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渚玉器2010拍卖价

良渚玉器2010拍卖价

良渚玉器2010拍卖价
良渚玉器2010拍卖价

良渚玉器高价成交高古玉行情或已来临

中拍国际2010五周年庆典拍卖会“玉器专场”良渚玉器悄然登场,均高价成交(当然于时下收藏热相比,其价格还是较低)。

5120号良渚文化玉钺成交价:3024000

5121号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成交价:4256000

5122号良渚文化兽面纹满旋纹冠状器成交价:1680000

5123号良渚文化双面工神人兽面纹三叉形器成交价:1120000

5124号良渚文化兽面纹冠形器成交价:2240000

时下,玉器收藏一浪高一浪,唯高古玉器收藏波澜不惊,如一潭温水。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受制于文物法的限制,近年拍卖行高古玉器鲜有拍卖,但民间的高古玉器收藏却很热,一凉一热制约着高古玉器的发展,而高古玉器却高度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史。因此,中拍国际良渚文化玉器的高价成交或已说明,高古玉器的春天已悄然来临。

高古玉作为中国玉文化的精髓和源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化身,更是东方美的象征,高古这一时期的玉器精神内涵是高于一切的,越是原始的越是接近它的本质,古玉是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附载有先祖们要说的话和要表达的情感。

良渚文化龙首璜

1.起拍价:80,000至120,000

2.成交价:56,000

3.年代:——

4.规格:长7.9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器具陈设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玉质温润细腻,呈弧形,一侧饰龙眼,整器为简化的龙形,造型抽象,器身呈璜形,打磨光滑,留有打磨使用痕迹,两端钻孔。古朴老旧,应该是古代宗教或者图腾崇拜的产物。

良渚神人兽面纹玉琮

1.起拍价:60,000至80,000

2.成交价:--

3.年代:——

4.规格:尺寸高

5.8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礼器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玉琮,内圆外略方,外圈浅浮雕一层地子,在地子上再浮雕加阴线刻神人兽面纹,玉质老旧,为典型良渚文化风格器,良渚多用地方玉质,工艺精湛,线条多由一道道细线一同组成。(附显微图)

良渚文化玉钺

1.起拍价:2,500,000至3,000,000

2.成交价:3,024,000

3.年代:——

4.规格:长1

5.8cm;宽11.3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礼仪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地方玉种,整体带沁色,发白色,黄色沁,沁色布满全身,并且沁色深入玉质内部。玉钺造型素雅大方,线条流畅,整体厚重。在中间偏上部打孔,孔为圆形略扁,正面和背面对打孔,留下对钻的痕迹明显,器身整体抛光。良渚文化发源在今浙江余杭一代,是南方影响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的文化之一,而其出土的玉钺并不多,玉钺自古是兵权、权力的象征,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玉钺造型如此件钺大者并不多见。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

1.起拍价:4,000,000至5,000,000

2.成交价:4,256,000

3.年代:——

4.规格:尺寸高

5.4cm 长9.9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礼仪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良渚文化玉琮,玉琮本为礼器,古代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可见是当时极为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玉琮制作发达,无论是大小,数量,造型,都是文化时期玉琮制作的巅峰,良渚文化出土的部分大玉琮更有“琮王”美誉,不仅器型较大,而且往往在器身加以繁缛复杂的图腾纹饰,线条细如发丝,此件玉琮沁色优美,造型大方,年代久远,在器身细雕神人兽面纹,线条由一道道细线组成。应该是古时候部落祭祀的神器,等级极高,纵观目前出土的良渚玉琮,此件在其中亦可算上等。

良渚文化兽面纹满旋纹冠状器

1.起拍价:1,500,000至2,200,000

2.成交价:1,680,000

3.年代:——

4.规格:尺寸高3.9cm 长9.7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器具陈设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地方玉质,造型为璜,当时孔较小。在左右两端各打一孔,孔成喇叭状,为单面孔。留下明显的管钻痕迹,在器身装饰兽面纹,采用浅浮雕和阴线相结合的工艺,突出夸张眼部,用满布的旋纹做地子,整体包浆自然,沁色入骨,放逐各出土资料或者馆藏器物,此件亦毫不逊色。

良渚文化兽面纹冠形器

1.起拍价:2,000,000至3,000,000

2.成交价:2,240,000

3.年代:——

4.规格:尺寸高

5.3cm 长

6.8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器具陈设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地方玉质,整体发鸡骨白,沁色明显,表面有沁蚀,为冠状,上端中部内凹,中间有小突起,上部打孔,整体成倒梯形,下端打三孔,为喇叭状,可供佩戴,在大部分良渚玉器上,均带有神人兽面的纹饰,完整的图形应为一神人,头戴长冠,骑于神兽之上,双手持玉璧,置于神兽两端,此件亦作纹饰,但是只做了抽象的兽面,突出大眼,而此件冠形器的器形即来源于图腾上神人发冠的造型。而在器身布满旋纹,此类装饰手法并不多见,可见此器等级较高。

良渚文化双面工神人兽面纹三叉形器

1.起拍价:1,000,000至1,500,000

2.成交价:1,120,000

3.年代:——

4.规格:尺寸高3.1cm 宽

5.4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器具陈设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地方玉种,玉质发青色。上带白色点沁。器身采用阴线刻神人兽面纹,线条抽想,依稀可辨。为一人带冠骑于兽上,手持玉璧,兽张牙舞爪,人手舞足蹈,大概是当时祭祀的一种活动,这种纹饰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极为多见,而三叉形器大概是当时和当时良渚留行的一种叫“冠形器组合,或为佩戴,或为祭祀。

良渚神人兽面纹佩冠形器

1.起拍价:60,000至80,000

2.成交价:44,800

3.年代:——

4.规格:尺寸长7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器具陈设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牌饰,地方玉,成梯形,下端打孔,可作穿绳佩戴,正面采用阴线刻纹饰,为典型的良渚文化图腾,神人兽面纹。良渚文化细阴线条奇特,一般由无数条斜线组合而成,线条细致而不规则,保留下明显的手工加工工艺痕迹,与现仿的机械痕有天壤之别。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公认的第一个高峰。当时中国境内的大多数原始文化中都出现了玉器,其中尤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种类多,数量大,制作精美,自成体系,影响深远。本文拟通过两个文化玉器的比较分析来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加深对它们文化内涵的认识。这也正是本文与前人所做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比较分析的不同之处。 二、比较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年代为距今6500一5000年前,以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和石耜等为特征器物。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年代为距今5300—4200年前。以薄胎黑陶、贯耳器、耘田器等为特征器物。 (一)玉材 红山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蛇纹石等,即现在所说的岫玉。其玉材硬度为2.5-5.5,比重2.5—2.8,颜色较均匀,透明度较好。其产地就在红山文化分布的范围内,获取较为容易。 良渚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等,玉材硬度为6—6.5,比重2.9-3.1,内部结构不均,目视可见毡状、簇状或捆状交结结构,透明度较差。其产地虽还未确定,但“就地取材”的可能性较大。 (二)玉器的种类 1、相似器物 珠、坠、管、串、环、玦、镯、璧、璜等; 锛、刀、斧、钺等; 龟、鸟、鱼等动物形玉像以及玉人像。 2、相异器物 红山文化 用具,匕形器、棒形器等; 装饰品,方圆形玉璧、玉勾形器、玉丫形器、玉臂饰、玉箍形器、双联璧、三联璧、玉虎、玉猪、玉熊、玉鸮、玉蚕等; 礼仪和宗教用玉,玉兽首、玉玦形器、勾云形佩、双兽首三孔玉器等。

良渚文化 用具,角形饰、带杆纺轮、带钩、柱形器、柄形器、锥形器等: 装饰品,牌饰、锥形器、四龙首镯、绞丝纹镯、玉海豚等; 礼仪用玉,锥形器、组佩、璧、豪华型钺等; 宗教用玉,琮、冠形饰、半圆形冠饰、锥形器、圭等。 (三)玉器的构成 有关两文化玉器构成的统计以曲石先生《中国玉器时代》一书所录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器统计为基础,结果如下: 红山文化 用具占14%,装饰品占60%,礼仪用玉和宗教用玉占26%。 良渚文化 用具占3%,装饰品占2l%,礼仪用玉占32%,宗教用玉占44%。 (四)纹饰 红山文化玉器以素面居多,在一些薄板状玉器如勾云形佩(图:14),或有弯度的玉件如玉臂饰表面磨有瓦沟纹,工艺难度较高。 良渚文化玉器纹饰比较发达,其中以神人兽面纹(又称“神徽”)(图:15)为代表。它主要集中在琮、钺、冠形饰等器物上,其中以反山M12:98侧面的纹饰较为典型。此种纹饰的主题一直是广为争论的一个问题。李学勤先生在《神秘的古玉》一文提及“辽西红山文化龙形玦,如把龙的脸部平面展开,与良渚文化反山M12:98琮上的兽面非常近似。玦上表现的龙没有角,目系卵圆形,口中有獠牙,和较晚的龙有所不同。”如此惊人相似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可能: 1、传播的结果。从两文化间巨大的时空差距来考虑,此种可能性极小,而且至今未发现能证明两者之间曾发生传播的证据。 2、写实。如果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是对同种动物的写实造型,那么在图案被进一步抽象、省略之前它们自然会发生惊人的相似。这一点与文化、时代无关。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内少数玉器上出现了刻划符号,如璧、琮、环、臂圈等。良渚文化玉器符号已发现11种,其中5种和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相同或近似。

良渚玉器

良渚玉器 摘要: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 1936年在浙江杭县(现属余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良渚玉器以琮、璧、钺最多,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具有令人赞叹的制作工艺。其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体现了良渚人的原始崇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良渚人独特的审美特征。良渚玉器,成为当时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关键词:良渚玉器制作工艺原始意象审美特征 一、制作工艺 良渚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尤其是那些细线阴刻,堪称微雕杰作。良渚文化玉器为透闪石,其硬度达摩氏4——6度的玉器,可谓“难施锥刃者”。在良渚玉器的收藏和鉴赏中,了解良渚玉器的制作工艺,了解良渚古人在玉器上留下的加工痕迹,对于良渚玉器有重要的意义。良渚时期治玉的工艺大致有切割、打样、钻孔、琢纹、研磨、抛光等工序,已经具备了后世玉器加工的所有技法。 良渚玉器的加工,首先要将大块的玉料切割成毛坯,所以玉器的制作首先是切割。在良渚玉器上有许多即美观又有实用性的钻孔,钻孔有管钻、实心钻和琢钻等几种方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多节玉琮,高约32.9厘米,中间的长孔从两端对钻而且基本同心,技巧惊人。至于良渚人究竟用什么样的工具,什么样的动力,什么样的机械原理,来加工这些洛氏硬度在4至5之间甚至在6至7之间的玉器,至今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良渚玉器纹样的线条或坚挺刚劲,或圆滑流畅。良渚玉器经常见到浮雕兽面,采用减地浮雕和压地浮雕,有的两种间使浮雕看起来有两三层之多,最后再加以阴线纹,工艺繁复,令现代人叹为观止。 研磨是玉器加工的重要环节,方法是用解玉砂磨制器表,使之平滑光洁。良渚晚期玉璧直径多在 20厘米以上.但薄厚均匀,器表光洁,可见研磨水平之高。还有一件玉环上有同心圆旋纹,纹线浅细.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借用了制陶工艺中的转轮装置加工的结果,方法是将玉器固定在转轮上快速转动,再在器表加上解玉砂进行研磨。 良渚玉器大多是经过抛光处理。就是为玉器上光,所以光洁度很高,埋藏数千年,虽然大多都发白,但仍有一些依然润泽光亮。有专家认为原始的抛光方法是:将粗竹剖为两半,一半覆盖于地,将玉器在竹皮上反复磨,直至出现光泽。 二、原始意向 由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积累,文化程度的提高,在良诸文化时期的氏族内部已经开始出现了较为显然的社会分化,人们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高低尊卑的等级差别。考古表明,饰有各种纹饰的玉器大多出于大墓之中,小墓中几乎未见,可知在当时是有高低尊卑的等级差别,玉器和特殊的纹饰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于是人们猜测这类玉器一方面具有原始宗教的意味,但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作为氏族上层社会的专用徽号,是特权的标志,这个标志既象征着氏族原始信仰,同时又和政治权力、社会地位掺和在一起,主要用

良渚玉器2010拍卖价

良渚玉器高价成交高古玉行情或已来临 中拍国际2010五周年庆典拍卖会“玉器专场”良渚玉器悄然登场,均高价成交(当然于时下收藏热相比,其价格还是较低)。 5120号良渚文化玉钺成交价:3024000 5121号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成交价:4256000 5122号良渚文化兽面纹满旋纹冠状器成交价:1680000 5123号良渚文化双面工神人兽面纹三叉形器成交价:1120000 5124号良渚文化兽面纹冠形器成交价:2240000 时下,玉器收藏一浪高一浪,唯高古玉器收藏波澜不惊,如一潭温水。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受制于文物法的限制,近年拍卖行高古玉器鲜有拍卖,但民间的高古玉器收藏却很热,一凉一热制约着高古玉器的发展,而高古玉器却高度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史。因此,中拍国际良渚文化玉器的高价成交或已说明,高古玉器的春天已悄然来临。 高古玉作为中国玉文化的精髓和源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化身,更是东方美的象征,高古这一时期的玉器精神内涵是高于一切的,越是原始的越是接近它的本质,古玉是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附载有先祖们要说的话和要表达的情感。

良渚文化龙首璜 1.起拍价:80,000至120,000 2.成交价:56,000 3.年代:—— 4.规格:长7.9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器具陈设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玉质温润细腻,呈弧形,一侧饰龙眼,整器为简化的龙形,造型抽象,器身呈璜形,打磨光滑,留有打磨使用痕迹,两端钻孔。古朴老旧,应该是古代宗教或者图腾崇拜的产物。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

良渚玉琮研究综述 摘要: 自从发现良渚文化以来现以来,关于良渚文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玉琮是其相当惹人注意的组成部分,故关于良渚文化的玉琮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在参考了其他资料之后,本文将着重从纹饰、分期及作用这三个方面总结学界对良渚文化玉琮研究的成果。 关键词: 良渚文化玉琮纹饰分期 一.概况 大量的考古发现显示,玉琮最早出现在距今约五千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其时代属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史前玉琮以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良诸文化遗址出土最多,是良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玉琮的分布中心在江南一带,这里也应该是玉踪的起源地。 良诸文化玉琮一般属透闪石一阳起石系列的“软玉”,极少数为蛇纹石。很可能是就近取材,来自附近地区已被遗忘的古矿床。汪遵国先生指出“良诸文化的玉料既不从新疆来,也不从辽宁来,可以肯定是当地的土特产…” 在薛琳的《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关于玉琮的起源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管形说,以周南泉先生的《玉琮源流考》为代表;一种是镯形说,以杨建芳先生的《玉踪之研究》为代表…许多玉礼器都可以找到实用器的原型,它们是实用器逐渐演变的结果,但对于琮璧而言,却不太容易弄清它们的起源。” 二.纹饰 良渚文化玉琮的纹饰极具地域特色,是良渚玉琮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良渚先民的精神文化面貌。故对良渚玉琮纹饰进行系统的探讨,对于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面貌、文化特征、信仰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以往的文章中,对于纹饰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多数只是作为型制的附属部分,对于纹饰进行专门的讨论的并不多。在周玮的《良渚文化玉琮的型式研究》一文中,作者对良渚玉琮上的纹饰进行了较为系统、详尽地真可。作者参照余杭反山M12:98玉琮纹样主题和结构将玉琮纹样划分为 A、B、C三型。 A型是由单独表现的兽面纹构成一个纹饰单元 ,并不太常见。依据装饰风格的不同,有划分为两种情况:Ⅰ的特点是纹样上部为两组弦纹 ,下组弦纹中间凹进一倒梯形框似人的脸形

良渚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00)

良渚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00)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C)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A、1998 B、2000 C、2002 2、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A)、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A、抢救第一 B、主动挖掘 C、加强发掘 3、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A)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A、领海 B、地面 C、森林 4、文物是(B)的文化资源。 A、可再生 B、不可再生 C、可由企业开发经营 5、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向(C)申报。 A、文物主管部门 B、检查部门 C、海关 6、文物保护中的“四有”是指有保护范围、(B)、记录档案、专人或者专门机构负责管理。 A、建设控制地带 B、标志说明 C、专门资金 7、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B)。 A、文物之城 B、历史文化名城 C、历史文化古都 8、《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于(A)年12月26日杭州市第九

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 A、2001 B、2003 C、2005 9、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借用文物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A)年。 A、三 B、四 C、五 10、《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所称良渚遗址是指杭州市余杭区良渚、(A)两镇境内的各类良渚文化遗址群落,是经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A、瓶窑 B、仁和 C、黄湖 11、良渚遗址保护范围划分为(C)和一般保护区。 A、主要保护区 B、建设控制区 C、重点保护区 12、违反《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刻划、涂污遗址保护标志说明,可处以(A)元以下罚款。 A、200 B、400 C、600 13、《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自2002年(A)月1日起施行。 A、6 B、8 C、10 14、《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已于(C)年11月18日经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A、2003 B、2004 C、2005 15、迄今为止出土良渚文化玉器数量最多、器形最为丰富的遗址是(A)。 A、反山遗址 B、汇观山遗址 C、庙前遗址 16、良渚遗址的水网、植被、土墩、山体等环境地貌现状(A)。 A、不得随意改变 B、农户如因生产需要可以改变 C、没必要保护

神权高于一切,导致良渚古国走向灭亡!

神权高于一切,导致良渚古国走向灭亡! 在大约距今55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陆各地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均先后发生了重大变化。红山文化的坛、庙、冢,良渚文化的高大祭坛、贵族坟山和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城址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原先不被学术界注意的仰韶文化也因河南灵宝西坡大型建筑基址和大型墓葬的发 现而令人刮目相看。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社会结构也正处在激烈的新旧转型当中,文明化进程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在当时变是普遍的、激烈的,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变化的形式、内容和侧重点又是有所差别的。比较这些差别,分析这些差别,笔者感到这决非表面上的不同,而可能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涉及文明化进程中不同模式的问题。以下仅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仰韶文化大墓随葬玉器的情况作些比较,谈些不成熟的意见,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类型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均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虽然它们基本都处在距今5500~4500年这一范围内,但正如上述材料所表明的,表 现在墓葬随葬玉器上,却是各有特点。首先看随葬玉器的组合。红山文化墓葬随葬玉器,常见组合有马蹄状箍、勾云形佩、璧、环、猪龙、龟、鸟、蝉、蚕等动物形玉器,少见钺、斧等兵器仪仗类玉器,基本不见镂刻有“神徽”的琮、三叉形

器、璜形器等玉器。良渚文化墓葬随葬玉器,常见组合有琮、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璜形器、锥形器、镯、环、钺及石钺,不见或少见红山文化中常见的箍形器、勾云形佩及龟、猪龙等动物形玉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墓葬随葬玉器,既不同于红山文化,也不同于良渚文化,正像灵宝西坡大墓呈现的情况,种类非常单一,只有玉钺一种,根本谈不上什么组合。再看随葬玉器的数量。红山文化大墓随葬玉器的数量,如上举牛河梁、胡头沟积石冢发现者,数量不等,有2~3件的,6~7件的,也有多至20件者。良渚文化大墓随葬玉器,与同时、同等规模的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墓葬随葬玉器数量相比,无疑是最多的,连同装饰品在内,一般几十件,多的上百件。如上举良渚反山墓地M12、M20,瑶山祭坛 M9、M11,寺墩M3等,随葬玉器以单件计都在100件以上。良渚反山墓地M23仅玉璧就出土了54件,常州武进寺墩 M3仅玉琮就出土33件,1983年余杭县文管会在横山清理的一座良渚文化墓葬M2仅石钺就出土了132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墓葬随葬玉器数量,与良渚文化大墓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与红山文化大墓相比也略逊一筹。灵宝西坡规模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体相当的仰韶文化墓葬,一般只随葬玉钺1件,M11最多,也仅3件。而墓室规模大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大墓的M27、M29,除了陶器,什么玉器都没有。三看随葬玉器的雕琢工艺。红山文化墓葬随葬玉器有圆雕也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良渚文化玉器品种丰富,用途广泛,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礼仪器、装饰品和其他类。 礼仪器良渚文化玉器的礼仪器主要有璧、玉踪、玉钺等。 玉璧:良渚文化的玉璧较厚,扎较小,直径在20厘米左右,较大的达30厘米。所用材料较差,目前尚未见有透闪石类“真玉”玉璧。由于开片技术的落后,璧的厚度不甚均匀,孔壁不很平滑,往往留有对钻璧孔时出现的错碴,一些璧的外缘有较浅的凹槽。 玉琮:玉踪是指内圆外方的立方体,两端贯以通孔的器物。它可能代表中国的“天圆地方”观念。玉琮的用途一般认为是祭祀天神地祗的法器。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很多玉琮,属多样式玉器,用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但以外表分节且有“兽面纹”为主要特点。玉踪上的“兽面纹”有简有繁,但不论繁简,一般部以琮的边棱为兽面的中轴,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上下两节饰兽面纹往往是简繁错落。简单的兽面纹,常常只能看到圆眼和阔嘴;繁缛的一种,则由宽鼻、宽嘴、圆眼构成,在眼睑、嘴、鼻的四周饰以由匀称细密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云带。 高型琮:整体为方柱形。一般来看,八节以上的棕呈上宽下窄的样式。外表饰人面纹。纹饰简练,有些作品上的纹饰不很不很明确。每一面的中部纵向琢出线槽。有些琮的上口处刻有阴线符号:这类琮多用似玉、似石的青绿色材料制成。八节以下的琮种类有变化。琮的横截面有些呈方形,有些呈圆角方形。横截面呈圆角形的琮往往孔径较大,巳纹饰多以神人纹及兽面纹交错出现,组成神人兽面纹的图案组合E二节琮。多为较矮的立方体,四甬i宽度大致相等,上下宽度一致。中部有一个白上而下通孔。一些作品的孔径较细:琮的上下两端称之为“射”,一般为凸起的环形,有些圆而似璧。 琮形器:一些器物的形状与琮类似,但用法不同于上两类玉琮。常见的有两类:一为小玉琮或称琮形器,形状同大琮。中部孔径略大,整体的尺寸很小,这类小琮有多种用法。另一类似琮,又似环镯,是把琮玉的装饰方法施用于薄擘型筒状器。 玉钺与玉斧: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工具类有斧和钺,斧和钺之问,并无严格的区分。斧是统称,一般指工具,也可以用作武器;钺是斧的一种,一般专指武器,也有作为礼仪用具的。 装饰品:良渚文化玉器的装饰品主要有玉璜、玉串饰、玉带钩、玉镯和各种动物旧饰等玉璜良渚文化出现的玉璜很多,样式也有多种,常见的有下列样式:第一,双弧式玉璜。外侧为大的弧形,底弦中部有一个小的弧形的缺;第二,桥式玉璜。形状似桥,两端下弯,上部略呈直线形,下部凹缺的中段也呈直线形;第三,半璧式玉璜的形状为半个圆周或大于半个圆周;第四,玉璜下部无凹缺,下弦呈一条直线;第五,镂雕玉璜。外形似璜,其上多处镂雕图案。良渚玉璜中有较多的饰纹璜。饰纹多为兽面纹或神人兽面纹,有阴刻图案、浮雕图案及镂雕图案等。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 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属于考古学的文化范畴,上承凇泽文化发展演化而来。按照对良渚遗址出土物所做的物理炭14测年法,距今约5300年~4300年,也有晚于4000年的良渚遗址被发现,学术界取是按中间范围取值,不可能做到完全精确。 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最早的发现者施昕更。上世纪50年代环太湖地区的考古工作有诸多发现,先后发掘了上海马桥、无锡鲜鱼墩遗址。1959年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乃先生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1973年草鞋山良渚文化精美玉器的出土,更是将长江流域的玉文化一下子提早了上千年,堪称中国南方灿烂文明的奇葩,成为全世界玉器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终极藏品。然而良渚文化古玉的仿制品,却也如影随形,一直在困扰着良渚古玉的收藏爱好者,早期仿品在宋代已经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式玉琮。 图1: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仿良渚玉琮 良渚文化以余杭郊区的良渚镇命名,其覆盖范围北到江苏花厅,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交接。西到江西和湖北交接,幅员甚广。由于缺乏田野考古文物的佐证,早年考古学者对于良渚玉器的年代认识仍很模糊,甚至一些文博泰斗也经常将民间采集到的良渚玉器视为商周玉器。因为大家都不相信在新石器时代,良渚古人能够雕琢出如此精美的玉器纹饰,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 随着草鞋山、张陵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先后发掘,在良渚墓葬中发现了良渚时期的陶器和精美的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良渚玉器并存,才将上述玉器的年代定位良渚时期,这桩考古学上的冤案才得以最终平反。扭转了考古界对良渚玉器制作年

代的认识,而且在海内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 图2:反山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平面布局 图3:青浦福泉山遗址考古挖掘现场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耕地被开发,众多的良渚玉器得以出土,并流入海内外收藏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但是,这也给良渚玉器的伪造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近年来流散海内外的数万件良渚玉器大多地是新近仿制的赝品。 浙江的余杭、江苏的常熟地区早就已经出现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因此,除了在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良渚玉器外,最近几十年民间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是真赝参杂,给良渚玉器的收藏鉴赏和民间交易带来了巨大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收藏文化的发展。在国内某些二三线的拍卖行,赝品良渚玉器更是比比皆是,笔者参加2010年上海汇宝春拍,曾经亲眼目睹一件早仿的良渚兽面纹玉枕,以300万元高价成交。各位藏家当擦亮眼睛,掌握必要的识别良渚玉器的方法,谨防被制假、卖假者的故事所惑,蒙受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高三散文诗歌良渚读玉

高三散文诗歌:良渚读玉 哲人说:“一个时间只能干一个时间的事,这是时间的边界,也是做人做事的边界。”良渚先民干的是琢良渚玉器之事,干的是造良渚文化之事,他们终让时间在边界内尽情闪现出灿烂之光,这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精彩! “良渚”的字面意思是“佳美的水中陆地”。考古学称,良渚文化为距今5300—4000年,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约36500平方公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36年的11月3日下午,是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年仅24岁、学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考古学界毫无名气的“小人物”施昕更,在家乡良渚朱村兜附近的棋盘坟一个狭长形的干涸池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从此渐渐揭开了良渚文化神秘的面纱。从1936年良渚文化的奠基者施昕更发现良渚文化遗迹到现在,在已经发掘和出土的文物中,石犁、石镰、石耘等稻作农具以及各种陶制酒器,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已进入犁耕稻作时代;遗存的丝、麻、陶、玉制品反映出手工业趋于专业化;氏族祭坛、贵族大墓和平民小墓显示出不同层面的分野;黑陶器皿上的原始刻痕,既是先民对当时社会的理解,也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前奏……众多信息揭示出一个共同的文化特征:华夏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一种文化比一个政治单元不知要久远多少倍,考古学家也许仍未确切地弄清良渚的时代背景,但是它折射出的文化光芒所带给人们的惊奇,早就淹没了对它的政治制度的兴致,这也就是以“良渚文化”命名之缘由了。在我看来,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因子。在那个时代,良渚文化玉器恰似一卷卷古朴的诗书,沉稳的线条就是连绵的文字,誊写着良渚先民琢玉的故事。要知道,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一个玉器制作和使用高峰期中最杰出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知的良渚玉器数目不在20000件之下。反山与瑶山是目前所知出土玉器最为丰富的两处显贵者墓地,24座墓葬出土玉器达到6000件,其中反山12号墓一座墓葬就出土玉器647件。良渚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可分为多种,一种为透闪石类矿物,同新疆和田玉类似,以青色、青绿色为多,同和田料比,较和田玉色艳、色匀,透明度高,有专家称之为真玉。另一类属角内石类矿族,硬度不如前一种高,几乎没有透明感,有些带有云母状亮斑,以青色、赭色玉为多,专家称之为假玉。另有出土牙黄色玉的报道,可能是蛇纹岩类的材料。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玉石,在良渚先民那里,都被当作一个个独具个性的生命形态来读。 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趸拥着对良渚文化玉器的热切念想,初夏的一天,我走进了位于施昕更当年发掘良渚黑陶的山角边的良渚文化博物院。显然,这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博物院。据介绍,博物院建筑由英国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一些事

红山文化 与 良渚文化玉器的一些事 院系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宝石0942 姓名李和江 学号 0901451218 2012年5月30日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一些事 一、简介: 1、红山文化:1908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首次发现红山文化遗址。于1935年该文化初次发掘被关注。该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河北的北部及渤海沿岸。据目前信息已知,该文化北越过西拉木伦河向内蒙内部深入,东越过医巫闾山进入辽河西岸,南伸至燕山以南的张家口地区。红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主要文化遗存距今约5500年。 2、良渚文化:1936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良渚镇发现,1959年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至钱塘江,北至江苏常州一带。该文化年代距今约5399年至4200年。 二、玉器的对比: 1、材料:红山文化的玉材料主要是辽宁岫岩的岫玉,良渚文化的玉材料主要是软玉(可能采至于太湖附近的宜溧山、天目山和宁镇山一带,笔者认为可能有些是从新疆和田运输过来的)。 2、种类:(1)红山文化的生产工具类:斧、刀;装饰类:壁、双联壁、环、方缘圆孔佩、箍、镯、勾云型佩、龟壳饰、玉鳖、玉鱼、双龙首璜、兽面佩、马蹄形箍、猪首形佩,丫形佩、双猪首三孔器、蝉形佩、长齿兽面形佩等;礼器有玉龙、玉猪龙。相对于兴隆洼文化来说增加了礼器等方面,手工艺和农业出现分工。

(2)良渚文化生产工具有斧、铲、凿、杵、纺轮等;装饰上有珠、管、璜镯、带钩、锥形饰、鸟形佩、鱼形饰、蛙形饰、鳖形饰、蝉形饰、兽面纹环(蚩尤环)、人形佩、串饰等;礼器有钺、壁、琮、冠饰、项饰等。 3、器物造型:(1)红山文化以几何型与动物型为主题,几何型分为圆曲型和直方型,动物型如上所述。(2)良渚文化的几何型分为圆曲型、直方型、圆方符合型。人物动物型器物如上所述。 4、工艺方面:(1)红山文化分为片雕、镂雕、圆雕三种。镂雕主要指勾云型佩中间的镂空部分。圆雕如马蹄形箍、玉猪龙等。器表琢磨光洁、工艺规整。勾云型佩的制作特点是随器型磨出沟槽,沟槽较宽,槽底是凹弧形属红山文化独有的。在刻线工艺上分阴刻和阳刻线。阳刻线如鸮型佩的翅膀羽纹。阴刻线又分两种:一种是宽阴线,线型宽短粗狂有力,见于鳖形佩;一种是窄阴刻线,线行均细圆圆曲,见于玉猪龙的唇纹。玉猪龙的眼睛为细阴刻线琢成,线纹匀细,造型规正。 (2)关于良渚文化的剖玉方法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镟切法”(即用砣具经过圆周运动切开),另一种认为是“线切法”(即用植物或动物质纤维如牛筋等,经过双手反复拉动切玉)。我个人认为两种方法都同时用得有。良渚文化的纹饰刻线多为细阴刻线,其特点为公正,匀细、致密、样式统一。其钻孔方法上,装饰品主要用锥钻法,分为单面钻和双面对钻两种方法,孔径较小。对于较大的礼器如壁、琮则用管钻法,其孔的特点是孔壁平直光滑,孔壁中间一般留有钻孔“台痕”,有时有搓开的情况,孔的圆心不在

良渚玉文化观后感

观良渚玉器之精,品中华文明之美 古人爱玉,几乎到了不分贵贱、超越阶级的程度:土豪可以赏玩美玉,穷文人也以玉石砥砺品格,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曾用玉做比,和氏璧的传奇;连宝玉出生,口里尚含了一块玉石。玉在古代的存在感,相当之高,诗经里与玉有关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再比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等等,不胜类举例,这些或“比德于玉”,或以治玉不易喻君子修身,或以玉象征宏阔人格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都与君子的美好品德有关,与古人的美好寄托有关,就连当代不少人给小孩取名字的时候,都会选择与玉有关的字,或词。可以说,在中国,玉是具有独特而美丽的魅力的,打开新华字典,里面与玉有关的字都是带有美好的寓意的。 而上溯源头,则要追究到良渚文化时期的人们对玉的尊崇了(良渚文化对黄河流域具有重要影响),那时候的人们或以玉为礼器、或以玉为饰、或以玉为具。用玉制成的礼器、实用物品等,玉在那个时候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了。从现在我们发掘的良渚文化的玉器中,它在记录良渚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千万年前我们原始社会的生活状况,看到年兽图案下的图腾崇拜,看到良渚文化的发展历史,看到人类在社会发展之初的努力和对生命、对自然的思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这是数年后,屈原发出的对生命,对自然呐喊,这声呐喊与良渚文化中,人们通过玉器表达对人生的思考的印记重合起来,共同表达了一个主题,即:人类几千万年来,对人生、对生命、对宇宙的思考。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在思考、在奋斗、在表达。良渚人民用玉在千万年前表达着,呐喊者,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表达,在呐喊,只不过记录的方式不一样了,但玉一直在现代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存在,或表达情谊深长;或表达审美;或表达尊崇。 同时,玉也是财富的一种,而现代人送礼时,玉制品仍旧是人们的一个重要选择项,更

《良渚古玉》教案

良渚古玉 年级:四年级教师:冯志强时间: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玉器鉴赏的一般方法,了解玉器的历史,理清“玉文化”在历史上所包含的内容的脉络,从而对古代玉石艺术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课前学生收集资料,做到初步了解良渚古玉;课堂上通过简短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玉器的艺术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 3、在对玉石精品的欣赏中,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生活环境,难于理解玉器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 教学难点:教学中对作为工艺品的玉器本身审美的品鉴和对古代社会的礼制、民俗做一些初步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玉器的欣赏,汉代贵族生活影片的片段,红楼梦有关通灵宝玉的片段;图片:器形品鉴类,玉器造型风格类,礼器类,吉祥图案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品鉴欣赏

我们要评鉴一个玉器,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一个短片。(视频播放玉器的欣赏)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老师总结补充学生从图片中总结美的规律,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师生问答,图片展示审美评价) 三、探讨文化内涵 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玉器的历史。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不同时代的“玉”在人们生活中其价值和功能的演变,学生分组将答案写在纸上,实物投影展示,全班同学评价老师展示结果(屏幕文字展示) 玉文化主要分为: 1、贵族的“礼器”。 2、文人的“比德于玉”。 3、民间吉祥文化同学们,猜一猜,以下图片上的玉雕隐含什么意思?(屏幕展示图片) 四、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对祖国的玉石文化做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欣赏了大量的 玉器的图片,初步认识了玉器的欣赏方法以及审美功能。在当代科技水平发达的时代,制玉的工具和技术非常先进,使得玉器造型的创意则更显得珍贵。 五、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经常到玉器店、博物馆多看多品,是自己的审美水平得到提高。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8课《良渚古玉》教案浙美版完美版

第十八课良渚古玉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良渚文化的历史、地域分布等知识,感受良渚文化玉器的特征。 2.通过对良渚文化玉器在材质、色彩、造型、纹饰等特征的欣赏、描述,以及利用适当的工具、材料表现良渚文化的玉器或神徽,提高审美评述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激发对良渚古玉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古老文化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对文化遗址的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良渚文化不仅在浙江省有很高的认知度,而且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也有相当的知名度。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在全国多个博物馆均有陈列,在书店或图书馆也能找到有关良渚文化的文献、图片。通过上网查询,还能找到更多有关良渚文化的资料,在当地还能买到良渚文化器物的复制品。这给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主要呈现了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玉器,具体介绍了玉琮、“神徽纹”——神人兽面纹及各类玉器。教科书通过“小知识”、“想一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了解良渚古玉的神韵、特征,感受良渚古玉的美感特征。同时,通过“学习建议”及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探究与创作活动。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良渚古玉的欣赏,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欣赏方法,学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良渚玉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以及自己欣赏的感受,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和水平。 2.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了解良渚古玉的造型、纹饰特征。 难点: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良渚古玉的造型、纹饰特征。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泥、签字笔等。 (教师)相关图片、课件及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良渚文化玉器的特点

良渚文化玉器的特点 陈振凯 11121748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崇尚玉器的民族,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一个枀为重要的时期是距今8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正是在这一时期,玉器仍石器中分化出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取得了非凡伟大的业绩,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新石器时代出圁玉器以红山文化为主的辽西地区和以良渚文化为主的环太湖地区最引人注目,足以代表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玉材选择,种类加工,还是在装饰纹饰以及制作工艺上都反映出其种类之全、质地之优良、制作之精美、文化艺术价值之高,这也是古代先民对玉器制作倾注了太多的思想感情,凝聚了先民的审美情趣、思想意识、宗教信仰和智慧结晶,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为重要的遗存之一,大量制作和使用玉器是良渚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凝聚了环太湖流域史前造型艺术和工艺技术的最高智慧,蕴涵着良渚先民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和解读,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史前玉文化的一个巅峰,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因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故名,以环太湖流域为中心,南限迄于浙南,其影响所及进到赣南、鄂北;北跨长江直达苏北;西起皖东,东到海滨,并进及舟山群岛,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系由崧泽文化发展而来,目前有良渚、安溪、长命、瓶窑4个乡镇的史前遗址组成良渚文 化遗址群,环太湖流域已发现该文化遗址两百余处,除良渚遗址群外,最具代表性的有江苏苏州草鞋山、常州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早期玉器的种类以装饰类玉器为主体,管、珠、璜、镯等玉器件数最多 ,这种状况不崧泽文化晚期基本一致,良渚文化中期玉器种类发化十分明显,琮、璧、钺礼器类玉器为主流,特别是余杭地区的种类最为丰富,有琮、璧、钺、冠状器、三叉器、锥形器、环、

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

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0级博物馆班刘晓禾320100921001 摘要:齐家文化是继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之后发现又一黄河上游地区富有代表性的玉器文化。单就良渚文化与齐家文化而言,其中经科学发掘已出土大量玉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地均发现大量琮形玉制品。此文拟从两者文化的分区、玉料选用、形制差异、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对两者玉琮文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一初步的整理,从而期许为以后深入研究此二者之间的历史联系提供简要的文字基础。 关键词: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玉琮;对比 齐家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数千年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所知,它是继良渚文化、辽宁红山文化之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又一玉文化代表。在良渚和齐家文化中,又经考古科学的发掘出大量的琮形玉器,二者在分布、形制等各方面存在重要的联系和区别。以下分若干部分将二者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整理。 (一)关于“玉”和“琮” 《说文》①曰:“玉,石之美者”;据《康熙字典》释“玉”,《易·鼎卦·疏》正义曰:“玉者,坚刚而有润者也”,《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温不重,是以君子宝之”。可见,古人很早之前已对“玉”的构成和质地特性有着深刻的了解,并且在后来将温润的玉与“君子之德”结合起来,成为古代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组成,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琮,《说文》②:“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玉篇》:“琮玉八角,象地”;《周礼·春官》注曰:“琮之言宗,八方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周礼·冬官·考工记》③:“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为内镇,宗后守之”。从以上古文字的解释可以看出,古人将“琮”视为是宗庙祭祀或者“享天子”的重要礼器,并且对其形制、内涵、特殊名称都有着详细的记载和诠释,这就给我们对“琮”这一奇特而又神秘的玉器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尽管这些记录和解释都是存在于文字已经产生的历史时期,在没有文字记录的齐家和良渚文化期时不一定有着这些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但毕竟历史是从后向前发展的,这些记录至少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对于史前玉器文化研究的范式和思路。 (二)关于齐家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分区 学术界对于齐家文化具体年代及分期的看法也许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反映了这一文化从早到晚的整个发展过程,体现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普遍发展规律。另外,就是学者们在认定的遗址和遗存的内容上则是一致的,这样齐家文化遗存的年代范围无论早、晚或早、中、晚也都包括在内,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亦都是处在该发展时期范围之内。其中典型的文化遗址主要有④:甘肃省的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大何庄遗址,永靖秦魏家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第10页,以下《说文》内容出处均同,不再做注, ②同上,第12页, ③《考工记译注》,闻人军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126页, ④整理资料来源于谢晓燕:《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中国知网,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12——

良渚美玉

良渚美玉 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来源。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将中国新石器文化划分为六大考古文化区系,即以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文化区,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文化区,长江下游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文化区,以鄱阳湖到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文化区,以及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北方文化区。这些新石器文化各具特色、自成体系,对中华文明的形成都有巨大贡献。其中长江流域的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力量。 长江下游以太湖为中心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一种集大成的文化,对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吸收和综合,它的发展水平超过当时的其他文化。良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玉器。良渚文化的玉器在同时期的史前文化中,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出类拔萃的,其他文化出土的玉器无法与之媲美。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较多,可分为礼仪、佩挂、镶嵌穿缀用玉三大类。礼仪玉器为形式众多的玉琮和大小不一的玉璧、玉钺、玉斧和玉杖首;佩挂玉器有典型的成串项链,还有龟佩、鸟佩、鱼佩、玉璜等;镶嵌件是将很多细小的无孔玉粒及一些玉件用粘合等方式装饰在器物上。镶嵌件开我国镶嵌技术之先河,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良渚文化的钻孔技术很发达,有管钻和实心钻两种。琮、玉器等大件玉器孔,多采用管对钻法,中间相接部分常留有台痕。一些小件玉饰上的孔,有的为对穿漏斗状,有的为一面两孔相通牛鼻状,为实心钻。在花纹的雕琢方面,有镂空、浮突和阴刻三种技法。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饰,都是细阴线仔细刻画的,若干阴线间留下的阳面,就构成了面目狰狞的神人兽面图案。此外,良渚玉器的表面一般打磨得很光滑,说明当时已有了较高的抛光技术。 良渚玉器最具代表性的是玉璧和玉琮。良渚文化的墓葬常用玉器随葬,即“玉殓葬”。但墓葬的规模大小不一,墓葬中随葬的玉器也有差别,说明当时已有了贵贱等级之分。如寺镦的第三号墓随葬陶器、玉石器共达120余件,其中玉璧24件、玉琮32件。而上海马桥遗址常见的小墓,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的陶器、石制工具和饰件。显示社会分层关系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非常完备的玉器体系。玉琮、玉璧、玉钺等重器,都掌握在特定阶层手中,用以标示特定身份。琮和璧是良渚文化玉器甚至整个良渚文化的代表。其大量用于随葬已成为祭祀中的礼器。璧是一种扁体、原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周礼》将玉璧列为“六器”之一,有“以苍璧礼天”之说。璧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一种即是《周礼》所说,认为是礼天之器。瑶山遗址发现的刻符大玉璧,直径达26.2厘米,正面中孔下方刻一三层台阶的方框,方框内刻有展翅飞鸟纹饰。传世良渚大玉璧刻符的主题大多是鸟和太阳,可见璧与“天”确实有关。另一种认为是财富的象征,虽然良渚时期的社会已发生分层,玉璧、玉琮这些大型玉器多出现在大型墓葬之中,但还不能足够证明这就是财富的象征。琮是良渚人最神圣的礼仪重器,按特征可分为三类:镯形琮、弧边短方形琮、方柱形琮。琮的器型演变轨迹

精美绝伦话良渚玉琮

精美绝伦话良渚玉琮 良渚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因其具有精美绝伦的纹饰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巨大的艺术魅力,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宋代的一些影青瓷就开始模仿良渚玉琮的造型。清代的乾隆皇帝嗜玉成瘾,他对良渚玉琮更是情有独钟,他曾在良渚玉琮上写道:“出幽辞子午,成器想石监石储。环宝汉京重,廉贞君子如。砚头沾墨雨,世外阅仙鱼。几陪清供,兴怀静赏余”。而今良渚文化的玉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兴起了久盛不衰、逐浪高涨的研究和收购热潮,良渚玉琮更是成了藏玉者梦寐以求的宠儿。 良渚玉琮系软玉雕琢而成,从外观看呈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其表面细密的阴纹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在既没有青铜、又没有钢铁的良渚时期,对硬度超过一般岩石和各种金属的玉料,是怎样进行加工,使之成为纹饰精美繁细的玉琮呢,至今还困扰着研究良渚古玉的学者。不仅如此,良渚玉琮还以体大自居,更显它独特的魅力。方柱形玉琮四面中间立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这样的组合使原本呆板的兽面更显生动且具变化。下图为南京博物院藏良渚玉琮,高7.2厘米,上端宽8.5厘米,下端宽8.3厘米;呈乳白色,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内为圆孔对钻,采用透闪石软玉雕琢而成。四面由1.5厘米宽的直槽分为左右两块,由0.3厘米的横槽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上下两节各饰造型不同的面纹,且相邻两个侧面的半面纹构成一个完整的面纹;上下面纹由圆眼阔嘴构成,下节面纹由宽鼻、宽嘴、圆眼构成,在眼睑、嘴、鼻的四周饰以由匀称细密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云带。面纹刻画精细得令人惊叹,最细的仅为0.7丝米,内眼圈直径只有2毫米,纹宽一般为0.2-0.9毫米。只有借助放大镜才能清晰可辨,足以反映良渚时期精湛的琢玉水平。 良渚玉琮的用途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有“男性祖先说”、“地母女阴说”、“图腾柱说”、“礼地说”等,但一般认为玉琮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战国《周礼》书中曾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法。东汉郑玄注“璧圆像天,琮八方像地”。良渚时期的玉琮是否与祭地有关尚在探讨中,看法也不一致。 良渚时期的玉器有很多的谜,尚待后人学者去破译。精美的良渚玉琮则反映了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必将会激发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破译良渚时期的谜团。

良渚文化时期三孔玉钺鉴赏

良渚文化时期三孔玉钺鉴赏 倪建华 关键词 良渚文化玉器玉钺鱼鸟纹饰良渚文字 内容提要 良渚文化玉器中作为王权的代表三孔玉钺是首次面世,该藏品以前所未见的大尺寸见长,做工十分精良,更可贵的是首次见到刻有鱼鸟纹饰和十分成熟的文字,良渚文字的面世把我国文字的起源提前了至少一千多年,是一件难得的孤品,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一、藏品简介 新近觅得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三孔玉钺,尺寸最大处为290*130*16,重量1300克,见以下照片: 1、正面: 2、反面: 玉钺的正面的鱼鸟纹饰和文字,见以下照片

这个玉钺整体品相十分完整,没有任何缺陷,沁色自然,刃口看上去十分锋利,转角处圆角毫发无损,如此完美的品相极为少见. 根据该藏品的尺寸,我们用计算机CAD描述全部的尺寸如下图: 根据测量出来的尺寸,如果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制该藏品可以与原样媲美,由此可见四五千年之前先民的玉器制作技术已经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 对于此件的命名亦颇费周折,从图形来看,应该是玉刀或者玉斧之类,红山文化或者说齐家文化曾经出土一件三孔玉刀 如下图片: 该玉刀尺寸为180*79*7mm.孔径为5mm,材料是岫玉无疑,是否为礼器,说不好,陋见还是一件礼器而不是实用的玉刀,对于本人的藏品而言,有纹饰有文字,应该是一件非常高贵的礼

器—权杖,属于王权的象征,本文在此命名为三孔玉钺。 二、良渚文化玉钺的相关资料介绍 良渚文化时期有不少的玉琮、玉璧和玉钺出土,对于良渚文化玉器的表述较为统一的观点如下: 良渚文化是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与东北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最高峰。良渚文化于1936年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1959年正式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抵钱塘江,北至江苏中部(主要是长江以南)。良渚文化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次胎黑土陶为主要特征,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玉钺作为皇权的象征在良渚文化时期由从早期的石斧逐渐演变而成⑴,在本藏品发现之前现有的玉钺都是以单孔为主,尺寸一般都在20厘米以内,少见附有纹饰的玉钺,纹饰就发现的也都是是兽纹或神人兽面纹饰⑵,作为良渚文化玉器的主要特征通常归纳为四个方面: 其一,玉料多来源本地,部分为软玉;其二,大型玉器多为与宗教、祭祀和象征财富有关。装饰玉器多为小件,缺少生产玉工具;其三,礼器玉器工艺考究,雕琢精细,打磨圆滑,出土玉器常出现“包浆壳”,也称“玻璃光”;其四,玉器纹饰多为剔地浅浮雕和阴线刻,刻线呈细弧线和楔形,显然是用坚硬的器具刻划而成;其五,兽面纹、神人兽面纹饰尤其特殊,纹饰由简到繁、由粗到精,很注重对称美;其六,玉璧多为素面,雕琢粗糙。细化分析如下:真正的优质良渚古玉,质地细密坚韧,玉器表面多泛出宝石光辉,晶 莹光泽。触之手感光滑,与人工上蜡和机器打磨的光泽不同。玉色以黄绿为基调,少量为谈赭红色。出土的玉璧、环等器面常有白色、赭色或墨绿色的盘状条斑,颜色驳杂,质地并不纯净。在工艺上有粗放和细致两种。制作精致的玉璧,表面光洁,轮廓线挺拔,转折圆润,并且很少见到碾钻的痕迹;粗放型玉璧则厚薄不匀,边缘磨损,有明显的切割、旋钻擦痕。鉴定良渚玉器最主要的是要考察琢制工艺。良渚文化玉器运用细密阴刻线的技法十分娴熟,在放大镜下观看,那些细如发丝的线纹,显出短线切割连缀的痕迹,跳刀贯通,极为清密严整。此外,抛光工艺讲究,也是良渚古玉的特点。良渚古玉器表面平整光洁,但仍能感受到手工打磨,长久搓磨的痕迹。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玉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为特征,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几乎达到了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又有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三、对本藏品的特征描述和探讨: 以上资料介绍对照本藏品进行对比检验,明显都十分吻合每个细节特征,本藏品的面世年代和地点不详, 此物土葬味至今还很浓郁,经过盘玩玉质开始透明尤其是刃口部分已经基本通透,玉钺中上部位,可见血沁多处,表面玻璃光的包浆壳随处可见;纹饰文字沟底包浆壳的玻璃光一览无余,特别要提到的是玉钺表面的那种光洁简直是无与伦比,几乎属于镜面状态,用现在的抛光技术来解释当时的抛光工艺也感到是匪夷所思,之所以表面有如此多的玻璃光估计就是表面处理的结果,现在对玉钺表面吹一口气马上就会出现无数的小露珠,就像对玻璃哈气一样.如此大规格的三孔玉钺,表面处理如此的地道,在四五千年前能做到如此高级的水平实属不易,也只有当时的权贵,部落的王者才有此能力制备如此重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