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亮上的足迹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月亮上的足迹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月亮上的足迹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月亮上的足迹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月亮上的足迹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

计(3篇)

导语:《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也可理解为一篇记实报道)。课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船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并指出登月活动的重大意义,这一创举将人类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而激发了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月亮上的足迹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月亮上的足迹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

二、【设计思想】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也可理解为一篇记实报道)。课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船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并指出登月活动的重大意义,这一创举将人类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而激发了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文侧重于记叙,按时间顺序展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尝试快速阅读,准确全面地获取课文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写法等应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资料,并

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自主研究、质疑的学习能力,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或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阿波罗11号”登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探索月球秘密、探月历程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设计一:情景导入

可用大屏幕播放有关“阿波罗号”登月(或费俊龙、聂海胜在神六飞船上的生活片段)的视频,导人新课——能在太空遨游,能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设计二:故事导入

可以用大屏幕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或讲述有关月亮的传说(古诗歌),导人新课——

月亮上的足迹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Mü?亩粒?琳叨?芴寤岬侥堑窃氯??痰木?亩?恰⒌窃鲁晒?蟮南苍靡约白髡叨匀死啻厦鞑胖堑脑廾馈N恼滤??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

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

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

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象 {升空}伟大的壮举

登月人类的智慧

返航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月亮上的足迹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创意说明:教

师指导阅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搜集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 年7 月21 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去共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整体感知

1. 快速默读课文(平均每分钟500 字) ,边读边画出文中表时间人物事件的语句。

提示:大屏幕出示抢答题:时间———人物———事件———

2.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把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看哪一小组画得又快又好?

提示:评出最佳小组,并请学生讲解示意图。

3. 如果用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几个阶段,应怎么概括?

提示: 登月准备—飞向月球—登月成功—登月归来。扣住关键词进行归纳。

4. 大家发现没有,在写登月全过程的时候,用了大量的

数字,时间精确到分秒,在文中画出来,说说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提示: 准确,科学,真实。这也是写实报道的特点。

三、精读赏析

1. 大家看看,宇航员到月球上做了哪些工作? 为什么要做呢?

提示: 在书本上画出, 共六方面。目的是便于科学研究,开发利用月球。

2. 对于这次人类登月的全过程,我们已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当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谈起这次行动时,他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怎样来理解?

提示:“一小步”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显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 有了第一步, 就会有第二

步、第三步。齐背这一句。

四、合作探究

“阿波罗”号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时至今日三十多年,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过。同学们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和设想,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

探讨一下:

1. 就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还有哪些新发现?

2.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 这样做合适吗? 如果让你来设计一种更新的登月计划,你怎样设计?

3. 你还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1. 在小字本上抄下你在本课所积累的词语。

2. 想象作文:假使你驾驶着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 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最新诫子书教案全国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句,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即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书信。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 (1)标记生字注音。 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提示长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4、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4、掌握重要字词 诫:告诫,劝勉。书:书信。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以:用来。修身:修养身心。养德:陶冶德行。 无以:没办法。致远:达到远大目标。广:扩大。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成学:成就。励精:振奋。 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治性:修养 四、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月亮上的足迹

新密市实验初中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号:19) 课题:《月亮上的足迹》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文卫敏蒋晓霞 审核人:课时:1课时时间: 2011年11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过程及意义。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难点: 1、人类登月的过程及意义。 2、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练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自学反馈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溅.落()铁锹.()摄.像()里程碑.()观测.( )海域.()故障.()轨.道() 2、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本文的题目“月亮上的足迹”是一个偏正短语,“月亮上”点明特定的。“足迹”既是指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时留下的脚印,更是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三、课堂助学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1、登月全过程可以分几个阶段? 2、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过程按什么顺序来写? 3、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四、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五、拓展延伸 1、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 2、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写一篇《我驾飞船登月》 3、课外阅读分析。 月球藏秘至今未解 月球透露出的种种信息正在告诉地球上的科学家,月亮上藏着很多秘密,至今人类尚不能解开。 月球什么为味儿?美国“阿波罗17号”宇航员吉恩·塞尔南在说到月球尘埃时说:“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它们散发出一种火药爆炸后的硝烟气息!”月球尘埃看上去像皑皑白雪一样柔软,但却是一种奇异的粉末状。“阿波罗16号”宇航员约翰·扬说:“月球尘埃的味道并不十分糟糕,但很特别。”每个“阿波罗”宇航员都曾经闻到过月球尘埃的气味。月球尘埃是一种黏性物质,能粘在鞋子、手套和其他暴露的表面上。一旦宇航员摘下头盔和手套,他们就能闻到那股令人困惑不已的“月球味”。 宇航员得了“花粉热”。这一特殊的感觉,让“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杰克·舒米特成了首个被记载染上地外花粉热病例的宇航员。舒米特在数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这种东西可以说是来无影去无踪。在首次太空行走后,我取下头盔,结果发现自己对月球尘埃有了一种强烈的反应。我的鼻骨开始肿胀起来,直到数小时后才慢慢消下去。” 不过其他宇航员却没有染上花粉热。对此,舒米特笑着说,他们只不过不想承认罢了。但令人吃惊的是,一旦被送回地球,月球尘埃就不带有任何气味。 月亮表面的环形山仿佛记载着特殊智慧的秘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执行过程中,宇航员曾拍下一些月面环形山的照片。照片透露了一个惊人的信息,环形山上分明有人工改造过的痕迹。例如在戈克莱纽斯环形山的内部有一个直角很规整,每个边长为25公里,同时在地面及环壁上,可以看出明显的整修痕迹。 月球传出的信号令人震惊。“阿波罗15号”宇航员斯科特和欧文踏上月球的土壤时,地面的联系人员十分吃惊地听到(同时录音机也录到)一个很长的哨声。随着声调的变化,哨声中传出了二十个字组成的一句重复多次的话。这来自月球的陌生的语言切断了宇航员同休斯敦的一切通讯联系。此事至今还是一个未解的谜。 月球是地外智能力量的根据地?“阿波罗”2号宇航员曾有过亲身体验。他们的登月舱当时突然坠落,结果地震记录仪竟记录到了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声音只会持续1分钟。这说明月球可能是空心的。前苏联天体物理学家瓦希尼和晓巴科夫曾撰文道:“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产物。十五亿年来,它一直是他们的宇航站。月亮是空心的,在它荒漠的表面下存在着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 总结与反思

2019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精品教育.doc

2019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精品教育.doc

(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 ()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后后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课内阅读 ①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②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在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距离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

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③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 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④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⑤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几个语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诫子书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5诫子书 一、导入新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准确朗读,疏通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全班齐读课文。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淫慢 ..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翻译全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目标导学三: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

初中语文公开课预习教案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初中语文公开课预习教案《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三、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导入月亮的世界。 2、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

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四、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⑴快速默读课文,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1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1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1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1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1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 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 ——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案复习过程

《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到严监生吝啬的形象。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3、激发同学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个片段,我们一起读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关于严监生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监生的意思。严监生家财万贯。 师:昨天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但是清朝时期的语言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不太一样,可能比较拗口。现在就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严监生在临死前想的是什么事? 生:自读课文。 师:哪些同学愿意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把课文读通顺。 生:轮读课文,并纠正字音。 师:通过刚才的自读,轮读,你想想严监生在临死前想的是什么事? 生:灯里有两茎灯芯,太浪费了。 师:我有没有听错,严监生在临死前居然想的是两茎灯芯。一般人在临死前会想什么? 生:亲人,故友…… 师:是呀,两茎灯心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二、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整体感受,揭示文章的描写手法: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细细读课文,你从严监生的哪些表示中感受到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念念不忘这两茎灯芯,请划出描写严监生的句子。 随机出示: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了,登时就没了气。 2、感受严监生“爱钱甚命”的心态: 师:你是怎样感受到的? 预设: 生:严监生病得很严重,我从痰响得一进一出中知道的。

校级公开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殷殷期盼之情。教学中可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并积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和情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顺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法都

写作《条理清楚》导学案

★写作《条理清楚》导学案 七()班姓名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言有序,章有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指文章要有条理。条理清楚是写好文章的一个基本要求。 写叙事性的作文,除了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个要素,将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还要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人们说话时有重点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写作文也是说话,也需要我们确定重点,条理清楚地表达写作目的。今天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条理清楚地写作。 ★例:《看云识天气》 【全文中心】: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全文结构】:总-分-总 (一)全文总述:云是天气的招牌。(略写) (二)具体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详写) 1.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1)总述: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分述: ①晴天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②阴雨天的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2.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按照云的不同光彩,把云分成四种:晕、华、虹、霞。 (三)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略写) 【写作顺序】:逻辑顺序 ★例《月亮上的足迹》根据时间顺序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怎样做到条理清楚呢? 六步走:明确中心→取舍材料→定好详略→确定顺序→拟好提纲 ★写作导引资料 1、文章的结构模式 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组织、内部构造。写好文章,要按照文章内容考虑写作的条理顺序,还要处理好文章开头、主体部分和结尾之间的关系,以及选用必要的、恰当的过渡照应方式。结构安排妥贴了,才能使文章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章的结构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总分结构 总分结构,就是文章的开头和主体部分之间就是总分关系。有时也可以把这种结构倒过来安排,先分开说,到最后再总起来说,这样文章的主体部分和结尾之间就是分总的关系。如果把前面两种结构合在一起,那么文章的开头、主体部分、结尾之间就是“总——分——总”的关系了。 写文章要着力写好中心段;写一段文字,就要着力写好中心句。这种起到总说作用的中心段或中心句,放在开头,必能统摄、引领全文或全段;放在结尾,须能总结、概括全文或全段。运用总分结构还要特别重视:分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要花气力去写,写得具体、实在、明白,并注意各项分说内容要与总说相照应。 ②并列结构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与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能够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神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能够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楚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

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能够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能够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能够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现在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能够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考虑题,掌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能够分为几个时期?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严监生公开课优秀教案

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 2、角色朗读,在品读中感受到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形象; 3、读写结合,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揣摸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以达到对人物性格的了解。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读过的书,学过的课文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请看老师板题:严监生。(生齐读课题,纠正读音“监”应读四声) 监生是人名吗?(请同学们翻开书p133页,出示注释) 2、通过课题下的蓝色方框了解到哪些信息? (了解《儒林外史》和吴敬梓,知道严监生很有钱) 3、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大家看大屏幕。(幻灯片: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请生用一个成语概括你现在知道的严监生。(板书:家财万贯) 4、这个家财万贯的人在临死前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揭题。《临死前的严监生》(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严监(jiàn)诸亲六眷(juàn)两茎(jīng) 4.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范读,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听同学们读得如此投入,你能找出文段中最能表现严监生这个人物性格的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 导学案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 【基础演练】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飞跃()梦寐()轨道()人迹罕至() 铁qiāo tuǒ 圆è运chàng 谈 2.下边四组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可望而不可既指令一叶孤舟 B.观测畅谈梦寐小心冀冀 C.合算月壤休斯敦昂首挺立 D.溅落故障平衡相提并论 3.先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然后解释在句中的意义。 ⑴里程碑: ⑵相提并论: ⑶昂首挺立: ⑷可望而不可即:“即”意思是全词意思 是。 ⑸遥遥在望: ⑹一叶孤舟: 【综合运用】 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总能搅动世人的情感,

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相应的题目。 ⑴【科技探月】2019年1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讲话中说:“ 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成就,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壮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壮丽篇章。”中国还将建设空间站,向宇宙世界深处探索,造福于人类。请你结合《月亮的足迹》一文,谈一下你读到这则材料的感想。 ⑵【人文赏月】自古以来,月亮一直牵动天各一方的亲人朋友,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杰作。请你写出连续的借月抒怀的诗文。 ⑶【趣谈识月】请你把知道的月亮别称及相关的神话传说写在下面。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月亮的足迹(节选)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它却在离地球和人类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永远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教案:19、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教案:19、月亮上 的足迹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二、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三、课前准备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四、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五、教学设计1、新课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

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①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b.本文写了一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②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2、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①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事?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②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

严监生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 2、角色朗读,在品读中感受到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形象; 3、读写结合,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揣摸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以达到对人物性格的了解。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读过的书,学过的课文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请看老师板题:严监生。(生齐读课题,纠正读音“监”应读四声) 监生是人名吗(请同学们翻开书p133页,出示注释) 2、通过课题下的蓝色方框了解到哪些信息 (了解《儒林外史》和吴敬梓,知道严监生很有钱) 3、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大家看大屏幕。(幻灯片: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请生用一个成语概括你现在知道的严监生。(板书:家财万贯) 4、这个家财万贯的人在临死前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揭题。《临死前的严监生》(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严监(jiàn)诸亲六眷(juàn)两茎(jīng) 4.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范读,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听同学们读得如此投入,你能找出文段中最能表现严监生这个人物性格的句子吗(学生说完,画好)下面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

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第五单元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 学科:语文教师:审核:语文组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学习课时】2 课时 【知识链接】 1、相关知识 人类自从1957年进入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羿的妻子。她因偷吃了长生不老丹,才飞进了月宫,只有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2、作者介绍 朱长超,男,1944年10月生,上海市南汇人。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后又攻读哲学方法论专业,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的研究。主要作品有《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维的历程》、《月亮上的足迹》、《人生的智慧》等50余种,已发表的各类文字在500万字以上。其作品《月亮上的足迹》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七年级上13册第19课。简单的介绍了1969年7月人类第一次登录月球的大致过程。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观测指令合算畅谈 神往里程碑昂首挺立 海域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初一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三篇

初一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三篇 【导语】《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初一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板书)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篇一: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自主预习一、字词积累 1.易写错的字昂.(áng)首挺立轨.(guǐ)道畅.(chàng)谈小心翼.翼(yì)狭窄.(zhǎi)海域.(yù) 2.易读错的字铁锹.(qiāo)溅.落(jiàn)椭.(tuǒ)圆形 3.重点词语释义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6)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二、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人类自从1957年进人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美国总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开始。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素材积累关于月亮的诗句 (l)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四、结构思路 1969年7月16日:飞船发射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休息 19日晚8点33分:月球在望19日晚9点32分:中心呼叫 7月20日7时32分:和飞船脱离 7月21日11点39分:登上月球 7月22日上午: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返回地球课堂导学【导学探究】问题一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问题二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问题三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探究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提示:从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和说明方法三个方面来说明)【当堂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里程碑.(biē)海域.(yù)椭.圆(suí)B.悬.挂

【优质课教学设计】临死前的严监生_语文_小学(教学实录试讲稿)

【教学设计】_临死前的严监生_语文_小学_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字词,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 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发挥想象,说一段话, 并人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的内容。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的方法。 4. 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品读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神态动作的句子,揣摩其心理,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节描写的方法 一、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出自古典名著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他的名字叫——严监生。(板书:严监生) 谁来读读。 生:严监生。 师:知道“监生”的意思吗?。 生(读注释):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 师:对,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严监生,何许人也。 出示: 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 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节选自《儒林外史》 师:读。什么感受? 师:严监生的确有钱。一两银子,相当于500 元人民币。所以他的资产我们班所有学生家加起来也 没有他多,我们设想一下,一般情况下,这样腰缠万贯的富翁人在临死前会怎么做? 预设:(我想临死前想着要花很多的钱来办自己的葬礼。他一定忙着分遗产,好让家人过得幸福。他要把钱跟着自己,给自己陪葬。也许他想死,把这笔钱捐出去。) 师:严监生临死前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走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起读课题(板书:临死 前的严监生)。

诫子书教案(人教部编版)

诫子书教案 学习目标 1. 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 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 领会古人思想观念中修身与治学的联系,并将其用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受并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难点:深刻体会修身治学之道,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学法指导: 1. 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 “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 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 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 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朗读练习】3. 用“/ ”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 本文很明显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作者的主要观点为何? 2. 请你谈谈对“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这句话的看法 、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 由文章可见,“静”可谓是把握与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那么它一定不似表面上的意思 那么简单。请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到底该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2. 在《论语》十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修身与治学,在本篇文章中,依然强调的是修身治学,这真是件怪事,为何修身与治学之间联系如此紧密。请同学们关于此话题展开讨论,探讨修身与治学之间的联系,并思考该思想的现代意义。 课堂检测 1. 翻译下列句子,并在翻译过程中体会其深刻内涵。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月亮上的足迹 班级:姓名: 导学目标:1、知记、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法。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体会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内容链接】 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吧叹。 第一课时 【自学导航】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观测()故障()椭圆()海域() 畅谈()飞跃()昂首挺立()小心翼翼()()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课堂目标: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法。 一、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2、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合作探究】 1、在文中划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由此可知登月全过程是按顺序来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 2、按照提示,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人类第一次登月概述(一)

3 ①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②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月震仪。 ③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④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⑤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了电话。⑥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插在月亮上。 4、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 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当堂训练】 1、请工整地把下列词语中注音的汉字和错别字的改正字按序写在田字格中。 观(cè) 海(yù) (chàng)谈昂守挺立一叶狐舟遥遥再望 2、请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雕像在商店里只能躲在一角,在广场就能昂首挺立,所以要让物质有最大的价值,就要选对地方。 B、积分榜上,我们班就像一叶孤舟,班级量化远远落后于其他班级。 C、好不容易爬到了黄山脚下,黄山已经遥遥在望了。 D、百米冲刺了,小明比小强更胜一筹,率先到了终点。 3、宇航员在月球上会遇到困难有 你所知道的我国遨游过太空的宇航员有 第二课时 课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体会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一、自主学习 本文主要叙述的是,你从阿姆斯特朗等宇航员身上看到了的科学品质。 二、语言品味: 1、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