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

一、提出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

揭示了人类历史过程的主体,科学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

第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三,生产力决定分工,进而决定所有制和交往形式。

第四,人们的存在即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决定人们的意识。

第五,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二、强调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

第一,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第二,人的生产表现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关系,历史表现为物质决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第三,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第四,分工是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以及人的实践活动发生异化的根源。

第五,受生产力制约的交往形式即市民社会是历史的发源地和舞台。

第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一个经验事实。

三、论述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第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唯有此,统治才能长久。

第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第三,统治阶级维持思想统治需要职业思想家。思想家的“独立性”或“超阶级性”给统治思想增添了神秘性或迷惑性。职业思想家的独立性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依附性是职业思想家的基本属性。

第四,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统治阶级中的职业思想家是如何编造思想的?马克思恩格斯将其归结为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手段:一是把进行统治的个人的思想同这些进行统治的个人本身分割开来,从而承认思想或幻想在历史上的统治。这样就割裂了思想与个人、思想与阶级的联系,为思想的独立化创造了前提。二是使这种思想统治具有某种秩序,证明在一个承继着另一个而出现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把这些思想看做是“概念的自我规定”。这样就割

断了思想和其现实基础的联系,进一步把这些思想独立化、神秘化,好像这些思

想本身有自己独立的历史和独立的发展。三是为了消除这种“自我规定着的概念”的神秘外观,便把它变成某种人物——“自我意识”或“思维着的人”、“哲学家”、“意识形态家”等。总之,为了保证政治和思想统治,统治阶级总是不遗余力地建构自己的思想,并保证其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总要在历史上找出各种统治思想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四、阐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变迁的内在根据。

第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无产阶级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矛盾运动的产物。

第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

第四,对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进行了系统阐述。

第五,共产主义是对私有制、固定分工和异化的扬弃。

第六,“市民社会”即物质交往关系的总和构成国家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基

础。

第七,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法是现存所有制关系的表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讲解

幻灯片1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讲解 幻灯片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 幻灯片3 一、写作、出版背景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 ● 1.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 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 3.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 幻灯片4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写于1845—1846年。共分两卷。 第一卷(序言、1-3章), 第二卷(序言、1-5章)。 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幻灯片5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文本概况 ●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 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幻灯片6 (四)写作背景: 《形态》写于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写作这部著作是为了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幻灯片7 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的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上,因此,青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哲学批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同于理论斗争,日益蜕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 他们认为,思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物质世界。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对于如何进行思想革命,费尔巴哈提出用抽象的人及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代替现存的宗教观念,鲍威尔将理论家的批判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而施蒂纳则以为宣称某些思想观念为“怪影”并予以抛弃就可以摧毁现存的世界。 幻灯片8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简介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作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本书第一次系统地全面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 一)写作背景 1、揭露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史观 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3、革命实践的需要 二)创作与出版 1、创作:1845年秋至1846年5月 2、出版:马恩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书发表 三)篇章结构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有两卷组成,每卷各由三章组成 1)第一卷: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 该卷包括:序言 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费尔巴哈》章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由四个手稿构成。 莱比锡宗教会议 第二章圣布鲁诺 第三章圣麦克斯 莱比锡宗教会议闭幕 2)第二卷: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该卷包括:真正的社会主义 第一章莱茵年鉴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 第四章卡尔·格律恩。“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1845年达姆斯塔德版)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编纂学;

第五章“霍尔施坦的格奥尔格·库尔曼博士”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 (其中第二章、第三章已缺失) 著作的最后还附有恩格斯的著作《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它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的直接承续。 二、文本解说——对《费尔巴哈》四份手稿的分析 手稿Ⅰ(P6~P18,第1段至第29段):着重阐述分工与所有制在历史发展的的不同阶段上的相互对应关系,并阐明了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的观点。 1、写作目的: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实质(1-4) 2、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9) 3、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前提:现实的个人的存在(10-14) 4、生产和分工。劳动分工和所有制的形式:部落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 的或等级的所有制(15-25) 【P129,文本节选Ⅰ:3、4,第10到25段】 5、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的实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6-29) 【P133,文本节选Ⅱ:5,第26到29段】 手稿Ⅱ(P18~P42,第30段至第59段):着重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强调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其实就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共产主义者。 1、人的解放(30-31) 2、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性观、不彻底性(32-34) 【P137,文本节选Ⅲ:1、2,第30段到第34段】 3、三种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满足新的需要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人的生 产,家庭)(35-38) 【P140,文本节选Ⅳ:3,第35段到第38段】 4、社会分工及其结果:私有制、国家、社会活动的异化(39-45) 【P143,文本节选Ⅴ:4,第44、45段】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解

基本观点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详细分析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1845-1846年 分为两卷: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当时德国的“真正社会主义”。《费尔巴哈》是这部著作第一卷的第一章。它概括了全书的基本观点,是整部著作的导论。 产生的原因: 第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进行革命实践的产物。 第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和组进行理论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的条件下产生的。 内容说明: 主要内容有: 第一,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第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第四,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第五,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作用。 第六,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特征。 当然,应该指出,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创的理论的某些基本概念,有的还是用不太确切的术语来表达的。例如:生产关系这个概念经常是用“交往方式”、“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术语来表达。有些提法不确切。如:“消灭分工”、“消灭劳动”、家庭是“起初”的社会关系等。 一 《费尔巴哈》 (共四节)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一节共25段。中心内容是阐明唯物史观的前提、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论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及其批判的实质 从四个方面剖析: 青年黑格尔派从来没有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 青年黑格尔派和黑格尔一样,都把观念的东西当成世界万事万物的决定者和创造者。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是马克思的个人理论,而这种理论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社会中、历史中行动的人” 。 【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人 一、个人的含义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人在马克思的哲学和思想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个人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个人始终是马克思进行研究的一条主线。 读到这里,很容易让人想到,我们当今社会所特别强调和提倡的”集体主义”--就是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和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是有些出入的,那么究竟集体和个人谁是更基础性的?当二者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应该怎样处理?笔者认为,个人是社会的细胞,是基础性的,集体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重新发现个人,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各项权利,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这样的集体才更有活力,更强大,集体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二者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应该怎样处理?对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建立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应该建立在上一个答案的基础之上的,当我们个人遇到这个问题时,个人可以完全根据个人的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决,你可以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也可以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完全是一个个人化的问题,个人有选择的权利。单个人遇到这个问题,单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这是自由的和偶然的,但是从总体上来考虑,总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或者多数人会选择”个人利益是第一位的”,或者多数人选择”集体利益是第一位的”,无论单个人怎样选择,从统计上讲,总会有一个多数人的选择,这个却是必然的,就是这个多数人的选择,就是对问题的最好回答,也是问题的最后的答案。这里面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样,在调节着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选择和解决。 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问题上的两个错误,第一、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看成是抽象的人,而不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现实的历史的人”。第二、批判费尔巴哈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简单、直观地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没有看到人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在完成对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批判之后,马克思进一步对”现实的人”作了具体说明:”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导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节选) 导读 内容提要和注释 内容提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9月至1846年下半年。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这样回顾这本书的写作:当1845年初恩格斯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第一次发表是在1932年,以原文形式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订版第一部分第五卷。该书第一章《一、费尔巴哈》第一次发表是在1924年,由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发表了文稿的俄译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全部手稿现编为四部分,即 [I][Ⅱ][Ⅲ][Ⅳ]。下面分述节选后该章各编的主要内容。 [I] 这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 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2.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第一片断) 3.分工。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分工的发展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尺。分工决定工商业同农业的分离以及城乡的分离,并进而决定商业同工业的分离。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历史上的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第二片断) 4.个人和社会。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 5.意识和存在。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第三片断)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解读

摘要:共产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不仅完成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而且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对于当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深刻地指导意义。 一、阐释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主要从分工的角度以及私有制的产生角度来分析共产主义的。他们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分工造成的,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发展与扩大,与此同时,分工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阶级矛盾的激化,甚至人的本质的异化。如何消灭这种“异化”,首先,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高度发达。其次,由于异化造成了阶级出现了分化,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越演越烈,无产阶级革命最终爆发。最后,交往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异化”作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只有消除了“异化”现象才能够为共产主义的实现铺平道路创造先决条件。换句话说,消除“异化”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共同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为了生存,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形成同盟,继而为实现共产主义,扫清障碍,创造有利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交往的力量本身来说是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某种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以下这样的结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普遍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只有从全世界的角度把握才能够实现共产主义。 二、共产主义不能在一个国家首先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可能的。”这句话指明共产主义是不能也不可能由某个国家单独完成的。共产主义是一种联合的运动,只有通过几个先进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斗争才能够实现。否则,共产主义只是一种“经验上的可能”。 三、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 1.以彻底消灭私有制为根本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指出:“但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灭,人们将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私有制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这些论述从某种角度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私有制,这在以前是完全没有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过去以往的社会革命不过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而共产主义本质上是要消灭这种私有制。 2.共产主义运动是自由联合体的运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每个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的个体都是抱着为了完全消灭阶级的信念而组成的自由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多次使用“联合起来的个人”“各个人之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 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 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此外,更为重 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当时未能出版(除其中的第2卷第4章在1847年发表在一份杂志上以外),以致这部 对于世人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为重要的文献,要迟至20世纪30年代(1932 )年才以手稿的形 式全部面世。 此书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其中的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完的手稿。此 外,全书甚至没有一个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用的称呼。 以手稿的形式面世的作品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困难,因此出版者在发表前必须对它进行编排、分节和加设 标题,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编排本。现在我们这里所用的中文版本,依据的是1985年的德文单行本,所以与1960年的全集中文版有所不同。 从手稿的表达方式来看,此著一方面具有论战的形式,另一方面也具有作者对自己的见解作进一步探讨的性质,所以并不具备确定的原理体系和深思熟虑的结构安排。但这与其说是它的缺点,倒不如说是它的优点,因为它促使读者自己运用理解力,去体会在一场哲学革命之后作者关于人类思想与知识的真正性质和任务的看法。 在这部著作之前,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文献是马克思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者其实可以看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结构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作的历史背景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是革命实践提出的新要求 同任何一部经典著作一样,《形态》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德国反动政府的要求下。把马克思逐出巴黎。马克思被迫来到了布鲁塞尔,接 着恩格斯也来到了那里。当他们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时,新的迫切的斗争任务正摆在他们面前。欧洲的革 命形势已经成熟,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各种工人团体、共产主义组织相继出现。马克思主义奠 基人极力主张把这些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于是1846年初,根据马克思的倡议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收到了大量书信,通报了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交 流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这一切表明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不断增长。后来恩格斯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我们两人已经深深投入政治运动;我们已在知识分子中间,尤其在西德意志知识分子中间拥有信徒,并 且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有相当大的联系”。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选》,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版,第2卷,第342 页)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同英国的宪章主义者的革命派、法国社会民主党“民主派兄弟协会”、特别是“正义者同盟”等组织建立了联系。“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的手工业工人联合组成的一个秘密组织,在 这一组织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思想,’一部分是布朗基主义,一部分是魏特林主义。魏特林原是德国的裁缝 工人,他的早期著作和言论,无疑地曾经起了促进革命的作用,可是他很快地就变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绊 脚石。魏特林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定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企图把“正义者同盟”变成一个 俯首贴耳地追随他的宗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正义者伺盟”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力图使它成为真正革 命的、共产主义组织。 1846年5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另一些成员发表了《反克利盖的通告》,这个通告对克利盖的冒牌共.产主义宣传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克利盖原是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后 来侨居美国并在那里出版了《人民论坛报》。他在文章中把共产主义描绘成旨在使全人类走向团结友爱和 幸福生活的新的爱的宗教,千方百计地掩盖旨在消灭私有制关系的共产主义改造的革命实质。《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通告》中揭露了克利盖的充满伤感主义的和宗教观念的冒牌的共产主义。这个委员会的 大多数成员都在《公告》上签了字,而魏特林却加以拒绝,他把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战友的这一行动看作是 旨在破坏他的学说的威信的“阴谋”,是“同室操戈”。 当然,在谈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的工人团体和共产主义组织中的影响时,必须看到,在这个时期马克 思的学说“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之一而已”,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基本上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 级社会主义派别。他们的思想严重地腐蚀这些组织的机体。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任务靛在 于科学地论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方面要把它同自由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又要把它 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对立起来。必须使无产阶级确信,只有科学共产主义才是唯一正确的理论。 后来恩格斯写道:“我们负有义务要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见解.但同时必须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无产 阶级确信我们的见解的正确”。①(《马克思愚格斯文选》,外国文书籍出版局莫斯科1955年版,第2卷,第342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抱着这一目的来撰写《形态》这部著作的。由此可见,这部著作的诞生, 是马克思恩格斯直接参加工人运动的结果,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提出的新要求。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是时代的要求和理论斗争的需要 任何一个思想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自己的活动的。这种条件除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状 况外,还包括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传统。 1 / 43

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第10卷第1期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收稿日期:2007Ο10Ο20 作者简介:张俊梅(1985— ),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张俊梅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使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开创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史,德国古典哲学则使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了历史哲学的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主要有4种方式: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理论在理性与价值批判两个维度获得了充分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概念 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Ο4970(2008)01Ο0026Ο04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 志意识形态》几乎吸引了每一位研究意识形态理论 的学者眼光。毋庸置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部著 作在意识形态史上占有中心地位,它使得意识形态 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 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英国著名思想家大卫? 麦克里兰说:“然而无论如何,直到最近几十年,意识 形态的研究,无论其企图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那 些以某种方式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人 们的保留地。” [1]9Ο10当然,要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 (以下简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件比较困难的 事。英国学者拉瑞恩提出:意识形态可以说是社会 科学领域我们能够发现的最有歧义和最难理解的概 念之一,而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困难还在于 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形态定义[2]。 关于意识形态也多为顺便提及,并未对此进行系统、 具体阐述。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意 识形态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情况、当时的社会背景以 及马克思、恩格斯意图实现的理论目的、政治实践目 的,这样方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意识形态”这个词的基本含义。一、Ideology :从观念的科学到“理性的狡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背景 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拿破仑时代的一位 启蒙思想家托拉西创造出来的。他反对“天赋观念”,认为宗教神学歪曲了观念起源和本质,而我们所有的观念是以身体感觉为基础的,因而我们可以建立一门科学,摆脱宗教和神学的偏见,揭开观念的真正起源和本质,对思想的起源进行理性的探究。他将这门科学命名为“Ideology ”,Ideology 是由希腊语中的术语“理念”(eidos )和“逻各斯”(log os )合成的新词,用来表示“观念的科学”的意思。生活在科学理性至上的知识氛围中的特拉西及其思想家群体,相信可以用科学理性来改进社会和政治状况,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揭示出人们观念的起源,从而为社会的健康进步奠定观念基础。因此,意识形态概念在其初始阶段“展现了一种利用理性把握和控制社会生活的规律以增进人类生活的改善和获得更大幸福的启蒙运动的乐观主义态度”[3]。在它的最初意义上,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积极的、进步的。它联系着启蒙运动的理想,特别联系着对世界(包括社会—历史领域)理性认识的理想,以及对人类自觉的理想[1]8。然而在拿破仑那里,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很快就变成了贬义词了。当他的政府在已有的宗教支持下向帝制演变时,他对于那些提倡共和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家的批评就不可避免了。拿破仑借助于这个 词表达了对这些理论家的不满:“意识形态,这种模 糊不清的形而上学,巧妙地寻找第一原因,希望在此 基础上确立人民立法,而不是从关于人类心灵的知 识和历史的教训中获取法则,我们必须把我们可爱? 62?

德意志意识形态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启示 伍胤鸿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彻底清算以及建立唯物主 义史观的标志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做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今天我们再去研读这部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人的解放思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意识形态理论中产生一些启示,这些启示对我们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的解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意识形态理论;启示 作为唯物史观建立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部著作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彻底的清算的同时也建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当代中国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引领的。从经典文本中寻找对当代社会建设有启发性的理论是很重要的。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标志 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大约在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期间。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会面时就商定:“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1]这本经典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创作《神圣家族》之后的另一篇巨著。因为各种原因《德意志意识形态》没法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发表,后世的译本存在与原文意思不符的现象,但是这不影响人们对重要理论的理解。通过这部著作马克思恩格斯想去建立并深化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且利用这样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来完成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 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标志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经历过两次重要的转变,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再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转变。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成书正是这两次转变大致完成标志。这部著作基本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书写了一页华丽的篇章。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理清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是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得出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结论的进一步升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揭示标志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市民社会科学的正确把握,同时也为建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形成。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理论以及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启示

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里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述,透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色;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我们留下的卷帙最为浩繁的哲学著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思想资源。当代中国理论界的许多争论,例如关于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人道主义和异化、意识形态的本性和“非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等问题的争论,都发端于或围绕着这一理论源头。因此,我们今天研读这部巨著,既要有历史感,即努力从原著形成的具体历史环境上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感受其深邃思想,辨析其理论界限,又要有当代意识,即着眼于当代背景下的中国实践,从坚定信念、创新思想、提升国家“软实力”、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高度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和当代价值,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中国实践的指导。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写作时间是1845年11月至1846年8月。作为被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它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却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党内的不同意见)未能公开发表(仅发表了第2卷的第四章)。恩格斯逝世以后,手稿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保管,未及时发表。直到1924年,经苏联梁赞诺夫整理,它才以俄文首次发表了第一章,编入《马克思恩格斯文库》。1932年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由维?拉多茨基主持编辑,用德文发表了全文,载入旧国际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部分第5卷。1955年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根据苏共中央决定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时,《德意志意识形态》被收入第3卷。由于旧版本是按编者意图重新编排的,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原文原意不符的错误,1965年苏联《哲学问题》重新发表了巴加图利亚按原稿写作过程整理编排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并在1966年出版了该章的单行本。此后,又有日本学者广松涉关于该章的新编版问世(1974年),以及正在编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订版第二版(MEGA2)。尽管不同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编排原则,甚至在立场上的差异,但是,尽可能真实地展示作者的创作过程,则是版本编排和研究的总趋势,总的看来,新版本的不断问世并没有影响人们对于该著作的总体评价。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观经历了由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再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的两次转变。这两次转变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是哲学领域革命变革实现的过程。《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有时简称《形态》)就是这个过程大致完成的标志。《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的第二部合作著作。这部主要以论战形式出现的著作,集中批判了黑格尔之后的思辨哲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这个词在当时主要用来表达被颠倒了的虚假意识。马克思恩格斯用这个术语概括在《形态》中被他们批判的对象,即以思辨哲学方式出现的使实在神秘化的哲学和观念形态,并通过对这种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了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颠倒性和奥秘,初步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它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的意思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研究 1.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手稿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开头,马克思删去了下面一段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说;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广义的“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时,不妨把历史理解为,这里指的是基于时间这一形上基础之上的一切变化和发展。狭义的“历史”:单单研究人类历史。手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费尔马哈及青年黑格尔进行彻底清算,正是当费尔巴哈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时他陷入了唯心主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手稿中的“历史”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2.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说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当马克思把有生命的个人作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时,历史不再是神的历史,也不是理性的历史,而真正成为了人的历史。 3.人类历史就是实践活动的展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这说明,马克思认识到人类历史也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实际展开过程。 (1)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前提与基础的历史。马克思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指一定社会所遇到的一定的现实前提或基础。当我们说某事物是历史时,那就是在说,这个事是以一定的基础为前提的,一当它存在它就被规定,同它又是别的事物的出发点和根据,规定着别的事物。其实,历史不是作为“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首先向我们呈现的一种不可回避的前提与基础,历史作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人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本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 (2)表现为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变化和发展的历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历史是生产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9月-1846年5月 马克思的“自白”: 问题1:您最珍爱的一般人的品格--马克思:纯朴--燕妮:真诚 问题2:您最珍爱的男人的品格--马克思:刚强--燕妮:坚定 问题3:您最珍爱的女人的品格--马克思:柔弱--燕妮:热忱 问题4:您的特点--马克思:目标始终如一--燕妮:高度敏感 问题5:您对幸福的理解--马克思:斗争--燕妮:健康 问题6:您对不幸的理解--马克思:屈服--燕妮:依附别人 问题7:您最能原谅的缺点--马克思:轻信--燕妮:犹豫不决 问题8:您最厌恶的缺点--马克思:逢迎--燕妮:忘恩负义 问题9:您最讨厌的人--马克思:马丁·塔波尔--燕妮:债务(您最讨厌的东西)马丁·塔波尔本人 ?马丁·塔波尔:据说是一个写作浅薄的教诲诗的英国诗人,没有材料显示马克思和他相识,两人之间没有直接交往。马克思将他作为讨厌的人,是因为他的作品,说明马克思讨厌空洞浅薄的道德教诲。 问题10:您最喜欢做的事--马克思:啃书本--燕妮:缝纫 ?问题11:您最喜爱的诗人--马克思:莎士比亚、埃斯库罗斯、歌德-燕妮:歌德问题12:您最喜爱的散文家--马克思:狄德罗--燕妮:马丁·路德 ?(注:狄德罗,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18世纪革命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 埃斯库罗斯本人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年出生于希腊阿提卡的埃琉西斯。青年时期在希皮阿斯的暴政下度过,希波战争期间参加过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战役,热爱祖国,拥护民主制。公元前470年应叙拉古僭主希埃隆邀请赴西西里作客,公元前458年以后不久重赴西西里,最后死在该岛南部的革拉城。他是古希腊悲剧诗人,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一起被称为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有“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的美誉。 歌德本人 ?歌德: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问题13:您最喜爱的英雄--马克思:斯巴达克刻卜勒--燕妮:科利奥兰纳斯 问题14:您最喜爱女英雄--马克思:甘泪卿--燕妮: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问题15:您最喜爱的名字--马克思:劳拉、燕妮 马克思的“自白” 斯巴达克:古罗马奴隶起义的领袖,可以空手打死野兽。在战斗中被俘并沦为奴隶,被卖到卡普阿一角斗士训练所。公元前73年初夏,为争取自由,率70名奴隶起义,占领附近的维苏威山,得到各地逃亡奴隶和破产农民的响应,不久便扩至数千人。他所率义师得到奴隶和贫民的广泛拥护,队伍不断扩大,盛时曾达到12万人。公元前72年率军先北后南进行了3次远征,奴隶觉醒的悲壮诗篇,在人类战争史中,反阶级压迫的战争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这种战争中涌现出的军事、历史人物的事迹无不英勇悲壮,可歌可泣。在古罗马奴隶时代,由奴隶领袖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起义,曾经震动了西方各国家,其不畏强暴、前仆后继求解放的斗争精神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奴隶,谱写了奴隶解放的光辉诗篇。 刻卜勒本人: ?德国天文学家。符登堡破落贵族家庭出身。刻卜勒的主要贡献是发现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即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转,太阳位于椭圆形的一个焦点上;连结行星与太阳的直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其至太阳平均距的立方成正比。这些发现克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原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原文).txt48微笑,是春天里的一丝新绿,是骄阳下的饿一抹浓荫,是初秋的一缕清风,是严冬的一堆篝火。微笑着去面对吧,你会感到人生是那样温馨。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一卷第一章 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目录) [Ⅰ] 1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3 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 6 [Ⅱ] 15 [Ⅲ] 42 [IV] 48 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83 注释:90 [Ⅰ] 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caput mortuum[②]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竞争在所不免。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为了正确地评价这种甚至在可敬的德国市民心中唤起怡然自得的民族感情的哲学叫卖,为了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渺小卑微、地域局限性,特别是为了揭示这些英雄们的真正业绩和关于这些业绩的幻想之间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显著差异,就必须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一下这些喧嚣吵嚷。[③] 一费尔巴哈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自己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