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

初中语文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

初中语文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
初中语文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

初中语文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

初中语文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

品味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指诗歌中的精彩语言,包括对生动传神的字词(即诗眼)的咀嚼、对脍炙人口的名句的赏析、对用典妙句的探究、对修辞效果的体会等几个方面。对于语文中品味诗歌语言解题

策略的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讲解,希望大家认真看看。

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

品味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指诗歌中的精彩语言,包括对生动传神的字词(即诗眼)的咀嚼、对脍炙人口的名句的赏析、对用典妙句的探究、对修辞效果的体会等几个方面。

在这类试题的编撰中,具体的题型主要有:①这个字妙在何处或这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②从炼字的角度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③

请你赏析这句话的精当之处。④这一句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说

说好在哪里。⑤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⑥请

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句话妙在何处。

如,有这样的一道题目:古人写诗十分注重炼字。“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便运用得很好,请试作分析。答案:一个“深”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草木丛生,郁郁

苍苍)的荒芜衰败景象,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凄凉伤痛之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因而对此类品味诗歌语言题目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答。

一、对名句或重点句的赏析方法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

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因此,对名句赏析的考查往往是

很重要的。赏析名句,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有时也

可以分析其语言技巧。有的诗句,作者当时用意未必如此,可读者

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给它赋予了新意,有了引申义,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名句是该词的主旨和情感的核心,因此答题步

骤是:1、先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具体表现力的

词语等。2、结合具体的语句,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3、最后指出

蕴涵的哲理,或创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如,这样的一道题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知道为什么吗?答: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

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连

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二、用典妙句语言的赏析。

对于这样的句子,考生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意,发掘典故及诗词中的妙用。答题步骤:1、指出用典或化用。2、指出来源和含意。3、结合具体句子语境回答含意或表达的情感。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

思想感情?答: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

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和以死报

君的决心。再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

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怀旧”句借向秀怀念嵇康的典故,表达

了对故人已逝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之情;“到乡”句借王质的故事,暗示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的心情。

三、对修辞手法及表达式效果的赏析方法。

首先要看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

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如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风飘絮”、“雨打萍”是两个绝好的比喻,试作简要分析。答:“风飘絮”比喻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柳絮,

国家败局的命运,已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个人的命运,诗人的

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雨打萍”是诗人漂泊沉浮

的政治生涯的写照。这两个比喻形象贴切,给人以悲怆辛酸之感。

四、炼字类的赏析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具体步骤:1、这个字词什么意思,或

兼顾该字词有无运用修辞手法。2、这个字(词)反映的事物情况(把

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如,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

的品味就要抓住该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同时扣住诗句中“腾”突

出了五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五岭的疾驰状态,衬托了红军敢

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再如,赏析诗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要紧紧扣住其中的动词“笼”和形容词“寒”。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

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

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寒”不但让人想到时值可能是深秋或是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

丝寒意。

“胸无春秋志难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的语言经典含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时常言有尽而意无穷,真正要品味到诗歌语

言的奥妙,光靠这些解题策略是不够的,关键还是多诵读,在诵读

中积累,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领略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

以上对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品味诗歌的语言

所谓品味诗歌的语言是因为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在赏析时要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1. 炼字——对关键词语的品味主要是指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也就是理解古典诗歌中“诗眼”的概念,并能在诗歌赏析的过程中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2. 炼意——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主要指句子的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二、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一、知识精讲: 苏小妹: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 苏轼:“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哪两个字加得最好?试加赏析。 (一)炼字 炼字内容: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音词 1. 炼动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表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悠然) 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活用为动词,从视觉角度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自然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雏莺在风中长大了,梅子在雨中长肥了,既写出了它们的形态,又写出了它们的动态) 2. 炼形容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3. 炼副词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考点解读★★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 ?答题步骤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 【语言风格分类1】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 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 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语言风格分类3】 1、常见作家语言风格:屈原雄浑悲壮、曹操豪放磅礴、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李商隐清丽俊逸、王维恬淡优美、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李贺奇丽瑰秀、柳永缠绵悱恻、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婉约含蓄、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作者: ————————————————————————————————日期: ?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滨城区一中语文组吴美娜 内容提要:语言是诗歌内容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品味语言主要从抓住“意象”,借助“三眼”(题眼、诗眼、词眼),推敲“三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分析“结构”,揣摩细节几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诗歌语言,“三眼”,“三词”,结构,细节 《考试说明》明确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高考古诗鉴赏可简要归纳为四个考查点,且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即“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思想(情感、态度)——技巧”。只有遵循这一鉴赏规律,才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从而为全面地鉴赏提供了一种可能。语言是诗歌内容的载体,它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为此,我们可以说,分析语言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元代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那么,如何品味诗歌语言呢?笔者以为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品味关键词语

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有以下类型: 1、品味关键词语(词) 2、理解关键诗句(句) 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如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把诗人心头 4.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作者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莺与梅各自的现有形态,也写出了它们各自成长的动态历程,既形象生动又奈人咀嚼,既给读者以形象的美感 ,又给人以哲思的愉悦,可谓含义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 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其它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 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如:“ 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绪”。)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红”中。) 【备考锦囊】 (一)常见的设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3.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三)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019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古诗阅读之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学案

2019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古诗阅读之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学案一【学习目标】 1.品味古诗中字句的精妙 2.体悟古诗中蕴含的感情 (三)品味语言 二、【知识梳理】 赏析精美词句 1.炼字(品味词语) 2.炼句(赏析句子) 三、【方法点拨】 (一)品味词语 【知识梳理】 1.解释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2.关注修辞等表现手法 3.结合全句内容进行分析该词写了什么内容(如:景物+特征、人物+形象) 4.结合全诗(全词)进行赏析,说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典型例题1】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 (二)品味句子 【知识梳理】 1.找到赏析的切入点(关注修辞等表现手法;关注富有表现力的词) 2.指出诗句描写的对象和效果 3.谈谈作者的情感(哲理)

【典型例题2】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四、【巩固练习】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请你谈谈“惜”字或“爱”字妙处。 2.诗的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赏析整首诗歌 五、【知识梳理】 赏析整首诗歌 1.作品风格 2.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高考语文】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考点解读★★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 ?答题步骤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 【语言风格分类1】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 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 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语言风格分类3】 1、常见作家语言风格:屈原雄浑悲壮、曹操豪放磅礴、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李商隐清丽俊逸、王维恬淡优美、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李贺奇丽瑰秀、柳永缠绵悱恻、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婉约含蓄、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初中语文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

初中语文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 初中语文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 品味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指诗歌中的精彩语言,包括对生动传神的字词(即诗眼)的咀嚼、对脍炙人口的名句的赏析、对用典妙句的探究、对修辞效果的体会等几个方面。对于语文中品味诗歌语言解题 策略的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讲解,希望大家认真看看。 品味诗歌语言解题策略 品味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指诗歌中的精彩语言,包括对生动传神的字词(即诗眼)的咀嚼、对脍炙人口的名句的赏析、对用典妙句的探究、对修辞效果的体会等几个方面。 在这类试题的编撰中,具体的题型主要有:①这个字妙在何处或这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②从炼字的角度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③ 请你赏析这句话的精当之处。④这一句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说 说好在哪里。⑤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⑥请 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句话妙在何处。 如,有这样的一道题目:古人写诗十分注重炼字。“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便运用得很好,请试作分析。答案:一个“深”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草木丛生,郁郁 苍苍)的荒芜衰败景象,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凄凉伤痛之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因而对此类品味诗歌语言题目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答。 一、对名句或重点句的赏析方法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 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因此,对名句赏析的考查往往是 很重要的。赏析名句,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有时也

可以分析其语言技巧。有的诗句,作者当时用意未必如此,可读者 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给它赋予了新意,有了引申义,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名句是该词的主旨和情感的核心,因此答题步 骤是:1、先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具体表现力的 词语等。2、结合具体的语句,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3、最后指出 蕴涵的哲理,或创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如,这样的一道题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知道为什么吗?答: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 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连 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二、用典妙句语言的赏析。 对于这样的句子,考生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意,发掘典故及诗词中的妙用。答题步骤:1、指出用典或化用。2、指出来源和含意。3、结合具体句子语境回答含意或表达的情感。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 思想感情?答: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 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和以死报 君的决心。再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 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怀旧”句借向秀怀念嵇康的典故,表达 了对故人已逝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之情;“到乡”句借王质的故事,暗示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的心情。 三、对修辞手法及表达式效果的赏析方法。 首先要看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 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如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风飘絮”、“雨打萍”是两个绝好的比喻,试作简要分析。答:“风飘絮”比喻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柳絮, 国家败局的命运,已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个人的命运,诗人的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教案)

诗中有真味乃需细品评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道是“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一首好诗,就像一道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总是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那么,如何才能领略到一首好诗的佳境、真意和妙趣呢?关键在一个“品”字。品什么呢?品“妙语”,品“风格”。 说到诗歌语言,从命题的角度来讲,大致可以分为炼字、炼句、语言风格三类。而考查诗歌语言风格这类题目失分情况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是同学们思路缺乏条理性,答题缺少规范性,常常遗漏要点。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三、检查课前预习 指出下列诗歌的语言风格。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清新自然)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 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含蓄隽永)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 枝词》(平淡自然而含蓄隽永)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清新自然) 5.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平实质朴)

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 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清新自然)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 句》(清新雅致、清新自然)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 雨寄北》(含蓄委婉) 9.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清新自然、多用口语) 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悲壮慷慨)四、知识储备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 1.诗歌语言风格常用界定词语 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其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不假雕饰的率真朴素。 冲淡(平淡、朴素):主要指语言朴实无华。其特点是运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会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绚丽(华丽):主要指语言丰富而有文采。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明快:主要指语言明白而流畅。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委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豪放(奔放、雄奇):其特点是语言奔放、有气势,境界宏达,气势恢宏,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情感豪迈奔放。 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寞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缠绵(婉约):诗作婉曲,感情缠绵细腻。 工丽:“工”是对偶工整,“丽”是有文采。 生动:使用的词语将某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洗练:作品的语言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幽默: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

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2、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风格。 【知识准备】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唯,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首推陶渊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朦胧晦涩),李贺(奇丽)。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明快。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莫过于白居易。特点:不绕弯子,毫不遮掩,干脆利落,斩钉截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语道破,一语破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浪人物。 滚滚长江奔涌而来,与历史、人物融为一体,表现了历史涤荡千古风浪的奔放气势,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简洁明快,壮怀激昂的气(5)含蓄(委婉)。特点: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简洁。特点: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关于诗歌的语言特色

(二)常见结构特色 在古代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词,常能出现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倒装:一般表强调。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正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雨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3、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三、表达效果(必须记住,记住啊!) 语言的表达效果往往和内容、形象相联系。 1、为形象服务:写出了人物(或景象、或物象)的特点,使他(或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怎样(有一定特点)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包括理想和追求)感情及精神境界。 在具体的表述中,一定要结合诗(或词、或曲)的具体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

赏析诗歌精妙,品味语言艺术

赏析诗歌精妙,品味语言艺术 【教学目标】: 1、培养赏析、评价古诗词的基本能力。 2、提高学习祖国古代文学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探究归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浪漫,到余光中《乡愁》里的海峡两岸,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诗歌的踪迹。本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赏析诗歌精妙,品味语言艺术。” 二、考点透析: 1、绘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 2、炼字——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手法) 3、言志——理解诗歌表达的志向、抒发的内心情感(感情) 三、题型例析 《湖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分) “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2、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

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西归绝句》①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作用。(2分) 反衬或衬托 2、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2分) (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zhè gū 【注】蘼芜(míwú):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2 分) “窈窕”一般是形容人形体美好的,在这里形容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轻柔的春风带给人们美好的感觉。(也可以联想为:散发着清香的靡芜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如舞姿飞扬,情态美好。) 2、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分)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班级: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诗歌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2、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风格。 【知识准备】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唯,孟浩然。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首推陶渊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朦胧晦涩),李贺(奇丽)。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明快。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莫过于白居易。 特点:不绕弯子,毫不遮掩,干脆利落,斩钉截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语道破,一语破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浪人物。 滚滚长江奔涌而来,与历史、人物融为一体,表现了历史涤荡千古风浪的奔放气势,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简洁明快,壮怀激昂的气魄如在眼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