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专题一:自然辩证法内容及影响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的关系

1、自然辩证法按照其学科性质属于哲学的二级学科。

2、就其地位或学科位置,属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一个独立层次,是哲学与具

体科学技术的中介和桥梁。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相互并列。

4、自然辩证法又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它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进行交叉,在

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沟通,架设桥梁。

《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以两类矛盾为主线,分为六大部分:

一,导言。主要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有其必然性。19世纪以来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辩证法打开了重大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研究者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便能在研究过程中避免盲目,少走弯路,排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干扰,加速研究进程。

三,辩证法。重点论证了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强调其客观性,由三大规律,五对基本范畴构成。

四,物质运动形式,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的运动形式为根据的。

五,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主要探讨了各门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六,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观:系统科学与系统观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观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从实践的观点、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沿科学哲学的规范方向与实证方向,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检验与发展等问题。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从实践的观点,从技术与科学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上,深入地阐明了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

科学技术与社会:由于科学技术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必需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批判地吸收国内外不同学派与此相关的论述。

自然辩证法给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启示

1.从思想和出发点来看:强调关注自然科学的进展并研究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

2.从理论成果来看:自然辩证法是自然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

3.从书中的预言及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启示来看:阐述了关于自然界的报复问

题,关于科学的高度专门化问题,以及考察科学思想的历史方法等。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4.自然辩证法开辟了出一个新领域,同时完成了重要的奠基性的工作。

专题二:人工自然扩大利弊及应对

人工自然的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人工自然的扩大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同时也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的每一步扩大,都意味着人的活动介入了自然界的一个新领域,也意味着这个领域中原有的稳定状态受到干扰甚至被改变。

首先,人工自然创造了灿烂的社会文明,促使人的新进化。人工自然的不断扩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利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牧纺织使人类摆脱了穴居生活,工业发展让人们没有温饱之忧,医疗技术的革新让人们的寿命不断增加。起重机、手机、电脑让人们成了“千里眼”、“顺风耳”。

其次,人工自然地扩大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生态危机。人工自然地扩大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1)从人工自然的创造过程来看,它所消耗的物质和能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再生能力。(2)从人们创造的人工自然物的结果及其副产品来看,对地球的破坏和污染也远远超过地球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净化能力。人工自然地迅速扩大,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和对立。人口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

如何趋利避害:

1.通过宣传教育的途径,在认识方面重建人和自然有机统一的整体观念:

A.既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又要反对自然中心主义。

B.做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一致。

2.通过发展和依靠科学技术的途径,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

A.只有科学的发展才能揭示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人和自然的真实关系,正确地预见发展的趋势。

B.实现科学技术生态化,为社会生产的生态化提供保证,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行动付诸实现。

C.人类还应创造和发展专门为恢复生态系统平衡服务的生产部门,以实现自然界本身的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相互协调。

3.通过促使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的途径,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

4.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必须注意使经济、社会与自然地发展相协调,把局部的、眼前的利益与整体的、长远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环境、生态、资源、人口和技术、经济、社会的复杂关系和相互作用,力求整体优化,以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和进步。

专题三:科学思维方法

非逻辑思维方法(直觉和灵感)

非逻辑思维方法是直觉和灵感,

逻辑思维方法是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和具体。

直觉:指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其具有思维的非逻辑性、过程的自动性和信念的坚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灵感:是指主体对反复思考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或潜意识信息启发而得到突然顿悟的心理状态。其具有发生的突发性、显现的瞬时性、认识成果的突破性,并常伴有情感的波动。

直觉在科学技术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创造功能:

①直觉是研究者发现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和目标的主要思维因素。

②直觉是直接做出科学发现的工具。在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飞跃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直觉因素。(爱因斯坦:要走向理论的建立,不存在什么逻辑的通道,只能通过构造性的尝试去摸索,“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

灵感在科学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①它能使人们在思维的困境中突然领悟到问题的症结或本质。

②使人们产生意想不到的创造性设想,为创造者提供富有启发的解题线索:或沟通发明思路,或涌现新颖的创造方案,或指出全新的探索方向。(阿基米德,李四光,达尔文,华莱士,门捷列夫……)

(凑字数用)直觉和灵感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们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发挥科学认识主体思维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因而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一。

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一般特征的认识方法。其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即简单枚举归纳和科学归纳)。

演绎:是一种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其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及公理化方法。

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主要作用:

a.通过归纳,可以从科学观察与实验中概括出有一定使用范围的一般性判断,甚至是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归纳法是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有效方法。(如沉积相模式的归纳、构造成因机制的提出等等)

b.为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设计,提供逻辑依据,为合理抽取研究对象内部以及其他某项要素的因果联系提供依据,揭示在人工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对象的科学规

律。(举例见课本126页)

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具体见课本130页)

a.演绎是论证科学假说和理论方面的重要工具。(如将鲍马序列应用到重力流研究中出现很多问题)

b.演绎方法是提出科学说明和预见方面的有力手段。

c.演绎的综合运用也可以在一定范围推进新认识的发展。(举例:形式逻辑的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是蕴涵关系,但是,演绎外推完全可以进入还没有被人类考察过的未知领域。如勒维列对海王星的预言;门捷列夫对钪、镓等元素的预言;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的预言等等。)

(凑字数用)演绎与归纳的思考方向正好相反,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在科学实践中,只有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辩证思维,随之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才能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专题四:技术的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技术价值:是指技术的属性同满足现实的人的某种需要的关系。(当技术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是,它具有正面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

负面价值。例如当人们利用核技术建造核电站,满足人及社会的用电需要,促进

人与社会发展时,该技术就具有正面价值。反之,当该技术被恐怖分子用来制造杀人武器或滥用核技术,并以此危及人类社会安全时,它就具有负面价值。)技术价值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出来)、历史性和相对性。

技术的自然价值:

是指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技术的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如各种机械在生产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中立的(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对错之分)。技术的社会价值:

是指通过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应用和普及,由技术的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是在技术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

技术的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是一个自然过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虽然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和文化传统不同,但它们在生产技术和工程技术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是基本相同的。)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是一个社会过程。(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技术背景。)】(1)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共存于技术之中,技术的自然价值与社会

价值也共存于技术与其主体的关系之中,二者是统一的。(举例:例如,网络技

术既有便于人们交流的自然属性,又有受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制约的社会属性。当它被人们利用时,就分别显现出它的交际便捷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网络技术的两种属性都共存于网络技术之中,它的两种价值也共存于它被其主体

(如网民等)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关系之中。)

(2)技术的自然价值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础。技术的自然价值与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是同技术所在环境条件分不开的。当技术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只受个体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受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时,技术主要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自然价值,当技术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受群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时,技术则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社会价值。(举例:例如,当镰刀被个体农民用

于收割谷物时,它主要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收获的效用价值,而当它被团体农民用于反抗入侵者或盗贼时,它主要是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保卫领土和家园的社会价值。)

(3)技术与价值又是矛盾的:从技术的自然价值很难准确预测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对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更多的与其他社会价值有关。

(4)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在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它们的社会属性及其所显现出的社会价值显得更加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各国政府大都支持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社会对高技术成果的应用及其后果,都给予密切的关注。

专题五:“汤浅”现象(科学中心转移)

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

“汤浅”现象:是指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是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1962年对1501年至1950年科技编年表的科学成果和人物传记词典中编选的科学家做统计处理而得到的。

目前为止,世界上先后共出现五个科学中心:

一、意大利(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1540---1610)

代表:哥白尼“日心说”的诞生——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开始

伽利略、布鲁诺……

原因: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恩格斯评价道:“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恩格斯还指出这一时代是“需要巨人也是产生巨人的时代”。

启示:敢于有根据地怀疑前人的精神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

转移原因:意大利的宗教势力将科学中心送到了另一个国家。

二、英国(1660---1730)

代表:牛顿进一步研究“日心说”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建立了经典物理学。

法拉第、卢瑟福……

原因:英国的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使得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用法律限制国王。此时,英国的人民拥有了比意大利更为自由的环境。

启示:科学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

转移原因:英国地处孤岛的地缘文化,使得知识不易传播、交流。

三、法国(1770---1830)

代表:拉瓦希(无机化学的奠基人)、拉普拉斯、

傅里叶、卡诺、库伦、安培……

原因:法国进行了大革命。此外,法国地处欧洲大陆,知识文化更易交流传播。法国比英国有着更为轻松的环境。

启示:科学的发展需要交流,同时更为轻松的环境有益于科学的生长。

转移原因: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有自己的研究机构,这一时期欧洲的大学都开设神学课,但不能上科学课。

四、德国(1810---1920)

代表:相对论革命、量子力学革命……

爱因斯坦先后提出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

原因:1820年前后,德国实行了一项大学的自由改革。此间,德国的大学不限制自然科学,让学生自愿选择喜欢的课。并在众多自然科学讲师中,评选出优秀的一部分称为“教授”,这些教授也有了自己的实验室。此时,科学逐渐被社会承认。因此,德国这一时期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工作者。

“科学是扎根,技术是开花,产品是结果。”

启示:科学需要容忍,也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

转移原因:希特勒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科学中心转移的导火线。此外,美国同一时期也做好了吸收科学家的准备。

五、美国(1920---现在)

原因:当时最新的科学理论被美国一批建国之父所认可。同时,美国从零开始建立了较为民主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强调尊重个人。

启示:科学中心的建立,需要有大学、企业、良好的国家政策等一系列因素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让这些因素彼此促进,科学才能在其中茁壮成长。

科学中心的转移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有什么启示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首先,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等;

其次,要有促使本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国人才最优的科研环境;

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

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对中国来说,我们应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制定积极的应对政策,站在全球科学“巨人的肩膀上”,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培养高度的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期待在21世纪或者更长远的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第六个世界科学中心能否到中国,就看以整体观、系统性思维的中国精神及其文化是否能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产力,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活方式,具体在以下四大方面科学领域是否有所突破。

1、智能科学领域。

2、再生能源科学领域。

3、太空科学领域。

4、人体健康科学领域。

研究表明,以上四大方面科学领域中,人体健康科学是最可能率先突破的。

(作答题参考用)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大转移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的确定标准与一般规律,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转移。

(1)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2)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

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3)18世纪的法国是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

18世纪初,法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罗为代表的一批启蒙运动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他们竭力提倡科学和民主,进行了一次以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在牛顿科学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取得了《分析力学》、《概率论的解析理论》和《化学纲要》等一批重要科学著作,使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到19世纪初进入高峰。但法国过分学院式的科研方式以及不重视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日益动摇了法国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4)19世纪的德国成为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

德国科学的兴起始于19世纪初,首先进行了大学改革,把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创立导师制的国家。德国全新的科研教育体制,吸引了许多世界最优秀的科学人才,成为科学研究的乐园,德国科学家不仅创立了细胞学说、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和学说,还为世界贡献了爱因斯坦、玻尔、欧姆、高斯、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德国还特别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使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德国先进的电气工业和光学工业,为德国科学家提供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仪器,使德国科学家在电磁学领域做出一连串惊人的发现。但两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受到重创,人才和资金大量流失,德国科学从此走向衰落。

(5)20世纪的美国是第五个世界科学中心

美国科学的兴起一开始就站在了欧洲科学“巨人的肩膀上”,不但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而且特别重视科学人才的引进。在优越的科研环境下,造就了发明家贝尔、爱迪生,二次大战后又吸引了爱因斯坦、费米、弗兰克、威格纳、西拉德等一大批世界顶尖科学家,为美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世界各国优秀科学家的云集,使美国在整个20世纪引领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包括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等,使近70%的诺贝尔奖被美国科学家领走,至今仍保持着世界科学界领袖的地位。

专题六: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规律的事实、原理、方法和观念的知识体系以及创建这个知识体系的社会活动。科学的任务是发现规律,提出理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技术的任务是发展或开发出新的方法、手段、措施或途径。

一.知识形态不同。

科学一般表现为理论形态;

技术则一般表现为物质形态。

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将纷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一种定论,使其简洁明了。

技术由单一到多样,它将某一种科学知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工艺手段,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二.任务不同。

科学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

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追求满足主体需要的功利性。

三.目的不同。

科学的目的是现象之中求本质,以认识课题为己任;

技术是来自某种认识或者经验的升华,用于改造课题的活动。

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创造活动中:

科学是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

而技术所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存储知识、获取信息的手段

四.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不是一回事。

科学革命至今已经历了两次,目前正酝酿着第三次。

第一次是哥白尼等科学家,研究了宏观低速运动规律。

第二次是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的产生,发现了微观高速运动的规律。

生命科学将是第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

技术革命至今已经历了三次。

一次是蒸汽机革命,

一次是电机革命,

再一次是控制论、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革命。

现正面临着第四次产业革命。

五.选题方向不同。

科学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多种科学假说争鸣等科学发展自身的逻辑中去寻找、发现和选择研究的课题。目的是从中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要求具有理论学术意义,但不能要求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立见成效。

技术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需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实际需要中发现和选择所研究的课题,要求能付诸实施并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

六.成果形式不同。

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主要是科学发现、科学预见、科学原理等,属于由物质向精神转化的范畴。其成果形式有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

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它更多地表现为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化。其成果形式有技术样品、模型、技术规程、设计图纸等。

七.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

对科学的评价是一个深字;

对技术的评价是一个新字。

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

对技术进行价值性评价。

科学的任务是研究解决某个事物“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要求有所发现,从而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评价标准主要是判断真假问题。

技术的任务是研究解决人们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要求有所发明或有所创新。它的成功与否往往要受到多种相关因素的制约,除受资源、环境、地域、社会、经济、法律等制约因素制约外,还要接受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评价。

八.管理方式不同。

科学是由科学共同体、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来实施的,其管理是柔性的、松散的。科学是无国界的,他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

技术是由国家专利部门通过专利法来实施的,这种管理是严格的、在一定时期是保密的。技术是有国界的,未经公司或政府许可时不能够输出的。

科学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

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泄露技术秘密、侵犯他人的专利与知识产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

科学没有强烈的沽誉主义色彩和商业性质,不能出卖和转让,而技术则可以。

九.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

科学家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活跃的理论思维,要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长于推理,甘于寂寞,专心致志,默默无闻地去做学问、做实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建树。

而技术专家除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灵通的信息来源,丰富的实践经验,顽强的攻关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专题七:技术发展的伦理问题,如何趋利避害

技术发展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展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也是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有以下方面[注:1-4点为课件中内容]:

1、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

2、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

3、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

4、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问题

此外还有:

5、应用技术改造自然和人类自身的价值标准和道德界限问题

6、技术应用于社会、战争的善恶标准问题

7、技术工作者所应遵循的一般道德规范问题

8、应用技术的动机和效果的道德评价问题

9、技术伦理与技术立法之间的关系问题

10、高技术发展对人类传统伦理的影响问题

11、技术伦理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些技术伦理有助于我们在变革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技术伦理,以便与技术发展相适应,促进技术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面对伦理问题,人类如何做到趋利避害:

第一,我们应当从技术本身的价值出发,维护和发展技术的正面价值,制约或控制技术的负面价值:

(1)要形成“责任伦理观”:要关心未来、自然、人类后代和整个生命界。技术的发明、创新和使用要对自然负责,要尊重和保护未来人类及未来世界的尊严和权力;技术发明与创新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同时还要符合人类的目的;在实施技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与后代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

(2)人类虽然不能杜绝技术的负面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减少技术的负面影响。

(3)在面对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时,要将实现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

第二,我们还应从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出发,提高技术发明家、技术使用者和技术观察者的伦理素质:(旧课本227页)

(1)技术发明家要注重自己的“责任伦理”建设。技术发明家应该明确自己发明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使自己的发明成果能够为人类的幸福和世界和平做贡献,必须警惕其成果被滥用及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2)针对技术使用者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观。

(3)建立面向技术的社会伦理秩序。公众对技术的使用乃至对技术活动的参与,直接影响技术的社会价值。应当让公众理解科学特别是技术,对公众开展技术伦理教育,制定发明及其应用规范和准则,建立由公众参与的技术评估或评价机制。

(4)各国际组织应当建立旨在用技术解决自然生态的危机问题、解决区域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差距问题的国际社会技术伦理秩序,促进技术、自然与人类

社会之间的持续、健康发展。

专题八:“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用所学自然辩证法知识谈谈“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作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本身,是没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的,具有超越性和国际性,属于非意识形态,可以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阶级服务。这说明,科学的确是无国界的。

作为创造科学知识的主体的科学家,则是社会人,他们总是出生和生活在某个国家或地区;而且现在世界上仍然存在阶级,在阶级社会中,他们属于特定的阶级,有特定的属性;同时,他们的科学工作,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国家或地区。科学家在社会中生活,就会受到他所在社会的教育、风俗、宗教、舆论等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打上社会和阶级的烙印。如果单从效果上讲,科学家所掌握的知识是能够为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阶级服务的,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或影响着他们更愿意为某个国家或阶级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虽然科学无国界,科学家能够在不同国家进行学术研究、开展科研工作,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或削弱科学家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相反,许多科学家在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即对自己出生的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他们的爱国情怀有的是通过学成回国体现出来(如钱学森等) ,有的则是侨居国外心系祖国(如李政道、丘成桐等)。

如何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气质和意志。其内涵主要表现为:求实求真,理性严谨,开拓创新的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的文化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气质。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张扬主体意志的精神。人文精神也就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精神。

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第一,(要)以人文意识或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科学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有助于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学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并从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把握科学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要强调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充分挖掘并利用科学的技术资源和经济资源,以此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实现现代化不仅仅只是经济的巨大发展,它更是意味着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等等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人们在突出强调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应当高度重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从而促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出现二者分离的原因:

一是我国历史传统文化就有重视经验归纳,缺少逻辑演绎的“重术轻学”的特点,传统的教育模式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只要业务好就行,人文修养并不重要。这些都使得人文精神受到抑制;

二是人们在对科学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如有的科技工作者唯科学至上,认为科学是万能的,可解决各种问题,忽略了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是有的科技工作者只注意学习本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其它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是在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科技工作者的追求目标受到干扰。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使一部分人在工作中放弃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二,在科研工作中要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所在:

1.创新是科技工作者的灵魂;

2.严谨与求实的工作态度是科技工作者应遵守的学术规范;

3.不甘雷同、不追名逐利是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风格与品德;

4.团结与协作是圆满完成科研工作的必备条件。

(第三)科技越发展,人类和客观世界就越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指引,就越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研工作的实践者,对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负有特殊的使命:

(1)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应自觉地继承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人文精神的精华,批判地汲取现代西方优秀的人文思想,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

(2)要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追求科技工作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人性化、社会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当今社会,任何一项高科技成果一旦应用于社会,都有可能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如道德的、伦理的、环境的、法律的等等。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来说,已变成科学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不会自动地带来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越先进,科技成果应用的速度越快,人类社会就越需要人文关怀。所以,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人文的视角去审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用哲学的眼光去把握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用科学的态度去规范科技活动,做到超越物质利益的狭隘束缚,避免社会出现一边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一边是现代“文明病”的不断发生和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的缺乏与陨落,就成了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第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重在实践。可以相信,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身的努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一定会变成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的行动。科技工作者如果插上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翅膀,其人生追求和所从事的科学事业必定会产生质的飞跃,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极大的促进。

专题九: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如何发展高技术产业以提高综合国力?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①科技、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因素。

20世纪初,科技进步对GNP增长率的贡献率仅占10%~15%左右,20世纪中叶上升到40%以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上升到60%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升到60%~80%。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体系中的一种新的“内生”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创新在此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并赋予新的经济价值。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构成了新的生产组合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新途径。

②科学技术同时还引发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1.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化:

高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变化的龙头。第三产业迅速壮大,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2.产业结构的变化:

知识成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它最主要的资源(智力资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源。

3.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知识劳动者越来越成为主要劳动力。

如何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综合国力?

高技术:是指基于前沿科学原理发明出来的新兴技术。

高技术产业:是指用当代尖端技术(主要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领域)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

高科技产业包括: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讯科技)、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国防科技(军事技术)、GPS技术。

高技术产业化过程顺利进行需具备以下条件:(旧课本249页)

1.社会的客观需要、高技术的推动作用、市场的拉动作用;

2.国家的产业政策与高技术发展规划;

3.在高技术企业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4.提高高技术企业的整体素质;

5.注重高技术人才培养;

6.国际贸易发展体系。

发展高技术产业,应当建立良好的机制:

1.市场创新机制:

可分为首创型市场、改创型市场和仿创型市场。

2.风险投资机制:

由于高技术具有高风险的特点,有必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保证高技术产业化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昂贵费用。

3.研究与开发机制:

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向其投入财力、人力和物力。

4.官、产、学合作机制:

高技术产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属于国家层次的高技术产业和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高技术产业,都需要在政府宏观管理下,由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发展。

5.法律制度机制:

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

6.激励机制:

其核心是产权改革,使参与创新的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意义:

(1)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减少资源消耗。

(2)利用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可以迅速提升我国的产业的结构,推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3)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可以迅速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占领科学的制高点就拥有了发言权。不仅是技术的发言权,还包括政治的发言权。通过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通过生产力的进步来提高综合国力。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摘要: 本文主要是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认识,以及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初步的理解。同时,结合物理和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来阐释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自己课后的一些思考,并且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数学危机感想建议 引言: 经过一学期系统而又认真的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哲学观念以及辨证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首先是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内容的理解,然后是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最后对于课堂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感想以及一点建议。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最初,《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1]。在书中,恩格斯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在研究过程中,恩格斯从自然界中进行着的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以与人相联系的最复杂的运动结束,并且始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保持着不断发展的批判性。 后来,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今,在高校课堂上,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

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2.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 作为数学系的一名研究生,我更关心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数学,物理,和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17,18世纪,在数学和物理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或者是物理学家也都是出色的哲学家。正是由于他们能够正确的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描述,思考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以及他们的内在逻辑。才能在关键时刻,正确的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做出巨大的成就。下面,我就举数学和物理中的两个典型例子,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知识来分析一下。 2.1自然辩证法与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发表著名的相对论以前,洛伦兹和庞加莱就已经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洛伦兹存在绝对静止以太的观念出发,考虑物体运动发生收缩的物质过程得出洛伦兹变换。在洛伦兹的理论中,变换所引入的量只看作是数学上的辅助手段,并不包含相对论的时空观。庞加莱作为数学家,反而没有拘泥于数学公式,而是从哲学角度,运用辩证思想,看到了普遍的真理。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而是将前两位的工作和思想合二为一。,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立足于两条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着眼于修改运动、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重新导出洛伦兹变换,并赋予洛伦兹变换崭新的物理内容。在狭义相对论中,洛伦兹变换是最基本的关系式,狭义相对论的运动学结论和时空性质,如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速度变换公式、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等都可以从洛伦兹变换中直接得出。 因此,在晚年,对于前面两位科学家之于狭义相对论的贡献,爱因斯坦这样评价道:“洛伦兹已经认出了以他命名的变换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分析是基本的,而庞加莱进一步深化了这个远见。”[2]而我要补充一句,爱因斯坦则运用他非凡的智慧将狭义相对论从上帝那里带到了人间。 2.2.自然辩证法和三次数学危机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

一古希腊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兴起有什么关联? 1、早期希腊哲学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之初的米利都。在这里产生了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即万物的开端、开始和起源是水;水是生命的本原,渗透在万事万物之中,使得宇宙成为有机体。奠定了西方哲学追究本源的形上精神。阿拉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由气所构成,不同的物质乃由气的浓密稀疏所致,这开辟了把握世界的实体构成主义传统 2、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当作世界的本原,主张“万物皆数”,数是现实的基础,是决定一切事物的形式和实质的根据,是世界的法则和关系。 3、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万物都按照对立的斗争和必然性生成,一出于万物,万物出于一 4、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有两种属性;大小和形状。 毕达哥拉斯学派与近代科学的关联: 可以说,这个学派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它开创了从数学角度说明自然规律的先河,科学数学化的潮流正是从这里发源的。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本原并非是数,科学也不能等同于数学,但是,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近代的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人,都曾承认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启发。 考察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17世纪科学兴起的“微粒说”、“原子论”与上述古希腊的原子论就有着紧密的关联,机械自然观的形成与古代原子论的复活是分不开的。 原子论所代表的以基本的物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宏观经验的思想路线,是近现代科学研究所遵循的主要路线;原子论试图通过少数基本假定来统一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实现科学理论的统一性的方法论原则,同样被近代科学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它的研究纲领。 原子论所内含的自然观与近代科学中的机械论自然观基本一致。 二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有什么关联? 思想根源 理论根据 解释自然界各种现象的信念 三新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怎样?对此有何评价? 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2017年度)考点情况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 第一章 第一节二、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 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第二章 第二节一 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第三节一、二 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三章 第一节二 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 第四节一 (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第四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

(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课本]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18世纪末和19 (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生物学:细胞学说。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

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考试复习总结 太原理工大学

1、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答: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以上三部分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体现了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的统一。 2、自组织形成的根据和条件有哪些? 答:自组织形成的根据:无序和有序相互转化的机制和条件问题。条件有: (1)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 (2)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 (3)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 (4)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机制。 (5)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演化的直接诱因。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以自组织形式来实现的进化过程是在具备了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和涨落等诸多条件的前提下进行的,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系统都难以产生新的有序结构。 3、科学观察应遵守哪些原则? 答:运用观察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包含着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和逻辑的成分。为了提高观察效率,保证观察材料的准确可靠性,必须遵循一下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观察者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的反映观察对象,绝不能搞主观虚构。 (2)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尽可能从多方面观察自然现象,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关系。 (3)典型性原则。所谓典型性原则,就是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一类食物的共性和本质,特征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观察,使观察易于进行,使结果具有普遍意义。 4、简述科学实验的特点。 答: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地,运用科学仪器和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控制和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其特点有; (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3)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4)实验方法可以延续、加速研究对象运动速度。 (5)实验方法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 (6)实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由于实验方法的突出特点,所以它可以超过单纯观察,超过生产实践,直接推动各门自然科学理论的研究,为生产开辟途径,从而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最主要的社会实践基础。 5、捕捉机遇需要哪些条件? 答:机遇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并非所有碰到机遇的人都能从中作出科学发现。能否利用机遇提供的重要线索,从中作出新发现,关键是要善于捕捉机遇。从科技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来看,可见要包括以下几点:(1)敏锐的洞察力。 (2)高度的判断力。 (3)科学的想象力。 (4)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6、假说有哪些特点? 答:假说的构成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科学性。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而提出来的。 (2)假定性。假说中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 (3)易变行。对同一自然现象,由于人们占有的材料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等原因,可以提出多种不同的假说;对同一自然现象提出的假说,还会随着实践的过程中的新发现而变化,随着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为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种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地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同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同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补充(可看可不看) 历史地位: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上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认为“存在“充实空间,不存在虚空)、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它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这种观点否认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它不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自然界看做是按某种必然规定的机械的构成,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只是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具有严整的秩序,不存在偶然性,而运动只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的外部即外力的推动。这种观点与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观点相比,显然是一种倒退。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看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虽然是原始的、素朴的,然而在本质上却是正确的。所以恩格斯指出:“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了希腊时代,但是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都对文学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我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让我读一本政治书,我更乐意去计算一个方程。或许是人们总是对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抱有浓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吧,在上完《自然辩证法》之后,我发现这门课并不只是想我看到的那么简单,它涵盖万千,是很多文人墨客以及各领域大家集成的产物,它的很多内容可以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能解决一些我认为和它毫不相干的问题,这也让我对理论的知识更加重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去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教材。 课程中老师讲述的《自然辩证法》,其广义的定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有197个组成部分,后来,前苏联在整理出版这些手稿的过程中,删去了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之后留下了181个组成部分,包括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断和2个计划草案。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在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书籍后,我认为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分为两个方面:运用唯物辩证法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批判形而上学自然观,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从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为自然科学提供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自然辩证法是和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紧密相连的。其创立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哲学和科学技术,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同样,自然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对所有理论的研究我们都不能脱离现实,在基本问题上都必须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不能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研究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来说,自然辩证法包括并涉及很广泛的领

自然辩证法考试

1.什么是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指先秦到《淮南子》时期,表现为诸子争鸣;“经学时代”,指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有为,此时儒学成为独尊的学问,几乎所有的哲学创造都是以注经的形式出现,都有经学作为依傍。由此形成了两千年的“注经传统”。子学时代为诸子百家时代,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始于孔子,终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经学时代的开始。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政治制度变革也同时是思想的黄金时期始。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相比,前者显然更短暂,也更灿烂,春秋时代后,言论思想极端自由之空气于是亡矣."新兴的经学时代开始孕育诞生,关于这个时代,已承载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给予的努力形成着人类思想的堡垒。 2.什么是思维经济原则? 所谓思维经济原则,就是希望用尽可能少的劳动,尽可能少的思维消耗,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尽可能短的时间,对事实做出尽可能完善的陈述,获得尽可能多的思维成果。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 3.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是非决定论的? 当代科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力图在近代科学所研究的必然性、确定性、决定性、实体性、简单些、线性的基础上研究偶然性、模糊性、混沌性、系统性、复杂性、非线性。 1.粒子世界中的发现:原子核,正电子,μ子,π子,中微子等。夸克悠禁。 2.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的进展: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大爆炸宇宙说。 3.分子生物学建立:1953年沃森和克利克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4. 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 4.举例说明哥德尔不完全定理 任何公理系统都不是完备的,其中必然存在着既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命题。 举例就说在欧式几何里面与非欧式几何中如果标准不一,过平行线外一点并不一定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5.什么是理想实验 对实验条件进行极端的简化与抽象,从而得出最具有概括性的理论模型.(物理学的开端) 6. 什么是思想模型,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思想模型是人们便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种对原理高度抽象、高度纯化的思想客体过思想事物,有4点功能,1.是数学科学进步的巨大杠杆,2.是物理发现的重要手段,3.是技术发明通向发现普遍规律的必要环节,4.是形成科学预见进而导致技术发明的必要工具。7.科学是否意味着进步 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的本质给我们的启示是: 我们判断科学是进步还是退步,可以看科学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能满足人类什么需要。 如果科学造福于人类,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起积极地促进作用,它就是有正面价值的,可以判断它是进步的;反之,它是有负面价值或无价值的,它是退步的。 8.举例说明非线性系统的特点 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非线性的特点是:横断各个专业,渗透各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时时有。”如:天体运动存在混沌;电、光与声波的振荡,会突陷混沌沌。甚至人类自己,原来都是非线性的:与传统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脑电图和心脏跳动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混沌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结合你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可能在哪些方面对你有帮助。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

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和进行科学科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辨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一、简答题 1、自然辩证法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它的研究内容有:(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汲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根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特征 (1)基本思想: ①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④人与自然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③用辩证的思维认识世界 (3)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 4、系统自然观的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5、人工自然观的特征 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系统自然观 内容:1)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4)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5)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特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其二,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3)系统具有层次结构。 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辩证的论述了人、自然与社会关系,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要达到“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由此使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及冲突得到解决,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内在的统一。随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马克思自然理论的内容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其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自然理论为我带来的当代启示如下:(1)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须以马克思自然理论为支撑,企业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企业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构建一个企业、社会与政府的多方协作平台。(2)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科技,建立循环持续的生产方式,政府在治理企业污染时转变“官本位”思想,向现代新型服务型政府转变,国家应坚持环境保护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并增强其贯彻力度。 2、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特点:1.生态自然观倡导人人平等;2. 生态自然观坚持整体性的思想,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3.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4.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启示同上1) 3、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理解是怎样的?试由此来分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 的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请以某种自然观产生为例,谈谈对自然观产生方法论的理解。 答: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对自然界的一般概括,总结,提炼和抽象) 2、本题以生态自然观产生为例,来阐述对生态自然观产生方法论的理解。 3、生态自然观的产生:人类社会为了不断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不断展开各种实践活动,新的技术革命不断涌现,社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也严重的威胁着人来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等等。因此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人们对全球“生态危机”的现实状况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以及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进行知识化、理论化的归纳,总结出人与环境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生态科学。人们对现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进行概括总结,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4、对生态自然观产生的方法论的理解: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生命的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的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与变化相统一的性相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着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与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因此,面对全球“生态危机”,人们根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由此可见: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寻,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二、谈谈对生态经济的认识和理解。(与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 答:1、基本概念: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生态经济的特点:时间性:指资源利用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在人类社会再生产的漫长过程中,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应该拥有同等或更美好的享用权和生存权,当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空间性:指资源利用在空间维上的持续性。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农业资源环境共享和共建。效率性:指资源利用在效率维上的高效性。即“低耗、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3、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进而导致资源的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21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必须倡导生态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发展生态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发展生态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4、怎样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首先要有法律保障;加强生态道德观念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积极开展循环回收利用的试点;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理体制的运作与充分引入市场机制的紧密结合;发展生态经济,配套的措施和政策,如税收优惠措施等一定要跟上,并改革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问题。 5、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途径: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心得

1、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自身也在转变之中”,并且正是科学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转变进程,所以人们都把科学看作一种希望。科学家们也更加自觉地“追随我们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把时代的发展、变比和向前的趋势反映到科学之中。”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经典力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突破厂它几百年来所遵循的古典决定论的、精确的和解析的传统。如果说在19世纪以进化论的创立为标志,生物学首先发展为一门演化的科学的话,那么20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的科学进展——关于基本粒子的复杂性的发现,关于早期宇宙演化的宇宙学的建立,关于非平衡的、相干的、一致的结构的研究——使物理学和化学也已发展成为演化的科学。科学本身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也改变着科学关于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非对称、进化与退化、渐变与突变、简单性与复杂性、精确性与模糊性、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最基本的观念。在这一过程小,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远离哲学,而且在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部提出厂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在哲学认识层次上加以认真的研究。处于科学前沿的理论自然科学家们,也不能不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的哲学思考。这样,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就个是游离与科学发展之外,更不是强加于科学研究之上的什么多余的东西。而是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的一种需要。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完全证实厂这一论断。在当今世界上,新的科学革命正在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以致生活环境、职业性质、文化教养迥然不同的人们都同样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价值;不管西方学者还是东方学者都同样把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同样在它们所面临的战略选择中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置于首要地位,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已发展成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建制,它又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要素发生和发展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它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为它提供的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它在社会小发展的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因而,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观的研究,也就具有了特别突出的意义。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导致了许多积极结果,实现着人们利用科学造福于社会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在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方面所产生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被科学技术不断扩大着的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已经超过作为一个自然系统的地球的自我调节和所能承载的界限。人类把越来越强大的科学技术手段用于社会,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更难以为人们所预料。于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尊崇的理性与自然的和谐似乎已经破裂,代之而起的是两种对立的思潮:一种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用计划和控制的世界来扫除习俗和无知的世界的有益过程;一种认为科学技术使人间自然,并同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它以对人本身的侵犯代价去征服自然,以内部的精神的丧失为代价去换取外部的物质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认真地进行反思: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面前,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画前,到底获得了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