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说木叶》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初步感受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艺术特质,学习提取知识要点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组织探究式学习,由整体阅读引向深层阅读,由课内精

读拓展到课外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筛选有效信息,提取知识要点,是重要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课文长而难,训练提要能力有相当的困难。本课教学重在语言操作,通过指导与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提要的基本要领。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围绕下列问题预习课文:(1)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明古典诗歌中“木”的适用场合、艺术特征和艺术效果。(2)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

2.从网上查找一些描写落叶的诗文,比较一下不同作品中的“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情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

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和把握内容要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中的针对性。

【导入新课】

讲解知识,明确能力要求:

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是一种把厚书读薄的本领,也是现代化社会非常需要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根据解题需要分辨哪些是必要信息,哪些是多余信息。必要信息是指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如指向和表明作者观点和理由的设问句、主题句以及过渡句,特别要注意把握句中的主题词、关键词。多余信息是指围绕中心句、重点句进行具体描述、解说或加以对照、衬托、旁证的语句。提取有效信息的关键是进行语言分析,分清一群句子中谁说明谁,谁证明谁,排除掉描述语、阐释语、对照语、映衬语、连接语,将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或关键词提取出来。

【能力训练】

(1)围绕课前预习第一题第一小题,在课文中勾出重点句,标出关键词,展开课堂讨论。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提示:设问句,提示问题点,指向作者的观点。

“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提示:自问自答,主题句,表明作者的观点。“秋风叶落的季节”是关键词,说明“木”的适用场合。“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总体说明‘“木”的艺术效果。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提示:主题句,表明作者的观点。“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是关键词,说明“木”的艺术特征。“第一个”是序数词,在文中起线索作用,通过这类词语可以找到作者行文的语言线索。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它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提示:重点句,揭示“木”何以会有它的第一个艺术特

征,“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具体说明“木”“含有落叶的因素”的原因。“疏朗的形象”是关键词,是“含有落叶的因素”的形象化。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线索句,指向作者的观点。“又”“还”“第二个”同上文照应,形成清晰的语脉。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提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两个关键词概括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而干燥之感,它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

的气息。”

提示:重点句,“落叶的微黄而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是关键词,具体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提示:重点句,进一步说明“木”的艺术效果。

(2)用关键词组合答案,完整而准确地回答第一小题。

问题: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明古典诗歌中“木”的适用场合、艺术特征和艺术效果。

能力要求:

综述是一项重要的信息整合的能力,要求用简洁而连贯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简洁,连贯,完整,是三项具体要求。课上训练可要求学生根据这三项要求回答问题并作出评价。

参考答案:

在古典诗歌中,“木”适用于秋风叶落的季节。“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形象疏朗,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二个艺术特征是有落叶的微黄而干燥之感,能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的艺术效果是

能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使读者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3)自学讨论,解决课前预习第一题第二小题。

问题: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木”有疏朗的意味,“叶”有绵密的意味。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

第二课时

【课堂讨论】

古代诗歌中的“木”字,为何会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诗歌语言的特质)

重点句:“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富于感染性启发性”

知识要点: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联想的意义。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木”使人联想到“木头”“木板”“木料”,说明它有木质的形象色彩。“木”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在人们的想象中,“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好像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暗示着“落叶”。

“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丰富多彩一言难尽”,是说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能够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丰富多彩一言难尽”是读者创造性想象的结果。例如“木”使人想起掉了叶子的树干的“疏朗的形象”(视觉感受)(“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叶”使人想起“窸窣(听觉感受)飘零(视觉感受)透些微黄(视觉感受)”的“干燥(触觉感受)”的叶子,甚至感到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综合感受)(“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富于感染性启发性”——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不但能够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而且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例如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纯是读者的内心体验(心觉感受)。

【能力拓展】

1.课文说,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比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更显得空阔”。品味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谈谈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为什么会引起“悲秋”的情感。

参考答案: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与诗人茫然纷乱的心情、纷至沓来的思绪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

②古语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旅途中见到落叶的情景往往会引起一些感触,如唐朝诗人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强调“他乡树”,表达在异乡见到落叶而自己却不能“归根”(回乡)的孤寂、失落之感。杜甫“独登台”,见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很容易同他“常作客”于“万里”之外不能“归根”的处境联系起来,而“无边落木”的“空阔”更增添了诗人孤独的感受。

③落叶意味着生命的流逝,流水意味着时间一去不复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见到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自然同他的“百年(年老)多病”联系起来,自然会引起韶光易逝、老大无成的感伤。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木,俯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心中涌动的是无尽的凄凉和悲怆。

2.在抒情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但也有的时候,作者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表现不同或相反的感情。例如杜渐坤《落叶》描写了北国和南国落叶的不同景象: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罢。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

金红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也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教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老叶化作玉露琼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思考题:

这两幅落叶图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北国的落叶是一幅悲壮的图画。南国的落叶是一幅伟大而充满希望的图画,“沙沙哗哗”是落叶雄壮豪迈的进行曲。)

南国的落叶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老叶没有悲戚,老叶融入春泥,滋润新叶——落叶已经成为乐观而无私的奉献者的形象。)

3.以“落叶赞”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说木叶》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

说木叶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仔细体会本文所辨析的“木叶”“树叶”“落木”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一般,使他们明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生通过鉴赏实践,提高诗歌的解读 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试问:其中的“落木”何意? 学生思考后明确:“落木”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教师巡视并 帮助解决。 2.学生再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组交流后明确: 第1自然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第2自然段,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排除了 诗人们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由“木叶”而“落木”,指出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 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自然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 的因素。 第5自然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 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 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自然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3自然 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 在一个“木”字。第4~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自然段是小结。 三、具体研习课文

《说木叶》优秀教案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杜甫《登高》,师:请想象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师: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 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 Ⅰ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Ⅱ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Ⅲ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三、合作探究,品味“木”的丰富意蕴 < 1.多媒体显示诗句,学生体味“木”与“树”的不同,得出“木”的第一个特征。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显得更单纯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 一个落叶的因素 .....。 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了。 3.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 ..的 ..的清秋 .....与干燥 ..之感,它带来了疏朗 气息 ..。 (表格见学生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的说理方法。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自主学习】 一、作者作品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史》等。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 亭皋.()寒砧.()涔.阳()万应锭.() 言筌.()窸窣 ..()()迢.远() 2、词语释义。 (1)万应锭: (2)不落于言筌: (3)相去无几: (4)一言难尽: 3、积累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3)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 4、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课堂导学】 一、解题 文题为“说木叶”,速读课文,弄清楚什么是“木叶”?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和段落中的关键句,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并划分层次。 三、重、难点突破。 1、潜心默读课文,摘录出课文中所引用的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2、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体会总结“木”与“树”的区别,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 (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 (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最新《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复习课程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河北师大附中高新校区翁卫彬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刚刚学完《咬文嚼字》一课,明白诗歌中的一字之差就可能使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相差千里,自然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研读1、 2、3段 1)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段,勾画出此段中心句。 2)从第2段中勾画出以下诗句说明古诗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3)总结1、2自然段中含有“木叶”的诗句,强调古诗歌中“木叶”形象备受钟爱,被诗人们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能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杜甫和庾信的诗句正说明了这一点。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说木叶优秀教案

说木叶优秀教案 我们要学会在唯美的文字中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课文《说木叶》优秀教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说木叶教案一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导入: 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

《说木叶》导学案

高二语文编号: 19 编制:小组:姓名:评价: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重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难点)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用二课时。第一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本导学案。第二课时,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预习案为序,完成知识积累;然后,按121课堂模式,进行讨论探究,进行展示交流与点评,完成学习目标。 预习案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

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反思 篇一: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是文艺学论文单元,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引用古诗文较多,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的教师在这一教学动态过程中,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但稍有教学实践经历的教师都会有体会,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教学手段。提问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虽然被广泛地运用于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精心设计有效的提问进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众多语文教师醉心的追求。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基础一般,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较为薄弱,要比较好的阅读理解文本、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是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透过大量引文理解作者本意,我选择了“以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的教学方法。由导入开始顺着作者的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一直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带着问题总结概括。并且问题的设计注意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看到引文多就产生畏难情绪的心理压力,循着问题积极、主动甚至生动有效的学习,当一个个问题都依次顺利解决的时候,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文艺性议论文的快乐,教学目标自然达成。无疑,这节课的提问设计是比较优化、有效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原因,课堂上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由教师来提出的,学生一直在教师预设的问题导引下进行阅读学习,而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譬如一些引文的仔细理解、感悟等等。 篇二: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

说木叶公开课一等奖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进而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2.通读课文,了解“树叶”、“树叶”、“树叶”和“树叶”的情感差异以及作者的观点3.理解和积累古诗句,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教学要点:1。理解艺术领域中“叶”、“叶”、“叶”和“叶”的区别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特征高考导航: 1,积累了“几乎一样”和“一个字就是一千里”等成语。纠正“一个字等于一千里”的错误2.把握高考诗歌语言的意蕴和常见意象的意义学习方法指导: 1,细读课文,输入课文,仔细掌握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观点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经验,并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进行比较。3,总结和掌握课文中一些常规的欣赏方法,并尝试用这种方法来欣赏诗歌。教学媒体:多媒体,指导性案例教学课:1课堂教学过程:1。“您好同学,我姓卓,和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问题]请问,我刚刚给你发了什么样的暗示信息?-我已经从云南来了是的,单词有联想意义,可以传达一些暗示信息。所以今天我们将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其次,本文探讨了 (1)钟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喜爱“木叶”,文章的标题是“说“木

叶”,这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要焦点是“木叶”。那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关于“木叶”的什么现象呢?(请快速浏览第一段并过滤有效信息。))现象:中国古代诗人喜欢“木叶”这个词[PPT显示屏] 秋风刮,树叶下的洞庭波——屈原《九歌》洞庭起浪,木叶微脱——谢庄的《月颂》就像秋风吹在树叶上时的洞庭湖波浪。——秋月花姜伯莲《木叶下穿越河北 》普云斜山——卢珏《临江王洁实之歌·[问题》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木叶”理解为“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很少使用“叶”这个词?(2)问题分析——解析“树叶”、“木叶”、“落叶”和“落英”的艺术差异(1)“树叶”、“木叶”和“疑问”的区别在于“树”和“树”。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请快速浏览第三和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并回答“树”和“木”的区别。))树木——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枝叶茂密——死气沉沉,枯萎发黄,所有的叶子都脱落了。这是“木头”和“树”之间相同但不同的地方 中“木”比“树”更简单。像“枯桑识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更接近“木”。它似乎包含落叶的因素,这是“木头”的第一个艺术特征(2)“落叶”和“木叶”[问,“叶”让人联想到饱满的绿叶,这确实不适合秋天落叶的季节。那么我们可以用“落叶”代替 1 来满足秋天的心情?(请快速浏览第五和第六段)落叶——只强调落叶的动态

最新整理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

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微妙的意味 木 树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

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

语文必修五编号YW-BX--0301--09 《说“木叶”》导学案 编写人:阮景荷审核:刘凤时间:2013.4.6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2、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第一学时 一、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走近作者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人物评价: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先生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 三、知识积累: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1、注音: 万应锭()桅()杆接踵()而至寒砧()迢()远窸窣()沈佺.期()门闩 ( ) 心有余悸()姣姣()袅袅 ..()柳恽.() 2、阅读文本整体把握 思考: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思路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诗歌鉴赏知识,鉴赏诗歌的意象 概念: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方法:

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 (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结合诗歌分析意象特征。 (找意象并概括意象特点) 景 第二步、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组合的特点。 (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 境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 情 二、快速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袅袅陆厥王褒橘徕服兮 淮南皎皎灼灼 陇首秋去飞柳恽寒砧征戍 沈佺期庾信涔阳 万应锭不落于言筌桅杆窸窣 歧路冉冉卢纶 照浦亭皋迢远 2、看拼音写汉字: 征shù()jú()颂得鱼忘quán()cén ()阳无fánɡ() lǒnɡ()首寒zhēn()wéi ()杆shū()朗xī()窣 秋风niǎo niǎo()tiáo()远zhuózhuó()其华piānpiān()起舞 洗lian( ) 万应ding( ) 干zao( ) 词zao()典故甜mi() 三、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整篇文章作者从传统的意象“”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具有的特点。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说“木叶”》教学设计之五]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之五]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1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二)释 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1、

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说木叶 公开课一等奖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高考导航: 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提问】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PPT展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

《说木叶》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设计 林庚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㈠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 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 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 “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 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 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 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 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 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树木树木,树就 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 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 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 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 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 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 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 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 在表示清秋的句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优秀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文是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的文艺评论,内容看似繁琐,其实结构简单,契合了论说文最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由“木”“树”不同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潜在的暗示性。解读这篇文章时,教者也应借助这种“潜在的力量”,通过多媒体课件,巧妙运用声、色,形,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与无形中点化学生,引导他们含英咀华,于细微处见精神,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从而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去把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结构,,并理解木叶意象的意蕴。 2、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3、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 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想像这句诗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 明确: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2、【走近作者】林庚(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袅袅 ..照浦褒扬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应锭言筌窸窣迢远柳恽. 2、【积累名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阅读文本整体把握】

导学案:说木叶

《说木叶》学案 编者审核 课堂导学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整体感知 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 四、课内纵横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 索。(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 征。(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解答

【课前寄语】 有种力量叫放大目标,有种智慧叫把问题缩小,有种承诺叫人生诚信,有种约定叫顶峰相见,有种幸福叫结缘惜缘,有种信念叫必定成功。 使用说明: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未读课文,不做学案。完成预习自测题目。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标示出来。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案】知识链接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 、 “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阅读文章第5段)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木” “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

说木叶 答案

《说木叶》参考答案 第1课时 一、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 第二课时 一、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二、后者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 三、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四、迁移延伸: 1、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2、1)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4)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练案 1.A.萧萧xiāo落木;B.无妨fánɡ;C.漂泊bó答案:D 2.A.垂—唾,奈一耐,B.奇一其,团一谈,D.捍一悍。答案:C 3.“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用来形容在家中看电视,语意不合。答案:C 4.A项动宾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C项滥用否定词;D项删“更”。答案:B 5.横线前的句子陈述的对象是“几种意音文字”,本着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可排除C项;D项的主语与前一句的末尾重复,不简明,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句一致但内容与后一句矛盾。答案:A 6、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自然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自然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 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7、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相同点②见第3、4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答案】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8、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三小题表达的都是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意念。 【答案】“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9、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B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答案】CE 10、略(每个句子构成恰当的比喻) 11、.家庭的影响,个人的性格,经历的缘故,国事的安危是李煜信佛佞佛的原因。 12、我国自7月1日起实行境外就业中介许可证制度。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