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期划分训练理论入门

周期划分训练理论入门

周期划分训练理论入门
周期划分训练理论入门

周期划分训练理论入门

马克·R·格鲁苏博士(美)

一、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在为众多的活动制订计划,并且发现通过制订专门的计划能够使这些活动进行得更加满意和顺利。例如,在假日驾车旅行走亲访友需要查看交通图决定最佳路线、绕过正在建设或可能耽搁行程的路段、选择最佳停靠站(过夜旅馆、餐馆等),以及决定旅行路程和时间等。

其它常见的计划例子包括教师制订的日常授课计划和单元计划、公司制订的商务计划,以及学生为满足他们专业学习和研究需要所选择课程的学习计划。

上述的情况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具有明确的最终目标、了解或能够确定中间环节、达到最终目标的方式不只一个,以及人在执行计划过程中需要监控、并且能够调整许多细节。

在人们进行运动训练的努力过程中,精心计划的价值和效能已经得到广泛地认识。当一个运动员或运动队在为全年最重要的比赛取得最佳成绩而努力的过程中,计划的用途和必要性就愈加明确了。为比赛成功制订出一个计划,要比靠运气取得最佳成绩,或在最重要的比赛前或后达到最佳成绩,具有更加理想的结果。

认识到拥有一个训练计划极其重要,就必须在训练过程开始前制订计划。对于计划训练过程的需要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直至今日在许多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中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田径运动各个年龄组,从青少年到奥运选手和职业运动员中,这种情况仍然存在着。

训练周期划分,是在田径运动中以取得最佳培养效果和成绩能力为目标,所进行计划过程的专门理论。这种理论起源于苏联,由L.P.马特维也夫最早提出(1965)。从那时以后,许多文章和书籍都对制订训练计划的价值,以及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包括博姆帕(1983, 1987, 1988, 1990, 1994),弗里曼(1990),奥佐林(197 1)和海尔(1981, 1982)。

最近,沃霍尔尚斯基发表了一些对训练周期划分理论的批评文章(1999, 2002),而弗里曼也提出了支持训练周期划分理论的观点作为回应(1999, 2002)。

训练周期划分方法运用到田径运动当中(田赛项目和径赛项目、越野跑和长跑),包括从对一次训练课到四年的全部奥运会周期,甚至运动员整个运动生涯的专门计划过程。

本问将提出训练周期划分理论的概念、解释相关术语,以及在一年的训练中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典型地说,时间段与日历年并不完全一致)。这些概念可以扩展到覆盖整个奥运会训练周期或运动员的训练生涯。

训练周期划分不难理解,但包含了许多术语和概念。所以,可能需要重复阅读几遍本文的各个部分才能充分理解这些提出来的概念。

二、训练周期划分概述

一个年度训练计划覆盖了整个一年的训练,它把一年时间分为更小的单位时段,在每个时段都有专门的名称和目的。在术语的运用上,所代表的时间从最长到最短,包括:大周期、训练时期、训练阶段、中周期、小周期、训练课和训练单元(博姆帕1983,1990, 1994)。当你从它们代表的时间从最长到最短读到这一系列

术语时,就要注意和优化自己所采用的训练活动。表1包含了训练周期划分过程中采用的术语,并表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表1 训练周期划分的术语及其相互关系(引自弗里曼1990,1996)

训练周期划分术语

生涯运动生涯

时期年龄组中学大学公开赛健将

四年周期奥运会奥运会

二年周期世界锦标赛世界锦标赛

训练年度全国锦标赛全国锦标赛

大周期越野跑室内田径赛室外田径赛

训练时期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期

训练阶段一般准备专门准备前期比赛主要比赛附加比赛

中周期强化恢复减量提高强度

小周期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

训练课周一下午周四上午周四下午周五上午周五下午周六上午

训练单元准备活动专门练习训练课主要部分整理活动伸展练习

分单元肌肉超等长收缩练习技术力量练习跑步

分单元间歇练习法特莱克练习重复练习长距离跑计时跑

(一)大周期

一个大周期一个单独的赛季(或比赛高峰),可以是任何时间长度,直至一个完整的日历年度,这取决于赛季是如何确定的。与每个大周期有关的是一系列训练目标,包括:

比赛目标

成绩目标

身体准备目标

心理准备目标

技术准备目标

战术准备目标(博姆帕1983,1990, 1994)

在一个训练年度或一个运动员的比赛生涯中,每一个训练大周期的训练总目标,必须致力于达到这个训练年度或运动员比赛生涯的比赛和成绩目标。每个赛季的大周期又可分为三个训练时期:

准备期

比赛期

过渡期(博姆帕1983,1990,1994)

例如,一位中学或大学长跑选手的训练年度可以分为两个大周期(赛季):越野跑大周期和田径大周期,每个大约持续半年。越野跑大周期从七月至十一月,田径大周期从十二月到六月。这种划分构成了完整的训练和比赛计划,在两个赛季中的当地比赛、州比赛、区域比赛和全国锦标赛上达到最佳成绩。注意采用这种方法时必须降低室内田径比赛的重要性,而要把重点放在冬季几个月的准备期训练上(如基础训练和一般身体训练等),并且着眼于在室外赛季创造最佳成绩上。

这种方法常常被完成大学学习的运动员所采用,尤其是那些国家级和国际级水平的运动员,尽管他们的赛季可能不同。

在中学和大学训练水平上,有许多训练计划把中长跑(和其它田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赛季”分成三个大周期,如越野跑赛季(或其它秋季运动赛季)、接着是室内田径运动赛季,然后是室外田径运动赛季。在这种计划中,期望在每一个赛季都形成一个成绩高峰。越野跑或其它秋季运动赛季是从七月到十一月中下旬,室内田径运动赛季是从十二月(或十一月中旬)到三月中旬,室外田径运动赛季是从三月中旬到六月。但这种方法对于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说更加难以决定。还有一种完整的训练计划也是可能的,但是在两个田径运动赛季中,每个训练时期(准备期和比赛期)和相应的训练阶段的长度(周数)缩短。这种情况造成了一般性身体机能和素质训练所花费的时间减少,对运动员的总体比赛结果带来消极影响。在分为两个训练大周期的年度训练中(即使有三个比赛期),安排较长时间的准备期,则训练计划对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就更加有利。

无论运动员在秋季运动赛季(越野跑或其它运动)做了什么,都需要一个过渡期。如果没有留出时间使运动员从前面赛季的疲劳中得到恢复和休息,就会造成目前或未来赛季成绩的下降。但是,典型的室内赛季会延续十六至十八周。对于许多运动员来说,在冬季运动(室内)赛季开始之前,秋季赛季常常是以星期六下午的锦标赛作为结束的。显然,在训练计划中没有安排过渡期。为室内(冬季运动)赛季制订的训练计划,需要在赛季开始时安排过渡期。对于那些在十一月或十二月中上旬参加最后决赛的运动员,考虑到室内赛季的训练计划,过渡期的开始时间还要进一步推迟。在运动员完成适宜和足够的过渡期(大约四周)之前,不应该开始大强度训练或比赛。尽管这种做法减少了运动员在赛季的训练时间,但对

运动员是有利的,尤其是运动员的长远利益。

同样,如果采用三个大周期的训练计划,在室内(冬季)赛季和室外(春季)赛季之间也应该安排一个过渡期。典型地说,在美国东北地区,室外赛季是从三月中旬到六月中旬(十二到十四周)。这个赛季的训练时期很短(六周准备期和四周比赛期)。显然,在采用三个赛季系统时,如果要求运动员在较短准备期(基础较小)的情况下表现出高水平成绩,对于这些运动员来说,继续进入夏季参加国家队(少年、青年或成年)比赛时情况就不妙了,这个赛季可能会缩短六至八周。这就是为什么需要首先采用两个大周期方法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员在夏季的几个月中继续比赛(当然并不一定是坏事),减少了为秋季赛季的准备时间。这对所有项目的运动员都适用,并不局限于中长跑运动员。通过制订训练计划,需要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以保障运动员在特定情况下创造出最佳成绩。(二)训练时期

一个大周期可以分为三个训练时期。一个训练时期是赛季的组成部分,用来确定所执行训练计划的重点(如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在一个大周期中,每个训练时期的训练目标在总体上必须与大周期的训练目标一致,并且在训练过程的开始阶段就被确定下来。每一个训练时期有可以分为一个、两个或三个训练阶段。(三)训练阶段

每一个训练时期有可以分为一个、两个或三个训练阶段。训练阶段进一步把重点放在了训练计划内容从一般到更加专门化的过渡。在一个训练时期中,每个训练阶段的训练目标在总体上必须与训练时期的训练目标一致,并且预先就被确定下来。

1、准备期

准备期是赛季中发展必要的技能和身体素质(一般性和专门性)的部分,帮助运动员准备比赛和形成竞技状态。准备期又分为两个训练期:一般准备期和专门准备期。

一般准备期的目的和重点是发展基本的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为赛季的其余部分作好准备。

专门准备期的目的和重点是开始训练和发展专项技能和形成技术风格,它是从基础性训练向比赛期的过渡。

2、比赛期

比赛期分为三个时期:前比赛期、主要比赛期和附加比赛期。

前比赛期的主要任务是测验和评价运动员在准备期达到的技能和身体能力水平。运动员在前比赛期开始参加一些次要的和早期的比赛,比赛的性质也决定了在这个阶段不必过多改变前一训练阶段的内容。通过参加比赛,指出运动员的优势、不足和进步,并且得出结论,提出为了在赛季其余时间内创造最高成绩所需要完成的任务。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员不应该指望在每一场比赛中都创造最高成绩或达到个人最佳成绩纪录,尽管这种情况在有些运动员身上也可能出现。

主要比赛期是参与主要常规比赛的赛季部分,在此期间训练运动量减小、运动强度增加。训练形式朝着满足这个赛季部分竞技状态需要的方向转化(如在比赛之前轻松和减小负荷的训练日)。

附加比赛期包括赛季后期的比赛,由于它的特殊性质,许多运动员无法达到参加这种比赛的资格。对于那些取得参赛资格和试图创造最佳成绩的运动员来说,这是赛季中最重要的部分。训练运动量和强度进一步减小,使运动员处于充分的实力准备状态。一些教练员喜欢把附加比赛期与主要比赛期结合在一起。

3、过渡期

过渡期只有一个时期。过渡期的目的为运动员提供从前面赛季的状态中重新恢复过来和得到信息的机会。运动量和强度大大减小,在这个时期的早期,运动员只进行一些积极性休息活动(如轻松慢跑或游泳等非专项的运动)。随着这个时期的推进,运动量缓慢增加,为开始下一个准备期的训练作好准备。到准备期结束时,运动员应该处于完全健康状态,可以重新投入到正常训练计划活动之中,并且期待着下一个比赛季节的到来。

(四)中周期

每一个训练时期可以分为一个或更多的中周期,而每一个中周期都应该具有一个主要目的。例如,赛季早期的中周期可以通过采用长距离跑来打下坚实的有氧能力基础。赛季中期的中周期可以发展运动员主项的战术和技术方面的能力。赛季后期中周期的目标是为参加赛季的关键比赛进行必要的最后准备。一个中周期也可以具有一个或更多的次要目标。每个中周期的训练目标在总体上必须与训练时期的训练目标一致。每个中周期由一组具有相同目的或重点的训练周组成(小周期),如过渡期一般是一个为期四周的中周期,其目的与训练时期相同,使运动员从前面赛季的压力中恢复过来。根据训练目标,典型的中周期为三周,这是绝大部分教练员发现的便于采用的时间长度,它使教练员能够在一个或两个中周期内规划理想的训练目标。

(五)小周期

每一个中周期可以分为一个或更多的小周期。小周期的正确组合,构成了全部训练计划关键的基本内容,为运动员提供了适宜的发展环境。

每一个小周期也应该具有一个主要目的。例如,一个小周期的训练目的可以是改

进运动员跑步姿势和提高运动员的跑步放松能力。小周期的长度通常是七天至二十一天,包括直到二十一次训练课(我们不倾向使用“练习”这个术语,因为它容易使人误解为没有目的的练习)。在一个中周期中,每个小周期的训练目标在总体上必须与中周期的训练目标一致。例如,如果一个中周期的训练目的是提高乳酸阈,那么在这个中周期的一个或更多小周期中,就应该进行乳酸阈强度的训练。(六)训练课

每一个小周期的每一天可以具有一个或更多的训练课。每一次训练课都应该被设计成具有一个或更多专门训练目的的单位。例如,当前小周期的训练目的可以是提高训练组队员的无氧阈,因此在这个下周期中的一次训练课,就应该按照训练计划提高这些运动员的无氧阈(如快速跑)。每次训练课的训练目标在总体上必须与小周期的训练目标一致。

训练课又可以分为一个或更多的训练单元。在一次训练课中的每个单独活动就是一个训练单元(如准备活动、间歇训练组合、整理活动等)。在一次训练课(或训练日)中采用的训练单元数量,取决于训练计划(或赛季)中任何专门部分的目标。具有较高训练年限的运动员,可以在特定的一天把握更多数量的训练单元。成熟的中学和大学运动员一般在一天能够把握二至三个小时的训练。如果在一次训练课中,中学或大学运动员的训练超过了三小时,那么他们所使用的训练单元就有可能太多了,或者完成这些训练单元的时间也太长了。

(七)训练单元

每一次训练课可以具有一个或更多的训练单元。训练单元是训练计划的最小单位。每一个训练单元都是具有特殊目的或目标的非常专门的活动。典型的训练单元包括,但不局限于准备活动、各种各样的专门练习、主要训练活动(如训练课

主要部分)、核心训练组合、整理活动和伸展练习等。在赛季中特定部分某一点确定的训练目的(如提高力量和柔韧性等),应该被安排在一个或更多的训练单元中完成。也就是说,采用一个或更多训练单元(或更长时间段),来满足你在赛季或年度计划中所确定的训练目标需要。每个训练单元的主要部分在总体上必须与典型地与训练目标一致。但是,也可以采用其他训练单元来有效地满足训练目标要求(如柔韧性和身体核心部位力量练习等)。正确地完成这些训练单元,能够为运动员奠定继续发展和提高的必要基础。

三、如何制订训练计划

在这个部分,我们将阐述制订训练的步骤,以及如何把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概念体现在训练计划之中。

在制订训练计划过程中,你需要收集一些非常专门的信息。首先,需要每个大周期(赛季)的比赛时间安排,这样才能确定每一位运动员或运动队达到最佳成绩的理想时间。有时也无法了解到每一次比赛的确切日期,但通常也可以估计出那些在传统的周或周末举行的主要比赛日期。

你还需要了解关于每一位运动员信息,为他们制订出训练计划:

性别

年龄

参加重要比赛的主要项目

训练背景

训练年龄

训练水平和以往的运动量

优势

弱点

目标

每一个比赛项目的个人纪录或最佳成绩,以及受伤史

一旦收集到所有的必要信息,就可以开始制订训练计划了。

然后,决定如何为训练年度分期,就是说将使用几个大周期(赛季或成绩高峰):一个、两个或三个。如前面所述,你应该严肃认真地考虑来使用两个大周期完成训练过程。

现在你来决定使用大周期的数量,以及每个大周期的起止日期。计算和记录每个大周期训练周的数量,你将利用这个数量作为决定大周期中各个训练时期的训练周数的基础。

在进入训练计划更加细致的部分之前,你应该专门指定每个大周期的训练目标。下列内容包括了训练目标的例子,供你在开始制订训练计划时加以考虑(博姆帕1990,1994):

提高一般耐力

提高一般力量

进一步提高速度

提高一般柔韧性

获得高水平协调性

发展绝对和相对力量、肌肉体积和弹性

发展专门力量

提高动作和反应时间

进一步发展协调性和柔韧性

进一步发展正确执行技术动作的能力

发展比赛战略和战术能力

发展自信和毅力

提高运动员健康水平

预防伤害

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一)确定中周期和小周期

现在你需要确定采用的中周期和小周期。正如前面所讨论的内容,中周期的时间长度可以是一周到六周。我们发现三周的中周期是最便于采用,也似乎很有效。但是,一个中周期中周的数量,应该被调整到能够保证满足训练目的的要求。前面所讨论的内容还有,中周期的时间长度可以是七至二十一天(或七至二十一次训练课)。由于日历周(七天)最容易采用和方便思考,它也是绝大多数训练计划小周期的典型时间长度。

中周期是为了每个训练时期而确定的,但并不与训练时期重叠,因为训练计划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具有训练目的。训练计划中每个下一级环节的训练目的必须支持上一个直接环节的训练目的。每个中周期的时间长度应该足够长,以保证满足每个训练时期中计划的训练目的。假如按三周时间来安排中周期,就简单地把训练时期的总周数除以三,来确定本训练时期中的中周期数量。

(二)确定专门训练课

在任何中周期中训练课的次数,取决于训练计划中运动员的训练年龄、身体发育水平和可以利用的训练时间。

对于中学运动员,一天一次、一周六次的训练课(或两周十三次课)、一周休息

一天,通常是足够和适宜的。在整个赛季中,连续训练超过十三天,即使对于年龄较大的中学运动员,也会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导致生病、受伤或过度训练。在训练课中练习的内容也很重要,这将在训练单元部分讨论。

对于大学运动员,随着运动员大学学习时间的推进,每周训练课的次数趋于增加。大学中长跑运动员通常一天跑两次(如进行“晨练”)、一周练习两至三天(一周共九至十次训练课)。与中学运动员相比,大学运动员更加可能执行一个需要每周二到四次训练课的力量训练计划。如果在每天下午的训练课练习力量,就不要再附加其他训练课(其他训练单元)了。但常见的情况是,力量训练课常常作为一天中独立的训练课执行。在一周中九至十次的跑步训练课之上再加上二至四次力量训练课,就变成了每周总共十一至十四次训练课。在赛季的各个部分,许多大学生训练计划中还包括恢复性训练课,尤其对于一些特定的速度和爆发力项目的运动员(特别是短跑、跨栏跑和跳跃运动员)。在赛季剧烈的大负荷训练期间,这些训练课的积极效果尤其明显。因此,这又可能在一周的训练课总次数之上加上七次。

在制订训练课计划时必须考虑到执行训练活动的小周期、中周期和训练时期的训练目标、训练课中采用的运动量和强度,以及在整个赛季中训练过程推进的方式。在决定训练课的内容上,所有这些因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考虑到这些因素,你还必须选择在每次训练课上采用的适宜训练单元。

(三)为一次训练课规定训练单元

真正教练技艺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在每次训练课,以及在每个小周期的每次训练课中正确运用训练单元和训练单元的排序组合。

训练单元(专门手段和练习)的排序组合是影响任何训练课效果的关键因素。不

适宜的训练单元排序组合,就不会产生理想的训练效果,只是在浪费精力。

绝大多数训练计划或运动队都有一个标准的日训练惯例。使用这个惯例可能已经演化成目前的训练形式,也可能成为多年一贯的固有传统。

无论如何,训练课的典型组成部分(训练单元)都由准备活动、主要部分、整理部分和伸展练习组成。许多训练计划也采用一系列的专门练习作为准备活动的部分内容、附加于准备活动、或二者兼有。一些训练计划还在它们的日常训练内容里加上了对身体核心部位的专门练习内容。

采用日常训练课的标准形式,为需要执行的训练单元数量建立了一个底线。通常主要的变化只是来自当天的主要训练内容。在那些执行专门练习手段的训练计划中,为了使运动员为训练课的主要训练内容作好准备,专门练习手段的安排可能改变。当然这是一个相对次要的环节,但对于全部日常训练课仍然重要。

为了制订出一个每天的训练课计划,必须确定每个训练单元的内容,采用的每一项活动必须具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如果在传统上一直采用的活动缺乏明确理由,就应该研究这个活动,直到完全理解使用它的根据,以及它所要求的正确使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员所采用的训练单元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下列是一些可能的训练单元例子,不包括训练课的主要部分,可以参考和用来帮助制订一个训练计划。

准备活动

专门练习-发展速度和完善动力结构

准备活动

一般

专门

身体核心部位练习(腹部部、背部和髋带练习)

动力柔韧性

整理活动

力量练习

动力力量

利用自身体重练习

实心球练习

山地练习

跑步姿势(力学结构)和跑步技能

伸展练习

静力

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

技术准备

战术准备

心理准备

对于采用的每一个训练单元,必须事先准备一个专门的练习活动序列(文字稿)。这些训练单元,以及在每一个训练单元中执行的这些活动变化形式(专门手段和练习等),成为你的训练活动计划的基础内容。你的训练活动计划越完整,计划中可以选择内容的数量就越多。通过对训练计划的充分和完整的理解,你就能够为运动员的成功作出更好的准备。

日常使用的训练单元安排为每一位运动员划出了底线,训练课的主要部分也决定了每一位运动员的总运动量和强度。对运动量和强度必须密切地加以监控和追

踪。

每一次训练课的主要部分应该至少与小周期、中周期和训练时期的一个训练目标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在训练课的主要部分中计划的活动就属于错误安排或不适宜,也就必须选择其他不同的活动。

四、总结

使用这种长期方法制订训练计划,就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训练活动,在一个赛季的每一点,是如何协同产生作用达到训练目标的。还可以使我们容易地作出专门决定,在任何时间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活动,以及怎样在每一次训练课的主要部分中对这些活动进行正确的排序和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年进行更加有效的训练、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赛季最重要的时刻作出最佳准备,并且帮助避免对训练活动的不恰当排序,还可以减少下列情况的发生机率:

训练任何方面的不充分准备

在错误时间开始进行专项训练(产生最佳效果过早或过晚)

过早达到最佳成绩

过度训练

这种努力的最终结果应该是一个完整和综合的训练计划,这个计划更加有效,并且能够在每个赛季的锦标赛期间为运动员作出更好的准备创造最佳成绩。

在为你的队或运动员进行训练准备时,似乎有大量工作要做。然而,在这方面付出的努力,能够使来年(或赛季)的每一次训练课,对于你队里的每一位队员或训练组,都更加有效和富于成果。因此,对于这种投入的回报率的确非常高-你所花费的时间将更有价值。

五、附录

一个可能的速度和爆发力训练计划:

在这篇文章的前面部分,我们提供了一个为耐力性项目训练组(中长跑和越野跑运动员)安排大周期的方法和基本原理说明。

对于速度和爆发力项目中的运动员可以采用相同的安排和时机。通常,中学水平的速度和爆发力项目运动员,在一个学年中参加两个或三个不同项目的比赛。对于参加三个不同项目训练的运动员,教练员必须采用三个大周期的方法,并且根据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对于速度和爆发力项目中不受学校比赛日程约束,或者在秋季不参与一个运动项目训练的那些运动员,可以采用两个大周期的训练计划。国际级和国际级水平的运动员也可以采用相似的时间安排。

采用这种时间安排,这两个赛季可以由一个室内赛季和一个室外赛季组成。室内赛季在九或十月开始,在冬季赛季末的三月中旬结束。室外赛季从三月中旬直到夏季的几个月,为这些运动员提供时间参加比赛直到学年结束后。这种时间安排延续到夏季数月的程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运动员本身的能力。

这种时间安排采用“秋季在跑道上”的时间作为准备期,一般身体训练阶段占据了秋季几个月的很大部分。

对于受到学校比赛日程约束的运动员,在学校室外田径运动赛季结束时应该达到成绩高峰。另外,运动员还可以再继续比赛二至三个月。这些额外的比赛机会对这些运动员的发展极其有利。因此,运动员可以利用这些额外比赛机会,在好天气情况下更加全面地发展和提高专项技能。

对于国际级和国际级水平的运动员,夏季的几个月是他们的主要赛季。在春季几

个月内参加的任何比赛,都可以被认为是赛季早期尝试的努力。

中学田径训练方法

中学田径训练方法 现代田径比赛正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运动员如果想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具备高度发展的专项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又与运动员的意识、心理控制能力、情绪稳定等心理素质的高度发展不可分割。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训练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心理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训练,正以独特的方法和特殊的效果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几乎在各个领域中都能发现它的作用。 在运动心理学中,心理训练被定义为“在没有任何明显肌肉活动的情况下的,在大脑中对身体活动的象征性训练”。它是以发展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提高专项心理素质,做好赛前心理准备为其主要目的和任务的。系统的心理训练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对培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具有稳定的、适宜的心理状态,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以及在比赛中发挥出较好的运动技能水平,创造优异的成绩都有重要意义。 1.一般心理训练 1.1 放松训练 肌肉、骨骼、关节的放松动作是心理训练的基本手段之一。运动中的放松是在有意识的控制下主动进行的;运动后的放松是直接从动作松弛开始,而心理训练的放松则要求由紧到松,以便获得明显的肌肉和关节的放松感觉。放松能力的练习要求运动员在意识上进行主动调节,其练习方法多种多样,但最有效和较容易进行的是“意念想象法”和“音乐刺激法”。通过放松要达到调节心理状态的目的,这些是心理调节的专门手段和方法,它不同于运动技术训练。 1.2 呼吸调节训练 呼吸系统的调节能力,是通过系统的训练获得的。在呼吸训练中,首先要求采用腹式呼吸方式,一般比胸式呼吸缓慢,吸氧量大,便于运动员恢复体力和脑力。进行呼吸训练时必须掌握缓慢、均匀、细长和连续呼吸的要领。呼吸调节的训练方法以减缓呼吸次数为主,常用于比赛后的恢复过程和缓解赛前紧张。即通过呼吸调节达到体力、脑力的恢复和降低心理活动的强度,为训练或比赛打下身心基础。 1.3 集中注意力训练 田径项目的比赛是在有限的时间或次数内,运动员把身体上、精神上的能力都集中运用到瞬间的比赛中。因此,集中注意力的训练也是心理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集中注意力是指:人的身心倾向于某个目标,不分心,不受各种内外界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注意力的调节能力是运动员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这种能力既与先天的神经系统的特征有关,又与后天进行系统的有意识的训练培养有关。具体的方法:(1)教练员有意识地安排运动员在外界干扰比较严重地环境下进行训练,运动员通过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完成技术动作,通过这样地反复练习,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2)通过运动员的意志努力随时分配和转移注意力的训练,教练员安排计划后,有意识地在同一训练课中变换训练内容,要求运动员迅速从一种方法、手段,转移到另一种训练方法、手段上,这样可以提高运动员调节注意力的能力;(3)在平时的训练和学习中,教练员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养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习惯,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B 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贯穿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 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周期性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

运动训练的原则之一。指训练工作的安排要按照一定的周期循环往复地进行。而每一个新的周期都应在原有的周期的基础上提高。竞技状态的形成、相对稳定、暂时性消失,是形成训练周期的客观依据;严格执行准备期、竞赛期、休整期的内容结构,则控制了竞技状态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根据专项运动和运动员待点安排全年训练的周期。如田径中的中长跑和全能项目.游泳、滑冰等多采用单周期(一年安排一个周期)、球类项目等多采用双周期(一年安排两个周期).训练水平较低或少年儿童则以单周期为宜。(2)根据各时期的主要任务安排各种训练内容的比重和训练手段、方法以及运动负荷。(3)认真总结前一周期的经验,为新周期的安排提供客观依据。 周期性原则 周期性原则是指整个训练过程中训练阶段的划分和某些内容的安排比例呈周期性的循环,后一个循环在前一循环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周期性原则的依据是竞技状态形成的客观规律。竞技状态指运动员达到优异专项成绩所处的适宜的准备状态。竞技状态是通过科学的周期化训练过程才能达到的。 1.处于竞技状态时的特征 (1)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达到较高水平,机能活动更加“省力”,能胜任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能很快地进人工作状态,恢复过程

也比较快。 (2)运动素质与专项运动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能通过运动技术把提高了的运动素质充分地发挥出来,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强,动作准确、协调、熟练、成功率高。 (3)运动员情绪高涨,精力旺盛,感觉敏锐,渴望比赛,意志力强,取胜心足。 竞技状态所有特征的集中表现是运动员能在重要比赛中达到本人最高运动成绩。 2.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1)获得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一是竞技状态的前提条件获得阶段。前提条件包括:提高总的机能水平;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掌握专项运动的技术、战术;心理素质的初步培养。这个阶段好比积累营造竞技状态“大厦”的建筑材料。二是竞技状态形成阶段。这个阶段,上述前提条件形成一个整体,具有专项化特点,竞技状态“大厦”已经建成。不过,本阶段初步形成的竞技状态,还不是十分稳定,在不利因素下容易破坏。

如何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及基本功的训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16207309.html, 如何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及基本功的训练作者:李占强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0期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职校语文教师备课能力与有效教学关系探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JHB12071002课题负责人:李占强。 一、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与普通高等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目前中国整个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适合中国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很少。当欧洲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如火如茶进行着的时候,我们的职业教育却在艰难起步状态下摸爬滚打。在西方的职业学校,母语文化教学非常受重视,因为它是传承民族灵魂的途经。而我国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它长期幽闭冷宫,学生不重视,学校不重视,社会也不重视,几乎查不到相关的理论书籍,这让从事职校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十分苦恼。好在无论哪种教育都有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好在还有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书籍可以参考借鉴。另外,职校语文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备课,这种备课能促使教师树立教育抖研的意识。 1、心理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思想的先导 职校学生的特殊性表现在自卑感强,一部分职校学生来自离异的家庭,几乎没有得到父母的悉心照顾,疑心重,感情脆弱,行为偏激。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是班里差生,有受到老师、同学歧视的经历,自我效能感差。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看,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科学理论与职校语文教学实践的关系更密切些。如何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开展有效教学是教师备课时应特别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的做法相对要好一些,汶川地震之后,一职专拟成立心理咨询室,许多教师也意识到在职校教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师队伍中掀起了一股考心理咨询师的热潮,他们积极参加心理学辅导,佟小晶等老师通过考试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这些老师在做班主任或组织课堂教学方面显得更游刃有余一些,这是很值得其他职校老师借鉴的地方。 2、教育学研究成果是职校语文教育理念的本源 职校语文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相比,有自身特点,它必须为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尽管如此,教育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教育科学理论依然是职校语文教育理念形成的源泉。在本地,教师进修学院几年前曾经邀请国家级教育名家到各职校学校做演讲,那次活动对许多老师触动很大,老师们普遍觉得参加工作以后疏忽了教育理

中学校田径队训练计划及总结

建一中学校田径队训练计划及总结 一:计划 第一阶段:(30名队员基础素质练习,一天一练晚练) 第一周:9.1---9.5通知老队员选择新队员思想动员 第二周:9.7----9.11登记名册(初步选择30名队员) 队员集中训练素质恢复 9.7—9.11 互相认识安全及思想教育 领先跑2圈一组做2组 耐力跑5圈 柔韧放松 第三周至第五周:9.13---9.30 身体素质训练:速度,力量,耐力,协调,柔韧等素质练习 9.13—9.18 准备活动内容学习 1)慢跑2圈 2)韧带拉伸:肩腰腿(正侧后拉) 3)行进间:正踢腿侧踢腿手臂前后绕环跳侧身跑后蹬跑高抬腿加速跑 4)摆臂练习 5)跑楼梯 (摆臂练习与跑楼梯交替练习) 6)放松 9-21 1)准备活动

2)高抬腿练习 3)原地与行进间高抬腿交替练习 4)放松 9-22 1)准备活动 2)行进间高抬腿练习 3)田赛队员臂力练习 4)领先跑(男3圈女2圈) 1)准备活动 2)短跑队员中长跑队员田赛队员分组训练短跑150米70%速度3组三次一组 中长跑3*400m为一组两组(间歇5分钟)田赛的技术动作练习 1)准备活动 2)短跑队员中长跑队员田赛队员分组训练短跑150米70%速度3组三次一组 中长跑3*400m为一组两组(间歇5分钟)田赛的技术动作练习 1)准备活动 2) 跳绳练习 3)领先跑男3圈女2圈

---9.30 1)准备活动 2)测试选人 3)高抬腿跑楼梯 第二阶段:(30名队员分专项训练,一天两练早晚练) 第六周至第十周:10.8---10.31 分成短跑、跳跃、中长跑、投掷项目 短跑周训练计划: 星期一 一、早晨训练时间(6:00---7:00) 1、准备活动慢跑5×200米 2、柔韧性练习(正压腿侧压腿摆腿舞台栏杆上活动关节练习) 3、专门性练习 摆腿2次——高抬腿走2次——侧面交叉步2次——弓箭步走2次——车轮走2次——小步跑2次——高抬腿2次——单脚跳2次——加速跑4次40米(技术要求:高重心、送髋、放松、充分体会利用髋关节带动的正确跑的动作,前后摆幅大)。 二、下午训练时间(5:00—6:15) 1、一般性准备活动10分钟; 2、专项训练(径赛项目): (1)蹲距式起跑30米×4,注意起跑时要蹬地、摆臂、起跑前几步的重心要压住、要小步子、高步频、保持约10~20 米左右重心随着速度的加快而逐渐抬高;

运动训练计划和训练总结

[转贴]闲聊客老哥贡献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总结的理论讲义 运动训练计划和训练总结 [内容提要] 本章围绕着运动训练计划及运动员训练总结的基本内容、特点及要求,着重介绍训练计划的概念、作用、分类及设计依据。在介绍有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运用的指导。特别是对已制定出的训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和必须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教练员制定的训练计划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 执行训练计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一节运动训练计划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一、训练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一)运动训练计划的概念 人们在从事任何一项有步骤的活动或工作之前,势必会对这一即将采取的行动进行一番考虑,然后再做出具体安排,这一过程就是行为活动或工作之前的理论设计过程。所设计出的行为步骤的理论性文字提纲,就是进行这一工作的具体计划。毫无疑问,运动训练计划就是在训练过程开始之前,为实现训练任务和目标,对训练内容、步骤及其要求所作出的理论设计和安排。 既然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设计和安排的内容,、步骤和要求,那么,就可以把训练计划作如下理解:训练计划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而选择的达到目标的进程通路,如图9-1所示。 要达到预定目标的通路,有多种选择,妈即可选择各式各样的方案。训练计划的制定就是对这些不同途径 进行正确选择的过程。 运动训练计划应该具备两个基本属性:准确的预测性和灵活的可调性。预测性是指对根据拟订计划实施训练而可能取得的成效的预测,它体现着训练计划的目标:可调性是指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训练计划预期目标与实际训练效果可能出现明显偏差时,对训练计划所能进行的修正空间。计划的设计是在训练目标建立的基础上进行的,训练目标和任务的确定是训练计划的核心。所以,计划本身就必须具备尽可能准确的预见性。但是,运动训练的具体过程受着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训练计划的预测性不可能达到完全准确。实践中所制定的训练计划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进行一些修正或变动,以保持与训练目标的一致性。因此,训练计划又须具备一定的可调性。 (二)运动训练计划的作用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运动训练的中心环节,它贯穿于整个训练实践活动之中,其重要作用和地 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运动训练总体过程具有先导作用 在制定一个完整的训练计划时,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对运动员进行初始状态的准确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出针对性的训练目标。这两项工作对训练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初始状态的诊断为训练计划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依据,这些信息和依据是否客观准确,直接影响着训练指标的建立是否具德基本的可行性。可见,这一工作十分重要。若忽视了这项工作,将加大训练过程 的盲目性,导致训练脱离预定总目标的情况发生。 2.运动训练的进程具有指导作用 总休训练计划之中包含着干个阶段性计划,也就是说,训练的总目标之中,包含着若干阶段性目标。通过训练计划的制定,把训练过程的目标,具体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而又彼此相互联系的训练任务,再根据这些独立的训练任务,制定出具有特定要求的练习。运动员按照这些特定要求,逐一完成规定的练习,进而 使之逐步接近,直至完成训练的总目标。 训练阶段的划分及其任务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出现的时机,即与重大比赛的时间能否一致。如果阶段划分和阶段任务的建立与客观条件不相吻合,计划本身也就失去了指导作用。计划所囊括的训练过程的时间跨度越大,其指导意义就越大。

国内外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综述 1 前言 20世纪60-70年代,前苏联著名学者马特维也夫提出了“周期训练”学说,他认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是一个带有周期阶段性特点的过程,即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根据这几个阶段,他把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具体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并将之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进而,便创立了现代训练分期理论。1964年,马特维也夫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标志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初步形成。到了本世纪70年代,该理论已成为训练学界广泛运用的经典理论。 2 国外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运动训练按时期进行安排的理论由来已久,按照理论的阐述,训练分期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目标的设定,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方法及负荷把训练划分成不同时期的一种训练形式。实际上运动训练的实际也表明,运动训练是有着鲜明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人们要想提高运动成绩,就必须要认清运动训练的这一特性,准确分析其内在的结构,实现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国外对运动训练分析的研究是从训练周期的时间来划分的。一般来讲,动员参加比赛至少要有10个月以上的训练时间作保证,并且在此之前还需要有8-10周的过渡训练阶段。在20世纪的60年代,国际间运动竞技的竞争开始日趋激烈,为了保证运动员在竞赛中的成绩能得到有效的提高,相关的训练理论也开始被重视。前苏联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耶夫在对参加1952年第15届奥运会(赫尔辛基)的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的径赛等项目的训练,以及其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训练计划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这些训练的经验理论化,于1964年发表了专著《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标志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正式形成。马特维耶夫有关周期理论的阐述是在生物学特征和考虑到具体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长期的、系统化的训练机制上,目的在于使运动员的最好竞技状态展现在比赛中。在随后的几

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理论

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理论 王辉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一、概念 (一)何谓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这一观点是由美国南加利佛尼亚大学的Jean Ayres于1969年提出的。 ●感觉统合:是指个体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中形成有效的组合过程。即个体在特定的环境内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感觉统合的功能 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单纯的各种感觉发展到初级的感觉统合,即身体双侧的协调、眼手协调、注意力、情绪的稳定及从事目的性活动,进一步发展到高级的感觉统合,即注意力集中、组织能力强,自我控制、学习能力、概括和推理能力不断发展等。 1、组织功能 2、检索功能 3、综合功能 4、保健功能 (二)何谓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是指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有效的组合而产生的一种缺陷。感觉统合失调又称为“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 (Neurobehavioral Dysfunction),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障碍问题,多发生在5、6岁至11、l2岁的儿童身上。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接收身体内外传来的感觉刺激,产生认知,反应身体的姿势、动作、计划,并协调情绪、思想、记忆以及学习,是为感觉统合的过程。

●感觉统合能力不佳所造成的学习能力不足,主要的原因: (1)感觉和知觉信息相互不协调 (2)动作所产生的感觉信息无法和知觉有正常的统合机能 (3)前庭及固有感觉不良 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大脑半球,一个较小的小脑,脑干、脊髓以及分布于全身的许多神经。每一项构造包含许多神经细胞,成为神经元;每一神经元有一根纤维主管传导信息。把信息从身体传到大脑内的神经元,称为感觉神经元;而把信息传至肌肉及内脏的神经原,称为运动神经元。 l、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一般人体内大约有120亿个神经元。每一个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核的周围为细胞质。神经元的突起根据形状和机能又分为树突和轴突(又称神经纤维)。树突较短但分支较多,它接受冲动,并将冲动传至细胞体。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轴突,长短不一,胞体发生出的冲动则沿轴突传出。 功能: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 2、神经径路与核 ●细长成束状的神经元,称为神经径路。大部分神经径路从神经系统内的某处把一种感觉输入或运动反映传至另一处,有的还传送了不止一种感觉输入。是为了防止信息混杂,这些径路井然有序的安排,犹如电话线一样。 ●“核”是神经细胞体的聚集处,是感觉或运动过程中的“业务中心”。它们接受感觉输入,重新整理、过滤信息,并使它与神经系统中其他信息产生关联,进行统合,送到大脑半球的对应区域。大脑半球把这些信息过滤,使更详细,并把它送至运动或其他中心,然后传送到外界形成反应。 3、脊髓 ●脊髓包含了传送感觉信息到大脑的神经径路,以及把运动信息往下传的其他神经径路,这些待下传的信息会传到肌肉与器官。沿脊髓下行的一些传送活动指挥着姿势与运动,有些则指挥内脏的功能。感觉统合不良发生在脑内,不在脊髓。 4、脑干 ●脑干:位于耳朵的高度。脊髓中的感觉径路在脑干中延续,但是脑干除了这些径路之外,

田径运动训练方法

田径运动训练方法 一:短跑的训练方法 (一)学习掌握直道途中跑技术 (1)集体原地弓步摆臂练习。 要求:深吸一口气,注意肩部放松下沉。练习过程中体会摆臂的正确动作。 (2)两人一组的摆臂练习。 要求,练习者的同伴手扶练习者肩部(预防耸肩动作)。同时注意观察练习者的脸、颈、肩和双臂动作,及时提醒练习者注意这些动作要放松。 (3)慢跑中摆臂练习。注意随着跑速的提高,加大摆臂的幅度和速度。 (4)手扶肋木做跑的模仿练习。注意折叠前摆和蹬摆协调配合两个技术环节。 (5)跑的专门性练习接加速跑。要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膝、踝关节的放松和途中跑各环节的正确技术。 (6)站立式起跑60~80米的放松大步跑练习。注意摆臂配合。要求在神经系统和肌肉不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反复中速跑练习,体会和掌握途中跑技术。 (7)加速跑20~30米后接不减速的轻松惯性跑练习。要求学生体会放松跑的效果,并通过反复跑的练习提高快速跑中的放松能力。以下几个练习主要是在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后,用来提高素质和巩固技术熟练程度采用的。 (8)三至四个人一组的50~60米快速跑的练习。要求练习者既有竞争意识,又要动作放松自然,步伐开阔,上肢、下肢以及躯干的姿势和动作正确。 (9)让距离跑。将学生分成前后两排,位置左右错开,跑得较快的学生编在后排,开始时,做原地高抬腿跑或站立,当听到口令后迅速跑出,后排学生追赶前排的同学。 (10)行进间30~40米计时跑。要求加速时先逐渐增大步幅,后加快节奏的方法进行。 (11)接力游戏。可以采用迎面接力或沿跑道依次接力,主要是通过改变练习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紧张活泼的气氛中进一步掌握技术动作。 (二)学习掌握起跑后加速跑技术教学方法 (1)正面斜撑肋木,做推手摆臂练习。两人一组,互要观察练习者面、颈、肩各部位的放松情况和摆臂的幅度和方向,及时指出错误动作,并帮助纠正。 (2)正面斜撑肋木,做高抬腿跑练习。要求,练习者认真体会大腿快速有力的前摆动作。注意前摆时脚离地面不太高,后蹬时,充分伸展髋、膝、踝三关节。 (3)直体前倒接加速跑20~30米后做不减速惯性跑练习。要求,两脚开立同肩宽提起足跟,直体前倒。当身体失去平衡瞬间,迅速跑出。要求认真体会加速跑的动作要领。 (4)由体前屈开始,加速跑20~30米后接不减速的惯性跑。要求两脚开立同肩宽,一臂在前自然放松,一臂屈臂在后。然后前移,至身体失去平衡时迅速跑出。 (三)学习掌握蹲踞式起跑技术教学方法 (1)游戏,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 ①黑与白。把练习者分成两排对面站立,也可采用背向站立或迎面行进等形式,命名一队为"白队",一队为"黑队"。当游戏开始时,教师喊"黑"或者"白"的口令,两队听 到口令后互相追拍。 ②喊号接球游戏。练习者站成一个圆圈,顺时针报数。教师持一球站于圆心,游戏开始时,教师将球抛起后喊号,被叫的学生迅速起动,跑到圆心接球。 (2)采用各种姿势听不同信号起跑。 (3)学习安装起跑器,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小组自行安装。

周期性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

周期性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 当今世界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科技、先进技术、训练方法以及营养恢复手段的不断演变和创新。其中周期化训练可以说是适用性最普遍的力量训练安排原则之一。 周期性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的形成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来制定的。周期性训练即把训练过程的各个复杂方面,编排至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的训练日程中,以产生最佳的训练、竞技表现以及休息与恢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渐进式的序列化训练活动,通常是年度或几年的训练计划,目的在于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能力和竞技状态。 一个完整的周期训练计划具体有时间跨度、选择的赛事与活动、训练目标,以及先后次序、训练结构、训练进程及评估与调整,还应包括一份监控生长发育和关键表现要素的方案,以及满足这些要素的修正方案。 首先你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训练目标,之后以这个目标为基础,将你一段时期的训练渐进性的拆分成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再通过不同的训练安排来实现,这样设计训练的方式就叫做周期化训练。 一个传统的周期性训练安排在初始阶段可能会主要以体能,以肌肉的生长和耐力的提高为主,会以比较大的训练量,中等偏高的训练次数,中等偏低的训练强度(比如50-75%极限的重量)来进行训练。 下个阶段会是力量发展阶段,训练的强度增加(比如使用80-90%极限重量)训练量减少,每个阶段开始前可能也会有不同小的调整阶段,持续的时长也可能各不相同。 再到下一个阶段的最大力量或是爆发力阶段,去持续的提高训练强度,减少

训练量,最终来最大化自己的训练表现。完成后可能就是来到比赛日,或是进行测试来总结这一周期后的训练成果,接着进入一个平稳的过渡期,再经过适当的休息调整后,重现开始新的一个周期。

智慧树知到《运动训练学》章节测试答案

豬品资料欢迎阅读 智慧树知到《运动训练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运动训练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是() A:提高竞技能力 B: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C:提高健康水平 D:学习运动技术 正确答案: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2、无论从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容量,还是从人们投入的力度来看,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建中,最主要的是() A:运动员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竞技体育管理

正确答案:运动训练 3、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三个层次不包括()A:—般训练理论 B:项群训练理论 C:专项训练理论 D:周期训练理论 正确答案:周期训练理论 4、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A:遗传效应 B:生活效应 C:训练方法 D:训练效应 E:训练安排 正确答案:遗传效应,生活效应,训练效应

5、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素,将奥运会主要竞技项目分为() A:体能主导类 B:技能主导类 C:技心能主导类 D:技战能主导类 E:单一动作结构类 F:测量类 正确答案: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技战能主导类 6、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有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部分组成。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培养高水平竞技选手的首要条件就是要选拔具有巨大的先天性潜在运动天赋的少年儿童予以训练。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8、人们研究和揭示训练活动规律的目的完全在于应用。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9、体能主导类项目可分为() A:快速力量性 B:速度性 C:耐力性 D:柔韧性 E:灵敏性 F:协调性

正确答案: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 10、训练内容、方法、负荷以及训练安排是运动训练中操作性的部分。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二章 1、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包括() A:体能 B:技能 C:战术能力 D:心理能力 E:知识能力 正确答案: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知识能力 2、运动员竞技能力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

运动训练学教案

《运动训练学》教案 张远方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 授课时间:第一周 讲述竞技体育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竞技体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教学重点、 重点和难点掌握竞技体育的特点和运动训练的任务和内容 难点 讲授提纲讲授方法学时分配 传授 2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1、竞技体育的源起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 征,以创造友谊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 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3种动因:生物学因素、个性心理学因素、 社会学因素。 2、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2)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事 (5)运动竞技水平及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1、运动员选材 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 4、竞技体育管理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1、竞争性 2、规范性 3、公平性 4、集群性 5、公开性 6、观赏性 四、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满足社会的观赏需要 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教学小节:本章是全书内容的概述,讲述了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二周 教学内容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项群理论的建立和意义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学会如何在训练中应用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难点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讲授提纲讲授 方法 学时分配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3)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 运动训练的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自1964年前民主德国哈雷 博士等人的《训练学》一书以来,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即由一般 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学两个层次构成。 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合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 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1983 由不同项目间的本质属性所引起项目之间的异同点是划分项目类 属的基本依据。 (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1、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实现了训练理论原有的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一)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标准的择定 (二)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 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 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 (三)三个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联系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一)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二)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三)同项群训练规律的探讨与揭示 (四)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五)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 传授 2

周期划分训练理论入门

周期划分训练理论入门 马克·R·格鲁苏博士(美) 一、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在为众多的活动制订计划,并且发现通过制订专门的计划能够使这些活动进行得更加满意和顺利。例如,在假日驾车旅行走亲访友需要查看交通图决定最佳路线、绕过正在建设或可能耽搁行程的路段、选择最佳停靠站(过夜旅馆、餐馆等),以及决定旅行路程和时间等。 其它常见的计划例子包括教师制订的日常授课计划和单元计划、公司制订的商务计划,以及学生为满足他们专业学习和研究需要所选择课程的学习计划。 上述的情况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具有明确的最终目标、了解或能够确定中间环节、达到最终目标的方式不只一个,以及人在执行计划过程中需要监控、并且能够调整许多细节。 在人们进行运动训练的努力过程中,精心计划的价值和效能已经得到广泛地认识。当一个运动员或运动队在为全年最重要的比赛取得最佳成绩而努力的过程中,计划的用途和必要性就愈加明确了。为比赛成功制订出一个计划,要比靠运气取得最佳成绩,或在最重要的比赛前或后达到最佳成绩,具有更加理想的结果。 认识到拥有一个训练计划极其重要,就必须在训练过程开始前制订计划。对于计划训练过程的需要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直至今日在许多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中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田径运动各个年龄组,从青少年到奥运选手和职业运动员中,这种情况仍然存在着。

训练周期划分,是在田径运动中以取得最佳培养效果和成绩能力为目标,所进行计划过程的专门理论。这种理论起源于苏联,由L.P.马特维也夫最早提出(1965)。从那时以后,许多文章和书籍都对制订训练计划的价值,以及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包括博姆帕(1983, 1987, 1988, 1990, 1994),弗里曼(1990),奥佐林(197 1)和海尔(1981, 1982)。 最近,沃霍尔尚斯基发表了一些对训练周期划分理论的批评文章(1999, 2002),而弗里曼也提出了支持训练周期划分理论的观点作为回应(1999, 2002)。 训练周期划分方法运用到田径运动当中(田赛项目和径赛项目、越野跑和长跑),包括从对一次训练课到四年的全部奥运会周期,甚至运动员整个运动生涯的专门计划过程。 本问将提出训练周期划分理论的概念、解释相关术语,以及在一年的训练中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典型地说,时间段与日历年并不完全一致)。这些概念可以扩展到覆盖整个奥运会训练周期或运动员的训练生涯。 训练周期划分不难理解,但包含了许多术语和概念。所以,可能需要重复阅读几遍本文的各个部分才能充分理解这些提出来的概念。 二、训练周期划分概述 一个年度训练计划覆盖了整个一年的训练,它把一年时间分为更小的单位时段,在每个时段都有专门的名称和目的。在术语的运用上,所代表的时间从最长到最短,包括:大周期、训练时期、训练阶段、中周期、小周期、训练课和训练单元(博姆帕1983,1990, 1994)。当你从它们代表的时间从最长到最短读到这一系列

中小学生田径运动训练教案汇编完整版

中小学生田径运动训练教案汇编 田径运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在运动史上,田径运动具有最古老、最悠久的历史(田径起源于公元前776年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回顾古代人类生活时,人类为求生存,必须奔跑于山野、跳跃河沟、投掷木石、以猎取食物或抵抗外敌,所以说,现代人的跑、跳、掷、各种动作或运动,对古代人而言,是一种生命的保障、御敌自卫、及直接生产的技术。 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了万能的神“阿波罗”所举行的祭典竞技,在祭典竞技中把生产技术之一的跑、跳、掷等运动,在一定规则上竞争其成绩,由于逐渐规则化以后脱离了原来的生产关系,而单独演变成为如今的运动之母----“田径”。 田径运动是比速度、比高度、比远度和比耐力的体能项目,或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表现出最大的速度和力量,或要求在很长的时间内表现出最大的耐力,最能体现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格 田径运动能较全面和均衡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在竞技体育行列,田径项目又享有“得田径者得天下”之美誉,是奥运会的第一金牌大户,为众矢之的,各国都高度重视;在群众体育方面,它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锻炼价值高、场地器材简单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正因为它在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作用,所以田径课程一直被列为体育专业中的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和骨干课程。田径教学与训练也是我校的主干课程。 田径的训练也是身体力量素质的训练。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掌握大众健康、休闲运动领域与田径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其任务为: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田径运动的部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田径基础内容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达到会做、会讲、会教。 2.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为学习和掌握其它体育项目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3.通过田径基础内容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的田径运动知识,从事和指导健身和快乐体育活动。 4.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田径教学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组织观念、整体观念教育,树立互帮互学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强化学生职业教育,促进个性的发展。 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 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田 1、简单介绍田径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2、了解田径运动的分类(田赛、径赛)以及明确今后课程的主要方向。 3、学习田径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4、传授基本的技术动作。 5、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

教育训练的理论

早期行为主义理论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 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 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 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 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 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 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 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 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 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 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 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斯金纳照片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B.F.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

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 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 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 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 ,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 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早期经验、早期训练与早期教育——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视野及其启示 早期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一日之气候,多孕于崇朝;一生之事业,多决于婴孩。”[1]一个人的人格品性、行为习惯乃至人生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早期所受的熏陶和教育。多年来,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已为科学地进行早期教育提供了依据。在这方面,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早期经验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行为主义理论学派认为早期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成年后的行为表现。笔者从这两大理论学派的理论视角出发,阐析早期教育的正确理念和途径,试图为我国早期教育的… 洛克 洛克(1632—1705)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政府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话》《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本书所选内容集中反映了洛克关于教育的作用、知识的来源、德智体教育等方面的观点。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绅士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即有道德、有学问、有礼貌的人。为此,洛克提出了一套包括德、智、体等在内的教育内容和实施办法。他认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绅士首先要有强壮的体魄,能吃苦耐劳;德育是第一位的;智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但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洛克还提出了包含大量实用知识在内的教学科目及具体的教学方法。 洛克的教育思想对近代西方特别是18世纪的法国教育影响很大。他的绅士教育理论较之封建的、宗教的教育是一大进步,符合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利益。但是,洛克的思想具有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