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简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简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简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简案)

七年级上册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结合信息技术,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能准确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喜悦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嫦娥奔月视频,表明古人对神秘月球的无限向往。展示图片重温登月时刻,

开始神秘的登月之旅!

二、新授课。

1、抢答热身篇:①跳读课文,获取重要信息。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自主学习篇: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登月的事件进展。同时明确为什么作者将时间精确到秒。展示并播放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的科学知识。②登月过程的四个阶段。展示图片。③宇航员登月后做的几件事?播放登月视频。

3、重点研读篇:人类登月的意义。

4、美点寻踪篇:选文本中的两三美句,结合恰当的图片进行赏析,进而从中了解本文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特点。

例:“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

“‘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

5、拓展延伸篇:通过图片、动画展示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课外探讨篇:创设情境,布置作业——你对月球知多少?

四、结语。

●板书设计

元素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元素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不明白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要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要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开朗的。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月亮上的足迹

新密市实验初中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号:19) 课题:《月亮上的足迹》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文卫敏蒋晓霞 审核人:课时:1课时时间: 2011年11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过程及意义。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难点: 1、人类登月的过程及意义。 2、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练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自学反馈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溅.落()铁锹.()摄.像()里程碑.()观测.( )海域.()故障.()轨.道() 2、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本文的题目“月亮上的足迹”是一个偏正短语,“月亮上”点明特定的。“足迹”既是指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时留下的脚印,更是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三、课堂助学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1、登月全过程可以分几个阶段? 2、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过程按什么顺序来写? 3、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四、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五、拓展延伸 1、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 2、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写一篇《我驾飞船登月》 3、课外阅读分析。 月球藏秘至今未解 月球透露出的种种信息正在告诉地球上的科学家,月亮上藏着很多秘密,至今人类尚不能解开。 月球什么为味儿?美国“阿波罗17号”宇航员吉恩·塞尔南在说到月球尘埃时说:“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它们散发出一种火药爆炸后的硝烟气息!”月球尘埃看上去像皑皑白雪一样柔软,但却是一种奇异的粉末状。“阿波罗16号”宇航员约翰·扬说:“月球尘埃的味道并不十分糟糕,但很特别。”每个“阿波罗”宇航员都曾经闻到过月球尘埃的气味。月球尘埃是一种黏性物质,能粘在鞋子、手套和其他暴露的表面上。一旦宇航员摘下头盔和手套,他们就能闻到那股令人困惑不已的“月球味”。 宇航员得了“花粉热”。这一特殊的感觉,让“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杰克·舒米特成了首个被记载染上地外花粉热病例的宇航员。舒米特在数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这种东西可以说是来无影去无踪。在首次太空行走后,我取下头盔,结果发现自己对月球尘埃有了一种强烈的反应。我的鼻骨开始肿胀起来,直到数小时后才慢慢消下去。” 不过其他宇航员却没有染上花粉热。对此,舒米特笑着说,他们只不过不想承认罢了。但令人吃惊的是,一旦被送回地球,月球尘埃就不带有任何气味。 月亮表面的环形山仿佛记载着特殊智慧的秘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执行过程中,宇航员曾拍下一些月面环形山的照片。照片透露了一个惊人的信息,环形山上分明有人工改造过的痕迹。例如在戈克莱纽斯环形山的内部有一个直角很规整,每个边长为25公里,同时在地面及环壁上,可以看出明显的整修痕迹。 月球传出的信号令人震惊。“阿波罗15号”宇航员斯科特和欧文踏上月球的土壤时,地面的联系人员十分吃惊地听到(同时录音机也录到)一个很长的哨声。随着声调的变化,哨声中传出了二十个字组成的一句重复多次的话。这来自月球的陌生的语言切断了宇航员同休斯敦的一切通讯联系。此事至今还是一个未解的谜。 月球是地外智能力量的根据地?“阿波罗”2号宇航员曾有过亲身体验。他们的登月舱当时突然坠落,结果地震记录仪竟记录到了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声音只会持续1分钟。这说明月球可能是空心的。前苏联天体物理学家瓦希尼和晓巴科夫曾撰文道:“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产物。十五亿年来,它一直是他们的宇航站。月亮是空心的,在它荒漠的表面下存在着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 总结与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及答案

19、《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自主预习案】 安排学生预习,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过了孩提时代,美丽的月亮一直吸引着我们,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 作者简介 朱长超,当代科普作家。最近出版的《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多科学、多方面的介绍和评述了刚结束的一个世纪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做出这些发现的有关工作者,共分“科学开拓着世界”“科学智慧的光芒”“科学精神的丰碑”等六章共54篇。 背景资料 为了打破前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即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探险计划。“阿波罗”计划是一项宏伟庞大的工程,在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大约有40万人和2万多家公司参加,耗资240亿美元。“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前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本文记叙了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重点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想象训练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炫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2.当堂训练 【拓展检测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áng首挺立轨道椭圆形 小心yìyì铁锹狭zhǎi

2019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精品教育.doc

2019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精品教育.doc

(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 ()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后后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课内阅读 ①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②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在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距离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

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③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 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④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⑤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几个语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201x-202x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月亮上的足迹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 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喊、救、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均速、减速、加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到神往已久 .... 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5点17分40秒,登月舱(安稳、平稳、很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7月21日凌晨 .. 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1.按照原文在短线上选词填空。 2.解释加短线的词语。 (1)凌晨:。 (2)神往已久:。 3.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写了登月前夕哪几个工作程序: 4.这段文字交待了三个关键数字,分别标识三个关键的工程程序,请把两者用连线标出。 7月29日晚上9点23分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上 7月20日上午7点32分从飞船换乘登月舱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中心发来呼叫准备登月 5.“7月21日5点17分40秒”和“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是本文中两个精确到秒的时间数据,这是为什么? 6.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请实话实说。

(二) 一到月球表面, A 和 B 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4个小时。因此,每分每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竖)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 B 从登月舱申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球上。这一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1.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 2.为A和B选择正确的人物。 美国宇航员共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文中A指___________,B 指____________。 3.列举出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事情有哪些?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公里,历时195个小时。

初中语文公开课预习教案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初中语文公开课预习教案《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三、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导入月亮的世界。 2、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

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四、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⑴快速默读课文,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1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1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1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1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1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 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 ——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初中化学优质教案 碱及其性质

10.1碱及其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 4、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药品器材: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牛肉、猪肉、鸡肉、金枪鱼、牡蛎、目鱼、奶酪、米、麦、面包、酒类、花生、薄肠、糖、饼干、白糖等。火腿、鸡蛋、龙虾、章鱼、鱿鱼、奶油、豌豆、鳗鱼、河鱼、巧克力、葱、粉、炸豆腐等。 常见食物的碱性:牛乳、茶、柿子、黄瓜、胡萝卜、萝卜、菠菜、柑橘类、葡萄、芋头、海带、葡萄干、马铃薯、卷心菜、笋、香菇类、油菜、南瓜、豆腐、苹果、梨、香蕉、樱桃等。 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有哪些性质呢? 一、碱有哪些性质 演示1: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与碱的作用 试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 液 pH试纸 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结论:碱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一、什么是碱? 学生:书写NaOH、Ca(OH) 2、Ba(OH) 2 KOH、Cu(OH) 2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 碱的涵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演示2: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 演示实验②: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

1、在2支分别盛有3毫升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入1滴酚酞试液,分别向2 支试管里逐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变成无色。这时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这说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中性。 2、用滴管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蒸发皿中,在小火上烘干,蒸发皿上留下了什么?―――白色的晶体。 化学反应方程式: NaOH + HCI = NaCI + H 2 O 2NaOH + H 2 SO 4 = Na 2 SO 4 + 2H 2 O 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跟硫酸反应生成硫酸和水,氯化钠和硫酸钠都属于盐。像这种碱跟酸作用生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结论:中和反应:碱+酸――盐+水 实质:H++OH-=H 2 O 应用:改良酸性土壤、中和酸过多等 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知道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过程中,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使用指示剂。 演示3: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来完成)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 2=CaCO 3↓+H 2 O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介绍: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提问:二氧化硫排入大气有何危害?)SO 2+2NaOH=Na 2 SO 3+H 2 O 介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皮塞或木塞。 SiO 2+2NaOH=Na 2 SiO 3+H 2 O 介绍: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敞口放置,为什么? CO 2+2NaOH=Na 2 CO 3+H 2 O 演示4: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3毫升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观察有何变化? CuCl 2+2NaOH=2NaCl+Cu(OH)2↓――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FeCl 3+3 NaOH=3NaCl+Fe(OH)3↓――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写作《条理清楚》导学案

★写作《条理清楚》导学案 七()班姓名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言有序,章有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指文章要有条理。条理清楚是写好文章的一个基本要求。 写叙事性的作文,除了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个要素,将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还要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人们说话时有重点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写作文也是说话,也需要我们确定重点,条理清楚地表达写作目的。今天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条理清楚地写作。 ★例:《看云识天气》 【全文中心】: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全文结构】:总-分-总 (一)全文总述:云是天气的招牌。(略写) (二)具体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详写) 1.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1)总述: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分述: ①晴天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②阴雨天的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2.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按照云的不同光彩,把云分成四种:晕、华、虹、霞。 (三)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略写) 【写作顺序】:逻辑顺序 ★例《月亮上的足迹》根据时间顺序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怎样做到条理清楚呢? 六步走:明确中心→取舍材料→定好详略→确定顺序→拟好提纲 ★写作导引资料 1、文章的结构模式 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组织、内部构造。写好文章,要按照文章内容考虑写作的条理顺序,还要处理好文章开头、主体部分和结尾之间的关系,以及选用必要的、恰当的过渡照应方式。结构安排妥贴了,才能使文章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章的结构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总分结构 总分结构,就是文章的开头和主体部分之间就是总分关系。有时也可以把这种结构倒过来安排,先分开说,到最后再总起来说,这样文章的主体部分和结尾之间就是分总的关系。如果把前面两种结构合在一起,那么文章的开头、主体部分、结尾之间就是“总——分——总”的关系了。 写文章要着力写好中心段;写一段文字,就要着力写好中心句。这种起到总说作用的中心段或中心句,放在开头,必能统摄、引领全文或全段;放在结尾,须能总结、概括全文或全段。运用总分结构还要特别重视:分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要花气力去写,写得具体、实在、明白,并注意各项分说内容要与总说相照应。 ②并列结构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与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能够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神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能够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楚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

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能够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能够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能够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现在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能够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考虑题,掌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能够分为几个时期?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详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那么实验室用哪些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呢(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实验活动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学习目标)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桌面上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制取到了氧气,如果要把制得的氧气收集起来还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投影上的这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 【提问】上述收集气体用什么方法(排水集气法)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收集氧气(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解】选择好了药品及装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 45-P 46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活动】点击投影出示七个步骤(学生齐读“查、装、定、点、收、离、熄) 【提问并演示】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个别答)(因时间原因装置气密性已经在课前检查过,此处略)如何组装仪器(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如何装入固体药品注意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注意试管口还要放什么给药品加热前得先干嘛呢(预热)排水法收集什么时候知道集满满了的氧气正放还是倒放 【教师活动】收集好两瓶气体了,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同学们先听好接下来的实验注意事项。我们要接着做的是氧气的性质的检验,先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木炭,在空气中烧得红热,再慢慢放入集气瓶中,注意不能把玻璃片全部拿开,完了再往里面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另一个实验是先把铁丝盘成螺旋状,在下面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 导学案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 【基础演练】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飞跃()梦寐()轨道()人迹罕至() 铁qiāo tuǒ 圆è运chàng 谈 2.下边四组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可望而不可既指令一叶孤舟 B.观测畅谈梦寐小心冀冀 C.合算月壤休斯敦昂首挺立 D.溅落故障平衡相提并论 3.先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然后解释在句中的意义。 ⑴里程碑: ⑵相提并论: ⑶昂首挺立: ⑷可望而不可即:“即”意思是全词意思 是。 ⑸遥遥在望: ⑹一叶孤舟: 【综合运用】 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总能搅动世人的情感,

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相应的题目。 ⑴【科技探月】2019年1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讲话中说:“ 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成就,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壮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壮丽篇章。”中国还将建设空间站,向宇宙世界深处探索,造福于人类。请你结合《月亮的足迹》一文,谈一下你读到这则材料的感想。 ⑵【人文赏月】自古以来,月亮一直牵动天各一方的亲人朋友,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杰作。请你写出连续的借月抒怀的诗文。 ⑶【趣谈识月】请你把知道的月亮别称及相关的神话传说写在下面。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月亮的足迹(节选)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它却在离地球和人类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永远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教案:19、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教案:19、月亮上 的足迹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二、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三、课前准备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四、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五、教学设计1、新课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

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①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b.本文写了一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②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2、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①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事?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②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 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 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第五单元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 学科:语文教师:审核:语文组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学习课时】2 课时 【知识链接】 1、相关知识 人类自从1957年进入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羿的妻子。她因偷吃了长生不老丹,才飞进了月宫,只有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2、作者介绍 朱长超,男,1944年10月生,上海市南汇人。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后又攻读哲学方法论专业,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的研究。主要作品有《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维的历程》、《月亮上的足迹》、《人生的智慧》等50余种,已发表的各类文字在500万字以上。其作品《月亮上的足迹》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七年级上13册第19课。简单的介绍了1969年7月人类第一次登录月球的大致过程。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观测指令合算畅谈 神往里程碑昂首挺立 海域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月亮上的足迹》阅读练习题 人教新课标版

《月亮上的足迹》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7月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_______(喊、救、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_____(均速、减速、加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动发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_____(安稳、平稳、很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他们的成功。 (1)按照原文在短线上选词填空。 (2)解释加线的词语。 ①凌晨②神往已久 (3)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主要写了登月前夕哪几个工作程序? (4)这段文字分别交待了三个关键数字,分别标识三个关键的工作程序,请把两者用连线标出。 7月19日晚9点32分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上 7月20日上午7点32分从飞船换乘登月舱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中心发来呼叫准备登月 (5)“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和“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是本文中两个精确到秒的时间数据,这是为什么? (6)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请实话实说。

参考答案 (1)呼减速平稳 (2)①天快亮的时候②内心向往已久 ③时间地面指挥中心发出登月指令、两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执行登月计划、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登月成功。 (4)略 (5)因为这两个数字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6)略

初一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三篇

初一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三篇 【导语】《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初一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分子的种类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板书)二、应用 1、是非判断题(出示小黑板) 例: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生成了82克二氧化硫。 思路:因为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中氧、硫元素均来自硫单质和氧单质,则二氧化硫中S:O=1:1,即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剩余50克-32克=18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质 量为32克+32克=64克 (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应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 2、自然现象解释 例: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 (说明) 铁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同时有少量的硫和不能燃烧的杂质),煤燃烧主要是其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入大气中,剩下煤灰的质量肯定小于煤的质量。减轻的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具体回答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写出反应表达式,第二根据定律指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第三指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3、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已知A+B=C+D的反应中,A物质18克与若干克B物质 反应,生成了13克C和20克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多少克? 解题思路:因为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所以依照质量守恒定律:m(A)+m(B)=m(C)+m(D),即18+m(B)=13+20 所以m(B)=15克 D、巩固练习(若时间紧可作为作业题) 1、2克氢气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9克水,这句话是否正确? 2、将12.25克氯酸钾和若干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了4.8克氧气,称得固体剩余物质量为10克,则生成物氯化钾 的质量为多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 3、将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 ) A、XY2 B、XY3 C、X2Y3 D 、X3Y2 E、本节小结 今天,我们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F、作业布置 课本70页第1、2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从不同角度认识定律,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篇一: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自主预习一、字词积累 1.易写错的字昂.(áng)首挺立轨.(guǐ)道畅.(chàng)谈小心翼.翼(yì)狭窄.(zhǎi)海域.(yù) 2.易读错的字铁锹.(qiāo)溅.落(jiàn)椭.(tuǒ)圆形 3.重点词语释义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6)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二、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人类自从1957年进人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美国总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开始。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素材积累关于月亮的诗句 (l)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四、结构思路 1969年7月16日:飞船发射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休息 19日晚8点33分:月球在望19日晚9点32分:中心呼叫 7月20日7时32分:和飞船脱离 7月21日11点39分:登上月球 7月22日上午: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返回地球课堂导学【导学探究】问题一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问题二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问题三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探究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提示:从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和说明方法三个方面来说明)【当堂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里程碑.(biē)海域.(yù)椭.圆(suí)B.悬.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