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精选-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精选-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精选-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

要特点

【】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

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

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

要特点

第6 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根据地震

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 和横波 (S 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33 千米 ( 大陆部分 )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 千米,纵波传播

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

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 千米,地壳厚度的变

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 千米,海洋地壳

较薄,平均厚度约 6 千米 ;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

地壳越薄 ; 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

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 ;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

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 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

幔顶部 ( 软流层以上 ) 合在一起组成 ;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⑶地核:①组成:

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

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

核和外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 内核呈固态。

例 1 ( 改编 )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

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回答问题。

⑴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

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

分界面的名称。

⑵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 10 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

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

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

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 ______波。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地震波在探矿等方面的应用原理。

解析:⑴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有两个大的不连续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球内部圈层就以这两个大的不连续面为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⑵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在通过含油层时,横波的传播速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答案:⑴详见右图⑵横

【变式训练】 (2018 烟台调研 ) 读图,完成⑴~⑵题。

⑴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水圈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

为下地幔

⑵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小

C.③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各个圈层的特点。

解析:⑴根据各圈层位置知①是大气平流层,②是地壳,③是软流层,④是外核。⑵①大气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

高; ②层陆地地壳较海洋地壳厚; ③层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④层物质状态为液体。

答案:⑴ C ⑵C

探究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

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

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

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例 2 (2018 济南模拟 ) 右图为某学生外出旅游时拍到的照片。观察此照片回答 9~ 10 题。⑴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A.2 个

B.3 个

C.4 个

D.5 个

⑵图中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在地球上是相互渗透和重叠的

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地球外部圈层的一般常识。

解析:⑴该图体现了地球外部圈层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

圈; 同时也体现了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岩石圈 ; 即该图一共体现

了 4 个圈层。⑵地球的上述四个圈层之间并不是独立发展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存在

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但物质运动的能量有来自地球外部

的,也有来自地球内部的。

答案:⑴C⑵ B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右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 2题。

1. 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都是 P 波速度始终大于S 波

B. 都在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 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 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2. 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A. 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 波,而没有S 波

B. 月球内部结构中一定有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根据材料,回答 3~ 4 题。

材料一 2009 年 11 月 3 日一组由各国地质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团,观察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多年之后,在出

版的美国某月刊上发表报告,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

阿法尔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

材料二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自2018 年有两座火山喷发后,就形成了不到 1 千米的裂缝,但迄今裂缝全长已达 60 千米,最宽处8 米。

3.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和火山组成物

质都来自地球内部的 ()

A. 地幔

B. 地核

C. 地壳

D. 岩石圈

4.裂缝从 l 千米延长到 60 千米,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

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 ()

A. 岩石圈

B. 大气圈

C. 生物圈

D. 水圈

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是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

大资源宝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与

初期上天、下海、入地的为进入而进入相比,在资源紧缺的

压力下,当前新兴战略资源的探索显得越来越迫切。据此回

答 5~6 题。

5.有关在上天的过程中所经的地球大气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圈层只是由气体组成的圈层

B.该圈层中没有生物生存

C.该圈层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

D.该圈层的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递减

6.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在入地的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密度是均匀的

B.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C.地球的外核为液态物质,该层物质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

D.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 1.5 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 4 亿千瓦的 3 750 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 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

聚宝盆。据此回答7~8 题。

7.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

8. 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地球内部

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部分 ) ,回答 9~10 题。(2018 辽宁大连模拟 )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下图 ) ,回答 11~ 12 题。

11. 图中 b 表示 ()

A. 软流层

B. 地壳

C. 地核

D. 地幔

12. 岩石圈位于 ()

A.a 顶部

B.b 顶部

C.a 和 b 顶部

D.b 和 c 顶部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

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13~ 14 题。

1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

约 2 900 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这说明了 ()

A. 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

1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

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

B. ②

C.③

D. ④

15.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

别是 ( 水圈的范围为地球上被水和冰雪所占有或覆盖而构成

的圈层 ; 生物圈的范围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

圈的上部 )()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2009 年 5 月 12 日,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

活动在汶川县映秀镇隆重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等党和国家

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加快灾后重建工作。

材料 2: 201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 级强烈地震,波及到我国很多个省区,重灾区面积达12 多万平方千米,此后又相继发生了1000 多次余震。

材料 3: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 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 汶川地震发生时,航行在太平洋的科学考察船上()

A. 只测到横波

B. 只测到纵波

C. 同时测到横、纵波

D. 均测量不到

(3)结合材料二判断两个不连续界面A 为 __________,B 为

__________,地震波通过 B 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__,

D+E__________,F+G__________。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17.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

甲______,乙 ________。

(2)当 A 地发生地震时, B、C、D、E、F 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

A 地发出的地震波,

B 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3 级,E 地测得的地震震级为 ______级。B、E 两点中能最先感到地震的可能为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8.读下面两图,回答。

(1)40 千米地壳厚度线与我国自然分界线北部大致一致,简

要说明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

(2)我国东北部的 7 月等温线与地壳厚度线的吻合度较高,

简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 太原和石家庄纬度相当,但7 月气温差别较大,简析其

原因。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4. A石油为液体,当地震波传到石油层时,横波会消失;而纵波可以通过任何状态的物质。

15.D 根据各圈层的范围即可回答。

测得地震震级也为8.3 级。由 A 到 B 地震波只通过地壳且通

过的地壳距离长,平均波速慢,而由 A 到 E 虽距离远,但通过地幔,通过地壳的距离短,平均波速远高于由A到 B,所以E 可能先感到地震。第 (3) 题,考查地震波的特征,横波

主要是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能在地核中传播。

答案: (1)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2)8.3 E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

度, 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 到 E 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 A 到 B 的平均波速

(3)过 A 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小

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见上图。

18.解析:地壳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

地壳越薄。在对流层,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递减,因此海拔

越高的地方温度越低。同一纬度,地势高的地区,温度低。

答案: (1) 第二、三阶梯分界线地势高地壳厚度大,地势低地壳厚度小

(2)气温和地壳厚度都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其等值线延伸方

向基本与山脉走向一致

(3)太原地处黄土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石家庄位于华北平原,地势低,气温高。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篇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吴梦云37号13地理科学 【教学设计理念】 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目标】 本节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及学生能够说出横波和纵波特点,能够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简易图并标出对应部分,区分岩石圈,地壳,软流层等易混淆的概念,准确率达到90%。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导学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观看新闻一则: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位于美国墨西哥湾的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爆炸起火。36小时后,平台沉没,11名工作人员遇难。钻井平台底部油井自24日起漏油不止并引发了大规模原油污染 象,那地球内部的有什么构造又发生着什么样的活动呢。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点如何? 新课探究探究一: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解读】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它们的特点是: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二)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 CO、臭氧的含量的变化)。当前,特别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 2 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3.大气的垂直分层各部分大气层的基本特点: 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 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

从地球圈层地理环境测试题01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计40分) 1.岩石按其成因分为哪三大类 A.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B.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 C.喷出岩、侵入岩、沉积岩D.花岗岩、岩浆岩、大理岩 2.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C.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3.下列各图所示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当太阳运行至图示中的近日点时,我国长江流域的 气候特点是 A.夏季高温多雨 B.夏季炎热干燥 C.冬季温和湿润 D.冬季低温干燥 5.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都具有的主要环节 A.下渗 B.地表径流 C.降水 D.蒸腾 6.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 A.海陆间大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洋循环 D.水汽输送7.关于下左图北京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京春季气温回升快,雨季还没来临B.北京夏季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少C.北京秋季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多D.北京冬季气温持续下降,降水多

读“2008年4月18 日我国部分地区天气图”,回答 8~10 题。 8.图中台风“浣熊”在海南岛登陆时,湛江吹 A .偏东风 B .偏西风 C .偏南风 D .偏北风 9.“浣熊”给海南岛带来的天气是 A .干旱 B .多雨 C .炎热 D .寒冷 10.下列有关“洗熊”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洗熊”缓解了长江流域的伏旱 B .“烷熊”会造成粤东水灾,粤西旱灾 C .“烷熊”可诱发平原地区的滑坡 D .“烷熊”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读“淮河流域图”,回答 11~12 题。 11.淮河水系参与的最主要水循环是 A .海上内循环 B .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C .陆地内循环 D .海陆间循环 12.人们在淮河修建了多座水库, 其根本目的是 A .改变淮河流域气候 B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C .调节干流的流量 D .实施北水南调工程 13.下图中表示正确大气运动的是 14. 右图为某气象站1月上旬根据观察作出的气象资料,则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读下面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月份分配图,回答15~16题。 淮河流域图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单选题 1.软流层位于( )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 C. C 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 分 B. B 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 响 D. D 圈层厚度均匀, 是岩 浆的发源地 2)在地震波传至 ① 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 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 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3.岩石圈是指( ) 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 壳 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 岩石 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4.如图为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右图完成下 题. A. 莫霍界面以上 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 D. 古登堡界面以 下 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 慢 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 三部分组成,其中成,其中G 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 软流层 B. 下地幔 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 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 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 岩 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 C 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 三部分组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C. 图中 D 层 D. 图中G 层 )

A. ①是地壳,② 是地幔,④是岩 石圈 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 层 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 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 系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2)图中M 和N 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 圈层 B. ② 圈层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 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C. ③ 圈层最 可能为液态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 C. ③ 圈层 D. ④圈层) B. ② 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D. ④ 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 青藏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 () 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 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高考总复习之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完成1~3题。 1.岩石属于良好建筑材料 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P、Q两处地形成因的说 法正确的是 A.只受外力作用 B.只受内力作用 C.内、外力共同作用 D.强大挤压力作用 3.岩石年龄相近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读某地区等温线示意图(单位℃),判断4~6题。 4.该地区及当前的季节为 A北半球冬季 B北半球夏季 C南半球冬季 D南半球夏季 5.P地区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座山,山上有冰川 B一座山,山顶海拔可能达2000米 C地势低洼,有沙漠分布 D周围广泛分布亚热带常绿林 6.分析某海湾放大图,其中最适宜建港口的位置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我国某山地1月和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7-9题。7.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山最可能位于 A.15°N附近 B.25°N附近 C.35°N附近 D.45°N附近 8.关于该山地气温垂直分布的正确说法是 A.1月气温递减率比7月大 B.1月出现逆温现象 C.7月气温递减率低处比高处大 D.该山顶有永久积雪 9.导致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 A.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B.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C.到达的大气辐射少 D.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下图反映的是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10~11题。 10.该图反映的是 A.1月气压分布状况 B.4月气压分布状况 C.7月气压分布状况 D.10月气压分布状况 11.G2气压中心是 A.夏威夷高压 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 D.冰岛低压 12.我国某高山地区,降水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最可能的是 读四个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13~14题。 1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14.仅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关于地质构造与资源开采、工程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隧道工程应避开断层带 B.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 C.石油、天然气常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D.断层地带有利于建设水库 16.读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压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每个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分层和特征 ②能够辨认地球上的两个不连续面,能说出他们的具体分布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图,结合知识,能在图中 分别指出地球的不连续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锻炼与开 发。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针对于高一的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和准确,所以,在讲解内部圈层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图解的形式,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地震波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球存在这两个不连续面,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四、教材分析:本次课内容选自中图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里面的内容,该节课对学生了解好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课的知识点主要有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外壳组成,在陆地部分平均为33km,而海洋壳部分为7km,平均为17km厚。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层(60-250或400km),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岩石圈的范围是软流层的顶部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也就是0-60km的范围。 为了对地壳厚度不均匀有更好地理解,由一个题目巩固: 请同学们比较一些下列地方哪个厚度最薄和最后? A太平洋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 本次课要运用到的图像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对比分析法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学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 类型学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学习目标] 1.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3.能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及判断气候类型。 一、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太阳辐射:影响地表气温的最基本因素,纬度增高→获得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 2.下垫面:使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气温不同。 (1)海陆位置??? ?? 靠近海洋,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小 远离海洋,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大 (2)地形:高山、高原地区气温较平原地区低。 (3)地面的物质组成、植被覆盖状况、洋流等,也会产生气温及其变化上的差异。 3.大气环流: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4.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中释放热量。 二、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以温定半球 根据平均气温最低月和最高月出现的月份,判断所处的半球。 最低月 最高月 半球 1月 7月 北半球 7月 1月 南半球 2.以温定热量带 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判断所处的热量带。 最冷月均温(℃) 最热月均温(℃) 热量带 >15 >25 热带 >0 >18 亚热带 <0 >18 温带(温带海洋性

气候除外 ) <10 寒带 3.以水定型 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雨型)。 雨型特征可能气候类型 年雨型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雨型降水集中在冬季地中海气候 夏雨型降水集中在夏季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少雨型全年降水少 热带沙漠气候 极地气候 4.确定气候类型:综合考虑热量带和降水季节分配类型,判断气候类型。 探究点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读“太平洋中两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内部圈层教案完整版

地球内部圈层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教材分析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节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是对地球自身的特点的继续学习。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但仍需要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提示去分析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会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并说 出地壳、地核、地幔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岩石圈与地壳、地幔的关系。 2、通过分析进一步巩固阅读、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 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辩证 的思维观、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求真意识; 2、通过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整体观念和正 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点。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岩石圈与地壳和地幔的关系。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几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那么,地球这么巨大的一个球体,它的内部,直到地心,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km,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打个比方,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的话,那么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仅仅为蛋壳部分,而对于地球内部,却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人们采取了一种间接的方法——利用地震波。 【板书】一、地震波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什么是地震波? 分类特点 传播速度传播介质 右晃动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主要由什么引起 生:略 过渡: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把地球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圈层。 师:展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 指导学生读图,并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 (1)什么是不连续面 (2)据图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何处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此面名称是什么(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什么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成哪几个圈层

全国高考地理试题汇编(10月)B4地球的圈层结构

B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理卷·2015届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10)】B426.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图中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的区域内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之中 C.①圈层的底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由岩石组成,为岩石圈 【知识点】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 【答案解析】26.BC 解析:26题,根据所学地球圈层结构知识可知,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之中;①圈层(大气圈)的底层,即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C正确。 【思路点拨】熟悉地球圈层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较小。 【地理卷·2015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10)】B4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16. 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 软流层中部 【知识点】本题考查等值线和地壳与地幔的界线。 【答案解析】15.D 16.C 解析:15题,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判定M处地壳略薄,即海拔略低,是盆地地形,N地地壳略厚,是山地地形,D正确。 16题,地壳与地幔的界线是莫霍界面,所以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就是莫霍界面,C正确。 【思路点拨】等值线中“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是常用的知识点。 【地理卷·2015届河北省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9)】B4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2题。 13.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1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高中地理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解读】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它们的特点是: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二)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种成分的环境意义

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臭氧的含量的变化)。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3.大气的垂直分层各部分大气层的基本特点: 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大气层的基本特点见下表: 【考题例析】 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练习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 态练习 一、选择题 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地球内能B.太阳辐射能 C.岩浆活动D.流水作用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B.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D.变质作用形成 解析:第1题,“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B 2.C 读“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4.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澳大利亚大陆,该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该大陆位于非洲板块,C正确。故选C。第4题,读图可知,①②之间为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

板块交界处,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故②处的箭头应向右。故选B。 答案:3.C 4.B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6.图中(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解析:第5题,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图中地貌的形成有地壳的褶皱与断裂,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B错;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分别是向斜成山和背斜成山,成因不同,C错;丙河流发育于断层线附近,其成因一定与断层有关。选D正确。第6题,①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处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可能是干旱环境;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根据图示,②沉积层在①下方,年龄比①老;③是岩浆侵入到②①中,应形成在②①之后。选D正确。 答案:5.D 6.D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单选题 1.软流层位于() A. 莫霍界面以上 B. 上地幔上部 C. 下地幔上部 D. 古登堡界面以下 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 B. B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响 C. 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D. D圈层厚度均匀,是岩浆的发源地 (2)在地震波传至①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 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慢 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快 3.岩石圈是指() 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4.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右图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软流层 B. 下地幔 C. 图中D层 D. 图中G层(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 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 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

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 A.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④是岩石圈 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 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层 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C. 青藏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练习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选择题 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地球内能B.太阳辐射能 C.岩浆活动D.流水作用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B.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D.变质作用形成 解析:第1题,“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B 2.C 读“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4.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为澳大利亚大陆,该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该大陆位于非洲板块,C正确。故选C。第4题,读图可知,①②之间为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故②处的箭头应向右。故选B。

答案:3.C 4.B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6.图中(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解析:第5题,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图中地貌的形成有地壳的褶皱与断裂,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B错;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分别是向斜成山和背斜成山,成因不同,C错;丙河流发育于断层线附近,其成因一定与断层有关。选D正确。第6题,①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处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可能是干旱环境;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根据图示,②沉积层在①下方,年龄比①老;③是岩浆侵入到②①中,应形成在②①之后。选D正确。 答案:5.D 6.D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 圈层结构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 的知识主要来自 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 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 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 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 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 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 了 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 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

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 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 划分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 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同步练习题】 (2012-莱芜期中)在不同媒介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 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阅读上述材料,完成1? 2题。 1 ?根据地震波的探测,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 的范围是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层,称为岩石圈,其范围是指 A?地壳B.地壳和软流层c.地壳和上地幔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2?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 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0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知识摘要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分层
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地壳
结构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


地幔
特征
铝层不连续分布


地核



岩 石
范围


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变质作用
地 质
内力 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褶皱:背斜和向斜 断层: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关地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B.硅铝层是不连续的,硅镁层是连续的 C.地壳就是整个的岩石圈 D.硅铝层在山区高原较厚,在平原盆地较薄
2.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在( ) A.地壳上部的硅铝层 B.地壳下部的硅镁层 C.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圈中部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
第1页 共14页
D.岩石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课时)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为。有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2、要求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3、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1.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2.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的联系。 三、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 培养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四、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地幔”的有关知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用具: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 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 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地震波。你知道其机理吗?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 三层。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 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一、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海陆分布特征:陆地面积占29.22%;海水覆盖面积70.78%; 高程分布特征:陆地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以上数百米高程范围,大洋的主体分布在海平面以下5km的高程上;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淡话法、小组讨论法、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1、划分依据: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特点: 分类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