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俄石油贸易国际关系论文

中俄石油贸易国际关系论文

中俄石油贸易国际关系论文
中俄石油贸易国际关系论文

中俄石油贸易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探析

摘要:中俄作为有着漫长边界线的邻国。并且有许多共同的战略政治和经济利益。,但石油贸易也数额不大。这与俄国传统的战略中心有着很大的关系,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俄间的石油贸易会进一步提到的层次。

关键词:中俄石油合作输油管线能源战略经济合作

Oil trade between the deep-seated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bing Abstract:Russia as a long, boundary neighbours. And there are many common

strateg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But oil trade also were scarce. This traditional strategic center with Russia has very big concern, but with the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Russia and China trade between the level of oil further reference.

Keywords:cooperation Oil pipeline Energy strategy Economic coope

1 中俄石油贸易现状

我国自1993 年开始我国一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消费2002年达到2.457亿吨,排名已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我国石油生产增长缓慢,供需矛盾突出。预计到2010 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超过3.5 亿吨,有可能接近4 亿吨。到2020 年,中国需要进口6 亿吨石油,是国内石油生产量的3 倍。国际能源机构 2004 年11月1日发布的《2004 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从每天200 万桶增加到2030 年的每天1000 万桶,到2030 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4%在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石油,寻找石油时,在我们的邻国,就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俄有绵延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开展贸易的基础得天独厚。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最主要的储存、开发国,其原油产量达4.88105亿吨(973.5万桶/日)。根据《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预测,俄罗斯的石油地质储量约为440亿吨,在主要开采国中占有主要地位。俄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037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4.29%,未勘探蕴藏量11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2.25%。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双方合作潜力非常巨大。

中国从俄进口石油约占我国进口量的11%,而且在逐年增长之中而且,输送手段主要依靠铁路送。而对输送量大,陈本低的,而有战略意义的输油管道却不感兴趣。中俄两国政府2001年9月开始,拟共同建设安加尔斯克-大庆石油管道,最终俄政府决定铺设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石油主管道,同时建设至中国大庆的分管道。再到后一再变更的安大线到泰纳线。,

2 中俄石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1铺设输油管道始终扑朔迷离.

多年来,中俄两国已签署一系列加强石油合供给和技术合作的协议,为此相关企业也做了大量工作。然而由于政治阻力、供油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俄始终不愿建设直接通往中国主干输油管道。即使俄也伯利亚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俄与中国仅有一江之隔。对于俄方所提的建设资金问题,中方已尽最大努力,但俄依然摇摆不定!

2.2对于已定好的输油计划,俄方也是没有完全实现.

俄方与中方之前达成了协议,俄实际并未完成向我国大型供油计划俄对我国企业拟参与其石油业上游勘探开发的愿望始终持不欢迎态度。所以,就目前看,虽然潜力巨大,但合作有限。目前,俄罗斯政府按国家能源战略,指导企业优先考虑出口自身石油的输油管道项目有:波罗的海的海管系统,东西伯利亚- 太平洋输油管道,俄北部输油主干线。尽管俄政府通过了有关实施波罗的海系统和泰纳线输油管道的政府决议,说明俄十分看重对其今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欧洲和东北亚两大区域的。但俄许多专家和部门负责人则从能否尽快获得外汇收入和“国家利益”目的出发,更倾向于大力发展波罗的海管道系统和北部输油主干线。

2.3石油价格问题

有知情内部人士透露,中方和俄方存在价格问题主要在两方面:第一是供油价格的标准不统一,第二就是运费的问题。油价标准大不确定性,会使中方多支出几千万美元,原油从俄罗斯运到中国有个时差,以不同的运输地点的油价来核算总价,这之间产生的误差可能是中俄双方价格分歧的主要原因。除此以外,在运费问题上,中俄双方也存在争议。中方认为俄提出的管道运输计算距离不合理。

3 引发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关系一个国家的长远战略,石油外交战略是与国家整体外交战略是相向一致, 俄罗斯能源外交是偏向于欧洲的。欧洲是俄罗斯外交传统中的重点,因此,俄的打算是明显的,即利用欧洲对其能源的依赖为筹码,来融入洲。

相比之下,亚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俄罗斯外交中的地位远不如欧洲重要即便中国与俄有密切的政治联系而且市场也不比欧洲小。能源外交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是与俄欧石油产业合作同时展开的中俄石油产业合作总是进展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所期待的与俄方的能源合作大项目至今少有得以顺利实现的,这与中国和俄罗斯的政治联姻极不相称。中俄能源合作难以取得重大的突破既有中国内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的原因,也有第三国的因素,但是俄罗斯能源外交的欧洲取向、俄方尚缺乏能源外交战略却是最主要的外部不利。

4 解决之道及前进展望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石油需求不断增长,如何调整好我国对俄石油利用和依赖方面的对策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俄方知道我国对其石油需的渴望,而且在其开辟全球多元化能源市场的战略中,始终也不敢怠慢中国。两国都有加强石油合作的愿望,因此中俄两国石油产业合作还是很有前景的。只有我们更诚意的致力与中俄石油合作,并且提升两国的经济融合度,让方实实在在的尝到与中方合作的甜头,在合作过程中我们要还要特别注意,能源合作水平与合作双方的政治、安全关系发展程度紧密相关,因此中俄两国要想实现在能源领域内的有效合作,就必须努力促进中俄关系全面健康稳定的发展。中俄经济互补性很强,在构建多极化世界,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统一和国际反恐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在安全方面互有需求,如果双方能够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那么一系列的共同利益将克服双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成为推动中俄关系想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唯此中俄石油产业合作的巨大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实现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

结论

在经历过08年经济危机后,俄方依靠石油为收入主来源经济体系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中方经济发展全球一枝独秀让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中国要比预先更早的登上世界的中心舞台.全球的经济体系已离不开中国这一重要角色,中俄能源合作作为中国全球贸易的增长而提高.

参考文献

[ 1 ] 周京奎. 中俄石油产业战略合作的基础、契机及模式[ J ]. 世界经济研

究, 2005 (2) .

[ 2 ] 秦宣仁. 能源外交和能源战略[ J ]. 国际贸易, 2005 (2) .

[ 3 ] 王高峰. 20世纪末期以来的俄罗斯能源外交[D ].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

所, 2007.

[ 4 ] 郭凤臣. 论中国与俄罗斯的油气合作与开发[D ].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 5 ]郝瑞彬、王伟毅,21 世纪中国石油安全与中俄石油合作[J]. 中国矿业, 2006 (3). [ 6 ]王遒,俄罗斯大国崛起启示录[J]. 中国经济评论,2008(6).

[ 7 ]AoSiTe rove. Russia, far east and Siberia, the prospect of northeast China's cooperation with [J] 2002,5:54, Siberi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国际关系与概况结课论文,英语专业,全英文论文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umber: Name: Professor: Time: June 14th, 2012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Abstract】 Since entered the New Worl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re undergoing abrupt changes. What i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at role does it play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India.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ina Japan Indi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ich include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social relations, refer to people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state set up a special kind of social relations. Throughout the variou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formation of free idealism to the new realism, later to the dominance of behaviorism in the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new liberal, and then the Second World War polarization, until ninety era,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one superpower and man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still is such a situation, and now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I personally think this concept is derived from the polarization. Now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rely on each other more and more, all of them undertake some responsibilities towards each other.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come from confrontation to cooperation, it strengthened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and this is today's society whose theme is "peace and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countries are destroying the mainstream, so tha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re at a depth adjustment. The American diplomacy to strengthen the adjustment of unilateralism is obviously the largest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owever, the other big countries are carrying out a positive adjustment, so the overall trend is stable. See from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 multi-polarization trend will gradually wi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ina's position and influence is increasingly apparent based on enhanced economic, military.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are at the stage of a subtle change. What we think the most is the relationship with Japan. Japan committed a heinous crime in China during World War II, which have cast a shadow over every Chinese person's heart. But we should face up the relations with Japan. After published a "Sino-Japanese Joint Statement, the Sino-Japanese Peace and Friendship Treaty", the two countries established strategic interests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美国俄罗斯战略的异同与相互关系 一、总述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轰然倒塌,苏联成为昨日黄花,而美国一国独大,拥有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风云变幻,到当今之时,已形成一超多强之势,一超自然是美国,而多强则包括俄罗斯、中国、欧洲和日本等。要谈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一则离不开美国,二则绕不开俄罗斯。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美国、俄罗斯的战略关系异同与相互关系。 二、美国战略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科技在世界上均拥有他国不可撼动的优势,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十,美军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库,美国科技几乎在方方面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将继续保持这种优势。 正因为美国的这种独特的巨大的优势,导致其国家战略的独特性。而一个国家的国家战略又具有时代性,美国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们先来谈一谈美国国家战略的演变。在美国初建之时,美国推行的是“孤立主义”战略,通俗地讲就是经济上互通往来而政治上保持距离。到了十九末世纪二十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发展与逐渐强大,其外交战略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从门罗的“门罗主义”到威尔逊的“文明扩展论”,再到罗斯福的“国际警察论”,美国逐步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这样导致了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以权力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取代理想主义理论。二战后,国际格局经历大洗牌,美国正式确立其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巨大优势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而社会主义大国苏联成为其称霸路上最大绊脚石,因而美苏不可避免的进入冷战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国家战略的首要目标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在冷战前期,美国的战略主要是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肯尼迪的“和平战略”,和“尼克松主义”;而冷战后期,随着美苏之间的平衡被逐渐打破,优势逐渐向美国方面倾斜,美国的战略也逐渐变得富有侵略性,从卡特的“世界

中俄石油贸易分析

中俄双边石油贸易分析 王勃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五班 201024204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稳定的能源供应从何而来,本文主要论述中俄石油贸易的原因以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的石油困局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全国82个主要沉积盆地开展石油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更缔造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型油田。据2009年数据统计。我国石油探明可采量约67.91亿吨,待探明储量约144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4%,近中期正处于储量发现的稳步增长阶段。但是,我国的石油生产与消费局面并不乐观。 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作为工业的血液,石油的消费需求急剧增长,2009年国内石油表现消费量为4.0837亿吨,2010年国内石油消费突破4.5亿吨,达4.58亿吨。面对国内石油的刚性需求,1993年我国就已经石油进口量大于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石油进口量成直线上升。2001年石油净进口7416万吨,2004年达1.1062亿吨,2009年突破2亿吨大关,2010年更是达到2.55亿吨,成为稳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号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55%。国内石油产量虽然在2010年突破2亿吨,但相比之下,由于政策导向以及东部石油产区减产,西部产区开发缓于预期,海洋石油产量低等原因,面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能源缺口,国内油田显然力不从心,海外购油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原油进口结构为:中东56.2%,非洲22.5%,欧亚地区21.3%,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其次是非洲,两者之和高达79%。这种进口结构风险很大。自古以来中东以及非洲就非太平之地,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恐怖主义纷扰不断。石油时代来临之后,更成为各大国争夺的实力范围。20世纪美国“卡特主义”剑指波斯湾,而今,爆发在利比亚,埃及,也门等国的政治危机更加重了本区的紧张局势,石油开发面临极大的政治风险。 同时我国石油进口的运输渠道单一,从中东以及非洲进口的石油必须通过海运,提高了运输成本。从战略风险角度讲,海运通过波斯湾以及马六甲海峡,那

国际关系论文

德国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目都比中国小很多,但是它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是欧盟成员之一。德国有自己的哲理,经济危机使德国深受其害,不过现在德国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2010年德国的竞争力也在稳步上升,排名第五。商业环境的变化也非常积极,虽然世界商业环境还未恢复,但德国的景气指数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2011年2月,德国商业景气指数达新高。 德国经济模式主要有七个支柱: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基于一流产品/服务的出口导向、关注利益相关方的企业治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发达的基础设施,以及全面的结构改革。七大支柱支撑了德国经济模式的良好表现。 首先,扎实、健全的制造业基础。德国在全球的钢铁生产、煤炭开采、化学产品制造、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技术和电子产品生产以及造船领域里都属于最大的生产制造上商。目前只有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超过20%。高比重的制造业不仅创造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也为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奠定基础。过去的十年中,其他的工业化国家更关注服务业发展,而德国紧抓制造业,这也是德国比美国、英国、法国更具有竞争力的原因。 其次,德国为出口大国之一。危机后德国经济的成功主要依靠出口的增长,德国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国。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大约三分之一为出口产品,大约每三个工作岗位中就有一个依赖于出口。同时,德国经济依靠于出口,和外国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德国的外经关系在德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德国企业重视创新,关注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因此德国制造产品非常受欢迎。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的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分别是中国、德国和美国。其中,德国出口产值占GDP高达33.6%,而中国为24.5%。 第三,德国企业治理模式。德国企业治理模式不同于美国,美国公司的目标是股东利益,而德国公司的首要目标是为利益相关方谋利。德国法律要求,企业需要照顾到社会利益。不仅法律上,出于文化理念,德国企业更倾向于长远利益,兼顾股东、雇员、社会的利益,更体现欧洲大陆国家的特点。德国的这种公司治理模式有其优点。过去的十年中,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削减了竞争力。由于重视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共识,德国劳工成本保持平稳,保持德国的竞争力。当然能够取得这样的结果,也是因为德国的企业治理模式非常重视管理层和职工间的和谐和共识。 第四,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德国企业中有大约90%是中小企业,其中的大部分专门生产具有创新性和高质量的产品,在国际竞争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它们中很多有着百年历史,有的是非常小的家族企业,不过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龙头企业。这也是德国经济具有活力的原因之一。它们都具有长远视角,重视技术创新、顾客需求、产品质量。德国1000多家的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遥遥领先,创造巨大的出口价值。 第五,高素质的劳动力。德国的“双轨教育体制”将企业的实际培训与学校里的理论学习统一起来,为劳动市场提供了受过良好培训的劳动力。另外德国大学在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深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的大学在研究领域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并提供各方面的培训项目。 德国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机制。在工业化过程中,德国建立起特殊的培训机制来培养专门的技术工人,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在学校和公司受训,通过类似于学徒制的模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很多国家,包括美国,

形势与政策论文国际关系

形 势 与 政 策 论 文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中国国际形势 关键词:国际关系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交流与合作 一、大国关系 过去一年,国际力量对比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着新一轮大国关系的调整。美国单边主义严重受挫,2007年明显加强对国际上其他力量的协调和借重。欧盟实现第六次扩大,成员增加到27个,欧盟峰会通过《里斯本条约》,一体化建设摆脱停滞状态。俄罗斯复兴势头强劲,2007年经济增速可达7.6%,俄对外政策进取性增强。日本经济保持复苏势头,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在此背景下,美俄矛盾有所发展,针对美进一步挤压俄战略空间的做法,俄积极展开战略反制;美欧分歧犹存但关系有所拉近;美日强化同盟关系的同时分歧有所展现,特别是日政府被迫中止海上自卫队在印度洋对美军的支援行动,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达到3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过去一年,我国与各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 1、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 胡主席与布什总统两度会晤、多次通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成功举行,取得多项成果。2007年1—9月,中美双边贸易额

为22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我成功接待美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 2、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两国高层互动频繁。胡主席与普京总统五度会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发展确定总体框架。双边经贸合作务实推进,2007年1—9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349.2亿美元,同比增长41.8%,2010年前双边贸易额增至600-800亿美元的目标可望如期实现。 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双方共签署价值约43亿美元的21项合作协议,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 3、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年内,胡主席与时任日首相的安倍两度会晤,温总理成功访日,日现任首相福田成功访华,双方为构筑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而共同努力。2007年1—9月,两国贸易额达17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会议机制正式启动,并举行首次会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曹刚川成功访日,是中国国防部长时隔近10年再度访日;中国海军军舰首次访日,书写了两国军事交流的新篇章。“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举行近百次活动,加深了两国民间往来和相互理解。 4、中欧关系保持稳定和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看法

美国转战东南亚中国应对当从容 从中国南下,从缅甸到印度洋,从老挝-柬埔寨到西南海,从泰国可以到两边,还可以到马来半岛。从这里堵截中国,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这个就是现在美国政府的新战略,Pivot to Asia,所谓转战亚洲。这个战略转变,就要求美国必须把全球战略的重心从中东转移到东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就是亚洲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利益和影响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前些年,美国宣布要“重返亚洲”。从经济角度说,这有其必然性。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并且这种局面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同时,随着其在亚洲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扩大,美国也越来越像一个亚洲国家。美国要保护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就要更多地关注亚洲,这完全可以理解。但美国所宣布的“重返亚洲”显然并不是这样简单。 从战略上说,这次“重返亚洲”很显然是针对中国的。当然,这也不是冷战之后美国要“重返亚洲”的第一次。在小布什任总统期间,美国外交在新保守主义的主导下,也曾经赤裸裸地把中国作为“敌人”,试图通过亚洲“小北约”来围堵中国的崛起。不过,那次“重返亚洲”的努力以九一一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而终结了。中国不仅没有成为美国的“敌人”,在一定意义上,反而成为了美国“反恐”的伙伴。近年来美国高调的“重返亚洲”是第二次了。不过,从长远来说,“重返亚洲”会成为美国外交战略调整的重大失误。 为什么可以这样说?美国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来自自身的衰落。很多美国人不相信美国这个伟大的国家会衰落,国际社会上很多人也不相信;甚至很多中国人不相信也不希望美国衰落,因为无论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还是国际警察,美国的衰落对中国并没有什么好处。作为政治制度,近代以来,美国一直是各国政治自由派所向往、学习的对象;作为国际警察,美国一直为国际社会提供全球公共服务。 苏联集团解体后,就不再存在任何可以挑战美国的同盟。那时美国应当改变其战略同盟政策,至少改变针对另外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同盟。任何战略同盟都是针对“敌人”的,因此首先需要外在“敌人”,没有这样的“敌人”和来自“敌人”的直接威胁,同盟就整合和团结不起来。冷战后美国和西方不仅没有改变同盟政策,反而扩大和强化同盟。在欧洲,美国和西方收编了苏联解体后所出现的新兴国家,把属于苏联地缘政治空间的领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亚洲,美国积极寻找新“敌人”,迅速崛起的中国自然成为最佳候选人。中国是亚洲大国,美国“重返亚洲”非常容易理解。美国强化和其亚洲盟友的关系,针对的是中国。对美国来说,“我的盟友的敌人也是我的敌人”。这解释了在中国问题上,美国和其盟友的关系。 美国把全球各地都视为其利益,但中国的核心利益非常有限,都是和领土、领海有关,且仅限于和中国周边国家相关的事情。美国人到处都是核心利益,对中国的这些核心利益不是不知道。如果美国愿意在中国和中国周边国家关系之间扮演积极的协调角色,美国是有能力这么做的。但美国没想扮演这个角色,而是简单地选择“重返亚洲”,站在其盟友国家(刚好也往往是和中国有主权利益冲突的国家)这一边。 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会出现错误的战略判断,因为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美国的

中俄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俄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大国,并且互为最大邻国,加强中俄经贸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俄两国贸易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单一,贸易不平衡,贸易秩序混乱等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发展。而与此同时一些积极因素正推动着这些问题逐渐解决,同时中俄贸易结合度和中俄贸易的互补性为两国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贸易结合度易互补性 普京总统2006年3月访华,出席中国“俄罗斯年”的开幕式,把中俄关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俄两国在政治上有着许多的共同主张,在国际领域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上能够相互协调和支持。在经济上,两国关系都重视经贸合作的发展。中俄在经济方面成为长期的、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中俄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中俄贸易中的特殊因素阐述了中俄贸易的前景。 中俄贸易关系现状分析 中国与俄罗斯有着长期良好的经贸合作,现阶段更是发展迅速。200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19.3亿美元,2003年达到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1%,到2005年,已达291.0亿美元。尽管中俄双边的经贸合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两国贸易发展中仍然存在种种问题。 中俄双边贸易的贸易额与双方的大国地位相比仍然不匹配。2005年1-8月中俄贸易总额仅为177.4亿美元,仅占中国贸易总额的2.0%。两国贸易增幅虽大,但仍低于我国外贸平均增长水平,且在我国外贸比重有所下降。贸易规模偏小客观上使得两国的贸易关系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进一步导致双边贸易额增长缓慢。 长期以来,在中俄贸易中,中方一直处于大量的逆差状态。1992—2004年中国对俄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中方累计逆差已高达379.77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及进口量所造成的。我自俄进口的商品多为我国短缺而又需求量较大的资源性商品。而中方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轻工、纺织服装类商品,具有货值低且不稳定性的特点。中俄贸易逆差如果长期这样发展下去将会对中俄贸易产生不良影响。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浅谈高校外事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浅谈高校外事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发展,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在向深层次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起本校在国际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角色,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外事工作政策性强、服务要求高、重视宣传、服务于高校的教育发展,着要去高校外事工作人员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质、优秀的个人综合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外事工作;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素质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发展,经济领域的深度开放,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在向深层次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起本校在国际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角色,并渴望不断增强自身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影响力;我国高校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但是国内高校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声望与成就还不高,这与我国教育界存在的创新能力不强与高水平成果不多的实际情况是息息相关的,也与我国高校的外事工作理念和水平有着很大的关联;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国际化阶段,高校外事部门作为高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承担着日益频繁、多样化的、不断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高校的外事工作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高校而言,外事管理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加强我国高校外事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高校的外事管理水平和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外事工作的特殊性 1、外事工作政策性强 在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中,外事工作人员代表着学校的组织形象,传达了高等学校以及学校背后政府的立场与原则,相比较于高校的其他工作而言,外事工作政策性特别强,敏感性强,突发事件多,外事工作人员必须吃透政策;外事部门事关学校“国际有影响”的总体目标,吃透政策首先要求外事工作者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注重提高自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国际关系史论文

题目: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12级外国语学院英语十班赵莉雯 摘要:现当代国际关系复杂多变,造成各国关系的缓和跟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根源还是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是国际政治的重要行为体,因此每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国家利益作为对外关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总是千方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本文将对中国与日本、美国的国家关系的变化等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同盟 一、国家利益直接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赞成,因为绝大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的和舰只的损失加速了美国的参战。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并没有参战,而是进行军工经济,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对之后的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德国的潜艇战侵犯了美国的安全利益,从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2003年,美国伊拉克发动战争。当时美国政府提出了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消除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减少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促进伊拉克和周围地区的民主。其实国际上都清楚美国更主要的动机在于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伊拉克蕴藏石油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美国首先想通过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然后控制伊拉克甚至中东的石油,促进美国军工的发展。以此获得经济利益。再次通过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起到威慑作用,达到其政治利益。二、国家利益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方针与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其中“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因为当时中国依附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而当时的国际关系是两极对峙,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因此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中国,并在经济上鼓励、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包围中国。但是20世纪70 年代,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对华关系方面采取了一次额放宽措施。如: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行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20年的禁制美中贸易的法令等。

中俄经贸合作的历史沿革及前景分析

中俄经贸起始与发展 (2011俄语汪雪梅20111813310015) 【摘要】中俄经贸关系是中韩关系持久发展的基石,它先于两国政治关系而建立起来,并在推动中俄建交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建交后,两国关系也是以经济、贸易等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为中心内容的,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因此,一直以来中俄经贸关系是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中俄经贸交流史也构成中俄关系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是把中国与俄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历史进行概述。 【关键词】经贸合作,贸易额, 1.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的起源 中俄经贸交流始于公元1240年前后,当时的俄罗斯被蒙古族设钦察汗国统治,同时他们还在中国建立了元朝。蒙古人在俄罗斯地区收取贡赋人口,因此中俄两国官民贸易的产生是必然的。 公元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始称沙皇,从1550年开始陆续派兵进攻鞑靼人的领土。到了16世纪末,俄国向东已经扩展到了额尔齐斯河,与明朝的刺蒙古部、鞑靼蒙古部接壤,为中俄直接进行贸易往来打通了道路。 2.清政府及抗战时期中俄双方经贸发展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王朝。清兵入关之后,清政府和沙俄政府有了正式的接触。康雍乾时期,是中俄关系的开始、发展和深化阶段。《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确定了中俄的东段边界,条约中规定:两国人可凭文票在边境进行贸易。《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则确定了中俄的中段边界,为中俄边关互市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它也使古代中俄两国的贸易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康雍乾时期中俄两国关系是既相互对立又互相依存,沙俄为了经济上的巨大利益,不得不停止领土的扩张,而清政府也需要中俄边界的稳定来处理民族间事务。由于清初政权稳定,俄国的战略重点主要在欧洲,此时两国的交往大多数情况都处于平等的状态。

中俄能源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中俄能源贸易发展现状、问题 及建议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毕业时间:2016年6月 经济学院教务办公室制

目录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毕业论文指导日志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目的、意义 中俄两国作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在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双方在能源领域开展了一大批合作项目,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关注中俄有关能源的投资项目、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探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路径,因此,本文就中俄能源贸易现状、发展前景、障碍因素及建议等进行探讨,使广大的学生更了解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性。 (二)学术价值 俄罗斯拥有完整的石油天然气工业体系,在世界油气格局中举足轻重,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俄罗斯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和出口国,天然气出口量占全球供应量的20%。中国则是能源消费大国,石油进口、原油消费和天然气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中俄两国油气合作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在向中国供应石油的国家当中,俄罗斯暂居第三位,位于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之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建设,将会促进中俄全方位的贸易投资合作,提升贸易质量,扩大贸易规模,深化能源合作,促进投资领域多元化发展,提升两国在经济现代化领域的合作和发展。对中俄能源贸易现状、能源政策和能源投资环境的综合考察和研究,充分发挥两国关系中的合作优势潜力,采取有效措施,协调与俄罗斯的利益差异,理顺双方经贸合作关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俄罗斯有着天然的能源优势,是能源供应大国,而中国是能源供应大国,因此,中俄两国开展能源合作拥有广阔的前景。国内对中俄能源贸易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相关论述也比较丰富。 韩玉军在《中俄石油贸易中的障碍因素与策略选择》中指出,目前阻碍中俄能源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四点:①中俄两国石油贸易利益诉求存在差异性②中俄两国贸易发展依赖于石油贸易③中俄两国石油产业链缺乏进一步整合④美国与日本石油战略带来的负面影响。 刘晓音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俄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影响》中指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借助这一战略,双方签署油气协议,扩大能源合作规模;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发挥能源经济互补性,促进合作多元化发展。 汪巍在《中俄油气合作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中指出,①油气管道项目成为中俄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提要 鉴于现阶段,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不仅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对亚洲安全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面对这一局面呢?我认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关键词 安全体系,多边关系,中美关系 引言 随着亚洲地区的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发展,美国不得不改变外交从一直关注中欧的令人厌倦的战争转为去应付日益产生影响的亚洲。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就撰文称,未来10年,美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将是锁定扩大在亚洲的投资,包括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资”。 作为曾经枭雄一时的世界强国的美国,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唯一的世界强国了,但美国仍然希望能够在渐渐在全世界产生作用的亚洲地区保留自己的领导角色和能力。但现在美国已经不能独自领导这个地区了,而是得接受与中国分享权力。但也有分析师称,美国的这种继续想在亚洲保存有实力将会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劣,“因为单纯从经济重要性来讲,中国已变成美国有史以来遭遇过的最可怕的战略竞争对手“。 论文正文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是稳定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前中美关系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两国的对话沟通非常密切。在过去的两年中,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 7次会晤,并经常通电话、通信。两国还建立了6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

二是两国的经贸联系非常紧密。现在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3853亿美元,是建交时的160倍。 三是两国的人员往来非常频繁。现在每年两国人员往来约300万人次,每周有110多次客运航班往返于太平洋西岸。目前,有12万中国人在美国留学,两万多美国人在中国学习。 四是两国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两国不仅在一系列双边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而且在很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有效沟通与协调 中美关系对亚太地区的影响,首先应该承认一点是,亚太地区的安全,不仅仅指中国、印度大国,更要把亚洲的其他小国考虑在内。在很多情况下,小国都是靠多边关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比如:与大国相比,小国在一些重大事情的决策上的选择总是比较少,这还可以说连小国的安全和发展,都是要求和大国处理好关系的。 而当今中美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说很微妙。在未来相对长的时间内,激烈与互相依存将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体两面;前者更多地体现在双方在军力和国际地位上的竞争,但在相当程度上也将体现在双方经济秩序(如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的冲突上;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双方在经济秩序(包括双边和多边)的依存上。中美双方都着意控制危机。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就如是说,“分歧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注定要发生冲突,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了解对方”。 亚洲小国也面临着困境,因为如果这两个大国发生冲突,甚至战争,那么情况就会很糟糕。所以无论从中美双边关系还是小国家的自身利益发展来看,小国家会选择多变安全关系。这样做首先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美两大国的行为。其次,多边主义有利于小国家参与国际和区域事务。 安全困境困扰着整个亚洲。作为大国崛起的中国,在维持亚洲安全方面不可避免地要扮演一个关键角色。另一方面,中国则比较小心地维持着和美国的“和平“关系。但到目前为止,这种关系还只是停留在经贸关系上面,同时,中国也没有显示出想要和美国竞争霸权地位的国家意志和计划。中国只是在根据自己的步伐进行自身的国防军事的现代化建设。因而,这是一种脆弱的”和平“局面。美国并不因为中国的”低调“而感到放心,中国本身这种”低调“的做法行为也是有限度的。中国如果不当心,就会是整个亚洲跌入不安全的困境。

影响中俄贸易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俄贸易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 王金亮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和弹性分析方法,利用1991~2006年的数据,对中俄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俄两国之间贸易额的最主要因素是两国的国民收入,其次是两国的合作政策。20世纪末对两国贸易负面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俄罗斯国民收入的持续走低,而新世纪以来中俄贸易额的大幅度增加则得益于俄罗斯国民收入的急剧上升以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经贸领域的逐渐深化。 【关键词】中俄贸易进出口模型回归分析弹性分析 【作者简介】王金亮,1973年生,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系副教授。(哈尔滨150080)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是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联邦的出现。十几年来,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与我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进行着广泛的合作。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更是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大都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比较薄弱。对中俄贸易前景的分析也基本上属于定性的预测。而以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中俄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很少。本文在参考中俄两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中俄贸易最基础的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考察和探讨,试图得出一些有数量依据的结论,以期对中俄贸易的未来做出估计。

二中俄贸易的理论分析 (一)中俄贸易理论假设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两国间发生贸易的最基本的原因是双方各自存在的比较优势。可以说,比较优势是两国发生贸易的必要条件之一。 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规模经济、产品生命周期、运输费用、交易成本等原因也是引发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是两国间贸易流动的前提条件[1]。 中俄两国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中俄贸易大都属于基于比较优势而发生的产业间贸易,而基于规模经济、产品生命周期等等原因的产业内贸易占的比重很小。可以说,中俄贸易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比较优势的存在。然而这只是为双方贸易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并不代表贸易必然发生并且会不断增长。 一般情况下,一国的要素禀赋是很难发生变化的,而制度等因素对于贸易的影响也是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为了观察决定中俄贸易额的深层次原因所在,我们把始终存在的比较优势和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的资源禀赋和一般的制度因素视为前提假设,来设定两国的进出口模型。我们假设: (1)两国各自存在比较优势。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力方面,而俄罗斯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资源方面。无论在人均资源占有比率方面,还是在两国之间的贸易商品结构方面,都可以看出这种轮廓。 (2)要素在两国之间仅存在有限制的流动。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大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国际政治专业必修课 适应专业:国际政治 课程简介:《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国际政治专业主干课程,它主要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的外部关系,阐释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兴衰流变、联系交融及其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课程总学时:54 授课教材:时殷弘著:《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 [1]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2]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朱瀛泉著:《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8](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9](英)爱德华?卡尔著:《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2](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13] Hans Mou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Alfred Knopf, Inc., 1978. [14] Karl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aglewood Cliffs, 1978. 二、课程教育目标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高等学校中国际政治

中俄贸易结构与贸易规模分析

摘要 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俄两国经贸交往取得了巨大进步,并迎来 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额虽然得到了快速增长,但两国贸易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进出口商品较为集中;中国传统比较优势缺乏长期竞争力;中俄贸易结构失衡造成两国贸易长期逆差;产业间贸易在商品贸易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产业内贸易发展迟缓,双边贸易结构不能得到调整与优化等。因此,针对中俄贸易结构研究对发展我国对俄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贸易结构优化理论为基础,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制约中俄贸易结构优化的因素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在贸易政策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完善对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创建公平合理的贸易环境。在产业结构方面,加快改进传统比较优势;重点推进主导产业发展;注重培养战略性产业。在投资方面,分别采取俄罗斯对华投资方面和中方投资方面的优化策略。在技术方面,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投入;建立中俄经济技术合作区。 关键词:中俄贸易;贸易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

目录: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国际贸易结构理论???????????????? 四、中俄进出口贸易规模及其问题??????????? 五、结论总结????????????????????? 六、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研究背景 作为在世界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交往的中俄两国,在多个领域交往频繁,这 种由历史凝结而成的优越条件,必将给新时期中俄两国的经贸发展带来良好的铺垫。自1949年至今的65年间,中俄两国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友好合作在多 个领域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两国间关系更加密切,特别是江泽民主席执政期间, 双方合作范围与领域不断扩大。中俄两国通过始终保持加强密切、信任的高层交往,不断丰富和加强双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从而将政治关系上的密切往 来转化为高水平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紧密合作。在经贸领域上,双边贸 易额预计2015年达到一个更高水平,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并预计2020年双边 贸易额在201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①,双边贸易从量的变化达到质的飞跃,推动两 国贸易结构多元化发展。 2.研究意义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在世界贸易范畴及两国双边贸易中均占有 非常重要的地位。截止到201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已达到683.2亿美元,两国间的贸易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在各国经济中所占的份量来看,对中俄两国经济发展都 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对中俄贸易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对两国经贸发展及整个世界 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贸易的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逆差额的持续扩大,所引起的中俄贸易结构 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到2012年,俄罗斯对中国的贸易 逆差额为269.9亿美元,2013年俄方逆差额已经达到了350.4亿美元。中俄贸易结构的发展状况是导致中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剖析中俄两国 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可为中俄两国未来贸易合作的发展战略、贸易决策和贸易

国际关系概论结课论文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ultural aggression-----One of Impacts Globalization Makes ---Take the Aggression of Korean Culture as an Example by Hu Mengfan No.201211010533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2/29/2013

Cultural aggression-----One of Impacts Globalization Makes ---Take the Aggression of Korean Culture as an Example Globalization brings a lot of influences to our life and society.For instance,people may drive a car designed in Europe,assembled in South America,manufactured in Asia and shipped by a middle eastern company.That’s a distinct case we learned in textbook of plutonomy.Besides the influence shows in economy,a big effect also work on cultural field.Let’s focus on cultural aggression around us and talk about how it work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way to resist it. 1.What is cultural aggression? Cultur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have been at the heart of human behaviour throughout history.The shrinking of the globe brought different cultures into closer contact and represented a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patterns of culture and social order.It is argued that globalization would cause cultural diversity come to an end.All people faced the problem of what in their cultures could be maintained and what would be lost.Among those phenomenons,a special one called cultural aggression break into China and gradually deep into every side of society. Cultural aggression,which means one country tries to change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another nation for the sake of conquering that nation in a peaceful world . Here are the steps of cultural aggression some experts list. In order to conquer the nation, they need to conquer their native culture . In order to conquer their culture , they need to conquer their people . In order to conquer their people , the best way is to change their value and desal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