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重点期末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期末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期末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期末总结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答: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其基本内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既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循的规律,科学和技术无论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或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体、生动的表现。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二】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哲学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哲学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

要点:从三个方面去回答

1.“指导”一词的含义,根据: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产生的积极影响。这里的“指导”是指帮助,启

发,服务。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

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

它才能够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

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从上面的引文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1)哲学只是为自然科学研究者提供进一步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2)不能从辩证法中直接推导出自然科学的结论;

(3)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研究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形式。

2.哲学指导作用的领域:

对哲学的指导作用既不能否认也不能随意夸大,认为哲学对所有领域,再研究的全过程乃至各个细节上都有指导作用,这只能是神话。事实上,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有一个领域,主要集中在:(1)在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前沿

这是因为在科学前沿,情况比较复杂,问题较多,各种观点争论激烈,哲学可以为探索提供新思路;

(2)在新的研究领域和新学科创立时期

在很多的学科,特别是一些综合性、横断性、交叉性学科的创立阶段往往又一个哲学探讨过程;

(3)在科学发展的危机时期

库恩在研究了科学史的基础上总结:“特别是公认危机时期,科学家们必须转向哲学分析,作为解开他们的领域之迷的工具”。

3.哲学发挥作用的途径:

由于这种指导作用是间接的,它不是作为研究过程的一个独立方面发挥作用的,而是通过内化为研究人员的一种哲学素养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因而,这种指导作用应该由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人自己从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去体验,而不应该由哲学工作者或其他什么人去传授,其指导作用的方法或途径概述如下:

(1)哲学为自然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规律性的坚定信念,指引这科学家去从事艰苦的科研工作并得出结论;

(2)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者给予认识论的指导

科学研究是人的认识活动,它必然服从认识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家靠近哲学,总是于解决他们科学家探索中的认识论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3)哲学给予自然科学研究以理论思维的指导

科学研究要通过现象深入本质,发现事物规律,要对现象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现事物,这个过程人们是离不开理论思维即哲学指导的;

(4)哲学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每一项重大的科学成果的取得总是伴随着科学方法上的突破与创新,科学工作者必须面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从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上提出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哲学思考,方可减少主观盲目性,客观的完成科研任务。

【三】悖论

一、什么是悖论

悖论是英文paradox一词的意译。从广义上说,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论点,都可以叫做悖论。从狭义上说,悖论是从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两个相互矛盾命题的等价式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其特殊性表现在:

1.悖论是相对于一定的背景知识而言

2.悖论是从某些公认的背景知识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

3.悖论是指两个相互矛盾命题的等价式

下列方框内的语句即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语义学悖论的例子。它完全符合上述悖论概念的三个要点。在该悖论面前,经典逻辑学的基本大法——矛盾律、排中律失效。

悖论或二律背反(“悖论”在英文中还有一个词antinomy,这个词在哲学文献中又译为“二律背反”。德国哲学家康德首次把自己所发现的悖论称为“二律背反”(德文antinomie)。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由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组成,当人类运用作为知性固有的先天思维形式的范畴,试图去把握世界整体,即认识进入“理性”阶段时,必然陷入二律背反。)

怪圈(1979年,美国数学家霍夫斯塔德(D.R.Hofstadter)认为悖论就是一个“怪圈”(strange loop,又译为奇异的循环),它是由于“自我相关”而导致的。这种怪圈不仅存在于数学和思维中,也存在于绘画和音乐中。)

生活和艺术中的怪圈;

怪圈坏的效应:电话或收音机的噪音;怪圈好的效应:电视的屏幕。

科学中的怪圈。

数学上,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

设A={X|X∈X},B={X|X不属于X},如果B∈A,则根据A的定义,B∈B,反之亦然。

理发师悖论:给且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二、悖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1.一种重要的证伪手段

从逻辑上讲,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满足相容性,当人们在该理论中发现了某个悖论的时候,就意味着这种相容性已遭到了破坏,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理论也就被证伪了。落体悖论之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罗素悖论之于康托尔集合论就可以看着是这种证伪。

2.科学问题的生长点

在一个科学理论中发现了悖论,并不一定就立即证伪了该理论,因为理论有一定柔性,它可以提出辅助性假说以限制或消除悖论;甚至可以暂时视悖论而不见,把悖论暂时搁置起来,留待今后去解决。但无论如何,悖论就是悖论,人们不可能永远不正视它,研究它:讨论悖论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消除悖论等问题。因此,悖论正是科学问题的生长点。

3.完善、发展原有理论

消除悖论的过程常常是完善、发展原有理论的过程。贝克莱悖论曾严重威胁着微积分的真理性(仅指内真理);双生子悖论曾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形成有力的挑战,但后来终被解决,同时丰富和发展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双生子悖论(twin paradox):

设甲、乙是一对年满20的双生子。甲留在地球上,乙乘宇宙飞船以相对于地球为0.99c的速度作星际旅行,10年后返回。

往转弯返合计

甲从地球上看地球上的钟35.44 0 35.44 70.88 飞船上的钟 5 0 5 10

乙从飞船上看地球上的钟 0.70 69.48 0.70 70.88 飞船上的钟 5 0 5 10

4.导致科学危机

当一个理论出现悖论时,其真理性(内真理)就遭到怀疑,而当这一理论在科学大厦中处于重要地位时,就会导致科学危机。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都是由悖论而引发的。

毕达哥拉斯悖论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贝克莱悖论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罗素悖论诱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

5.产生新理论,诱发科学革命

伴随悖论的解决,还常常产生新理论;当重大理论诞生时,就预示着科学革命就要到来。对光速悖论的解决,就导致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产生,并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物理学革命。可以预言,对EPR悖论的彻底解决也必将产生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

EPR悖论: E: 爱因斯坦(A. Einstein) P: 波多尔斯基 (B. Podolsky)R: 罗森 (N. Rosen)

三、悖论产生的根源和必然性

1.悖论产生的根源

从哲学的高度看,悖论根源于认识对象所固有的矛盾和主客观之间的矛盾。由于认识对象本来就是对立面的统一,而人类思维在认识世界时又具有必不可少的割离性。因此当人们把这些割离开来的东西又重新结合在一起时,就为悖论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另外,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描述。科学理论的这种局限性也是悖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悖论产生的必然性

由于悖论根源于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和认识对象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因此要想彻底消除悖论是不可能的;换言之,悖论的产生具有某种必然性。

哥德尔(K.Godel)定理(对于一个包含自然数的形式系统,如果是相容的,则是不完备的,而且其

相容性不可能在该系统内部得到证明)也深刻揭示了悖论产生的必然性。该定理证明,任何复杂到一定程度的理论,如果是完备的,则是不相容的;如果是相容的,则是不完备的,而且其相容性不可能在该理论内部得到证明。这就是说:任何复杂到一定程度的科学理论无法证明自己不包含悖论;而且一个完备的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悖论,虽然人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发现它。

四、悖论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悖论的产生既然有某种必然性,那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就不能回避或惧怕悖论的出现,相反,要象伽利略和爱因斯坦那样在传统理论中寻找悖论,构造新的、更好的理论,从而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

主动地、有意识地发现悖论,寻找传统理论的破绽或突破口,是从逻辑上发展、完善传统理论,创立新理论的重要方法,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

亚里士多德从自然回归说出发构造其物理学理论,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即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伽利略在大学时代就对此表示了怀疑,传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扔球的实验(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维安尼在他写的伽利略传记中提到),但至今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伽利略做过这个实验,伽利略也从来没有提过这个实验。实际上,伽利略并不需要做这个实验,他只要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发现一个落体悖论即可。在《关于两种新科学的数学证明的论说》(1638年出版)中,伽利略阐述了发现这个悖论的思想实验过程。

有一种观点认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由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所导致的,也有人多次向爱因斯坦提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对其狭义相对论有多大影响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对其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并无直接影响,其狭义相对论直接来源于对光速悖论的发现和解决。

爱因斯坦在其《自述》中写道:“经过十年沉思以后,我从一个悖论中得到了这样一个原理(指同时的相对性原理),这个悖论我在16岁时就无意中想到了:如果我以速度C追随一条光线运动,那么我就应当看到,这样一条光线就好象一个在空间里振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可是,无论是依据经验,还是按照麦克斯韦方程,看来都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从一开始,我就清楚地看到,从这样一个观察者的观点来判断,一切都应当象一个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观察者所看到的那样按照同样的一些定律进行。因为第一个观察者怎么会知道或者能够判明他是处在均匀的快速运动中呢?

人们看得出,这个悖论已经包含着狭义相对论的萌芽。今天,当然谁都知道,只要时间的绝对性这条公理仍留在潜意识里,那么,任何想要澄清这个悖论的尝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爱因斯坦光速悖论的发现和解决,EPR悖论的提出,充分反映了爱因斯坦别具特色的“悖论”研究方法。

【四】观察与理论

(1)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

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2)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上都有哪几种观点?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二者的关系问题?

1.关于观察过程中是否能排除理论影响的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必须把观察和理论严格区分开来,观察不应受任何理论因素和主观想法的干扰,而保持它绝对的客观性。(只承认观察的客观性,而否定其主观性)

17世纪的培根主张要进行不受理论制约的纯粹的观察;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逻辑经验主义学派提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中性观察;

另一种观点认为,观察渗透着理论,观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汉森、库恩等人,他们认为纯粹的中性观察是根本不存在的,爱因斯坦也认为:“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中推论出基本现象来。”

2.从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来看,观察是离不开理论指导的,观察渗透着理论,具体表现为:

①理论对观察有定向作用。观察实验的构思与设计是在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的;

②观察者要受到背景知识影响。观察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还有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提取问题。对于同一个被观察对象,由于观察者原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不同,因而对于信息的分析和提取也可能不同。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同一张CT胸卡,病人看到的内容与医生看到的差别就很大。

③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任何观察结果都要通过观察语言来记录和表达,而最终进入科学理论中。观察语言是一种客观描述,但也有主观解释的成分。如:当临床医生用血栓概念来陈述其观察结果时,这时临床观察实际上已走进病理学的框架之内,要受到已有的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支配和影响。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和强调观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二者在本质上一致的。正确的理论对人们的认识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硬要把观察与理论割裂开来,那这种观察只能是一种盲目的、没有科学性的观察。

(3)谈谈历史上对于观察的几种错误观点,及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1.历史上有两种错误观点

1)否定观察的客观性

①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

他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认为观察到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只有通过理性认识到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唯一真实绝对存在的

②中世纪一些经院哲学家

他们只相信书中的教条,而不相信观察到的事实

③近代唯理论者笛卡儿

他认为观察不可靠,只有理念才是可靠的

2)否定观察的主观性

①经验论者和一些科学家

主要代表是培根、洛克、赫胥黎

②逻辑经验主义

他们把科学分为观察层次和理论层次,把这两个层次截然分开了,违背了可观察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察的过程实际上是主体(观察者)与客体(被观察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2.观察的主观性

观察的主观性是由观察的概念(即观察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主体感知的特性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

1)感觉的局限性和错觉

感官都有一定的感觉阀值,只能接收有限范围的信息;感官的反应速度有限,难以及时、准确地观察

和记录高速运动或瞬间出现地自然现象;对运动极慢的物体也很难观察;感官的感觉灵敏度也不高,不能进行较精确的定量观察。而且感官的局限性容易产生错觉。

主要例子有:灰色的幽灵,爱宾毫斯错觉,庞佐错觉,黑灵错觉,厄任斯错觉

2)知觉地选择性

在观察过程种,对同一现象,由于知觉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往往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主体印象

例:人头和花瓶双关图,少女与老妇双关图,变幻立方体

3)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决定了主体能够观察到什么。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没有必要背景知识,就往往导致观察失误,甚至视而不见。(X光片、化石、听外语)

4)观察仪器

观察仪器对观察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人的感官的延长,大大扩大了人的视野,提高了观察的精确度,克服了直接观察的局限性、主观性和模糊性;另一方面,观察仪器又会引起观察失误。例:在望远镜刚发明时,由于像差和色差的缘故,使开普勒看到的火星显方形

3.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指: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即这些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1)观察必须具有可重复性

从科学角度看,可重复即为真。可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严格的科学检验。例:1969年韦伯经过上千次的观察和测量后才发现了引力波

2)观察必须以正确理论为指导

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的,在观察中如果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之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主要表现:先入为主、无意过失。例::米歇尔参量ρ的测量ρ=0.75,《严新气功现象》镅(Am)-241的衰变计算率因受气功影响上升0.28%或下降1.35%,实验误差为0.19%(没遵循双盲法则)3)观察必须全面、系统

这就是说,应当从事物的空间分布上,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全体;从事物本身的关系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上,观察事物的整体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表现;从事物的时间演化上,观察事物变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或全过程。例:竺可桢的《物候学》和《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4-1978年,美国天文学家泰勒等;射电脉冲双星的发现(PSR1913)经上千次观测,发现其轨道周期减少率为万亿分之三,从而间接地验证了引力波的存在

4)必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条件

由于客观事物往往非常复杂,其本质常常被纷繁的现象所掩盖,所以,要想顺利揭示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暂时撇开与当前观察无关的内容,撇开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使事物的自然状态变成比较纯粹的形态,让其主要过程充分暴露出来。例: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雷默选择木星作为观察对象,测定光速;1909年,美国的摩尔根选择了果蝇作为研究遗传学的实验材料;开普勒选择火星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

5)必须选用完备、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

现代仪器越来越完备、先进,其精度越来越高,可观察范围越来越大,这样就能更准确、更客观地记录客观的运动状态。而且,由于先进技术、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地运用,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已不是原始的图像和数据,而是经过计算机处理过的数据。这样,即扩大了观察的视野,又避免了某些主观差错。

(4)试论述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对说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吓推理。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经过实验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的形式不可能一蹴而就,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是假说的不断自我完善和连续更替的过程。

当科学假说被实践证明后就可以上升为理论。一般而言,科学假说不应该与已知的科学理论相矛盾。但科学理论有其适用范围和相对性,它的正确性不能绝对化。若新事实一再支持科学假说,就表明旧的理论的局限性已经暴露出来。此时就必须突破旧的理论框架,提出新的适应范围更广的假说,当假说不断的完善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他将取代旧的理论,并将旧的理论的和合理内容作为特例或极限形式包容进来。

科学假说具有多样性。对于同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由于人们掌握的材料不同、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知识背景不同,可能提出多种假设。即使针对某种现象的一种假说,也会随着时间过程中的新发现而变化,造成假说的多样性。而科学理论具有系统性.它是安系统性原则组成的知识体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把相应的概念、原理、定律组成严格的逻辑体系

科学假说实在资料不甚充足,检验条件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提出的,提出的假说必然带着假定性,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因此它有可能被实践所证伪。而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科学理论必须从事实出发,能够进行重复的实验或观测证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指导作用。

根据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各自的特征,它们之间的界限表现为理论的经验基础相对假说而言更为充分,理论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假说而言更为完整。

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形式,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不断推动自然科学向前发展的动力。

试论述科学假说试如何发展和演化的。

1、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对说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吓推理。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已知的科学理论为前提,在资料不甚充足、检验条件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提出的,对于同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由于研究问题的方法吓知识背景不同,可能提出多种假设。

2、科学假说是怎样提出的:

通过类比提出假设:当人们思考某种未知对象,却又无法运用已知的理论和假说进行解释,就会通过类比来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由此提出新的假说。如“伽伐尼电流”概念的提出。

通过批判提出假设:人们发现新的科学事实同旧的理论或假说相冲突,为了合理解释新的事实,就批判旧的理论或假说,形成新的假说。如岩石的火成论的提出。

通过移植提出假设:人们在某个领域从事研究时,会发现一些本领域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而其他领域的一些发现,也许正好可以用于解决这一问题。如对太阳能源来源的问题的解释。

通过融合提出假说:由于假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一些片面的假说逐渐融合起来,形成新的学说。如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的提出。

3、提出假设的目的是解释新实验现象,同时还必须能够经过实验复核已知的事实,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否则就失去了存在得资格。

科学假说经过检验后最终可能被摒弃或上升为理论:假说的推断与观察实验结果完全矛盾,最终被摒弃。这些假说无法对新发现得事实材料作出解释,或者对某些自然现象得解释自相矛盾,因而会被对立得假说所取代;有的假说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发展和完善,最终上升为科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假说得部分内容或推论与观察、实验结果一致,另一部分则与观察、嘶哑有矛盾。于是此假说便要经历一个修改修正得过程,在与经验事实得较量中逐步完善自己,如果最终得到实验验证,这可发展为科学理论。

(5)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科学假说的形成同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样提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先必须明确所

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说必须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1.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

科学问题是十分复杂的,为了明确问题之所在,首先要对它进行分析。一般是:第一步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把一个复杂问题划分为相互关联的若干子问题);第二步按次序从简单问题上升到复杂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关系网络,这也就是笛卡儿提出的方法论原则的现代发展形式。

科学研究的问题实质上是已知与未知的矛盾,经过恰当的分析,已知和未知相对清晰地分离开来,它们以较为明显的多种方式相互联系着。于是,从已知到未知中所涉及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缺欠或空白,就更为明确无误地呈现出来,构成了有合理结构和层次的问题网络。分析问题就是要得到这样的问题网络,使问题细化和层次化。

2.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

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经验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假说的提出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一致对应性在常规科学时期,提出的假说应当与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在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假说是向传统理论的挑战,但同时它还应当继承已有理论中的合理内容,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状况(对应性),比如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

(2)可解释性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对科学问题的解释。因而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

(3)可预测性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

一、观察的特性

观察(自然观察、实验观察)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观察(感觉→知觉)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辨证统一。观察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关于观察的特性,历史上有两种错误观点:

1.否定观察的客观性。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

中世纪一些经院哲学家;

近代唯理论笛卡尔:蜡块2.否定观察的主观性。

经验论者和一些科学家

(培根、洛克、赫胥黎);

逻辑经验主义:中性的观察

(逻辑经验主义把科学理论分为观察层次和理论层次)

观察的主观性是由观察的概念和主体感知的特性所决定的。

否定观察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否定感性认识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使科学认识失去了源泉和基础。

否定观察的主观性,实际上就是否定了观察者在观察中的主观能动性,否定理论对观察的指导;实质上就是否定理性认识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使科学认识陷入盲目。观察的过程实际上是主体(观察者)与客体(被观察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海森堡:盲人摸雪花与正常人认识电子

观察都是受理论影响的,中性的观察是不存在的。

1766年,卡文迪许:易燃空气=燃素;

1773年,普利斯特列:脱燃素空气;

1777年,拉瓦锡:氧气;

阿米巴、病毒、电子的可观察性。

二、观察的主观性三、观察的客观性

四、观察渗透理论

1958年,科学哲学家汉森明确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theory-loaded observation)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了理论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理论对观察目的、观察手段、观察对象和观察结论的全面渗透。

1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是大脑对一系列感觉判断(如视觉印象)进行解释和组合的过程而形成的,具有选择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的。知觉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观察的主观性,也就决定了理论对观察目的和对象的影响。

(1)观察结果与背景知识矛盾:导致科学发现(伦琴的X光,氰亚铂酸钡);

(2)对理论预言的检验成为观察的目的,理论预言的对象成为观察的对象(广义相对论预言光线弯曲);

(3)目的不同,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看书、画,听音乐;

(4)实验观察: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过程、方式;也决定了观察的结果(电子的位置和速度;理论上有突破、创新往往是导致重大发现的前提。如正电子、中子、电磁波的发现就是这样。很多人被传统观念禁锢了头脑,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安德逊发现正电子之前,多人都看到过,但不知是什么)。

2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在科学史上,常发生这样事情:有的人虽然在观察中遇到了新的自然现象,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而犯了“丢失结论”的观察错误;而另外的人由于对这一现象作出了正确的理论解释,却得到了重大的科学发现。

脱燃素空气与氧气;

电火花与电磁波(赫兹1888);

正电子(狄拉克与安德逊)。

3 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观察

观察是可错的,对错误的观察,只有靠观察和理论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到纠正(布朗的花粉、孔子与颜回、开普勒的火星)。

4 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语言分为物质外壳和语义;

任何观察的结果只有用语言陈述出来才有科学价值,而观察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的。当使用语言时,理论的框架也就出现了;

科学发现或陈述必须进入或依靠科学概念系统。

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否定了观察的绝对客观性,有一定合理内核。但他又进一步认为理论在先,观察在后;理论支配观察,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观察在先,理论在后。从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来看,观察和理论是融合在一起的。

1 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于观察实验

科学定律是普遍性的经验定律,科学定律的发现过程就是将经验材料概括和整理的过程。其基础是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经验材料。竺可桢物候学的创立与他数十年的系统观察是分不开的;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就是运用了他的老师第谷的观测材料;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和惯性原理离不开斜面实验。

科学理论一般也是从大量的观察材料概括、总结出来的,是从感性认识抽象出的理性认识。

许多科学理论,如机械力学理论、电磁感应理论、氧化理论、热力学理论、遗传学说,本身就是观察实验的概括和总结;许多重大理论的突破,如基本粒子理论、宇称不守恒定律、遗传基本理论等,都是在观察实验有所进步的条件下取得的;许多科学发现,如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核酸等,都是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新事实后作出的理论推断。随着现代科学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作为建立科学理论的直接事实源泉,观察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 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但仍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例如,没有为新族元素留下位置。1894年,拉姆赛发现了氩。1898年又发现了和它性质相似的氖、氪、氙。1900年卢瑟福发现了氡。于是,这些气体进入周期表的零族,填补了周期表的一项空白。另外,其周期表在钴和镍、碲和碘两处中没有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当时,门捷列夫坚持认为,这是原子量测定的错误。到了1920年代以后,由于同位素的发现,原子量排列顺序颠倒的现象才得到正确解释。这些新的观察发现,使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逐渐发展、完善。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在1659年用实验发现了著名的波义耳定律(1662年发表)。但后来发现,该定律只在常温常压下成立。波义耳本人就注意到,当空气稀薄(即压强较小)时,由波义耳定律算出的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得不好。波义耳解释说:“这可能是由于又有别的空气并入原来的空气引起的”。后来雷尼奥又发现,当低温和高压使气体接近液化时,波义耳定律完全失效。19世纪末,更精确的实验证明,波义耳定律即使在它适用的范围(即常温常压)内也不是绝对精确。由于各种不同气体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作用的不同,它们的体积和压力之间的比例关系就不完全一样。甚至同一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其体积和压力之间的比例关系也不一样。所以,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气体的性质,就需要用一些其它定律来补充波义耳定律。如荷兰物理学家范德瓦耳斯建立的范德瓦耳斯方程就是这样。

3 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的正确与否只有依据观察实验来检验,这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客观标准。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并预言了类铝(镓)、类硼(钪)、类硅(锗)。这三种元素分别由法国化学家德布瓦博德兰(1875)、瑞典化学家尼尔森(1879)、德国化学家温克勒(1868)发现,其性质与门捷列夫的预言几乎完全一致。门捷列夫成功的预言使他的理论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天文学上的一段史实也说明了观察对理论的判定作用。19世纪上半叶,人们发现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与理论值有较大的波动,至1845年,观察值与理论值的偏差在黄经度上达到了2分之多。面对这一矛盾,有人认为是牛顿力学的局限性,有人认为是一颗未被发现的行星干扰了天王星的运动。

科学理论的正确与否只有依据观察实验来检验,这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五】科学发展的模式

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a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主要观点:科学起点问题,观察;经验论问题,经验是科学的全部基础,一切科学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之上;科学发展方式,科学发展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渐近的历史。

b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基本观点:科学问题->猜想->证伪->新问题;科学的起点:从问题开始;科学研究方法,猜想-反驳方法;科学标准,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科学发展方式,不是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而是从问题到猜想、反驳的过程。

c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的常规科学

范式: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念和方法。

前科学:尚未形成该科学“范式”的原始阶段,是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或初始阶段。

常规科学:范式的形成是科学达成成熟的标志,形成范式的成熟科学。

反常:当科学家发现了用范式难以解释的现象,这些属于范式预期之外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发现就是反常现象。

危机:当反常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无法排除时就导致了危机。

革命: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成员勇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以解释吸收反常。

新的常规科学:革命之后进入的常规科学。

(1)概述

论述并比较几种科学发展模式(累积发展模式、波普尔、库恩和拉卡托斯)。

1.论述这四种科学发展模式

1)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人们从经验认识开始,逐渐抛弃错误、片面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比较完全的真理性。这样,整个科学史就是科学不断进步的历史。

然后举例子说明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牛顿的经典力学归并了开普勒定律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等其他各种事实

积累模式成功的一面,比较好的说明了新旧理论之间的继承性。存在的主要问题:(1)科学发展不全是渐进的,中间存在着间断,不能用累积性说明。(2)新理论并非旧理论的逻辑扩展,包含有革命性的内容突变,积累模式否认了这种矛盾的存在。

2)波普尔的不断革命模式

波普尔摒弃了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绝对无误的知识直线式累积的模式,把猜测和反驳看作是科学知识发展过程的本质。他提出如果科学陈述或科学理论被排斥、否定的东西被经验证实,即被证伪。

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始于问题,然后提出试探性理论,各种理论间激烈竞争,得出逼真最好的新理论,然后出现新的问题,下一轮循环开始。

波普尔提出了一系列应提倡的科学精神。

该模式优点在于把人们的眼光引导到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动态考察和对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然后说明波普尔模式的缺点,他强调理论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必然导致他对真理的错误看法。

3)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

库恩提出了科学范式的概念和阶段性科学革命的科学发展模式。他所说的科学革命,实际上就是从旧范式向新范式的转换。

范式有模型、范例、模式之意。说明科学共同体和科学范式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科学共同体是在科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对该学科领域中持有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的科学家集团。科学范式的例子,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

它的发展模式:前科学阶段——常规科学时期——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库恩模式存在的问题:(1)新范式如何产生,(2)科学革命后产生的理论是否接近了真理,(3)割断了新旧范式之间的联系。

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竞争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的组成,由硬核、保护带、方法论规则。硬核由最基本的理论和观点组成,保护带由许多辅助性假说构成,方法论原则由正反启示法组成。

科学纲领竞争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研究纲领证伪并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对该模式操作解决2个问题:判定研究纲领的进化和退化;如何否定或证伪退化的研究纲领。

该模式存在的问题……

2.比较四种模式

科学累积模式,科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与发展就是归纳的已证实的经验事实,越来越接近客观事实和真理,越来越积累更多的以真命题方式表述的知识内容,简而言之科学理论是被证实的经验的集合。积累观受到了科学哲学内部的批判。

波普认为科学知识并非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理论先于经验观察,并指导经验观察,但是他把科学活动理解为对问题的尝试性猜测或创造性应答,并把理论命运的最终决定归诸检验的结果,正如拉卡托斯所说的,证伪主义仍然是强烈反理论的。库恩发展了波普的观察依赖理论的观念,认为科学理论给经验事实以解释、不依赖理论,偶然的、个别的观察和实验什么也说明不了,没有理论的参与,甚至观察与实验本身也无法成其为观察或实验。

对库恩而言,科学史以长期的、稳健的改良为特征,偶尔从一个支配性范式到另一个支配性范式的间断性跳跃所打断,两个范式之间没有沟通的桥梁。

拉卡托斯对库恩的相对主义感到不安,又不满足于波普尔的非历史观点。拉卡托斯把科学研究纲领划分为刚性部分和弹性部分,在他看来,所有的科学研究纲领可能都以他们的硬核为特征,硬核由辅助性假说构成的保护带所围绕,辅助性假说承受检验的压力,硬核由它的倡导者的方法论决定而不可反驳。拉卡托斯首先对库恩的非理性主义作出回应,他仿照库恩的范式提出了研究纲领的概念,试图通过对研究纲领的内在结构的精确分析,排除范式中的非理性、非科学因素,把科学及其发展重新置于经验的理性基础上。

评价几种科学发展模式(累积发展模式、波普尔、库恩和拉卡托斯)。

答案要点:评价这四种科学发展模式,先论述这四种科学发展模式的优缺点,这在前一题中已有论述。

科学发展的历史是非常复杂的,想要概括出一种普遍有效的科学发展模式是很困难的。科学累积发展模式、波普尔的不断革命模式、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竞争模式,这上述四种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理论,各自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科学发展的特点,都可以说明科学历史上的部分事实,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都是不充分的,存在一些片面性和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早已指出,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逻辑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我们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为思想指导,批判地吸取这四种发展模式的合理成分,正确地

分析和看待科学理论的进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科学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

按时期分,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四个阶段;

按形态分,经历了零星的知识、经验形态的知识、理论形态的知识、知识体系四个阶段。

自然科学发展模式又可称为“科学演进的模式”,是从动态上描述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内在机理。

宏观上描述科学整体运动的规律。

微观上阐述科学理论生长的过程。

(2)宏观上的科学发展模式(一)

2.1 指数增长律

恩格斯:“科学发展则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因此,在最普通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

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普莱斯 W=αеТβ(W为科学指标,α、β为常数,Т为年代)

?指数增长率存在的问题:导致增长佯谬。

?S型曲线

2.2 汤浅现象

?从大的时间尺度看,在不同地区或国家科学发展不平衡。最先注意到这一点的是(英)贝尔纳。1954年《历史上的科学》中明确把一个时期科学技术繁荣昌盛的国家或区域称为“技术和科学活动中心”。

从旧石器时代到1950年,共存在过20个技术和科学活动中心。贝尔纳揭示了这个现象,未能展开进行深入研究。

2.3 凯德洛夫的带头学科理论

不再着眼于科学在空间上的发展状况,而是着眼于科学的内部结构。20世纪70年代发现,各门学科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

带头学科或先导学科——形成学科群。

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带头学科(及形成的学科群)不断被取代和更替的过程。

起作用的时间T=200/2n-1

启发性:

(1)自然客体的复杂程度和发展水平不一,为了认识它们,首先认识这些自然客体的共同基础。这个共同基础往往就是带头学科。

(2)理解了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是加速发展的——学科群

(3)宏观上的科学发展模式(二)

3.1 科学发展累积模式

认为科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知识从少到多,日渐积累,越积越多。

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惠威尔(W.Whewell)

3.1.1亚里士多德

?从观察上升到理论,再从理论返回到观察,以指导观察。前者采用“归纳”,后者采用“演绎”。

从过程1到过程2,一般理论1成了认识的背景,指导并解释经验观察2,这就要暗含一个前提:前后不矛盾。不矛盾意味着知识融汇的可能。

3.1.2 惠威尔

把科学的进化比作支流汇成江河的形式,即科学是通过归并而进化的开普勒定律、伽利略自由落

体定律、潮汐运动规律。

必然的推论:定律和理论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对惠威尔观点的批评:图尔明的批评

恩格斯:“在化学中,燃素说经过几百年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些实验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拉瓦锡才能在普利斯特列制出的氧中发现了幻想的燃素的真实对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但是燃素说者的试验结果并不因此而完全被排斥,相反地,这些实验结果仍然存在,只是它们的公式被倒过来了,从燃素说的语言翻译成了现今通用的化学的语言,因此它们还保持着自己的有效性。”

“自然秩序理想”概念

一个理论被另一个理论替代就是“自然秩序理想”的改变。V取决于作用力与阻力之比;运动的存在表明作用力起了作用;需要解释的是运动本身,不是运动的变化

“反常”是新的自然秩序理想确立的原因

?若一个现象与可理解性原理相抵触,则该现象就被认为是反常

评价:

?卡尔纳普:中国套箱

?优点:能较好地说明新旧理论之间的继承性

?问题:科学发展并不全是渐进的,其间曾经存在革命,有间断,无法用继承性加以说明; 新理论的产生常开始于旧理论与观察事实的矛盾; 累积模式把科学发展问题太简单化了。

3.2 波普尔的不断革命模式

1905年相对论提出

此前,牛顿理论已经受千百次检验,取得惊人成功,被证明是真理。在相对论冲击下,根基发生了动摇。一个理论,不管多么成功,都难免被推翻的命运。

3.2.2 模式描述

波普尔模式包含四个环节

?①科学从问题开始

?②针对问题,科学家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性猜测,即提出假设和理论

?③各种理论之间激烈竞争,相互批判,并经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从而清除错误,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

?④新理论被证伪,又出现新问题,开始下一个过程

他把科学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

?贯穿该模式的红线是猜测与反驳的过程

?他自己将这个模式称为“以猜测和反驳为手段来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

3.2.3 应提倡的科学精神

①要有敢于犯错误的精神

“怕犯错误是一种可怜的愿望”;“从错误中学习” ;“科学史仅是一部不可靠的猜测史或错误史”

3.2.4 对波普尔模式的评价:

①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者对科学知识仅作静态的语言逻辑分析的框框,把人们的眼光引导到对科学知识的

增长作动态考察和对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的方向上去。

②他的科学始于问题的提法也给人以启迪。

③他认为一个反例就可以证伪一个问题(理论)不对。理论的免疫问题。

④问题有各种类型:

a、产生于理论内部的问题;地心说统治时期逆行的问题;悬天说提出后“天会不会掉下来”问题;爱氏引

力理论提出后光线会不会弯曲的问题

b、产生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之间

天体演化和地质进化提出后会问“地球表面的生物怎么来的?”上帝创造的吗?

C、产生于理论和观察的矛盾

日心说理论和恒星周年视差

恒星视差

?历史主义者批评波普尔:

不同意不断否定论,这样不会有知识增长了;不同意经验证伪主义;波普尔理论与科学发展史不相符合波普理论并没有改变科学直线发展的总趋势:

3.3 库恩的范式发展模式

又叫科学革命模式。因为他强调科学的发展是“新理论抛弃并取代与之不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过程,革命的重要标志是范式(Paradigm)变换.”

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

?科学共同体:在科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该学科领域中持有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托氏地心体系为早期天文学家的范式. (它规定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提供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型或框架,为当时天文学发展规定了方向)

3.3.1模式描述

“前科学时期”就是“范式”没有形成之前的时期。

?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动力学;阿基米德以前的静力学;布莱克以前的热力学;燃素说以前的化学;赫顿以前的地质学

范式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

“常规科学时期”是范式已经形成的时期;科学发展快;对待反常的态度:不理睬普劳特(W.Prout,1785-1850)假说(1815-1816年提出)

?普劳特时代仍相信,上帝只会用少数几个砌块来创造世界,氢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当时发现氢的原子量为整数,其它元素的原子量是氢的整数倍,因此元素的原子量应该是整数。(相信元素是氢的化合物或聚合物)

后来发现氯的原子量不是整数。有了反常出现。相信传说的说法的科学家干脆不予理睬这一反常。

洛伦兹(H.A.Lorentz,1853-1928)收缩假说

有些反常非常顽固:如“以太”

有些反常打击了范式的基本原则:如地心说

科学革命时期

(1)抛弃旧范式确立新范式的时期但不是全体科学家的一致行动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并不是靠使它的对手信服并使他们接受而获胜的。不如说是因为它的对手死绝了,而不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又成长起来了。”(普朗克语)

(2)“范式的转换是一代人的转换”(库恩)

(3)对范式的选择也不是毫无标准:

?简单性有效性精确性广泛性一贯性

新的常规科学时期:以新范式为指导的科学发展时期

3.4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竞争模式

3.4.1 波普、库恩、拉卡托斯三种模式的基本区别

3.4.2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由三部分组成:

硬核:由最基本的理论、观点构成,包括形而上学的内容。

?硬核不是一下子形成的;?硬核具有韧性和相对稳定性?硬核与范式比较

?硬核的提出受到过库恩范式的影响;?范式的内容比硬核庞杂

保护带:在硬核的外面,保护硬核。

?由辅助性假说构成?托氏天文理论的保护带是本轮-均轮假说?哥白尼理论的保护带是恒星距地球太远?牛顿理论的保护带是其他行星的摄动影响?保护带理论有效克服了波普和库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论规则:

?由正反启示法组成?正面启示法告诉科学家应该遵循哪些研究途径,由一组提示或暗示组成

例如:利用牛顿纲领计算行星轨道时,正面启示法包括:

T1:行星、太阳是质点,太阳静止的假定,应用万有引力定律;T2:行星、太阳又围绕共同的引力中心;T3: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引力;T4:行星质量分布的不对称性

?反面启示法是告诉科学家应该避免哪些研究途径。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退化阶段;新的研究纲领证伪并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和退化的互相更替。

几个具体问题:

◆如何判定一个研究纲领的进化和退化?

一个理论系列 T1, T2……T n,如果满足下列条件,它的问题转换就是进步的:

? T n能够说明T n-1以前的各理论的成功

? T n比T n-1有更多的经验内容

? T n的有些超量内容已被确认

否则问题转换就是退化的。

研究纲领对待反常的态度

◆如何否定或证伪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

☉靠的不是反常☉靠的是研究纲领的竞争☉常规科学时期仍有研究纲领的竞争,竞争中退化的研究纲领有可能卷土重来☉淘汰一个研究纲领是应该慎重

3.4.3 拉卡托斯模式的问题

(1)无法回答何时才能确定研究纲领的退化(2)描述性的(3)进步的问题转换是科学史上几乎从来没有实现的理想化(4)硬核过于僵硬(5)没有说明为什么一个时期有一个研究纲领占主导地位(从他的理论会得出:一个时期会有多个研究纲领存在)

【六】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谈谈你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他们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来逻辑经验主义用“可检验性”或“可验证性”来代替“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

(2)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3)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它与社会的其他精神活动形式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历史主义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承认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划界的必要性。他们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

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

(4)多元实在论观点与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的一元科学划界标准不同。邦格(M.Bunge)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任何不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非科学;任何一个本身不是科学却自称为科学的知识领域都可称为伪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评价的领域,如道德、哲学、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艺术等。科学与非科学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它们只是标明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1)逻辑主义:逻辑经验主义接受了经验确定标准 ,以逻辑语言分析改造传统思辩性哲学为己任 ,拒斥形而上学 ,提出经验证实标准 ,即凡用经验和逻辑可证实的命题 (知识 )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否则便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证伪主义者波普尔提出:任何理论或命题 ,凡在逻辑上可证伪的 (可反驳的 ) , 便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否则便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

2)相对主义学派,操作主义者布里奇曼提出了操作意义标准 :每一个词语、每一个科学问题和每一个科学命题对应于一组操作 ,凡可操作的 ,包括仪器的和智力的操作 ,就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逻辑实用主义者奎因将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化 ,认为科学是人们用来应付环境的一个概念系统和工具 ,凡是在应付环境中有用的就是科学的 ,否则是非科学的 ;科学理论只有有用无用之分 ,没有真假好坏之别。

3)库恩的标准(相对主义):库恩认为分界标准是相对的,随着历史的演变、科学共同体的不同,有不同的标准。标准只是科学共同体具有的“意见一致。标准更主要地由社会、心理等因素决定,而不逻辑。

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1. 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标准

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

可证实原则:在原则上可被经验证实或证伪

他们认为,可被经验证实的命题和分析命题是有意义的;其他都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2. 证伪主义的划界标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1902-1994)

代表作:《科学发现的逻辑》(1934)《猜想与反驳》(1963)

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的不对称性

可证伪性与可证伪原理

可证伪程度

波普尔认为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有:

永真式命题重言式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伪科学命题宗教、神话

3. 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

代表人物有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

(1)库恩的范式

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基本理论和定律实验仪器和方法范例

库恩的划界标准:范式的有无范式与宣传、信仰

(2)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硬核: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保护带:辅助性假说;助发现法:正面和反面;拉卡托斯的划界标准:预见性的有无;进步的研究纲领和退步的研究纲领;科学的划界标准与科学的评价

(3)费耶阿本德的划界标准:无标准

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和多元主义

反对方法论:怎么都行(anything goes);科学的地位:反对科学沙文主义

非理性的作用:保护新理论,战胜旧理论;非科学的作用:科学的来源和组成部分

二、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

1.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之间的关系

2. 反科学思潮

科学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瓦解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抨击科学霸权

倡导人文社会科学:用人文代替科学,用玄学改造科学

3. 伪科学的分类和鉴别

伪科学的定义:自称为科学,但又不是科学

伪科学的分类:广义和狭义——假与伪;静态和动态;江湖型、学院型和权贵型;伪科学和伪技术

伪科学研究对象:异常现象(含虚概念):人体特异功能、外气、水变油、炼金术、永动机、常温核聚变、聚合水、超浅水船等。

伪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1)低概率事件:外星人与UFO等;(2)低信噪比事件:韦伯与气功师等;(3)巧合事件:中奖、世界杯与神算等。

狭义伪科学的鉴别

(1)从科学角度看自称为科学不可重复不可证伪没有形成范式退化的科学研究纲领(2)从经济角度看:以赢利为目的(3)从社会角度看:产生社会危害

伪科学的防范观念更新依法治伪民主监督传媒监管科学素养

三、小结

1.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从经验证实到实践检验。

2. 伪科学是非科学,但非科学不一定是伪科学。

3. 伪科学不同于反科学

中医

所谓“阴阳”、“五行”之说,是一种“取象比类”的方法。该方法源于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直观、整体、思辨的认识。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中国人都采取这种方法认识世界,但其思维方式有根本差别。古希腊人把世界归结为“火”、“气”、“水”、“土”四大元素,但这四种元素是具体物质形态的指称,而中国的阴阳五行则是一种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在当时条件下,这种选取无疑非常高明。

综观中医典籍可以看到,阴阳的本质含义就是一分为二,可以通过对立统一两种力量的作用来把握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医诊断以观察色脉为主,审视阴阳,区别柔刚。阴阳关系又渗透在五行的相互作用之间

体现,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关系和乘侮胜复变化。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系。关于五行与经络的对应物,从20世纪50--60年代就成为中医界的研究热点,经过几十年讨论之后,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它们既不是具体的解剖器官,也不是器官系统。以笔者之见,应该是机体自我调节的一种宏观表现。

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是公理化的逻辑体系。逻辑一词源于希腊语“logos”,有“思想”、“思维”、“理性”的含义。逻辑的现代含义主要是:(1)思维的规律性;(2)客观规律性;(3)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所谓公理化体系,是选取少数不证自明的原始概念作为出发点,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证明其余命题的体系。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Hilbeh)曾经提出了公理体系的三个重要特性:无矛盾性、独立性和完备性。到现在,似乎还不能说中医理论就完全没有这种特性。

自然界里存在包括生物体在内的许多复杂巨系统,它们是由巨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通过这些子系统与外界系统保持着多样而又统一的联系。在系统内部,这些子系统以看似紊乱而实际有序的方式进行着集体运动,产生有组织的功能。描述它们,需要的状态参量和方程数目都极其巨大,工作量难以设想在分析性思维极不发达的古代,中医理论对人体的把握,不可能像现代科学这样去选取参量,只能用自然界可视的一些因素来进行类比。阴阳五行这种概念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具体物质形态的意义,其作用类似于序参量。它们不是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是自然界与人统一法则的体现。以阴阳五行为基础,中医创造了“辨证论治”方法。它采用病因(风、寒、暑、湿、燥、火)、病机(阴阳气血等的失调)、八纲(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等特殊概念,构成了一个自洽的诊疗学说。和西方成熟的科学理论一样,中医理论体系也是可以演绎的。现代社会出现的许多疫病在历史上见所未见。但中医仍然可以按其独特的方式来进行解释和控制。

中医的确没有西方科学那种形式的受控性实验,但其“辨证论治”的思想,即细心鉴别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根据具体临床观察所得,反复调处配方的思想,却与西方科学的实验思想有一定的贴近之处。据中医学家考察,“证”与古代的“证谏”一词相通,有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的意义。当然,这种验证是一种不同于西医那种分析性验证的综合性验证。根据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可由系统对输入信息的反应功能来间接把握系统,而不必追究其内部结构。中医诊疗方法正好是黑箱方法的典型例证。中医和西医的关系,是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关系,是典型的互补关系。

实践已经证明:西医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中医把握病症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应急救治方面,可以发挥中医难以企及的作用;而中医的方法,则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特别是在调理机体的免疫能力方面,可以解决西医无能为力的问题。早在1929年,有人就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为由,希图通过立法来废除中医,结果由于社会强烈反对而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后,又陆续出现过一些类似的风波,然而都非但没有奏效,相反中医的影响还在与日俱增,到现代甚至出现了向全球迅速扩展之势,这说明它掌握的规律是难以否定的。

不少支持中医的人士认为,中医是一种文化,不能用科学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这种折中实际上还是不承认中医是科学。“科学”一词的本质含义,是客观规律的意思,并非特指西方科学。科学体系大体包括三个层次:经验层次、理论层次和元理论层次,它们在产生和消融方面都有相对自律性。元理论是科学家的深层信念,例如物理学中的实在观念和因果观念,它属于哲学信念。元理论是科学的根本,但就是在西方科学内部,元理论也是可以改变的。

相对论是在不改动经典物理学元理论前提下的变革,而量子力学则是对经典物理学元理论有所改动的变革。尽管在量子力学元理论的问题上,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发生了旷日持久的论争,然而,量子力学还是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稳稳当当地站立了起来。爱因斯坦曾经指出,科学评价的标准包括外在的证实性和内在的完备性。虽然他的陈述和本人的具体评价态度并不完全一致,但就我们来看,任何命题系统,只要达到这两者的相对统一,就没有理由把它排斥在科学之外。

10、论述科学研究选题的意义、原则与步骤。

选题: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

择进行研究的重点。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它不仅决定研究者研究的方向、目标、内容,而且它决定科研价值大小的前提。

原则:主动性原则,新颖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合伦理合道德性原则,合法性原则。

步骤:1. 观察到一种特殊现象。2. 提出假设去解释这个现象。3. 利用假设作进一步的预测。 4. 设计实验检验以上预测。

【七】自然观

1.“自然观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科学发展的产物。在自然观与科学的逻辑

关系中,科学是自然观形成的基础,科学在自然观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请

你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哲学含义。

答案要点:

1.总体概括给出基本论据2.给出例子3.总结

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但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自然科学的进步决定哲学家前进的隐喻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决定着哲学的发展。自然观是与自然科学直接联系的哲学思想,理应受到科学的制约。

在人类历史上与科学史紧密联系的自然观存在的四种基本形态:古希腊朴素自然观、机械自然观、进化自然观以及系统自然观等。其中每一种自然观的发展都是以科学发展为基础的。

在发生科学革命的天文学领域,哥白尼的学说否定了地心说,并用日心说假设解释行星的运动。不同于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哥白尼学说最终把人与自然界割裂开来,打破了传统的自然界有机论,从此人与自然的类比有了相应的自然科学基础。由此形成的近代自然科学数学化是机械自然观产生的最直接动力随后从 1 8世纪后半期起,自然科学的发展接二连三地打击了旧的自然观。对于自然科学新成果对自然观发展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 9世纪 50年代末至 6 0年代就进行了研究和思考。他们首先推崇的是三大发现,即物理学领域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学领域的进化论和细胞学说,并认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同样,在化学领域,从拉瓦锡以后,特别是从道尔顿以后,化学的惊人迅速的发展从另一方面向旧的自然观进行攻击

1828年尿素的合成,使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鸿沟开始消失。这期间,“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正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新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开始逐步形成,而这一形成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认识分不开的。 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马克思在 1 86 0年迅即作出反应,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兴奋地谈到了达尔文的这一巨著,认为该著作“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基础。”恩格斯则早在对康德的“星云假说”作出研究之后,就对进化观点持肯定态度。他说:“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而进化论的创立既肯定了他的认识,又为他的认识提供了最直接的自然科学基础。同时他还将这一认识贯彻到整个物质世界,认为“自从按进化论的观点来从事生物学的研究以来有机界领域的分类界线一一消失了。”从而阐明了新的自然观对自然科学的巨大反作用。在打碎旧的机械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中,恩格斯更直接指出:“首先就应当指出达尔文,”因为“他极其有力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既保留了进化自然观的合理内核,又深化了进化自然观 ;并认为系统是物质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坚持差异中更广泛和深层的同一与综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范畴。以系统自然观为导向,自然科学也将更加突飞猛进

请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分析一下可持续发展问题。

答案要点:1.阐述原理;2.给出实际例子及现状

自然界首先具有客观实在性。这首先表现为自然对人的优先地位。自然界早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已存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也在人的身上延续自己的存在即自然界存在于人之中。因此人和自然的关系既有外在关系也有内在关系。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无法摆脱自己的血肉之躯,无法摆脱对自然的内外依存关系。人和自然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生活,人要生存就必须和自然不断交往。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和自然界紧密相连。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人就应该把自然视为自己的机体,象爱护自身一样爱护自然,而不是巧取豪夺,危害自然。危害自然也就是危害人类自己。

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还表现在自然是人类实践的前提。它不仅仅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还提供实践的条件,指导实践的目的,制约实践的结果。因此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条件。我们现在所处的人化自然,既是我们前人和我们自己实践的结果,又是我们后人实践的前提。我们后人的生存发展的条件,取决于我们实践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图眼前利益,对自然盲目索取,那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后代人的发展 ;如果我们滥用自然资源,后代人必然会面临资源的匮乏。因此为了我们的后代,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真正使我们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在我国大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大破坏,导致大气污染、气候变暖、土地荒芜、江湖河海严重污染、自然灾害频仍、水旱虫害肆虐。更令人堪忧的是国人麻木的环境意识以及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那极为扭曲的自然观。一个人在公众场合下可以随意丢弃果皮、纸屑、废弃物;随意喷云吐雾、张口吐痰以成为中国人独有的“国粹”;浓烟滚滚的有害烟尘随意向天空中排放;数十亿的生活、工业垃圾、有害物质无顾忌的向江河湖海排放;尽管“上游砍掉一棵树,下游毁掉一个家”的道理不少人都懂,但四川的原始森林仍在刀砍斧伐、毁林不止;尽管黄土高原的土壤流失已致使每生产一吨粮食,就可流失157吨表土,但黄河源头的青海仍在毁林毁草不止。

自然是有固有价值的。以往人们对自然环境持有错误的认识和态度,以为人类永远是自然的主宰;地球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可供人类随意开采、无偿使用;以为地球是一个永远接纳、消化垃圾的清洁器。这种观念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不仅矿藏资源短缺,就是水和空气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财富,需要珍惜和保护。世界性的水危机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有效地规划自己地活动和控制自身的行为,避免破坏自然整体的平衡,才能保证人类发展的健康、安全和延续。

以太假说

在笛卡儿看来,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光波的荷载物同光的波动学说相联系。

随后,以太在电磁学中也获得了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贡献。在法拉第心目中,作用是逐步传过去的看法有着十分牢固的地位,他引入了力线来描述磁作用和电作用。在他看来,力线是现实的存在,空间被力线充满着,而光和热可能就是力线的横振动。他曾提出用力线来代替以太,并认为物质原子可能就是聚集在某个点状中心附近的力线场。他在1851年又写道:“如果接受光以太的存在,那么它可能是力线的荷载物。”但法拉第的观点并未为当时的理论物理学家们所接受。到19世纪60年代前期,麦克斯韦提出位移电流的概念,并在提出用一组微分方程来描述电磁场的普遍规律,这组方程以后被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推出电磁场的扰动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电磁波在空气中的速度为每秒31万公里,这与当时已知的空气中的光速每秒31.5万公里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麦克斯韦在指出电磁扰动的传播与光传播的相似之后写道:“光就是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指以太)的横振动”。后来,赫兹用实验方法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的电磁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波的性质,这样以太不仅在电磁学中取得了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摘要: 本文主要是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认识,以及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初步的理解。同时,结合物理和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来阐释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自己课后的一些思考,并且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数学危机感想建议 引言: 经过一学期系统而又认真的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哲学观念以及辨证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首先是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内容的理解,然后是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最后对于课堂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感想以及一点建议。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最初,《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1]。在书中,恩格斯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在研究过程中,恩格斯从自然界中进行着的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以与人相联系的最复杂的运动结束,并且始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保持着不断发展的批判性。 后来,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今,在高校课堂上,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

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2.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 作为数学系的一名研究生,我更关心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数学,物理,和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17,18世纪,在数学和物理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或者是物理学家也都是出色的哲学家。正是由于他们能够正确的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描述,思考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以及他们的内在逻辑。才能在关键时刻,正确的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做出巨大的成就。下面,我就举数学和物理中的两个典型例子,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知识来分析一下。 2.1自然辩证法与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发表著名的相对论以前,洛伦兹和庞加莱就已经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洛伦兹存在绝对静止以太的观念出发,考虑物体运动发生收缩的物质过程得出洛伦兹变换。在洛伦兹的理论中,变换所引入的量只看作是数学上的辅助手段,并不包含相对论的时空观。庞加莱作为数学家,反而没有拘泥于数学公式,而是从哲学角度,运用辩证思想,看到了普遍的真理。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而是将前两位的工作和思想合二为一。,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立足于两条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着眼于修改运动、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重新导出洛伦兹变换,并赋予洛伦兹变换崭新的物理内容。在狭义相对论中,洛伦兹变换是最基本的关系式,狭义相对论的运动学结论和时空性质,如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速度变换公式、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等都可以从洛伦兹变换中直接得出。 因此,在晚年,对于前面两位科学家之于狭义相对论的贡献,爱因斯坦这样评价道:“洛伦兹已经认出了以他命名的变换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分析是基本的,而庞加莱进一步深化了这个远见。”[2]而我要补充一句,爱因斯坦则运用他非凡的智慧将狭义相对论从上帝那里带到了人间。 2.2.自然辩证法和三次数学危机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

一古希腊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兴起有什么关联? 1、早期希腊哲学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之初的米利都。在这里产生了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即万物的开端、开始和起源是水;水是生命的本原,渗透在万事万物之中,使得宇宙成为有机体。奠定了西方哲学追究本源的形上精神。阿拉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由气所构成,不同的物质乃由气的浓密稀疏所致,这开辟了把握世界的实体构成主义传统 2、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当作世界的本原,主张“万物皆数”,数是现实的基础,是决定一切事物的形式和实质的根据,是世界的法则和关系。 3、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万物都按照对立的斗争和必然性生成,一出于万物,万物出于一 4、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有两种属性;大小和形状。 毕达哥拉斯学派与近代科学的关联: 可以说,这个学派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它开创了从数学角度说明自然规律的先河,科学数学化的潮流正是从这里发源的。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本原并非是数,科学也不能等同于数学,但是,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近代的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人,都曾承认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启发。 考察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17世纪科学兴起的“微粒说”、“原子论”与上述古希腊的原子论就有着紧密的关联,机械自然观的形成与古代原子论的复活是分不开的。 原子论所代表的以基本的物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宏观经验的思想路线,是近现代科学研究所遵循的主要路线;原子论试图通过少数基本假定来统一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实现科学理论的统一性的方法论原则,同样被近代科学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它的研究纲领。 原子论所内含的自然观与近代科学中的机械论自然观基本一致。 二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有什么关联? 思想根源 理论根据 解释自然界各种现象的信念 三新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怎样?对此有何评价? 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2017年度)考点情况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 第一章 第一节二、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 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第二章 第二节一 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第三节一、二 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三章 第一节二 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 第四节一 (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第四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

(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课本]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18世纪末和19 (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生物学:细胞学说。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考试复习总结 太原理工大学

1、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答: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以上三部分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体现了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的统一。 2、自组织形成的根据和条件有哪些? 答:自组织形成的根据:无序和有序相互转化的机制和条件问题。条件有: (1)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 (2)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 (3)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 (4)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机制。 (5)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演化的直接诱因。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以自组织形式来实现的进化过程是在具备了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和涨落等诸多条件的前提下进行的,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系统都难以产生新的有序结构。 3、科学观察应遵守哪些原则? 答:运用观察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包含着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和逻辑的成分。为了提高观察效率,保证观察材料的准确可靠性,必须遵循一下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观察者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的反映观察对象,绝不能搞主观虚构。 (2)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尽可能从多方面观察自然现象,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关系。 (3)典型性原则。所谓典型性原则,就是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一类食物的共性和本质,特征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观察,使观察易于进行,使结果具有普遍意义。 4、简述科学实验的特点。 答: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地,运用科学仪器和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控制和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其特点有; (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3)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4)实验方法可以延续、加速研究对象运动速度。 (5)实验方法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 (6)实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由于实验方法的突出特点,所以它可以超过单纯观察,超过生产实践,直接推动各门自然科学理论的研究,为生产开辟途径,从而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最主要的社会实践基础。 5、捕捉机遇需要哪些条件? 答:机遇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并非所有碰到机遇的人都能从中作出科学发现。能否利用机遇提供的重要线索,从中作出新发现,关键是要善于捕捉机遇。从科技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来看,可见要包括以下几点:(1)敏锐的洞察力。 (2)高度的判断力。 (3)科学的想象力。 (4)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6、假说有哪些特点? 答:假说的构成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科学性。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而提出来的。 (2)假定性。假说中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 (3)易变行。对同一自然现象,由于人们占有的材料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等原因,可以提出多种不同的假说;对同一自然现象提出的假说,还会随着实践的过程中的新发现而变化,随着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为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种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地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同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同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补充(可看可不看) 历史地位: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上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认为“存在“充实空间,不存在虚空)、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它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这种观点否认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它不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自然界看做是按某种必然规定的机械的构成,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只是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具有严整的秩序,不存在偶然性,而运动只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的外部即外力的推动。这种观点与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观点相比,显然是一种倒退。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看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虽然是原始的、素朴的,然而在本质上却是正确的。所以恩格斯指出:“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了希腊时代,但是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自然辩证法考试

1.什么是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指先秦到《淮南子》时期,表现为诸子争鸣;“经学时代”,指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有为,此时儒学成为独尊的学问,几乎所有的哲学创造都是以注经的形式出现,都有经学作为依傍。由此形成了两千年的“注经传统”。子学时代为诸子百家时代,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始于孔子,终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经学时代的开始。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政治制度变革也同时是思想的黄金时期始。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相比,前者显然更短暂,也更灿烂,春秋时代后,言论思想极端自由之空气于是亡矣."新兴的经学时代开始孕育诞生,关于这个时代,已承载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给予的努力形成着人类思想的堡垒。 2.什么是思维经济原则? 所谓思维经济原则,就是希望用尽可能少的劳动,尽可能少的思维消耗,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尽可能短的时间,对事实做出尽可能完善的陈述,获得尽可能多的思维成果。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 3.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是非决定论的? 当代科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力图在近代科学所研究的必然性、确定性、决定性、实体性、简单些、线性的基础上研究偶然性、模糊性、混沌性、系统性、复杂性、非线性。 1.粒子世界中的发现:原子核,正电子,μ子,π子,中微子等。夸克悠禁。 2.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的进展: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大爆炸宇宙说。 3.分子生物学建立:1953年沃森和克利克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4. 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 4.举例说明哥德尔不完全定理 任何公理系统都不是完备的,其中必然存在着既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命题。 举例就说在欧式几何里面与非欧式几何中如果标准不一,过平行线外一点并不一定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5.什么是理想实验 对实验条件进行极端的简化与抽象,从而得出最具有概括性的理论模型.(物理学的开端) 6. 什么是思想模型,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思想模型是人们便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种对原理高度抽象、高度纯化的思想客体过思想事物,有4点功能,1.是数学科学进步的巨大杠杆,2.是物理发现的重要手段,3.是技术发明通向发现普遍规律的必要环节,4.是形成科学预见进而导致技术发明的必要工具。7.科学是否意味着进步 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的本质给我们的启示是: 我们判断科学是进步还是退步,可以看科学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能满足人类什么需要。 如果科学造福于人类,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起积极地促进作用,它就是有正面价值的,可以判断它是进步的;反之,它是有负面价值或无价值的,它是退步的。 8.举例说明非线性系统的特点 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非线性的特点是:横断各个专业,渗透各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时时有。”如:天体运动存在混沌;电、光与声波的振荡,会突陷混沌沌。甚至人类自己,原来都是非线性的:与传统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脑电图和心脏跳动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混沌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结合你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可能在哪些方面对你有帮助。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

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和进行科学科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辨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 1.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具体设想 21世纪初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沉重。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国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 二是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要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为此,要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是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一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 四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五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六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四是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系统自然观 内容:1)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4)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5)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特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其二,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3)系统具有层次结构。 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辩证的论述了人、自然与社会关系,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要达到“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由此使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及冲突得到解决,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内在的统一。随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马克思自然理论的内容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其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自然理论为我带来的当代启示如下:(1)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须以马克思自然理论为支撑,企业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企业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构建一个企业、社会与政府的多方协作平台。(2)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科技,建立循环持续的生产方式,政府在治理企业污染时转变“官本位”思想,向现代新型服务型政府转变,国家应坚持环境保护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并增强其贯彻力度。 2、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特点:1.生态自然观倡导人人平等;2. 生态自然观坚持整体性的思想,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3.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4.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启示同上1) 3、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理解是怎样的?试由此来分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 的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