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社会政策的评估

第五章 社会政策的评估

第五章 社会政策的评估
第五章 社会政策的评估

第五章

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

第一节

社会政策实施的含义和意义

一、社会政策实施的含义

?所谓社会政策实施,是将一项社会政策行动的方案付诸具体行动的过程。

社会政策实施的含义

?狭义的实施专指某项政策与法规、方案、决议、意见等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不包括一些准备和善后工作,也不包括对实施的监督与反馈。

?广义的实施则是指实施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指令,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

二、影响社会政策实施的要素

?1、社会政策目标和方案

?2、社会政策实施者

?3、社会政策的实施手段或条件

?4、社会政策对象

?5、外部环境

三、社会政策实施的意义

?1、社会政策的实施是实现社会政策目的的惟一途径。

?2、社会政策的实施决定着社会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

?3、社会政策的实施是检验政策法规是否正确的现实根据。

?4、社会政策的实施是使社会政策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

?5、社会政策的实施对于社会政策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6、社会政策的实施活动及其后果是新的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四.社会政策实施过程

(一)、组织工作:

?1.组织:它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形成的群体或集合。组织作为一个具有活力、能动的有机整体,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可分为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两种。有形要素主要有人员、职位、关系、生存条件,无形要素主要是共同的目标、协作意愿,信息沟通。?2、组织工作: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而把分散的组织要素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以一定的秩序和相互关系联结起来,也就是要设计一种组织结构并使之运转的过程。

3、组织工作的内容

?(1)依据组织目标设计和建立一套组织机构和职位系统。

?(2)确定权责关系,从而把组织上下左右联系起来。

?(3)以组织关系为架构,通过与其他管理职能相结合,使组织成为高效运转的有机整体。

?(4)根据组织环境条件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组织结构。(二)制定社会政策方案的实施细则

1、制定实施细则的方式

(1)对社会政策条文的解释

(2)制定行政计划(5W1H)

2、社会政策实施细则的一般内容

?1、受益者资格及其认定方式

?2、对受益标准的具体规定

?3、对受益者及相关机构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

?4、其他配套政策及措施的设计和运行

(三)财政安排

社会福利经费的来源主要有:

?政府负担的部分――来自税收;

?保险费――由国家、单位及在职员工共同按比例缴纳的社会保险收入;

?受益者负担的部分――在医疗健康等有关社会服务方面对受益者收取适当的服务费用的收入;

?其他收入――通过社会民间慈善捐款而取得的收入

(四)、政策宣传

?就是通过各种有影响力的渠道和方式,向政策法规实施者、受动者和社会各个方面,传播政策法规的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和效益性等方面的信息,以获得他们对政策法规的理解、支持和接受,并形成有利于政策法规实施的社会舆论环境。

1、可以让广大社会成员了解社会政策的目标、原则和社会意义,从而在政

治上自觉地支持政策的行动。

2、可以使社会成员明确并主动承担自己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应负的责任(如投

保、纳税等)。

3、可以使人们知道自己是否具备申请福利帮助的条件,从而使符合条件的人

能够申请福利帮助,不符合条件的人能够主动约束自己。

4、可以使政策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政策行动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使整个

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透明度增大,从而减少机构和官员行动的任意性和不合理行为,有利于提高行动的效益和效率。

(五)资金分配和服务传递

第二节

社会政策行动的管理

?管理就是为了某种目标,应用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去合理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以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好或最大

的产出目标。

法约尔的十四项管理原则

?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人员报酬;8等级制度;9、集中;10、秩序;

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队精神。

一、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定义、目标和原则

1、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定义

?就是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队伍来保证社会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达到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或者就是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应用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去合理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以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好或最大的产出目标的过程。)

2、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目标(双重)

?目标之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而使社会政策行动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目标之二:要通过管理提高社会政策行动本身的效率,使公共资金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3、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原则:

?社会效益原则和经济效率原则并重

二、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对象

?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内部对象

?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外部对象

三、社会服务的管理体制

?1、政府管理体制:社会福利项目直接由政府机构管理。?2、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合作管理体制

?3、单位管理体制与社区管理体制

?4、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体制

四、社会政策行动管理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沟通和控制

?1、计划

?2、组织

?3、指挥:(社会政策实施中的指挥,是指社会工作和管理的领导部门或领导者把第一阶段组织和计划中已经确定的目标、实施方案、组织机构以及责权利的划分等,通过命令、引导、沟通、监督的过程,切实落实到实施实践中去,把整个实施活动从静态推向动态,使实施系统运行起来,从而实现既定的目标。)

?4、沟通(是指在行政体系中,机构内的成员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或者机构与有关方面之间所作的信息上的传递交流与联系。)

?5、协调(是指社会工作行政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特定社会行政目标而引导社会工作机构、部门、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

?6、控制(是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确保实现既定目标而对社会政策实施进行的检查、监督、纠偏等管理活动。)

五、社会福利运行中的漏洞问题及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基本要求

1、社会福利运行中的漏洞问题

?福利漏洞,是指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社会福利资金流失和浪费。

福利漏洞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福利机构方面的漏洞,即因内部管理不善而导致公共资金运行效率的降低。

?二是表现在服务对象方面的漏洞:受益者的不当受益(即将不合格者纳入到受益者名单中)、超标受益(实际受益水平超出了法定的或合理的标准)、重复受益(受益者在不同的项目中重复受益)以及受益转移(社会福利资金和服务通过合格的受益者流向了其他不合格的受益者。)

2、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基本要求

(1)通过优化运行机制改善管理:资金传递模式和服务传递模式(2)通过组+织机构的合理化改善管理

(3)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改善管理(管理信息系统:MIS)

(4)通过合理的规章制度建设改善管理

(5)通过优化管理人员素质而改善管理

(6)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而改善管理。(权责结合)

第三节

社会政策评估

一、社会政策评估的含义和意义

?(一)含义:社会政策评估是指根据特定的标准,对社会政策进行衡量、检查评价和估计,以判断其优劣的活动。

四种观点:

?1、认为社会政策评估主要是对社会政策制定方案的评估。

?2、认为评估的着眼点应该是社会政策效果,评估就是对社会政策的效果进行研究。

?3、评估就是发现误差,修正误差。

?4、认为社会政策评估是对社会政策全过程的评估,既包括对社会政策制定方案的评估,还强调对社会政策执行以及结果的评估。

(二)社会政策评估的意义

?1、有效的评估,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要保证。

?2、有效的评估,是检验社会政策的效果、效益、效率的基本途径。

?3、有效的评估,是决定社会政策修正、调整、继续或中止的重要依据。

? 4、有效的评估,是实现政策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

二、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要素

1、社会政策评估主体

?(1)领导评估

?(2)社会政策政策执行机构评估

?(3)专家评估

?(4)群众评估

?由领导人亲自主持评估工作,一方面可以缩短评估结果到政策制度和调整过程之间的时间,同时也可以使基层官员和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更加重视社会政策行动。但是最大的缺点在于领导人往往因为工作太忙,或受专业知识的限制而无法对社会政策过程及其效果做出细致的分析,而且领导人还可能因个人的偏好而出现偏差。

?社会政策政策执行机构评估:由于他们都处于政策法规系统内部,往往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于整个政策过程比较熟悉,有利于评估活动的展开。

?同样是因为他们处于政策法规系统内部,所以实际上是自己对自己做评价。一方面由于人都有被肯定被赞美的本性,这就容易美化自己,夸大成绩,掩盖失误。一方面还由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以客观地评价自己。另一方面,评估往往代表着某

一机构的利益,这也使评估容易走向片面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难以做到科学、公正、客观。

?专家评估,即由社会政策领域的专家来对该领域行动的质量和效率、效果等进行调研、分析和评估。其优点是能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门的调研及分析方法,并且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里专门投入到评估工作中,因此能够做出较细致的评估工作。同时,又较客观一些。

但是也有缺点。一方面它往往受价值观念和主观偏好的影响;有时会受到利益群体的影响;专家往往不参与政策行动本身,因此可能缺乏对政策行动过程及后果的直接感受,并因而导致难以理解。

?群众评估。普通的群众以评估者的身份,参与到对社会政策行动的评估过程中。在群众评估中,最常用的是服务对象评估法。其优点是他们对社会服务机构有比较直接的了解,具备最直接的经验。同时,在评估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更好地避免个人价值和偏好的影响及利益集团的左右。但需要非常复杂的组织安排,导致评估成本的提高,另外评估多具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思考。

?2、社会政策评估对象(被评估的社会政策行动)

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策方案本身,

二是政策实施的行动。

?3、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

一般包括:政策方案是否合理;

政策实施行动是否得力以及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三、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

?评估标准指,指社会政策评估者在政策法规评估过程中据以对政策法规方案进行优劣判断的准则。

1、效果标准:

?效果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某种行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产生的结果。它强调这种结果符合目的性的程度,凡是符合组织目的的结果就是好的,反之是不好的。

?这个标准关注政策的的实际效果是否与理想目标相符合,在多大程度上相符,还有什么距离和偏差。

2.效率标准:

?确定政策法规效率标准的目的,是要衡量一项政策法规要达到某种水平的产出所需要的资源投入量,或是一定量的政策法规投入所能达到的最大价值,它表现为政策效应与投入量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政策法规效率标准,通常以单位成本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或单位效应所需要的最小成本为评估的基本形式。

?效率标准所关注的核心内容是一项政策法规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有效的产出,而不是关心如何有效地执行政策法规,完成政策法规目标。

3.效应标准:

?把一项社会政策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从与之相关的其他要素的相互联系中,对它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以它所产生的所有实际影响作为评价的尺度,来判断政策法规的优与劣。

?政策法规所能产生的实际影响可能与预期的影响大为不同。且效应并不一定仅具有积极积极影响。因此,若要以政策效应为标准来评价政策法规,就必须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效应。

?政策效应可以有以下类别:

(1)从政策法规产生的影响与对象或者说客体的关系来讲,可以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直接效应:即政策法规实施对社会系统与之相关的其他要素产生的直接影响,或者说对客体,包括目标群体和所有解决的政策法规问题所产生的作用。

?间接效应:是指社会政策实施对并非直接作用对象的环境、团体、个人产生了作用,或者出现了超乎政策法规制定者目标或期望的结果。

(2)从对社会系统产生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来分可以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

?正效应是指社会政策对社会系统产生的积极影响,

?负效应则是指社会政策对社会系统产生的消极影响。

?应用效应标准进行评估时,一项社会政策只有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时才是可取的。

(3)从对社会系统产生影响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来分可以分为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

?短期效应是指社会政策对整个社会系统在近期内产生的影响。

?长期效应是指从长远来看,社会政策对整个社会系统产生的影响。

?在对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进行评估时,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形: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是有利的;从近期看不利,但长期有利;从近期看有利,但长期不利;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是不利的。

(4)从对社会系统产生的影响是显性还是潜在的,可以分为显性效应和隐性效应。

?显性效应就是明显地对眼前的状况发生作用,产生影响。

?隐性效应是那些虽然发生了但在一定时期内却不容易被观察到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情的发展,隐性效应往往也会显现出来。隐性效应还包括这样一种含义,即有些社会政策可能具有的有形效应是微不足道的,其最初的用意也不过是让有的人得到某种印象,以为他们要求的问题已经解决或者正在解决之中,从而减轻对政策法规的压力,或者也可能因此而激发起某种精神。

4、效益标准:

?表现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某一特定系统实际产生的有益效果,人们习惯将效益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政策的效益标准,就是看政策实际产生了哪些有益的效果,以有益效果的多少来判断政策的优与劣。

四、社会政策的评估方法

1、定性分析

主要通过深入解剖少数个案(个人、社区或组织)而

获得对整个社会政策行动及其收效的深入了解。

定性分析收集资料的方式主要对个案的深入访谈、小组访谈、典型单位文献资料分析等方式。

2、定量分析

?是指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从而获得对社会政策行动及其收效的数量分析结论。

?这类方法主要采用一组客观的指标来分析社会政策行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通过对社会政策实施前后的情况进行定量比较,以及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来分析实施的效果。

五、社会政策的评估程序

(一)准备阶段:周密的组织准备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评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和卓有成效的前提条件。

?1.确立评估对象

?2.制定评估方案(阐述评估对象;明确评估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确定评估标准,决定评估类型并选择评估的具体方法;提出评估的基本设想;

根据评估目的,确定评估的内容、范围,制定出评估方案)。

? 3.评估者和评估机构的选定

(二)实施阶段:(实施评估就是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执行、影响、效益等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运用相应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做出评估结论。)

?1、获取资料

?2、综合分析

?3、做出结论

(三)总结阶段:撰写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的内容要对政策法规效果进行客观陈述,对政策法规进行价值判断,在对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策法规建议;另外,还要对评估过程、方法、评估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加以说明,对评估工作的优缺点进行总结。

第四节

社会政策的变动

一.含义

?社会政策的变动是指社会政策的制定者依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社会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它实质上是制定过程的延续。

二、导致变动的基本原因

?1、政策本身的原因

?2、政府方面的原因

?3、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案例:火车撞人赔偿标准太低

2007年1月7日下午,年仅8岁的男童冰冰在景德镇市昌河生活小区命丧火车

铁轮。冰冰死后,赔偿数额问题成了父母和铁路部门争执的焦点。他的父母认为,参照交通法规,景德镇铁路运输管理处至少应该赔偿20万元人民币,而铁路运输管理处出示了一份1979年的国务院文件,表示“救济费”最多是150元,同时出于“人道主义”,可以给予1万元的生活救助费。

争执不断:家属索20万铁路只赔3万

从事故发生至今,为赔偿问题,冰冰家属和景德镇地方铁路管理处进行了多次艰难谈判,在谈判中又多次发生了冲突。家属认为,火车司机当时没有鸣笛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按照道路交通等有关规定,除了追究火车司机的失职责任外,要求地方铁路管理处至少赔偿20万元。

铁路管理处拒绝了这一要求,他们依据一份国务院在1979年颁发的第178号《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文件,这份文件规定,铁路部门可以对死者家属救济150元人民币,考虑到实际情况,他们目前为死者支付了3000元安葬费,同时根据往年发生的伤亡事故处理惯例,他们答应另外给死者家属支付1万元的生活救助费。

三、变动的类型

?1、从变动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合并型变动和分解型变动。?2、从变动的幅度来分,可以分为激进型变动和渐进型变动。?3、从变动对原有政策造成的结果来分,可以分为废止型变动和延续型变动。

?4、从变动的内容是扩大了还是缩减了,可以分为增扩型变动和缩减型变动

四、变动的意义

?1、可以纠正社会政策的偏差和失误,促进政策法规优化,不断提高政策法规水平。

?2、有利于提高政策法规绩效。

?3、有利于保持社会政策的稳定,并有效地避免政策法规僵化。

? 4、有利于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政策实施?影响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2、制定社会政策行动的实施细则有何意义?它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社会政策实施包括哪些环节?

?4、社会政策宣传有何重要意义?

思考题

?5、结合我国情况分析社会政策管理的组织体系。

?6、什么是福利漏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7、什么是社会政策评估?评估的标准通常都有哪些?

?8、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都有些哪些?变动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公共政策》编写组:《公共政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

?3、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版。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给社会政策下定义有直接界定、(间接界定)与(理论界定)等3种基本方式; 2、社会政策的范围包括(价值)、(对象)、内容、过程等方面; 3、《伊丽莎白济贫法》于(1601)年在(英)国实施; 4、社会政策的主体包括(弱势群体)与(政府服务机构); 5、环境分析包括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场景与背景等维度。 6、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人性假设、(调查研究)与(政策分析)等3种基本方式; 7、教育有主体性、学习性、社会性、(传承性)与(生产性)等特征; 8、福利国家一词最早见于(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 9、社会政策包括(公平)与效率、(人权)与主权等价值维度; 10、当代世界的特征包括经济(市场化)与生活(网络化)、管理全球化及发展不平衡等。 11、全球性社会政策面临权力的边界模糊化、资源的(配置不平等)与问题的(普世化压力)。 12、马克思认为人性包括生存、(发展)与(享乐)等需要。 13、马斯洛认为人性依次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五种需要。 14、社会保障的基本方式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15、医疗卫生政策包括医生与(患者)的矛盾、经验与(科学)的矛盾。 16、医疗卫生政策包括精英与(民主)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 17、教育在历史上呈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自主)与开放的结合; 18、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包括(公共)与私人的统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 19、社会政策分析应突破传统政府、市场二元论,走向政府与(市场)、(社会)三元互动视角。 20、社会政策在理论基础上包括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与(政治学)理论。 二、判断题(20分) 1、社会政策是政府介入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对); 2、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社会政策是从近代开始的(对); 3、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必要条件(对); 4、社会政策就无条件追求自由(错); 5、社会政策的分析应在事实基础上先判断其价值(对)。 6、社会政策是政府处理社会福利的文件(错); 7、古代社会政策不是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对); 8、社会政策以人的生活的社会性为条件(错); 9、社会政策在价值上应将自由与合作统一起来(对); 10、社会政策的分析从寻找原因开始(错)。 11、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是建设福利国家(错)。 12、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不是建设福利国家(对)。 13、政府始终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错)。 14、政府应有条件的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对)。 15、应试教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教育挑战(对)。 16、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对)。 17、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看病难(错)。 18、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尖锐矛盾之一(对)。

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评估主体单一,缺乏独立性的政策评估组织。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以官方为主,缺乏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参与,使得大多数政府在公共政策评估实践过程中,只是根据总体安排或以部门为单位,或以系统为一体,通过自下而上的总结报告等形式对本部门或本系统工作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由行政机关对公共政策作出评估和评价,致使在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只重视自身评价,忽视作为政府行为相对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评价,导致进行意愿表达以及利益诉求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单一化。 (二)缺少正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目前从事官方评估工作的人士绝大部分都非“内行人”,因此,他们在进行政策评估时不可避免地倾向于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规范分析。这样的政策评估与我国现实政治生活和传统政治文化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和道德建设的纯洁性密不 可分[3]。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观念较之过去有所淡化,道德是非标准也会发生一定转变,更为突出的是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 从而必然引起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和评价方法的改变。 二完善政策评估的几个措施构想。 (一)建立多元评估主体。 针对目前评估主体单一化的现状,公共政策评估可以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目前官方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实行政府、党的组织、权力机关(人大)、专业评估组织(包括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特别是“受到影响的相关利益群体代表”参与等多元评估主体的结合,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其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和公众代表参与以及专业评估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和公众作为政府行为相对人,他们参与公共政策评估,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更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结论的公信力。专业评估组织(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聚集了大批专门从事公共政策分析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人士,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专业评估组织成员作为“非官方人士”,

社会政策评估视角下社区矫正制度成效分析

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执法模式,其理念始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的行刑社会化思想。如今,社区矫正制度已成为代表当今世界范围内行刑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在中国,于2003年开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已开展的社区矫正工作,覆盖全国91%的市(州)、72%的县(区)和65%的乡镇(街道)。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通过,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2012年3月1日,《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正式施行。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及功能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亦称“社区矫治”,简单而言,就是一种避免让犯罪分子与社会相隔离,利用社区的资源帮助犯罪分子改造的方法的总称。具体而言,是指把不需要监禁的且社会危险性小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对其实施行刑监督、教育改造和帮助救济,从而提高改造质量,促进社会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非监禁性的刑事执行活动。 (二)社区矫正的功能 目前,社区矫正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并且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原因是基于社区矫正所具有的功能。 1.惩罚功能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手段之一,当然要具备惩罚功能。服刑人员在社区中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在社区力量的监督下,必须接受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和管束,若违反了行为规则和限制,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甚至可能会被重新送往监狱或其他监禁机构。 2.修复功能 社区矫正通过开放式的矫正措施,修复犯罪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促使其顺利回归正常生活,最大限度的降低再犯罪率。同时,通过对服刑人员的惩戒,对被害人的心理产生一种内在的补偿与抚慰,实现惩恶扬善的道德要求。 3.康复功能 社区矫正机关及相关工作人员,通过专业的矫正活动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对处于严重心理危机状态的服刑人员进行及时的危机干预,使他们的行为恶习、不正当的心理状态得以修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身心康复的效果。 二、社区矫正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

四、政策评估 3.1、政策评估的内涵 3.2、政策评估的类型 3.3、政策评估的功能 3.4、政策评估的困难 3.5、中国政府政策评估的现状 3.6、政策评估的方法 3.7、发展我国政策评估的建议 一、政策评估的内涵 学术界的四种不同观点: 1、政策评估主要是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2、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 3、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评估某一现行政策在达成目的上的效果。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注:政策评估是了解公共政策所产生的效果的过程 ——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4、政策评估就是发现并修正政策的误差 —— 朱志宏《公共政策》 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可能的产出或已经产生的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 注: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引发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2、公共政策的类型 1、从评估机构的活动形式上分: 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2、从评估机构的权力、地位角度 分: 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3、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分: 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3、政策评估的功能

1.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方式 2.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主要依据。 3.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 4.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4、政策评估的困难 1、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2、政策的重叠和政策资源的混合 3、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5、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 具体表现为:①阻止评估  ②将评估引入歧途  ③支配评估过程  ④抵制评估结果 政府抵制评估结果的理由: 1、政策影响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在目前就妄下断言。 2、政策影响是广泛而普遍的,任何单一的标准都不足以判断政策目标是否真正实现 3、政策影响又是非常精细的,用简单的表格和统计数据根本无法认定它的结果:如反腐数字是否能说明腐败势头得到有效抑制? 4、政策效果之所以不明显,主要是因为投入的政策资源不够; 5、政策的积极影响未被真正发现,是因为评估方法采用不当所致,绝非政策本身有问题。 政府为什么常常不欢迎政策评估? ①由于不同群体对政策的要求与预期不一,政府常常追求不一致的目标,以满足不同群体的要求。 评估政策将使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不一致的真相暴露,从而引发大量的政治冲突。所以政府为避免冲突而宁愿不进行会招致麻烦的评估研究。 ②政府许多计划和政策只具有象征价值,旨在使目标群体感到政府在关注他们而并不能改变目标群体的实际境况。 政策评估常常“泄露”政府的意图并使政策计划的象征性价值都下降。 ③政府常常倾向于“证明”他们的计划是具有积极影响的。当局往往把对政策影响进行评估,看成对政策的限制和破坏,或者是对自己执政政能力的质疑。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公共利益;社会政策研究的关注点是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方面追求的目标不同: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社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社会公平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公共政策主要是实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主要是价值关联方向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20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此后,社会政策的研究重心转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受到重视。率先对福利国家体制进行反思的是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对福利国家理论大肆抨击,指责福利国家福利开支巨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了西方经济的衰退;政府过多包揽福利事业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剥夺了人们选择福利的权力;同时,政府部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在经济效率方面也受到质疑,而且可能造成了社会公德的沦丧。左派方面,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下层阶级,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大家庭仍陷于贫困之中。右派方面,福利国家体制想向所有人提供普遍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而应该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地对准穷人。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女权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证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许多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类型:第一,标准的需要;第二,感觉的需要;第三,表达的需要;第四,相对的需要意义:布来萧的这个分类是指出界定需要时所包含的因素,区分出需要的类型。比如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不一定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需要也不一定是个人真正感觉到的需要,专家或专业人员对他人需要的认定也可能与当事人自己感觉到的需要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与相对的需要之间有时也难以区分。所有的需要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主观的性质,即使是标准的需要,所建立的标准也是人为的,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因而也是社会的、文化的。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对社会需要的认识不同,会导致政策选择上巨大差异。当把个人的某些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满足个人的需要就是社会政策追求的最终目的,当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分离,社会政策满足个人的需要就变成了手段,而满足社会需要才是其最终目的,很显然,只要目的实现了,手段运用的充分与否就无关紧要了。社会政策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成了制约社会政策行动的关键因素。社会唯实论:社会作为整体有其自身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并不完全一样,也不等于个人需要的总和。如多亚尔和高夫看来,保证社会成员最低水平的生存和基础、养育和教育后代、学习必要的生产和服务的知识和技能等是社会文化要持续和发展所必须实现的,于是它们也就成了社会的需要。

(方案)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doc

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 第1章 习题: 1、政策概念的定义。 参考答案: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它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讨论题: 1.当代各国社会政策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2.简述我国社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第2章 习题: 1、简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在社会政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该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它国家所效仿。虽然该法在后来的执法过程中经过这样或那样的修订,但其基本原则和内容变化并不大,甚至1834年的《新济贫法》也仍然沿袭该法的基本原则。 2.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20世纪初期,欧洲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更加信任政府,希望政府在福利事务上做更多的事;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也对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讨论题: 1.德国社会保险法的社会控制性质包含哪些内容? 2.简述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3.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 第3章 习题: 1、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 参考答案: 理论研究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 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2、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参考答案: 描述性分析; 过程分析; 评估;

规范性分析; 价值或目的取向。 讨论题: 1.社会政策科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社会政策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3.社会政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 第4章 习题: 1、什么是社会需要? 参考答案:也可以表述为社会的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2、社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讨论题: 1.社会需要和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2.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有限性? 第5章 习题: 1、社会政策的主体行动者可以分为哪些层次?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社会政策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包含了政府为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各种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是在特定目标指引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选择和分配。 2、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一般来说,社会政策具有三方面含义,包括社会性价值、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行动。福利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和过程。狭义上认为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问题:是一种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集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变异性、复合型和周期性等特征。 5、民间组织: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性组织的总称。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它们以其民间和非营利两个方面的特点而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区分开来,并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6、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是介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它具有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非营利性。其次,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最后是其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性特点。 7、普惠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二、简答题 1.简述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即所谓“退休基金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政府通过这一制度有效地调控消费基金,解决职工购买住房和退休后的养老问题。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实行会员制,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无论是雇员,都必须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交强制性的公积金,并按月存入雇员户下。公积金制度在新加坡实行40多年来,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5点:(1)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保障。(2)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局将归集的公积金购买国债,因此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

社会政策知识点

社会政策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3、社会问题:可以被认为是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4、社会歧视:是指社会中的某些个人和群体因性别,种族,出生地域以及其他一些先天或后天的因素而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5、社会政策评估:是指政策实施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社会政策的权威机构通过组织专门的调研及资料分析工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实施过程及其已产生的效果作出科学判断的过程。 6、行动标准:是指在社会政策评估中评判一项社会政策行动进展情况的标准即已投入的资金和已采取的行动是否达到了预先的计划 7、收效标准:是评判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收效的大小及质量的标准,即已采取的行动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收效,是否达到了该项社会政策预期的目标。 8、效率标准:是指对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评判,也即对其投入产出率高低的评判。 9、事实标准:对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收效中各种事实的评判与分析。 10、价值标准:对社会政策行动及其收效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标准。 11、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向老弱病残和生活不幸人士等弱势群体无偿提供款物救济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一般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助以及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救助。 12、个人需要:个人的社会需要是个人或人群生活中的实际条件未能达到该社会认为应该达到的标准,因而引发各种问题。 二、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2)权威性3)价值性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欧洲工业化对社会政策实践的背景:1)生活风险增加2)失去土地保障3)社区和家庭的保障和服务功能降低 3、欧洲工业化对社会政策实践的作用:积极作用:增加社会财富;消极作用:1)大量的劳动者生活质量降低;2)生活风险增大;3)导致贫困等社会问题严重 4、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的三个长处和两个不足 长处:1)蒂特马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可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验证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坏处:1)单一的价值取向

社会政策概论三合一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5、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3、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者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4、社会政策主体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直接作用或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直接执行政策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间接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或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拥有合法的权利直接参与而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起作用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5、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在社会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 6、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它可以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也可以是权利、地位、威信、名誉等非物质资源。 7、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者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8、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诺斯基和美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以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会介入运作,并且只是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9、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性的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到人。 三、简答 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准市场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何? ①准市场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②基本内容: a、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b、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c、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d、增加福利使者的付费,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e、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 5、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主要方式? 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①社会政策的修订②社会政策的改革③社会政策的终止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第五章 社会政策的评估

第五章 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 第一节 社会政策实施的含义和意义 一、社会政策实施的含义 ?所谓社会政策实施,是将一项社会政策行动的方案付诸具体行动的过程。 社会政策实施的含义 ?狭义的实施专指某项政策与法规、方案、决议、意见等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不包括一些准备和善后工作,也不包括对实施的监督与反馈。 ?广义的实施则是指实施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指令,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 二、影响社会政策实施的要素 ?1、社会政策目标和方案 ?2、社会政策实施者 ?3、社会政策的实施手段或条件 ?4、社会政策对象

?5、外部环境 三、社会政策实施的意义 ?1、社会政策的实施是实现社会政策目的的惟一途径。 ?2、社会政策的实施决定着社会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 ?3、社会政策的实施是检验政策法规是否正确的现实根据。 ?4、社会政策的实施是使社会政策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 ?5、社会政策的实施对于社会政策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6、社会政策的实施活动及其后果是新的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四.社会政策实施过程 (一)、组织工作: ?1.组织:它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形成的群体或集合。组织作为一个具有活力、能动的有机整体,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可分为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两种。有形要素主要有人员、职位、关系、生存条件,无形要素主要是共同的目标、协作意愿,信息沟通。?2、组织工作: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而把分散的组织要素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以一定的秩序和相互关系联结起来,也就是要设计一种组织结构并使之运转的过程。 3、组织工作的内容 ?(1)依据组织目标设计和建立一套组织机构和职位系统。 ?(2)确定权责关系,从而把组织上下左右联系起来。 ?(3)以组织关系为架构,通过与其他管理职能相结合,使组织成为高效运转的有机整体。 ?(4)根据组织环境条件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组织结构。(二)制定社会政策方案的实施细则 1、制定实施细则的方式 (1)对社会政策条文的解释 (2)制定行政计划(5W1H) 2、社会政策实施细则的一般内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答案完整版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1.工业社会的社会政策主要是在(B )时期形成的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中期; D.18世纪 2.对政策文本中的歧义性语言、非大众化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模糊性语言作出具体的解释是(A )。 A.语义解释 B.操作化解释 C.狭义解释 D.扩解释 3.普斯基认为,影响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C ) A.政策之间的不协调性 B.行政系统之间的复杂性 C.基层官僚的生存策略 D.政治家之间的利益分肥 4.一些政策方案可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必须对各个备选方案的风险强弱程度、防措施的准备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从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政策方案,这是(D )。 A.价值标准 B.成本-效益标准 C.可行性标准 D.风险标准 5.储蓄保险型保健计划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D )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新加坡 6.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特殊群体(A )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社会需求 B.个人生活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7.下列关于社会救助的观点不正确的是(A )。 A.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普遍性的 B.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C.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统一的财政拨款 D.社会救助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8.1.90年代,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D)的教育经费体制。 A.以教育税费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补充 B.以非义务阶段学杂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辅 C.以教育税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补充 D.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教育税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等为补充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C )。 A.计划配置就业 B.全员就业 C.市场主导、政府支持 D.就业终身制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畴 1.政策 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定义的三层含义: 第一,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第二,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第三,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2)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3)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4)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容 2.制度 定义:“制度”(或“社会制度”)主要指一种规体系,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结构(组织或群体等)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辨析: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为达其目标而制定和实施各种规则和方案而采取的行动。 制度与政策不同之处(理解): 一,从基本视角上看,制度主要是指一套既定的规则、结构和行为规,而政策则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一个领域中的行动体系;(制度概念是从静态的视角,而政策概念则主要是从动态视角去反映一个领域的状况) 二,就规的要素而言,尽管政策和制度都包含了规的要素,但制度概念所反映的规要素主要是一种客观的、既定的规体系。而政策概念中的规要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制定和实施规的行动; 三,从产生的方式上看,制度即可以是自上而下规定的,也可以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自然形成的;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的。或者说,制度可以是自发和自然形成的,但政策却是人为的。 3.公共政策 定义: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核心特征:公共性 公共政策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4.社会政策 定义(了解):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公平等价值目标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满足民众基本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等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社会政策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根本特征:福利性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 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 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 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 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 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 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 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__ 1) 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 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 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一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 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 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 的制度。 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 和过程。 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 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9度和措施, 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 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 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 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 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 增能,Empowerment 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 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 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 —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_ 米取的 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 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 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 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 务。 14. 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 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 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 ,..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 …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 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15. 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对象: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