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以外有生命吗》学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以外有生命吗》学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以外有生命吗》学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以外有生命吗》学案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一些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2.了解人类对探索地外生命的一些活动。

3.进一步增强了解宇宙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学习重难点】

1.小组合作,共同收集、整理分享资料。

2.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未知事物。

【学习过程】

一、独学

你认为有外星人吗?

二、组学

(一)科学辩论

认为有外星人的同学占%,认为没有外星人的同学占%。

(二)提出假设、科学探究

1.在银河系中假设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

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每100个恒星中可能存在一个有外星人的恒星系,那么在银河系1000亿个恒星中,存在外星人的恒星系有多少个呢?

我的计算结果:

(再以1/1000的可能性假设;以1/1亿的可能性假设、以1/100亿的可能性假设、以1/1000亿的可能性假设。)

(三)介绍科学家的观点

观点1:认为有外星人。

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有外星人,他们已经行动起来向其它星球发送了地球的名片,寻找外星

人。

观点2:认为没有外星人。

另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没有外星人,他们认为所谓外星人其实是人们由于心理或生理因素造成的错觉或幻觉,可能是飞机、气球,也可能是云块、球状闪电等物体。

思考:地球人对地外生命的研究情况:发射出去的探测器携带了关于人类的那些信息?你觉得应该将地球的哪些信息告诉外星人?

三、检测巩固

1.()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行星。它的()很高。

2.站在()星上,你会感觉它与地球有几分相似,但比地球()得多。

3.有科学家认为,火星表面的岩石是由几十亿年前的()留下的。

4.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地球以外的星球上有()存在,但是人们还是做出了种种()和()。

四、目标回顾

1.知道一些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2.了解人类对探索地外生命的一些活动。

3.进一步增强了解宇宙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天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先请大家猜个谜语,“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这是什么东西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就是空气。首先大家先想一想: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自主学习 拿出一个纸团,我如果把纸团放进水里,纸团会湿吗? 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现在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纸团并没有湿,怎么回事呢? ②如果有的同学想试,可以让学生多试几次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会吹气球?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 由学生来验证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提醒:杯子要竖直放入水槽中 前后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

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年班座号姓名 一、填空 1、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2、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3、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5、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6、(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7、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8、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9、(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2、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3、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5、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6、一个听力有障碍的人;骂他几句也没关系;反正他听不到. (×) 7、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对话必须用无线电话. (√) 8、每个人都会制造噪音;我们应该养成在公共场所低声交谈的习惯.(√) 9、1816年;英国医生兰尼克利用声音传播发明了听诊器.(×) 三、连线题 把人耳的各主要部分名称与它们的功能用线连接起来. 外耳道产生振动 鼓膜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耳蜗产生听觉 听神经收集声音 大脑把振动转变成大脑能识别的声音信号

(1对4, 2对1, 3对5, 4对2, 5对3 )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期末试卷 年班座号姓名 一、填空 1、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就越(). 2、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冷空气会(). 3、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的原理制成的. 4、空气总是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 5、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 6、()、()、()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7、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 8、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9、摩擦、()、敲击、()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2、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3、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5、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6、一个听力有障碍的人;骂他几句也没关系;反正他听不到. () 7、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对话必须用无线电话. () 8、每个人都会制造噪音;我们应该养成在公共场所低声交谈的习惯.() 9、1816年;英国医生兰尼克利用声音传播发明了听诊器.() 三、连线题 把人耳的各主要部分名称与它们的功能用线连接起来. 外耳道产生振动 鼓膜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耳蜗产生听觉 听神经收集声音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空气 一、空气的性质 一、填空题: 1、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但是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二、实验回答: 1、把一团纸紧塞在杯低,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 答:纸团不会湿。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 2、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 答:气球吹不大。因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只有在瓶子上扎些小孔,才能吹大气球。 3、将两只充满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答:刺破气球的这边翘了起来。说明空气有质量。 4、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脸上觉得有风吹过来,凉凉的,还听到“嘶-嘶”的声音。说明空气会流动。 5、用手压袋子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在用力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看到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 答:用手压,手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往上顶。再用力压,发现袋子被压下去了一点,松开手后,袋子有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是因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6、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答:①给自行车轮胎充气②篮球、排球、皮球充气③玩空气枪④气垫船等。三、设计实验: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问题喷气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是否有关? 假设喷气气球充气越多,它跑的距离越远。 步骤1、用绳子穿过吸管,把绳子绷直。 2、用气筒分别给两个气球打气,一个的打得多点,一个少点,拧紧口。 3、用胶带把打过气的气球固定在吸管上。 4、同时放开两个气球,比谁跑得远。 结论喷气气球充气越多,它跑的距离越远。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2、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简单机械:机械式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 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课后反思】 1.2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T),冷空气会(下降J )。 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冷热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C)、(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温差大,降温快。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7、(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8、真空状态下,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备课人:邱从超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空气 1 、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 、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3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 、(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 ),冷空气会(下降↓ )。 5 、(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 、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 、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 、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 、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 、(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 、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 、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冷热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 )、(华氏度)作单位。 2 、(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 、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温差大,降温快。 4 、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 、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 、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7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8 、真空状态下,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课|教科版

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对机械和工具单元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形成知识链。 2、通过练习,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知识,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 3、让学生通过讨论、反馈在形成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复习重点: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复习难点:知识的运用。 教具准备:课件、练习题卡 复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六年级科学的全部知识,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系统的复习一下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己先浏览一遍目录,回忆一下这个单元学了哪些简单机械。 二、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整理出学过的简单机械。 2、复习每课的知识点。 3、重点复习各类机械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杠杆尺左边第1格挂4个勾码,杠杆尺在()情况下不会平衡。A.第2格挂2 个勾码B.第4格挂1个勾码C.第3格挂2个勾码 2、水龙头应用的简单机械是()。 A、杠杆 B、斜面 C、轮轴 D、滑轮

3、最早发现杠杠和滑轮使用原理的科学家是() A 、牛顿B、阿基米德C、亚里士多德 4、“称砣虽小,却压千斤”,是利用了()的原理。 A、轮轴 B、斜面 C、杠杠 5、自行车上综合利用了 ( ) 等机械原理。 A、斜面 B、斜面、轮轴 C、杠杆、斜面、轮轴 D、杠杆、滑轮 6、下面哪种杠杆用起来最省力。() A、B、 C 7、旗杆顶部、窗帘顶部安装的滑轮属于() A、定滑轮 B、动滑轮C滑轮组 8、下列哪种情况能平衡()。 A B C 9、下列物品中,应用斜面原理制成的是()。 A、跷跷板 B、楼梯 C、螺丝刀 D、扳手 10、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拧起来就越() A、费力 B、省力 C、既不费力也不省力 11、下列哪种情况最省力()。 A. B. C. 12、我们曾用螺丝刀为工具来做一个“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这时的螺丝刀就是()的机械。 A、轮轴 B、杠杆 C、滑轮 二、判断题 1.使用轮轴时,轮越大越不方便,也就越费力。() 2.锥子、擀面杖没有支点,所以不是杠杆类工具。() 3.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 4.自行车的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5.斜面都能省力。() 6、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只使用省力杠杆。() 7、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相同的科学道理。() 8、小杆枰也是一个杠杆类工具,制作小杆枰时,要固定好提绳的位置,不然,做出来的小杆枰就不能准确称出东西,提绳的位置实质就是杠杆支点的位置。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空气 1.空气的性质 一、填空题: 1、空气是(混合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但是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水能看得见,空气看不见)等。 二、实验回答: 1、把一团纸紧塞在杯低,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答:纸团不会湿。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 2、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答:气球吹不大。因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只有在瓶子上扎些小孔,才能吹大气球。 3.将两只充满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答:刺破气球的一边翘了起来。说明空气有质量。 4、用手压袋子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你看到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 答:用手压,手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往上顶。再用力压,发现袋子被压下去了一点,松开手后,袋子有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是因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5、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答:①给自行车轮胎充气②篮球、排球、皮球充气③气枪④气垫船喷雾器等 三、设计实验: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问题喷气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是否有关? 假设喷气气球充气越多,它跑的距离越远。 步骤1、用绳子穿过吸管,把绳子绷直。2、用气筒分别给两个气球打气,一个的打得多点,一个少点,拧紧口。3、用胶带把打过气的气球固定在吸管上。4、同时放开两个气球,比谁跑得远。 结论喷气气球充气越多,它跑的距离越远。 2.热空气和冷空气 一、填空: 1.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2.热空气上升的原理:三国时,诸葛亮发明了“孔明灯”。1783年,成功制造出载人的热气球。 二、实验回答: 1.空气是无色的气体,看不见,摸不着。在课堂上,我们想到观察空气流动的办法有?答:①把手放在点燃的蜡烛上方。(手感觉到蜡烛火焰上方有股热气往上冲) ②将纸蛇放在点燃蜡烛的上方。(纸蛇转动起来。蜡烛上方的空气受热上升, 引起纸蛇转动。) 2.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用实验证明。 答:①在木棍的两端各挂一个纸杯保持平衡②用燃烧的火柴烤热一端纸杯内的空气。 ③移开燃烧的火柴,不再平衡,发现被烤热的纸杯这端轻,上升,冷的那端下降。说明: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冷空气重会上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

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答案及试题

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及试题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第一单元: 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 (大)。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 誉。第二单元: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6、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7、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8、(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9、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10、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11、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12、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1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14、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15、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 体)。 16、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例如(油)吸热和散热比水快;(金属片)吸热和散热比纸板快。 17、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 18、同一种物质,(深色的)比浅色的吸热和散热(快)。 19、(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0、(云)、(雾)、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1.小草和大树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植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态的植物呀?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总结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空气 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冷热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温差大,降温快。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7、(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8、真空状态下,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9、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再提起一次重盖。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1)

2020新教材苏教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套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 给动物分类 2 鱼类 3 鸟类 4 哺乳类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5 运动与位置 6 不同的运动 7 运动的快慢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8 力与运动 9 弹力 10 摩擦力 11 浮力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12 点亮小灯泡 13 导体和绝缘体 14 电路暗箱 15 生活中的电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16 常见的岩石 17 认识矿物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1《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脊椎,体验脊椎特点。 3、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珍贵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给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世界》片头视频,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2、进一步提问: 你去过动物园吗? 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展示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 区的? 归纳: 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观看视频,回 答 看图回答 交流 从视频和旅游等 方面入手,让学 生知道动物的种 类很多,应该进 行分类。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 1、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提示:首先确定分类标准。 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小组内确定标 准给动物分类 给动物分类需要 一定标准。按不 同标准会有不同 分类。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写出鱼的外形的共同特征。 1.身体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2.头骨与躯椎间缺乏颈部,头部不能灵活转动。 3.体形多呈流线型.在水中游泳减少水的阻力。 4.以鳃进行呼吸,靠口的开关,鳃弧的张缩一促使水的通入与流出。 5.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 6.身体颜色是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7.身体两侧有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 画出你观察到的鱼的外形,并标注出鳃和鳍。

研究鸽子的羽毛。 我的发现对鸽子的作用观察正羽 正羽外形优美,比较宽大, 摸上去比较光滑,中间有 一根坚硬的、粗壮的羽轴。 利于鸽子的飞行和掌握身 体的平衡。 剪断正羽羽根后发现羽根里面是空的。减轻重量 在正羽上滴水后水不会被吸收。 防水,防止羽毛被水沾湿, 影响飞行。 用放大镜观察绒羽 绒羽看上去比较细小,摸 在手上比较柔软。 保持体温,减少热量散失, 抵御寒冷。 将这些鸟喙与它们各适合吃的食物连线。

研究哺乳动物。 写出下面动物的运动方式,以及一两种有相同运动方式的哺乳动物名称。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5.运动与位置 辨别教科书图片中哪些物体在运动 (汽车)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草地上的两个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自行车与骑手)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公路)位置发生了变化; (河里的鸭子)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河岸)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河边小路的乌龟)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草地上的两个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天空中的老鹰)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白云)位置发生了变化。 6.不同的运动 用简单的图示表示下面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

六年级科学上册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 教科版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 2、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全 册 教 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 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2、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2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 2、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②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示)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2)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 (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