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狭义广义货币详解

狭义广义货币详解

狭义广义货币详解
狭义广义货币详解

M0、M1、M2、M3货币详解

看完这篇文章,帮助你轻松理解、记忆经济学中的抽象定义。

国际上大致的划分是

狭义货币(M1)= 流通中的现金(M0)+ 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广义货币(M2)= 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定期储蓄存款)

另外还有M3= 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

M0=流通中现金

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另外还有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划分为M0、M1、M2、M3四个层次;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 M0 +企业单位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M2 M1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1 与M2之差是准货币。

中美两国的区别:

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支票;M2=M1+储蓄存款。而在的银行体系中还有M0、M3等项目。根据我们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M2为框架体系。其中货币总量:M0、M1、M2。

M0=流通中现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毫无疑问,我们是模仿国外的所谓现代银行管理、统计体系设立的M系统。但我们多年了的M系统仅仅是模仿,而没有实际经济意义。

比如,中美两国的M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而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这个差别使中国经济单位没有足够的流通货币,而美国相对于中国则有充裕的货币。

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

再比如在M2项目下,若M2相同,则中国的储蓄额很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却很少,因为中国的M2被高额储蓄占掉了,而却几乎全部是M1(美国储蓄率很低)实际也就是全是M0,即决大部分是现钞,市场有经济意义的货币充足。而中国却是市场严重缺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倾向于使用M2来调控货币的原因。

金融界无论是理论家还是主管部分一直有一个非常固执和愚蠢的见解,认为美国人不储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美国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饭、养老等支付,这些支付同样需要持有货币存量,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储蓄率很低呢其实既不是美国人不储蓄,也不是美国人没有钱,而是这些货币存量不在储蓄项目下,而是在支票项目下,即在M1项目下。

因此,同样的M2、M1、M0水准,美国的M体系有大量的具有实际经济学意义的货币,而中国则是严重货币短缺。

如果中国金融改革仅仅改变这个M系统,则中国实际有经济学意义的货币就将增加十万亿以上(储蓄转成支票,支票可自由兑换现钞),而货币总量却不需要任何改变。

另外一个方面,美国及西方国家设立M系统是为了便于统计和调控印钞数量及观测经济动向。其中支票有大额和一般额度,这才是区分M1和M2的关键,也就是说有多少交易是以大额交易的、有多少交易是以一般额度交易的。大额交易主要发生在大型公司之间和投资性交易。

正如前文所述,无论M1、M2,由于支票的自由兑换性,二者都有实际的经济学意义。在货币总量上意义相同,但在资金用途上却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货币总量以M1出现,则和终端市场活跃;以M2出现,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应如何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在货币总量则基本保持稳定。

M0、M1、M2、M3本质含义,总结如下:

M0=流通中现金

M1=流通中+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转帐信用卡存款)

M2=M1+非交易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其他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M0流通中的现金量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

M1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能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不然经济会过热或萧条.

M2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研究M2,特别是掌握其构成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区别

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 所谓广义货币,它既包括那些流动性的现金、活期存款,又包括流动性稍差,但有收益的存款货币 国际上大致的划分是: 通货(M0)=银行体系外的纸币或铸币 狭义货币(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 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M0=流通中现金 狭义货币(M1)=M0+银行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另外还有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Capitalism)是资本属于个人所拥有的经济制度。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没有私有制就不能称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要求不同资本对不同资源发挥的各自作用和价值来推动社会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形成了和资本家雇佣工人和白领进行生产的情况,当代社会资本主义公司股份制的实行,公司的股份被分配到了大众手中,这样资本不断的社会化,这一情况也不断发展和改进,现今资本主义在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中进行自身进化和升华,使得资本

主义更加有力的推动经济市场的社会化。 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个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价值,价值分为五个部分,税金,租金,利润,劳动价值,和企业家才能。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个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

不要迷信M2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参考价值(发表)介绍

不要迷信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政策的参考价值 前言 货币供应量,现在是许多经济媒体、专家甚至包括老百姓都关心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现在大家关心货币供应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讨论最多的是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是不是太多了?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站出来列举各种数据,说现在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103万亿人民币了,是我们当前GDP的两倍,已经超过美国的货币供应量,美国公布的数据显示M2美元货币供应量10万亿美元(详见附图),折合人民币才60多万亿。但由于货币供应量数据统计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迷信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政策的参考价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金融产品创新,虚拟经济催生了大量虚拟信用货币,特别是金融市场的保证金交易创造了大量虚拟信用,通过渗透到金融市场的交易结算环节,已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由于杠杆效应,金融期货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是现货市场的N倍,逐渐掌握了现货市场金融资产的定价权。我们已经无法忽视虚拟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没有计算虚拟货币的货币供应量是不全面、不准确的,也难以代表整个货币供应体系。 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政策的参考价值 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一时点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它对收入、消费、投资、物价、国际收支都有重要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宏观经济,

因此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依据。货币供应量根据流动性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作为央行测量、分析和调控的依据。 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简单地讲,就是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放在家里或随身带着,没有存到银行的钱;以及单位放在保险柜里的钱,应付临时周转用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银行外的流通现金+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这个指标平时用的比较少。 M2,广义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平时用的比较多,是在狭义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上,将单位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及其他存款统计在内。 从变现和流动性角度来看,M0反映的是社会现实购买力,是最活跃的货币,和消费变动密切相关。M1的流动性仅次于M0,它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我们通常说的货币供应量是指M2,反映的是社会货币投放总量和未来通货膨胀之间的压力状况。具体货币供应量和央行货币政策的关系参见下图: 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简单地讲,就是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放在家里或随身带着,没有存到银行的钱,单位放在保险柜里的钱,应付临时周转用的现金。 M2,广义的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平时用的比较多,是在狭义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上,将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统计在内。也可以这么理解,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社会上流通的现金加上银行存款,包括单位和个人的银行定期、活期存款,以及上存央行的存款准备金。

狭义、广义货币详解

M0、M1、M2、M3货币详解 看完这篇文章,帮助你轻松理解、记忆经济学中的抽象定义。 国际上大致的划分是 狭义货币(M1)= 流通中的现金(M0)+ 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广义货币(M2)= 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定期储蓄存款) 另外还有M3= 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 M0=流通中现金 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另外还有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划分为M0、M1、M2、M3四个层次;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 M0 +企业单位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M2 M1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1 与M2之差是准货币。 中美两国的区别: 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支票;M2=M1+储蓄存款。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有M0、M3等项目。根据我们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M2为框架体系。其中货币总量:M0、M1、M2。 M0=流通中现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毫无疑问,我们是模仿国外的所谓现代银行管理、统计体系设立的M系统。但我们多年了的M系统仅仅是模仿,而没有实际经济意义。 比如,中美两国的M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而中国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这个差别使中国经济单位没有足够的流通货币,而美国相对于中国则有充裕的货币。 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 再比如在M2项目下,若M2相同,则中国的储蓄额很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却很少,因为中国的M2被高额储蓄占掉了,而美国却几乎全部是M1(美国储蓄率很低)实际也就是全是M0,即决大部分是现钞,市场有经济意义的货币充足。而中国却是市场严重缺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倾向于使用M2来调控货币的原因。 中国金融界无论是理论家还是主管部分一直有一个非常固执和愚蠢的见解,认为美国人不储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美国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饭、养老等支付,这些支付同样需要持有货币存量,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储蓄率很低

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

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 划分货币层次是指以流动性为标准,对流通中各种货币形式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划分为不同的范围。划分如下: 流通中现金M0; 狭义货币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 广义货币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中央银行之所以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别统计货币量是由当代信用货币的构成特点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需要决定的。 在当代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是由现金和存款货币构成的。其中现金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钞与金属硬币,存款货币则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交易媒介功能的银行存款,包括可以直接进行转帐支付的活期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无论是现金还是存款货币都代表了一定的购买力,都是信用货币的构成部分。但是如果将它们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计算并不妥当。因为它们在购买能力上是有区别的。现金和存款货币中的活期存款是可以直接用于交易支付的,而其它存款要成为现实的购买力还必须经过必要的手续,因此,流动性不同的货币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形成的购买力强弱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其他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同时对中央银行来说,它对现金、活期存款和其它存款的控制和影响能力是不同的,中央银行必须根据不同的货币层次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有效地调控货币量。

因此,按流动性的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是科学计量货币数量、客观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 2009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0万亿元,增长32.4%;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8万亿元,增长11.8%。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1.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2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9.8万亿元,增加13.1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2.6万亿元,增加10.5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0.0万亿元,增加9.6万亿元。

过去20年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46.46倍

过去20年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46.46倍 作者:刘植荣 中国M2的增幅是美国27倍 对广大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不知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个什么概念,也弄不懂“积极的货币政策”是要干什么,而物价才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指标。 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10%,可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紧,过去10年的工资可买一套住房,现在50年的工资也不一定能买到一套住房。说工资跑赢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可百姓过去一个月的工资能买100公斤猪肉,现在连50公斤也未必买得到;感个冒过去也就花几元、十几元的医疗费,现在不掏出几十元、几百元医院不让你走人。中国居民茶余饭后议论最多的就是物价,目前意见最大的也是高企不下的物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9月份CPI与上年同月相比上涨了6.1%,已经连续4个月破6。 毫无疑问,通胀与货币的超量供给是分不开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199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5293亿元,国民生产总值(GNP)为17400亿元(该年没有GDP数据,用GNP替代),M2是GNP的88%,也就是说,每生产100元的产品,需要有88元的货币投入。到2010年末,M2猛增到725852亿元,GDP为397983亿元,M2是GDP的182%,即每生产100元的产品,需要182元的货币投入。过去20年间,中国M2增长了46.46倍,M2占GDP的比重约增长了107%,我们的资金使用效率下降了52%。 我们再看看美国的广义货币供应情况。根据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的数据,美国1990年末M2余额为32748亿美元,GDP为58005亿美元,M2是GDP的56%,即每生产100美元的产品需要56美元的货币投入。2010年末,美国M2余额为88122亿美元,GDP为145518亿美元,M2是GDP的61%,即每生产100美元的产品,需要61美元的货币投入。过去20年间,美国M2增长了1.69倍,M2占GDP的比重增长了9%,资金使用效率仅下降了8%。 有人批评美国不负责任,滥印美钞。其实,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已远远超过美国,在过去20年里,中国M2的增幅是美国的27倍。 我们接着分析过去20年间的物价变化情况。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1990年末

货币供应量M值

货币供应量各M值 M0,M1,M2,M3,L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构成如下: M0---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非支票性储蓄存款 M3---M2+私有机构和公司的大额定期存款 L----M3+各种有价证券 在这三个层次中 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M3货币供应指标,是一个衡量货币供应的主要指标,它包括钞票,硬币,活期存款和4年期的定期存款,即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欧洲央行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来衡量通胀的压力。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以从中选定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央行对M3每年设一个增长目标范围,高于范围的M3增长引起通胀担忧。 政府是不发放货币的,政府是为央行发行的货币提供信用担保,相应的获得铸币税收入。但是铸币税收入是隐形的他是通过政府指令央行替他偿还国债来冲销的。央行向社会发放货币大致有:印钞厂印发的现金纸币,资本项目下的票据和银行券发行。 M0=流通中现金 M1=流通中现金+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转帐信用卡存款)

M2=M1+非交易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其他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M0流通中的现金量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 M1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能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不然经济会过热或萧条. M2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研究M2,特别是掌握其构成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M1 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M1 与M2 之差是准货币。 中美两国的区别: 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支票;M2=M1+储蓄存款。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有M0、M3等项目。根据我们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M2为框架体系。其中货币总量:M0、M1、M2。 M0=流通中现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毫无疑问,我们是模仿国外的所谓现代银行管理、统计体系设立的M系统。但我们多年了的M系统仅仅是模仿,而没有实际经济意义。 比如,中美两国的M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而中国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这个差别使中国经济单位没有足够的流通货币,而美国相对于中国则有充裕的货币。 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 再比如在M2项目下,若M2相同,则中国的储蓄额很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却很少,因为中国的M2被高额储蓄占掉了,而美国却几乎全部是M1(美国储蓄率很低)实际也就是全是M0,即决大部分是现钞,市场有经济意义的货币充足。而中国却是市场严重缺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倾向于使用M2来调控货币的原因。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 定义: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流通中现金M0,即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 二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三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M1+城乡居居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我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划分意义: 一方面,这种货币供应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为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供应结构图,有助于掌握不同的货币运行态势,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控; 另一方面,这种货币层次划分方法,有助于中央银行分析整个经济的动态变化。每一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有特定的经济活动和商品运动与之对应。通过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变动的观察,中央银行可以掌握经济活动的状况,并分析预测其变化的趋势。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 1.调控主体。整个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主体有三个:一是中央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三是非银行经济部门。 依据各主体的不同功能,我们不妨把中央银行称之为发动主体,因为由中央银行供应给商业银行基础货币(也称始初货币)的多少,决定整个调控机制运转的规模。这里,它是以最后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把商业银行称之为放大主体,因为中央银行将基础货币贷入商业银行后,通过商业银行系统内的倍数放大效应,会创造出多倍于始初货币的存款货币,以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这里,它是以直接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把非银行经济部门称之为目标主体,因为由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始初货币随即在商业银行系统内产生倍数放大效应的整个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向非银行经济部门供应适量的货币,当然不能否认非银行经济部门的行为对整个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运转的影响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