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奥秘复习资料整理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奥秘复习资料整理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奥秘复习资料整理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奥秘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地球起源与演化的传奇(7/8)

1.哪些奇迹凑巧不是地球出现的?(B)

A. 自转轴倾斜了23.4°

B. 有岩石质外壳

C. 身躯不大不小

D. 运行速度很慢

2.月球的年龄比地球(A)

A. 相差无几

B. 小5亿年

C. 小得多

D. 大5亿年

3.现今海洋的水主要是(CE)。

A. 慧星撞击带来的

B. 地球刚形成时就有的

C. 火山喷发出的水蒸汽

D. 从月球上吸引形成的

E. 早期地球收缩时排出的气

4.下列哪几项最不可能成为化石。(BC)

A.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1百万年的石化过程

B. 生物死亡后显露在地表让遗体腐烂

C.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不到1万年的石化过程

D. 生物体本身最好具有骨骼

5.宇宙背景中残留下的热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曾经发生过的证据。(A)

A. 对

B. 错

6.原始地球没有形成地壳,但形成了地幔和地核。(B)

A. 对

B. 错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奥秘(8/8)

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最主要特点是(D)

A. 有三叶虫、海绵、海蜇及一些类似蠕虫的生物

B. 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单一的海洋生物

C. 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

D. 现存生物门类有了各自的祖先

2.下列哪一项不是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的无脊椎动物。(E)

A. 腕足动物

B. 三叶虫

C. 珊瑚虫

D. 软体动物

E. 盾皮鱼

3.为什么前寒武纪的生命演化披上了神秘的面纱?(ABC)

A. 化石记录不多

B. 地层发生严重的变质变形

C. 多数是菌藻类

D. 占了地球历史八分之七的时间

4.澄江动物群令人惊叹的是(ABCD)。

A. 与以前生物稀少贫乏的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 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1000万年

C. 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

D. 出现了巨型食肉动物奇虾

E. 出现了节肢动物、蠕虫和海绵动物

5.常见的珊瑚化石属于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A)

A. 对

B. 错

6.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产氧的生物。(A)

A. 对

B. 错

第三章:生物进化的规律和证据(8/8)

1.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的原因是(B)

A. 运动方式不同

B. 营养方式不同

C. 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D. 细胞结构不同

2.人体具有恒定的体温、胎生、哺乳等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这说明(A)

A. 人类与哺乳动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B. 人类比哺乳动物低等

C. 人类起源于哺乳动物

D. 人类鼻哺乳动物高等

3.关于生物进化的描述哪个是正确的(BCD)

A. 大进化是小进化的基础。

B. 进化可以在生物组织的不同层次上发生

C. 突变、自然选择、迁移以及遗传漂变都能引起居群基因频率变化,它们是小进化的主要因素。

D. 小进化和大进化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无关的进化方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只是研究的领域或研究的途径不同而已。

4.澳大利亚陆地在6600万年前与北方大陆分离,一直保持着地理上的隔离,

与其他大陆动物群的交流被中断。(CD)便成为澳大利亚仅有的地方性哺乳动物类群。

A. 肺鱼

B. 鸵鸟

C. 鸭嘴兽、针鼹等单孔类动物

D. 袋鼠、袋狼等有袋类动物

5.在地质历史时期已知大的集群灭绝在生命史中发生过多次,科学家已经识别

出4大灭绝事件,即晚奥陶世灭绝、晚泥盆世灭绝、晚二叠世灭绝、晚三叠世灭绝。(B)

A. 对

B. 错

6.小进化的本质是:居群基因频率在世代延续中的改变。(A)

A. 对

B. 错

第四章:海陆变迁及古地理演变(8/8)

1.“热点”是指?(D)233

A. 大火山口

B. 大洋中脊岩浆上涌的中心

C. 地幔深部炙热上升的圆筒状物质流

D. 地幔对流的表现形式,相对固定的热源中心

2.在魏格纳等人提出的泛大陆之前,大约13-11亿年前形成的超级大陆为?

(D)

A. 努纳古陆

B. 劳亚古陆

C. 冈瓦纳古陆

D. 罗迪尼亚大陆

3.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是?(ABC)

A. 转换型板块边界

B. 汇聚型板块边界

C. 离散型板块边界

D. 错剪型板块边界

4.海底磁异常条带形成的原因是?(BD)

A. 洋中脊喷出的岩浆成份发生周期性变化

B. 地球磁极的周期性倒转

C. 海底岩石磁化率不均

D. 洋中脊两侧海底不断扩张增生

5.魏格纳认为,各大洲之间曾经有陆桥相连,可以解释生物化石在各大洲的普

遍分布。(B)

A. 对

B. 错

6.喜马拉雅山脉呈锯齿状,是因为在碰撞带上发生了褶皱扭曲。(A)

A. 对

B. 错

第五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8/8)

1.昆明鱼和海口鱼属于(A)

A. 脊椎动物

B. 棘皮动物

C. 古囊类

D. 无脊椎动物

2.下列哪一类既像鱼类又像四足动物?(C)

A. 辐鳍鱼

B. 肺鱼

C. 腔棘鱼

D. 棘鱼

3.脊椎动物中容易保存为化石的部分是(ABD)。

A. 牙齿

C. 皮毛

D. 鳞片

4.羊膜卵的外壳起到的主要功能是(ABCD)。

A. 阻扼细菌对卵的侵害

B. 防止卵受到机械损伤

C. 提供营养

D. 避免卵内的水分蒸发

E. 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5.云南虫可能具有脑和眼睛。(B)

A. 对

B. 错

6.两栖纲迷齿亚纲中的一支最有可能进化出了爬行动物。(A)

A. 对

B. 错

第六章:龙族兴衰(8/8)

1.鱼龙的呼吸方式是:(C)

A. 用鳃呼吸

B. 幼年时用腮呼吸,成年后用肺呼吸

C. 用肺呼吸

D. 幼年时用肺呼吸,成年后用鳃呼吸

2.与哺乳动物相比,恐龙的牙齿称为什么类型?:(A)

B. 异齿型

3.下列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BC)

A. 霸王龙属于蜥臀目

B. 大型的食草恐龙喜欢群居

C. 滥食龙有可能是杂食性恐龙

D. 梁龙是肉食性的恐龙

E. 大型的食肉恐龙喜欢群居

4.蛇颈龙在分类位置上的以下正确的是(BD)

A. 翼龙目

B. 爬行纲

C. 调孔亚纲

D. 双孔亚纲

E. 恐龙总目

5.现在的鸟类也许是由恐龙进化来的。(A)

A. 对

B. 错

6.热河动物群是寒武纪动物群的代表。(B)

A. 对

B. 错

第七章:从龙到鸟的历程(6/8) 1.始祖鸟具有鸟类所特有的(A)。

B. 拇指

C. 腕骨

D. 耻骨

2.在(C),羽毛已广泛存在于食肉性恐龙的许多类群,因此羽毛不能再被作

为区分恐龙与鸟类的标志。

A. 中三叠世

B. 晚白垩世

C. 晚侏罗世

D. 晚三叠世

3.黄昏鸟和鱼鸟的相似点表现在(ACD)。

A. 牙齿

B. 骨质次生颚

C. 方骨

D. 内耳

4.第一例报道的带毛恐龙是(C),属于兽脚类恐龙中的(B)科。

A. 虚骨龙

B. 美颌龙

C. 始祖鸟

D. 中华龙鸟

5.《鸟的起源》一书相信鸟类起源于假鳄类。(B)

A. 对

6.始祖鸟于1861年被命名,标本发现于德国晚三叠世地层中。(B)

A. 对

B. 错

第八章:“绿色使者”—陆生植物的兴起(13/13)

1.下列蕨类植物中,已经灭绝的是?(C)

A. 石松纲

B. 节蕨纲

C. 裸蕨纲

D. 真蕨纲

2.下列植物体中,能够制造有机质的营养器官是?(B)

A. 花

B. 叶

C. 茎

D. 根

3.现在植物界中最高级最繁盛的类群是(A)

A. 被子植物

B. 裸子植物

C. 蕨类

D. 苔藓

4.植物演化阶段中,裸子植物阶段的时限为(C)

A. 太古代之初

B. 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

C. 晚二叠世至

D. 志留纪末到中泥盆世

5.下列植物中,属于已经灭绝裸子植物的是?(BC)

A. 银杏纲

B. 科达纲

C. 种子蕨纲

D. 松柏纲

E. 苏铁纲

6.雌蕊包括哪些部分(ABD)

A. 子房

B. 柱头

C. 花药

D. 花柱

7.角质层的作用有(ABCD)

A. 像人的皮肤一样起保护作用,如防病虫害和微生物的侵袭等。

B. 控制了植物对生活物质的吸收和排出活动

C. 起机械固定作用,使细胞坚固成形

D. 决定性地控制了植物和水的关系

8.苔藓植物由于没有维管组织,所以将其归为低等植物。(B)

A. 对

B. 错

9.单子叶植物大都是木质不发达的草本类型。(A)

A. 对

B. 错

10.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植物开始极度繁盛,成为新生代的重要聚煤阶段。(B)

A. 对

B. 错

第九章:哺乳动物发展“三部曲”(8/8)

1.现代哺乳动物的头骨是(B)。

A. 无颞窝型

B. 合颞窝型

C. 单颞窝型

D. 双颞窝型

2.兽齿类的化石最早见于中生代(D)。

A. 白垩纪

B. 二叠纪

C. 侏罗纪

D. 三叠纪

3.现生哺乳动物的口腔内具有肌肉发达的舌和异型槽生齿,一生脱换(B)次,

分化为门齿、犬齿、(A)和臼齿。

A. 前臼齿

B. 1

C. 后臼齿

D. 2

4.大熊猫在约(A)万年前从熊类祖先分化出来,在(D)时广泛地分布于亚

洲。

A. 2000

B. 始新世

C. 3500

D. 更新世

5.哺乳类形态特征的起源可追溯至晚侏罗世和白垩纪的原始形哺乳动物化石。

(B)

A. 对

B. 错

6.猛犸象在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早期就基本绝灭了。(A)

A. 对

B. 错

第十章:人类的崛起(8/8)

1.直立行走对于人类抵御炎热干旱的气候有什么益处? (B)

A. 空气得以绕身体流动,有助于减少身体的散热面积

B. 有助于减少身体直接暴露在酷热阳光下的面积

C. 有助于减少人体的摄水量

2.最早、最原始的灵长类动物是(B)

A. 阿喀琉斯基猴

B. 普尔加托里猴

C. 达尔文麦塞尔猴

D. 辛普森氏果猴

3.直立人具备的能力:(ABD)

A. 制造简单工具

B. 用火及捕猎

C. 绘制岩画

D. 直立行走

4.晚期智人掌握着许多技能,其中包括(ABCD)

A. 制作装饰品

B. 会绘制岩画

C. 钻木取火

D. 兽皮缝制衣服

5.阿喀琉斯基猴处在眼镜猴类与类人猿分道扬镳的“岔路口”。(A)

A. 对

B. 错

6.人类祖母“夏娃”和人类祖父“亚当”生活在同一时空。(B)

A. 对

B. 错

心得体会-读《地球生命的历程》有感 精品

读《地球生命的历程》有感 地球生命演化的环境思考 ——读《地球生命的历程》有感 地球的起源、生命的出现、恐龙时代、人类的祖先以及冰河时代……我们这颗星球有着太多的谜团等待着去揭示。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对于地球以及地球生命奥秘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可惜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对地球科学的认识还过于肤浅。 长期以来,地球被赋予更多的是神话传说与文学想象,较之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来讲,人类揭开地球科学神秘面纱的步伐是迟缓的。 在《地球生命的历程》一书中,4位当今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基于新近的科学研究成果,用简洁精准的文字和大量精美的景观复原图、照片及图表,生动地展现了地球、地球景观和生命演化历史,为读者开启一段美妙而又令人难忘的探索之旅。 本书第一作者理查德·穆迪是英国金斯顿大学地质学荣誉教授,曾担任英国地质家协会主席,在国际地质界享有盛名。 第二作者安德烈·茹拉夫列夫现为俄罗斯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是古生态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 《地球生命的历程》共分为6章18个小节,分别对应于18个主要的地质时期。 每个小节中,对于一个地质时期重要的地质和生物演化事件进行了详实的叙述。 对于这本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评价说,从宇宙的大爆炸起源,到现代生物多样性的危机;从基础地质概念的介绍,到重要发现和研究的具体过程;小到化石和矿物的形成,大到地球主要圈层和板块的演化;从研究方法的介绍,到著名物种的展现,本书显然是一本综合性强并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书籍。 强调地球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演化历史,是一本好的地史书的核心,本书显然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科学家估计,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

高中地理 存在生命的行星测试题

高中地理存在生命的行星测试题 2019.2 本试卷共4页,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宣布:美国于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这是第一个进入了星际空间的人造天体。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旅行者”1号在发射后的飞行过程中 A.观测到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自转方向全部相同 B.先后穿越了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这些行星轨道面 C.共观测到六次太阳耀斑的周期性活动变化 D.穿越了密集的小行星带 2.目前,“旅行者”1号应位于 A.地月系B.银河系 C.太阳系D.河外星系 3.若“旅行者”1号在今后的飞行过程中发现一颗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可推断该行星 A.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同B.可能存在液态的水 C.大气成分以氮、氧为主D.表面有肥沃的土壤 4.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这些条件被科学家称之为“金锁链条件”。下列有关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中 B.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宜的大气 C.自转周期适中,昼夜温差较小 D.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安全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5.地球的普通性主要表现在 A.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火星、木星很相似,自转周期较短 B.从结构特征看,地球属类地行星,体积质量比巨行星小,比远日行星大

C.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都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D.从结构特征看,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周期适中 6.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体现在 A.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B.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 C.既有公转运动又有自转运动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人类的行星 7.地球的特殊性与地球的宇宙环境稳定有关。其宇宙环境稳定的原因有 ①太阳较稳定②大行星及小行星的公转方向不同 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④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①行星是 A.水星B.金星 C.火星D.木星 9.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智慧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B.昼夜温差相对较大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不受太阳活动影响 10.此时 A.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B.北极地区极光绚丽 C.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D.南极地区出现极昼 11.图中三大行星的共性特征是 A.体积大小相近B.表面温度相近 C.自转周期相同D.公转方向相同 新华社华盛顿2017年8月21日电,当天,美国西海岸的俄勒冈州迎来日全食,美国华盛顿时间(西五区)13时16分,太阳被月亮完全“吞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下列关于日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标准答案整理

第一章:地球起源与演化地传奇() 1.哪些奇迹凑巧不是地球出现地?() . 自转轴倾斜了° . 有岩石质外壳 . 身躯不大不小 . 运行速度很慢 2.月球地年龄比地球() . 相差无几 . 小亿年 . 小得多 . 大亿年 3.现今海洋地水主要是(). . 慧星撞击带来地 . 地球刚形成时就有地 . 火山喷发出地水蒸汽 . 从月球上吸引形成地 . 早期地球收缩时排出地气 4.下列哪几项最不可能成为化石.() .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百万年地石化过程 . 生物死亡后显露在地表让遗体腐烂 .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不到万年地石化过程 . 生物体本身最好具有骨骼

5.宇宙背景中残留下地热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曾经发生过地证据.() . 对 . 错 6.原始地球没有形成地壳,但形成了地幔和地核.() . 对 . 错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演化地奥秘() 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地最主要特点是() . 有三叶虫、海绵、海蜇及一些类似蠕虫地生物 . 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单一地海洋生物 . 一个相当混乱地时期 . 现存生物门类有了各自地祖先 2.下列哪一项不是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地无脊椎动物.() . 腕足动物 . 三叶虫 . 珊瑚虫 . 软体动物 . 盾皮鱼 3.为什么前寒武纪地生命演化披上了神秘地面纱?() . 化石记录不多 . 地层发生严重地变质变形 . 多数是菌藻类

. 占了地球历史八分之七地时间 4.澄江动物群令人惊叹地是(). . 与以前生物稀少贫乏地面貌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 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万年 . 生动地再现了亿年前海洋生命地壮丽景观 . 出现了巨型食肉动物奇虾 . 出现了节肢动物、蠕虫和海绵动物 5.常见地珊瑚化石属于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 . 对 . 错 6.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产氧地生物.() . 对 . 错 第三章:生物进化地规律和证据() 1.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地原因是() . 运动方式不同 . 营养方式不同 . 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 细胞结构不同 2.人体具有恒定地体温、胎生、哺乳等哺乳动物地基本特征,这说明() . 人类与哺乳动物具有较近地亲缘关系 . 人类比哺乳动物低等

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指导教师巫清华茫茫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凡的星球,尽管它小得像宇宙中的一粒沙尘,却拥有着如此复杂的生命。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并未发现还有任何一个星球存在着复杂生命体。那么生命存在的条件到底有哪些?到底存在多少,有多么苛刻的条件才能造出非凡的地球呢?关于地球的特殊性,课本并未做详细的介绍,经过整理资料,笔者发现生命存在必要条件最常见的一共有20 条之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7 点。条件一:存在液体的水 可以说水是生命的一部分,任何生命都需要水,如植物的生长、水生物的生存、动物体内的循环。水的化学特性,恰好支持以碳元素为基础的生命,能在水的这些特性中生存,包括溶解,并传送生命所必须的化学养料。如在生物体内,水可溶解各种营养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等要成为悬浮于水中的胶体状态才能被吸收;水在血管、细胞之间川流不息,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组织细胞,再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水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等。水吸收太阳热能的能力对地球有着关键的影响,水能吸收太阳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水吸收热能的时候不仅能调节温度同样也在储存能量,所以巨大的水体是调节地球表面温度的最关键条件之一。如果地球表面不是现在的“七分海洋,三分陆地”,而是很多人期望的那种陆地多海洋少的格局,那么地球温度也会让人类无法忍受。

条件二:需要一个有氧的大气 大气只占地球直径的1%它由78%勺氮气,21%的氧气和w 1% 的二氧化碳气体等组成。在地球上,氧气和氮气的比例也是至关重要的。氧气浓度过低则会导致呼吸不畅甚至缺氧死亡;氧气浓度过高则会导致氧中毒,严重的将危及生命。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大气层确保了温和的气候,阻挡了各种来自宇宙的有害辐射。并且配合得恰到好处的气体又是液态的水和复杂生命所必须的。 条件三:行星与它的恒星之间有适当的距离一个可住人的行星必须生存在所谓的黄金地带,它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必须恰到好处,水温也要恰到好处。液体的水帮助人类确定了可住人的界线, 如果太热水就会蒸发,如果太冷水就会像今天的火星一样结成冰。在太阳系中可住人的区域是非常狭窄的,只有在远离金星轨道以外到火星以内的环带才可住人,如果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只要再接近5%,地球表面的温度就会过高,达到华氏900 度。相反,如果地球再远离20%就会像火星一样在大气层周围形成二氧化碳的云雾,使它表面进入冰雪和严冬,会消灭一切生命。 条件四:特殊的板块运动 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而这些板块在不断的移动,这种动态的地质有各种调节作用,如地球内部的温度回收碳,将生命必须的元素混合,还有改变大陆的形状,形成高低起伏的地形等。高低起伏的地形对水循环的实现和保持生物的复杂多样性十分重要,保证

通识选修课程“地球历史及其生命进程”的建设

通识选修课程“地球历史及其生命进程”的建设 摘要:高等学校通识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通识选修课程“地球历史及其生命进程”的建设证明,要使通识课程取得实效,就要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等方面抓起,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球科学;人才培养;通识课程;建设 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如果说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通识选修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专门为通识教育目标而设定的课程,也是各大学有较大自主设置权的课程。 目前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在通识选修课程建设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目前各高校的通选课大多是内容简单化了的专业课、概论课,内容专一,缺乏通识性;二是教师存在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仅靠一两个教师很难开出跨学科、综合性、文理渗透的通识教育课程;三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以讲授知识为主;四是教师讲授通识教育课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其中高水平名师讲授通识选修课程者更少。所以,通识课程的“教学”看似容易,要想讲好实则很难。为此,兰州大学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设立了“地球历史及其生命进程”全校通识选修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识选修课程的基本内容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进程”是以地球历史的发展为主线,以板块运动、星球撞击、气候变迁等环境变化对生命所产生的影响为重点,以地球发展历史中的生命进程为关键,将生活在百万至亿万年前丰富多彩的各种生命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图片使他们在引人入胜的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步入史前生命王国,追寻35亿年来地球历史进程及史前生命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把生物渐进式和爆发式的演化模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物演化的奥妙和生物绝灭的突然更令人浮想联翩,从而使学生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地球历史及其生命进程”作为综合型大学通识选修课程非常合适,也有其必要性。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进程”课程内容涉及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环境科学等各个研究领域,并与博物馆学和历史学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传授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备的,并以此激励学生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他们保护地球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探索未来的求知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大气层的形成:我们知道体积和质量越大,产生的引力越大。如果体积和质量太大,所产生的引力就会很大,会使星球表面的大气受到的引力太大而密度很大,不适宜生物的生存。如果体积和质量太小,星球所产生的引力太小,不足以抵抗由于自转引起的向心力,这样星球表面的气体就会被甩出去而形成不了大气层。地球的质量适当,所以能形成大气。 大气组成:地球的大气是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和水组成。 原始大气:地球初步形成时,大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不适合生物生存的需要。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地球大气转化为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大气高空的氧气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合成臭氧,形成臭氧层。臭氧层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可以保护生物不受紫外线的伤害。 二氧化碳和臭氧层的演变、形成: 二氧化碳:大气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几乎都被组合成了碳酸盐岩石,只有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给活着的植物消耗了。现在板块构造与生物活动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到其他场所再返回的不停流动。大气中稳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过温室效应对维持地表气温有极其深远的重要性。温室效应使平均表面气温提高了35℃(从冻人的-21℃升到了适人的14℃);没有它海洋将会结冰,而生命将不可能存在。 臭氧层:在绿色植物尚未出现于地球上以前,高空尚无臭氧层存在,太阳远紫外辐射能穿透上层大气到达低空,把水汽分解为氢、氧两种元素。当一部分氢逸出大气后,多余的氧就留存在大气中。 在此过程中,因太阳远紫外线会破坏生命,所以地面上就不能存在生命。初生的生命仅能存在于远紫外辐射到达不了的深水中,利用局地金属氧化物中的氧维持生活,以后出现了氧介酶(Oxygen-mediating enzymes),它可随生命移动而供应生命以氧,使生命能转移到浅水中活动,并在那里利用已被浅水过滤掉有害的紫外辐射的日光和溶入水中的二氧化碳来进行光合作用以增长躯体,从而发展了有叶绿体的绿色植物。 于是光合作用结合水汽的光解作用使大气中的氧增加起来。大气中氧的组分较多时,在高空就可能形成臭氧层。这是氧分子与其受紫外辐射光解出的氧原子相结合而成的(见大气臭氧层)。臭氧层一旦形成,就会吸收有害于生命的紫外辐射,低空水汽光解成氧的过程也不再进行。于是在低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成为大气中氧形成的最重要原因。这时生命物因受到了臭氧层的屏护,不再受远紫外辐射的侵袭,且能得到氧的充分供应,就能脱离水域而登陆活动。总之,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气中氧出现并逐渐增多起来,动物的出现借呼吸作用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得到调节。 氨气最后逐渐转变为氮气。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1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时训练题 1?科学的推测应该具备的要素有() ①一定的证据做基础②严密的逻辑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④凭空想象 ⑤主观臆断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2013秋?达茂旗校级期末)能够比较科学的解释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学说是() A.自然发生论 B.化学起源学说C .宇宙生命论 D.神创论 3.(2014春?泗阳县校级期中)根据目前的有关资料分析,地球上最初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是() A.原始海洋B .原始大气C.紫外线、雷电等 D.以上各项 4.(2014春?泗阳县校级期中)在美国学者米勒探索生命起源的实验装置中,泵入的混合气 体中绝不能含有() A.甲烷 B.氧气C?氨气D?氢气 5.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6.(2015?新泰市模拟)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②生命起源于陆地③原始大气不含氧气④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 (2013春?黄州区校级期末)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原始海洋的作用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15春?深圳校级期中)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生命起源的实验装置中,生成的主要物质是() A.甲烷 B.氨基酸 C.蛋白质 D.氨 A.为合成有机小分子提供能量 B.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场所 C.使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 D.使地球上的温度逐渐降低 9.有科学家将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物质放在特殊的溶液中,发现这些物质能够浓缩聚集为一个个球状小滴,小滴周围还有类似于膜的边界,并能从外界吸收某些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反应产物也能排出。请问这个实验模拟生命起源的哪一过程 A .形成单细胞生物 B .形成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 C.形成原始生命 D .形成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 10 . (2015 春?黔南州期末)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甲烷等 C.现代地球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D.美国科学家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等有机物11.(2015 春?保定校级期中)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 A.“上帝创造的” B.由“外层空间掉下来的”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_(学案含答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导学案序号:10课题: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型:新授课时:2 主备:初审:终审人:备课时间:5、16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先行自主学习 1、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你了解多少? 2、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各有什么作用? 3、你自己先描述一下生命起源的过程。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4、阅读教材P47--49资料分析1、2、3、完成下列问题。 (1)各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何区别? ②你认为原始地球上有生命吗?为什么? ③根据米勒等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怎么样的推测? ④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由此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5、阅读教材P49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原始大气高温、紫外线简单( ) 地球降温与水蒸气( ) 凝结成雨水流入江河原始单细胞生物( )亿年后,有机物形成( ) (生命起源过程示意图) 三、系统总结 四、生活链接 6、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7、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在地球形成后的多少年() A、10亿年 B、15亿年 C、20亿年 D、30亿年 8、原始大气层里不含()A、氧气B、氢气C、甲烷D、硫化氢 9、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来合成氨基酸的第一位人物是() A、斯巴兰让尼 B、巴斯德 C、米勒 D、孟德尔 10、原始的生命起源于() A、原始的大气层 B、原始的河流 C、原始的海洋 D、原始的高山 11、关于科学推测,正确的叙述是() A、科学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 B、科学推测需要严密的逻辑 C、科学推测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D、以上三项都需要

地球上生命的形成过程

生命的形成过程 在40亿年前的地球水环境中,原子组合成分子,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体,而且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已聚合了极多的星际有机分子,这些分子组合成大分子,利用彼此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来寻找合适的组合对象.大分子、分子、原子三间也是依靠彼此形成的力场来寻找合适的组合对象,形成新的复杂四力平衡体,其中引力场起到远距吸引作用(5-20个原子直径),这也就限制了大分子在大范围获得所需的组合对象,因此大分子彼此组合成一种能移动的组织形式,即最原始的海洋微生物.能移动的大分子团主要采用定向释放电磁力的方法,逐渐发展成能在水中游动的原始组织,因此它们能获得大量所需的食物(四力平衡体),并在体内积存了一些分子,这些分子在原始微生物母体力场导引下,组合成与母体相似的新微生物,这些原始微生物实质上就是一些复杂大分子团形成的四力平衡体,这也是生物基因复制的雏形. 这些大分子团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蛋白质与核酸的聚合体,只是多种氨基酸、核苷、磷酸、碳水化合物及其它一些有机小分子的无序聚合体,当核苷和磷酸组成成核苷酸,并逐渐形成核苷酸链,这些核苷酸链形成的力场就对周边的氨基酸形成力场束缚作用,进而组装出肽链.或者先由多种氨基酸组合成肽链所形成的力场对周边的核苷酸形成力场束缚作用,进而组装出核苷酸链,随着形成的肽链和核苷酸链越来越长,分子量越来越大,最终形成核酸和蛋白,核酸与蛋白的形成是彼此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同时产生的. 上述“大分子团”就相当于团聚体或类蛋白微球,只不过其中有机

物成分更复杂一些,除了多种氨基酸外,还有构成核苷酸链的组件(核苷、磷酸)及一些如碳水化合物之类的有机分子. 有机生命的产生过程大致分为三步:先是原始地球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机物质(碳氢化合物及其最简单的衍生物),二是在第一步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糖、核苷酸、氨基酸)和它们的聚合物多糖、核酸和蛋白质,以及其它有机物质,三是随着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上述物质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最后产生具有新陈代谢特征、能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的原始的有机生物. 在各种“类太阳系”的类地行星上,其拥有的碳、氢、氧、氮、硫、磷等有机生物演化必需的化学元素都是相同的,地球有机生物的演化模式在其它类地行星上也适用,那些外星有机生物必然经历从RNA到DNA,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演化过程.因为在36—40亿年前的地球上,各种有机生物进化繁演模式之间进行着激烈地竞争,最终是最具适应力的RNA繁演模式胜出,这种模式从单一的源扩展到全球,其它有机生物繁演模式被淘汰.也就是说,地球上最初的有机生物繁演模式是最佳的,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到宇宙中其它类地行星上;当然,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种类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类地行星环境各有不同,有机生物此后的演化之路是大相径庭的,特别是在DNA的基因编码与蛋白质种类上是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 各种生物DNA中都有很多不表达的、似乎无用的基因,但生物的进化是非常注意节约的,在生物体最重要的部位(DNA)却有如此多的无用之物,这是不合常理的.笔者认为,这些“无用基因”实际上是“备用基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答案整理

第一章:地球起源与演化得传奇 1.哪些奇迹凑巧不就是地球出现得?(B) A、自转轴倾斜了23、4° B、有岩石质外壳 C、身躯不大不小 D、运行速度很慢 2.月球得年龄比地球(A) A、相差无几 B、小5亿年 C、小得多 D、大5亿年 3.现今xx得水主要就是(CE)。 A、xx撞击带来得 B、地球刚形成时就有得 C、火山喷发出得水蒸汽 D、从月球上吸引形成得 E、早期地球收缩时排出得气 4.下列哪几项最不可能成为化石。(BC) A、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1百万年得石化过程 B、生物死亡后显露在地表让遗体腐烂 C、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不到1万年得石化过程

D、生物体本身最好具有骨骼 5.宇宙背景中残留下得热辐射就是宇宙大爆炸曾经发生过得证据。(A) A、对 B、错 6.原始地球没有形成地壳,但形成了地幔与地核。(B) A、对 B、错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演化得xx 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得最主要特点就是(D) A、有三叶虫、海绵、海蜇及一些类似蠕虫得生物 B、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单一得海洋生物 C、一个相当混乱得时期 D、现存生物门类有了各自得xx 2.下列哪一项不就是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得无脊椎动物。(E) A、腕足动物 B、三叶虫 C、珊瑚虫 D、软体动物 E、盾皮鱼 3.为什么前寒武纪得生命演化披上了神秘得面纱?(ABC) A、化石记录不多

B、地层发生严重得变质变形 C、多数就是菌藻类 D、占了地球历史八分之七得时间 4.澄江动物群令人惊叹得就是(ABCD)。 A、与以前生物稀少贫乏得面貌形成了鲜明得对比 B、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1000万年 C、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得壮丽景观 D、出现了巨型食肉动物奇虾 E、出现了节肢动物、蠕虫与海绵动物 5.常见得珊瑚化石属于四射珊瑚与床板珊瑚。(A) A、对 B、错 6.蓝细菌就是地球上最早产氧得生物。(A) A、对 B、错 第三章:生物进化得规律与证据 1.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与原始单细胞得原因就是(B) A、运动方式不同 B、营养方式不同 C、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D、细胞结构不同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一、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2.自身条件:①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②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前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③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有一定相关性。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4.在两级地区出现极光。 考点二地球的自传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与周期 1.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的速度 ? (1)除南北两极外,地球自转时球面上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相同,约为15°/h。这是因为地球自转360o所用时间约为24小时。 (2)自赤道向两极,纬度越高,自转半径越小,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线越小,即线速度越小。 ①地表任一纬度线速度:Vφ=2∏RCOSφ/24 ②自地表h高度上线速度:Vφ=2∏(R+h)COSφ/24 (3)在南、北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 3.周期: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现象 2.地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3.时间计算: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东面的时间较早。 (1)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 (2)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 (3)时间与经度的计算模式——求某地的时间或经度,需要确定一条经线的经度和时间,如下图:在四个量中,往往要确定三个量是已知的,即根据每15°相差1小时或每1度相差4分钟可求出任一个。 ? (4)时区数与中央经线度数的求算:经度数除以15,余数小于7.5度,时区数即为得数;余数大于7.5度,时区数即为得数加1。时区数*15即为中央经线度数。 4.两个日期的划分 (1)日界线 (2)两个日期划分:180度经线和地方时为0:00的经线 三、航天发射中心场址选择 1.位置:地球上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为了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加大发射的推动力,发射场地纬度越低位置越优越。 2.方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借助于地球运动惯性的航天器的发射方向一般应朝向东方。 3.天气:多选在气象条件较稳定、云雾天较少的地区,因为晴天多,空气透明度好,有利于跟踪观测。 4.时间:一般选在夜间,因为夜晚发射升空时,地面光学跟踪测量设备易于捕捉跟踪目标。 5.地形:地形开阔地区较理想,便于对卫星的踪观测。地势较高较为理想,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

生命演化历程

生命演化历程 生命演化历程纪录地球上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条目中的时间表,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所做的估算。 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之间,获得并传递新性状的过程。并解释长时段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与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经历数十亿年的演化与物种形成,现在的各物种之间皆由共同祖先互相连结。 冥古宙 时代事件 45.7亿年前地球从环绕早期太阳旋转的吸积盘之中形成。 45.33亿年前依大碰撞假说,原始的地球与忒伊亚相撞,在原始地球周围产生一个环,这个 环在数百万年之后形成月球。重力的拉扯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建立了地球生 命的形成环境。[1] 41亿年前地球表面温度降低使地壳得以凝固,大气与海洋形成。[2] 40亿年前最早生命的出现,可能是源于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分子。这些生命的繁殖所需要的资源有限,所以不久之后便开始竞争。由于天择青睐在复制上更有效率 的分子,因此DNA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复制物。之后它们开始在膜内发展,这 些膜拥有更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环境,形成了原始的细胞。此时大气中尚未有自 由的氧气存在。 39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地球、月球、火星及金星受到小行星及彗星(微行星)撞击的高峰期。连续的干扰可能诱发生命的演化(参胚种论),海洋被完全煮沸。[3] 细胞以及原核生物出现。这些都是化能生物: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及氧化无机物 来抽取能量。后来原核生物演化了糖酵解,从如葡萄糖的有机物释出能量。糖 酵解产生了现今所有生物都用到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来临时储存能量。太古宙 时代事件 35亿年前最后共同祖先出现,细菌及古细菌分裂。细菌发展了光合作用的原始模式,但最初不会产生氧。这些生物透过电化学梯度产生三磷酸腺苷。 33亿年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菌出现,它们以水为还原剂,并排出氧。氧首先将海洋中的铁氧化,产生铁矿石。氧在大气层的浓度上升,对很多细菌都有毒。 元古宙 时代事件 25亿年前一些细菌演化到有能力去使用氧来有效的从有机物中抽取能量。差不多所有生物都用相同的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来使用氧。"runawayicehouse" 效应[4]造成休伦系冰期。[5] 21亿年前更多复杂的细胞出现,包括有细胞器的真核生物。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古细菌。大部份有细胞器的都可能是从共生细菌衍生而来:粒线体会用像现今 立克次体般从有机物抽取能量,而叶绿体则从光及有机物合成能量。这是 共同演化的例子。 12亿年前出现有性生殖,引发更快的演化。[6]大部份的生命于海洋及湖中出现,一些蓝菌已经生活在湿润的泥土中。 10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出现,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藻及海苔。[7]

【公开课教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

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

高中地理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新人教必修

考点2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读下表,完成(1)~(2)题。

(1) A.金星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B.水星公转方向自东向西 C.水星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D.金星表面平均温度比水星低 (2)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原因是( ) ①地球上有水,其他行星上没有水②地球上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③地球上的温度在100℃以下,利于形成分子④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适中是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基础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C (2)D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天体M可能是( ) A.月球或水星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D.火星或土星 2.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1.B 2.C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在下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条件B.恒星质量 C.行星体积D.大气成分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恒星质量影响恒星与行星的距离,而距离决定了行星的温度。 每道试题20分,总计100分 当前各国新一轮空间竞争正向深空拓展,被称为“袖珍地球”的火星正成为新一轮空间竞争的焦点。由于各国在空间探测中一般遵循“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受益”的原则,多位专家预言,在未来几个世纪内,各个发达国家将在火星开发中掀起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分析下表,完成1-2题。 1. A.重力加速度大小 B.公转周期长短 C.表面温度高低 D.昼夜交替周期长短 【答案】D 【解析】由表可知,火星与地球最接近的是自转周期,自转周期的长短决定着昼夜交替周期的长短。2.人类深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的原因是( ) A.有生命存在 B.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C.有昼夜交替 D.是八大行星中与地球自然环境最相近的行星 【答案】D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答案整理

第一章:地球起源与演化的传奇(7/8) 1.哪些奇迹凑巧不是地球出现的?(B) A. 自转轴倾斜了23.4° B. 有岩石质外壳 C. 身躯不大不小 D. 运行速度很慢 2.月球的年龄比地球(A) A. 相差无几 B. 小5亿年 C. 小得多 D. 大5亿年 3.现今海洋的水主要是(CE)。 A. 慧星撞击带来的 B. 地球刚形成时就有的 C. 火山喷发出的水蒸汽 D. 从月球上吸引形成的 E. 早期地球收缩时排出的气 4.下列哪几项最不可能成为化石。(BC) A.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1百万年的石化过程 B. 生物死亡后显露在地表让遗体腐烂 C.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不到1万年的石化过程 D. 生物体本身最好具有骨骼

5.宇宙背景中残留下的热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曾经发生过的证据。(A) A. 对 B. 错 6.原始地球没有形成地壳,但形成了地幔和地核。(B) A. 对 B. 错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奥秘(8/8) 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最主要特点是(D) A. 有三叶虫、海绵、海蜇及一些类似蠕虫的生物 B. 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单一的海洋生物 C. 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 D. 现存生物门类有了各自的祖先 2.下列哪一项不是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的无脊椎动物。(E) A. 腕足动物 B. 三叶虫 C. 珊瑚虫 D. 软体动物 E. 盾皮鱼 3.为什么前寒武纪的生命演化披上了神秘的面纱?(ABC) A. 化石记录不多 B. 地层发生严重的变质变形 C. 多数是菌藻类

D. 占了地球历史八分之七的时间 4.澄江动物群令人惊叹的是(ABCD)。 A. 与以前生物稀少贫乏的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 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1000万年 C. 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 D. 出现了巨型食肉动物奇虾 E. 出现了节肢动物、蠕虫和海绵动物 5.常见的珊瑚化石属于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A) A. 对 B. 错 6.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产氧的生物。(A) A. 对 B. 错 第三章:生物进化的规律和证据(8/8) 1.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的原因是(B) A. 运动方式不同 B. 营养方式不同 C. 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D. 细胞结构不同 2.人体具有恒定的体温、胎生、哺乳等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这说明(A) A. 人类与哺乳动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B. 人类比哺乳动物低等

(完整版)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自测题及答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自测题及答案 基础巩固 1科学地进行推测时不能() A.有确凿的证据B.凭空想像 C.有严密的逻辑推理D.有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2关于生命起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C.现代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D.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 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B.火山熔岩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C.紫外线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D.原始地球表面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4米勒等科学家通过实验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能组成蛋白质的一种有机物,这种有机物是() A.脂肪B.氨基酸C.葡萄糖D.基因 5根据米勒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的推测是() A.原始的生命可能来自其他星球 B.原始地球上存在着原始生命 C.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D.以上三个选项都是 6有人根据从宇宙探测获得的资料推测,火星上有可能存在着较低等的生命类型,推测的依据是() A.火星上存在游离氧气 B.火星上有丰富的氨基酸 C.火星上存在DNA

D.火星上存在着水 7下图为意大利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斯巴兰让尼实验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汤需要加热沸腾,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组烧瓶中为什么有微生物生成?________,通过甲、乙两组实验结果的对比,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与我们学过的巴斯德________实验相似。 能力提升 8根据科学家的推测,46亿年前的地球所没有的现象是() A.雨雪现象B.熔岩横流 C.火山喷发D.电闪雷鸣 9原始大气,经宇宙射线、紫外线等作用,形成的物质是() A.简单的无机物质B.简单的有机物质 C.复杂的无机物质D.复杂的有机物质 10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产生() A.有机大分子B.原始生命 C.原始单细胞生物D.有机小分子

生命的历程教案

生命的历程 教学内容:教材2--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过程与方法 1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教学重点 对比化石四个时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对化石四个时期的信息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1课件2相关知识,神创论的相关故事,四个时期的资料,四时期的表格 教法 1讲解法 2创设情境 3提问法 学法 1自学

2小组合作 教学流程 环节一“阅读引入” 过渡: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今天要上一节科学课,你们喜欢科学课吗 生:喜欢 师:那准备好上课了吗 生:好了 师:上课…… 师:ppT2请孩子们翻开书第一页阅读单元页中的诗,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 生:生命缘何起 师:点评:你的问题很有科学性/你和我有一样的问题/你思考的角度很特别 师:最古老的生命痕迹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我们能在ppT3在浩瀚的海洋、广袤的陆地上和辽阔的天空中到处存在生命,生命缘何起呢在这慢慢的历史长河中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呢ppT4今天的们就来探究生命的历程 板书“生命的历程” 师:ppT5请孩子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目标: 1两个生命起源的论点 2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3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4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生:阅读目标 师: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生命缘何起生命怎么来的吗 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