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属于考古学的文化范畴,上承凇泽文化发展演化而来。按照对良渚遗址出土物所做的物理炭14测年法,距今约5300年~4300年,也有晚于4000年的良渚遗址被发现,学术界取是按中间范围取值,不可能做到完全精确。

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最早的发现者施昕更。上世纪50年代环太湖地区的考古工作有诸多发现,先后发掘了上海马桥、无锡鲜鱼墩遗址。1959年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乃先生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1973年草鞋山良渚文化精美玉器的出土,更是将长江流域的玉文化一下子提早了上千年,堪称中国南方灿烂文明的奇葩,成为全世界玉器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终极藏品。然而良渚文化古玉的仿制品,却也如影随形,一直在困扰着良渚古玉的收藏爱好者,早期仿品在宋代已经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式玉琮。

图1: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仿良渚玉琮

良渚文化以余杭郊区的良渚镇命名,其覆盖范围北到江苏花厅,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交接。西到江西和湖北交接,幅员甚广。由于缺乏田野考古文物的佐证,早年考古学者对于良渚玉器的年代认识仍很模糊,甚至一些文博泰斗也经常将民间采集到的良渚玉器视为商周玉器。因为大家都不相信在新石器时代,良渚古人能够雕琢出如此精美的玉器纹饰,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

随着草鞋山、张陵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先后发掘,在良渚墓葬中发现了良渚时期的陶器和精美的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良渚玉器并存,才将上述玉器的年代定位良渚时期,这桩考古学上的冤案才得以最终平反。扭转了考古界对良渚玉器制作年

代的认识,而且在海内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

图2:反山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平面布局

图3:青浦福泉山遗址考古挖掘现场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耕地被开发,众多的良渚玉器得以出土,并流入海内外收藏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但是,这也给良渚玉器的伪造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近年来流散海内外的数万件良渚玉器大多地是新近仿制的赝品。

浙江的余杭、江苏的常熟地区早就已经出现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因此,除了在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良渚玉器外,最近几十年民间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是真赝参杂,给良渚玉器的收藏鉴赏和民间交易带来了巨大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收藏文化的发展。在国内某些二三线的拍卖行,赝品良渚玉器更是比比皆是,笔者参加2010年上海汇宝春拍,曾经亲眼目睹一件早仿的良渚兽面纹玉枕,以300万元高价成交。各位藏家当擦亮眼睛,掌握必要的识别良渚玉器的方法,谨防被制假、卖假者的故事所惑,蒙受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古玉居收藏研究良渚文化玉器二十多年,对良渚古玉的质地、文化内涵、埋藏环境和地质变化造成的玉质解理,以及出土后在富氧环境下的二次变化和次生现象有着深入的研究。结合近期考古学的深入,大量的发掘报告和学术成果现世,特意收集整理了些许资料,配上图文,供各位藏友赏鉴。希望对各位藏友鉴赏能力的提升有些许帮助。

图4: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良渚玉环

良渚玉器要细辨玉质和沁色,浙江仿制良渚古玉的作坊虽多,但大多属滥竽充数,仿制的玉器粗糙,不值一提。笔者曾参观过一些玉雕作坊的制玉过程,大概与原始时代没有大的区别,但选用的质料,琢玉的工具和制玉的工艺却古今差异甚大,这就给我们辨别真伪提供了条件。

图5:现代仿造良渚玉器的车间一角

良渚古玉所用的质料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另外还有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美石。依其纤维结构的差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类是

未受沁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玉料,这种玉料当时多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冠状饰等玉器。

图6: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良渚文化玉钺

另一类为未受沁为不透明的暗绿色,沁后五色斑驳,肉眼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构,这种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经被采用,主要用于制作面积较大的玉璧,个别也制作成玉琮,但制作的玉琮工艺粗率,从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礼仪上的地位明显逊于采用第一种玉料制作的玉琮。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于第一种玉料匮乏,第二种玉料被普遍用于制作高节琮。

图7: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高节良渚玉琮局部

实际上,真正的良渚古玉没有较纯净的鸡骨白,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玉质白化,是由于透闪石内部的结晶水逐步失去形成的,一般会经历红化、失透、白化的渐变过程,这是辨别良

渚质料上最基本的特征。

图8:良渚文化鸡骨白玉琮

市场上经常所见仿制的良渚鸡骨白玉器一般没有这种色泽的自然变化过程,而是用高温

炙烤玉器,在900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玉器失透变白,硬度降低,但这种仿鸡骨白在质料

上存在很多破绽,比如:整器死白,裂纹均匀分布,与地底埋藏千年所造成的同向冰裂明显

不同。仿制良渚玉器的材料多采自江苏溧阳的小梅岭玉矿,与良渚先民选用的玉材相同,晶

体较粗,明显区别于微晶结构的和田玉质,这样的仿品要从工和沁上着手辨别,仅从玉料出发经常会打眼。也有的仿制品选用辽宁的岫岩玉矿,颜色有黄色、褐色、杂色、青绿色等,透明度较高,经常用来高温仿制鸡骨白玉器。

图9:仿制的良渚鸡骨白玉环及玉琮

其次要辨别良渚玉器的透明度、光泽和颜色变化。鉴别透明度,借用聚光手电通常是2毫米至10毫米间。良渚古人选用的湖绿色玉,聚光手电的光线能完全透过,由于做沁上存在相当难度,一般较难仿制。特别是大型玉璧自然埋藏所造成的白色草筋纹,是鉴别上述玉器的重要法则。

图10:良渚文化玉璧

在江浙平原地区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地出土的玉器表面,经过四千多年的岁月,常常会形成一层光亮、致密的膜,侧光下呈现明显的玻璃光。古人制作玉器过程中,需要经过开料、刻工、抛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绝佳的抛光效果。加之受到四千年埋藏环境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了玻璃光的效应,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磨痕,这是现代电动工具加工所无法仿制的特征。

在余杭地区出土的玉器基本上都是白色的,与人们意识中的反差很大。实际上良渚最初都是湖绿、黄绿、碧绿、深绿色,这种白色行业内部称为鸡骨白和老泔黄。因为地质作用和物理变化,次生变化受沁2000年以上,甚至4~5千年才能形成。早期的良渚玉器表面的膜已经损坏,纹饰模糊,泥土侵入后犹如石灰和石膏,称为解理。比如在新地里发掘的很多玉璧,只有套模板才能取出。鸡骨白的玉器经过阴干会回复一些硬度,经过盘玩,人的汗水和油脂沁入后会逐渐回复莹润,颜色也会改变,主要是变红,台北故宫和海外博物馆的很多清宫旧藏良渚古玉,主要是红色的。

图11:良渚文化神人纹玉琮

玉器琢刻工艺,也是辨别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它的制作工艺,有一些方面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在出土的良渚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迹,分为锯切割和线切割。锯切割是用片状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做直线切割,用于玉器的开料和剖面。而线切割则是用兽皮加水和解玉砂的制玉工艺,由于没有精确的定位技术,经常在玉器表面留了抛物线形的切痕,在良渚的一些玉琮、玉钺的表面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是鉴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图12: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

良渚玉器上的钻孔采用了管钻和锃钻,前者用于口径较大的孔,如玉琮;后者用于小型配饰的钻孔,如玉牌和锥形器上的钻孔。由于解玉砂在钻孔过程中会不断磨损,越深入钻孔就越困难,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古人采用了双面对钻的方式来提高钻孔效率,由于原始工具无法精确定位,经常在对接处出现错茬和台阶的现象,良渚后期随着高节琮的出现,玉琮钻孔一般不加打磨,所以可以明显观察到错茬现象,也是鉴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图13:笔者收藏的良渚文化玉琮钻孔局部1

图14:笔者搜藏的良渚文化玉琮钻孔局部2

现代仿制良渚玉器的作坊,采用的是电动工具钻孔,因此在孔壁内部经常可以看到连续的螺旋纹,这是钢质钻头直接切削玉料的结果。有的钻速过快,经常在孔的边缘造成崩茬现象。而真品钻孔内部虽然可以观察到螺旋纹,但是大多不连续,特别是采用锃钻工具的钻孔,多出现多个轴线相互交错的同心圆钻孔,对光观察叠压效果特别明显,这就是藏界常说的蜂腰孔,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琮型管和圆柱形器上,藏家当细辨之。

良渚玉器种类庞杂,色彩光泽也常随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变化,仿制者为求高利又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但只要我们掌握真品在质料、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的特点,尤其是那些无法进行仿制的特点,就不难明辨真伪。古玉居在此奉劝良渚玉器的爱好者,一定要掌握良渚古玉不可仿制的细部特征,方可出手,否则中招的概率非常大。切不可费力寻找所谓良渚玉器上的真品特征,而对眼皮地下的作伪痕迹却视而不见。但愿各位藏友随着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都能收藏到自己心仪已久的良渚玉器。

新浪古玉居2010-11-11

【好玉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好玉的鉴别方法图解

【好玉的鉴别方法有哪些】好玉的鉴别方法图解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佩戴玉饰品,玉饰品对人体有极大的功效,那么对于好玉该怎进行鉴定呢?有什么方法和技巧?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好玉的鉴别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好玉的鉴别方法之通过经验来鉴定 一看:与鉴别珍珠相反,玉石鉴定时必须要到灯光下看。(以后若有机会我还可写一点关于珍珠的)好的玉石,在莹光灯下,玉体呈柳絮状,可隐约看到石头内一团一团的,象是棉花一样。玉石是半透明的,有的带一点绿,通常称之为翠,翠越多,越值钱。有的活玉刚买来时只有一点翠,但戴的时间久了,玉养人,人养玉,翠会变得越来越多,玉石也因而升值。 二摸:如果大家在上物理课时没有看武侠小说,就会知道玉是热的良导体。真正的玉,导热是非常快的。你用手去摸,会感到一丝凉意。这个道理与你夏天在地下浇水的原理相似,并不是水的温度使你凉快,而是水蒸发之前吸收热量,降低了房间的温度。你把玉石戴上,或握在手中,感到凉快片刻后,因为它的良导体本性,一会儿玉石就与你的体温相等了,这时你再将它暴露到空气中,你会发现,片刻之间,他就会恢复到原先很凉很凉的温度。这是他导热快的体现,导热越快,玉石质量越好。 三敲:如果你手上有一块肯定的真玉(比如我这块),拿需要鉴别的石头与它相敲,如果发出清脆的呻吟,那很有可能是真玉。如果呻吟颇为浑厚,那恭喜你上了大当,买到了赝品。(这与选西瓜好象有点相反:)但拿玉敲的时候不要用手直接去拿,应该用细线将二者系住,然后摆动细线,使二者相撞。 四烧:前面几种方法简单,后面复杂和带高难度。第四种方法同样利用玉的导热性,将长发拔下一根,然后把她紧紧缠绕在玉石的表面,用火去烧,你会惊奇地发现,由于玉的良导热,短时间之内,你无法烧短女朋友的秀发。当然要注意的是,要缠得稍紧一点,让头发和玉石充分接触。还有烧的时间也不是太长,你用酒精灯外焰烤个七八分钟,玉石都要化了,头发还焉能不断。 五摔:如果用了上面四法,你还是不太放心自己买回来的玉石,那我不得不向你郑重吐

玉石的鉴别之方法大全

玉的鉴别之方法大全 1。玉石的笼统坚定方法 鉴别玉石首饰,应该从硬度、透明度、颜色、光彩和有无斑点几个方面去看。真正的玉石非常坚硬耐磨,晶莹剔透,颜色纯丽,光彩熠熠。如果能看出玉石内部有裂纹、棉花纤维般的棉纹或暗伤,它就是低劣的玉石。凡是假玉石,表面有皱纹,内部有气泡,重量轻,硬度小,互敲时声音清脆。 玛瑙鉴真法 玛瑙是稀奇珍贵之物,市场上的假货也特多,大多数都是用精练松脂加入明粉同玻璃碎制成。要鉴别真伪,必须把它放在掌心中磨擦一番,其色、其形、其气味不变者即是真品。但是,有的人认为,经磨擦,易发热者是真品,这是误解,不可靠。 宝石肉眼鉴别法 宝石可分为天然宝石和人造宝石两大类,我们在选择宝石首饰时,如何用肉眼去鉴别它呢?天然宝石一般色泽柔和,自然,色彩有时很混杂,几种共处于一宝石体中,有花纹却不规则,但很细腻。用肉眼对强光看宝石,或用五倍以上的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时可见宝石内部有如棉絮状、网状或树根状的包裹体和小裂缝,偶尔可见明显的扁平生长线。有些宝石手感发凉、滑手,显得湿润象浸过油。好的宝石经研磨后具有“猫眼”和“星光”效果,即宝石中有一道白线,恰似猫在白天强光下眼中的一条白线;“星光”则是在阳光下转动宝石,经折射的光闪闪如月夜间星星的眨眼。而人造宝石一般颜色鲜艳、均匀、纯净。经抛光后,光泽耀眼,颜色的人工意识强,由于加入了某些稀土元素,有单色的,如黑、红、黄等;也有复合色,如玫瑰红、酱紫。但绝不会出现象天然宝石几种色彩共处于宝石体中那样的现象。另外,有些宝石中有较为明显的圆形小气泡及人工合成生长的子品痕迹;生长线呈线型较为明显;颗粒较大;同一颜色规格数量较多;较为坚硬,一般在莫氏六级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公认的第一个高峰。当时中国境内的大多数原始文化中都出现了玉器,其中尤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种类多,数量大,制作精美,自成体系,影响深远。本文拟通过两个文化玉器的比较分析来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加深对它们文化内涵的认识。这也正是本文与前人所做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比较分析的不同之处。 二、比较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年代为距今6500一5000年前,以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和石耜等为特征器物。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年代为距今5300—4200年前。以薄胎黑陶、贯耳器、耘田器等为特征器物。 (一)玉材 红山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蛇纹石等,即现在所说的岫玉。其玉材硬度为2.5-5.5,比重2.5—2.8,颜色较均匀,透明度较好。其产地就在红山文化分布的范围内,获取较为容易。 良渚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等,玉材硬度为6—6.5,比重2.9-3.1,内部结构不均,目视可见毡状、簇状或捆状交结结构,透明度较差。其产地虽还未确定,但“就地取材”的可能性较大。 (二)玉器的种类 1、相似器物 珠、坠、管、串、环、玦、镯、璧、璜等; 锛、刀、斧、钺等; 龟、鸟、鱼等动物形玉像以及玉人像。 2、相异器物 红山文化 用具,匕形器、棒形器等; 装饰品,方圆形玉璧、玉勾形器、玉丫形器、玉臂饰、玉箍形器、双联璧、三联璧、玉虎、玉猪、玉熊、玉鸮、玉蚕等; 礼仪和宗教用玉,玉兽首、玉玦形器、勾云形佩、双兽首三孔玉器等。

良渚文化 用具,角形饰、带杆纺轮、带钩、柱形器、柄形器、锥形器等: 装饰品,牌饰、锥形器、四龙首镯、绞丝纹镯、玉海豚等; 礼仪用玉,锥形器、组佩、璧、豪华型钺等; 宗教用玉,琮、冠形饰、半圆形冠饰、锥形器、圭等。 (三)玉器的构成 有关两文化玉器构成的统计以曲石先生《中国玉器时代》一书所录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器统计为基础,结果如下: 红山文化 用具占14%,装饰品占60%,礼仪用玉和宗教用玉占26%。 良渚文化 用具占3%,装饰品占2l%,礼仪用玉占32%,宗教用玉占44%。 (四)纹饰 红山文化玉器以素面居多,在一些薄板状玉器如勾云形佩(图:14),或有弯度的玉件如玉臂饰表面磨有瓦沟纹,工艺难度较高。 良渚文化玉器纹饰比较发达,其中以神人兽面纹(又称“神徽”)(图:15)为代表。它主要集中在琮、钺、冠形饰等器物上,其中以反山M12:98侧面的纹饰较为典型。此种纹饰的主题一直是广为争论的一个问题。李学勤先生在《神秘的古玉》一文提及“辽西红山文化龙形玦,如把龙的脸部平面展开,与良渚文化反山M12:98琮上的兽面非常近似。玦上表现的龙没有角,目系卵圆形,口中有獠牙,和较晚的龙有所不同。”如此惊人相似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可能: 1、传播的结果。从两文化间巨大的时空差距来考虑,此种可能性极小,而且至今未发现能证明两者之间曾发生传播的证据。 2、写实。如果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是对同种动物的写实造型,那么在图案被进一步抽象、省略之前它们自然会发生惊人的相似。这一点与文化、时代无关。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内少数玉器上出现了刻划符号,如璧、琮、环、臂圈等。良渚文化玉器符号已发现11种,其中5种和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相同或近似。

简单鉴别真玉的方法

简单鉴别真玉的方法 珠宝网百度百科部tougao@https://www.doczj.com/doc/5213523521.html, 一、最可靠的鉴定真玉的方法: 目前,市场上一些出售宝玉的摊点,常常混杂进一些加工精湛的人工玉。可靠的辨别方法是:看、听、测试。 看,主要看晶体透明度,真玉透明度较强,油脂光泽; 听,真玉声音清脆,反之声音闷哑; 测试,真玉从玻璃上划过,玻璃上留下划痕,而玉石本身则丝毫无损。

常见的假玉有塑胶、着色玻璃、云石(大理石)、电色假玉以玉粉和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班用硝子仿制的玉器等不同的做假方法,其鉴别的手段也有所不同。 塑胶的质地比玉石轻,硬度差,一般还容易辨认。 着色下班也容易区别。只要拿到灯光或阳光下检查,就会看见玻璃里面有不少气泡。 二、最简单的鉴定真玉的方法: 1、对着阳光看,玉里有些云雾状的东西,一团一团的,象棉絮一样。 2、玉的硬度很高,象金刚石一样,所以可以在玻璃上划出一道道的痕来。 3、玉是凉的,放一根头在玉石上,用打火机烧,贴着玉的头发烧不断。 比较难辨的是电色假玉,这旨经过电镀,给劣质玉镀上一层美丽的翠绿色外表,很容易误以为是真玉。这时就需要仔细观察,如果上面有一些绿中带蓝的小裂纹,就是假玉。因为电镀时会留下裂纹,行家称为”蜘蛛爪”。也有人说,将电色假玉放置热油中,电镀色就会消退,还其本来面目。 以玉粉、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玉是仿深色老坑玉。鉴定方法很简单,即它们的比重不同。天然玉比重3.3-3.4,而人造合成玉比重仅2.8。用手掂掂轻重,或用天平称量即可辨别真

假。 用硝子仿制的玉器,看去比玉还洁白莹润。古人说:”玉赛硝,必定高。”就是,白玉要象硝子那样,才算是高级的。可见,硝子和玉难以分辨。然而真假终究是不同的。就颜色来说,白玉的白色中常常泛青,纯白者极少,硝子则是匀净洁白的纯白色。就玉性来说,玉温润细腻,如脂如膏,硝子虽也温润,莹润之中却难免有贼光。白玉是天然产物,体质很难全部均匀一致,内中玉筋、玉花等。硝子为人工所制,则无上述表象。白玉质地坚实,无气泡可寻。硝子加工再好,常有气泡、气眼外露。弄清这几条,就不会把硝子制品当成玉器了。 文章出处:珠宝网(https://www.doczj.com/doc/5213523521.html,) 投稿邮箱:tougao@https://www.doczj.com/doc/5213523521.html,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方法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 一、从材料鉴识古玉 1、古人说;“远看玉,近看工”对古玉的鉴识首先把握的是材料,也就是说古玉首先断质而后断代,玉狭义的讲是指硬玉(翡翠)和软玉(和田玉),硬玉流入中国历史很短清初才流入民间。软玉在良渚文化已出现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2、从广泛的角度讲“玉石之美者”,因此在古代玛瑙、绿松石、水晶、都称其玉,我们今天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除了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外,还要了解这些材料被使用的“历史”。如红山文化玉器用的大多数是岫岩玉,良渚文化玉器用于产江苏的“软玉”,新疆和田玉的使用是从商代开始的。汉代以前的和田玉多为仔料,俄罗斯玉、青海玉和河摸料玉的使用只是20年的历史。 3、古代主要玉种;1、岫岩玉矿物成分蛇纹石已有12000的历史。红山文化大都采用的材料。2、透闪石-阳起石产于江苏的“软玉”但外观不能与新疆的和田玉相比,其外部特征有云母壮闪光点。在良渚文化被采用。3、独山玉是一种蛀变的辉长岩独山玉在新石器晚期已被采用。 4、和田玉产玉新疆是商代以后独领风骚的美玉,是中国人心中的玉宝,为历代宫廷御用。是真正意义上的“玉”。 5、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6、玛瑙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7、翡翠高档玉石产于缅甸清初进入中国。 二、从器型鉴识古玉 在漫长的玉文化史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器型。抓住每个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古玉器鉴识的第一道门坎。例如,红山文化的圆雕玉龙、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商代的玉璇玑、西周的凤鸟人物饰、从西周到西汉的玉璜、战国到西汉的出廊玉璧和玉舞人、西汉的辟邪三宝、唐代的玉飞天、宋代的童子、明代的玉牌、清代的山子等。每个时代的器型都有各自的特点,要从细微之处加以鉴识。 三、从纹饰鉴识古玉 饰纹,可以说是玉器的“符号”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纹饰已有上百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有的纹饰“生命力”极强,跨越了整个玉文化历史,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 1、红山文化的网状纹,出现在龙首或龙下颔处。 2、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后世再也没出现。 3、纽丝纹从良渚文化直到清代一直使用。

良渚玉器

良渚玉器 摘要: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 1936年在浙江杭县(现属余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良渚玉器以琮、璧、钺最多,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具有令人赞叹的制作工艺。其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体现了良渚人的原始崇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良渚人独特的审美特征。良渚玉器,成为当时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关键词:良渚玉器制作工艺原始意象审美特征 一、制作工艺 良渚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尤其是那些细线阴刻,堪称微雕杰作。良渚文化玉器为透闪石,其硬度达摩氏4——6度的玉器,可谓“难施锥刃者”。在良渚玉器的收藏和鉴赏中,了解良渚玉器的制作工艺,了解良渚古人在玉器上留下的加工痕迹,对于良渚玉器有重要的意义。良渚时期治玉的工艺大致有切割、打样、钻孔、琢纹、研磨、抛光等工序,已经具备了后世玉器加工的所有技法。 良渚玉器的加工,首先要将大块的玉料切割成毛坯,所以玉器的制作首先是切割。在良渚玉器上有许多即美观又有实用性的钻孔,钻孔有管钻、实心钻和琢钻等几种方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多节玉琮,高约32.9厘米,中间的长孔从两端对钻而且基本同心,技巧惊人。至于良渚人究竟用什么样的工具,什么样的动力,什么样的机械原理,来加工这些洛氏硬度在4至5之间甚至在6至7之间的玉器,至今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良渚玉器纹样的线条或坚挺刚劲,或圆滑流畅。良渚玉器经常见到浮雕兽面,采用减地浮雕和压地浮雕,有的两种间使浮雕看起来有两三层之多,最后再加以阴线纹,工艺繁复,令现代人叹为观止。 研磨是玉器加工的重要环节,方法是用解玉砂磨制器表,使之平滑光洁。良渚晚期玉璧直径多在 20厘米以上.但薄厚均匀,器表光洁,可见研磨水平之高。还有一件玉环上有同心圆旋纹,纹线浅细.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借用了制陶工艺中的转轮装置加工的结果,方法是将玉器固定在转轮上快速转动,再在器表加上解玉砂进行研磨。 良渚玉器大多是经过抛光处理。就是为玉器上光,所以光洁度很高,埋藏数千年,虽然大多都发白,但仍有一些依然润泽光亮。有专家认为原始的抛光方法是:将粗竹剖为两半,一半覆盖于地,将玉器在竹皮上反复磨,直至出现光泽。 二、原始意向 由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积累,文化程度的提高,在良诸文化时期的氏族内部已经开始出现了较为显然的社会分化,人们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高低尊卑的等级差别。考古表明,饰有各种纹饰的玉器大多出于大墓之中,小墓中几乎未见,可知在当时是有高低尊卑的等级差别,玉器和特殊的纹饰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于是人们猜测这类玉器一方面具有原始宗教的意味,但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作为氏族上层社会的专用徽号,是特权的标志,这个标志既象征着氏族原始信仰,同时又和政治权力、社会地位掺和在一起,主要用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 摘要: 自从发现良渚文化以来现以来,关于良渚文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玉琮是其相当惹人注意的组成部分,故关于良渚文化的玉琮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在参考了其他资料之后,本文将着重从纹饰、分期及作用这三个方面总结学界对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成果。 关键词: 良渚文化玉琮纹饰分期 一.概况 大量的考古发现显示,玉琮最早出现在距今约五千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其时代属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史前玉琮以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良诸文化遗址出土最多,是良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玉琮的分布中心在江南一带,这里也应该是玉踪的起源地。 良诸文化玉琮一般属透闪石一阳起石系列的“软玉”,极少数为蛇纹石。很可能是就近取材,来自附近地区已被遗忘的古矿床。汪遵国先生指出“良诸文化的玉料既不从新疆来,也不从辽宁来,可以肯定是当地的土特产…” 在薛琳的《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关于玉琮的起源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管形说,以周南泉先生的《玉琮源流考》为代表;一种是镯形说,以杨建芳先生的《玉踪之研究》为代表…许多玉礼器都可以找到实用器的原型,它们是实用器逐渐演变的结果,但对于琮璧而言,却不太容易弄清它们的起源。” 二.纹饰 良渚文化玉琮的纹饰极具地域特色,是良渚玉琮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良渚先民的精神文化面貌。故对良渚玉琮纹饰进行系统的探讨,对于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面貌、文化特征、信仰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以往的文章中,对于纹饰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多数只是作为型制的附属部分,对于纹饰进行专门的讨论的并不多。在周玮的《良渚文化玉琮的型式研究》一文中,作者对良渚玉琮上的纹饰进行了较为系统、详尽地真可。作者参照余杭反山M12:98玉琮纹样主题和结构将玉琮纹样划分为 A、B、C三型。 A型是由单独表现的兽面纹构成一个纹饰单元 ,并不太常见。依据装饰风格的不同,有划分为两种情况:Ⅰ的特点是纹样上部为两组弦纹 ,下组弦纹中间凹进一倒梯形框似人的脸形

良渚玉器2010拍卖价

良渚玉器高价成交高古玉行情或已来临 中拍国际2010五周年庆典拍卖会“玉器专场”良渚玉器悄然登场,均高价成交(当然于时下收藏热相比,其价格还是较低)。 5120号良渚文化玉钺成交价:3024000 5121号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成交价:4256000 5122号良渚文化兽面纹满旋纹冠状器成交价:1680000 5123号良渚文化双面工神人兽面纹三叉形器成交价:1120000 5124号良渚文化兽面纹冠形器成交价:2240000 时下,玉器收藏一浪高一浪,唯高古玉器收藏波澜不惊,如一潭温水。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受制于文物法的限制,近年拍卖行高古玉器鲜有拍卖,但民间的高古玉器收藏却很热,一凉一热制约着高古玉器的发展,而高古玉器却高度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史。因此,中拍国际良渚文化玉器的高价成交或已说明,高古玉器的春天已悄然来临。 高古玉作为中国玉文化的精髓和源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化身,更是东方美的象征,高古这一时期的玉器精神内涵是高于一切的,越是原始的越是接近它的本质,古玉是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附载有先祖们要说的话和要表达的情感。

良渚文化龙首璜 1.起拍价:80,000至120,000 2.成交价:56,000 3.年代:—— 4.规格:长7.9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器具陈设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玉质温润细腻,呈弧形,一侧饰龙眼,整器为简化的龙形,造型抽象,器身呈璜形,打磨光滑,留有打磨使用痕迹,两端钻孔。古朴老旧,应该是古代宗教或者图腾崇拜的产物。

玉的鉴别方法

玉的种类有很多,玉分为翡翠、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等很多种,不同的玉有不同的鉴别方法,下图是小便为您总结的翡翠玉的鉴别方法。 缅甸玉图片 翡翠代用品的鉴别目前市场上的翡翠代用品,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常见的翡翠代用品有83玉、硬钠玉、水沫子、不倒翁、软玉、独山玉、岫玉、青海翠玉、绿玛瑙、澳玉、东陵玉、马来玉、玻璃等,这些代用品在外观和颜色上与翡翠的某些品种相似,但有些不具有翡翠的粒状、纤维状交织结构,它们的物质组成、折射率、密度和硬度等都与翡翠不同,下面雾露河翡翠网为您介绍常见的玉的鉴别方法。

83玉主要组成矿物为硬玉(约90%),次要矿物为透辉石(约10%),伴有透闪石化,结构为似斑状变晶结构,一般认为83玉为翡翠变种,属新山料。83玉绿色呈斑状、块状、条状分布,飘不鲜艳的灰蓝花;83玉水头一般都较好,多呈半透明,相对密度为3.25~ 3.31,折光率1.66,玻璃光泽,硬度略低于翡翠,紫外光下无荧光反映,分光镜下,在437nm处出现一吸收谱线。83玉可以其色形特征,飘灰蓝花水头较好,敲击声发闷,不易碎裂等特征为鉴别标志。 83玉与翡翠B货的区别是,翡翠B货是经人为处理,结构已被破坏,结构松散;83玉结构完整,不松散。B货表面有微细沙眼,翠性模糊;83玉表面光洁,翠性明显。B货绿色飘浮,呈蜡状光泽,83玉飘灰蓝花,色实在,呈明亮的玻璃光泽。红外光谱分析,83玉的谱线与翡翠A货一致,不像B货出现异物

吸收峰。要指出的是,市场上的83玉一般经过类似B货处理的方法处理,因此识别83玉是较困难的事。在业内,有人甚至称83玉就是“B货”。 染色缅甸玉

古玉沁色形成与鉴别

古玉沁色形成与鉴别 古玉上的沁色,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土中,通过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变化。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一般来说,我国的北方土壤多呈碱性,玉器沁色多为黄色土沁,南方土壤湿润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则多为白色水沁。 自宋代以降,仿古(作伪)风气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艺在玉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给人们在古玉沁色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巧色与沁色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别的: 一、边料、原生色与土沁色:前者有单色与多色两种,是在玉石成矿时形成,性质非常稳定,无沁门;而后者是入土后的次生变化,有沁门,且在沁色与原玉色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现象; 二、留皮、带糖与沁色、糖沁: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玉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为转移,不仅在突出点上受沁,且入沁过渡现象。 土古玉的自然沁象特征: 玉器受沁虽说需经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壤质有别,时间长短不同,玉质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南方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 一、受沁时,玉器表面会遭破坏,浅者为蚀斑——起伏不平者为“桔皮纹”,深入玉中者为蚀孔——“土咬”,局部受侵蚀严重,朽烂如枯骨、膏泥者——“唐

玉的种类,鉴别方法

玉 玉是在世界(尤其是东亚)各地区受到广泛欢迎的一个宝石的分类,在矿物学上玉分为硬玉(也称翡翠,主要成分为NaAlSi2O6)和软玉(透闪石、阳起石一类,因化学成分的不同而呈现各种颜色,种类较多,但主要成份均为Ca2(Mg, Fe)5Si8O22(OH)2)。 二玉的种类 玉有软玉、硬玉之分软玉一般指产于我国新疆一带的白玉、青玉、碧玉与东北岫玉等,硬玉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无论是软玉、硬玉,它们的质地都非常坚硬,颜色十分璀璨,故冠

以“石中之王”的美誉。玉石价值本已不菲,再经过巧匠的加工雕琢,就变成了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宝物。玉器随着时代发展,就逐渐形成了玉的文化。 三玉的鉴定 玉器可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种,硬玉又名翡翠。从化学成分来看,软玉是含钙、镁和铁的硅酸盐,而硬玉则是含钠和铝的硅酸盐。 下面介绍鉴别真假玉器的一些常用方法: (1)水鉴别法 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状,

久不散者是真玉。 (2)手触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凉润滑之感。(3)观察法 将玉对着光亮处观察,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的是真玉。 (4)舌尖鉴别法 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 此外,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有无裂痕,有裂痕的其价值 玉石的品质鉴别 鉴定玉的品质,有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 (1)色

玉以绿色为最佳,红、紫二色玉石的价值仅为绿色玉石的1/5。玉当中若含红、紫、绿、白四色,称为“福禄寿喜”;若只含红、绿、白三色,则为“福禄寿”。色泽暗淡、微黄色的为下品。如果是单色玉,以色泽均匀的为好。 (2)透 透明晶莹如玻璃,没有脏杂斑点,不发糠、不发涩的为上品。半透明、不透明的玉,则分别称为中级玉和普通玉。在清朝和清朝以前,带有红、绿、白三种颜色的玉才称为翡翠玉。到了现代,翡翠玉泛指一般透明的玉。目前的翡翠玉以透明并带绿色的

古玉器鉴别方法(一)

古玉器鉴别方法(一)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伪。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成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1、鉴赏的概念 鉴赏就是鉴定和欣赏。 2、文物的概念 定义:文物指埋藏在地下或遗存在社会上的历史文化遗物。包括: ①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 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②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建筑、石窟、古墓、石刻等; ③各时代有价值的工艺美术品、艺术品; ④革命文献资料及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 ⑤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⑥反革命的历史罪证。 遗迹标本和玉器作为文物的要求还有:

1)时代确切,质地优良,遗存稀少,在艺术、工艺方面有特色和研究价值。 2)出土地点确切,有可作为断代的依据。 3)能反映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的有关民族的、中外的代表作。 4)有明显地方特点的玉器作坊。 基本思路和方法 1、鉴定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器形(形制)——种类和名称,如礼玉中的玉琮,饰玉中的玦。 纹饰及特征——如云纹、谷纹、兽面纹、蟠螭纹、秋山。 玉质——玉石成分及其产地。古玉器的玉质主要有:绿松石、玛瑙、岫玉、独山玉、碧玉、软玉(含和田玉)、翡翠。 工艺——阴线刻、阳线刻、浮雕、浅浮雕、高浮雕、半圆雕、圆雕、镂雕、透雕等 2、了解玉器作伪的基本方法 在我国,玉器作伪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南宋时,已形成颇具规模的仿古玉系列,伪制古玉成了专业。明代,一些人为牟取暴利,社会上各种伪造文物大量出现。 传世古玉中,真赝混杂,是古玉辨伪中最难的一方面。墓中出土的古玉,也并不一定是与死者同时代之物。故应该了解玉器作伪的基本方法,在鉴定玉器时注意辨伪。玉器作伪,一般是用当时的玉器来仿制古玉器的沁色。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良渚文化玉器品种丰富,用途广泛,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礼仪器、装饰品和其他类。 礼仪器良渚文化玉器的礼仪器主要有璧、玉踪、玉钺等。 玉璧:良渚文化的玉璧较厚,扎较小,直径在20厘米左右,较大的达30厘米。所用材料较差,目前尚未见有透闪石类“真玉”玉璧。由于开片技术的落后,璧的厚度不甚均匀,孔壁不很平滑,往往留有对钻璧孔时出现的错碴,一些璧的外缘有较浅的凹槽。 玉琮:玉踪是指内圆外方的立方体,两端贯以通孔的器物。它可能代表中国的“天圆地方”观念。玉琮的用途一般认为是祭祀天神地祗的法器。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很多玉琮,属多样式玉器,用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但以外表分节且有“兽面纹”为主要特点。玉踪上的“兽面纹”有简有繁,但不论繁简,一般部以琮的边棱为兽面的中轴,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上下两节饰兽面纹往往是简繁错落。简单的兽面纹,常常只能看到圆眼和阔嘴;繁缛的一种,则由宽鼻、宽嘴、圆眼构成,在眼睑、嘴、鼻的四周饰以由匀称细密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云带。 高型琮:整体为方柱形。一般来看,八节以上的棕呈上宽下窄的样式。外表饰人面纹。纹饰简练,有些作品上的纹饰不很不很明确。每一面的中部纵向琢出线槽。有些琮的上口处刻有阴线符号:这类琮多用似玉、似石的青绿色材料制成。八节以下的琮种类有变化。琮的横截面有些呈方形,有些呈圆角方形。横截面呈圆角形的琮往往孔径较大,巳纹饰多以神人纹及兽面纹交错出现,组成神人兽面纹的图案组合E二节琮。多为较矮的立方体,四甬i宽度大致相等,上下宽度一致。中部有一个白上而下通孔。一些作品的孔径较细:琮的上下两端称之为“射”,一般为凸起的环形,有些圆而似璧。 琮形器:一些器物的形状与琮类似,但用法不同于上两类玉琮。常见的有两类:一为小玉琮或称琮形器,形状同大琮。中部孔径略大,整体的尺寸很小,这类小琮有多种用法。另一类似琮,又似环镯,是把琮玉的装饰方法施用于薄擘型筒状器。 玉钺与玉斧: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工具类有斧和钺,斧和钺之问,并无严格的区分。斧是统称,一般指工具,也可以用作武器;钺是斧的一种,一般专指武器,也有作为礼仪用具的。 装饰品:良渚文化玉器的装饰品主要有玉璜、玉串饰、玉带钩、玉镯和各种动物旧饰等玉璜良渚文化出现的玉璜很多,样式也有多种,常见的有下列样式:第一,双弧式玉璜。外侧为大的弧形,底弦中部有一个小的弧形的缺;第二,桥式玉璜。形状似桥,两端下弯,上部略呈直线形,下部凹缺的中段也呈直线形;第三,半璧式玉璜的形状为半个圆周或大于半个圆周;第四,玉璜下部无凹缺,下弦呈一条直线;第五,镂雕玉璜。外形似璜,其上多处镂雕图案。良渚玉璜中有较多的饰纹璜。饰纹多为兽面纹或神人兽面纹,有阴刻图案、浮雕图案及镂雕图案等。

最简单最全面的玉石鉴别方法

玉的分类: 玉可以分为软玉和硬玉,二者为两种不同的矿物。软玉的颜色有半透明白色、黄色、绿色及黑色等,而颜色分布均匀;至於硬玉则主要有白色、紫色、黄色及绿色等,颜色分布均匀度则於不同种质会有差异。 在中国境内出产的绝大多数为软玉,而「羊脂白玉」则为软玉中之珍品,质地细致而颜色洁白,很多精湛的玉器艺术品均以软玉雕琢而成。 硬玉的主要产地为缅甸,较软玉更罕有。由於硬玉在玉质、颜色及价钱各方面都较软玉优胜,故现时市场上的玉器饰品主要以硬玉制成,而且消费者的需求亦非常大,所以接着会集中介绍硬玉-翡翠。 玉器的鉴别,有三个内容,一是鉴别玉质,即玉器的玉料品种是什么;二是鉴别人工处理,即玉器的颜色及古玉的沁色或者其它特性是否人工处理所致;三

是鉴别仿冒品甚至合成品,即将真品的假冒者鉴别出来。 1.软玉鉴别 软玉通常被人工处理者并不多见,因其追求的是色白,因而用不着想方设法去染色。软玉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名贵的玉种。因而有仿冒品出现。出现最多的仿冒品是蛇纹石玉、石英岩玉和方解石玉等。 软玉的感观特征: 一、光泽。为特征的油脂光泽,或带有油脂感的玻璃; 二、结构。软玉是一种纤维状小晶体交织组成的玉石,可以见到纤维状小晶体交织组成的、稀疏不等的花斑,但却没有透明的颗粒状小晶体,也就是所谓的“斑晶”; 三、透明度。相对可能混淆的玉石而言,它的透明度相对较差,虽说是半透明至不透明,实际上大部分玉石是微透明的,而半透明的软玉已不容易见到。 2.硬玉鉴别

翡翠的表面有星点状、线状及片状闪光。翡翠的颜色丰富多彩,是其他宝石所不具备的,所以看颜色不仅要看色彩与色调,也要注意到颜色的组合和分布。 翡翠的光泽是玻璃光泽、油脂光泽或者是带油脂的玻璃光泽。透明水头好的翡翠清润透撤,为其他玉石所没有。 将翡翠光滑表面于脸上或唇边有凉凉的感觉。 最简单的方法: 1、对着阳光看,玉里有些云雾状的东西,一团一团的,象棉絮一样。 2、玉的硬度很高,象金刚石一样,所以可以在玻璃上划出一道道的痕来。 3、玉是凉的,放一根头在玉石上,用打火机烧,贴着玉的头发烧不断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属于考古学的文化范畴,上承凇泽文化发展演化而来。按照对良渚遗址出土物所做的物理炭14测年法,距今约5300年~4300年,也有晚于4000年的良渚遗址被发现,学术界取是按中间范围取值,不可能做到完全精确。 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最早的发现者施昕更。上世纪50年代环太湖地区的考古工作有诸多发现,先后发掘了上海马桥、无锡鲜鱼墩遗址。1959年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乃先生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1973年草鞋山良渚文化精美玉器的出土,更是将长江流域的玉文化一下子提早了上千年,堪称中国南方灿烂文明的奇葩,成为全世界玉器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终极藏品。然而良渚文化古玉的仿制品,却也如影随形,一直在困扰着良渚古玉的收藏爱好者,早期仿品在宋代已经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式玉琮。 图1: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仿良渚玉琮 良渚文化以余杭郊区的良渚镇命名,其覆盖范围北到江苏花厅,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交接。西到江西和湖北交接,幅员甚广。由于缺乏田野考古文物的佐证,早年考古学者对于良渚玉器的年代认识仍很模糊,甚至一些文博泰斗也经常将民间采集到的良渚玉器视为商周玉器。因为大家都不相信在新石器时代,良渚古人能够雕琢出如此精美的玉器纹饰,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 随着草鞋山、张陵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先后发掘,在良渚墓葬中发现了良渚时期的陶器和精美的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良渚玉器并存,才将上述玉器的年代定位良渚时期,这桩考古学上的冤案才得以最终平反。扭转了考古界对良渚玉器制作年

代的认识,而且在海内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 图2:反山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平面布局 图3:青浦福泉山遗址考古挖掘现场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耕地被开发,众多的良渚玉器得以出土,并流入海内外收藏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但是,这也给良渚玉器的伪造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近年来流散海内外的数万件良渚玉器大多地是新近仿制的赝品。 浙江的余杭、江苏的常熟地区早就已经出现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因此,除了在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良渚玉器外,最近几十年民间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是真赝参杂,给良渚玉器的收藏鉴赏和民间交易带来了巨大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收藏文化的发展。在国内某些二三线的拍卖行,赝品良渚玉器更是比比皆是,笔者参加2010年上海汇宝春拍,曾经亲眼目睹一件早仿的良渚兽面纹玉枕,以300万元高价成交。各位藏家当擦亮眼睛,掌握必要的识别良渚玉器的方法,谨防被制假、卖假者的故事所惑,蒙受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良渚玉文化观后感

观良渚玉器之精,品中华文明之美 古人爱玉,几乎到了不分贵贱、超越阶级的程度:土豪可以赏玩美玉,穷文人也以玉石砥砺品格,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曾用玉做比,和氏璧的传奇;连宝玉出生,口里尚含了一块玉石。玉在古代的存在感,相当之高,诗经里与玉有关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再比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等等,不胜类举例,这些或“比德于玉”,或以治玉不易喻君子修身,或以玉象征宏阔人格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都与君子的美好品德有关,与古人的美好寄托有关,就连当代不少人给小孩取名字的时候,都会选择与玉有关的字,或词。可以说,在中国,玉是具有独特而美丽的魅力的,打开新华字典,里面与玉有关的字都是带有美好的寓意的。 而上溯源头,则要追究到良渚文化时期的人们对玉的尊崇了(良渚文化对黄河流域具有重要影响),那时候的人们或以玉为礼器、或以玉为饰、或以玉为具。用玉制成的礼器、实用物品等,玉在那个时候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了。从现在我们发掘的良渚文化的玉器中,它在记录良渚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千万年前我们原始社会的生活状况,看到年兽图案下的图腾崇拜,看到良渚文化的发展历史,看到人类在社会发展之初的努力和对生命、对自然的思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这是数年后,屈原发出的对生命,对自然呐喊,这声呐喊与良渚文化中,人们通过玉器表达对人生的思考的印记重合起来,共同表达了一个主题,即:人类几千万年来,对人生、对生命、对宇宙的思考。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在思考、在奋斗、在表达。良渚人民用玉在千万年前表达着,呐喊者,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表达,在呐喊,只不过记录的方式不一样了,但玉一直在现代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存在,或表达情谊深长;或表达审美;或表达尊崇。 同时,玉也是财富的一种,而现代人送礼时,玉制品仍旧是人们的一个重要选择项,更

古玉“实证鉴定法”——关于宋至清传世古玉

古玉“实证鉴定法”——关于宋至清传 世古玉 目前鉴定宋至清传世古玉的分歧较大,亟须综合探讨,达成共识。国人收藏传世古玉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鉴定经验,关于鉴定古玉的古今专著已有不少种,但过去由

于受客观条件制约,众说纷纭,分歧错杂,未能整合梳理而趋于一致。由来已久的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仍在古玉鉴定领域发挥作用,扭转这一混乱局面是当今文物工作者和玉器研究家的当务之急,也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宋玉鉴定长期以来一直处在一个误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宋玉面貌的认识模糊不清,以前,在故宫博物院流传着“宋玉细”的说法,这种说法后来扩大到对宋代所有工艺制品的鉴定之中,也都是以“细”为其标准。当时对这个“细”字未曾深思,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之后,越来越感到其不妥之处较多,妥帖之处较少。近年笔者研读了乾隆帝御制诗文等文献资料,譬如说乾隆帝认为某件宋作玉炉是一幅玉图画(见《乾隆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乙亥〃光绪版),他还鉴定另一件青玉兽耳云龙纹炉为庙器(原名“旧玉飞龙彝炉”)(见同上),虽对其年代未作判定,但从其飞龙形貌与动态可知,其必为宋器而无疑。乾隆帝的上述考证使今人鉴定宋玉颇受启迪。吉林、北京、上海、四川、陕西等地宋金墓出土的玉器均为宋玉鉴定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使宋玉鉴定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尚不能解决鉴定中存在的全部问题,尤其在兽禽、婴戏、螭虎等肖生玉雕的鉴定上仍存在着较大分歧,并未消除。出现分歧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是多方面的,假如集中于一点,则是各家都坚持自己的看法,各家之间也从不进行

交流,都不知除了自己的主张外其他鉴定家的具体主张,互相间好似毫无了解。此外还有一个缺欠,就是没有在查找证据上下功夫。尽管出土玉器并不多,但多少可以提供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鉴定上的真实凭据,这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鉴定标准或鉴定标准器。我认为以迄今已出土的宋至清的玉器为基础,将其按器形、纹饰以及作工分别进行排比归纳,抽衍出鉴定用的证据,将这些证据再用于鉴定上,肯定会有很好的成效。如果能够这样做,我相信宋代至清代的玉器鉴定工作就有可能达到有证据、有科学性、有准确度的境界,即达到“实证鉴定法”的科学高度。 试探“实证鉴定法”的两种(宏观和微观)鉴定标准,并认同轻微模糊度的存在。 上面讲过宋玉鉴定的概况,已由过去的误判魔圈走上今天的科学鉴定的道路,这是经过几十年来的汲取前人摸索鉴考经验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过去所谓的宋玉是包括两宋在内的笼统的时代界限,大概不会包括同时并存的辽、金等边疆地区民族政权的玉器,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使然。现在我们所说的宋玉将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和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同姓皇室的两个时代区分开来,两宋的玉器各自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这是宋玉鉴定的宏观标准。

《良渚古玉》教案

良渚古玉 年级:四年级教师:冯志强时间: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玉器鉴赏的一般方法,了解玉器的历史,理清“玉文化”在历史上所包含的内容的脉络,从而对古代玉石艺术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课前学生收集资料,做到初步了解良渚古玉;课堂上通过简短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玉器的艺术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 3、在对玉石精品的欣赏中,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生活环境,难于理解玉器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 教学难点:教学中对作为工艺品的玉器本身审美的品鉴和对古代社会的礼制、民俗做一些初步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玉器的欣赏,汉代贵族生活影片的片段,红楼梦有关通灵宝玉的片段;图片:器形品鉴类,玉器造型风格类,礼器类,吉祥图案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品鉴欣赏

我们要评鉴一个玉器,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一个短片。(视频播放玉器的欣赏)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老师总结补充学生从图片中总结美的规律,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师生问答,图片展示审美评价) 三、探讨文化内涵 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玉器的历史。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不同时代的“玉”在人们生活中其价值和功能的演变,学生分组将答案写在纸上,实物投影展示,全班同学评价老师展示结果(屏幕文字展示) 玉文化主要分为: 1、贵族的“礼器”。 2、文人的“比德于玉”。 3、民间吉祥文化同学们,猜一猜,以下图片上的玉雕隐含什么意思?(屏幕展示图片) 四、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对祖国的玉石文化做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欣赏了大量的 玉器的图片,初步认识了玉器的欣赏方法以及审美功能。在当代科技水平发达的时代,制玉的工具和技术非常先进,使得玉器造型的创意则更显得珍贵。 五、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经常到玉器店、博物馆多看多品,是自己的审美水平得到提高。

鉴别古玉真伪沁色的诀窍

鉴别古玉真伪沁色的诀窍 人们以受沁的古玉为美,以受沁多、色美者为贵,却很难知道鉴别真伪沁色的诀窍。历来制造假古玉者更不会公开作伪沁的方法,这就需要从历史的资料中和当代的手段上分析辨伪的依据。沁色的辨认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沁的深浅变化;玉的土蚀现象;沁色透光情况。如下:沁色分布很难匀净,其中往往有呈色深浓的斑点状或丝缕状的形貌。辨认沁色时要仔细审视沁色最外缘部位的颜色,如果明显较深,往里明显变浅,这种沁色就是真沁色;而利用皮色仿制的赝品古玉,其细薄的边缘处最浅,呈况与沁色正好相反。沁色的产生过程是玉质蜕变的发生,受沁古玉表面往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多能找到一些土蚀的现象,只是大小深浅与表现方式不同,它可以是烂斑、土隔、蛀孔,也可以说与其它天然缺陷一起表现出的绺裂,因为天然的绺裂正是沁色渗入的良好通道。出土的古玉沁色大多数都可以透过一点光线,即便密不透光者往往也会在边缘处稍有透光现象,沁色不透光其玉质必

定很粗砺或者石性很重,辨认沁色少不了此三者作为确定证据。想靠杂色、边皮、色玉来伪乱古制并不容易,不说沁色的表深里浅、中不匀无法伪造,即使显眼的土蚀形貌也不是能轻易伪造的,何况玉沁的透光现象更加难以把握,故文献上记载的伪沁名目可观,而实际上难以见到真正的实物来佐证。掌握较为易懂的三种现象是对沁色的总结,是认识沁色行之有效的方法。沁色作伪由来已久,历代文献中记载制作伪沁的方法,今天看来都缺乏科学的依据,大都出自道听途说,甚至出自个别文人的主观臆想,大有以讹传讹、混淆视听的嫌疑,也成了作伪者故弄玄虚的资本;但辨认沁色的真伪又不能不知道这些名目,就应知其名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是古玉爱好者的基本功课之一。 人工染色作沁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卷一》中就有记载,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时期玉器上就有玉色之外沁色的存在;宋元明清之际,仿古作沁的玉器大量出现,但与之前玉器染色的方法有别,出土的玉器也不像古籍中描述的那样变化广泛,由于历代人们对沁色的追捧,染色之风盛行,出现了众多的仿沁色玉器。 伪沁 人工仿沁主要是用火烧、油炸、酸浸、染色等方法来改变玉器颜色,以达到与古玉的沁色相混淆的目的。 1.叩锈:也称“阿叩法”即“醋屑法”。《古玉辨》中:“相传有‘叩锈’之称,因阿叩善作毛坯玉器,用铁屑拌之,热醋淬之,置湿地十余日,再埋于通衢数日,然后取出,则玉为铁屑所蚀,浑身‘橘皮纹’。纹中铁锈作深红色,煮之即变黑,且有土斑,不易盘出,宛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8课《良渚古玉》教案浙美版完美版

第十八课良渚古玉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良渚文化的历史、地域分布等知识,感受良渚文化玉器的特征。 2.通过对良渚文化玉器在材质、色彩、造型、纹饰等特征的欣赏、描述,以及利用适当的工具、材料表现良渚文化的玉器或神徽,提高审美评述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激发对良渚古玉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古老文化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对文化遗址的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良渚文化不仅在浙江省有很高的认知度,而且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也有相当的知名度。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在全国多个博物馆均有陈列,在书店或图书馆也能找到有关良渚文化的文献、图片。通过上网查询,还能找到更多有关良渚文化的资料,在当地还能买到良渚文化器物的复制品。这给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主要呈现了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玉器,具体介绍了玉琮、“神徽纹”——神人兽面纹及各类玉器。教科书通过“小知识”、“想一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了解良渚古玉的神韵、特征,感受良渚古玉的美感特征。同时,通过“学习建议”及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探究与创作活动。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良渚古玉的欣赏,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欣赏方法,学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良渚玉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以及自己欣赏的感受,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和水平。 2.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了解良渚古玉的造型、纹饰特征。 难点: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良渚古玉的造型、纹饰特征。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泥、签字笔等。 (教师)相关图片、课件及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