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一课两比,丰厚积累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内江市第四初级中学校邓维羽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文字通俗易懂,但是,文字的表达效果却又是形象生动的,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就准备在语言表达上做文章,通过对比,积累语言表达的感性的方法,再通过对比,把这种方法内化为学生对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能力。我的教学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一、试比较:

比较《女娲造人》与《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学生阅读活动,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造人以后的喜悦、造人的辛劳、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的内容。

师生研讨:析读相关语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来丰富这些内容的?

二、得出结论:

借助想象来丰富情节,借助描写来丰富细节。回读课文丰富情节与丰富细节的语句,说说,通过这些丰富了的内容,我们可以感知到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阅读活动,得出结论:女娲是一个神,她无所不能;女娲是一个人,有人的七情六欲;女娲还是一个母亲,有母爱情怀,有勤劳品格。

教师板块小结: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通过神奇的幻想,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间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想象,是神话的生命,描写,是生动的前提。

三、再比较:

比较《女娲造人》与《圣经故事上帝造人》,就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来看,想想圣经故事中,“上帝造人”可以丰富哪些情节,可以丰富哪些细节?学生阅读,思考,一致认为,《女娲造人》一文中,所丰富的情节与所丰富的细节,都可以移植到“上帝造人”的故事里来。

我追问:女娲造人与上帝造人,在丰富情节与丰富细节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女娲造第一个“人”以后,是继续不辞劳苦地造第二个、第三个……而上帝,造出“亚当”以后,把伊甸园交给他管理,自己就休息去了;女娲利用神力把人直接分为男女,而上帝,却是很细心地为亚

当造了“夏娃”;女娲安排了人类的繁衍,而亚当和夏娃是因为偷吃了禁果受到上帝的严厉惩罚,被逐出了伊甸园,他们相亲相爱,繁衍了后代;女娲身上是母性,而上帝,身上应该带着父性才对……

接着,我就让学生动笔,来改写上帝造人的神化故事,要求采取丰富情节与丰富细节的方法,既写出与女娲造人的“同”,也要写出与女娲造人的“异”。

这个“写”的环节,因为时间的原因,我把它当作了课外作业。从学生的改写作业来看,语言表达训练的效果是很显著的。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改写活动中可以迁移的语言运用“普遍性”方法,通过比较,学生还关注到改写活动中要关注的语言运用“特殊性”要求。

尤其让我高兴的是,有少数几个孩子,居然查阅了古希腊造人神化故事,把三个故事放一起进行比较,他们的比较结论虽然是稚嫩的,但是,这样的“比较”思维的种子,如果好好培植,也许就能开出花,结出果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21 女娲造人(导学案)

21 女娲造人 课题女娲造人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3.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4.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 《古神话选释》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 著。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 成的一篇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 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灵机:灵巧的心思。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寂寞:孤单冷清。 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大家认为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国古代神话还有哪些呢?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 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新 课 展 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后,扫清字词障碍,把握文章内容。 2.快速阅读、复述课文。思考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女娲是一个“神”,一个神通广大的远离人间的女神;但女娲更像一个“人”,一个会“孤独寂寞”,有着喜怒哀乐,如孩子般天真活泼但又像母亲般勤劳、智慧、伟大的“人”。 【通读课文,探究思考】 1.第②段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的景象必然会增加女娲的孤独感。景物衬托人物心情,引出下文女娲要在世间添点东西的想法。 2.第④段对女娲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采用了动作描写,如“走”“蹲”;神态描写,如“笑”“假装生气”。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的女神。 3.第⑨段刻画了女娲怎样的形象? “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把女娲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并为后文她辛勤地不知疲倦地造人奠定感情基础。 4.第?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拉”“伸”“搅”“挥洒”等一系列动词,活现了女娲挥藤洒泥造人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女娲的智慧,与“绝妙”一词相照应。

语文S版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语文S版《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语文S版《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文字通俗易懂,但是,文字的表达效果却又是形象生动的,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就准备在语言表达上做文章,通过对比,积累语言表达的感性的方法,再通过对比,把这种方法内化为学生对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教学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1、学生阅读活动,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造人以后的喜悦、造人的辛劳、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的内容。 师生研讨:析读相关语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来丰富这些内容的? 得出结论:借助想象来丰富情节,借助描写来丰富细节。回读课文丰富情节与丰富细节的语句,说说,通过这些丰富了的内容,我们可以感知到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阅读活动,得出结论:女娲是一个神,她无所不能;女娲是一个人,有人的七情六欲;女娲还是一个母亲,有母爱情怀,有勤劳品格。 教师板块小结: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通过神奇的幻想,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间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想象,是神话的生命,描写,是生动的前提。 2、学生阅读,思考,一致认为,《女娲造人》一文中,所丰富的情节与所丰富的细节,都可以移植到“上帝造人”的故事里来。我追问:女娲造人与上帝造人,在丰富情节与丰富细节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女娲造第一个“人”以后,是继续不辞劳苦地造第二个、第三个……而上帝,造出“亚当”以后,把伊甸园交给他管理,自己就休息去了;女娲利用神力把人直接分为男女,而上帝,却是很细心地为亚当造了“夏娃”;女娲安排了人类的繁衍,而亚当和夏娃是因为偷吃了禁果受到上帝的严厉惩罚,被逐出了伊甸园,他们相亲相爱,繁衍了后代;女娲身上是母性,而上帝,身

《女娲造人》同步学习探究训练及答案

女娲造人同步学习探究训练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我国神话中的女娲,是一位富有创造精神的母亲。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模()___ 相()___ ()___ ()___ 系()___ 都()___ ()___ ()___ 说()___ 漂()___ ()___ ()___ 3.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女娲___ ___ 开天___ ___ 整齐___ ___ 一母___ ___ ___ ___兄弟叽里___ ___ 空空___ ___ 亲亲___ ___ 4.下列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A.捏了一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 相仿:大致相同,相差不多 B.盘古开辟了天地。 开辟:建立,创立 C.捏累了,就索性用树枝蘸满泥巴在地上甩来甩去。 索性:干脆。 D.女娲又把男人和女人相配,让他们繁衍子孙。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5.选词填空。 女娲看着自己亲手___的生命,非常高兴,便不停手地___人。她日夜不停地___呀___,___累了就索性用树枝___满泥巴在地上___来___去,泥巴点子___到地上,立刻变成 了人,布满了东西南北。 (发明制造捏造蘸涂揉扔甩掉溅落) 语言表达训练 6.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7.怎样理解作者列举各民族创世神话后得出“一母同胞”结论? 8.女娲的形象是怎样的? 9.你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 10.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从下列词语中最少选取三个来创作一个童话的片断。太阳、月亮、嫦娥、李白、后弈、玉兔、孙悟空、神州六号、费俊龙。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1-13题。 盘古开辟了天地。但在这天地里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又在寂寞中死去。没有了 盘古的世界,是太寂寞了,天地间空空荡荡,连时间也仿佛停止了。过去不知多少岁月,人类的始祖女娲出现了。她不愿意忍耐这寂寞,也不愿这美好的天地没有活泼泼 的生灵。于是,她开始按照自己的模样来创造一批最初的人类。她用水和泥,捏了一 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将他们放到地上。奇迹出现了,这些“泥娃娃”一放到 地上就活动起来,动动手脚,摇摇脑袋,睁眼望世界,张嘴出声音,叽里呱啦地吵着、笑着,蹦蹦跳跳地奔忙着。他们围在女娲身边,亲亲热热地呼叫,那声音整齐划一, 是我们最熟悉的声音:“妈妈!” 11.女娲为什么造人? 12.女娲是怎样开始造人的? 13.语段中是如何描写“泥娃娃”的? 课外拓展阅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女娲造人学案

女娲造人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神话故事的有关知识和特点。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的写法。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 学习重难点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莽莽榛榛.()澄澈 ..()搀.合 ()揉.团() 掘.起()捏.泥()泥潭.( ) 溅.落( ) 枯藤.( ) 1、解释下列词语 莽莽榛榛 兴高采烈 神通广大 澄澈 绵延 2、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1)文章的叙事顺序和线索是什么? 2)文中女娲作了那些事情? 3、把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由我国古代一些神话民间故事导入。 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 《哪咤闹海》《精卫填海》等。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女娲是如何造人的? 2)女娲捏的人有什么特点? 3)女娲造人为了提高速度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4)为了使人类延续,女娲又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5)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在塑造女娲时用了那些描写方法? 7)第14自然段有何作用? 4、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小组讨论文章的叙事顺序和线索是什么? 2)文中女娲作了那些事情? 3)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请加以详细说明 三、点拨讲解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板书女娲 神性神通广大 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 总之,女娲是一个人性化的神。 四、练习测评 1、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 受。 2、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3、从女娲造出来的第一个人的角度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阅读《风俗通》二则,看看课文在《风俗通》短文的基础上丰富了哪些内容?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课文在《风俗通》短文的基础上丰富了哪些内容? ()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女娲造人》课后教学反思

《女娲造人》课后教学反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此,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了神话《女祸造人》作为本节课材料,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力的训练。 【成功之处】 有教育机智。当天,全年级学生都欢欢喜喜去财大看话剧,仅留下上课的这个班不能去,学生们老大不高兴,又加上突然下雨,天气很冷,学生冒雨跑到阶梯教室。我一下想到学生昨天刚兴高采烈地学习吟唱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即让语文科代表黄伊伊领唱。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1、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 首先,选的文章是神话传说,是六年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 其次,课前唱歌让学生情绪由阴转晴,进而让学生讲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上晴朗起来,再由师以“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几个问题将学生阅读欲望撩拨到极致。 2、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讲故事,创编神话故事等比赛形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点带面,全体参与,让学生在竞争中各有所得。 3、联想、想象能力的迁移。最后环节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七嘴八舌,更有几个小组提出创编课本剧,并当堂表演,将整个课堂气氛拉向高潮,学生潜能得到极大挖掘。 【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尤其当下课铃响起,而学生课本剧的表演正浓,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也正听得如痴如醉时,我却因为是公开课而打断学生的表演。后来虽然又让学生继续表演,但已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贯彻“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观念。

课文《女娲造人》教师教学设计

课文《女娲造人》教师教学设计 课文《女娲造人》教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如:《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等。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 请学生自己介绍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投影出示:上帝在创造天

地和万物以后,在第六日造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灵气,人就活了。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取一个名字叫亚当。后来,亚当成了伊甸园的守护神。亚当给伊甸园里的各种飞禽走兽起了名字,它们都听从于亚当。上帝看亚当辛苦,决定为他造一个配偶,以便帮助他工作。于是,上帝在亚当睡觉时,抽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叫夏娃,做了亚当的妻子。从此,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 引出: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女娲造人》,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看看人是从哪儿来的?(投影出示《风俗通》文字) 请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主要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作者的想象力。(课后练习题一)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如果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复述有遗漏,教师要提醒学生补充。 3、讨论:女娲造人的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

女娲造人学案5

《女娲造人》自读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收获本文中遇到的生字词。 2、练习快速阅读,能抓住记叙六要素复述课文。 3、与同学合作分析课文在《风俗通》的基础上做了哪些增删,理解神话故事大胆新奇 的想象的特点。 4、体会文中洋溢的创造的喜悦之情。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别 揉.澄.澈.掺.和.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大意,还不能理解的再查字典。 (莽莽榛榛)的原野(神通广大)的女娲她忽然(灵机一动) (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她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人类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3、快速阅读课文(3分钟内读完全文),边读边用方框勾画有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关键词句,尝试串联这些要素复述故事大意。 二、再读课文,合作交流: 1画出女娲造人前后心情变化的词语:造人之前,造人之后。 2、细读⑥—⑧,用横线画出人类获得生命后的反应的句子? 3、自由品读全文,我在(第几段或第几句)中,读到了一 个的女娲。 三、细读课文,解疑问难: 1、与你的同桌合作探究,对照《风俗通》里的记载,用括号()标出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再看看课文又做了怎样的删减和改编,想一想为何这样处理。 2、女娲确有其人吗?古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思考人类起源的问题的?课文中的“水中照影”等内容都是作者亲眼所见吗?这些有趣的情节是通过什么得来的呢?所以,神话是充满的故事,是蒙昧无知的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一种猜测和幻想。用波浪线﹏画一画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自我评价:我为自己骄傲我收获了很多我进步很大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教案背景: 对象:初一学生 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生字词语,熟悉课文(标好段落); 了解课文大意。并能熟练朗读 教学课题: 本片课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并能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同时借助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课文的重难点。 教材分析: 《女娲造人》这篇课文属于神话,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课文中隐含的大量想象,教师可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想象的积极性。 所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熟练朗诵课文,结合具体情景感情诵读;理解文中的神形“人”身的女娲形象;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对神话改编的能力。同时把理解女娲形象、感情朗读和激活学生想象力、培养对神话改编的能力作为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图片 (https://www.doczj.com/doc/5113074930.html,/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 %C5%AE%E6%B4%D4%EC%C8%CB&in=23942&cl=2&lm=-1&st=-1&pn=8&rn=1&di=10469 80080&ln=2000&fr=&fm=&fmq=1332117480703_R&ic=0&s=0&se=1&sme=0&tab=&wi 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8&-1&di1046980080&objURLhttp%3A%2F

%https://www.doczj.com/doc/5113074930.html,%2Fuploadfile%2F2010%2F1111%2F20101013-7cd10779 .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5113074930.html,%2Fkewen1230%2F&W705&H102 4&T9048&S144&TPjpg)——图片出处 你们认识她吗?是谁? 看来大家都认识她。谁愿意说说你所认识的女娲 (或者:你是怎么认识女娲?) 大多数学生会讲从故事、书本,这是便可引出神话。这时便可向学生介绍女娲补天的神话。 女娲补天: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中国神话中女神的形象)(https://www.doczj.com/doc/5113074930.html,/view/59793.htm)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也是关于女娲的另一则神话——女娲造人。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片文章的主要内容。 开天辟地之后,女娲觉得孤独,便用黄土捏了一个个人,后来又用绳子挥洒这一绝妙的办法制作除了很多的人,分为男女世代绵延,这个世界变得热闹充满生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女娲呢?结合文中句子说一说。 预设1:神的形象 品读: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 删字: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接触地面活了起来,开口就喊:“妈妈!” 通过一、二大组和三、四大组之间的分组,让学生感受,问:你从原句中感受到了什么?(或者问:原句好不好,好在哪里?)

七上部编版语文《女娲造人》导学案

21.《女娲造人》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2.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澄澈 ..()()掘.起() 掺.和()莽.莽榛.榛()()踪迹.() 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 【设问导读】 1.请一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4.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分析女娲形象。 【当堂检测】 1.填空。 (1)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选自,是(谁)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解释下列词语 女娲: 澄澈: 幽光: 灵敏: 绵延: 神通广大: 莽莽榛榛: 21.《女娲造人》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修改神话; 2.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学习重难点】 能够运用创造性想象修改神话。 【温故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澄澈 ..()()掘.起() 掺.和()莽.莽榛.榛()()踪迹.() 2. 解释下列词语 澄澈: 幽光: 神通广大: 莽莽榛榛: 【合作探究】 1.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女娲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2.人类在不断进化,50万年前的人,形似猴子,与现代人外形和生活迥异。未来50万年后的人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充分发挥想象力。请你对未来的人类外形和生活作一个合理的推测。 【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夸父追日》。 《夸父追日》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请同学们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写完后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1.《女娲造人》导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2.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3.了解神话的特点,激发想象力。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袁珂,原名袁圣时,汉人,作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等。 文体知识:神话是古代先民用拟人化的超自然的形象和虚幻的表达方式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的一种文学样式。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的特点是:富于神奇的幻想和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或神都会具有超人力量;情节比较曲折,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中国的神话极为丰富,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作品中。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女娲.()澄澈 ..()()灵敏.() 掘.起()掺.和()踪迹.() wā chēng chè mǐn jué chān jì 3.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 气慨()兴高彩烈() 廷—延奔—莽僻—辟慨—概彩—采Array 4.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从课文《女娲造人》谈起 女娲造人是根据汉代的《________》有关“_________”的记载改编的,作者_______以大 胆新奇的想象,在原记载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富有________的演绎与扩充,使这个古老的神话更加吸引读者。课文详细叙述了_______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________的解释。 2. 创世神话 关于________的神话,各民族的早期几乎普遍存在。原始人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对于自然宇宙的由来是不可理解的,只有以他们贫乏的_________为基础,进行______和揣测。于是,便产生出这种创世神话。天地开辟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______来开辟天地、由______化生万物和________演化而形成世界等三大类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速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人类诞生前后世界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三、联想与想象训练 女蜗为让天地间生气蓬勃起来而产生了造人的动机,并且不辞劳苦地用黄泥造人。这大概是黄色人种的起源吧。那么女蜗又是如何制造白色、黑色、棕色人种的呢?她还有其他造人的动机吗?请发挥想像,推断出女娲造人的新动机、新办法。 新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女娲造人》随堂同步练习含答案

《女娲造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⑤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 A. ④③⑤①② B. ③④②①⑤ C. ③⑤④①② D. ④①②⑤③ 2.下列加横线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女娲(wā) 澄澈(chéng) 掘起(jué) B. 灵敏(mǐn)寂寞(mò) 幽光(yōu) C. 掺和(chān)踪迹(zōng)捏泥人(niē) D. 蓬勃(péng) 绵延(mián) 模样(mó)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3.仿照下列例句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再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例句:山间的小溪,并不因为大海在山下就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仿句: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0分)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 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 (2)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 娃娃样的小东西。( ) (3)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 喊:“妈妈!” (2)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6.①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 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②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 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③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 A下一条枯 藤, B 入一个泥潭里, C 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 D ,泥点溅落

女娲造人导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比较阅读,理解神话中想象的魅力。 2.拓展写作,试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 学习重点:比较阅读,理解神话中想象的魅力。 学习难点:拓展写作,试运用创造性想象丰富神话。 学习过程: 进门测 1.给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wājìmò()()chān () 女()()蓬勃 ..澄.澈.()和. 莽莽榛榛 ..() 2.解释词语莽莽榛榛力不暇供澄澈 3.《女娲造人》是体裁,主要表现远古人民对,作者是,中国学家。 一、导入 二、比较阅读,体会神话中丰富想象的魅力: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概括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改变了什么内容?勾划最容易看出作者的想象力的句子、段落。 《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三、有感情朗读并赏析批注最容易看出作者的想象力的句子、段落,体会想象的魅力,感受女娲形象。 示例: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这句话想象了女娲造人之前的活动环境:广阔的天地、草木丛生的原野、荒寂的气氛。这种环境使神通广大的女娲感到寂寞孤独,使造人的愿望显得自然而真实。赋予女娲人的情感,塑造了女娲天真活泼、充满智慧的形象。 四、当堂检测。发挥你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完成下面三题中的任意一题 1.续写捕鱼的武陵人又重新回到了世外桃源…… 2.扩写《夸父逐日》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3.改写你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 五、课外阅读推荐 《伊索寓言》《聊斋志异》《中国古代神话》《天方夜谭》 《故事新编》《三体》《北京折叠》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21教育网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如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

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二、文体解读 神话故事体裁简介: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 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案

六年级上册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淄博第十四中学 刘新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课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洋溢着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女娲身上的母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3)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 找出洋溢人类诞生喜悦感的词句,说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是从哪里来的?西方传说中是上帝创造了人,那在我国神话传说中,人是怎样产生的呢?(设疑导入,让学生自由发言,进而导入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如:澄(chéng)澈模(mú)样女娲(wā)莽莽榛榛(zhēn) 1、指名复述课文,要求:言简意赅。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读熟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明确字词读音,对于学生复述,可师生共同评议。) 三、比较阅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跟课文比较一下,看哪些事是相同的,课文又补充了那些内容? 2、哪些内容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力?(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两组讨论,每组一个问题,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来回答) 3、对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评议、补充、明确,并板书。 (1、参考:课文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2、参考: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四、难点突破 1、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从本文中找出并标记有关词句。 2、说出你对这种喜悦感的体会。 3、每组派代表展示划出的词句,并说体会。 (本环节要求学生先自己找,然后小组交流,说体会。教师要巡视,提醒注意“喜悦感”,对学生的回答应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大胆发言。) (解题思路:标画文中的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的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中国神话故事群文阅读

感受神话故事中xx人物的xx色彩 ————中国神话故事群文阅读陆鹏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的特点。 2.结合五篇神话故事,概括故事中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 3.感受中国神话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探讨神话的分类。 教学重点:结合五篇神话故事,概括故事中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神话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探讨神话的分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导入:人是从哪里来的?你们的父母给的答案千奇百怪,让人啼笑皆非。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做不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了神创造人的传说。比如:《女娲造人》 一.活动一(自主探究) 1.学生迅速的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女娲造人的语段,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用“———”画出女娲造人的语句,用“我心中的女娲是__的,我是从__体会到的。”句式表达。 例如(1):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亮,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勤劳) 例如(2)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浑了混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

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聪明)学生归纳女娲的性格特点: 二.活动二(合作交流) 2.采用提炼女娲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迅速的默读<<盘古开天辟地》《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女娲————能力非凡勤劳聪明 盘古————力大无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甘于奉献 大禹————能力超凡、善良、聪明冷静、勇敢机智 夸父————能力超凡,有志向、向往光明、坚持不懈 后羿————能力超凡、善良、乐于助人、能不惧艰险、勇敢 对比五位英雄个的性格特点,概括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 a.超凡的能力 b.高尚的品质 c.美好的意愿 活动三:拓展探究 3.通过以上神话故事讲述的内容让我们尝试着给中国神话分分类吧! 1.《xx》 可以分为:创世神话 2.《女娲补天》《女娲造人》 可分为:始祖神话 3.《大禹治水》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2、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4’) 清晨,我们踏着满地的金黄,在瑟瑟的晨风中来到这里,开始我们又一个崭新的一天;傍晚,我们迎着醉人的晚霞,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在这无数个来来往往的的路途中,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那么能不能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呢,让我们来相互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资料)好,今天就让我们到《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中去看看女娲是怎样把人造出来的。(书写标题) 二、文本对话 1、个别朗读:(5’) 同学们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下面就请同学来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我们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好,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请同学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1’)

通过以上几位同学精彩的朗读,让我们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那么今天,我们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将采取“智力竞赛”的形式,来一场“超级小组”的选拔,具体的比赛规则是这样的: ⑴ 首先将全体同学分为两大组,在答题之前由每组为对方选择答题的符号,然后各组选 一名同学来揭开题目答题。 ⑵ 当该名同学在答题过程中感到有困难时,他将有三种求助方式:从课堂上任意一个人 那里获得少许提示;指定本组的一名同学替他回答问题;和组员讨论两分钟然后做答。每种求助方式只能用一次,用完为止。 ⑶ 每组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本足不扣分但给对方组加100分。 规则大家已经很清楚了,那么在进行“超级小组”的选拔之前,再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仔细研读课文,为竞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可以针对你们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好,现在开始。(5’) 三、问题探究 1、第一组问题: 好,时间到。在比赛之前,我希望听到同学们用充满自信的声音来回答我:“你准备好了吗?”好,“超级小组”选拔赛正式开始。首先请A组位B组选题。 (1’)人: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人类诞生之前的世界的?可以借助这幅图片结合文中的语句来描述。(天上有太阳、月亮和行星,地上有山川草木,还有鸟兽虫鱼。) (2’)类: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是的,女娲造人的喜悦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无一不说明了,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充满了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能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1’)共:女娲造人共用了几种方法?(两种:用黄泥揉团成泥人;用枯藤挥洒泥点,甩出小人。) (1’)创:女娲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创造人的?请结合课文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世间呢?”) 2、第二组问题:

《女娲造人》导学案

《女娲造人》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 (1)积累字词 (2)初步了解神话极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甘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水平。 【教学重点】 1、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水平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想象的作用,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速读法多媒体教学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预习; 一、情境导入新课 1、我国古代也有很多神话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看图片,辨析说出是哪则神话,导入课文《女娲造人》。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借助资料,知识积累 相关神话: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准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特点:1、它是以事实为基础的。2、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3、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字词积累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持续。 莽莽榛榛(mǎnɡ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朗读感知,讨论交流并展示 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 课文是根据这两则短文改编的,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 听课文录音,讨论后作答。 2、师生共同订正 3、问题思考: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是怎样造人的?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提出质疑,合作探究 1、生动感人的神话,离不开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你能概括出女娲的形象吗?可用下列句式概括: 女娲既是一个_________的神,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文中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个喜悦感的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要求统一。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名言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浮山中学刘瑞洲 教学目标 1.会认“娲、藤”两个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与生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蜗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⑶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⑶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b.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棒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两,放到地面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蜗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③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⑷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