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能量消耗的三个主要途径

人体能量消耗的三个主要途径

人体能量消耗的三个主要途径

人体能量消耗的三个主要途径

(1)维持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机体处于清醒,在18摄氏度―25摄氏度环境中,神经、肌肉完全安静与空腹(12小时前停止进食)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最低热能需要量。约占总能量消耗的60%―75%,它是总能量消耗的主要部分。一般男性比女性高,儿童、青少年比成年人高,寒冷时比温暖时高。

我国正常人基础代谢如下:

正常基础代谢率平均值=能量/体表面积*小时

体表面积=0.00659*身高(cm)+O.0126*体重(Kg)-0.1603

一般一个人正常的基础代谢率比较恒定,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其代谢率在20年内不会偏离正常值的5%―10%,同年龄、同体重、同性别的正常成年人基础代谢率差别大部分在110%以内。

(2)从事劳动所消耗的能量:劳动所消耗的能量与劳动强度、劳动持续时间以及工作熟练程度有关。用于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一般占总能量的30%。通常将劳动强度分为五等:

①极轻度体力劳动:处于坐位工作,如办公室工作、开会、读书、装配、修钟表等。

②轻度体力劳动:站立为主的工作,如商店售货员、教师等。

③中度体力劳动:重型机械操作、拖拉机驾驶、汽车驾驶、一般农田劳动。

④重度体力劳动:非机械化农业劳动、半机械化搬运工作、炼钢、体育活动等。

苏教版生物七下第10章第6节《人体能量的供给》教学设计

第五节人体能量的供给 【设计依据与构想】 本节教学主要内容是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的供给。学生学习了人体内能量代谢的过程,才能深刻地理解前面学习过的人体的营养供给,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的呼吸等内容。针对此年龄阶段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喜欢动手、善于发现的特点,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科学知识和客观规律的存在。以多媒体视频和课件做补充,联系同学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把“人体能量供给”和“测量体温”两个探究实验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师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体内能量的供给过程,为以后的课程打下基础。还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体现新课标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2.说出体温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及维持体温恒定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学会测量自己和他人的体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身体健康。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说明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教学难点 说明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口腔用体温计或腋窝用体温计。 教师准备 1.“测量体温”用的脱脂棉,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等。 2.Flash:(1)人体能量供给的过程; (2)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3.视频:(1)人体的热量分布; (2)人体体温保持恒定的过程。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情景引入 首先提出问题:当你经过剧烈运动后,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饿,口渴,感觉到没有力气……) 这是因为在剧烈运动时,你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在疲劳和饥饿的情况下会感到没有力气,那么怎样来恢复体力呢? (学生回答:食物中含有能量,可以从食物当中获取能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体能量的供给。 设计思想: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出问题,环环相扣,降低了知识的起点,缩短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探究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哪位同学愿意告诉我们,今天早餐吃了什么?(学生回答:面包、牛奶、火腿肠……)那么请大家说说看,是不是这两位同学的身上就要长出面包、鸡蛋、火腿了呢?(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引导:大家都笑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可是为什么不可能呢?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我们的体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食物在我们的消化系统中被消化为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最终被血液送到全身的每个细胞里去了。) 教师小结:这些营养物质到达细胞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设计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在营养物质到达细胞后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疑问和好奇中主动走进探究学习的乐园。

案例分析如何获得每天能量需求总量

如何获得每天能量需求总量 在没有专业测量设备的情况下,如何简便的获得个人每天的能量需求,有几个途径:一,根据自己性别、身高、体重、活动情况等进行计算得出(计算方法也有不同的可选择)。二,查中国人每日膳食能量参考(推荐)摄入量表得知。三,进行一段时间的每日膳食调查,平均每日膳食能量而得出。 一、计算法: (一)、详细计算:分步计算法 人体的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体力活动和食物的热效应三个方面。 基础代谢约占总能量消耗的60%~70%,习惯上将其作为估计成人能量需要的重要基础。 1.基础代谢(BM)消耗能量的计算方法: A.我国赵松山于1984年提出相对适合中国人的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体表面积(m2)=0.00659×身高(cm)+ 0.0126×体重(kg)- 0.1603 按年龄、性别在下表1中查出相应的BMR,就可计算出24小时的基础代谢水平: BM(kJ/kcal)= BMR×体表面积×24h B.Harris和Benedict提出了下列公式,可根据年龄、身高和体重直接计算基础代谢能量消 耗: 男:BM(kcal)= 66 + 13.7×体重(kg)+ 5.0×身高(cm)- 6.8×年龄(y) 女:BM(kcal)= 655 + 9.5×体重(kg)+ 1.8×身高(cm)- 4.7×年龄(y) 2.BMR(kcal/(m2.h))= BM ÷体表面积(m2)÷24 (h) BMR(kcal/(kg.h))= BM ÷体重(kg)÷24 (h) 3.夜间基础代谢消耗能量= BMR(kcal/(kg.h))× 体重(kg)× 夜间睡觉时间(h) 或= BMR(kcal/(m2.h))×体表面积(m2)× 夜间睡觉时间(h) 4.白天人体力活动需要能量= BMR × 体力活动水平(PAL)× 体力活动时间× 体重或者体 表面积 特别注意把白天的不同活动水平(PAL)(见表2)和体力活动的时间分开来计算。例如一个男大学生一天的活动中,宿舍休息、学习等(PAL1.55,7小时),学生日常上课、活动等(PAL1.78,8小时),体育运动(PAL2.10,1小时)。 5.食物热效应≈BM × 10%

人体的能量来源

人体的能量来源 人体(肉体)的能量来源 1.? ?? ?消化系统。 2.? ?? ?呼吸系统。 3.? ?? ?皮肤系统。 4.? ?? ?睡眠系统。 每个人的能量转化(聚合,消耗)速度是不一样的,是天生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每个人的能量来源的途径比重是不一样的。(是天生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A的能量来源途径比重:50%来自于消化,30%来自于睡眠,20%来自于呼吸,10%来自于皮肤。 而B得能量来源途径比重:40%自消化,40%睡眠,15%呼吸,15%皮肤。 以上数据只是举例,不是实际数值。 1.? ?? ?消化系统的转化过程。 分解):摄入食物所含分子-->分解成原子-->分解成微粒子-->分解成最基本微粒子"能量子"。 组合):最基本微粒子"能量子"-->重组微粒子-->重组原子-->重组人体所需分子。 由于分解时,需要能量去消化,所以在进食的半小时左右,容易感觉到“困”。 由于分解时所消耗的能量值比组合时聚合的能量值少,所以会“获得”能量,而不是“损失”能量。 比如分解时每分钟消耗能量100,组合时每分钟聚合能量400,因此每分钟“获得”能量300。(数值只是举例,不是实有数字) 既然摄入所有食物都会分解成能量子,那为什么还需要吃不同种类的营养成份呢 虽然不同种类的食物和营养分解成的能量子都一样,但能量中的意识和经验成份不一样,在灵界表现为各种颜色的光。 而这些各种颜色的光会使人表现为各种特征(包括并超出以下举例): 肉食分解成的能量光于黑色、红色偏多,依次是橙色、绿色。 素食分解成的能量光于绿色、蓝色偏多,依次是红色橙色,较少紫色。 受到污染的黑色、红色、橙色容易使人表现为物欲强、控制欲强、争强好胜、容易愤怒、容易生气、注意力分散(俗称杂念多)、性欲过强、逻辑混乱、思维迟钝等。 纯净的黑色红色橙色使人表现为脚踏实地、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逻辑清晰、注意力集中(专一、单纯、无杂念)、清心寡欲(非无能) 以上特征并非一定会如此表现,只是会很可能表现。 受到污染的食物会大部分在睡眠系统中过滤,少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过滤。 过滤能力超出污染能力,则无影响。污染速度超出过滤能力速度,则能量流动缓慢---呆滞---囤积---堵塞---等待时机生病----以释放。直到没有。 2.? ?? ?呼吸系统。略。 3.? ?? ?皮肤系统的转化过程。 关于皮肤系统的我没有太多研究,晒太阳也可以转化吸收能量。和植物的光合作用类似。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感受不到 答:我们一般也感受不到血液的流动。 但有一些人随着修炼的深入,会逐渐感受到体内血液的流动,也能感受到皮肤的呼吸节奏。 4.? ?? ?睡眠系统的转化过程。 睡眠系统相对于上面几个系统是人类最少研究的,也研究不透的,也不太重视的,却是最重要的一个系统。 人的一天24小时当中,大概8个小时是拿来睡眠的,也就是说人类1/3的时间都是用来睡觉。 废话不多说。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4章第4节 能量的获得

《第4节能量的获得》教案 教学目标 《能量的获得》一节是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本节内容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多样的呼吸器官等内容。承上食物与营养及消化与吸收,学生知道食物含各种营养素,但不清楚各种食物怎样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学生科学地认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启下为后面代谢的多样性及生物的演化打下基础。本节在内容上联系如下:动物有多样的呼吸器官,不同的获取氧气的方法,获取的氧气主要用于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即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当然呼吸作用的另一种方式是无氧呼吸,在生活中应用接触也十分广泛,所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明确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从而明确本节主题能量的获得。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细胞呼吸的含义,懂得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知道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 列举人体及植物进行无氧呼吸的实例,通过比较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异同,说出有氧呼吸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3. 了解不同动物多样的呼吸器官,联系生活实例,说明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获得氧气的方式不同。 4.了解人类应用微生物发酵进行生产的例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进一步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了解不同动物多样的呼吸器官,进一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熟悉事物,做到科学与生活相结合。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在八年级下学生已了解有氧呼吸,此节在此应将氧化与供能相联系。而且学生在第四章已经学习了食物与营养及消化与吸收,学生知道食物含各种营养素,但不清楚各种食物怎样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能量,这就是认知冲突,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呼吸作用现象已有不少的感性认识,但它不是宏观的气体交换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和意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呼吸作用的现象。初三学生求知欲旺盛,自学能力较强,因此可尝试引导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两种呼吸方式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分析总结以及表达的能力,从而突破重难点。3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知道细胞呼吸的含义,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 2.难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44能量的获得教案

教学目标 《能量的获得》一节是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本节内容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多样的呼吸器官等内容。乘上食物与营养及消化与吸收,学生知道食物含各种营养素,但不清楚各种食物怎样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学生科学地认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启下为后面代谢的多样性及生物的演化打下基础。本节在内容上联系如下:动物有多样的呼吸器官,不同的获取氧气的方法,获取的氧气主要用于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即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当然呼吸作用的另一种方式是无氧呼吸,在生活中应用接触也十分广泛,所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明确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从而明确本节主题能量的获得。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细胞呼吸的含义,懂得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知道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列举人体及植物进行无氧呼吸的实例,通过比较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异同,说出有氧呼吸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3.了解不同动物多样的呼吸器官,联系生活实例,说明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获得氧气的方式不同。 4.了解人类应用微生物发酵进行生产的例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进一步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了解不同动物多样的呼吸器官,进一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熟悉事物,做到科学与生活相结合。学情分析 在八年级下学生已了解了有氧呼吸,此节在此应将氧化与功能相联系。而且学生在第四章已经学习了食物与营养及消化与吸收,学生知道食物含各种营养素,但不清楚各种食物怎样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能量,这就是认知冲突,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呼吸作用现象已有不少的感性认识,但它不是宏观的气体交换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和意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呼吸作用的现象。九年级学生求知欲旺盛,自学能力较强,因此可尝试引导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两种呼吸方式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分析总结以及表达的能力,从而突破重难点。重难点 1.重点:知道细胞呼吸的含义,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 2.呼吸这样的实质。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一)创设认知冲突,导入新课。 问题1,早餐吃了吗? 问题2,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素?(温故:七大营养素) 问题3,各种食物怎样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呢? 学生通过预习,容易答出呼吸作用(知新) 想一想:呼吸作用和呼吸一样吗?(学生讨论,突破难点,明确呼吸作用实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即从食物到营养素再到能量的获得问题,引出细胞的呼吸作用,并通过学生思考讨论,突破难点,明确呼吸作用的实质。达成“知道呼吸作用为人体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一教学目标。

能量的获得

4.4能量的获得 教学目标:1、知道细胞呼吸的含义,懂得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 2、列举人体及植物进行无氧呼吸的实例,比较其与有氧呼吸的异同点。 3、举例说明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获得氧气的方式不同。 教学重难点:能量的获得 教学方法:图表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用具: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录像 师:运动员举起杠铃,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做功需要消耗能量,是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生:体内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师:学习、休息、运动等各项生命活动都要消耗能量,那么生命活动消耗了体内的能量是从哪里获得? 生:从食物中获得 板书:4.4能量的获得 师:你知道能量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哪些营养物质吗? 生: 师:大多数来自于糖类,一部分来自于脂肪,极少数来源于蛋白质 板书:一、能量来源: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师:我们在第一节学习过,有机物在体外燃烧也能放出能量,那么体内是否也与体外一样呢?师:那么它们是如何为人体提供所需能量呢? 生: 板书:二、氧化供能 师:食物中的糖类等有机物通过消化吸收,并通过循环系统将营养物质传送到细胞,在细胞中被彻底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时,释放出全部的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这一过程就是呼吸作用。 酶 板书:有氧呼吸:糖类+ 氧气二氧化碳+ 水+ 能量 师:有机物在体内彻底氧化和体外燃烧释放的能量是一样吗?两者有何异同?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需要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那么当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不能满足生命活动时,人体是如何获得能量的呢? 下面请看:配音(体育课上,小明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100米的测试,小明全速奔跑,取得良好的成绩,跑后,小明和同学们一样感到两腿酸酸的,小明百思不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师:同学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有,两腿酸酸的. 师:除了酸酸的以外,还有其它吗?比如呼吸、心跳。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两腿酸酸呢? 学生看书 师:原来人体在激烈运动时,肌肉细胞急需大量能量的供应,这时虽然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增加,但仍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的需求,以致肌肉处于暂时的相对缺氧状态,于是细胞就进行了无氧呼吸 板书:无氧呼吸:细胞在没有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

(完整)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怎样获得能量教案

第二节人体怎样获得能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解释人体内能量的释放过程。 2. 举例说明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树立良好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量的释放。 难点:能量的释放。 三、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人体所需能量来自什么? 1、人体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具体说是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 2、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3、由于各种食物营养成分的含量不同,它们所贮存的能量不同。(举例说明) 人体怎样获得能量? 1、演示实验:花生种子的燃烧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食物中的有机物在氧参与的情况下,燃烧释放出能量。 2、类比推理 小结:体内有机物在氧参与的情况下,氧化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人体就是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而获得能量的。 拓展延伸: 1、讨论与分析 ①、细胞中的有机物从哪里来? ②、氧气是怎样由体外进入到细胞内的? ③、细胞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怎样排出体外? ④、释放出的能量用于了什么? 2、总结:人体获得能量与本章内容的联系

自主探究: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每个人维持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因年龄、性别、体质而有所不同,也与活动强度和气温等有关。 联系生活实际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胖墩”不断增加,造成“小胖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位医生请你帮他们提出合理建议。 总结 我的收获:

达标检测: 1、食物中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是( ) A 、水、脂肪、糖类 B 、糖类、脂肪、蛋白质 C 、水、无机盐、维生素 D 、糖类、脂肪、维生素 2、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 A 、脂肪 B 、糖类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3、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气体中总是氧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其根本原因在于( )。 A.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B.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C.气体在呼吸过程中的扩散 D.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4、人体吸收的氧最终去向是( )。 A.用来构成组织细胞。 B.用来与血红蛋白结合 C.用来交换二氧化碳。 D.用来氧化分解有机物 5、人呼吸最重要的意义,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 ) A 、糖类 B 、能量 C 、二氧化碳 D 、葡萄糖 6、下列各反应式中能正确表示呼吸作用的是( )。 A.有机物→二氧化碳+水+能量。 B.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 C.有机物→二氧化碳+氧+水+能量。 D.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7.人的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下列活动消耗能量最多的是( ) A.唱歌 B.扫地 C.快走 D.骑车 8、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 ,另一部分用于进行各种 ,因此呼吸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 。 9.右表数据为不同年龄组的人,每天所需能 量的平均值。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每天所需能量主要用于 和 。 (2)从上表中看出 组的人每天所需能量最多。原因是 。 (3)假如一位15岁的男生在一段时间内每天能量的摄入量低于11340千焦,他会变得怎样? 。 (4)食物中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是 这 种物质来源于绿色植物的 年龄组 每天所需能量的平均值(千焦) 男性 女性 10--12 9240 8820 13--15 11340 10080 16—18 13020 9240 19—35 11760 8400 36—55 10500 7560 56--75 8820 6300

人体的能量来源修订稿

人体的能量来源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人体的能量来源 人体(肉体)的能量来源 1. 消化系统。 2. 呼吸系统。 3. 皮肤系统。 4. 睡眠系统。 每个人的能量转化(聚合,消耗)速度是不一样的,是天生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每个人的能量来源的途径比重是不一样的。(是天生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A的能量来源途径比重:50%来自于消化,30%来自于睡眠,20%来自于呼吸,10%来自于皮肤。 而B得能量来源途径比重:40%自消化,40%睡眠,15%呼吸,15%皮肤。 以上数据只是举例,不是实际数值。 1. 消化系统的转化过程。 分解):摄入食物所含分子-->分解成原子-->分解成微粒子-->分解成最基本微粒子"能量子"。 组合):最基本微粒子"能量子"-->重组微粒子-->重组原子-->重组人体所需分子。 由于分解时,需要能量去消化,所以在进食的半小时左右,容易感觉到“困”。 由于分解时所消耗的能量值比组合时聚合的能量值少,所以会“获得”能量,而不是“损失”能量。 比如分解时每分钟消耗能量100,组合时每分钟聚合能量400,因此每分钟“获得”能量300。(数值只是举例,不是实有数字) 既然摄入所有食物都会分解成能量子,那为什么还需要吃不同种类的营养成份呢 虽然不同种类的食物和营养分解成的能量子都一样,但能量中的意识和经验成份不一样,在灵界表现为各种颜色的光。 而这些各种颜色的光会使人表现为各种特征(包括并超出以下举例): 肉食分解成的能量光于黑色、红色偏多,依次是橙色、绿色。 素食分解成的能量光于绿色、蓝色偏多,依次是红色橙色,较少紫色。 受到污染的黑色、红色、橙色容易使人表现为物欲强、控制欲强、争强好胜、容易愤怒、容易生气、注意力分散(俗称杂念多)、性欲过强、逻辑混乱、思维迟钝等。 纯净的黑色红色橙色使人表现为脚踏实地、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逻辑清晰、注意力集中(专一、单纯、无杂念)、清心寡欲(非无能) 以上特征并非一定会如此表现,只是会很可能表现。 受到污染的食物会大部分在睡眠系统中过滤,少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过滤。 过滤能力超出污染能力,则无影响。污染速度超出过滤能力速度,则能量流动缓慢---呆滞---囤积---堵塞---等待时机生病----以释放。直到没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