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3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3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实录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实录 武汉二中朱艳娟 一、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概念。 2、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一)、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二)、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 区分岩石圈和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任务完成法、导学法、列表对比法、分组合作讨论 六、学法指导 通过绘制地球圈层图学习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科学家是怎样做科研的呢?比如现在我们给科学家一个研究课题:地球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科学家拿到这个课题之后,该怎么做呢? 生:收集资料、讨论;考察、测量、开会、表决…… 师:科学家做科研是有一定的步骤的。首先确定研究课题,勾划一个大致的思路; 然后准备相关理论依据;第三收集资料、数据;第四用相关理论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第五形成结论;第六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师:这节课,我们就当一回科学家,来模拟一下科学家科研的全过程。我们的科研课题就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 (新课教学) 师:拿到选题之后,我们要先有个大致的思路。地球不能切开看,也不透明,目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单选题 1.软流层位于() A. 莫霍界面以上 B. 上地幔上部 C. 下地幔上部 D. 古登堡界面以下 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 B. B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响 C. 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D. D圈层厚度均匀,是岩浆的发源地 (2)在地震波传至①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 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慢 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快 3.岩石圈是指() 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4.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右图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软流层 B. 下地幔 C. 图中D层 D. 图中G层(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 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 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

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 A.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④是岩石圈 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 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层 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C. 青藏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了解地震灾害的危害及防御措施。3.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重点)4.理解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重点) 一、地震与地震波 1.地震 (1)含义:地震是指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一种形式。 (2)特点:突发性。 (3)危害 ①造成人员伤亡。 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 ③引发次生灾害。 2.地震波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横波 较慢 固体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 和气体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地壳(A) (1)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3)分层:? ?? ?? 上层:硅铝层,密度相对小些,不连续 下层:硅镁层,密度相对大些,连续 3.地幔(B)

(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在莫霍面与b 古登堡面之间,深度从地壳底界到2900千米。 (2)分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4.地核(C) (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 ?? ?? C 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C 2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特点: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2.水圈???? ? 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分类: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和生物水 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尤其是陆地水 3.生物圈 (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地壳的表层。 (1)地震波可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 ( )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两部分。 ( ) (3)地球的外部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大气圈。 ( ) (4)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 ) (5)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 提示:(1)×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态中传播。 (2)×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本节教材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目前人类对其研究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第二目“地球的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里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环境的整体概念。 《课标》内容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这里的行为动词是“说出”,故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学习中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省学科《指导意见》内容: 基本要求(会考要求) 1、了解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各圈层的特点和划分依据。 发展要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课标三维定向: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及其传播特点和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界线、厚度、物质组成和状态。 2、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说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认识地球结构的复杂性,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和兴趣,逐步养成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求真求实态度。 学习重点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和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地震波随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改变速度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拿起一个瓷碗或瓦罐想要检验有没有裂纹时,只要轻轻一敲,便能从它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完好;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西瓜是生还是熟;装在密封小盒子里的物品,我们可以通过摇、拍、称重等,听其声、测其重。 那么,人类生活了二三百万年的地球,我们用什么方法了解其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呢? 有人说,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嘛。 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12262米)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是很不准确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问题导航: ⑴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⑵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主要分为哪几个圈层? ⑶何为地壳?请说出地壳的厚度、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 ⑷何为软流层?请说出岩石圈的范围。 ⑸比较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点有什么不同? 点拨: - 1 - / 3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3.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 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 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 以通过固、体、气体, 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2)这种波速发生突然 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提问读图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 个不连续面呢找出它们 所处的位置。 既然如此,你能对地球 内部进行分层吗 读图观 察、思考 学生尝 试自己划 分地球内 部圈层 两个不连续面,其 中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 千米处和2900千米处 33千米处—莫霍界 面;地下2900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启发讲解展示“地球圈层结构 图”(3) 边看图边讲解 看图、理 解 地壳 地幔:上、下地幔 地核:内、外核 (1)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2)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

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 (3)地球圈层结构图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宁波市正始中学蔡国忠 【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因此,“导入”从中国的神话入手,如“地下分为十八层……”,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熟鸡蛋结构”情境,这些情景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设置一系列的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问题,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课文、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和原因探究,进而推知地球内部真的很像一个“熟鸡蛋结构”。然后,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探究地球外部圈层,以及和人类的关系。做到了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探究的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课标解读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掌握地球各圈层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尤其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构造划分。同时通过读图、析图、分析资料等手段来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我认为该节的教学目标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B、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C、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淡话法、小组讨论法、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1、划分依据: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特点: 分类特点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湘教版(2020)高中地理课堂练习系列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1.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是通过 A.对地层的钻探 B.对地表岩石的分析 C.对山区断层面的研究 D.对地震波的研究 读图1-5,回答2~4题。 图1-5 2.地壳的平均厚度 A.约为120千米 B.为8~9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3.地壳的结构特点是 ①陆地部分,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海洋部分硅铝层缺失 ②地壳的平均厚度,陆地部分厚,海洋部分薄 ③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④地壳中所含的化学元素,排名前三位的是氧、硅、铝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L处界面的发现是根据 A.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B.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减少 C.纵波的速度减少,横波消失 D.横波的速度减少,纵波消失 5.下列有关地幔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其物质组成和结构是均匀分布的 ②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③地壳主要是由固态的岩石组成的,所以也称岩石圈 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下列大气组成物质中,被誉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 7.有关大气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③大气层和星际空间是逐渐过渡的,所以没有上界 ④大气圈大量削弱各种有害的宇宙射线,对人类具有保护作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下列有关大气圈与人类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平流层中大气稳定,能见度高,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②两极上空的极光和天空中的流星现象是大气圈保护地球表面的体现 ③电离层破坏严重时会导致短波通信中断 ④“温室效应”指的是地球气温降低的现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有关水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②水圈中的水有三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③水圈中的水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④陆地水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下列有关水圈对人类及地球环境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水圈中的海洋环境是地球生命的摇篮 ②水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③地球上海洋分布广泛,这是导致地球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原因之一 ④海洋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有关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和地球的形成同步 B.大气圈和水圈中有生物的分布,岩石圈中没有生物的分布 C.生物圈只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并不包括其生存环境 D.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要素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据此回答12~13题。 12.气候要素属哪个圈层的范畴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13.工业所需要的煤、石油等能源主要与哪些自然要素有关 A.岩石、生物 B.土壤、气候 C.气候、水文 D.水文、地貌 14.图1-6表示地球圈层结构,据图回答问题。 图1-6

第六讲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考点突破: 考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 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 A表示横波较____ 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 变化 B表示纵波较____ _____________ 代码名称深度 波速 A波B波 C ________ 地面下平均33千米 处(指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____________ D 古登堡界面地下2 900千米处__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____ ____ _____ ___,__ ____(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 (1)A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

(2)B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___ 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___ _____的底部、 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2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地震波被称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理状态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为什么能根据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反思归纳】 列表比较地球内部圈层

高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

(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同学们的成绩能够更上一层楼。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及答案

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A.地质钻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层和化石 D.理论建模 2.目前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 A.地幔 B.上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3.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形态接近于液态的是 A.下地幔 B.外核 C.上地幔 D.软流层 4.岩石圈是指 A.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C.地壳和地幔 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5.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6.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7.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后,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面上人总是感觉到先左右前后摇晃,然后上下颠簸 B.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快,能量越大 C.地震波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D.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8.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正确叙述是 A.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B.岩石圈是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岩石圈为地壳的上层部分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9.水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中 A.最活跃的圈层 B.质量最小的圈层 C.最厚的圈层

D.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10.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三项重大工程。2001年8月4日,总投资1.5亿元,被誉为“亚洲第一深井”的中国内地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开工,我国将用5年时间打出这口5 000米深的科研井。此科研井的开钻地点位于 A.青藏高原地区 B.山东诸城地区 C.江苏省东海地区 D.安徽省盘龙地区 11.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将出现 A.只上下颠簸 B.不产生运动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变式练习 一、单顷选择题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第3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第三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一、地球的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部由表及里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二、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举例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上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力作用的数码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数码是②。(填数码) (3)下图为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丙为沉积岩。

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 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③重熔再生、④变质作用。 考向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2014·学测8)下图为“地球各圈层间的水分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下列关于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生长参与了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B.水循环是围绕生物圈进行的 C.地壳物质循环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D.季风环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答案D 解析季风环流会将海洋上空的水汽带到大陆上空,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生物生长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判断题](2017·学测32)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与地壳构成地球的岩石圈。() 答案正 解析岩石圈的围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以及地壳的全部。 3.[判断题](2015·学测3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答案正 解析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难点图解岩石圈的位置和围 考向二岩石的类型 (2016·学测4)下图为“某峡谷形成的地质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峡谷岩壁从谷底到顶部出露的含有化石的成层岩层属于() A.沉积岩层B.花岗岩层 C.玄武岩层D.变质岩层 答案A 解析含有化石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两类岩石的重要特征。 (2017·学测5)2016年9月25 日,全球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建成启用。下图为“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题。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教材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慢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b、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c、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2.难点: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钻探取样研究

目前,地质科学家已经在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钻探井,其中4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深井有20个。12262米的科探井世界纪录是由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的SG3井保持的;德国曾经打了一口9100米的科探井。在我国江苏省东海县毛北开钻的5118米科探井工程将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深井。 (说明)钻探取样使人类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对地球内部变化的进行未来预测。但钻探的难度大,以及一些可能的危险,制约了钻探深度。如“通往地心之路”—尼拉贡戈火山。 那么,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去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地震波? 有哪些类型? 各有什么不同?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有何帮助?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说明)利用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的异同和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划分。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内容安排课时为一个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地球外部圈层两部分。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课堂结构、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六部分,简要向大家介绍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背景 (一)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尤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理读图的技巧。而,初中时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考、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意识,所以,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为了降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我将更着眼于课本,力求参透课本中出现的每个图、表、活动跟案例,紧扣课文每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二次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书可参,有理可依,减少高一地理学习的盲目性。 (二)教材分析: 《 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 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系不大,学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但是,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和读图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地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图表教学都应贯穿其中。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所以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读图分析的能力,是本节课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根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2、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划分方法 3、了解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 4、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能准确说明地震波传播特点以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过程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圈 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

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同步练习题】 在不同媒介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阅读上述材料,完成1~2题。 根据地震波的探测,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范围是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层,称为岩石圈,其范围是指 A.地壳 B.地壳和软流层 c.地壳和上地幔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A.划分地壳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⑵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导学法教学、对比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意图/方法/操作 教师活动 (讲/操作) 学生活动 说明/预期效果 /预期反馈调控 引入 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 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层 的,分几层呢? 三层 … 师:咱们的地球也像一个 蛋,是不是也和鸡蛋一样可以 分层吗?怎么知道? 板 书启发讲解 板:“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鸡蛋可以剥开看看有几 层,那么地球咱们可以剥开看 吗? 不可以 地球不 能剥开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怎么 样知道地球圈层? 启发 既然不可以,那我们怎么 知道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呢 地震 波、钻探岩 芯、火山喷 发物 结合课本可能得出 承转 提问 引导启发讲解 明确: 我们了解地理圈层的结 构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方式 两种波的速度一样吗 大家把一个小石子丢进 水里,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时如果上面有一个软木塞, 会不会随着波纹向外扩散 什么是 地震波 以石头 入水处为中 心有波纹向 外扩展 会/不 会 师:当地震发生时,地下 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 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 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 之分。 师:木塞将上下跳动,但并 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 被石击起的波慢慢向外散 去 这与地震波相似(1) 读图 分析 学生看图,介绍,提问: 1.图中哪一种波比较快? 2.两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发 生了什么变化? 3.这变化的原因是什 么? 看图 思考 1.纵波。这也是为什么地震 时人们先感觉到上下抖动,再 左右摇摆的原因了 2.两波都在大约33千米处 突然变快,到大约2900千米处 发生转折,横波消失,纵波变 慢。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 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 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精选-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 要特点 【】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 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 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 要特点 第6 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根据地震 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 和横波 (S 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33 千米 ( 大陆部分 )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 千米,纵波传播 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 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 千米,地壳厚度的变 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 千米,海洋地壳 较薄,平均厚度约 6 千米 ;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 地壳越薄 ; 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 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 ;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 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 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 幔顶部 ( 软流层以上 ) 合在一起组成 ;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⑶地核:①组成: 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 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 核和外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 内核呈固态。 例 1 ( 改编 )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 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回答问题。 ⑴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 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 分界面的名称。 ⑵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 10 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 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 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 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 ______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