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床学资料

矿床学资料

斑岩型矿床

过去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

主要特点

矿床规模大;

埋藏浅,易于开采;

矿床常呈带状分布;

矿石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

矿石成分简单,易选;

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如Cu、Mo、W、

Sn、Zn、Pb、Au、Ag、Se、Te、Re等。

①在时间、空间、成因上矿床均于斑状

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

(斑岩)有关。

②矿床受区域断裂-构造带控制,常成带状分布。③矿体围岩的岩性对成矿有一定的影响。

④围岩蚀变很发育,常具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现象

斑岩铜矿床的成因认识

1.成矿温度(从高温到低温的过程)

斑岩蚀变的开始温度为:600-700℃;

金属硫化物的形成温度:350-250℃→更低。

矿床形成的深度(中深~浅成)

斑岩与火山岩有成因联系;

矿化系统实际上跨在火山环境与侵入环境之间的分界线上下,顶部为成层火山岩,底部为侵入岩株。

成矿物质来源(Cu、Mo等)

深部+浅部。

斑岩型铜矿床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

富含金属组分和封存了海水的洋底沉积物随洋壳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边缘之下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富含成矿物质和挥发组分的钙碱性岩浆。

当此种岩浆侵位于俯冲带上方大陆边缘地壳浅部时快速冷凝结晶而形成斑状中酸性次火山岩体。随后,深部岩浆房中析出的含矿流体迅速上升至次火山岩体的上部,并因减压沸腾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或发生隐爆形成角砾岩筒。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岩浆和气液流体的上升可引发地下水的对流循环,使围岩中的矿质及硫活化和参与成矿。

矽卡岩成矿作用

接触渗滤交代作用:由气水溶液沿着被交代岩石的裂隙系统渗滤而引起的交代作用。

接触扩散交代作用:通常发生在矿脉两旁的围岩中或者两种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岩石接触带中。

成矿过程

矽卡岩期:形成的主要矿物是以岛状和链状的无水硅酸盐为主,一般称为干矽卡岩阶段。

①早期矽卡岩阶段

②晚期矽卡岩阶段

③氧化物阶段

石英硫化物期:SiO2独立地形成大量的石英,并有典型的热液矿物出现(绿泥石、方解石等)。大量金属硫化物形成。

④早期硫化物阶段 ⑤晚期硫化物阶段 矿床成因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物质的来源随着成矿阶段的发展是有变化的。

早期来自彼此接触的两类岩石,主要形成硅酸盐类矿物。 晚期则有热液带来的不同来源的物质加入。

岩浆岩、矽卡岩、矿体三者是同一岩浆-围岩系统演化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产物。 成矿介质性质

早期高温条件下,表现为超临界流体的交代作用。

晚期温度较低的条件下,则以水为主的热液作用较为明显。

矽卡岩型铜矿床

地质构造背景

构造位置

主要分布于不同地质时期的大陆边缘弧、大陆边缘

与隆起相邻的坳陷带、断陷盆地,也见于岛弧,受隆坳构造和深大断裂控制。

成矿环境

矿床形成于中、浅成侵入

体与碳酸盐岩、钙质火山

岩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

接触带及其附近。与成矿

有关的岩体主要是钙碱性石英闪长岩及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也见于闪长岩及花岗岩,一般碱质偏高(多富K2O ),规模多属中、小型。成矿深度一般在1-4.5km ,矽卡岩化及矿化的温度一般在500-200ºC ,铜的主要矿化温度在400-200ºC 。 成矿时代

应与区域板块俯冲引起的大陆边缘弧或岛弧发育及大陆边缘活化时代相一致,我国东部的矿床多为侏罗至白垩纪。 共生矿床

矽卡岩型铁矿、矽卡岩型钼矿、矽卡岩型锡矿、矽卡岩型铅锌矿、斑岩型铜(钼)矿床、硅灰石矿床等。 矿床特征 矿体特征

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凸镜状、囊状、不规则状产于接触带的矽卡岩中,主要受接触带、断裂及层间破碎带、俘虏体等构造控制,与围岩多呈渐变关系。 矿石矿物组合

矿石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斑铜矿、磁黄铁矿为主,因矿床而异可见辉钼矿、锡石、闪锌矿、方铅矿等。脉石矿物为矽卡岩矿物组合,因矿床和矽卡岩类型而不同。 矿石结构构造

多见交代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以浸染状、斑杂状、致密块状构造为主,次为条带状、角砾状等构造。

+

深度(k m )

矽卡岩型铜矿床模式图(据翟裕生(1995)原图稍加修改)

1.矽卡岩型矿体;

2.可能伴生的斑岩型矿床;

3.可能伴生的爆破

角砾岩型矿体;4.脉型矿体;5.可能伴生的层控(沉积-改造)

型矿体;6.砂岩及粉砂岩;7.碳酸盐岩;8.泥质岩及页岩;9.石

英闪长岩;10.花岗闪长岩/闪长玢岩

围岩蚀变

矽卡岩化普遍,且常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分带情况因矽卡岩类型而异。由内接触带向外一般为:

钙矽卡岩型:辉石斜长石带→石榴石带→透辉石带→硅灰石带。

镁矽卡岩型:斜长石带→透辉石(石榴石)带、镁橄榄石带。

矿床规模

大小不一,可构成中、大型矿床,一般多为富矿,而且常伴生多种有用金属组分。

矿床成因

主要与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虽不排除部分矿床的铜来自岩体的围岩,它们可能在岩浆侵入和热液的作用下参与成矿,但大多数矿床的成矿物质是岩浆热液带入的。岩体富钾及钾化蚀变作用有利于铜进入热液。

当岩体侵位于中、浅部位的碳酸盐岩等有利围岩时,岩浆期后气液向岩体的顶部及边部集中,在早期高温阶段流体通过双交代或渗滤交代作用形成干矽卡岩;其后因温度降低沿接触带上升的接近临界状态的流体与围岩(包括干矽卡岩)交代形成湿矽卡岩矿物组合及磁铁矿;在更晚的氧化物及石英硫化物阶段热也在矽卡岩及磁铁矿化带中进一步交代形成锡石、辉钼矿及铜、铅、锌的硫化物。

岩浆热液矿床

由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分出的气水溶液所形成的矿床。

岩浆热液矿床的形成条件

矿床与岩浆岩的关系:密切的时间、空间和成因联系

时间上:矿床形成于地质构造演化的某一构造-岩浆期;

空间上:矿床与岩浆岩分布在同一构造单元之中;

成因上:矿床与侵入体之间存在着地球化学的亲缘性(成矿专属性)。

矿床与构造的关系

受侵入体的原生构造、接触带构造和断裂、褶皱等构造的控制。

矿床与围岩的关系

影响充填与交代成矿作用。

卡林型金矿床的矿床成因

成矿流体为地下热卤水,是大气降水下渗、增温和溶解了地层

中的成矿物质形成的。

成矿热卤水上升至不纯碳酸盐岩及含炭细碎屑岩时,通过交代

作用而成矿。

就成矿热液和成矿物质而言可与侵入体无关,但是深部有岩浆

活动则可能有利于成矿流体的热对流循环。

风化矿床的成矿作用

残积及坡积砂矿床

原生矿床或岩石遭受风化作用,其未被分解的重砂矿物或岩石碎屑,残留在原地或沿斜坡堆积而形成的矿床。

残留在原地者为残积砂矿床(Eluvial deposits)。

由于剥蚀作用和重力作用沿山坡移动,并在山坡上堆积者为坡积砂矿床(Colluvial deposits)。矿物特点

具棱角或保留原有矿物的外形;

无分选或分选差,无明显层理。 主要的残积及坡积砂矿床

砂金矿床、砂锡矿床、铌钽砂矿床

沉积矿床

砂矿床

地表的碎屑物质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下,产

生有用物质的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重砂矿物的来源

三大类岩石中的副矿物、原生矿床

重砂矿物的特性

化学性质稳定、物理性质坚固、比重大

搬运介质条件

流水(河流、湖水、海水、波浪)、风、冰川

地貌条件

高山区:剥蚀强,搬运强,分选差,不利于形成砂矿;

平原区:剥蚀弱,水动力弱,被搬运的多为细粒碎屑物,同样不利于砂矿的形成; 低山丘陵的河谷区和海滨湖滨区:对砂矿的形成最为有利

蒸发沉积矿

水盆地中某些溶解度较大的无机盐类,通过蒸发作用产生各种有用盐类矿物的沉淀、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主要是K 、Na 、Mg 、Ca 的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重碳酸盐以及它们的复盐、硼酸盐、硝酸盐等,故又称盐类矿床。

包括固体蒸发盐矿床与液态卤水矿床。 可分为海相与陆相两类矿床;

海相碳酸盐岩系:碳酸盐岩、石膏、硬石膏岩、石盐岩和钾盐岩。

陆相红色碎屑岩系:红色砂泥岩中含盐类沉积,含盐段多为灰色、黑色的粉砂质泥岩和各类盐层互层。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但在后期构造运动影响下可产生复杂的变形; 具明显的沉积韵律,即从碳酸盐、石膏或硬石膏、石盐到钾盐的沉积韵律; 成盐盆地演化大体是由于蒸发强烈,

盆地水体变浅缩小,盐类物质依次沉淀,最后盆地干涸,盐层被风砂掩埋。→→封闭盆地中不同岩相多呈同心环状(牛眼式)分布,半封闭盆地中岩相呈不对称(泪滴式)分布。 蒸发沉积矿床的形成条件 ⑴ 气候条件

成盐时代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每一次地壳运动的末期都有一个干旱时期,从而指示世界上的主要成盐时期是泥盆纪、二叠纪和第三纪。 ⑵ 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

“mother lode” ore in quartz veins placers

formed in

rapids,

waterfalls,

and potholes

buried placer placers formed in point bars A B a a b b 1 2 3

成盐盆地是一个长期构造凹陷地区,可以是海湾或内陆不泄湖泊。其共同点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条件。

干旱地区的潮上带(萨巴哈型含膏岩系),成矿作用为毛细管蒸发过程中的充填交代作用。

⑶岩相和岩性条件

咸化泻湖相的白云岩-石灰岩-泥灰岩系,简称碳酸盐岩相;

海相或内陆盐湖相的红色碎屑岩系;

⑷保存条件

正常沉积的硬石膏层、碳酸盐和泥质物;盐层沉积之后的风成砂覆盖层。

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胶体溶液在有利于胶体粒子(1-100nm)聚沉的条件下,发生胶体聚沉作用所形成的一类沉积矿床。

特点

矿体的赋存位置主要是沉积间断面之上的Array海侵岩系的底部(铝土矿床)、下部(Al、

Fe矿床)、中部(Fe、Mn矿床)和上部(Mn

矿床);

矿床常产于一定地质时代的沉积岩系和火

山沉积岩系内,层位稳定,产状和沉积岩

层一致;

矿体呈层状或凸镜状,沿海湾边缘或湖盆

边缘展布;

矿石成分主要为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硅酸盐等,常具鲕状、豆状和肾状构造,显示胶体结构特征;

矿床规模大,分布普遍。

形成条件

⑴成矿物质来源

陆源物质、火山喷出物、海解物

⑵地质构造条件

地壳的升降运动引起海侵、海退的变化,稳定的海岸线对矿质的平稳持续沉积有利(平衡补偿性沉积作用);

矿床产出的地质构造位置:地台边缘或陆缘海盆地。

⑶气候和地貌条件

热带-温带气候

潮湿和干旱季节分明的亚热带有利于红土风化作用,使Fe、Mn富集在红土风化壳中,为沉积Fe、Mn矿床准备了物质条件;

持续的潮湿气候有利于铝土矿的形成;

植物的大量生长一方面提供扩胶剂,另一方面减少机械碎屑物,减弱沉积过程中的掺和作用。水盆地汇水范围内的成年期地貌发展阶段

准平原地形有利于进行比较彻底的风化作用,使Fe、Mn、Al的氧化物组份残留下来;

水动力小,携带碎屑物质的能力减弱,掺合作用弱。

⑷物理化学条件

影响成矿物质的聚沉,对不同矿物相的形成有控制作用。

海相沉积Mn 矿床的成矿模式 锰源:古陆、海底火山及热液 沉积机理

潮坪浅水氧化环境中通过凝胶作用及藻类吸附和吸收作用沉积富集,形成氧化锰矿。 深部还原水体中的Mn 上升到氧化-还原界面附近和pH 升高时则以含锰碳酸盐的形式沉

积成矿。

沉积期间大陆准平原化、锰质来源丰富和陆原碎屑的掺合、稀释作用弱是成矿的重要条件

硅藻土矿床

生活在海洋和湖泊中的硅藻虫和放射虫等生物,吸收水中的SiO2组成躯体。当死亡后,有机部分腐烂,硅质介壳则保留下来形成硅藻淤泥,再经过成岩作用则形成硅藻土矿床。

环境

广而浅的盆地:光合作用

带可直达水底,即有利于

浮游种及底栖种等不同种属硅藻土的生长繁殖。

高纬度及洋流上升区:海水富含硅藻生长所需的P 、N 等营养物质。

盆地及周边的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物质化学性质活泼,当其沉积于盆地之后在水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释放出丰富的可溶性SiO2及P 、K 等营养物质,有利于硅藻的大量繁殖。 沉积

藻类死亡沉积后分解残留下化学性质稳定的藻壳。陆源粗碎屑供给较少时则搀和作用较弱,有利于藻壳沉积富集。 成岩

松散的藻壳沉积后未经强烈的压实和胶结等成岩作用,使硅藻土体重轻、孔隙度大、比表面积大、渗透性强的优良性能得以保存。

变质矿床

变质铁矿床

铁、硅等成矿物质与海底火山活动有关。

火山活动的间歇期:火山气液活动频繁,一是上升途中淋滤出大量的硅铁物质,二是使喷发区海底水体转变为富含Cl-、SO42-、CO22-离子的酸性、还原性水体,使硅铁物质保持溶解状态和富铁基性火山物质的海解作用,从中汲取铁、硅等成矿物质。

富成矿物质的深部海水随海水对流循环上升至陆架浅海环境时,海水PH 值、Eh 值上升硅、铁以玉髓、菱铁矿、铁硅酸盐、磁铁矿及赤铁矿等形式沉积成矿。

富氧带

缺氧带海平面

含锰碳酸盐氧化锰灰色页岩

黑色页岩

Mn

Mn

Mn 岛、半岛、浅滩古老岩石大陆

碳酸盐岩

砂岩和砾岩100-200m

2-10km 我国第三纪硅藻土矿床剖面示意图 1-冲积层;2-粘土层;3-硅藻土;4-白色细砂岩;5-炭质页岩;6-砾岩层;7-玄武岩(除冲积层外,余皆为第三系)

由于季节性的变化和铁质与硅质沉积分异作用形成富铁的、富硅的和泥质的韵律型条带状构造。

在后期变质过程中矿体及矿石矿物发生了重结晶、重组合和强烈的变形。

石墨矿床 成矿过程

沉积阶段:较稳定的浅海及泻湖环境中沉积了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粉砂质泥岩、泥灰岩及碳酸盐岩; 区域变质阶段:中、高级变质过程中有机碳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石墨,原岩中的碳

酸盐也可发生重组合及碳氧化物的还原

作用形成石墨。

混合岩化阶段:部分矿体可能遭受破坏,

但部分矿体可发生石墨的重结晶作用,使

石墨片度增大,质量提高。

环太平洋成矿带(Pacific rim metallogenic belt ):即环绕太平洋的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带。在构造上属于岛弧型或安第斯型板块俯冲带。它自南美洲南端起,沿美洲西海岸,经白令海峡转亚洲东部及东南部延长4万多公里,规模十分巨大。整个成矿带又分为内、外两带。

内带:属新生代成矿带,在美洲西海岸沿滨海断裂发育,主产铜、金矿床;在亚

近岸方向陆地延流水成矿物质搬运方向海底火山喷气海盆中心方向

w 1w 2w 3Ⅰ

变质硅铁建造型铁矿床成矿模式图(据周世泰,1995)

W1-强酸型水环境;W2-酸碱性交替环境;W3-中性-弱碱性水环

区域变质型石墨矿床模式图 (据刘浩龙等,1995) 1-古太古界;2-新太古界;3-古元古界; 4-片岩;5-大理岩;6-混合花岗岩;7-石墨矿体;8-石墨富矿体 M γ

Pt

Ar

Ar M γAr Ar Pt 12345678

洲东部沿岛弧分布,主要发育与第三纪的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Cu、Zn等)及Au、Ag矿床;沿断裂带有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r、Ni、Pt矿床。外带:位于大陆部分,属中生代成矿带,主产W、Sn、Mo、Bi、Pb、Zn、Sb、Hg、Cu、Ag、Fe等矿产,在我国还可进一步分出3个亚带:钨锡亚带,从赣南→粤北→滇东,有东钨西锡的特点;汞锑亚带,湘、黔交界;铅锌亚带,与钨锡亚带交叉及部分重叠。

岩浆矿床

由各类岩浆在地壳深处,经过分异作

用和结晶作用,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

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

这类矿床是在正岩浆期形成的,也称

正岩浆矿床(Orthomagmatic ore

deposits)。

爆发成矿作用与岩浆爆发矿床

岩浆爆发矿床是指那些经过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或

熔离作用后,喷发至近地表所形成的矿床。

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矿床

结晶分异成矿作用与岩浆分结矿床 岩浆结晶分异作用

岩浆矿物按矿物结晶顺序进行结晶,并在重力和动力影响下发生分异和聚集的过程。 岩浆分结矿床

由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矿床。 岩浆分结矿床的类型 早期岩浆分结矿床 晚期岩浆分结矿床

basalt magma 玄武岩浆 layer of ore mineral 金属矿层 layer of other minerals 其他矿层 pegmatite 伟晶岩 granite 花岗岩 disseminatedore 侵染矿 hydrothermal fluid 水热流体

热液接触交代矿床(矽卡岩矿床)

主要是在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岩类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由于含矿气水溶液进行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一般具有典型矽卡岩矿物组合,矿体与矽卡岩在空间上、时间上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

玢岩铁矿

指在陆相安山质火山岩分布区,与辉石闪长玢岩-次火山岩或火山-侵入岩体有空间、时间以及成因上联系的一组以铁为主的矿床。

矿床具有晚期岩浆、高温气液交代、接触交代、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及火山沉积等一系列成矿作用特点。

1011121

23

45

6

7

8

8

ⅠⅠⅠⅠ

T 3

T 3

J K 31

-J 1-2

1-2

矿床实例

宁芜火山岩区铁矿

①矿化类型

岩体中心浸染状和细脉状矿化;

晚期岩浆-高温气液交代矿床(陶林式)

岩体顶部及边部的脉状、网脉状、角砾状矿化;

伟晶高温气液交代-充填矿床(凹山式)

岩体与安山岩、凝灰岩的接触带上的块状及脉状矿化;

接触交代-充填矿床(梅山式)

岩体与前火山岩系沉积岩的接触带及沉积岩中的块状、角砾状、脉状、网脉状矿化;

接触交代-充填矿床(凤凰山式)

矿浆充填矿床(姑山式)

伟晶高温气液交代-充填矿床(凹山式)

岩体附近火山岩中的脉状矿化。

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龙虎山式)

火山-沉积型(龙旗山式)

②矿体形态

角砾岩体及角砾岩筒状矿体;

位于岩体上部、顶部及接触带周围,系岩体冷凝退缩崩塌、隐爆而成。

钟状构造中的钟状、环状和半环状矿体;

冷凝壳下局部虚脱塌陷形成。

岩体顶部及邻近围岩中的裂隙和脉状矿体;

岩体原生裂隙构造控制的似层状矿体的浸染状矿化。

③围岩蚀变

按形成时间,可分为3期

早期蚀变以钠长石化、钠柱石化、透辉石化、石榴子石化最为发育,又称类矽卡岩化;

中期蚀变以阳起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金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为特征,称类青磐岩化;晚期蚀变有黄铁矿化、水云母化、高岭土化和碳酸盐等。

按空间分布,自下而上可分三个带

下部浅色蚀变带:以岩体边部钠长石化为主;

接触带附近深色蚀变带:以方柱石化、透辉石化、石榴石化、绿帘石化、阳起石化为主;上部浅色蚀变带:远离接触带火山岩中以硬石膏化、硅化、泥化、黄铁矿化、次生石英岩化为主。

玢岩铁矿的成因分析

玢岩铁矿的早期矿化伴随强烈的钠柱石化、钠长石化,并以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组合出现,显示了Fe的富集与Na、Cl、P等矿化剂有关,即Fe可能以Na3(FeCl6)、Na3[Fe3(PO4)3]等形式迁移富集。

陶林式:岩体冷却过程中的气液交代作用。

凹山式:高温气液使岩体及附近围岩发生隐蔽爆破等作用,并伴随气液的充填作用。

岩浆在富碱和富P的条件下发生的不混溶作用形成“富含Fe矿质的熔浆”。

姑山式:充填作用。

细碧角斑岩建造中的含铜黄铁矿型矿床

矿床成因

在扩张洋脊裂谷环境中玄武质岩浆活动频繁。洋底向下循环的海水接受了深部岩浆及熔岩的热能温度升高、化学活动性增强,并且不断溶解镁铁质熔岩中的铁、铜、硫等成矿物质而转变为成矿流体。

矿床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矿产/矿产资源:指在自然界(地壳内或地表)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有用矿物资源(元素、化合物、矿物、矿物集合体)。 (二)矿石结构和矿石构造 矿石结构+矿石构造=矿石组构 1.矿石结构: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1)矿石的等粒结构:颗粒比较匀称、大小比较相近的单矿物和复矿物集合体组成的矿石结构。包括:半自形粒状结 构、它形粒状结构、海绵陨铁结构等。 2)矿石的不等粒结构:较细的基质里发育着较大的矿物颗粒,或反之。其中包括斑状结构、嵌晶结构、乳浊结构等。 3)矿石的片状结构:单矿物或多矿物矿石基质中全部或绝大部分颗粒为片状。 4)矿石的纤维状结构: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为纤维状组织。 5)矿石的环带状结构:矿物析出物由于依次沉淀,或由于较早的矿物被较晚的矿物所交代而形成交替出现的环带。 6)矿石的交代结构:晚期矿物沿着早期矿物的范围交代发育而成。 7)矿石的胶状结构:在胶体成矿时析出矿物变化的各个阶段中产生的。 2. 矿石构造: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组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1)矿石的块状构造:有用矿物集合体在矿石中占大部分,呈无空洞的致密状,矿物排列无方向性者,即为块状构造。 其颗粒有粗大、细小、隐晶质的几种。若为隐晶质者称为致密块状。 2)矿石的斑点状构造:矿石矿物在脉石矿物中形成断续的不规则堆积体。根据堆积体大小可分为:斑点状构造、斑 杂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等。 3)矿石的带状构造:各种矿物的带交互出现。对沉积矿床来说是层状构造,对变质矿床来说是片麻状、片状、皱纹 状构造,对岩浆成因矿床是皮壳状、流纹构造。 4)矿石的细脉状构造:由网状、交切或似平行细脉群形成的构造。 5)矿石的肾状构造:在热液和表生矿石中常见,由于胶体矿物形成作用而产生,所以有时也叫胶状构造。 6)矿石的破碎构造:在多阶段成矿的矿床中常常出现,他是先前世代的矿物质破碎,被后续世代造矿集合体所胶结。 如角砾状构造、似角砾状构造。 7)矿石的骨架状构造:常见于氧化带,由于分布较规则的固体矿物堆积物的薄膜发育所致(骨架),骨架的网孔在某 种程度上充填有疏松的矿物质。 (三)矿体:指的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矿体具体指地壳内或地表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产状的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矿物、矿物集合体)集合体。 (四)矿床资源的特点 优劣并存:既有优势,又有劣势 (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2)优劣质矿并存,品位贫富不均,贫矿多,富矿少 (3)共生、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床少 (4)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 (5)紧缺矿种的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第二章成矿作用 1、浓度克拉克值:指某一地质体(矿床、岩体或矿物)中某种元素平均含量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也成为富集系数。 2、浓度系数:某元素的工业品位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 3、内生成矿作用:主要由于地球内部能量(包括热能、动能、化学能等)的影响,导致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的动能、热能 —地幔及岩浆的热能 —地球重力场中物质调整过程中释放的位能 —放射性元素蜕变能 4、外生成矿作用和环境:主要在太阳能的影响下,在岩石圈上部岩石与水、大气和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使成矿物质在地壳表层聚集的各种地质作用。

矿床学复习资料 4伟晶岩矿床

伟晶岩矿床 概述 一、概念: 1、伟晶岩 A 、伟晶岩:指矿物成分与母岩相似、结晶颗粒粗大、具一定内部构造特征,且呈脉状或透镜状的 地质体称为伟晶岩。属晚期岩浆产物,是在侵入体冷凝的最后阶段形成,位于侵入体的顶部。 矿物晶粒一般多在1-10cm 以上,大者可达1-2m ,富含挥发性组分,稀有元素组分,形态主要成 脉状或其它不规则形状的岩体。 B 、伟晶岩类型: (伟晶岩矿床都与相同成分的侵入体有关。伟晶岩可分岩浆伟晶岩变质伟晶岩。岩浆伟晶岩依据 其岩性分为花岗伟晶岩,碱性伟晶岩和基性和超基性伟晶岩;各种伟晶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成分 分别与花岗岩、碱性岩和基性超基性岩相当。其中分布最广,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是花岗伟晶 岩,其次是碱性伟晶岩。) a 、岩浆伟晶岩:属晚期岩浆产物,是在侵入体冷凝的最阶段形成,位于侵入体顶部。深成岩浆 岩常见以花岗伟晶岩最多,碱性伟晶岩较少见,基性超基性伟晶岩更少见。 b 、变质伟晶岩:主要是前寒武纪岩石变质改造的各个阶段形成的伟晶岩。 2、伟晶岩矿床:地壳深处的熔浆(在封闭环境中)通过缓慢结晶或重结晶作用形成晶粒粗大的脉状或 凸镜状岩体,当其有用组份富集达到工业要求时称为伟晶岩矿床,即具有经济价值的伟晶岩。 二、矿床特征: 1、矿床产出:伟晶岩矿床主要产于岩浆作用或变质作用形成的花岗伟晶岩中。 2、矿床分带性: 伟晶岩岩体内部常具明显的带状构造是伟晶岩(矿床)的另一个突出的特征。 从脉的边部到脉体中心,无论矿物成分或岩石的结构构造,均呈有规律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一个 发育比较完整的伟晶岩体,从外到内可以划分出以下四个带: 边缘带 外侧带 中间带 内核 A 、边缘带:主要由细粒的长石和石英组成,成分相当于细晶岩,故又称细晶岩带,厚度一般仅几厘 米,形态不规则并不连续,与围岩界线清楚,其该带中最常见的少量共生矿物是电气石、磷灰石 和石榴石。 B 、外侧带:位于边缘带内侧,矿物颗粒较粗,由文象结构和粗粒结构的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 成分与花岗岩相似,厚度比边缘带大而稳定。带中常见绿柱石等伴生矿物。由于具有典型的文象 结构、成分与花岗岩相似,又称为文象花岗岩带。 C 、中间带:位于外侧带和内核之间,由巨晶结构的长石和石英组成,常见矿物除长石、石英外, 还常有绿柱石、锂辉石等稀有元素矿物。此带中的交代作用已较发育同时与交代作用有关的稀有 元素矿物也增多,成为矿化发育的地段,是伟晶岩矿床的主要部分。此带厚度较大,可几十厘米 基性超基性伟晶岩 ★ 碱性伟晶岩 ★★ 花岗伟晶岩 ★★★ 伟晶岩 变质伟晶岩 岩浆伟晶岩

矿床学资料

斑岩型矿床 过去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 主要特点 矿床规模大; 埋藏浅,易于开采; 矿床常呈带状分布; 矿石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 矿石成分简单,易选; 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如Cu、Mo、W、 Sn、Zn、Pb、Au、Ag、Se、Te、Re等。 ①在时间、空间、成因上矿床均于斑状 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 (斑岩)有关。 ②矿床受区域断裂-构造带控制,常成带状分布。③矿体围岩的岩性对成矿有一定的影响。 ④围岩蚀变很发育,常具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现象 斑岩铜矿床的成因认识 1.成矿温度(从高温到低温的过程) 斑岩蚀变的开始温度为:600-700℃; 金属硫化物的形成温度:350-250℃→更低。 矿床形成的深度(中深~浅成) 斑岩与火山岩有成因联系; 矿化系统实际上跨在火山环境与侵入环境之间的分界线上下,顶部为成层火山岩,底部为侵入岩株。 成矿物质来源(Cu、Mo等) 深部+浅部。 斑岩型铜矿床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 富含金属组分和封存了海水的洋底沉积物随洋壳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边缘之下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富含成矿物质和挥发组分的钙碱性岩浆。 当此种岩浆侵位于俯冲带上方大陆边缘地壳浅部时快速冷凝结晶而形成斑状中酸性次火山岩体。随后,深部岩浆房中析出的含矿流体迅速上升至次火山岩体的上部,并因减压沸腾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或发生隐爆形成角砾岩筒。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岩浆和气液流体的上升可引发地下水的对流循环,使围岩中的矿质及硫活化和参与成矿。 矽卡岩成矿作用 接触渗滤交代作用:由气水溶液沿着被交代岩石的裂隙系统渗滤而引起的交代作用。 接触扩散交代作用:通常发生在矿脉两旁的围岩中或者两种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岩石接触带中。 成矿过程 矽卡岩期:形成的主要矿物是以岛状和链状的无水硅酸盐为主,一般称为干矽卡岩阶段。 ①早期矽卡岩阶段 ②晚期矽卡岩阶段 ③氧化物阶段 石英硫化物期:SiO2独立地形成大量的石英,并有典型的热液矿物出现(绿泥石、方解石等)。大量金属硫化物形成。

矿床学的研究方法

矿床学的研究方法 矿床是在地壳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人们的观察却不能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只能看到现代的某些成矿作用,而不能直接观察过去地质时代中的成矿作用;只能观察成矿作用的某一片段,不能观察成矿作用的全过程;只能观察地表和地壳浅部的矿床特征,很难观察地壳深处的成矿特征。由于这种观察的局限性,很容易导致对矿床认识的片面性。因此,在研究矿床时,必须全面观察各种地质矿化现象,掌握大量的实际资料,对矿床进行具体研究分析、比较和综合,以便对矿床成因获得较为客观的认识。同时,由于绝大多数矿床是在地壳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所能见到的成矿作用不能与以往地质时期的成矿作用简单的加以比拟,因此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正确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 矿床学的研究必须与找矿、勘探和采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并不断提高的过程。生产实践过程类似于医学上的“临床解剖”,是进行全面、深入观察与研究矿床的最理想场所。通过现场研究,了解矿床(或矿体)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具体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以为成矿规律的总结提供最直接的证据。我国钨矿床的“五层楼”分带规律、鞍山式铁矿的“向斜”控矿规律、北美的斑岩型铜(钼)矿矿化模式,以及通过在太平洋洋中脊直接观察到的正在进行的现代洋底成矿作用(黑、白烟囱)而提出的热水喷流成矿模式等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当前,找矿勘探工作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一方面不断检验已有的矿床理论是否正确,对某些传统的矿床成因观点进行重新评价;另一方面通过总结、概括新的理性认识,形成新的成矿理论,为成矿预测、找矿勘探和矿山生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矿床研究的一般方法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步总结出一套对矿床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现场)观察、室内研究和综合分析3个阶段: 1. 野外(现场)观察 野外(现场)工作是一切矿床研究工作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在系统研究和总结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资料基础上,在矿床范围内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编录,测制各种地质图、剖面图和素描图等,查明矿床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即地层、岩浆岩、构造活动等情况。这是最基本的工作,是进行矿床研究的基础。 (2)利用槽探、井探和坑道等手段,查明矿体在空间上的具体位置和形状、大小、产状特征。 (3)对矿体和围岩进行系统的取样和分析,了解矿体和围岩的物质成分及其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用地球化学方法从岩石、土壤等介质中系统采样,进行化学分析,找出各种介质中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从而确定矿床分布的可能范围。按照取样的目的,一般把取样分为4种:化学取样、矿物取样、物理取样、工艺取样。 化学取样:用于确定矿床中有用组分和有害杂质的含量和分布规律,进而根据化学分析结果圈定出矿体界线,划分出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 矿物取样:系统地或有选择地采集矿石和近矿围岩的岩矿标本,做初步的肉眼鉴定,并在以后的实验室研究中,进一步研究矿石的矿物成分、共生组合、结构构造、矿物世代和矿

矿床地质学

《矿床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设计 矿床地质学研究对象是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的矿床,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类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活化、迁移、富集、沉淀就位特征,矿床成因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矿床地质学与其它地质分科一样,是地质科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既是理论性科学,也是应用技术性科学,更是一门经验性科学。它的研究特点必须以地质科学的广大领域为基础。因此,矿床地质学的教学是面对已经具备了较广阔的地质学知识基础和有足够综合能力的高年级学生的。 一、矿床学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矿床地质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们对课堂上所了解的矿床学基本概念、矿床学基本理论,经过野外对典型矿床实例的实际观测,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 2.鉴于矿床学的室内教学实习主要依赖各种相关地质资料、图件和实物标本,殊不知矿床作为一个综合地质体,若要较好地了解矿床就必须掌握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演化过程的宽广领域。野外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室,给他们一个将地史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基础知识与矿床地质学,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演习机会,促进读书方法的改进。这种教学活动促使教学内容延伸,教学内涵扩大,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3.矿床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少有的应用技术性学科,选择我国著名的超大型金堆城斑岩型钼矿床,使学生了解矿床从发现、勘探、直到开发利用为国民经济服务过程中,矿床地质工作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们对地质科学的兴趣,让他们了解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矿床学实践教学内容及实习教学要点 1.矿床学实践教学总体情况 矿床学实践教学是在矿床地质学室内的矿床学基本概念、成矿作用理论、与岩浆和热液成因有关的各类矿床教学完成后,在讲授期间安排的野外实践教学活动,其教学特点在于:与讲授矿床学理论部分及时紧密结合;通过典型矿床资料介绍和阅读、经过实地考察与观测、再经老师的启发式研讨与总结。该“三步曲”的设计方案,将会大大加深学生对矿床学的理解;该教学环节对学生所学的各地质基础课程较全面的检验和地质综合能力的训练。将矿床学实践教学内容与地层古生物学、构造地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综合系统的野外教学实习,是本教学环节的一个创造性尝试,可收到课堂教学不能达到的效果。 矿床学野外实践教学共分四个步骤:①室内典型矿床实例资料介绍与阅读;②矿

矿床学复习资料 2矿床学基础

矿床学基础 基本概念 一、矿床的组成 1、概念(复习矿床) 矿床(mineral deposit)是指在地壳中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有用组分的质和量达到工业要求,在现有 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矿床的组成: 矿石 脉石矿物 矿体 脉石 矿 床 围岩 Ore body Country rock 矿体 Wall rock 矿石矿物 Wall rock Ore body Wall rock Ore body Wall rock Ore body

矿体与围岩是矿床的基本组成单位。而且关系非常密切,根据其二者的形成先后关系矿床可分为三大类: 同生矿床:指矿体与围岩是在同一地质作用下,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如岩浆分结作用形成的矿床、沉积作用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矿体形成明显晚于围岩,二者是在不同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如热液作用形成的脉状矿床。 叠生矿床:指有用组分由同生期富集和后期有用组分的叠加再富集而形成的矿床。因此,此类矿床既具有同生矿床特点又具有后生矿床特点,属复成因的矿床,如层控矿床。 二、矿体与围岩 1、矿体:指由矿石和脉石组成的独立地质体,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开采和利用的主要对象。矿体 具有一定的形状(form / morphology)、大小和产状(mode of occurrence),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被围岩所包围。(矿体=矿石+脉石) 2、围岩:泛指矿体周围的岩石,其界线有的很清楚(如脉状矿体),有的呈渐变过渡(如由细脉浸染状 矿石组成的矿体)。 3、母岩:指矿床形成过程中,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岩石。与矿床在空间上和成因上具有密切联系。如由 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富镁质超基性岩中的铬铁矿矿床,富镁质超基性岩即是铬铁矿矿床的母岩。 围岩和母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对某些矿床而言矿体的围岩就是母岩,如多数岩浆矿床; 在另一些矿床中矿体的围岩与母岩无关,如多数热液形成的脉状矿床。 4、矿体形态:根据矿体在三度空间延伸情况,形状可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 等轴状矿体、板状矿体、柱状矿体(通常称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脉状、囊状、不规则状等)等轴状矿体:矿体的三轴在三度空间呈大致均衡延伸。根据体积大小和形态分为矿瘤、矿巢、矿袋。 板状矿体:矿体在长宽二相延伸较大,而厚度相对较小的矿体。根据矿体与围岩形成的先后: ①矿层:与围岩产状一致的板状矿体。通常是沉积形成的同生矿床,即矿体与围岩是在 同一地质作用形成的。矿层的特点是厚度较稳定,延伸稳定,规模大,其走向 延长可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以上,沿倾向延伸也可达数十公里。反映了沉积的 特征。 ②矿脉:产在围岩裂隙的板状矿体,通常称为矿脉。属于典型的后生矿床。围岩中的 裂隙先形成,矿脉后形成。裂隙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为顺层裂隙,另一种 为截层裂隙。反映了热液成矿作用的特点。 柱状矿体:指在一个方向延伸很大(大多是垂向),而另外两个方向延伸较小的矿体。这种矿体常称为柱状、筒状或管状矿体。一般金属矿床的柱状矿体直径以几米到几十米最为普遍。 5、矿体产状:矿体的产状通常指矿体产出的空间位置和地质环境。常包括下面几个内容 A、矿体的空间位置:一般由矿体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的。但是对于某一方向延伸较大的矿体 (矿体的延伸方向与倾向不一致),比如透镜状、脉状、柱状等形态的矿体,还须确定其倾伏角和侧伏角,才能准确地控制它们的空间位置。——狭义的产状 倾伏角:矿体的最大延伸方向与其水平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侧伏角:矿体最大延伸方向与走向线之间的夹角。 B、矿体埋藏深度:矿体为出露于地表,还是隐伏于地下。 C、矿体与岩浆岩的空间关系:矿体系产于侵入体内,或位于接触带,或位于围岩中。 D、矿体与地质构造空间关系:指矿体产出在构造中的部位,与褶皱、断层的空间关系。 E、矿体与沉积岩关系:与层理、片理呈整合关系或穿切关系。 正确地认识矿体的产状,对找矿、勘探和开采工作,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矿石与脉石 1、矿石(ore):是指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可从中提取有用组份且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具经济价值的 矿物集合体。矿石一般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因此,矿石是矿石矿物的集合体。 矿石矿物(ore mineral):矿石矿物是指矿石中有用的矿物 脉石矿物(gangue mineral, vein mineral):脉石矿物是指矿石中无用的矿物

矿床学题库

矿床学题库 名词解释 1.矿物的反射率与分级 2.矿物的显微硬度与分级 3.矿石的品位与品级 4.交代作用 5.矿床与矿体 6.成矿作用 7.脉石矿物与矿石矿物 8.同生矿床与后生矿床 9.斑岩铜矿 10.风化矿床 11.海绵陨铁结构 12.矿田 13.脉石和夹石 14.矿石的结构和构造 15.围岩和母岩 16.矿石 17.边界品位和工业品位 18.有益组份和有害组份 19.矿床的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 20.充填成矿作用和交代成矿作用 21.伟晶岩矿床 22.围岩蚀变和蚀变围岩 23.机械沉积分异、化学沉积分异 24.矿床学 25.均一温度和爆裂温度 26.克拉克值、浓集系数、浓度克拉克值 27.受变质矿床和变成矿床 28.同化作用 29.混染作用 二、简答题 1.矿床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矿床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3.决定矿床经济价值的主要因素? 4.矿产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5.沉积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 6.画图简要说明胶体化学沉积铁矿的矿物相分带。 7.画图简要说明胶体化学沉积锰矿的矿物相分带。 8.举例说明沉积矿床的主要类型和矿产种类。 9.中国金属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0.如何获得内生矿床的成矿温度?

11.如何确定矿物的生成顺序? 12.接触交代矿床的形成条件? 三、论述题 1.岩浆矿床的主要特征? 2.热液矿床的主要特征? 3.接触交代矿床(矽卡岩矿床)的形成过程? 4.SEDEX型矿床的主要特征? 5.沉积矿床的主要特征? 6.成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四、判断题 1.“沙漠说”是一种重要的海相成油理论。(×) 2.“沙洲说”是一种重要的陆相成盐理论。(×) 3.K、Na、Ca可形成风化矿床。(×) 4.斑岩铜矿又称为细脉浸染型铜矿。(√) 5.沉积赤铁矿矿床的含矿层以粗碎屑岩为特征。(×) 6.地壳中分布最广的伟晶岩是花岗伟晶岩。(√) 7.风化矿床多产于第三纪、第四纪的风化壳中。(√) 8.风化矿床中,Fe、Ti、Al趋于在风化壳中、上部富集成矿。(√) 9.腐泥化作用也称为沥青化作用。(√) 10.干酪根是可存在于沉积岩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11.高岭石化是一种典型的高温热液蚀变类型。(×) 12.硅化只出现在中低温热液蚀变中。(×) 13.硅藻土矿床是一种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14.寒带及沙漠干旱气候带不利于风化矿床的形成。(√) 15.河水中的有机酸能保护胶体进行远距离迁移。(√) 16.红土型矿床是一种沉积矿床。(×) 17.红土型铝土矿矿床是残余型风化矿床。(√) 18.红土型铁矿床是富铁橄榄岩或玄武岩风化作用的产物。(√) 19.黄铜矿是矿石矿物。(×) 20.混合岩化作用的早期以重结晶作用和碱交代作用为主。(√) 21.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浆弧环境钙碱系列的安山岩带有利于斑岩型铜矿的形成。(√) 22.火山成因矿床是明显受火山机构控制的矿床。(√) 23.碱性岩风化后可能形成红土型铝矿。(√) 24.交代矿体与围岩的界线一般是渐变的。(√) 25.交代作用中,原矿物的溶解与新矿物的沉淀同时。(√) 26.金刚石的含矿岩体为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 27.矿石有益组分是指可以回收利用或能改善产品性能的组分。(√) 28.矿石中的非金属矿物叫脉石矿物。(×) 29.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态大小和相互关系所表现的特征叫矿石构造。(×)

昆工矿床学考研真题

昆工矿床学考研真题 在昆工矿床学考研过程中,真题一直被认为是备考的重要资料。通 过解答真题,考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考试形式、考点分布以及考试难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本文将介绍一些昆工矿床学考研真题,并提供解析和解题技巧,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地质基础知识真题 本部分主要涉及昆工矿床学考研中与地质基础知识相关的问题。以 下是一道典型的地质基础知识题目: 题目:下列岩石中哪种岩石具有沉积岩的特征? A. 花岗岩 B. 火山岩 C. 片麻岩 D. 石英岩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需要选择具有沉积岩特征的岩石。在选项中,花岗岩和火山岩属于火成岩,片麻岩属于变质岩,只有石英岩属于沉 积岩。因此,正确答案为D。 解题技巧:在考研中,地质基础知识部分通常考察对地质学原理、 岩石分类、地质时间等基础知识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 掌握各种岩石的特征和分类,加强对地质学基本概念的理解,避免混 淆概念和错误判断。

二、矿床学真题 昆工矿床学考研中,矿床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一道典型的矿床学题目: 题目:下列条件中,哪种条件可以促进金的沉积? A. 氧气丰富环境 B. 碳酸盐岩中的孔隙 C. 拥有硫矿化作用的矿床 D. 侵蚀破碎的地层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需要选择能够促进金的沉积的条件。在选项中,A选项与金的沉积无关,B选项与碳酸盐矿床有关,C选项提到硫矿化,与金的沉积也无关,D选项中的地层侵蚀破碎可能会造成金的富集和沉积。因此,正确答案为D。 解题技巧:矿床学是昆工考研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考察对矿床的形成机制、分类和矿化规律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对不同类型矿床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加强对矿床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实际应用真题 昆工矿床学考研中,还会出现一些与实际应用相关的问题,考察考生对矿床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下是一道典型的实际应用题目:

中国地质大学考博矿床学题目及答案要点

一、以你熟悉的矿床为例,说明矿床的野外和室研究方法、步骤与容。 矿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物质基础。人类在很早以前已经懂得开发利用天然矿物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人们对矿产开发的规模不断扩大,大矿床利用的程度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矿床的学习,认真掌握矿床的野外和室研究方法、步骤与容。现在以夹皮沟金矿为例,简要说明矿床的野外和室研究方法、步骤和容。 在确定研究区和研究矿种后,应该尽快查阅前人有关的研究成果,确定研究重点和野外工作的主要任务,避免做重复无用的工作,然后进行野外工作。 ⑴野外研究 野外地质调查研究是一切矿床研究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对矿区现场观测仍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离开了基础地质研究,其他的研究都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野外观测的容一般包括,①了解矿床产出的构造背景,以及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②通过现场观测和编录,测制大比例尺地质图、剖面图和必要的地质素描图,查明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与矿化的关系。③通过现场的观测了解矿体的形态、大小,并测量矿体的产状。通过矿石的物质组分、组构及共生矿物特征,确定矿物生成顺序及矿化期次。并在此基础上采集一定的样品,以方便室工作的进行。 ⑵室研究 野外观测是矿床研究的基础,但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矿床,必须对野外采集标本和样品进行处理,并借助各种仪器进行微光鉴定、测试分析,了解矿石的矿物成分、矿石组构、矿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一般室研究主要包括①利用显微镜,鉴定矿石中矿物成分、含量及相互关系,进一步确定矿物生产顺序和成矿其次的划分。②通过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查明矿石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含量。为矿床的规模,矿体形态的圈定、有用矿物的分离与富集提高依据,为矿床成因提供佐证。③通过测定流体温度,估算成矿流体的盐度、密度和压力,并测定成矿流体的气液相成分,探讨成矿流体的来源。④利用同位素质谱计测试样品中的稳定同位素和放射同位素,估算成矿温度,确定成岩、成矿时代,判断成矿物质来源,为矿床成因,找矿预测提供可靠依据。 现以夹皮沟矿区为例讲述野外和室研究方法、步骤和容。例如夹皮沟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端,天山~阴西构造带东端北缘与新华夏第二隆起带广才领南端东缘交接地带,为辉发河华夏式构造与东西构造带的复合部位。

矿床学 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地球内部的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开发利用。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深处隐藏着丰富的矿藏,而矿床学正是通过对地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这些矿床的成因和形成机制。 一、矿床的形成机制 矿床的形成机制是矿床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到地质构造、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内部的构造形式,包括断裂、褶皱等。岩浆活动则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运动,形成了许多火山岩和岩浆矿床。沉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地质历史长期的堆积和变化过程,形成了许多沉积矿床。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的变化过程,形成了许多变质矿床。 二、矿床类型及特征 根据矿床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可以将矿床分为热液矿床、岩浆矿床、沉积矿床和变质矿床等几种类型。热液矿床是指由热液活动形成的矿床,其特点是矿物质种类丰富、矿石含量高。岩浆矿床是指由岩浆活动形成的矿床,其特点是矿石分布广泛、规模较大。沉积矿床是指由沉积作用形成的矿床,其特点是矿石分布连续、含量较低。变质矿床是指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矿床,其特点是矿石分布局部、含量较高。 三、矿床勘探技术 矿床勘探技术是矿床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矿床勘探是指通过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手段,寻找和确认矿床的位置和规模。地质勘探主要是通过野外地质

调查和岩矿样品分析等方法,确定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地球物理勘探则是通过测量地球的物理场,如重力场、磁场和电磁场等,来推断地下矿床的存在和性质。 四、矿床开发与利用 矿床开发与利用是矿床学的最终目的。矿床开发是指通过采矿、选矿和冶炼等工艺,将矿石转化为有用的金属或非金属产品。矿床利用则是指将开采出来的矿产资源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社会建设。矿床开发与利用需要综合考虑矿床的地质特征、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等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矿床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矿床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内部的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从而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矿床学的学习和研究,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 矿石矿物(有用矿物):矿石中可供利用的矿物。脉石矿物(无用矿物):与矿石矿物相伴,但不能利用或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暂时不能被利用的矿物。 夹石与脉石 夹石:矿体中未达到工业要求而不被利用的矿物集合体。 脉石:一般将矿床中与矿石相伴生的无用固体物质。 共生组分与伴生组分 共生组分: 与主要组分在成因上相关,空间上并存,品位上达标,不可单独处理的部分,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其工业价值小于主要有用组分 伴生组分: 指矿石中虽与主要组分相伴,但不具有独立工业价值的元素、化合物和矿物,其存在与否和含量的多寡影响矿石的质量 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 边界品位: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用来划分矿体与非矿体界限的最低品位。 工业品位: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 矿石品级:指矿石的质量分级。 矿床、矿田、矿带、成矿区 矿床:指存在于地壳中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集合体的质和量都能到达当前工业经济技术指标要求,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同生矿床 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 矿体与围岩分别在不同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矿体的形成明显是晚于围岩的矿床。

矿产资源的分类 1.依据形态分:固液气2、依据性质及主要工业用途划分 金属矿产 非金属矿产 能源矿产 地下水资源 岩浆矿床共同特征是什么? 1、成矿时间:成矿作用与成岩作用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 2、成矿空间:矿体产于岩浆岩母岩体内,矿体是岩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岩体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有时整个岩体就是矿体。 3、与母岩的接触关系:矿体与其母岩的接触界线可以是截然清楚的(如岩浆贯入式矿体,此时矿石多为致密块状富矿石),也可以是模糊不清、呈渐变过渡关系。 4、成分:矿体中矿物的成分与种类与岩浆母岩(围岩)中的矿物成分,种类基本上是相同的。 5、成矿环境:岩浆成矿作用是在岩浆熔融体中发生的,因此多数岩浆矿床的成矿温度较高。除了火山岩浆矿床外,岩浆矿床的形成深度多在地下几-几十公里,压力一般为几百个大气压。因此岩浆矿床是一种在高温、高压、深度大的环境中形成的。 6、母岩蚀变:岩浆矿床形成时温度高、压力大、超过了水溶液的临界条件,这时不存在水溶液的作用,因此岩浆矿床中围岩蚀变作用不重要 7、成因:主要与基性、超基性岩及部分碱性岩有关,极少数与花岗岩有关。 8、形态:以不规则状为主,有:层状、似层状、等轴状、透镜状、脉状、柱状等。 9、结构构造:结构复杂,构造常为浸染状、条带状、眼斑状、致密块状、角砾状。 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 成矿专属性:岩浆岩与岩浆矿床在成因上表现出有规律的联系。一定类型的岩浆岩经常产有一定类型矿床。 富镁质、超基性岩:M/F>6.5 铬铁矿矿床常产于这种岩体中。 铁质基性—超基性杂岩:M/F 6.5~2 Cu-Ni硫化物矿床。 富铁质基性岩:M/F 2~0.5 钒钛磁铁矿矿床产于该岩石类型。 碱性岩杂岩体:稀土矿 对比伟晶岩矿床与岩浆矿床有何异同? 矽卡岩矿床主要有哪些矿产? 1.磁铁矿—赤铁矿矿床,以湖北大冶铁矿最为著名。 2.黄铜矿—磁黄铁矿矿床 3.白钨矿矿床 我国南岭地区分布较多,湖南瑶岗仙、柿竹园等。

矿床学研究方法-剖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矿床学研究方法-剖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已发现矿床的大多数是在其形成后经过变化而保存下来的,因此矿床学研究应兼顾矿床的形成(成因)和矿床的变化、保存(产出)两个方面,以提高矿产预测的能力。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包括:(1)控制要素;(2)变化,改造的过程;(3)变化、改造的产物;(4)不同矿床类型的变化;(5)不同时-空域中矿床的变化;(6)矿床保存条件。研究成矿后变化的基本方法有: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造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结合。矿床变化研究既有利于矿产预测和勘查,又可为改善矿区和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基础资料。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的聚集地。包括地质的和经济的双重含义。矿床是地质作用的产物,但又与一般的岩石不同,它具有经济价值。矿床的概念随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19世纪时,含铜高于5%的铜矿床才有开采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采矿加工成本的降低,含铜0.4%的铜矿床已被大量开采。 确定矿床的基本条件是:①有用元素或矿物的含量要达到最低可采品位,如铜的最低可采品位是0.4%,铁的最低可采品位一般是2.5%。②矿石工艺性质,包括有用组分的赋存状态。如铝在霞石和高岭石中含量较高,也可分离出来,但加工工艺复杂,成本很高,因此一般只从铝土矿中提取铝。③矿体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有用物质在岩石中是均匀分布,还是在局部集中(如矿脉),对于采矿难易和成本影响很大,因而也对确定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有重要影响。 ④矿床规模。指可采矿石的储藏量。矿床规模大,矿山建设投资大,但经济效益很高。获得矿产品的全部部用,包括采矿、选矿、交通运输、设备、能源和水源供应,劳动工资等的开支,也决定着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上述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决定着一个矿床的经济价值。 矿床种类繁多,固体矿床分布最广,液态矿床有石油、热卤水和地下水,气态矿床有天然气,按成矿作用方式,矿床可分为内生矿床(内力地质作用生成)、外生矿床(外力地质作用生成)和变质矿床(变质作用生成)。按矿产性质和工业利用情况可分为金属矿床(如金矿床、钨矿床)、非金属矿床(如耐火粘土、萤石矿床)和能源矿床(如石油、煤和天然气)。 指地壳中富集了有用矿物或组分,在质和量上目前已达到工业要求,并具备开采条件的部位。矿床中含有矿石,矿石是指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不可从中提取有用元素、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的矿物集合体,矿石中常包括有用矿物(又名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类矿物,有用矿物是指能提供有用元素(或组分)或本身可直接被利用的矿物,脉石矿物是指矿石中没有用处的那些矿物。随著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某种矿物集合体是否可作为矿石是可以变化的,相应地矿床的概念也是可变的。矿石中有用元素、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的含量称为品位。金属矿石的品位是指其中有用金属元素或组分的含量;非金属矿石品位常指其中有用矿物或有用组分的含量。矿床周围的岩石叫做围岩,而提供矿床中成矿物质来源的岩石叫做母岩。矿床的大小、形状及产出深度可以有相当大的变化,矿体的形状可以有不连续的脉状及凸镜状,不规则块状、筒状或胡萝卜状,裂隙网脉状、破碎岩石及沉积地层中的浸染体及沉积层状等。目前对

中南大学矿床学问答题复习资料

岩浆矿床的一般特点 岩浆矿床与岩浆岩基本同步形成,表现在二者的形成时间、空间、成分、温度压力等的一致性。 1) 时间:成矿作用和成岩作用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 2) 空间:矿体主要产在岩浆岩母岩体内。少量贯入式矿体可进入邻近的围岩中; 3) 围岩:一般为岩浆岩母岩; 4) 成分:矿石的矿物组成与母岩的矿物组成基本相同,仅含量有差异; 5) 形成条件:岩浆矿床的成矿温度较高,达1500-500℃。形成的深度或压力的变化范围也很大。 成矿专属性 A.板块缝合带与蛇绿岩套有关的镁质超基性岩体 此类岩体中常产铬铁矿矿床,含矿岩体多由纯橄岩、辉橄岩、辉石岩等岩相组成,一般缺少基性岩相。化学特征:MgO>30%,m/f>6,TiO2<0.2%,∑REE低。 B.层状基性-超基性侵入体 此类侵入体多被认为与地幔热点和大陆裂谷有关,一般岩体规模较大,分异良好,具火成堆积构造,常与钒钛磁铁矿矿床有关。含钒钛磁铁矿岩体的岩石化学特征为:MgO<8%,m/f<3,TiO2>2%,∑REE高。 C.基性-超基性杂岩体 此类岩体多与大陆裂谷或大陆边缘深断裂有关,一般岩体规模较小,分异良好。常与铜镍硫化物矿床有关。含矿岩体的岩石化学特征为:MgO=8-30%,m/f=2-6%,TiO2=0.2-2.5%,∑REE较低,轻稀土轻度富集,Ni亏损。 D.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 这是一种弱碱性超基性岩,常成浅成或超浅成相(或呈次火山岩)产于爆发岩筒中。岩体常成群出现,形态多呈岩筒状,少数成岩墙或岩床状。岩石主要由橄榄石、透辉石、金云母组成。具斑状结构和角砾状构造,故又称角砾云母橄榄岩。原生金刚石矿床产于这类岩石中。 E.霞石正长岩、磷霞岩和碳酸岩杂岩体 此类岩体常为从超基性岩浆、碱性岩浆直至碳酸岩岩浆大致沿同一通道一次侵入形成不同侵入岩相成同心环状分布的岩株。与其有关的矿床为霞石(Na3K(AlSiO4)4)-烧绿石(CaNaNb2O6F)-稀土元素(REE)矿床。 F.花岗岩 与之有关的为某些稀有和稀土元素矿床。在我国西藏还有产于其中的石墨矿床。 岩浆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 岩浆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有:岩浆岩条件、大地构造条件、同化作用、挥发组分以及多期多阶段岩浆活动。 1.岩浆岩条件 岩浆是岩浆矿床形成的首要条件。一般认为岩浆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和载体,而岩浆岩即是成矿母岩。因此原始岩浆的性质和含各类有用组份的多少,对能否形成岩浆矿床有重要影响。且一定类型的岩浆矿床通常与一定成分的岩浆岩有关,这一特点称为岩浆的成矿专属性。 2.大地构造条件 通过前述不同类型岩浆矿床的成矿母岩可见,岩浆矿床多产于超基性-基性岩和碱

【精品】矿床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概论 矿产:在自然界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有用矿产资源。 2、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优劣势并存,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①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相对不足。 ②优劣质矿并存,品位贫富不均,贫矿多,富矿少。 ③共生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床少 ④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 3、⑤紧缺矿种的资源形势十分紧张。 矿床:矿产在地壳或地表的集中产地。确切的说矿床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矿体:是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切的说,矿体是指地壳内或地表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产状的有用组分集合体。 4、围岩/主岩:矿体周围的岩石。 母岩/源严/矿源层:矿床形成过程中提供主要岩石矿物的岩石,它与矿床在空间上和成因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5、围岩=或≠母岩。 同生矿床: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矿床,由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分结矿床等) 后生矿床:矿床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即矿体和围岩是由不同的地质作用在不同的时间形成的。(如沿地层层里面或穿切层里的各种热液矿床)

矿体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地质体的产状。 6、矿体与岩浆岩的关系:矿体产于岩体内、接触带、或侵入体的围岩之中。 矿石: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的矿物集合体,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构成。矿石矿物:矿石中可以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也称有用矿物。脉石矿物,矿石中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 脉石:泛指矿体中的无用物质,包括围岩的碎块、夹石和脉石矿物,它们通常在开采和选矿过程过程中被废弃掉。 夹石:指矿体中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它的厚度超过 了允许的范围就得从矿体中剔除。 脉石vs矿石;脉石矿物vs矿石矿物 矿石结构: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结合关系所反映出

矿床学复习资料全

1.矿石一如果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上可利 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矿石(ore) 2.矿石通常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 3.矿石矿物一矿石中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 脉石矿物一指那些虽与矿石矿物相伴,但不能被利用或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暂时不能被利用的矿 物,也称无用矿物。 4.共生组分:是指矿石(或矿床)中与主要有用组分在成因上相关,空间上共存,品位上达标,可供单独 处理的组分。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这些组分的工业意义小于主要有用组分。 5.伴生组分:指矿石(或矿床)中虽与主要有用组分相伴,但不具有独立工业价值的元素、化合物或矿 物,其存在与否和含量的多寡常影响着矿石质量。 6.矿石结构(oretexture)—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 征。 7.矿石构造(orestructure)一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组合关系所反映 的形态特征。 8.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所含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 9.边界品位--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用来划分矿体和非矿体界限的最低品位 工业品位--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 10.矿石工业品位的决定因素:矿床的规模;矿石综合利用的可能性;矿石的工艺技术条件 11.矿石品级(gradeofore)--主要是根据矿石的品位及有益和有害组分对矿石质量划分的不同级别。 12.矿体(orebody)一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矿体是指自然界(地壳内或地表)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产状的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矿物、矿物集合体)的集合体。(或矿体为矿石在三 维空间的堆积体,通常构成独立的地质体)

矿床学复习资料---3岩浆矿床

矿床学复习资料---3岩浆矿床LT

岩浆射气元素:C、P、S、O等。 三、研究意义: 1、工业意义: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工业意义如产于岩浆岩体中的钒钛磁铁矿、铜镍硫化物 矿床具有丰富的储量;巨大潜力的非金属建筑材料资源如花岗石、浮石及火山渣、膨胀珍珠岩原料、铸石及石棉原料等;有的矿产如金刚石、铬铁矿只产于岩浆矿床中。 2、理论意义:在研究矿床成因及矿产分布规律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形成条件: 岩浆矿床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地质因素是岩浆岩条件和构造条件。物理化学上主要为温度和压力条件、同化作用、挥发组份作用等。 一、温压条件 1、温度:矿床形成的温度较高,温度多数在 500-1200℃,少数可降到300℃; 2、压力:矿床形成的深度较高,一般在地表以下数公里-数十公里,压力大致相当于100-1000 MPa。 二、岩浆岩条件——形成岩浆矿床的首要条件 岩浆是岩浆矿床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和载体。岩浆岩则是成矿体的母岩和围岩。因此原始岩浆的性

质,含有用组份的多少,对能否形成矿床有着重要的影响。 1、大地构造与岩浆岩 A、大陆板块内部热点、裂谷形成的层状基性- 超基性侵入体一般规模较大,分异良好,常与铬铁 矿矿床、PGE矿床、钒钛磁铁矿矿床有关。金刚石矿床常与大陆板块内深大断裂形成的金伯利 岩及钾镁煌斑岩有关。 B、裂谷早期或弧后绿岩带中的橄榄质科马提岩属超镁铁质熔岩,其中常有硫化镍矿床产出。 C、板块缝合带与蛇绿岩套有关的镁质超基性岩体中,常产出铬铁矿矿床(阿尔卑斯型)。岩体和 矿床实际形成于大洋板块的增生边界(洋脊裂谷),成岩成矿后随洋板块迁移至板块俯冲消减 边界,最终残留于板块碰撞形成的缝合带中。 2、成矿专属性:一定种类的岩浆矿床往往与特定成分的岩浆岩有密切关系。不同成分的岩浆岩具有 不同的成矿专属性。 A、基性-超基性岩 a、超基性岩体:超镁铁岩体常与铬铁矿有关,单斜橄榄岩主要与铜-镍硫化物矿床有关 b、超基性-基性杂岩:纯橄榄岩-辉长岩组合常与铬铁矿有关,单斜辉石岩-辉长岩组合常与铜-

《矿床学》 复习资料精编版

地质出版社翟裕生版《矿床学(第三版)》考试复习资料 1.矿产资源的分类 2.20世纪矿床学的主要进展 3.矿体及围岩的概念 4.矿体的产状 5.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概念 6.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的概念 7.矿石构造的主要结构类型 8.边界品位和工业品位的概念 9.成矿期和成矿阶段的概念 10.同生矿床后生矿床叠生矿床的概念 11.矿床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的概念 12.元素在地壳和上地幔中分布的特点 13.元素在各类岩石中含量特点 14.浓度克拉克值,浓度系数的概念 15.交代作用的概念 16.成矿流体的来源 17.成矿流体的化学特性 18.成矿元素迁移的形式 19.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的概念 20.矿床成因分类表 21.岩浆矿床的特点 22.岩浆结晶分异作用 23.早期岩浆矿床晚期岩浆矿床的特点 24.岩浆溶离矿床的概念 25.伟晶岩矿床的带状构造 26.矽卡岩矿床的概念 27.矽卡岩矿床成矿阶段的特点 28.热液矿床成因分类及特点 29.围岩蚀变的主要类型和含义 30.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和蚀变类型 31.岩浆热液矿床的主要类型及作用 32.层控热液矿床的概念 33.复成热液矿床的矿床实例简介 34.喷流沉积矿床及其沉积模式 35.MVT型铅锌矿的概念 36.卡林型金矿的概念 37.VMS矿床的四种类型 38.VMS型海相热液矿床主要特征和形成背景 39.斑岩型矿床的特点 40.斑岩型铜矿的蚀变分带和矿床成因 41.风化壳的剖面类型 42.红土型镍矿床成因

43.风化矿床的水文地质分带 44.残余粘土矿床的概念 45.金属硫化物的次生富集作用以及形成机理 46.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47.同生成岩和后生作用在沉积成矿中的意义 48.海相沉积铁矿床的分带特征 49.矿床实习的相关内容 地质出版社翟裕生版《矿床学(第三版)》考试复习资料答案复习提纲的答案 20世纪矿床学的主要进展 ①矿床成因研究及矿床分类的建立 ②层控矿床研究和矿床多成因理论的兴起 ③板块构造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发现 ④海底现代成矿作用的发现与研究 ⑤矿床模式的研究以及超大型矿床的发现和研究 3.什么是围岩,什么是矿体 矿体是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占有一定空间位置(具有一定几何形态)并且由矿石组成的地质体,它是矿床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开采和利用的对象。 辨析:一个矿床可以由数十个数百个矿体组成 围岩(矿床学中的):当前开采技术条件下,矿体周围无实际利用价值的岩石 4.矿体的产状 矿体的产状指的是矿体产出的空间位置和地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矿体的空间位置(产状三要素和侧伏角倾伏角 2.矿体的埋藏情况 3.矿体与围岩层理的关系 4.矿体与构造空间的关系 5.矿体与岩浆岩的关系 5.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概念 矿石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矿石矿物(也就是有用矿物)指的是矿石中可以被利用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脉石矿物指的是矿石中不能被利用的矿物又叫做无用矿物。两者的划分 相关概念的区别:矿体{矿石 脉石 夹石 矿石{ 矿石矿物 脉石矿物 6.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的概念 矿石的结构指的是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等。 矿石的构造指的是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即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统称为矿石的组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