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心理疗法综述

叙事心理疗法综述

叙事心理疗法综述
叙事心理疗法综述

叙事心理疗法综述

摘要:家庭叙事疗法是家庭治疗领域中的新方法。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通过外化问题,故事改写,问话,支持程序等方法,使人变得更加自主,更有动力。叙事法不仅仅被用于心理治疗领域,更是广泛的进入公共卫生系统、社会工作领域、学校,帮助解决各种问题。

关键词:叙事疗法,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

1 引言

20 世纪中期,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由现代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

其文化思潮也由现代主义转入后现代主义。受其影响,叙事心理治疗,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应运而生。叙事心理治疗从根本上不同于现代心理学领域中的心理治疗, 它是对现代心理治疗模式的解构。

叙事治疗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他们在 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1990 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Narrative Means Therapeutic Ends)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1992年怀特与爱普斯顿又共同出版《经验、矛盾、叙事和想象》。1995年和1997 年怀特相继出版《重写生命》和《治疗者的生活叙述》。1993年和1997年爱普

斯顿相继出版了《内化对话与外化对话》和《叙事心理治疗实际的做法一希望的考古学》,这些著作从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基本理念,治疗中的对话等方面展开论述,试图建立起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框架。除了两位创始人,还有一些学者对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如Neimeyer,Rober A(1993)把叙事心理治疗作为建构主义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进行了整体介绍,Alphons J.Richert(2003)从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叙事心理治疗。

最初,叙事治疗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后来由于其对社会公平、权利等话题的关注,很快就被一些非主流文化治疗团体所接受,将其用于对同性恋、残疾人、双性恋者等的心理治疗。到今天,叙事法不仅仅被用于心理治疗领域,已经更加广泛的进入公共卫生系统、社会工作领域、学校,帮助解决种族问题(Yi,Kris,1999)、儿童虐待(Wigren,Jodie,1994)、家庭暴力(Janiece E.DeSocio,2005)、精神分裂症(Lysaker,Paul Henry,2001)等各种问题。

2 叙事心理疗法的概念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即按照时间的顺序组织发生的事件。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叙事,但叙事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达内容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关于什么是叙事,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如“叙事是我们解释世界的源泉”;叙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方式,我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叙事是“记述,或设计以表达所发生的事情的前后联系的例子”等。叙事的拉丁语的本意指的是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

叙事研究是指任何使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叙事心理学指的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关心人类行为的故事性的观点或立场。具体来说,叙事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人类行为是如何通过故事而组织起来并赋予意义的。研究叙事的心理学家所接受的是这样一种概念:人类行为和体验充满意义,这种意义的交流工具是故事而非逻辑论和法律规定的格式。因此,所谓叙事心理治疗(narrative psychotherapy)就是指咨询者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3叙事心理疗法的发展

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叙事理论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柏拉图。但叙事学一词则直到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 odorov)正式提出。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Sarbin)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首次发布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事对意义的建构、人格形成的作用。1983年他发表了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扎根隐喻的叙事,进一步阐述了其观点。1986年他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自此叙事心理学作为一个正式的领域开始从心理学家族中显现出来。

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临床心理学的结合,诞生了叙事心理治疗。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Michael White和Cheryle White夫妇及新西兰的David Epston等。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心理治疗理论,90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自此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目前其影响主要在澳洲、北美、英国、南非等使用英语的国家。目前叙事心理治疗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鲜明的主题,将来肯定还会有更多的主题加入叙事治疗研究的洪流。

综观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叙事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架构和临床实践应用上,而国内相关文献旨在把产生于国外的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进行单纯地介绍。在我国,台湾和香港的叙事研究起步比较早,2000年,台北的易之新老师

翻译了《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2001年廖世德老师翻译《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大学宗教界人士、香港总工会等团体和很多个人都在做叙事心理治疗的研究应用和培训等工作。近年来,在大陆的理论心理学界、心理咨询领域及教育教学领域,马一波,施铁如,杨广学,李明,杨丽萍,高峰强等老师从人格理论,文化和语境论,后现代视野角度介绍了叙事心理学和叙事心理治疗的现状及特点。其中,李明与杨广学老师于2005年合作出版了《叙事心理治疗导论》一书,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专门系统介绍叙事心理治疗的专著。4叙事心理疗法的产生背景

4.1 心理咨询理论发展的内在需求

最早诞生的心理治疗方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其在心理治疗领域的霸主地位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治疗开始形成、发展,逐渐削弱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霸主地位。人们从只关注潜意识世界转为关注人类的行为,进而探究人类的心理。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崭露头角,它尊重来访者,与来访者共情,相信人性本善,与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治疗有着天壤之别。

故此,人本主义心理学迅速崛起。到20世纪80年代,认知疗法也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疗法与前三者均不同,它是主动的、指导的、有时限的及结构性的,强调信念系统和思维在决定行为、情绪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认知疗法是从思维上对来访者进行调整,所以它很快被人们接受。在这些心理治疗方法存在的同时还有其他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心理治疗方法出现,但它们的影响远不及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以及认知疗法这四种方法带来的影响,故不再一一赘述。从心理咨询领域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都会促发另一种新疗法的诞生。在新生的众多疗法中有的迅速夭折,有的茁壮成长。已有的成熟理论和咨询方法,促发着人们去探索、思考新的方法。叙事心理治疗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的又一“新生儿”。

4.2 后现代思潮促进心理治疗理念和方法的变革

叙事疗法的产生背景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现已广泛存在于文学艺术、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意识形态领域

。它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去中心”和“多元化”、提倡差异性与创造性为基本精神。

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展到心理学领域,引发许多临床心理

学工作者对现代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技术进行批评与解构,建构更具有时代精神精华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在这样的背景里,White M等人认识到现代的心理治疗学派所持的科学决定论、因果论、诊断与治疗方式都不能极有效地有助于来访者问题的解决。他们在长期的家庭治疗实践中发现,来访者症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往往是来访者主观建构的,且常是不同角度的人看问题的真相也不一致。同一个来访者的问题,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是精神创伤所致,行为学派认为是有效学习训练不足或奖惩不当造成的,认知学派认为是不合理的认知导致的,人本主义则认为缺乏应有的尊重接纳所致。因此,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用语言建构出来的心理治疗假说,只能是冰山一角的反映,充其量如同瞎子摸象得出的片面认识。

在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师观念中,任何求治者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每个人

都有独特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验,而将其诊断归类为某种精神疾病并采用所谓正确治疗方案的传统经验模式是不适当的,心理治疗都应是个别化而非普遍性或系统化的。通过对现代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的批评与解构,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并借鉴结构主义叙事论,“运用故事的隐喻,把众人的生活当成故事,以有意义且能实践的方式,体验他们的生活的故事,以此治疗他们;以社会建构的隐喻,以人和人、人和习俗制度间的互动,建构每个人社会和人际的现状,并把焦点放在社会现状对人类生活意义的影响”,一种富有后现代主义精神且真正“以人为本”的后现代疗法应运而生了。

4.3 心理咨询临床技术发展的需要

自精神分析通过自由联想、释梦等技术关注人类的无意识世界;到行为主义治疗从人类的外显行为观察其内在世界;再到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尊重个体、相信个体的自我修复、自我成长的能力,认知疗法相信通过对个体思维方式的转变,个体的内在心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些困扰、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这些不同治疗方法的技术各具特色,从心理问题的不同方面着手。实践技术的不断变化、发展,对心理咨询领域的向前发展同样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现有的治疗技术从人类的无意识世界转向人类的行为、对个体内在能力的认同等,从不同角度着手解决心理问题。新疗法的诞生除了需要理论探索之外,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同样决定它的存亡问题。

5 叙事心理疗法的基本理念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心理治疗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的经验兴趣。心理治疗要做的就是让当事人重拾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与信心,而叙事治疗重视这样一种积极的治疗方法,它让当事人重新看到自己的力量,并创造机会让当事人体验成功。

叙事心理治疗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当事人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Dubble Storys”。例如,有学生在叙事治疗中谈到“他的问题故事”,而咨询师会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咨询师直接给予建议。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在叙事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过的,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重新检视生活是叙事心理治疗的关键,个人问题的形成与叙事的压制有关。人之所以与叙事之间不断产生摩擦,原因在于人对自己所认同的“意义”常常由叙事代表的“真理”所决定,这些真理的论述透过权利运作,使人接受其“指定的人格与关系的规范”。

于是,人必须接受自身的生活是不断处于外界对个体的权力操作中,从而才能找到反抗的机制,进而脱开叙事设下的单一真理,找到实践个人意义的可能。对于自己或他人经验故事的叙述,不足以代表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重要的生活部分与叙事相矛盾,因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故事是关键。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可能帮助人的叙事心理治疗也就在于如何让人“产生或辨识了不同的故事,让他实行新的意义,带给他想要的可能性”。叙事心理治疗的重点,就是要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叙事治疗家认为,每个人都用故事来为生活体验赋予意义,故事是多种多样的。对个体而言,总有一个主流的支配性故事,是个体解释现实世界的主要途径,另外一些是处于边缘的故事,其中却常常蕴含着改变的潜能。当个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前来咨询求助时,问题已渗透到支配性故事之中,限制着当事人解释自己生活体验的方式。因此,叙事治疗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当事人发现特殊的事例。即那些问题影响较弱的时刻。发现了这些特殊的时刻,就找到了替代性故事的源头。替代性故事重新解构了当事人的个人力量感,强调这些时刻带来的成功体验。

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当事人最终以新的替代性故事代替了原来的支配性故事。叙事治疗家相信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当事人减少问题的消极影响。叙事疗法与过去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是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用怀特的观点来看,与其说叙事治疗是一种理论,不如说它是一种方法。

6叙事心理疗法的具体方法

6.1外化问题

外化是一种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法鼓励人将压迫他们的问题客观化,有时候则拟人化。在治疗过程中,外化有助于人解决问题,可以减少无益的人际冲突;降低失败感;让人互相合作,共同努力面对问题,避开问题对生活的影响;打开新的可能性,使人能够采取行动,从问题和问题的影响当中恢复生活中的关系;使人对“严重的"问题采取比较轻松的方法;提供对话的可能,使人免于对问题只能独白的困扰。

重要的是,问题的外化可以使人和主流故事分开。如此一来,人们就可以辨认出那些以前忽略掉、其实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经验,而这些生活经验无法从主流故事中预知。这种经验也可称为独特的叙事,与问题的外化相关的治疗能够促成生活与关系的重写。问题与问题的影响力有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因此,从这部分关系来看,问题依靠其影响力而存在,这种影响力构成了问题的支持生命系统。

在这样的关系之下,辨识独特的结果,揭示新的意义,可以帮助人认识自己对问题影响力及其生存必要条件的反抗。只要人拒绝和问题的生存必要条件合作,就会把问题化小。拒绝接受问题的影响,会使问题的影响力降低。就这样,在依照独特的结果揭示新意义的过程中,人就会修正自己与问题的关系。鼓励人尽可能认清自己与问题关系的这种转变,就能探索出比较多新的可能性。在叙事心理治疗过程中所有提问都要遵循这样的原则:问题与人是分离的,人本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人和问题的关系也是问题。一旦来访者认识到某些时候问题似乎更加强大,而另一些时候自己比问题更加有力的时候,治疗师需要进一步就当事人对此认识的看法展开讨论:“是什么阻止了问题的发展?谁是问题的支持者?谁是问题的敌人?"

6.2故事改写

问题的外化伴随着故事的改写,叙事心理治疗主旨用新的、更好的故事来代替原来的被问题充斥的支配性故事,来访者在新的故事中可以变得强大,可以免受问题的困扰。这种新的故事常常只是由支配性故事中的某一个偶尔出现的情节拓展而得的,在这个“情节”中,来访者很偶然地战胜了问题。

在叙事治疗师看来,这种“偶尔出现的情节”非常重要,因为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支配性故事中,这样情节很少,很容易被来访者忽视。那么,在治疗中就需要治疗师挖掘特殊事例,这是一些例外的体验,不属于曾经主宰了个体叙事的、充满问题的生活故事中的情节,在这些特殊时刻,来访者没有受到问题的消极影响,在一种全新的关系背景下重新描述自己的体验,不一样的体验。

建构的故事显然是属于个人的,是非常个人化的,我们无法知道人的故事会往何处发展。治疗师和来访者一次只能帮忙撰写一部分故事,每一部分的细节必须根据前一个部分,而且只在找到前一部分的形式和定义后,才能建构下一部分。这完全不同于先定好目标,再寻找可以支持此目标的经验,而能在故事的每一部分出现时,引发好奇心和参与感。每一部分的建构都能引发无数的问题,而不同的问话都会导向不同的方向。身为共同建构者的治疗师,所负责的重要部分,就是对来访者的口语和非口语沟通,要保持非常警觉的态度,才能看出对他们最有意义的经验是什么,并据此提出问话。

6.3问话

叙事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几乎会一直提出问话。当我们提出一种问题,就可能产生一种生活,问话开启新故事的空间。治疗中治疗师会思考问话,组合问话,以和过去不同的方式来运用问话。最大的不同是,问题要产生经验,而不只是要收集资料。当来访者产生较喜欢的现实经验时,问话就会对他们产生疗效。

在叙事心理治疗过程中问话有五种主要类型:解构式问话,开启空间的问话,较喜欢的选择的问话,发展故事的问话以及意义性问话。解构式问话帮助来访者打开故事的包装,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些故事,从而了解故事是如何建构出来的。解构式问话通过揭示叙事的来历、背景和影响,得以扩展来访者的视野,描绘出支持问题存在的整个全景。在治疗时有五种问话种类来解构叙事,揭示有问题的信念、做法、感受和态度:①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以及其中的信念、做法、感受或态度的来历;②背景对信念、做法、感受或态度的影响;③信念、做法、感受或态度所造成的影响或结果;④与其它信念、做法、感受或态度间的相互关系;⑤信念、做法、感受或态度的策略或计划。

开启空间的问话藉由解构式问话将问题的全景扩大,揭示出许多可以发展独特结果的有利条件,治疗师可以利用开启空间的问话来建构独特的结果。开启空间的问话有:①过去有没有什么时候,你们的关系本来可能被争论所掌控,结果却不然的呢?②你有没有对抗某些文化规定,而以自己的方式去做的经验?③你在什么情况下很容易做决定?独特的结果并不见得一定能克服问题,根据这些方向提出问题时,常常有助于了解问题的控制力,而使人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和影响是可了解的。

较喜欢的选择的问话指治疗师询问来访者比较喜欢什么,因为治疗师对不同的人到底比较喜欢什么,并不总是有对的认识。在叙事心理治疗的会谈中治疗师提出较喜欢的选择的问话,来确定他们推动的是对方比较喜欢的方向,而明确选出喜好是对自己人生方向的承诺。许多问话如“你认为说谎是最适合你的生活方式,还是你比较喜欢诚实的生活?"是要求人在两种可能性中做选择,提出这些问话时,是在建构特别的困境。来访者偶尔会说两种选择都不喜欢,可是人面对两种选择时,会真的认为只有两种可行的选择,而尽力地调整自己,以配合其中一种。

一旦空间开启到足以显示独特性的结果或较喜欢的发展,就能提出发展故事的问话。故事发展的问话是指治病师引导来访者把经验的过程和细节,与时间的架构、特殊的背景,以及其他人串连起来。通过这种方式,事件得以在时空中扩展、填满、仔细地重新经历,而变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用真实或假设的事件来建构。提出与过程有关的问话时,治疗师引导来访者放慢事件的速度,注意发生什么事情。当来访者回溯独特结果中重要内容的顺序时,就会激活这个内容。在提出发展故事的问话时,治疗师希望来访者能以全新的方式体验生活和自己,把焦点放在使他们来寻求治疗的问题故事以外。要达到这个目的,故事就可能要以引人入胜、身临其境的方式来发展。如:你准备怎么以这个新方式来看事情?回顾这个成就,你认为成功的转折点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是你告诉自己可以支持这个新决定的?

意义性问话是指治疗师引导来访者进入反映的立场,由此而考虑故事、自己和各种关系的不同观点。这些问话鼓励人思索并体验独特结果、较佳方向和新故事经验的涵意。为这些经验的意义命名时,就建构了它们的意义。意义性问话与其它各种问话是交织相关的。除了询问一般的意义,以及披露出的故事涵义,治疗师还会询问人从所形成的叙事而引申出的个人特质、关系特征、动机、期望、目标、价值观等。如:你的合伙人做这件事,对你有什么意义?这个新的观点让你对自己有什么认识?

叙事治疗师的价值观、叙事隐喻,以及经验,都会影响问话的选择,也影响

我们决定要把重点放在哪一个事件”,所以治疗师对自己的定位很重要。治疗师要清楚表明自己的价值观、观念和经验,使来访者能了解这些并不是中性的。治疗师应该把自己的观念当成特殊经验为基础的观念,而不是当成真理的宣扬,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邀请来访者针对治疗师的问话和意向提出问话。

6.4支持程序

支持程序包括了见证和仪式,主要是鼓励、肯定来访者,巩固重构的新故事、新生活,使改变真实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治疗师是来访者生活故事的一个见证人。来访者生活中有困难也有希望,但是由于生活情境中缺少聆听者、欣赏者、知心者,很多美好的生活故事没有机会得到讲述和创作。治疗师的就应该成为故事的一个聆听者,一个美好事物的见证人。为帮助来访者成功地与业已成为其自我认同的问题叙事分离,需要召集一些观众来做当事人新的生活故事的见证人。

除了治疗师之外,这些观众可以由对当事人的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家人、邻居、朋友或者其它重要的人组成。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来访者与其他见证人的故事彼此交叉,互相影响,在来访者力图改变的个过程中,可以从其他见证人那里汲取力量。治疗师还会邀请来访者与其它有类似问题的来访者一起分享自己的新的个体叙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以使其它来访者从中获益。当然,治疗师同样鼓励当事人作自己的新生活、新思想、新希望的见证人。

仪式的运用是叙事治疗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讲故事的时候,如果我们要开启一个新的章节,在章节之间会有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转折的方式通常是一个过渡,过渡意味着旧故事的结束和新故事的开始。当生活故事发生重要的改变的时候,作为作者,我们会希望有一种外在的力量见证这种转变,于是会举行相应的仪式,这种仪式具有一种非常奇妙的作用,可以让那些我们本来觉得不那么真实的变化变得非常真实。叙事心理治疗在治疗情境中充分发挥了仪式的作用,在治疗开始对问题进行界定的时候,在治疗进行过程中当治疗取得一定进步的时候以及治疗结束的时候,都会举行一定的仪式。仪式行为作为象征性的动作显示,是人类特有的符号功能之显现。

仪式的核心在于信念,如果对叙事演变的过程没有信心,仪式的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发挥。仪式和行为强化物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来访者在叙事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信念的外显。无论是来访者还是治疗师都需要对治疗有足够的信心,如果治疗师对仪式的把握没有足够的信念,对仪式的操作不够严肃,反而会让仪式等同于儿戏,使结果适得其反。

7叙事心理疗法的主要特色

国外至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综述

国外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综述 【前言】 随着历史年轮的飞速旋转,人类进入了又一个新千年,社会在各领域正在发生 着越来越深刻的变化。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教育的范畴也一直在扩展,无论是 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还是教育的对象,无一不是如此。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便是教育的对象范畴不断扩展的新领域。近20年来,随着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教育生态学、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3岁前婴幼儿是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工 作对象,教育必须延伸到“儿童出生的那一刻”,甚至更早。下面主要介绍外国的 早期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以此来阐述国外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发展。 【关键字】国外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现状 正文 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可以说是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的主张。如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十七至十九世纪的夸美纽斯、 洛克、卢梭、欧文、福禄贝尔等。他们普遍认为,由于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最重要 的时期,因此教育儿童应尽早开始。幼儿的早期教育应注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强调自然的、快乐的,以身体、道德、语言、游戏等内容为重点的教育。他们大多 认为,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对幼儿的培养和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 想、观点和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早期教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一、古代早期教育发展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古今又之,只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和今天不同。在原 始社会,由于生产水平低下,人类只能通过群居方式生存,儿童由氏族部落的成年 妇女和老人进行“公养公育”。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婴幼儿在家庭中进

行喂养和看护。在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古希腊的斯巴达(斯巴达的早期教育与 其军事专制的政体和尚武的民族传统有关)和雅典(雅典的早期教育与其民主政体 及商业贸易的社会需要相适应)出现了一些具有特定文化烙印的养育方式。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曾在其《理想国》中主张,教育应尽早开始。 他认为: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所受的教育至关重要。在一个人的幼小柔嫩 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造成为什么形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形式。幼儿 的教育应从音乐教育和体操开始。 古希腊学术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主张,凡在儿童身上可能培养的习惯,都应及早开始,然后渐渐加强这些训练。5岁以前,不要教孩子任何功课,可安排他们 游戏和娱乐。应注意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也认为儿童教育应尽早开始,他比较重视儿童语言的发展, 认为7岁以前就可以学习认字。记忆力在儿童期比较牢固,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 种娱乐。他非常重视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父母的教育水 平越高越好,那种溺爱孩子的娇溺教育会败坏孩子的道德,造成孩子身体上和精神 上一切力量的衰退。 二、近代早期教育发展 法国16世纪的教育思想家蒙田在《论儿童的教育》一文中指出,由于儿童的性情多变不定,其希望和前途不可捉摸,因此,儿童的教育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 需要悉心的培育。要教给儿童科学和真知。主张用"新方法"(即因材施教;反对权威;理解知识;重视练习与实践)教育儿童:他注重对儿童性格和品质的培养,并 且强调要儿童学会扮演多种社会角色。 17世纪着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人的教育应尽早开始,因为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他在历史上第

叙事治疗

浅谈叙事治疗 赣南师范学院邱龙慧英 【摘要】叙事治疗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并得到迅速发展。它浸润了后现代主义精神,在叙事理论和社会建州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叙事治疗的原理,特征以及相关技术,并探讨了叙事治疗在中国临床应用中的适应性问题。 【关键词】叙事治疗后现代主义 叙事治疗是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帮助来访者澄清他是如何使用故事组织经验,赋予意义的,并通过发现其生活故事中遗漏的部分,引导来访者重建具有正向意义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的疗法。他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并在后来得到快速发展。 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是叙事治疗的两种理论基础,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之上,叙事治疗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理念: 1.1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后现代主义者的观念则不同,把焦点放在语言如何组成我们的世界和信念,认为社会是在语言中建构他们的现实。言语并不是中性或被动的。每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就揭示一个现实,每当我们以言语表达时,就把言语所产生的区别予以正当化。对心理治疗师而言,工作中的重心在于,不管是信念、关系、感受或自我概念的改变,都牵涉到语言的改变。语言的变动性使治疗师与求治者之间对话,充满发展新语言的机会,因而可以把有问题的信念、感受和行为转化协调出新的意义,以新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经验,藉此产生许多新的可能性[1]。 1.2问题才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叙事治疗认为:人不等于问题,家庭也不等于问题,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那么它也就有可能在这些知识与标准失效的情况下消失。因此,问题是独立于人和家庭的,人如果能够和问题的故事分开,就会开始感觉个人的自主,感觉自己有能力介入自己的生活和各种关系中。 1.3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当事人自己才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咨询师相信个体会再度对生命获得主权,会重新获得自我的资源。因此,在叙事治疗中,来访者与治疗师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治疗师是陪伴者。而不是权威和指导者。 1.4寻找自己生命的力量。主流文化影响人们,这是叙事流派的主轴,我们认为自己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是没有力量的。叙事治疗就是帮我们把问题和人剥离开,将问题“外化”。叙事治疗认为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问题的专家,都是生命的主人。叙事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解构受主流故事控制的旧故事,重新建构一个来访者真正希求的、具有个人力量的新故事。 二叙事治疗的基本特征 2.1关系取向的治疗立场 传统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存在一个稳定、独立的自我。一旦这个自我发生

医学教育发展综述

医学教育发展综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卫生技术人员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是最活跃、最积极的,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任何国家、地区卫生事业要得以健康发展,无不从卫生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着手,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配置卫生技术人员的最根本的原则。卫生技术人员的产生依靠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卫生技术人员,这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医学教育发展战略,以使河北省医学教育适应省情、顺应发展、满足需要。 一、现状 (一)河北省医学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一定成绩 河北省培养医药类学生的院校共51所,本科院校6所(独立设置3所,综合3所),专科院校11所(独立设置4所,综合7所),中专35所(普通中专10所,职业中专7所,社会力量办学18所)。2008年河北省医药类学生除成人教育外招生总人数为60326人。其中博士招生人数为100人,占0.17%;硕士招生人数为1299人,占2.15%;本科招生人数为7994人,占13.25%;专科招生人数为21069人,占34.93%;中专招生人数为29863人,占49.50%。[1]多年来,为了提高医学人才质量,改善医学教育环境,河北省各医学院校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规范了中等医药学校办学要求。河北省卫生厅、河北省教育厅和河北省发展计划改革委员会在《关于规范和加强我省中等医学教育管理的决定》中指出,今后各类中等医学专业学校凡新开设中等医药卫生类专业,一律要上报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共同审批,并接受专业评估,否则,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允许其毕业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评估和认定,取消了170所招收医药类中专学生的各类学校的招生资格,对8所社会力量办学提出警告,限期整改,重新评估。[2] (2)提高了医学生的操作技能。临床技能是考核医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论(内形式) 传授、差异与类型:叙事与传播叙事学; 2111220004 吴镒新闻学传播叙事学,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传播学和叙事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然而,搜遍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我们几乎没法从茫茫文海中寻找到对“传播叙事学”一个准确、完整、总结性的学科定义。因此,在作学科研究传播、叙事,它们看起来并不是毫无共通的地方。“传播”,在社会科学范围内,按我们所理解的,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介质传递信息的行为。叙事,叙述事情,在这一行为当中涉及到语言或者其他媒介,利用它们再现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下的事件。而叙事学当中的“事”必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叙事学,并不是简单研究人类叙事行为的科学。它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结构主义,尤其在文学领域,对小说的叙事形式进行研究。当学者提出“故事”与“话语”这一区分的时候,叙事学的理论雏形基本完成,即一方面,研究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重视的是故事的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另一方面研究的是叙述者在使用表达语言所采用的方法,如正叙、倒叙等。 结合以上分析,如果我们探讨的是传播媒介其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叙事行为的话,则应该采用第一种说法,即研究媒介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规律。而学界至今并没有对传播叙事学这一边缘学科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的论文和专著,甚至连一个较为精炼的学科定义都没有。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所有将关于传媒作品叙事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综合体。譬如短信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网络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微博叙事学都能归入其中。它重视研究作品的叙事结构。 (1)新闻叙事学 按何纯版《新闻叙事学》的说法,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区别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它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边缘学科包括新闻学、叙事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而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般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共性,同样地,需要对大量的新闻采写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总结新闻这一文字体裁其叙事的方法技巧。区别于传统的叙事学将虚拟色彩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新闻本身具有真实客观的属性,也给新闻叙事蒙上一层特殊个性的色彩。

心理咨询与治疗概论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概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认知的误区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人是神经不正常的见不得人的。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聊天谈心或做思想工作。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灵丹妙药,只要一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人一定要会吹牛。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医生要努力的给我解决问题,我等着就可以好了。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像看相算命或者巫师一样。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和特征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或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 Psychology),香港和台湾地区称之为心理辅导或谘商心理学,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咨询者(counselor)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来访者(client)或求助者(counselee)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这是一个过程,常常需要多次。在这个过程中,咨询者和来访者建立一种能够给予来访者一种安全感的关系,使他可以开放自己,正视自己过去曾经否定的经验,然后再把那些经验融入已经改变了的自己(罗杰斯1942)。 主要对象是正常人,着重处理的是人的正常需要和出现的问题。 在美国出版的国际心理学联合会编辑的《心理学百科全书》(1984年)肯定了心理咨询的两种定义模式,即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该书认为,“咨询心理学始终遵循着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或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 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2001):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者通过和来访者的商谈、讨论、劝告、启发和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以便他们更好地成长,提高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心理咨询的特征 是一种有目的和任务、特定操作过程和手段的职业行为,解决咨询对象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强调咨访双方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心理咨询不是安慰同情或者帮助做出选择的过程,也不是交朋友,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二、心理治疗的概念与特征 心理治疗在英文中有时被称之为“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有时被称之为“治疗”(therapy)。 又称“精神治疗”,与“躯体治疗”相对,是指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治疗来访者心理疾病与障碍和有关身体疾病的过程,它有五个基本要素:治疗师、治疗对象、治疗理论和方法技术、治疗方式、治疗目标。 《美国精神病学词汇》这样描述心理治疗过程:“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一个人希望消除症状或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或因寻求个人发展而进入一种契约关系,以一种规定的方式与心理治疗专家相互作用。” 北京大学陈仲庚教授认为,心理治疗是治疗者与求询者之间的一种合作努力的行为,是一种伙伴关系;治疗是关于人格和行为的改变过程。 美籍华裔学者曾文星、徐静(1994)的定义:心理治疗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治疗者于来访者建立的关系,善用来访者的求愈的愿望与潜力,改善来访者的心理与适应方式,以解除来访者的症状与痛苦,并帮助来访者,促进其人格的成熟。 曾文星、徐静指出,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采用治疗者与被治疗者间的相互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综述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综述: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新成就高中的大门敞开着 规模迅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发展瓶颈得到突破。内涵发展不断深入,办学特色不断彰显。课程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日益增强,学生素质评价更加多元 曾经,高中学历在我国意味着“高学历”,因为100个人中难有几个高中生。 仅仅在20年前,对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说,读完初中就很不错了,上高中是一个“奢望”。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提出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 最近10年来,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09年,我国普通高中学校数为1.46万所,在校生人数达到2476.3万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是1995年的3倍多。 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政府提供土地,给予政策支持,依托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吸纳民间资本,有效地扩大了全社会的教育投入,极大地缓解了进入新世纪后高中发展的瓶颈问题。各地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借助社会力量、利用信贷政策等多种方式,改建扩建校园校舍、实验室、图书馆,更新和添置教学设施设备。2009年,普通高中学校的体育、音乐、美术以及理科实验等设施设备的达标率达到80%以上。 在东部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同时,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也实现了较快发展。2009年与2000年相比,西部、中部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增幅分别达到141%、112%。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全国各地区普遍增加了一倍以上。 这10年,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短短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实现了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在实现普及目标的同时,高中教育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功能也在反思中得到调整。 作为承接义务教育、开启高等教育的重要学段,高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曾几何时,高考成了高中教育的代名词。在高考的压力下,普通高中教育出现“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 高中教育应该走向何方?在追求普及化的同时,党和政府提出重视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鼓励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创造富有特色的经验,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纷纷开展了示范性、实验性高中建设,在扩大资源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寻求和探究现代高中学校建设之路。目前,全国已有近一半的学生在省级示范高中、70%的学生在省和地市两级示范高中就读,大部分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高中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高中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办学有特色的学校,“千校一面”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在北京十一学校,学生不仅有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还成立一个别具特色的“枣林村书院”,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量身设计课程、选择教师。学生不但可以跳脱现行的学制和评价方式,还可以自己参与设计课程。 在上海中学,学校为学生建构课程图谱。丰富的课程和教材不仅解决了单一教材让学生“吃不下、吃不透、吃不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看到现在的学科达到了什么高度,哪些是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从“千校一面”到“千帆相竞”,从埋头应试到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内涵的提升,有力巩固了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也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前提。 “普九”在我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普九”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排在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大大增强了人口素质和国家软实力。 我国发展教育的脚步越来越快。继2000年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后,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和举措,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历史新阶段。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病人”一家人在咨询室等候。气氛很严肃,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两个字。一进门,一位女士立刻过来说:“老师,快救救这孩子吧!他可是个好孩子。学习很好。可是现在都这样子了。您看看。。。。”说着就拿出了一个小册子。 那是一本精神病院的病历。上面写着:“于新生(化名),男,某学校高三学生。两周前出现幻觉。幻想一个同学会联合其家人运用高科技进入他的大脑,窥探他的思维,并控制他的行为。他觉得他们会杀害他。。。”最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旦诊断为此病,多半预后很不好。下面看看咨询师与这一家的谈话过程。 “老师,你一定要让他吃药!吃药才能快点恢复。你看都快考试了,他就是不吃药,还说自己根本就没病。”说着,妈妈从口袋里掏出三瓶药。咨询师见其中一瓶是中药,里面安神的,另外两瓶是西药,抗精神病的,说明书里介绍了一连串的副作用。 咨:“我来跟孩子谈谈再说吧。” “快过来!”爸爸命令道。 这是咨询师才看到“病人”:中等个头,穿戴整齐,眼睛炯炯有神,微笑着,似乎有点腼腆。咨询师的心理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呆滞木然,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不同。 于:“你说电脑能不能控制人的思维?” 咨:“你担心电脑能控制人的思维?” 于:“书上不是说电脑能控制手术刀,能做很精密的手术吗?我觉得既然它能进入人的身体,当然就能进入人的大脑了,那肯定就能控制人的思维了。” 咨:“嗯” 于:“你说到底能不能?你见识比我广,肯定知道。快说啊!” 咨:“你觉得有人要控制你的思维。”

于:“就是啊,烦死我啦。总听见有个声音对我说该做什么了,我就真的做那件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那么做。所以我就觉得我被控制了。” 咨:“你觉得身不由己” 于:“是的。” 咨:“被谁控制着呢?” 于:“电脑啊!那么多电脑,它们会联网,一块儿控制我。一定要杀死我。我一天不死,它们就一天不甘心。向我的大脑发命令,让我干这个干那个。”他说话的时候眼睛里透着诡秘的笑。 咨:“那谁在操作电脑呢?” 于:“很多人。都是些黑客。他们的电脑水平都很高。想让电脑干什么,它们就干什么。你知道它们又没有头脑,人让干啥就干啥。” 咨:“那些人为什么要欺负你?” 于:“他们是一伙的,他们和我有仇。” 咨:“哦?”表示好奇 于:“就是,他们都是我一个同学家的工人。我这个同学家里很有钱,他们家有很多电脑,而且雇了很多人,我这个同学让他们干啥他们就干啥。” 咨:“这个同学让他们一起控制你。” 于:“不光他们,这个同学也参与,他们一起控制我,非要杀了我,他们才高兴呢。” 咨:“这个同学要控制你。” 于:“对!因为他和我有仇。” 咨:“有仇?”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论(形式) 传授、差异与类型:叙事与传播叙事学; 2111220004 吴镒新闻学传播叙事学,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传播学和叙事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然而,搜遍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我们几乎没法从茫茫文海中寻找到对“传播叙事学”一个准确、完整、总结性的学科定义。因此,在作学科研究传播、叙事,它们看起来并不是毫无共通的地方。“传播”,在社会科学围,按我们所理解的,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介质传递信息的行为。叙事,叙述事情,在这一行为当中涉及到语言或者其他媒介,利用它们再现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下的事件。而叙事学当中的“事”必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叙事学,并不是简单研究人类叙事行为的科学。它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结构主义,尤其在文学领域,对小说的叙事形式进行研究。当学者提出“故事”与“话语”这一区分的时候,叙事学的理论雏形基本完成,即一方面,研究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重视的是故事的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另一方面研究的是叙述者在使用表达语言所采用的方法,如正叙、倒叙等。 结合以上分析,如果我们探讨的是传播媒介其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叙事行为的话,则应该采用第一种说法,即研究媒介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规律。而学界至今并没有对传播叙事学这一边缘学科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的论文和专著,甚至连一个较为精炼的学科定义都没有。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所有将关于传媒作品叙事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综合体。譬如短信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网络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微博叙事学都能归入其中。它重视研究作品的叙事结构。 (1)新闻叙事学 按何纯版《新闻叙事学》的说法,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区别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它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边缘学科包括新闻学、叙事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而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般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共性,同样地,需要对大量的新闻采写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总结新闻这一文字体裁其叙事的方法技巧。区别于传统的叙事学将虚拟色彩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新闻本身具有真实客观的属性,也给新闻叙事蒙上一层特殊个性的色彩。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教育叙事研究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l)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关于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的定义是: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由于教育叙事研究属于质的研究方法的范畴,因而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具有自然情境性、研究者的自身工具性、自下而上的归纳性、对事实的解释性和建构性等。 (2)教育叙事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3)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着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 (4)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 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育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三)如何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l)要勤于学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制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惟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代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延续了4000多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商代便出现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被完全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

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学术和教育活动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作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大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人才选拔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持,寒门士子几无进仕之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世族子弟又不屑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到了南北朝,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后,即着手选士制度的改革,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公元606年,隋炀帝始臵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叙事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5281369.html, 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叙事研究综述 作者:刘嘉欣康杨曹国卿 来源:《声屏世界》2020年第03期 摘要:声音和画面是影视作品实现叙事功能的主要途径。如今,声音的叙事功能逐渐被中西方学者重视,“听觉转向”成为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趋势。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庞杂多样,但依旧有规律可循,声音叙事在情节建构、人物刻画、线索铺垫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对目前学者们在声音叙事的重要性、功能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综述。 关键词:影视作品声音叙事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声音叙事在我国电视文化综艺节目中的价值”(项目编号:YCX18A031)阶段性成果。 从影视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对于叙事功能的实现是同样重要的,随着《第三只耳朵:论听世界》《现代性的声音风暴》《大地的钟声》等一批国外学者的论著问世及“听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都提醒着我们听觉领域研究是一片待开拓的理论新高地,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笔者通过检索相关声音叙事文献,对目前学者们在声音叙事的重要性、功能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综述。 对声音叙事的重要性研究 声音的叙事优势。戈德罗与若斯特认为,任何叙述都是一种话语,声音可以减少视觉陈述的模糊性。沈慧、姜燕持有相类似的观点,在她们看来,言语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讲述一个事件,因而所传达的信息具有单一化的特征,有助于弥补视觉图像的多义性和影视作品叙事功能的实现。闫实认为,在纪录片中声音除了记录外,最大的功能就是叙事,创作者能够通过对声音的灵活运用,表现出更多层的意思。唐净欣认为,声音和画面都具有叙事性,但声音能够更好地辅助画面对观众进行引导。 声音叙事的不可替代性。格林·阿尔金曾论述“电视不只是一种看的东西”,需要声音配合 镜头进行完整地叙事。米歇尔·希翁在《视听-幻觉的建构》一书中提到,只有配合着同步的声音才能产生连续感,声音赋予了镜头叙事感。 王旭锋指出,声音可以很好地帮助创作者,声音元素可以表现主观思想和情境,利用超现实声音元素或表现性声音蒙太奇可以实现艺术目的。曹宇指出,影像作为一种视听形象系统,画面和声音为了表现主题而共存,在不同情境中侧重点存在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文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文 教育叙事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不能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质的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与注重科学主义的量化研究相比较,现在的教育科研方法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 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是一种很有意义而且容易为教师所掌握的研究方法,值得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了解、熟悉和运用。 什么是叙事就是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它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 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的途径。 叙事普遍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有力方式。 因此,叙事学一直受到文学、艺术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研究即借鉴了文艺理论中的叙事学。 1 / 9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 这种研究方式的前提在于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他们过着故事化的生活。 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的,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叙事正是这样完成的。 叙事研究被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是 20 世纪80 年代的事情,是由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倡导的。 他们认为: 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目前,这种研究方法已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并被逐渐运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中。 这样的,是教师了解教育和向别人讲述其所了解的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它比较容易被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所掌握和使用,不像量化研究那样需要教师或研究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 教青叙事研究的特点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

新闻学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1 浅析电视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前言:近年来,新闻娱乐化的制作方式成为众多媒体的选择,特别是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对新闻娱乐化传播方式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中。当前,在媒体的新闻报道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新闻报道娱乐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一切新闻报道都以娱乐化的角度来诠释新闻事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存在是有原因的。但是关于新闻娱乐化的优劣上,新闻学界还是褒贬不一的,特别是在一些媒体上,新闻的娱乐化报道方式还是需要一些改进的。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娱乐化的制作方式获得受众肯定的同时,学者对新闻娱乐化的研究还关注到娱乐化方式产生的不良新闻传播情况,这在多种媒体中也有所体现,对于这种新闻传播方式利弊共存的环境下,媒体工作者如何合理利用这种传播方式,制作出符合媒介市场化环境下能够提升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竞争力的新闻信息,这成为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传播环境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针对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探索,学者的研究围绕娱乐化的表现、娱乐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的未来发展改进意见等都提出了一些专家的研究论点,这对形成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良好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正文:新闻学者对与本论文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容以不同的思路和关注内容为研究的方向,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总结,目前对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的研究成果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娱乐化现象的理论研究。目前的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新闻报道娱乐化的方式提出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未来生存和竞争中获得优势,使用娱乐化的报道方式成为媒体工作者的共识,由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什么是新闻报道新闻娱乐化的报道方式就要有个清晰的了解。目前的新闻学界中关于都市报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中,专家学者关于新闻报道娱乐化的 2 现象给予了一定的界定,通过对现象上的界定让新闻工作者以及读者认识到都市报的娱乐化发展方向。这些界定主要是围绕使用新闻娱乐化的新闻报道现象总结基础上进行的归纳,通过对已有的实践进行分析,归纳出一个共性,为其他新闻工

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 张培云 随着校本教研深入持久地开展,教师如何做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人们认识到教育科研不能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质的研究等到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一种很有现实意义且容易为教师掌握的研究方法,值得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了解、熟悉和运用。 一、了解几个概念。 1、叙事。叙事就是陈述人、自然界和社会各种事物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叙事普遍存在于文艺作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人们对世界的了解的途径。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叙事就是“讲故事”,讲叙述者本人或他人亲身经历的事件。 2、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就是叙述与教育有关的故事,以叙事的形式来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教育叙事讲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教改实验中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包括教学案例、工作和生活日记、工作总结、个人传记等文本。通过对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和揭示或使人感悟和体会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仰,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3、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教育科研方法。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教育叙事作为目前教育界提倡教师开展的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可以理解为:(1)教师可以是研究者也可以是研究对象;(2)研究者通过自己的学习、感悟、反思和与研究对象的交流、合作、互动展开探究;(3)研究在研究对象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进行;(4)通过教育叙事来描述研究对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生的与教育有关的事件,及对教育的感悟、探索、反思和总结。(5)研究所获得的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是用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 二、关于教育叙事。 (一)教育叙事的基本特点——何为教育叙事。 1、真实性:即所叙述的故事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想象或凭空捏造的“美丽诺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人物、时间等因素下发生的有特定意义的事件。 2、人物性:首先,所叙述的故事中包含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如教师、学生、家长等;其次,叙述者将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并对故事中的教育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合理的说明。 3、情节性:教育叙事不是记流水帐,而是叙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符号代替教育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情节,不以苍白的语言描述概括的教育事实,是在抓住事件本质的前提下的绘声绘色的叙述。如此才能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和反思。 4、感悟性:首先,教育叙事中应有讲述者对教育事件的感悟和反思;其次,读者应从所叙的教育事件中得到启迪,引起反思。 (二)教育叙事的方式——谁在叙事。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的特点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只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 )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2)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3)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为主。

2.中国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 )儒墨教育思想

(2)《学记》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中的教育思想见下表。 3.外国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 )古希腊教育思想

(2)古罗马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一理论一练习“三阶段。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创立阶段的特点 (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3)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 )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及其观点

叙事心理疗法综述

叙事心理疗法综述 摘要:家庭叙事疗法是家庭治疗领域中的新方法。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通过外化问题,故事改写,问话,支持程序等方法,使人变得更加自主,更有动力。叙事法不仅仅被用于心理治疗领域,更是广泛的进入公共卫生系统、社会工作领域、学校,帮助解决各种问题。 关键词:叙事疗法,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 1 引言 20 世纪中期,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由现代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 其文化思潮也由现代主义转入后现代主义。受其影响,叙事心理治疗,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应运而生。叙事心理治疗从根本上不同于现代心理学领域中的心理治疗, 它是对现代心理治疗模式的解构。 叙事治疗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他们在 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1990 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Narrative Means Therapeutic Ends)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1992年怀特与爱普斯顿又共同出版《经验、矛盾、叙事和想象》。1995年和1997 年怀特相继出版《重写生命》和《治疗者的生活叙述》。1993年和1997年爱普 斯顿相继出版了《内化对话与外化对话》和《叙事心理治疗实际的做法一希望的考古学》,这些著作从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基本理念,治疗中的对话等方面展开论述,试图建立起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框架。除了两位创始人,还有一些学者对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如Neimeyer,Rober A(1993)把叙事心理治疗作为建构主义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进行了整体介绍,Alphons J.Richert(2003)从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叙事心理治疗。 最初,叙事治疗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后来由于其对社会公平、权利等话题的关注,很快就被一些非主流文化治疗团体所接受,将其用于对同性恋、残疾人、双性恋者等的心理治疗。到今天,叙事法不仅仅被用于心理治疗领域,已经更加广泛的进入公共卫生系统、社会工作领域、学校,帮助解决种族问题(Yi,Kris,1999)、儿童虐待(Wigren,Jodie,1994)、家庭暴力(Janiece E.DeSocio,2005)、精神分裂症(Lysaker,Paul Henry,2001)等各种问题。

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研究课题的设想

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研究课题的设想 1992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轨道,最初数年,由于太多的现实问题遮蔽了研究者的视线,新闻理论一度被忽略,研究相当零散。最近几年,开始呈现新闻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因为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只能建立在理论研究深化的基础上。对理论思维的回归,也借助了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和硕士生数量迅速扩大的外部原因。他们限于条件和经费,在抽象思维方面发展的较多;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入门的研究人员,首先的训练也应该在这个领域。于是,诸如新闻事实、新闻价值、客观性、新闻真实等等,面临新的环境,再次被提出讨论。传统的关于传媒性质任务的认识,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变得多样化了。传播学研究中一些较著名的假设,无形中为新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各种涉及当前传媒实际工作的热门话题,也持续数年,常说常新。下面是对近年新闻学研究情况的概述: 1,对新闻传播现象本身的研究 对新闻传播现象本身的研究,这几年主要围绕着区分新闻与宣传展开的。近年新闻学界展开的“用事实说话”是否新闻写作规律的讨论、2003年年末纪念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发表60周年的学术会议,深化了对于新闻、宣传内涵差异的理解。有的文章认为,新闻与宣传的不同点在于: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宣传要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操纵,新闻重沟通;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 对新闻和新闻传播业的认识,近年也从不同角度得到较多的论证。一般地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然而,有的文章指出,新闻只是为社会上某些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提供了传播渠道。作为叙事的新闻,它的本质是透过“知晓”以获取知识,而历史属于理解性的知识范畴。“新闻→历史”的简单转换关系忽略了不同学科主体的差异。 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有一些,不算多。有几本标题为“新闻理论”的书,基本是用政治套话编织的,学术价值有限。杨保军的《新闻事实论》(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对新闻事实的探讨较有深度。 2,新闻真实问题研究 近年最为集中的新闻理论话题是新闻的真实性,文章很多,但没有出版专著。这个老话题重新成为研究对象,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利益驱动下的假新闻泛滥。 有的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假新闻的泛滥,即社会假冒伪劣成风的环境、存在假新闻流通的市场、假新闻制造者适应了受众的某些接受心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欠缺。基于过去一些假新闻被告上法庭的“教训”,现在的假新闻往往无特定指向,它不以侵害当事人为目的,以假人物、真的大地点和假的小地点(通常乡以下的小地点是假的)为掩护,编造煽情、轰动的内容(有的格调还很高)以骗取利益。 有的文章认为,普通受众对这类假新闻在一定条件下应当拥有诉权,因为受众购买报刊这一交易行为构成了一种买卖合同,对其质量的主要要求便是真实性。普通受众对媒体内容真实性问题起诉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如果媒体造假,非报道指涉对象可以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