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劝学 学生版带答案

劝学 学生版带答案

劝学 学生版带答案
劝学 学生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及句式。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运用的方法。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共二十卷,今存32篇,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自学释疑

1、给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

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三、把握概括主旨

四、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1、2段,完成下列问题。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B、作者运用“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既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二)、研读第3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须臾.()之所学也跂.()而望矣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非异也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

B、登高而招和顺风而呼这两例从见、闻两方面证明了借助自然条件的重要作用。

C、“假舆马”“假舟楫”这两个比喻,从陆、水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工具的重要作用。

D、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

(三)、研读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风雨兴.()焉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锲.()而舍之金石可镂.()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2、翻译重点句子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第一层次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B、本段第二层次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C、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

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检测

(一)课内练习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绳(zh?ng) 槁暴(pù) 磨砺(lì) 輮以为轮(r?u)

B.须臾(yú) 跂(qí)望靛(diàn)青参省乎己(shěng)

C.跬步(guī) 蓼蓝(liǎo) 骐骥(jì) 生非异也(xìng)

D.驽马(nú) 蛟龙(jiāo) 镂刻(lǒu) 锲而不舍(qì)

2.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 (晒) ②輮.以为轮 (使……弯曲) ③吾尝跂.而望矣 (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 (送到)

⑤君子生.非异也 (资质,秉赋) ⑥非利足.也 (走路)

⑦筋骨之强. (强壮) ⑧而绝.江河 (横断)

⑨声非加疾.也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⑩而闻者彰. (显著)

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

..轮

..已 B.木直中绳,輮以为

C.君子博学

..者

..而日参省乎己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5、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例: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A.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虽杀臣,不能绝.也

C.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课外拓展

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注:①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1.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

2.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A. 学、动

B. 入、出

C. 布、美

D. 身、己

3.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和代替。

4.“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A. 兰槐

B. 芷

C. 滫

D. 君子、庶人

5.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6. 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甲文谈学习的①,乙文谈学习的②,丙文谈学习的③。

A.①态度与目的,②环境与内容,③作用(或意义)

B.①环境与内容,②态度与目的,③意义(或作用)

C.①作用与意义,②环境与内容,③态度与目的

D.①意义与作用,②态度与目的,③内容与环境

7.甲文运用①论证,乙文运用②论证,丙文运用③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A.①对比②类比③比喻

B.①比喻②对比③类比

C.①对比②比喻③类比

D.①类比②比喻③对比

二、本文是围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展开的。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三、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四、(一)、研读第1、2段,完成下列问题。

1、学不可以已(停止)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

木直中(合乎)绳輮(通“煣”,使弯曲)以为轮

虽有(通“又”)槁暴(晒)金就(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变得锋利)则知(通“智”)明而行无过(过错)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使它弯曲成为车轮,(那么)它的弯度(就)合乎圆规,即使再晒干了,(木材)也不再挺直的原因,是因为弯曲使它这样的。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B ,(“青胜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二)、研读第3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须臾(一会)之所学也跂(提起脚后跟)而望矣声非加疾(强)也

而闻者彰(明显)假(借助,利用)舆马者而致(达到)千里

非能水(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

2、翻译重点语句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A,“形象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错,文意是强调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三)、研读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风雨兴(起)焉故不积跬.步(半步)无以(没有用来……的)至千里

锲(刻)而舍之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定语后置标志词)利上(向上)食埃土,下(向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用心躁(浮躁)

2.翻译重点句子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3、C ,“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错,应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六、课堂检测

(一)课内练习

1. A

2. C

3. B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用状语,每日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名词作动词,游水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状语,向上 D.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状语,用箕畚

4. A (B.木直中绳,輮以为

..而日参省乎己广泛

..轮把……做成C.君子博学

地学习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寄身,托身)

5、A(断绝。B.完,尽,C.独特,D.横渡)

6、D(状语后置,其余均为定语后置)

(二)课外拓展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 C

3. 于,何

4. B

5. D

6. A

7. C

译文:甲: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乙: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

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 统编教材把荀子《劝学》列在思辨性阅读论述类文章单元,要求对《劝学》进行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忽视。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思辨阅读的目的。 一 论述类文章观点统帅全文,对观点有特殊要求。文章的观点要求正确、鲜明、严密、深刻、新颖。观点符合普世精神,不能背离政治、道德、文明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观点的正确性上的要求。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能含糊,应该明确,这就是观点的鲜明性上的要求。表述观点所用的概念要周延,做的判断符合逻辑要求,这就是观点的严密性上的要求。观点表达作者的独到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是新颖的,这就是观点的深刻、新颖上的要求。思辨性文章与文学类文章不同,它阐述的观点理性中与感性。文学作品表达某个观点,常常附着某种情绪,其观点的严密性往往会削弱。思辨性文章的观点是灵魂,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逻辑性、严密性都很强。阅读论述类文章,审视观点的正确性、鲜明性、严密性、新颖性,可以收到批判性阅读的效果。老师和学生读课文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深入思考。 1、文章开始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谁说过这话?《左传》评论历史事实时,也这样“君子曰”“君子谓”的,你赞成这种提出观点的方法吗? 赞成:这犹如我们今天引用名人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增加观点的权威性。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写文章习惯这样借君子之口来表达自己观点。这可以看作一种流行做法。 反对:偶尔用这种方法亮出文章观点,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变成了定式就有问题了。借君子之口立论,多少表现出厚古薄今的观念,先前的君子的话、行为不一定正确,不能一概而论,“古”好“今”不好。 2、今天已经学习了三节课,可不可以停下来课间休息呢?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暂时休息,参加课间活动。

《劝学》试题及答案

劝学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就是 ( )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木直中.绳中:合于。 B虽有槁暴.暴:晒干。 C假.舆马者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就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輮以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与“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与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6、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与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劝学》的导学案学生的的版.doc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 编写 :王健 2017.3.2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 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 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 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 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其曲()中(... 臾()跂()而望矣假( ...()步骐骥()驽( ...)规輮()以为轮知()明须.. )舟楫()者生()非异也跬...)马十驾锲()而舍之 . 金石可镂()螯()蛇鳝()爪()牙.... 二、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

完整word版,劝学情景默写(附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 1. 在《荀子?劝学》中用“致千里”者却非“利足”、“绝江河”者却非“能水来证明”:,。 2. 荀子《劝学》中,“,”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玉石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2015张掖市高三4月诊断) 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2015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模拟5)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2015运城二模) 6.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7.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9.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 是:,,,,。

1. 在《荀子?劝学》中用“致千里”者却非“利足”、“绝江河”者却非“能水来证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原创) 2. 荀子《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玉石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原创)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015张掖市高三4月诊断) 4.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2015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模拟5)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015运城二模) 6.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7.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

《劝学》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解释下列成语: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锲而不舍: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8、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 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2、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 1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劝.学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其曲.中规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登高.而招 7、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8、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9、积善.成德 五、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今义: 2、故木受绳则直古义:今义: 3、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 6、用心一也古义:今义: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 六、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兴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汉大兴兵伐匈奴 ③大楚兴,陈胜王 2、疾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君有疾在腠理 ③疾恶如仇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七、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于 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青于蓝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检测试题(含答案)

劝学检测试题(含答案) 《劝学》过关检测 一.字音与字义 1给加点字注音. 輮以为轮槁暴须臾跂而望舆马跬步 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劝学(2)学不可以已 (3)冰,水为之(4)木直中绳 (5)金就砺则利(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吾尝跂而望矣(8)假舟楫者 (9)而绝江河(10)圣心备焉(11)故不积跬步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三.古今异义 1.假舆马者古义今义 2.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 3.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 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古义今义 5.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

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 7.用心一也古义今义 8.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 9.輮以为轮古义今义 四.解释下面多义词.(实虚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此绝境 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假舟楫者 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吾尝跂而望矣 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博闻强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用心一也 骐骥一跃 一一如既往 六王毕,四海一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惧有伏焉 以俟夫观夫观人风者得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龟玉毁于椟中 善假于物也 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輮使之然也 7.用心一也8不能十步 9其曲中规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

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

1.《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却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相反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2.《劝学》中,作者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中的“假于物”在文中分别是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4.《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荀子的《劝学》中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最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释了学与思的关系。7.荀子在《劝学》中阐述了广泛学习与不断思考的关系,他指出君子只有通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8.古人议论喜用对比。比如荀子的《劝学》中将螃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蚯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比照,强调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9.《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0.《荀子·劝学》中以在顺风中呼喊为喻,形象阐明学习能借助外物提高自己的道理时说, “___________________”,声音并没有加大,“____________________”。 11.《劝学》中,荀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千里马一跃也达不到十步远构成对比,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12.《劝学》中荀子指岀,螃蟹的身体虽比蚯蚓强健,但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螃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1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14.(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以舟为例,设喻,说明君子禀赋与一般人并无二致,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 15.荀子《劝学》中以车马为喻,来说明君子资质与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等字的意义和用法。 3.引导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6.背诵全文,积累文中深蕴哲理的格言和成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论述道理时巧妙运用的大量比喻,感受其强大的说服力。 【教学方法】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且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故教学中主要采用多层次诵读、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其次通过指导学生探讨交流、分析评价来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1.学生查阅有关荀子及《荀子》的基本知识。 2.熟读课文,疏通文中字词,思考课后练习。 3.搜集整理有关劝学的文章、故事、诗句或名言警句。(以上任务要求学生课外完成,课内交流。)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四步助读法完成教学目标。即第一步:检查课前朗读情况,正音、正字;第二步:指导朗读,掌握语气、节奏;第三步:理解朗读,把握文意;第四步: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一、课文导入 有一句话说: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朗自大。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你们是如何看待学习的?(稍作停留,允许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 二、抽查学生简要介绍有关荀子的基本知识 教师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小结如下: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仪而化之”。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是先秦散文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其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弟子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三、检查朗读、正字正音 1.解释题意: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劝勉的意思,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抽1-2名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其他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 3.正音: 槁.暴(gǎo)跬.步(kuǐ)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e)

《劝学》试题及答案

輮使之然(r du) 跬步(ku i) 弩马(n 锲而不舍(q i) () 舟楫(j i) 骐骥(j i) 生非异(x i g) 二螯 (do) 舆马(y ? 爪牙(zh ao) 洞穴(xu 0 参省乎己(x m g)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直中绳 中:合于。 B 虽有槁暴 C 假舆马者 假:借助。 D 君子生非异也 3.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 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 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 强 D 人强马壮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 超越。 B 第一段用“輮以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 结论。 C 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 要性。 D 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 成就。 6.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来举例说明任何 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劝学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 槁暴(p ? B 蛟龙(ji e) C 镂金(l du) D 跂而望(q 》 暴:晒干 生:出生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 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7. 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日地思考,不如片刻所学的。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累半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啊千里远的地方。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知识明了,而且行动没有过错。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二、判断题(对的选“是”错的选“否”) 1.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原因在于论述道理时巧妙运 用了大量比喻,且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浅近贴切。(是否)2. 《荀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是否) 3.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是否) 三、填空题 1. 荀子,名 ____ ,又称旬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先秦 _家学说的 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劝学》原文填空。

劝学 学生版带问题详解

《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及句式。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运用的方法。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知识】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共二十卷,今存32篇,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自学释疑 1、给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 )以为 轮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跂. ()而望矣 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蛟. ()龙生焉 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 ()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三、把握概括主旨

四、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1、2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对本部分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B、作者运用“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既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劝学》理解性默写

《劝学》理解性默写(一) 1.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作用时用了五个比喻,先用“, ;,” 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强调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2.韩愈《师说》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警喻说:“, ;,。”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5.“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积累就有大收获,故荀子说“, ,。” 《劝学》理解性默写(二) 6.荀子在《劝学》中用蟹作喻强调学习必须专一的句子是“, ,。” 7.荀子《劝学》中的“,”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 而最终却超过了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 不足的道理。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感情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1.《劝学》中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 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的比喻句是:,,。 ,,。

《劝学》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 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 是:, ;, 。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 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 是:, ,。

劝学教师版

《劝学》教案 【教材分析】 《劝学》是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艺术,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学习这篇课文,对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增强学生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本课内容是倡导学习及正确的方法,对学生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习这篇简短精练的论述体文言文没有多大问题。但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3、对本文论证的艺术特色进行学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启发学生对学习意义、学习态度和方法思考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讨论研究,使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

难点: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连词“而”、介词“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课文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学生自由回答)同学们说的这些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初步感知 一、解题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劝学》,那么“劝”字是什么意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劝学——劝,劝勉,鼓励。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简介(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劝学练习试题含含答案.docx

----- 二十三劝学 复习指导: 1.荀子,名 ____ ,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先秦 _____ 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2.《劝学》是一篇______ 散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ó )以为轮金就砺(ì)则利智(ì)明而行无过矣 A. .r u. l. zh 虽有槁暴à须臾( yú)驽( nú)马 B..(b o).. (à)于物跬(ǐ)步金石可镂(ò ) C.善假.ji.ku . 1 u 跂( qì)而望骐骥( jì)爪( zhǎo)牙 D....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2)积 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 D.假的 D.代词“之” ) A 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 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 拒绝 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 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 是:。 2.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 是:,。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1.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生版)

《劝学》 ——【战国】荀子(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轮(句式),其曲. 式)。故木受绳则直,金.(古今)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古今)而日. .. 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注音)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 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注音并解释)者,非能水.也,而绝. 假.于物也。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注音)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注音并解释)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注音并解释)。蚓无爪牙(古今)之利,筋骨之强(句式),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古今)一.也。蟹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黑体字,将意思写在该字的下方。二、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三、分析文中加波浪线且加阴影的句子的句式。四、归纳“而”“之”“焉”的用法

1.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 ) (2)吾尝跂而.望矣( )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10)蟹六跪而.二螯( ) (11)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 2.之:A. 青,取之.于蓝( )輮使之.然也( )锲而舍之.( )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3.焉: A.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五、课文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荀子,名,战国末期国人。荀子是孔孟之后著名的家学者,是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人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荀子的著作有______二十卷,共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____,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善用比喻。 (二)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已

(完整版)最新孙权劝学复习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测试题 班次:姓名 一、填空:(6分) 1.司马光, ________(朝代) _______家、_________家。 2.《孙权劝学》选自《》是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遂.()邪.()即更.()卿.()涉.猎()孰.() 三、划分朗读的节奏:(3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四、古今义。(4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今义: 博士古义:今义: 五、重点字词解释(20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治经()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耳() ( ) 6、蒙乃始就学() 7、及鲁肃过寻阳()() 8、卿今者才略() 9、即更/刮目相待()() 10、与蒙论议() 11、孰若( ) 12、非复( )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六、一词多义(6分)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就蒙乃始就学 指物作诗立就 见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七、翻译下列句子。(14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八、回答问题: 1、本文主要写。采用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的。(3分) 2、孙权劝吕蒙读书是因为吕蒙,但起初吕蒙以为理由加以推辞。(用原文填空) 3、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用原文填空)

4、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填空) 5、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2分) 6、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6分)(1)孙权: (2)吕蒙: (3)鲁肃: 7、写出本文出现的两个成语,并解释。(4分) 8、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9、写出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诗句、格言(4分) 10、与“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相照应的成语: 九、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 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十、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注释】①倥偬(kǒngzǒng):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自/以为/在有所益 B.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C.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D.肃/遂拜/蒙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品质。 5、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两种并结合原文说明。(4分)

(完整版)劝学理解性默写(全覆盖)

《劝学》理解性默写正常顺序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5、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6、“,,”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劝学》中说想要别人快速找到自己就“,”即使原本的肢体没发生任何改变,也会有好的效果“,。” 11、《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12、《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14、“”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1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17、《劝学》中点明人要实现自己境界的提升就要不断积累的句子是“, ,。” 1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19.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20、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反之则会取得成功,。”

《孙权劝学》测试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测试题 姓名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是_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 2.司马光,_ ________(朝代)___ _______家、__ _________家。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 遂.()邪.()即更.() 三、划分朗读的节奏: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四、找出句子中古今义不同的词,并解释。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五、重点字词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治经()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耳()( ) 6、蒙乃始就学() 7、及鲁肃过寻阳()() 8、卿今者才略() 9、即更/刮目相待()() 10、与蒙论议() 11、孰若( ) 12、非复( )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六、一词多义 就蒙乃始就学 指物作诗立就 但当涉猎 当卿今当涂掌事 可不可不学 皆有可观者 辞旦辞爷娘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见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七、回答问题: 1、文章写两件事是和。 2、孙权劝吕蒙读书是因为吕蒙,但起初吕蒙以为理由加以推辞。(用原文填空) 3、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用原文填空) 4、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填空) 5、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6、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 (2)吕蒙: (3)鲁肃: 7、写出本文出现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8、“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的态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的态度。采用了的手法来证明。 9、本文主要写。采用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1、写出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诗句、格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