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及对社会影响

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及对社会影响

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及对社会影响
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及对社会影响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时代初现

据历史资料分析表明,古代人类仅能利用物质一种资源,主要使用打磨石器、弓箭、金属农具等人力工具,长期徘徊在农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近现代人类能够利用物质和能量两种资源,出现了蒸汽机、汽油发动机等动力工具,带动了人类社会机械化进程;电的发明,带动了人类社会电气化进程;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晶体管研制成功;激光器诞生;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芯片的诞生,这四大发明又一次掀起了生产力的高潮。电子技术打破了传统器件与电路分离的观念和生产规模,集成度增长了数百万倍,而成本却下降了上万倍,使生产和整个经济活动由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知识、技术,并使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可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的普及,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工业社会正向信息社会转变,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正向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文明转变。

我们看到互联网正在将现实社会源源不断地“克隆”到新环境当中,从而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网络办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购物、网络社区、网络学校、网络医院等的兴起,互联网将前景十分诱人,网络经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比电气化更广泛、更深远。

二、新兴的第四媒体

互联网络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并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正式宣布,互联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新媒体不但集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于一体,而且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首先,从传播技术来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各种高新技术孕育了网络媒体的诞生,并伴随其成长。没有全球范围的互联网,没有高速运转的芯片,没有迅速扩展的宽带,没有成熟的数字压缩技术和存储、检索技术,便没有第四媒体;其次,从传播方式看,第四媒体不仅融合了以往各种大众传媒的优势,能从文字、图像、声音同时发送信息,而且还具有了各种大众传媒所不具备的特点:如跨时空性、可检索性、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等。过去,人们只能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现如今在电脑面前人们既可以读,也可以听,还可以看;特别感兴趣的信息,点击鼠标,就可以下载、录音、录像,还可以进行存储、整理、评说、复制、裁剪;并可以自由地调用和发送信息,更加接近自然的人际传播,使传播传媒带来的传播距离感大大减小。从第四媒体传播的功能看,它能使信息传播具有高速、高质、超量、多样化、超时空、超文本的特征,既可同步传输,也可异步传输,由于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传媒受时空限制的因素,变得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网民可以通过网上大量的超文本链接,对阅读的进程方向和结果进行选择,也可以从网上存储的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查询,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这些是传统传播传媒无法比拟的。从传播的方向和机制看,第四媒体突破了以往大众传媒单向传播的模式,能使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传播的特性。传统的三大媒体,无论形式如何多样,与受众之间也只是一种单向联系,受众只能看、听,最多可以通过电话交流,而网民则可以上网交流,发表意见,看法。这种被称为“交互性”

是第四媒体最独特的特点之一。除此,第四媒体还突破了大众传媒使受众被动接受收信的局限,实现了受众驱动式传播,网民将在信息传播系统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网络多媒体必须千方百计地围绕网民的需求,因此有人自豪地说,第四媒体给予网民前所未有的主动权。

纵观我们面前的网络发展,尽管还处于一种早期的发展雏形阶段,技术的完善、普及与发展等都需要时间,在它刚刚起步的时候对生活的影响远不如成熟以后大。因此,可以预测,网络革命比电气化革命将更为深远,如果再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发展,当网络伴随着一代新人成长起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人们的交往方式必定将随之发生根本的变革。因此,有人感触道:“互联网络将颠覆企业、颠覆世界,在你还没有什么感觉的时候,发现世界已经彻底变样了”。

三、媒体与网络未来

当互联网络横空出世时,同以往历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情形相仿:预言家们忙着宣告某某时代的终结;当广播出现时,有人宣布报纸时代的终结;当办公自动化设备出现时,又有人宣布图书的终结以及物质社会的来临;当互联网问世时,则有人宣布大众传播时代的终结。传统与高科技并存,是现时代的主要特征。高科技代表着未来的竞争实力,而延续传统却是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及存在的心理表现。21世纪,是整合的世纪,是富有包容力的世纪。是多样性统一的世界。在整合的世纪里,人、组织、观念之间的连结处于不断有相互碰撞的动作发生。21世纪,是一个联结关系错综复杂,却有多元发展的世界。全球的互依共存正如火如荼的加速进行。我们的明天必定是互动的世界,“交互”、“互动”通过网络时代完全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多元性的烈焰也正四处燃起,谁能在互依共存与多元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谁就将有机会赢得未来。

广泛的多媒体应用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正是由于其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的同步表现形式和直观灵活的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可随心所欲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转移,并对事情以多方式表达,最大限度调动人类各种感官经验,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感官体验。随着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扩充和生成,大众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也将发生彻底性变化;科学技术带给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有人甚至对传统的传媒方式和新兴的第四媒体多了一些担心和忧虑,为此有关专家做了结论性分析:

1. 从技术角度说,新媒体的诞生不是淘汰以往多媒体,而是开拓、满足了新的需要,网络为大众传媒的生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2. 从传播史角度说,新媒体的诞生对传统媒体往往具有包容性,各类媒体都有各自的特点,一种媒体要轻易取代另一种媒体是不太可能的;有人形容它就像天上有宇宙飞船、飞机,地上有奔跑的汽车、自行车一样,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用处,完全可以共存互补。

3. 从专业角度说,大众传媒上网后,作为新闻信息发布专业机构的特点更为突出。为此专家也指出,传统媒体要想适者生存,必须建立一种积极的态势,即向智能型新闻机构转化,以全方位数字化为标志,培养数字化记者。

4. 从带照像机或模拟摄像机的记者到现在的“双枪将”,DC+DV.信息通过互联网的实

时传送,新闻名副其实地让人们在事件发生的同时了解到异域的新动态,地域,空间已经不再对人类构成障碍了。电视媒体即将从过去的那种独有专有技术人员(新闻记者)的体制下解脱出来,DV进入家庭,计算机的普及都为普及百姓自己动手制作电视节目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以后人人都是记者、导演、演员、是作家、是歌手……

总之,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已经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宽带的接入、宽带社区的建立、宽带网将迅速地改变我们的数字化环境。全球网络的海量信息,数据资料的储存不再像过去受存储介质容量的限制,也不受时间或地域的制约,理论上有无限丰富的资源可以共享。为此又有专家提醒我们:高速发展的宽带进入公共环境和家庭,并不意味着有价值的信息和娱乐服务随之而来,想象力和富有想象力的信息设计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才是关键。怎样有效地实现信息的价值,并使之能够准确、快速地传达、怎样使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发挥多媒体对信息的优化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单靠技术本身是解决不了的,必须对未来的网络媒体进行设计。狼是真的要来了。是被狼吃掉,还是宰掉狼,或者与狼共舞?

网络时代冲破了人们获取、交流信息的物理障碍,它让我们随时可以访问任何上网的机构,并与他们交流,以非常经济的时间和费用浏览全世界的信息,是全方位的高技术交互信息系统,它是工业化向社会化转变的重要标志。网络时代将迅速、深入地影响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媒体传播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

新媒体传播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 一、何谓“新媒体” (1)什么是新媒体,我们且看各方定义(第一页)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2)新媒体释义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第二页此处可插入手机、电脑等传播工具图片) 二、新媒体的特点 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最显著特征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非线性”传播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 即时性和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个性化”服务实现“小众化”传播 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合 三、新媒体传播特点分析: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与行为模式等也深受影响。如何驾驭和把握新媒体的两面性,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引导,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为教育和管理服务,是当前高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交往方式,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思维空间和学习阵地。新媒体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流快捷便利、主体自由平等、娱乐时间碎片化、选择与使用个性化等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和学习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可以更好地从事各类社会工作,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我;拓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新媒体在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十分繁杂,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选择信息的能力、是非辨别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如果接受大量不良信息,必然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这些问题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探索 加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是推动大学校园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体现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要求,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全面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承担着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任,承载着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功能,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情况,探索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能力,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媒介分析、判断能力与运用能力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①实际上,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比较欠缺,比如媒介相关知识及运用能力不够、媒介批判能力欠缺、媒介行为失衡、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自律意识薄弱等。而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缺乏应有的重视,除了新闻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的相关教育外,非新闻专业的学生难以参与其中。 事实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对于非新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他们认识、利用、评价媒介的能力。第二,对于新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他们对新闻职业的认识包括职业道德等。②对于占绝对多数的非新闻专业学生而言,高校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提高广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呢?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第二,学习媒介信息传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大学生运用媒介的能力。第

谈新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9855967.html, 谈新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 作者:刘雨霏王珂菲 来源:《采写编》2016年第03期 摘要: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更多的人置身于新媒体环境中,如何发挥新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及科学选择媒体内容应注意的事项,指出应全面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教育功能;媒介素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新媒体受到了更多人的喜欢,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尤其是时下的青年人,他们接收或传播信息主要依赖于网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 一、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 要想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就必须准确了解和把握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 (一)信息覆盖的广泛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比2014年底增加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占比达到90.1%。通过这些数据我们看出,数以亿计的人们正成为新媒体信息的接收者,新媒体的影响范围呈不断扩大和发展的趋势。 (二)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在现阶段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通过网页和强大的软件呈现信息内容,在非常短暂的瞬间将信息发送给受众,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空间和速度上的局限,体现出了超强的即时性,一条微博在一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就可能会被点击数千次。这就使得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在一瞬间变成透明的。正因如此,网络信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三)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互联网技术“一改昔日大众文化传播中信息传播与接受的单向性和被动性,开始走向全面的双向交流与适时互动。”新媒体传播中,接收者不再是单一的、被动的客体接收信息,而是可以转换身份,成为信息传播主体的一员,主动发布和传播信息。这一功能使每个主体都可以是信息的掌控者,能够自主接收他人的反馈及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信息内容的复杂性。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越来越创面,越来越复杂,既可以发送文本、图像信息,又能发送视频或音频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商业信息、体育信息、时政信息,又包括生活领域、工作领域等方面的信息。花样繁多、林林总总的信息均能借助新媒体平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印刷术 电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变化: 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 →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节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一、技术决定论 A、媒介偏向论 媒介决定论: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多伦多学派 加拿大的Harold Innis的媒介偏向论:媒介的时空偏向 B、媒介即讯息 加拿大的麦克卢汉(Mcluhan):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①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地球村 ②改变人们的感官比率全感官传播方式 ③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肯尼迪(电视)VS尼克松(广播) ④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忽视亲近的、面对面的交流,倾向媒介化的交流方式 C、传播时代论 麦克卢汉:传播定代论/传播时代论 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称之为传播时代论。 人类历史的传播分期 口语传播时代(采集、渔猎)→书面传播时代(农业)→电力传播时代(工业生产) 二、社会决定论 A、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技术决定论的缺陷: ①简化论/单因论:技术是导致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 ②单向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单向的,只有从技术到社会,而没有从社会到技术。 ③机械论:技术的发展就像机械一样,是自治的,是可以自己运行的,而不受外来影响的,且停不下来 ④中立论:技术是中立的,没有价值偏向,其本身无所谓对错。 在强技术决定论(strong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基础上,提出了弱技术决定论(weak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认为,技术并不是所有的原因,会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产生交互影响。 不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技术一定是最重要

的、最核心的推动社会发展变迁的一种力量。 B、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背景:技术决定论的难题 社会决定论者认为,在讨论媒介技术和社会关系时,除了从技术角度,还有从社会思考的角度。正是一种社会力量,决定了一项技术原型,是否会被人们广为采纳。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完全是被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所决定,社会的特征在决定何种技术被采纳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例:彩色电视、传真都是在技术出现几十年后,才广泛使用。 C、油门——刹车模式 对于社会因素,如何决定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英国学者布里恩·温斯顿(Brian Winston)在其力作《媒介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一个颇为重要的“加速器”——“制动器”模式(油门——刹车模式)。该模式认为,进步的实现就像站在向上的电扶梯里往下走,或者如乐观主义者所谓的站在向下的电扶梯里往上走。这种急动的、抽搐式的进步在传播史上不断重复,正好体现了媒介技术与社会的权力互动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加速器就是社会需要,它将“原型”(prototype)转化为“发明”(invention),并将发明推向世界——导致发明的扩散。温斯顿将这种社会需要称为“并发的社会必然性”(supervening social necessity);同时,这里也存在制动器,就是社会压制,即一般的社会制约因素联合起来对发明装置所具有的从根本上瓦解既存社会形态的潜力进行限制。温斯顿将社会决定因素的这种特定集合称为“激进潜力的压制定律”(the‘law of the suppression of radical potential)。这种矛盾互动体现在技术进步上便是,“先加速,后刹车。技术史似乎包含这两种过程,有时处于快速的连续状态:它将人类的生活向前推进,逐渐在一个比以前更高的层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三、技术社会互动论 A、互动演进模式 互动论的提出:认为技术与社会文化,或者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客观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的,谁决定谁的关系。 三个时期 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某种特定技术的纵向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诞生期、成熟期和过时期。不同的阶段,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不同的强弱关系,表现为不同的决定形式。三个阶段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 1诞生期

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调查分析 引言: 处于新时代,和互联网打交道已经称为了新一代大学生每天必干必做的事了。或者说可以把以前的文盲换个词汇问问新时代大学生是否有互联网盲了。互联网用它的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省时、宽松自由等特点迅速俘虏了新时代的心,用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互联网是新时代下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最有效快捷的放大器。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作为平台,以有线和无线作为传送方式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媒体形态。互联网和手机是大学生常常接触的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悄无声息润物无声的姿态潜移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对于了解新时代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认知世界的角度有重大意义,进而对于学校社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的现状及其影响 调查总体上显示出了如下特点:接触时间早,上网时间长,信息获取重要通道,冷眼旁观多参与少,信息浏览较健康等五大特点。 具体阐述如下:大部分大学生在他的初中时期甚至小学时期就开始接触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经济基础的厚实,电子产品迅速普及,几乎人手一3G手机,电子产品大范围普及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使得学生接触新媒体的时间大大提前。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自身从互联网获得信息,一半左右的学生会通过自己的综合判断来得出自己的想法,不是很简单的去相信网上的言论。依赖于用互联网来获取新闻等信息,只是鉴于互联网的信息的及时和信息检索的便捷。但是对于互联网上的一些活动(譬如人肉搜索、恶搞图片、散步虚假或恐怖消息、网上言语谩骂或攻击等行为)采取的多是冷眼判旁观的态度。有骑士透出冷眼,看热看闹的鲁迅笔下无形中提起的脖子的国民(网民)形象。对于不良信息(各种门事件、未删节版)具有选择性拒绝。对于新兴词汇,60%的学生有较清楚的了解,说明时代学生时刻关注网络新动态,做到知道了解却不参与的姿态。对于网络,当代学生报的是什么态度呢?绝大部分的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但以诚待人,不自欺也不欺人——害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技术越来越先进,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进程也在加快,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总会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彻底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消费习惯,同时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在新媒体模式下,受众不再是媒体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和消费者,而是媒体内容的选择者,同时也是内容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网络传播还扩大了受众近用媒体的权利。此外,网络还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监督和制约。受众可以根据网上获得的多方信息对大众媒体的公正性、中立性和可信性提出质疑和挑战。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网络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可以根据个体的个别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所带来的理论上的结果。 新媒体在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积极方面的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影响和阻碍着社会积极的发展。现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仍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依靠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点击率,但很多都未经授权,且没有支付费用。日益红火的网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当今世界,媒介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美国媒介素养学者W·James Potter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打了个比方:媒介传播效果对人 类的影响就像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气候的影响无时不在,且有多种存在形式,其产生的影响有时使人颤抖,有时使人浑身湿褥,有时还会使人灼热无比。 媒介的影响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媒介影响力主要是指媒介影响目标市场消费导向或目标人群消费行为的能力。广义的媒介影响力则是指媒介对一定范围内主流社会(影响面)的人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或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媒介的影响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影响面的基础上的。 如果说影响力指的是媒介产生影响的深度或力度,那么,媒介的影响面就是指媒介发生影响的广度或范围。不同的媒介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大小和力度是大不相同的。对于媒介来说,其成功的标志就是对社会环境具有有效的影响力。影响面越广,影响力越大,就意味着其越成功。 就我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而言,目前我们主要受着大众媒介中报纸、电视、因特网和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手机的影响。其中电视和因特网等电子媒介中又包含了其他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影视剧、戏曲和其他传播形式。正是由于这些媒介和传播形式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和文化,它们才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拥有广大的影响面,从而形成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媒介影响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影响,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不仅能让人们了解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因素;它也能让人们形成一定的舆论,从而影响事态的发展;它还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引领时尚。 拿新闻媒介来说,它们每天传播着国际或者国内的时事、各种会议通过的各种政策措施、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表面上它们只是担任着一个信息中介的功能,实际上在它们传播的过程中,它们在不停地将自己所在的立场、所持的态度灌输给它们的受众,从而形成它们稳定的受众群。这是一种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文化影响。 在行动方面的影响譬如衣着和语言,这是两个最易受媒介影响的方面。电视上明星或主持人穿了个新款服装,生活中马上就会有人效仿。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哪个电视剧中出现了几句经典对白,很多人就会跟风般地去引用。还记得周星驰的“无厘头语言”曾风行一时,现在也被大学生们广泛应用。 说到对语言的影响,最有力的应该是现在人们见得最多、也听得最多的手机短信。手机短信是移动与互联网联姻诞生的高科技产品,它承载了时尚文化的流行元素。它集中了多种媒体的优势,表达自由随意、传播信息迅捷、互动性更强、信息必读率高。流行文化是短信的本质,短信往往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插上高科技的翅膀的“民间语文”,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既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睿智与幽默。同时,短信在注重“眼球文化”的时代,以敏锐的时代触觉和新潮前卫的表现方式,借鉴吸收了流行文化的精

新媒体与社会文化

《新闻爱好者》杂志供稿 【摘要】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就是作为现代科技文明高度集合的电视的出现和发展。电视媒体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魅力,赢得了庞大的收视群体,并逐渐营造出一种新的媒体语境——电视媒体语境。新媒体语境下的社会文化也相应发生了嬗变。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自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化形态,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田本相所说:“电视的兴起,在人类文化史上也是一次革命,它以强大的传播威力,高度的逼真性和即时性等方面,形成电视时代的一种文化情势和氛围。”[1]同时社会文化又是电视生存的背景,对其产生影响的同时又为电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文化养分。社会文化的现状,用一句话形容即表面繁荣、实际贫乏。其特点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多元并存。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与传统不同的行为方式、思想模式日渐凸显,人们在道德观念上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多元化的价值观虽然呈现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却滋生出一些“扭曲的价值理论”和风尚。看似坚持着的是一种自由的姿态,实质上却冲决了人们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念,比如人们的价值观、诚信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等。其后果直接导致整个社会人们心理的失衡和内心的躁动不安。 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 中国的社会文化,是中国文化自身的投影。作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道家、佛家文化等为辅助的复合型文化结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终是贯穿中国人心灵的主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一大半是儒家史,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作用于世人,便形成了一种整体向好的普遍价值观。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社会伦理、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筛选,或多或少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端,中国文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打倒孔家店”,其实质就是要推翻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思想理论体系,“打倒孔家店”其实就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发起的文化体制改革。由于革命的需要,当时的文化改革不能采取渐进式的、改良式的方法进行,只能搬用西方文化快刀斩乱麻地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改革,于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热血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思想猛烈开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儒家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也在知识分子阶层不断边缘化。儒家文化承受了整个时代的罪与罚,在社会文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技术越来越先进,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进程也在加快,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总会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彻底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消费习惯,同时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在新媒体模式下,受众不再是媒体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和消费者,而是媒体内容的选择者,同时也是内容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网络传播还扩大了受众近用媒体的权利。此外,网络还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监督和制约。受众可以根据网上获得的多方信息对大众媒体的公正性、中立性和可信性提出质疑和挑战。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网络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可以根据个体的个别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所带来的理论上的结果。 新媒体在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积极方面的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影响和阻碍着社会积极的发展。现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仍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依靠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点击率,但很多都未经授权,且没有支付费用。日益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侵权灾区,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文字、照片应受到法律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侵权行为。同时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如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失实信息、过时信息等。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在给社会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新媒体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为了更好的发展新媒体,我们要积极正确运用新媒体,尽最大努力发展新媒体的正面作用,限制约束新媒体给社会带来的负面作用。

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探究

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探究 摘 要 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我 国得到快速发展,对社会舆论产生极大影响。在结合相关部 门的最新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文章对互联网的社会舆论影响 力进行了解读,对探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舆论的新形势,互 联网对社会舆论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互联网构建社会舆论 的新格局等 3 个方面做出阐述。 关键词 互联网;新媒体;社会舆论;影响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 2016)09-0010-02 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新媒体 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 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向用户提供 模达 6.8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0.3%;手机网民规模达 6.2 社会的影响也大大增强,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对社会舆论 的巨大影响。 1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舆论的新形式 在网络新媒体崛起以后,这股力量已经彻底改变和颠覆 了社会的信息来源以及发声渠道,改变了传统的由“宣传部 门组织新闻发布”的格局,逐渐放松了公众的话语权。 中图分类 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截止 2015 年底, 中国网民规 亿。 中国早已成为互联网上的“第一人口大国 ,互联网对

处有媒体,人人是记者”已成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论坛、跟帖、博客、微博客的兴起,网络社交平台的公开,促使新闻媒体逐步平民化、大众化,民众可以轻易取得曾经一直被新闻媒体垄断的话语权,信息传播彻底迈进了新媒体时代。 由于新媒体爆炸式的膨胀,分散着传统媒体的受众、抢 占着传统媒体的话语浓度。新媒体的强势来袭,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被彻底打败,每个人都通过媒介与社会互联于生活之中,人人具备发布、传播信息的潜能,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当事人或发布人。 2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2.1促进新旧媒体舆论的整合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 媒体也在努力调整格局, 迎接新媒体的挑战。互联网利用其自身优势,可随时随地现场直播,传统媒体也通过“二次传播”加以报道,形成新旧媒体共同传播的局面。在这种形式的传播过程中,互联网等新媒体与传统旧媒体之间彼此促进,优势互补,扩大了传播范围,占领着更为广阔的舆论阵地。 虽然传统媒体在积极发挥着以往的优势,对新闻进行深 度报道,但在发掘新闻点、关注新闻动向以及快速回应等方面,传播形式明显滞后于互联网,不能更好地体现新闻的时 效性。因此,传统媒体的传播领域在减少,这种现状加速了新旧媒体间的重新整合,社会舆论的传播形式将产生新的格局,互联网媒体也将迎来巨大变革。 2.2形成新的舆论传播机制 1)传播模式。过去传统的传播方式 主要是通过文字和 有线传播,即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等,这种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发生了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变成了裂变式的传播,人们只要在公众平台发布信息,依据发布者的影响力,以及网民的传播扩散,接收者或将难以计数。 2)传播态度。在网络上,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面对

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新闻、网络、媒体、传播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随着物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正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渠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研究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和其对社会的影响便成为了我们的重要学习和思考目标。 作为自媒体的头牌,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明显:微博赋权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促使网民“发声”。同时,随着500条司法解释的出台,网络公司的自律以及网民素质的提高使微博舆论场的公共性和正义性都随之提升。而且,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网络问政、网络商业化以及网络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舆论空间。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远远不止是简单的一个新闻、信息传播渠道,更多的人则是深深地受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营销的影响。随着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的推广和发展,初步并且有效地解决了我们此前动漫游戏产业在融资、维权、管理、创作等方面的困难,成功带动了动漫、网游的发展。除了娱乐网络还把大众文化普及开来,以其传播的优势前所未有地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另外网络网络营销已经把它的优势无限放大,让网络购物成为了大势所趋,甚至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新媒体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早在19世纪末,日本一个著名新闻学者松本君平所著的《新闻学》中就提到:传媒人如预言者,讴国民之运命;如裁判官,断国民之疑狱;如大哲学家,教育国民;如大圣贤,弹劾国民之罪恶;如救世主,察国民之无告苦痛而以救济之途。诚然,新媒体也有他的负面作用,但我个人认为它的正面作用要远大于负面作用,今天,新媒体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大的运作空间,也给民众提供了更大的发声空间。 当下,一提到新媒体便想到和报纸、广播等传播上的旧媒体相对,提供一种新颖,前卫的传播媒介。其实,新媒体的作用不仅仅信息传播,将旧媒体取而代之,它更多是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信号、网络等方面带我们迈向新的时代。我相信新媒体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新媒体的一般特征及其角色和功能

简述新媒体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 2006年被称为“中国新媒体的起飞年”,2006年7月,我国第一份科技类的手机报纸——北京科技报问世;2007年,从一篇出自个人之手的网贴引出的“华南虎”事件,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两会报道中,网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互联网之外,手机报、手机广播电视、电子杂志等新兴媒体积极参与,为百姓参政议政提供了新的平台;在08年汶川地震、7.23动车事故等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新媒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今年,一条关于老酸奶的微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网友们关于食品药品安全的又一轮新讨论;受到70多万用户关注的新浪微博女王姚晨曾说过:“曾经和朋友聊天时我一下悟到,这个数字几乎超过了一份成熟的都市报的日发行量。就是说,我每每发布的消息竟然可以达到一份报纸的传阅范围,而且速度还要快N倍,我突然觉得我得对这70多万脖子(博友)负责。” 当今时代,新媒体这一新兴传播工具已逐渐被认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对当今传媒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新媒体”(New Media)一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 一、什么是新媒体 人们印象当中的新媒体大多数是指网络、手机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之类的“旧媒体”而言的新兴传播工具。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社会中方方面面的进步,新媒体与旧媒体相比较,呈现出更全面、更方便、更完美的创新形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在《新媒体导论》一书中,同样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了探讨:20 世纪后期

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播放的广播网等等。 二、新媒体特征 1、全民参与传播 从传播者而言,新媒体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参与其中,谁都可能是记者、编辑,全民参与。同时,每一个人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也能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 2、即时、实时、全时传播 从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方面来说,新媒体信息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定时传播的规律,表现出即时、实时、全时的特征,信息随时都可以发布。 3、信息传播的互动性 新闻的线索搜集、采访、发行等一系列活动中,所有的用户都有机会参与进去,并且能发表自己的评论。受众能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4、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仅支持用户传播文字、图片,还支持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

新媒体对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影响.docx

新媒体对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近期一则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热议,报道称:第21 号台风“莎莉嘉”即将袭琼,三亚超市被一抢而空。“三亚市民台风 前夜哄抢超市产品”,但事实是除个别超市蔬菜补给不足,日常生活 必需的矿泉水、饼干面包、方便食品等库存充足,市民可按需前往超市、商行等地选购。“台风天超市抢购”的消息,就如同前几年“食 盐抢购”、“启动事件”等有着相同之处——非群体性暴力事件。而导致这些传言和消息广而流传的,就是我们现在每天都看着的“新媒体”,简称“两微一端”。两微,就是微博和微信;一端,就是我们智能手 机的客户端。 新媒体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应运而生,逐步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在人们思维意识形成的过程中扮演了信息载体的角色,进而对人们的社会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阶段,新媒体主要从思维意识层面和认知层面,对社会价值观造成了影响。 一方面,新媒体扩宽了传统媒体传播渠道,但为博取高额点击率和社会关注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舆论炒作、不实信息等,也诞生了许多“标题党”、“水军”、“网络打手”等;更让人避之不及的是,这些网络不实不良的信息对思维意识的形成,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提及公务员就联想到腐败、谈到网瘾教育就与“杨永信”挂钩;就如近期的“台风天超市抢购”一样,人们在看到了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后,很快就联想到了各种断水断粮的场面。这类的不实信息和虚假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另一方面,新媒体作为现代人打开认知面的重要手段,即:信息获取、信息传播、信息交流,具备引导、植入、重塑认知能力的作用,对人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产生了影响。比如:对某一个微博大V产生思维依赖性,思维定势,最终丧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被“扭曲”的认知能力自然无法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因此,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信息虽然能够传播得更快更广,让群众充分了解到我们国家的大事、小事、重要事,但是其潜在的社会危害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基于此,我国政府部门首先要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和体制,严守绿色、健康网络底线,防止恶意造谣、网络暴力,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其次,网络监督职能部门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实时监控,构建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和谐环境,遏制不实言论的扩散;最后,对于每一个新媒体用户来说,要善于分析事物的正反面,不轻信网络传言,不传播不良信息,多学习勤思考,防止自己落入网络信息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心理负担。

你怎样看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应发挥的作用知识讲解

学习资料 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应发挥的作用、地位。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传统的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通信。现在对于新媒体的界定还不是很清晰,我认为,只要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的就属于新媒体,诸如:手机媒体、移动电视、IPTV、层出不穷的网络媒体。在新媒体中可能网络传媒的影响力最大,各种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涌现。论坛、微博、博客、播客、微信等等。 现在人们越来越依赖新媒体,生活中处处有新媒体的影响。高端智能手机的应用使得微博的发展空前迅速,在平时的生活中发微博已经植入许多人的思维模式,通过微博来分享自己的生活,进行多向的交流。新媒体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微博只是其中一角而已。播客,一种新式的广播,有人说博客是一种新式的报纸,那么播客可谓是新式的广播。播客实现了音影同步,极具及时性。同样是高端智能手机使这种传播方式更加兴盛,而更有拍客,时时带着相机,专事此项工作。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我认为脱离不了一下四个原因。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分享信息的要求。新媒体给普通群众带来了一种新的与信息的关系。人们不再是单纯的接受信息,同时每个人可以使信息的发布者,工作生活之余或者正在工作生活,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信息,这个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想要受关注的心里,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利弊相当,必须好好引导,是新媒体在现代生活中发挥更重的作用。 新媒体在政治生活应发挥应有的作用,新媒体应当日益成为监督政府的有效工具,在政府做一项决定时,应当充分理由网络来征询人民的意见,网络应当成为政府和网民经常交流的地方。新媒体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新媒体应当是信息的迅速传播者,如今新媒体已经做到这一点,但是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仅供学习与参考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并存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并存 科技推动着现代化的步伐,经济浪潮日益席卷着整个社会,在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已离不开相互交流,互通有无的共同圈。信息时代的到来,快节奏的生活使现代人的生活更加的快餐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媒体的影响正在逐渐缩小被日益增强的数字化媒体所取代,这是必然趋势。在我国,目前超过10%的国民养成网上阅读的习惯,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的市场受到网络世界的强力挤压,传统的纸质媒体是被新媒体完全取代还是二者并存?媒体的发展将会如何?经过对新旧媒体的对比,作者认为二者应该会在长时间内相互弥补并存。 想要讨论新旧媒体的孰强孰弱就必须要了解媒体、媒质、媒介的概念。在现今社会中,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表象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媒体。媒体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储存信息的实体,即媒介,如纸张、磁盘、光盘等;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即媒介,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介和媒质是不可分离的。 媒介研究专家表示:传统媒体的发展已经进入微利时代,而来自美国的消息更悲观,北卡来罗纳州的一位大学教授更大胆语言:美国的报纸将在本世纪40年代消亡。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与20世纪90年代广播之与电视的关系非常相象,当时人们都认为广播媒体会在强大的电视媒体挤压下消亡,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广播摇身而为人们旅途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那么传统媒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是否也会有幸运的发展契机出现,而不至于令自己的广告市场份额一跌再跌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从传统媒体及新媒体本身所具备的特点说起,看看他们都在哪些方面具备无可替代的优势,又存在哪些缺点 纸质媒体的缺点 1、即时性低 报纸等出版物从出版到购买者手中需要经历运输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2小时,也可以是1-2天。而在传输的过程中可能有新的新闻出现,但是这些新的新闻必须要再等到一个传输周期才能到达购买者手中。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却是以光速传播的,即使要将信息发往全球,也只需几秒钟。 2、搜索性低 某天当你突然想起一年前你看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你想找出来,如果你之前没有将报纸整理好,你几乎很难找出刊登那篇文章的那份报纸。而基于数据库的互联网却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出你需要的文章。 3、储藏、携带不方便 我们可以用一张4.7G的DVD光盘和一堆报纸做比较,一张光盘携带是很方便的,而这张光盘可以携带几万份报纸的信息,你认为储藏DVD会比储藏几万份报纸更占空间吗?更不用说将所需要的资料存在网络硬盘上或发到邮箱里,需要时只要有一台连接到互联网上的电脑就可以随时调用了。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社 会发展的影响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技术越来越先进,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进程也在加快,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总会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彻底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消费习惯,同时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在新媒体模式下,受众不再是媒体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和消费者,而是媒体内容的选择者,同时也是内容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网络传播还扩大了受众近用媒体的权利。此外,网络还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监督和制约。受众可以根据网上获得的多方信息对大众媒体的公正性、中立性和可信性提出质疑和挑战。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网络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可以根据个体的个别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所带来的理论上的结果。 新媒体在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积极方面的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影响和阻碍着社会积极的发展。现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仍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依靠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点击率,但很多都未经授权,且没有支付费用。日益红火的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