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丽华《女娲造人》说课稿

陈丽华《女娲造人》说课稿

陈丽华《女娲造人》说课稿
陈丽华《女娲造人》说课稿

《女娲造人》说课稿

紫苑中学陈丽华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女娲造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因此,在本节课中恰当引导学生阅读,从课本中寻找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滋长。

三、说目标

《课标》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关于阅读的要求说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结合课标、单元教学要求、本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神话、作者;熟悉文章,复述故事情节。

2.过程方法:对比阅读,理解本文想像手法的运用;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欲望,养成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 复述法。文章浅显易懂,通过复述故事把握文章内容。

2.比较阅读法。比较阅读,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3.合作研讨法。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改编神话。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学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问题导入

环节二:了解神话

环节三:对比阅读

环节四:合作探究

环节五:拓展延伸

环节六:课内外作业

环节七:板书设计

环节八:教后反思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我采用的是提问法,“人,是从哪里来呢?”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像,(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接着,板书课题《女娲造人》。同学们还听过那些神奇有趣的故事呢?(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为课堂有效的阅读对话做必要的铺垫。

(二)了解神话

课后“阅读提示”对神话的解释是: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许多现象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就想象出各种解释,由此便产生了神话。所以导入新课后,我继续问:“那么,什么是神话呢?”在学生陷入思考时提示学生在“阅读提示”中寻找答案,并让学生从这个句子中回答有关神话的信息。比如:神话产生于什么时候?人类童年时期是什么时候?神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缺乏科学的认识,我们的古人,我们的先民是不是就不认识了?就不去探索、不去追问了?从而得出结论:他们也在不断追寻,得出

他们那个时代对社会的认识。而“女娲造人”这篇文章反应的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社会、对自然的一种认识。

【设计意图】从导入时轻松简单的谈话走进神话世界,而后抛出“什么叫神话?”意在教给学生从课文找寻答案的方法,再抛出“人类童年时期是什么时候?”这一问题极具研究价值。最终呈现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从课本中寻找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滋长。

(三)比较阅读

1.《女娲造人》是中国神话学家袁珂老先生写的,是袁老先生的一个“副产品”,他的真正的贡献是,作为神话学家对咱们中国古代神话进行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写的《神话故事新编》是给社会大众看的普及读物。我们再看书后的阅读提示,也有一篇古文版的女娲造人。与前文比,这段文字较深。先来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

在此环节,老师引导学生梳理关键词,疏通文意,最后要求学生将文言文意思自由说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适时引导,通过动作表演、关键词梳理,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理解文字,明了文章意思,启迪学生智慧,带着学生在谈话与体验中增长见识。

2.袁珂老先生跟《风俗通》里写的是一个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绘声绘色地复述。在此环节,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注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天地开辟以后)、地点(莽莽榛榛的原野上),

女娲的神通广大、女娲造人的方式。

【设计意图】简单的要素概括,让学生逐渐明白时间、地点的模糊,人物形貌、本领的奇特是神话之所以“神”的原因。同时培养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复述能力。

(四)合作探究

此环节主要以问题探究的形式进行。

1.女娲为什么用黄土造人而不用木头造人呢?(追问)为什么我们称大地是母亲?大地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大地能孕育万物,我们人类每天需求的各种东西,其实都是大地提供的。这样,明白我们把大地比作母亲的原因,明白大地母亲和人是用土捏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巧合关系。完成了课文第三个批注的问题。

2.这篇文章我也读了几遍,总感到女娲有时候也不全是神,很多地方体现出就是人,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哪里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知识的不断探索和对神话特性的准确把握基础上,引出对神话中“神性与人性”的探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完成了第一个批注问题并引发深入的思考。

3. 《风俗通》最后一句是: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袁珂的《女娲造人》中,有这一内容吗?为什么他要删去这一内容?你们觉得这一改编是否合理?

学生在讨论回答后,得出神话故事的学法:第一,神话是“神”的,怎么找它“神”在哪儿?第二,神话应该就是“历史”,在当年有影子,然后代代相传。最后,神话在传播过程中是会改变的,改变的地方彰显的是不同的社会形态人们不同的认识。

【设计意图】对既有课文进行对比阅读,透过对袁珂改编文字的探究,进而得出“改编是彰显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对事物不同的认识,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五)拓展延申

1.本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故事改编的,作者充分发挥想像力,大大丰富了原文。请你模仿本文写法,先试着把下文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发挥想像,拓展成一篇情节具体生动的文章。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选自《山海经》)

注:詨: 同"叫". 堙: 填塞.

2. 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逐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扩大视野,增强学生对神话的了解,深入了解神话富于想象力的特点

课堂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六)课堂练习

1.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澄澈.()幽.光()灵敏.()

绵延.()莽莽榛榛.()

2.解释下列词语。

澄澈:

莽莽榛榛:

掺和:

神通广大:

疲倦不堪:

3.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体裁是,其往往借助和来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本文的文学常识。

(七)课后作业

1.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2.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像。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希腊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

【设计意图】既关注即时性,又关注长远性。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让学生在挑战中学习;一方面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神性———神通广大

人性——有孤独感、勤劳、聪明、有爱心、创造力

【教学反思】

本文是典型的神话题材的文章,神话故事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所熟知也极为感兴趣的,所以在讲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和特点以及突出的习作手法着力较多。

语文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文想象的写作手法是学习的重点,所以课内有发挥想象力编写故事的实践活动,课外也布置了类似的作业,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当然,本设计还有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