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919刑法原理与实务(一)201004答案网上买的,奉献给大家

00919刑法原理与实务(一)201004答案网上买的,奉献给大家

00919刑法原理与实务(一)201004答案网上买的,奉献给大家
00919刑法原理与实务(一)201004答案网上买的,奉献给大家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09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刑法确定的溯及力原则是()

A.从旧原则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新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

2.甲听说乙晚上总是一个人睡在单位值班室,为谋害乙而于某夜晚潜入该值班室,将所携带的汽油洒在正在睡觉的人的身上,点火后迅速逃离。后得知被烧死的并不是乙,而是代替乙值班的丙。本案中甲对丙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3.丙持刀追杀甲,乙见状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朝丙的颈部打了一棍,将丙打昏。甲见此情景转身顺手夺过乙手中的木棍朝丙的头部猛击数下,将丙打死。对此案的定性结论应是

() A.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B.甲、乙的行为都属于正当防卫

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D.甲、乙的行为都构成故意杀人罪

4.甲携带匕首乘坐乙驾驶的出租车,试图骗乙将出租车开到郊区后抢劫该出租车,当出租车行驶到城郊结合部时,因违章被交警拦下,甲以为是自己的罪行被发觉,慌忙跳下车逃跑,交警见状将甲抓住。此案中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B.构成犯罪预备

C.构成犯罪未遂D.构成犯罪中止

5.甲乙密谋共同盗窃某银行金库,某天晚上,甲按乙拟定的计划到达犯罪地点,乙却因害怕而没有去,甲于是一个人盗窃了银行10万元现金。事后,甲给了乙1万元,乙用这笔钱买了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物品。对此案的定性应是()

A.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B.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既遂,乙的行为构成盗窃罪预备

C.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既遂,乙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未遂

D.甲、乙都构成盗窃罪既遂

6.甲开枪杀乙,射出的一发子弹不但打死了乙,还将乙身边的丙打成重伤。关于甲的行为

的定性,以下见解中正确的是()

A.对甲的行为只以一个故意杀人罪追究即可

B.应当认定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

C.应当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和一个故意杀人罪未遂

D.应当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与一个故意伤害罪,并实行数罪并罚

7.我国刑罚中拘役刑种的执行主体是()

A.公安机关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D.监狱

8.甲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但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不思悔改,虽未故意犯罪,却经常违反监规。那么对甲的最终处理应是()

A.查证属实,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B.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C.二年期满后,减为18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D.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9.甲因煽动分裂国家罪被判处管制2年,但在判决执行之前,甲已被依法羁押了6个月,则对甲()

A.不需要剥夺政治权利B.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1年

C.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2年D.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5年

10.下列情形中成立一般累犯的是()

A.甲因犯抢劫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在刑罚执行期间又犯脱逃罪

B.乙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在刑罚执行完毕后的第2年,又故意伤害致人重伤

C.丙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在刑罚执行完毕后的第3年,又持枪抢劫

D.丁因犯间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在刑罚执行完毕后的第4年,又故意杀人

11.甲因涉嫌犯诈骗罪被逮捕,在羁押期间,甲向司法机关交待,他曾在一年前实施过绑架行为,并交待了绑架案的同案犯及该同案犯在绑架活动中的罪行。后该绑架案经司法机关查证属实,则对甲()

A.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B.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C.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D.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12.甲因犯爆炸罪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在刑罚执行9年后,甲又将同在监狱服刑的乙打成重伤,该故意伤害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甲实际服刑的刑期最高可达() A.15年B.19年

C.20年D.25年

13.甲被判处无期徒刑,执行6年后被减为15年有期徒刑,再执行8年后甲被假释,然而

甲在假释考验期开始起算5年后又实施了违反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则对甲的处理为()

A.撤销假释和减刑,收监执行原判无期徒刑刑罚

B.批评教育,但仍按原考验期继续进行考验

C.将对甲的假释考验期在原来的基础上延长5年

D.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余刑

14.甲故意伤害乙致其重伤,乙随即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控告,但三机关都以不属自己管辖为由不予立案。则对甲故意伤害行为的追诉期间应是()

A.10年B.15年

C.20年D.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15.民警甲找一私营企业主乙借钱,乙担心甲不还,遂要求甲拿东西质押,甲于是将随身携带的公务用枪交给乙作质押。后借期届满时,甲还不了钱,乙也不交还枪支,双方因此发生争执。对此案的定性应是()

A.甲构成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乙无罪

B.甲无罪,乙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C.甲构成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乙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D.甲乙均无罪

16.甲系某国有公司副经理,后被该国有公司委派到一股份制公司(该国有公司占20%的股份)担任总经理。甲在担任总经理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该股份制公司的资产10万元据为已有。甲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B.侵占罪

C.贪污罪D.职务侵占罪

17.甲以出卖为目的收买了一妇女乙,在寻找买主期间,甲将乙强奸。后甲还未来得及将乙卖出就被公安机关抓获。对甲的处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构成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和强奸罪,并实行数罪并罚

B.甲构成拐卖妇女罪既遂和强奸罪,并实行数罪并罚

C.甲构成拐卖妇女罪未遂和强奸罪,并实行数罪并罚

D.甲构成具有加重情节的拐卖妇女罪

18.翻译人甲在某一起刑事案件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翻译,隐匿被告人的罪证,后果极为严重。甲构成()

A.伪证罪B.包庇罪

C.妨害作证罪D.徇私枉法罪

19.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将其管理的防汛费10万元借给其朋友乙经商,后乙经商失败,致该笔款项无法归还。甲构成()

A.贪污罪B.挪用资金罪

C.挪用公款罪D.挪用特定款物罪

20.军人违反职责罪的客体是()

A.国家的安全和主权B.国家的国防利益

C.国家的军事利益D.部队的具体作战利益

2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不同于违反海关法的一般走私行为的主要区别是()

A.走私货物、物品的价值在5万元以上

B.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在5万元以上

C.走私货物、物品的价值在15万元以上

D.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在15万元以上

22.下列情形中构成非法经营罪的是()

A.甲公司生产、销售假药,销售金额巨大

B.乙图书公司明知是盗版图书仍然进行销售,违法所得数额巨大

C.丙公司倒卖窃取的商业秘密,违法所得数额巨大

D.丁公司未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擅自经营证券业务,情节严重

23.警察甲为使其仇人王某受到刑事追究,捏造王某受贿的犯罪事实,向人民检察院举报,致王某被无辜羁押100多天。甲的行为构成()

A.诬告陷害罪B.报复陷害罪

C.诽谤罪D.徇私枉法罪

24.按照刑法的规定,下列情形中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的是()

A.拐卖妇女儿童致被害人死亡的

B.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致被害人死亡的

C.强奸致被害人死亡的

D.暴力取证致被害人死亡的

25.甲见一妇女提着手提包在路上行走,冲过去乘该妇女不备从其手中夺过提包就跑,但当场被群众抓获,群众从甲的身上搜出一把匕首。甲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B.抢夺罪

C.抢劫罪D.侵占罪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情形中我国具有刑事管辖权的有()

A.外国人甲在中国境外故意伤害中国公民致其重伤

B.外国人乙在中国境外持枪枪杀另一外国人,后被害人被送到中国救治,但不治身亡C.中国人丙乘坐外国航空器,当该航空器进人中国领空时在该航空器内实施犯罪

D.外国人丁乘坐中国民用航空器,当该航空器进人外国领空时在该航空器内实施犯罪E.中国人戊在中国境内靠边境处打猎,过失造成中国境外的外国公民死亡

27.下列犯罪中属于身份犯的有()

A.叛逃罪B.报复陷害罪

C.丢失枪支不报罪D.介绍贿赂罪

E.虐待被监管人罪

28.甲教唆乙杀丁,丙知情后给乙提供了一把手枪,乙持丙提供的手枪将丁打死。本案属于()

A.简单的共同犯罪B.复杂的共同犯罪

C.必要的共同犯罪D.任意的共同犯罪

E.一般共同犯罪

29.按照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对犯罪客体进行的分类包括()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D.简单客体

E.复杂客体

30.下列交通肇事中,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有()

A.甲交通肇事致1人死亡,负事故全部责任

B.乙交通肇事致3人死亡,负事故次要责任

C.丙交通肇事致3人重伤,负事故同等责任

D.丁交通肇事造成他人巨额财产损失,负事故全部责任,但全部赔偿了被害人损失E.戊酒后驾车致1人重伤,负事故全部责任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犯罪构成

32.追诉期限的中断

33.虐待罪

34.职务侵占罪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36.简述犯罪集团的成立条件。

37.简述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特征。

38.简述受贿罪中斡旋受贿的特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9.试述强奸罪的构成要件。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40小题10分,第41小题9分,共19分)

40.被告人阎某、王某为偿还巨额赌债而谋划共同盗窃某运动用品商店(店内有价值数百万元的名牌运动鞋、服装等),确定由阎某进入商店实行盗窃,由王某在商店外望风接应。

某晚11∶00左右,二人来到作案地点,按照原定分工,阎某撬开商店的窗户进入店内,王某在店外把风。阎某在寻找店内值钱财物时发出的响声惊醒了正在睡觉的店主桑某,桑某随即起身一边大喊“抓贼”一边扑向阎某,阎某见状,即将桑某打倒在床上,用手紧紧地掐住桑某的脖子,最后将桑某活活掐死。阎某见桑某死亡,慌忙跑出商店,告诉王某自己“弄死了人,什么都没偷到”,王某吓得赶快与阎某一起逃离了现场。后阎某、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问:对阎某、王某二人的行为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41.甲为了骗取保险金而花2万元买来一辆已临近报废期限的二手进口名牌轿车,然后通过在某保险公司担任业务员的中学同学乙向保险公司投保车辆盗抢、毁损险,并谎称保险标的的价值为20万元。投保后,甲找来表弟丙,说邻居欺负自己,让丙把邻居的汽车(实为甲投保的车)烧了帮自己出气。一周后,丙提了一瓶汽油来到甲事先告知的停车场的×××车位,将汽油泼在该二手车上,点燃后逃离。汽车燃烧时火势很大,使得停放在附近的多辆汽车被烧毁或受损。事后,保险公司派乙核定险损事故,乙明知甲虚构保险标的价值,感觉到这是一起故意制造的事故,但考虑甲过去对自己不错,于是为其开具了保险事故评估证明,致使保险公司全额赔付甲20万元保险金。后来,丙实施其他违法行为被抓获,为争取宽大处理而主动交待了帮甲烧汽车的行为。

问:对本案中甲、乙、丙三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为什么?

刑法原理与实务

刑法原理与实务 第一章:刑法概说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法的法律。广义上的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刑法、刑法修正案、单行刑事法律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狭义的刑法仅指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的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刑法。 刑法修正案,是指最高立法机关在保留刑法原有体系结构不变的基础上,集中针对某些刑法条文作出的修改补充法案。单行刑法,是指为补充、修改刑法而由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单行刑法规范。附属刑法,是指非刑事法律中有关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这些法律中,刑法规范不是主体部分。 刑罚的特点:其一,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其二,刑法强制性最为严厉。 制定刑法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制定刑法的依据,包括法律根据和实践根据。刑法的任务:是用刑法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卫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其主要有: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和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其特征有:1刑法原则必须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2刑法基本原则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3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精神。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就犯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犯罪行为,不论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出生、职业状况、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一律平等的适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时不用有所区别,应一视同仁,依法惩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当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行相称;罪轻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本身和其他各种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他解决国家行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其原则有: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 属地原则是单纯以地域为标准,要求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的内的犯罪都适用本法,无论犯罪人使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属人原则是单纯以人的国籍为标准,要求凡是本国人犯罪,无论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保护原则是以保护国家利益为标准,要求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普遍原则是以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为标准,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侵害了国际公约、条约所保护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本国法律就有适用的效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溯及力问题。刑法溯及力的原则包括: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新兼从旧原则、从旧兼从新原则。 从旧原则:即新法对其生效前的行为一律没有溯及力,完全适用旧法;从新原则:即新法对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一律适用,新法具有溯及力;从新兼从旧原则:即新法原则上具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时,则按照旧法处理;从旧兼从新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时,则按新法处理。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犯罪概念的类型包括: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下定义,没有设计犯罪本质特征)、犯罪的实质概念(是指仅从犯罪本质特征上下定义,没有涉及犯罪的法律特征)、犯罪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概念(是指犯罪本质特征和法律特征两个方面对犯罪的定义)。 犯罪的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概念的意义是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总标准,其特征有: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二,犯罪是触犯刑绿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既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犯罪的构成,是指依照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或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统一。其特征有: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其意义是: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有助于区分此罪和彼罪;有助于正确裁量刑法。 第五章: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影响刑事责任的因素:人的年龄情况、精神状况和重要的生理功能状况。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的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其类型有:自然身份和法定身份、定罪身份和量刑身份。 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第六章: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所谓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遇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理论上把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损害结果的情形称为意外事件,把由于不能抗拒的原而发生损害结果的情形称为不可抗力。 犯罪的动机是指推动人以行为去追求某种目的的内在动力和内心起因;其犯罪的目的是在一定动机的推动下希望通过实施某种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1、二者都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心理活动;2、犯罪的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3、二者有时表现为直接的联系,即他们所反应的需要是一致的。其区别是:1、从内容、性质和作用上看,犯罪动机比较抽象,而犯罪目的却比较具体;2、同种犯罪的犯罪目的相同,一般是一罪一犯罪目的,一罪可有不同的犯罪动机;3、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犯罪目的; 4、二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有所不同,犯罪目的的作用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的动机的作用偏重于影响量刑。 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刑罚性质、后果和有关事实情况不正确的认识。法律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的不正确理解。事实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事实情况的不正确理解。 第七章: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要件。其意义:一、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二、有助于区分彼罪与此罪以及犯罪完成与未完成形态的界限;三、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的主观要件;四,有助于正确量刑, 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支配下事实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作为,是指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 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所谓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危害结果的特征:一、危害结果的客观性;二、危害结果的因果性;三、危害结果的侵害性;危害结果的多样性。 我国刑法罪责自负的基本原则要求: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当危害结果发生时,要使某人对该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与该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在危害结果发生时使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 第八章: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其意义:首先,把握犯罪客体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提高人们与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其次,把握犯罪客体有助于正确认识和确定犯罪的性质,分清罪与非罪、此最与彼罪的界限;最后,犯罪客体的内容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因而影响到量刑。 犯罪客体客体分为:犯罪的一般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其划分的意义有:1、通过分类可以进一步揭示各类犯罪客体的属性,正确认识犯罪客体在刑事司法中的作用,解决刑事司法中诸如定罪量刑中的各种难题;2通过分类,可以揭示犯罪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犯罪,总结其规律性,制定正确的刑事政策。 犯罪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社会关系。 第九章:正当行为 正当行为,是指在外观上或形式上似乎合乎某种犯罪构成,但实质上既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而且大多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其行为特征是:第一、正当防卫是与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的正义的、合法的行为;第二、正当防卫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在于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因而其不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缺乏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第三,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者的不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其特征是:在发生危险的紧急情况下,两个合法权益相冲突,而又只能保全其中之一的,为了保全较大的权益,不得已而牺牲较小的权益。其意义:有利于鼓励公民在必要的情况下实行紧急避险的权利,即通过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的手段,来保全较大的合法权益,尽一切可能减少自然灾害、不法侵害等危害带来给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损害;同时,也有利于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公共利益、整体利益的观念,使人们在与自然灾害、不法侵害等危险的斗争中,增进团结友爱,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第十章: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停止形态,是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简称。它是指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其意义:研究犯罪故意停止形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时间与理论意义。1、这是正确定罪量刑的需要; 2、这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和科学的把握故意犯罪。 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停止形态;直接故意犯罪决定了其可能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犯罪既遂是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是犯罪预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其构成要件有:共同犯罪成立的主体条件(首先,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人以上;其次,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了刑

专科家庭教育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家庭教育1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活动,也包括家庭成员间发生的各种互动。 2、家风 指的是一个家庭在多少代的蕃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道等等,其主要指的是一个家庭的思想意识方面的传统。 3、家庭结构 。是家庭诸分子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的结合。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单身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等4、家庭生活方式 是指人们在家庭中的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包括家庭生活观念、家庭生活活动和家庭生活条件三个基本要素。 5、家庭教育的方法 是指家长在对子女实施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 6、直接暗示 是把家长的意图直接提供给子女,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理解、领会。 7. 间接暗示 是借助于人的行为或其他的媒介,将家长的意图和对子女的要求、期望,间接地提供给子女,使子女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反暗示8 是指利用外界刺激物的暗示引起相反的反应的一种暗示。自我暗示9. 是起自内心而不是来自外界的暗示。自我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低常儿童10是指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年龄儿童平均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弱智儿童、智能不足儿童、智力残缺儿童。11、超常儿童主要是指智力发展或某种才能显着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12. 寓教于喻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或某一道理,以便表达得生动鲜明,便于弄懂弄通。就叫做寓教于喻。13、家业指的是一个家庭世世代代都从事的职业,或是许多代人都具有同样的兴趣、爱好、学问、专长。、美育14就是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评价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说服教育15是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常用的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讲清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以便启发子女的自觉性,提高子女的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16、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简化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实施影响,并能迅速产生效用的教育过程二.简答 1. 简述家庭教育的性质 1、家庭教育是一种私人教育; 2、家庭教育是非正规教育;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3. 2. 简述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家庭教育也承担着为社会造就人才的任务; 2家庭教育也承担着传播道德行为规范的任务。 总之,家庭教育对于每个人的成长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的建设, 都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努力抓好。 3. 简述影响家庭教育目的确定的影响因素 1、家庭的根本利益; 2、家长的经历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3、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 4、家长的职业; 5、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

00919刑法原理与实务(一) 全国2013年7月自考 试题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09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刑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将其中的“以下”解释为不包含本数,属于刑法的 A.补正解释B.当然解释 C.扩大解释D.反对解释 2.罪刑法定原则要求 A.平等地保护法益B.禁止事后法 C.类推解释刑法D.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3.M国公民甲在其国内向该国公民乙的饮食中投毒,乙食用后到我国旅游,后在我国毒发身亡。对甲 A.我国不具有管辖权,因为被害人不是我国人 B.我国不具有管辖权,因为犯罪人不是我国人 C.我国不具有管辖权,因为犯罪行为地不在我国 D.我国具有管辖权,因为犯罪结果地在我国 4.根据犯罪的分类标准,抢劫罪属于 A.自然犯B.法定犯 C.身份犯D.亲告罪 5.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中的“淫秽物品”属于 A.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B.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C.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D.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6.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 A.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7.行为人甲举枪射乙,但因为没有瞄准而击中了丙,根据法定符合学,甲的行为属于A.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8.赤手空拳的甲拦住路人乙,威胁乙交出随身携带的钱财,否则要殴打乙,乙装着从口袋

家庭教育网上作业解答

A. 针对性 B. 权威性 C. 群众性 D. 感染性 2. ()给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A. 遗传素质 B. 学校教育 C. 环境 D. 个人努力 3. 古代的中国,有许多的思想家、政治家论及家庭教育问题,()是我国最早谈及家庭教育 问题的思想家。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管仲 4. 不属于封建社会家庭教育内容的是() A.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B. 普遍实行封建家长制 C. 读书无用论 D. 灌输乐知天命、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5. 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 A. 家庭环境

B. 社会环境 C. 朋友影响 D. 学校教育 6. ()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 不黑;麻扶丝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7. 《大教学论》的作者是(),他提出了一整套的学制,他认为从出生到二十四五岁,是 学习时间。他把早期家庭教育正式列入教育体制之中,这在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 A. 孔子 B. 夸美纽斯 C. 颜之推 D. 陈鹤琴 8.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十分迅速,也是智力发展的()。 A. 平稳期 B. 完备期 C. 关键期 D. 缓慢期 9. ()说过,家长的权威,“主要基础只能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 公民面貌和父母的行为上。” A. 马卡连柯 B. 夸美纽斯 C. 陈鹤琴 D. 卢梭

10. 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的( ),是“做父母的必读之书”。 A. 《家庭教育》 B. 《家庭教育论》 C. 《母育学校》 D. 《教家要略》 11. 家庭教育的性质是指家庭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属性,从家庭教育的性质看,家庭教育 是()。 A. 正规教育、私人教育、非正规教育 B. 私人教育、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 C. 正规教育、私人教育、终身教育 D. 国民教育、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 12. 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在17世纪30年代出版的家庭教育专著()一书,系 统地论述了幼儿家庭教育。 A. 爱弥儿 B. 教育漫话 C. 人的教育 D. 母育学校 13. 家庭教育并不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教育形式。人类社会最原始的教育形式是(),也就 是社会教育。 A. 公共教育 B. 学校教育 C. 终身教育 D. 家庭教育 14. 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程式”,也不受时间、地点、场合、条件的限制。在休息、娱乐、闲谈、 家务劳动等各种活动中,都可以进行。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 A. 方法的灵活性 B. 鲜明的针对性

[0499]《家庭教育》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

[0499]《家庭教育》 第一批 [单选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父母依据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专门制定出家庭道德规范来约束子女品行的方法是指家庭德育方法中的() A:实践养成法 B:品行评价法 C:规范约束法 D:心理相容法 参考答案:C [单选题]2.家长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和信念是指家长的() A:价值观 B:儿童观 C:人才观 D:教育观 参考答案:B [单选题] 3.子女在父母指导下,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自己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的德育方法是() A:实践养成法 B:品行评价法 C:规范约束法 D:自我修养法 参考答案:D [单选题] 4.家庭智育与学校智育都是由培养人才的目标和任务所决定。

这体现了家庭智育的() A:一致性 B:特殊性 C:灵活性 D:针对性 参考答案:A [单选题] 5. 儿童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本质的典型的特点被称为儿童的() A:身心发展特点 B:心理发展特点 C:身体发展特点 D:生理发展特点 参考答案:A [单选题] 6.下面不属于家庭教育原则的是()。 A:尊重爱护与严格要求互动的原则 B:成才教育为主成人教育为辅的原则 C:潜移默化与言传身教同行原则 D:强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协同原则 参考答案:B [单选题] 7.家庭教育中尊重爱护与严格要求互动原则不包括()。 A:正确对待孩子的需要

B: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 C:严格惩罚孩子所犯的错误 D:严格要求,掌握分寸,把握尺度 参考答案:C [单选题]8.贯彻潜移默化与言传身教同行原则应做到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严于正己 B: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C:身教言教结合 D:建立了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答案:D [单选题]9.家庭教育中要做到祖辈和父辈之间要求一致的原则不包括()。 A:思想统一、言行一致 B:掌握分寸,宽严结合 C:始终如一 D:前后统一 参考答案:B [单选题]10.下列哪一项不能使父母的说服教育取得好的成效()。 A:全面了解孩子 B:一切道理讲给子女 C:准确的把握时机 D:情理统一,心理协调 参考答案:B [判断题] 二、判断题 1.规范约束法的关键是制定出为子女必须接受的,并具有约束力的家庭道德规范条文。() 参考答案:错误 [判断题]

7全国自考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09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于1998年12月29日通过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属于( ) A.单行刑法B.附属刑法 C.变更刑法D.普通刑法 2.我国旅游客车行驶在A国境内时,车上的C国公民甲与D国公民乙发生争执,甲在愤怒之下用刀将乙捅成重伤。对甲的犯罪行为( ) A.可以适用我国刑法B.应当适用我国刑法 C.不应适用我国刑法D.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3.又聋又哑的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的( ) A.不承担刑事责任 B.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且不能因为其又聋又哑而从宽处罚 C.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这一规定表明诬告陷害罪 ( ) A.是不真正身份犯B.是真正身份犯 C.是自然身份犯D.不是身份犯 5.甲乙二人系高职学生,毕业前一同到某工厂实习,一天他们在车间给地板刷油漆时,乙说不知道这油漆是否能燃烧,甲说我试试,说完便用火柴去点,结果引燃了油漆,将车间烧毁。甲对烧毁车间的心理态度是( ) 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 C.意外事件D.间接故意 6.甲误将白糖当作砒霜去毒杀他人,则甲主观方面的认识错误属于( ) A.对犯罪客体的认识错误B.对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 C.对行为实际性质的认识错误D.对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 7.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缆,虽数额不大,却被认定为破坏电力设备罪;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缆,数额较大,被认为构成盗窃罪。甲、乙之所以构成不同的犯罪,是因为( ) A.犯罪对象不同B.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C.犯罪行为不同D.犯罪数额不同 8.甲为勒索财物盗取了婴儿,但在向该婴儿的父母勒索财产之前即被抓获。此时甲属于 1

从_立法理论_刑法典原理_看边沁的法律思想_向泽选

法律科学 1997年 第1期(总第77期) 从《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看边沁的法律思想 向泽选 李 伟 [摘要]边沁的思想体系庞大恢宏,核心是功利主义。该文从分析功利主义的概 念及渊源入手,阐述了边沁的功利主义犯罪观与刑罚观及犯罪控制理论。关于犯罪,边 沁认为是指一切基于可以产生或可能产生某种罪恶的理由而认为应当禁止的行为。对 于犯罪应根据其惊恐程度确定刑罚方法,惩罚的程序应与犯罪的惊恐性成正比例关 系。但为保证刑罚限制在实现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限度内,边沁认为刑罚适用应讲 究罪刑相称。指出当刑罚是滥用、无效、过份、太昂贵时,则不应适用刑罚。边沁的 犯罪控制理论由犯罪的事后处罚及事先预防两部分组成。 [关键词]边沁 功利主义 犯罪观 刑罚观 犯罪控制论 吉米·边沁(Jeremy Bentham),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法学家,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与领袖。17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76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767年取得律师资格。边沁的思想体系庞大恢宏,其核心内容是功利论。在其论著《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一书中,他从功利的角度对刑法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哲学思考,这里论述的就是边沁体现在该论著中的关于刑法理论方面的真知灼见。 一、功利主义的犯罪观和刑罚观 功利主义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哲学命题。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当时的思想家阿里斯底波、伊壁鸠鲁、卢克莱等人的思想中可以见到功利主义的雏形。伊壁鸠鲁认为:“感情或情感是人体内在的感觉,小孩一降生就喜欢快乐、避免痛苦,……这种天生的人所共有的持续存在的感觉,带给我们趋乐避苦的思想——即追求快乐。”①这种享乐主义思想实际上就是功利主义的原始形态。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自然法学家如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对功利主义思想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霍布斯(1588—1679)认为,人的自主活动根源于外物运动对人的感官所产生的作用,在人身上,无论是条件反射式的本能活动,还是深思熟虑的自主活动,都是为了趋乐避苦。洛克(1632—1704)在霍布斯理论的基础上倡导快乐论。他认为,道德的善恶最终决定于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他指出:“所谓善就是能引起快乐或减少痛苦的东西;……所谓恶就是能产生痛苦或减少快乐的东西,要不然,就是它剥夺了我们的快乐,或者给我们带来痛苦。”②而功利主义的最后得名应归功于英国哲学家哈契逊(1694—1747)于1725年提出的一项伦 ① 周辅成主编:《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译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 ②[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43页。

专科《家庭教育》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家庭教育 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活动,也包括家庭成员间发生的各种互动。 2、家风 指的是一个家庭在多少代的蕃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道等等,其主要指的是一个家庭的思想意识方面的传统。 3、家庭结构 是家庭诸分子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的结合。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单身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等。 4、家庭生活方式 是指人们在家庭中的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包括家庭生活观念、家庭生活活动和家庭生活条件三个基本要素。 5、家庭教育的方法 是指家长在对子女实施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 6、直接暗示 是把家长的意图直接提供给子女,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理解、领会。 7. 间接暗示 是借助于人的行为或其他的媒介,将家长的意图和对子女的要求、期望,间接地提供给子女,使子女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 8 反暗示 是指利用外界刺激物的暗示引起相反的反应的一种暗示。 9. 自我暗示 是起自内心而不是来自外界的暗示。自我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10低常儿童 是指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年龄儿童平均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弱智儿童、智能不足儿童、智力残缺儿童。 11、超常儿童 主要是指智力发展或某种才能显著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 12. 寓教于喻 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或某一道理,以便表达得生动鲜明,便于弄懂弄通。就叫做寓教于喻。 13、家业 指的是一个家庭世世代代都从事的职业,或是许多代人都具有同样的兴趣、爱好、学问、专长。 14、美育 就是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评价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5、说服教育 是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常用的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讲清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以便启发子女的自觉性,提高子女的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16、暗示 是用含蓄、间接、简化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实施影响,并能迅速产生效用的教育过程 二.简答 1. 简述家庭教育的性质 1、家庭教育是一种私人教育;

4月全国自考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09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刑法确定的溯及力原则是() A.从旧原则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新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 2.甲听说乙晚上总是一个人睡在单位值班室,为谋害乙而于某夜晚潜入该值班室,将所携带的汽油洒在正在睡觉的人的身上,点火后迅速逃离。后得知被烧死的并不是乙,而是代替乙值班的丙。本案中甲对丙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3.丙持刀追杀甲,乙见状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朝丙的颈部打了一棍,将丙打昏。甲见此情景转身顺手夺过乙手中的木棍朝丙的头部猛击数下,将丙打死。对此案的定性结论应是 () A.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B.甲、乙的行为都属于正当防卫 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D.甲、乙的行为都构成故意杀人罪 4.甲携带匕首乘坐乙驾驶的出租车,试图骗乙将出租车开到郊区后抢劫该出租车,当出租车行驶到城郊结合部时,因违章被交警拦下,甲以为是自己的罪行被发觉,慌忙跳下车逃跑,交警见状将甲抓住。此案中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B.构成犯罪预备 C.构成犯罪未遂D.构成犯罪中止 5.甲乙密谋共同盗窃某银行金库,某天晚上,甲按乙拟定的计划到达犯罪地点,乙却因害怕而没有去,甲于是一个人盗窃了银行10万元现金。事后,甲给了乙1万元,乙用这笔钱买了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物品。对此案的定性应是() 1

4月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自考试题

2012年4月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自考试题2012年4月(全国)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自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允许绝对不定期刑B.允许类推解释 C.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溯及既往D.习惯法可以作为刑法的渊源 2.关于犯罪的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告罪是必须由被告人亲自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人民检察院不得代为告诉 B.基本犯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不具有法定加重或者减轻情节的犯罪 C.在刑法理论上,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 D.混合犯罪是指国事犯罪,即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 3.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甲醉酒后将酒店服务员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则甲() A.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B.不负刑事责任,因

其是精神病人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D.应当负刑事责任4.张某为了杀害仇人李某,就在李某平日喝水的杯子里面投毒,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剂量,仅导致李某昏迷。张某误以为李某已经死亡,便将李某背到山上扔下悬崖,致使李某摔死。对张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张某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B.张某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C.张某构成未遂的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D.张某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 5.甲听说自己的仇人今天晚上要来杀死自己,便在自己家的围墙和门上装上了电网,心想“来了就让你有去无回”。仇人果真晚上来寻仇,在闯门时被电死。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事前防卫B.属于正当防卫 C.不属于正当防卫D.构成故意杀人罪 6.关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B.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预备阶段 C.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D.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预备阶段 7.某夜,甲潜入某银行内,想要撬开保险柜实施盗窃,但

家庭教育学作业答案

家庭教育学作业答案 一、填空: 1、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西方国家最早认及家庭和子女教育问题的古代思想家是(柏拉图)。 3、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历代帝王家教重在(培养统治者),官僚士大夫家教以(“修齐治平”)为目标。 4、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要点主要是(尊重儿童) 、(师法自然)。 5、被称为“发现儿童”的第一人的是(卢梭) 6、西方先进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养育观)、(儿童观)、(教育观)三个方面。 7、日本的父母对孩子的角色期望更多的是(谨慎)和(自制) 8、重要他人分为(互动式)重要他人和(偶像式)重要他人。 9、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属于(非对称性)相依。 10、影响家庭互动机制最为核心的原因是内隐的(权力分配)与外显的(沟通方式)11、亲子沟通障碍常见的三种情况:性格差异、(文化差异)和(代沟差异)。12、家庭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13、中国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孝)与(悌) 14、中国家庭行为模式有两种比较突出,一是(支配与顺从);二是(规矩与控制)15、(亲子之爱)与(夫妻之爱)共同构成了家庭中最重要的家庭爱。 16、现代健康包含(身体无病)、(心理正常)和(社会适应良好)三层含义。 17、儿童青少年兴趣的发展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三级水平。 18、个性包括一个人的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以及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19、良好的心理环境又被称为(心理营养)20、对未成人来说,最重要的心理营养是父母及其他家属成员的(爱)和(信任) 21、家庭教育最基本的方法是(语言传递) 22、以情意培育为主的方法包括(环境陶冶法)、(文本、媒体感染法)和(暗示法)三种具体方法。 23、家庭教育中的四种暗示技巧是:(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和(自我暗示) 24、表扬与奖励的具体方式有(赞许)、(表扬)和(奖赏)三种。 25、在理念上对自然后果惩罚法做最早阐述的是(卢梭)。 26、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协作的原则包括(尊重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 27、家庭按照代数不同可以分为(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 28、在主干家庭中一般存在三种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祖孙关系。 二、名词解释 1、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活动,也包括家庭成员间发生的各种互动。P3 2、亲子关系:首先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其次亲子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法律保护下的血缘关系。P83 3、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 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P91 4、家庭互动:是家庭成员对相互交往所作出的反应。P103 5、假相倚:指的是每个人只对自己作出反应,他的反应很少取决于他人的反应。P105 6、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以此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 7、直接暗示:它是由暗示者把某一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的一种暗示。P118

00920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200404含答案网上买的,奉献给大家

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9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刑事、民事和行政三大诉讼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有公诉与自诉之分B.都有侦查程序 C.都实行有起诉才有审判的原则D.都以判决结案 2.刑事诉讼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 A.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B.民事权利、义务纠纷 C.保障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犯D.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秩序 3.下列关于混合式诉讼的描述错误 ..的是() A.明显分为审判程序和审判前程序两大阶段 B.在审判阶段主要体现了弹劾式诉讼的特点 C.主要结合了弹劾式与纠问式的长处与优点 D.侦查和审判都要求公开进行 4.下列关于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作用的描述,不正确 ...的是()A.既是侦查机关又是公诉机关,也是法律监督者 B.是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C.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预 D.上下级之间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5.其他诉讼参与人与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最大的不同点体现为() A.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条件不同 B.是否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不同 C.是否受刑事判决、裁定的直接约束不同 D.其人权保障待遇不同 6.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不享有 ...() A.参加法庭审理的权利B.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的权利 C.调取新的证据到庭的权利D.不服终审判决要求重新审判的权利 7.王某居住在A县,在B县盗窃后流窜到某省C市甲县进行绑架勒索并将人质杀死。甲县公安机关侦破了此案,并将王某逮捕归案。本案的审判管辖法院是() A.A县人民法院B.B县人民法院 C.甲县人民法院D.C市人民法院 8.根据立案管辖的规定,偷税、抗税案件应由()

(完整word版)自考刑法原理与实务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自考刑法原理与实务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刑法概说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法的法律。广义上的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刑法、刑法修正案、单行刑事法律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狭义的刑法仅指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的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刑法。 刑法修正案,是指最高立法机关在保留刑法原有体系结构不变的基础上,集中针对某些刑法条文作出的修改补充法案。单行刑法,是指为补充、修改刑法而由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单行刑法规范。附属刑法,是指非刑事法律中有关犯罪及其处罚的规定。这些法律中,刑法规范不是主体部分。 刑罚的特点:其一,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其二,刑法强制性最为严厉。 制定刑法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制定刑法的依据,包括法律根据和实践根据。刑法的任务:是用刑法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卫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其主要有: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和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其特征有: 1刑法原则必须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 2刑法基本原则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 3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精神。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就犯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犯罪行为,不论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出生、职业状况、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一律平等的适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时

(0499)《家庭教育》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499)《家庭教育》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1:[论述题] 三、论述 心理素质好坏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关系到人生的成败,试论述家庭心理卫生教育对孩子全 面发展具有的特殊意义。(P179) 参考答案: 三、论述 答:(1)心理卫生教育有利于孩子优秀品德的形成。 (2)心理卫生教育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3)心理卫生教育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第六章179―180页) 2:[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自然后果惩罚(P140) 2.联合家庭(P9) 3.先天智力(P37) 4.品行障碍(P189) 5.塑造法(P30) 6.道德意识(P225)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自然后果惩罚”是法国教育家卢梭在18世纪提出的,他主张孩子犯错误 不给人为的惩罚,而是让孩子在其错误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中“自作自受”,从 中体验到不快或痛苦,从而促使他们改正错误,纠正过失。

2.联合家庭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虽已结婚但仍未 分家另住的家庭。由于这种家庭实际上是由多个核心家庭联合组成所以称联合 家庭。 3.先天智力,是指人从形成胚胎到从母体中娩出的全过程中,孕母的营养、情 绪和生活规律给胎儿带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给孩子形成智力 上的差异便是他的先天智力。 4.少年儿童的品行障碍是指少年儿童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如争吵、斗殴、破坏 物品、抢劫、性攻击、损伤他人等。 5.塑造法指用正强化的手段,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使之不断出现所要求的行 为。 6. 道德意识是一个人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基础,是道德情操的具体表现和 深化,是构成一个人 精神人格的重要因素。 3:[论述题] 二、简答 1.请简述环境熏陶法的具体做法。(P121) 2.请简述课外阅读的意义。(P127) 3.请简述再婚家庭的特点。(P152) 4.简要回答对越轨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提出的特殊要求。 5.简述家长心理障碍的表现。(P184) 6.简述提高家长的道德情操修养的方法。(P223) 参考答案: 二、简答 1.第一,美化家庭环境; 第二,创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感情生活; 第三,合理安排好家庭的经济生活。 2.第一,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第二,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激发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养成勤于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使孩子的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相 互促进,相得益彰。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卷_全国自考试卷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卷_全国2008年7 月自考试卷 全国自考2008年7月刑法原理与实务(一)试卷 湖北自考网11月16日整理 课程代码:009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某一港口时,客轮上的某一外国人甲将另一外国人乙打成重伤。对于此案,我国具有刑事管辖权,该刑事管辖权所基于的是()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 2.甲在其14周岁生日那天伙同20岁的乙绑架丙,在绑架过程中甲杀死了丙,则() A.甲、乙都构成绑架罪B.甲、乙都构成故意杀人罪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绑架罪D.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绑架罪 3.间歇性精神病人甲在精神正常时故意将乙打成重伤,但在被公安机关抓获后甲精神病发作,这种情形下甲()A.不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D.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4.下列犯罪中属于身份犯的是() A.交通肇事罪B.故意伤害罪 C.虐待罪D.妨害公务罪 5.过失致人重伤罪中的结果是 A.构成结果B.非构成结果 C.加重结果D.危险结果 6.甲抢劫出租车司机乙,用刀砍了乙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乙发动汽车追赶,在甲往前跑了50米处将甲撞成轻伤并夺回财产。则乙的行为() A.成立故意伤害罪B.属正当防卫 C.属防卫过当D.属紧急避险 7.非法持有枪支罪在罪数形态上属() A.继续犯B.即成犯 C.结合犯D.连续犯 8.我国区分罪数之单复的标准应该是() A.行为的个数B.罪过的个数 C.客体的个数D.犯罪构成的个数 9.拘役的执行机关是() 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D.监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