 D. 损益类 7.某企业原有资本200万元,投资时的一般物价指数为100,现在一般物价指数为110,而企业所拥有实物资产的物价指数为112,现出售该企业净资产的价格为250万元,按现行成本资本保全概念计算该企业的利润应为( C )万元。 A.50 B.30 C.26 D.46 8.采用历史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对年初的货币性项目需要按( B )进行调整。 A.年初一般物价指数 B.年末一般物价指数 C.年度平均物价指数 D.现行一般物价指数 9.损益表中的销售成本,在采用现行成本现行币值会计模式下,可以按出售产品的( C )进行调整。 A.年初现行成本 B.年末现行成本 C.平均现行成本 D.历史现行成本 10.可以充分全面地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影响的会计模式是( D )。 A.历史成本现行币值会计模式 B.历史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C.现行成本现行币值会计模式 D.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11.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当了公司属于母公司的国外有机组成单位时,一般可以采用( B )重编会计报表。 A.先调整后折算法 B.先折算后调整法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利率比货币供给量更有效 一、货币供给量 1.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是指: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随时可以变为现 金或商品,而对持款人又不带来任何损失,货币的流动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转次数 就不同,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一样。 2.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 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 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广义来所就是中央银行调 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 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3.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 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 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 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1. 通过调控货 币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 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 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4.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利率 1. 利息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 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所以,利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 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由直 接向间接方式的逐步转变,利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日益注重 发挥利率这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杠杆作用,利率调整日趋灵活。自1990年以来,中国 人民银行已经26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其中:1996年至2019年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 率,2019年至2019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2019年连续3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调整的 密度和频率明显加快。对于中国人民银行2019-2019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的效果,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注会七班闫博 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 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

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 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是平稳的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的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

中国货币供应量数据分析

中国货币供应量数据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住金融统计系统不完善导致的时间序列数据中缺失数据的挖掘、修补办法;掌握数据的收集渠道。 二、实验背景 分析与检验经济货币化程度,需要广义货币M2的时间序列数据。现有的公开统计当中,中国统计年鉴金融业的货币供应量是从1990年开始的,1978—1990年的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在中国统计局年鉴数据金融方面找到,其他方面数据需要挖掘修补。 三、实验类型 设计型实验。本实验主要是设计对1978年——2012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数据的挖掘、处理与分析的基本路径与程序。 四、实验环境 数据处理软件:微软Excel工作表 Minitab15统计软件 数据比较:利用Minitab15统计软件计算各项统计指标。 五、实验原理 广义货币M2 的统计构成原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货币统计标准与我国的货币统计实践,广义货币M2的计算公式为 M2=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中,狭义货币M1的计算公式为: M1 =流通中的现金(M0)+活期存款 按照 M2的计量原理及相应的基础数据进行测算 平均值=隔年货币供应量之和/年数 标准差=∑(每年货币供应量-平均值)∧2 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六、实验步骤

第一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找出数据1990年——2011年的有数据 第二步:上述数据只是1990年以后的,所以,从国家统计局中找出1978年——1990年之间的部分数据 第三步:合并上述数据得到下列数据表: 1978 212 1979 267.7 1980 346.2 1981 396.3 1982 439.1 1983 529.8 1984 792.1 1985 987.8 1986 1,218.40 1987 1,454.50 1988 2,134.00 1989 2,344.00 1990 15293.4 6950.7 2644.4 4306.3 8342.7 1991 19349.9 8633.3 3177.8 5455.5 10716.6

物价变动会计练习

物价变动会计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传统财务会计为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保证付出存货的重新购置,在付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中采用了() A. 加权平均法 B. 先进先出法 C. 移动加权平均法 D. 后进先出法 2. 当物价持续上涨时,传统财务会计为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使在用的固定资产计入成本费用的磨损价值尽早回收,对固定资产折旧核算采取了() A. 平均年限法 B. 定期重置估价法 C. 加速折旧法 D. 不提折旧法 3. 显示物价变动程度的重要标志是() A. 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 B. 个别物价水平的高低 C. 一般物价水平的下降 D. 个别物价水平的变动 4. 以历史成本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为计价基准的会计计量模式是() A. 现行成本/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B. 现行成本会计 C.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D. 变现价值会计 5. 在物价变动会计中,对以下传统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赋予新的含义的是() A. 配比原则 B. 客观性原则 C. 谨慎性原则 D. 可比性原则 6.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计量单位一般是() A. 以期初名义货币为等值货币 B. 以期末名义货币为等值货币 C. 期初名义货币 D. 期末名义货币 7.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计量属性是() A. 按一般物价水平换算的历史成本 B. 按个别物价水平换算的历史成本 C. 现行成本和个别物价水平变动 D. 现行成本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 8. 下列项目属于非货币性负债性质的是() A. 短期借款 B. 预收货款(以商品偿付) C. 应付帐款 D. 应交税金 9. 下列会计方法中属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特有的方法是() A. 计算购买力损益 B. 计算持有资产损益 C. 编制通货膨胀会计资产负债表 D. 编制通货膨胀会计利润及其分配表 10. 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中对货币性项目换算调整时,需要进行换算调整的是() A. 期末名义货币金额 B. 期初名义货币金额 C. 期末等值货币金额 D. 期初等值货币金额 11. 在现行成本会计中,固定资产因物价上涨在年内增加的未持产损益是() A. 本年末较前一年末所增加的现时成本金额 B. 本年末较前一年末所增加的历史成本金额 C. 各年平均增加的现时成本金额 D. 本年现行成本高于历史成本的差额 12. 在现行成本/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中,确定企业收益的基础是() A. 现行价值 B. 一般物价指数 C. 历史成本 D. 货币一般购买力

关于中国货币供给与物价关系的分析

摘要】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终极目标。2008年11月以来,,中央银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企稳回暖的迹象明显,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未来通胀风险表示了担忧 关键词货币供给货币供应量物价农产品价格 引言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许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对物价的影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货币供给与物价不是简单的同向关系,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前期,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增长:而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回落。 1论货币供给(money supply) 货币供给亦称货币供应。即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总额,是该国家一定时点的除中央政府或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以外的非银行大众所持有的货币量。它是一个存量概念,而不是一个流量概念。即它是一个时点的变量,而不是一个一定时期的变量。货币供给有狭义、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它由流通中的纸币、铸币和活期存款构成,银行的活期存款是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货币供给还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和贷款协会及互助储蓄银行的存款,甚至还包括储蓄债券、大额存款单、短期政府债券等现金流动资产。通常情况下,各个国家按货币的流动性程度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作为其对货币的度量和管理的依据。因为不同层次的货币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总量影响着商品价格、就业和经济活动水平,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货币供给的变化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引起的。一般来说,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它发行的货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在一切交易中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货币供给的绝大部分,它包括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居民个人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现金存款,它只是将现金变为活期存款,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创造的存款,派生存款增加着货币供给总量。中央银行通过对存款准备率的规定来影响存款货币的创造。货币供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货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货币控制和管理政策的重大实践问题,世界各国对货币供给都给予高度的重视。货币供给从定义上来说,可以分为狭义及广义两种。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民间所持有的现金加上可以开支票的存款,通常这类定义范围的货币供给称为M1;广义的货币供给是指M1加上定期储蓄存款,即常见的M2。 2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 在商品货币经济中,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问题,由图一可见,社会总供求可归结到货币供求之上。显然,当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在动态上保持基本一致时,即所谓货币均衡状态,标志社会总供求基本均衡,此时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社会再生产中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都能顺利进行。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即促成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会使物价上升,并有可能进入通货膨胀状态;反之,当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会促成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这会使物价下降并有可能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可见,货币供求均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前提条件。并且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货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 论文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 析 061141班闫志伟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已突破100万亿,居世界第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目前庞大的货币供应量?过多的货币是否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本文首先研究了CPI与M2的影响关系,试图通过研究M2的量来研究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情况;接着又探讨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利用EViews软件建立关于M2的多元回归模型,得出GDP、利率及大量的外汇储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M2的供给。间接为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M2与通货膨胀及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提供借鉴内容。 关键字:货币供给量、GDP、外汇储备、利率 一、理论分析与变量选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明显。作为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央银行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运行趋势,调整及实施货币政策的分析指标体系将发生明显转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并重转向以总量控制为主。 所谓控制总量,就是要控制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分析某一阶段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是否合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增长幅度相联系,与货币流通速度相联系。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货币供应量对国民经济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居民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各国央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调控经济主要手段的重要原因。 选择M2作为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系统的发展,各国央行逐渐将货币调控的目标放在了与利率有一定敏感度且利于控制的M2上。M2不仅反映现实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较好地体现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体现了经济活动中的长期购买能力,被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此外,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M2所具有的流动性也在不断提高,对经济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而且更能影响长期的经济均衡问题。 央行在4月1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新增贷款1.06万亿元。同时,3月末,中国货币供应量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3月末,我国货币供应量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居世界第一。 我国目前如此庞大的M2规模,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影响的呢? 本文经过分析认为我国货币供应量M2主要来源于两部分,即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基础货币由央行根据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而适量发行,因此GDP的增长意味着生出的成品的增多必然会导致货币的大量供

第七章 物价变动会计练习题

第七章物价变动会计练习题 习题一 一、目的:练习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二、资料:PM公司于2006年初开业,2007年历史成本会计下的比较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资料如下面两表所示。 PM公司比较资产负债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元) PM公司2007年度比较损益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元) 其他补充资料如下: 1.固定资产于2006年初购建完成,并于当年初开始按年折旧率20%计提折旧,无残值,购入时一般物价指数为110。 2.实收资本于2006年初一次筹集完成。

3.存货均为当年均匀购入,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价值,2007年购入存货共计700 000元。 4.营业收入、营业费用(折旧费除外)、所得税均在当年均匀发生,股利于年末支付。 5.有关一般物价指数资料分别为:2006年1月1日为110,2006年12月31日为120,2007年12月31日为132。 三、要求: 1.根据上述有关资料,按照2007年12月31日的一般物价指数,计算2007年PM公司货币性项目净额上的购买力损益; 2.为PM公司重编2007年末一般物价水平下的财务报表; 3.与历史成本下的财务报表进行比较,说明二者出现差异的原因,并写出简单的经济评价报告。 习题二 一、目的:练习现行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二、资料:承习题一PM公司有关历史成本会计资料,另补充有关非货币性资产的现行成本资料如下: 1.营业成本:2006年平均现行成本为440 000元,2007年平均现行成本为630 000元; 2.存货:2006年末现行成本为260 000元,2007年末现行成本为370 000元; 3.固定资产原价:2006年末现行成本为550000元,2007年末现行成本为580 000元; 三、要求: 1.分别计算2006年和2007年非货币性资产的持有损益; 2.分别按照持有损益的两种性质,为PM公司重编现行成本会计下的比较财务报表; 3.将现行成本下的财务报表资料分别与历史成本会计、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下的财务报表资料进行比较,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写出简单的经济评价报告。 习题三 一、目的:练习现值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二、资料:承习题一、二有关资料。 三、要求: 1.按照现值会计的要求,分别计算各种非货币性资产的现行成本总变动数、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现行成本变动数和消除物价变动影响后的现行成本变动数; 2.为PM公司重编2007年现值会计下的财务报表,并写出现值会计下简单的经济评价报告。 3.将现值会计下的财务报表资料分别与历史成本会计、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行成本会计下的财务报表资料进行比较,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4.通过习题一、二以及本习题的练习,结合实际对四种不同会计模式做出简单评价。

货币供应量分析

货币供应量分析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我国货币供应量分析 【摘要】货币是一国经济运行中必不可少的流通媒介,而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也就与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合理性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合理投放控制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中国2008-2017年广义货币供应量进行总结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货币供应量被定义为在一定点时间上全社会具有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的存量。当今,我国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次是流通中现金M0,也就是在银行系统之外流通的现金;第二层次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羊类存款。第三层次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1则能够体现出在经济体系中的实际购买能力;M2则不但能够体现实际的购买力,而且还能够体现可能的支付能力。 这篇文章主要依据2008-2017年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基本总结与分析。近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重要不可忽略的事实即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测度的流动性快速增长。 一、我国货币供应量现状 由图1的M2近十年的总量走势可以看出,广义货币的供给量一直呈较快速度上升,由2008年1月的亿元到2017年9月1655700亿元,可以看出M2总额扩大了近4倍,其上升速度较快。

由M2同比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来看,08年后我国货币供应量不断上涨,同比增长率一度达到30%的高值;而后随着经济的复苏,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其增长率也就下降到今天9%左右,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在减慢。 二、影响货币供应量因素 货币的供给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相乘所得到的数值,那么它们就成为影响货币供应量总额的关键因素。 (一)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它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即中央银行投放并直接控制的货币,主要为商业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以及公众所持有的通货。我国的基础货币量总体还是呈稳步上升趋势,由08年初的10万亿元增长到17年第二季度末的30万亿元,扩大了近三倍。从14年开始基础货币余额有所下降,后又小幅上升,至今呈较为平稳的变动状态。 当今的金融体系中,任何经济主体的基础货币都是由货币当局发放的。货币当局通常通过三种途径来投放基础货币:一直接投放通货;二控制改变黄金以及外汇储备;三实施货币政策。 1.大量的外汇储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环境,我国的外汇储备总额一直位于世界的第一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总额起初在1992年的时候只有217亿美元,然而到2014年6月就达到了万亿美元,也是历史上的最高值。而17年9月,我国外汇占款余额提高了亿元,达到了万亿元人民币,此次是近两年以来第一次出现的上升。 2.宽松的货币政策

物价变动会计

物价变动会计 ?物价变动会计或通货膨胀会计可以泛指旨在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个别会计程序和方法,如存货的LIFO、加速折旧等,但更确切地说,主要是对整个会计计量结构的改造。 ? 物价上涨双向反映物价变动6.1.1 研究物价变动会计的必要性 ?现实的经济环境中物价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变量,而历史成本模式却没有考虑这个变量对会计报告产生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会计结构,是以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原则、会计确认的权责发生制、以及会计反映的复式记账程序为基础的。在物价变动的条件下,尤其是在物价持续上升的环境中,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依据的财务会计信息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影响 ?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价值信息部分失真。 ?历史成本会计采用以业务发生时的历史成本确认、计量和报告资产和负债等项目。但是各项业务发生的时点是不同的。不同时点上的物价指数不同,购买力不同,即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是以不同时点上的具有不同购买力的货币表示的。不同购买力的货币数额简单相加,其结果没有意义,导致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减弱。 对损益表的影响 ?物价上涨时期,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计算的企业利润 =现时物价水平的收入-历史成本的费用。 ?收入与较低的费用相配比,产生较高的利润——含虚增的利润。 ?虚增的利润会导致以下问题 –成比例地增加税款 –股东要求发放更多的股利 –工人或其代表要求增加工资 –东道国政府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动(例如:征收超额利润税) 物价变动会计信息的意义 ?物价变动的影响部分地取决于交易和企业所处的环境,而报表的使用者对这些因素的详细情况并不了解。 ?处理由于物价变动导致的问题取决于对这些问题的准确理解。但是,如果经营业绩是按不能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计量条件报告的,准确的理解就不可能实现。 ?如果企业公布的财务信息中涉及物价变动引发的问题,管理者关于这些问题的表述就较容易被人们接受。 6.1.2 物价变动会计的基本理论 (1)对基本会计原则产生的影响 物价变动会计否定了传统会计的币值不变假定,从而改变了与这一假定有关的部分原则。 ?调整历史成本原则——将名义货币调整为不变购买力的稳定币值,或者用现行成本替代历史成本 ?完善了配比原则——将收入与成本费用拉到同等币值或同一价格水平进行比较,使得配比结果更趋于合理。 ?修订了稳健原则——购买力变动额视为购买力利得或损失,并列入损益表或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额处理。

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二)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1、国家财政收支引起银行信贷相应收支 2、不同财政收支状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相同 (1)财政收支平衡对货币供应量无影响 (2)财政结余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财政结余——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货币供应量减少 (3)国家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取决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A、向银行借款或透支——银行信贷资金运用规模扩大——货币供应量必然相应增加——导致通胀。 B、发行国债弥补财政政策——国债购买人不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也不同。 居民、企业用闲置资金购买——货币供应量不变 银行用信贷资金购买国债,或企业单位购买国债挤占了银行信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第五 节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与标志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在总量上大体相等,结构比较合理。 Ms=Md 1、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量上绝对地相等是不可能的。 2、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必然要在社会经济过程中表现出来——动态的平衡。 3、货币均衡还要求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结构上平衡。 (二)标志 1、物价水平变动率 2、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3、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 二、货币失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是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 (1)通胀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并非个别商品或劳务的上涨。 (2)通胀是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上涨,而并非一次性的、暂时的上涨。 (3)通胀指的物价上涨必须超过一定的幅度 2、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客观需求量。就我国来看主要有:国家财政原因、国民经济结构、国际收支和银行信贷。 (1)国家财政原因 国家财政赤字,如果挤占银行信贷资金来弥补——银行信贷投放和信贷规模扩张——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客观需求量——通胀 (2)国民经济结构原因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货币供应过多——结构型通胀

1997年至2008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分析

一、中国1997年至2008年货币供应量的总趋势 1.1997年至2008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总体趋势 为调查中国1997年到2008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总体情况,我们调查了1997年至2008年中国人民币供应量的数据。如图一-1-1: 图一-1-1 首先,我们将从国内对人民币的需求角度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的趋势。从图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从1997年到2008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各数据都呈现增长的趋势,究其原因,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国内人民生活越来越丰富,市场经济的大量商品使得央行一定要不断增发货币来满足需求,否则将会发生通货紧缩,我们对比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不难发现无论是M0,M1或者是M2,都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见下表)。 Years M0 M1 M2 M3(2006取消) 1996-Dec. 394.7 1081.3 3820.5 4985.5 1997-Dec. 425.3 1072.5 4035 5460.9 1998-Dec. 460.5 1095.5 4381.8 6051.9 1999-Dec. 517.8 1122.5 4639.2 6551.5 2000-Dec. 531.2 1087.4 4921.7 7117.6 2001-Dec. 581.2 1181.9 5433.5 8035.4 2002-Dec. 626.3 1219.7 5779.2 8568 2003-Dec. 662.5 1306.1 6071.2 8872.3 2004-Dec. 697.6 1376.3 6421.6 9433 2005-Dec. 723.9 1374.5 6691.7 10154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利率比货币供给量更有效 一、货币供给量 1.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是指: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随时可以变为现金或商品,而对持款人又不带来任何损失,货币的流动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转次数就不同,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一样。 2.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广义来所就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3.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1. 通过调控货币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 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4.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利率 1. 利息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所以,利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方式的逐步转变,利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日益注重发挥利率这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杠杆作用,利率调整日趋灵活。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26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其中:1996年至2003年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2004年至2007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2008年连续3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调整的密度和频率明显加快。对于中国人民银行2004-2007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的效果,许多经济学者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但是对于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从连续上调利率到开始连续下调利率的转折性效果,尚未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探讨。由于一定时期的利率政策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紧密联系,其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着下阶段利率政策调控方向、幅度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决策。因此,最近一个时期,利率政策调控的实际效果及传导效应将直接影响着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利率政策调控和利率政策决策。 2. 如果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对贷款规模的直接控制,基本上就可以控制住货币的供应量;那么,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贷款规模的控制作用必然会逐步削弱。这一方面是因为单纯依靠直接行政办法,已经无法控制住投资规模,因而控制不住货币需求量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社会上有越来越大的一部分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