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上26鱼我所欲也复习课教案

九上26鱼我所欲也复习课教案

九上26鱼我所欲也复习课教案
九上26鱼我所欲也复习课教案

《鱼我所欲也》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孟子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

2、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会翻译全文。

(2)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复习的方法,授之以渔。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复习重点:掌握重要字词句及文章的写法。

复习难点: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

教学准备:试卷。

复习方法:自由背诵法、知识整理法、点拨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复习过程:

(一)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二)学生合作复习,解决疑问,同桌之间可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

(三)教师下发试卷让学生练习,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适当指点、更正。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二、字词句积累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死亦我所恶.(wù)一箪.食(dān)一豆羹.(gēng)蹴.尔(cù)不屑(xiè)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释义:感激【穷乏:贫穷】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古今异义)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古义:如果、假使今义:叫、让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古代容量单位今义:计时工具

4、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食器今义:豆子

(四)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1、为: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wéi做、采用) 故不为.苟得也 (wéi做)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wéi做) 或异二者之为.(wéi心情、想法)

今①为.宫室之美②为.之(①wèi 介词,为了) (②wéi动词,做、接受)

2、得:二者不可得.兼 (获得、得到) 得.之则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3、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连词,表并列) 呼尔而.与之 (连词,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 蹴尔而.与之 (连词,表修饰) (五)解释下列加点(线)的字词

1、舍生而取.义者也(选取、选择)

2、故患.有所不避也(祸患、灾难)

3、故不为苟.得也(苟且,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4、一箪.食(古代盛食物的竹器)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只、不仅)(思想)

6、贤者能勿丧.耳(丧失、丢掉)

7、呼尔

..而与之(踩踏食物的样子)..而与之(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8、蹴尔

9、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指带来好处) 10、妻妾之奉.(侍奉)

11、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天性,天良) 12、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六)重点语句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舍弃】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甚:重要、严重】【甚于:超过】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所追求的有超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求得生存的人。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使:如果、假使】【凡:凡是】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

有什么不能采用呢?

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使:如果、假使】【莫:没有】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情,

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通过这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去使用;通过这种行为就可以用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干。【而:连词,表转折,却】【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这】【心:思想】【耳:罢了】

*不只是贤能(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屑:认为不值得一顾】【屑:认为值得(做)】

*如果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蹴:用脚践踏、踩踏】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比喻优厚的俸禄】【辨:分辨】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

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通俗易懂。

3、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来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

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4、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思想”,即“舍生取义之心“,

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或: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为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中考阅读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重要、严重)(2)故患有所不避.也(躲避)

(3)蹴.尔而与之(践踏、踩踏)(4)向.为身死而不受(从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恶:厌恶】【避:躲避】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了祸患我也不躲避。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故:因为这个缘故、因此】因此人们所追求的有超过生命的,人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给】【弗:不】*如果没吆喝着给别人吃,即使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向:从前】

*以前为了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已:停止】【谓:叫做】【失:丧失】*这种做法不也应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心.

3、第一段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

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通俗易懂。

【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的作用: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4、文中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5、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三段中阐述的观点。

人不能为了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6、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

并指出“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义,“所恶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

【我“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辟”的原因】【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

8、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而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9、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论据一: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论据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论据四: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10、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

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

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1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

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3、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

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即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4、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赞扬舍生取义的人,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看法略】

1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

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字词句积累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死亦我所恶.(wù)一箪.食(dān)一豆羹.(gēng)蹴.尔(cù)不屑(xiè)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释义:感激【穷乏:贫穷】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古今异义)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古义:如果、假使今义:叫、让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古代容量单位今义:计时工具

4、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食器今义:豆子

(四)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1、为: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wèi做、采用) 故不为.苟得也 (wèi做)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wèi做) 或异二者之为.(wèi心情、想法)

今①为.宫室之美②为.之(①wèi介词,为了) (②wèi动词,做、接受)

2、得:二者不可得.兼 (获得、得到) 得.之则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五)解释下列加点(线)的字词

1、舍生而取.义者也(选取、选择)

2、故患.有所不避也(祸患、灾难)

3、故不为苟.得也(苟且,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4、一箪.食(古代盛食物的竹器)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只、不仅)(思想)

6、贤者能勿丧.耳(丧失、丢掉)

7、呼尔

..而与之(踩踏食物的样子)..而与之(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8、蹴尔

9、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指带来好处) 10、妻妾之奉.(侍奉)

11、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天性,天良) 12、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六)重点语句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舍弃】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甚:重要、严重】【甚于:超过】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所追求的有超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求得生存的人。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使:如果、假使】【凡:凡是】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

有什么不能采用呢?

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使:如果、假使】【莫:没有】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情,

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通过这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去使用;通过这种行为就可以用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干。【而:连词,表转折,却】【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这】【心:思想】【耳:罢了】

*不只是贤能(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屑:认为不值得一顾】【屑:认为值得(做)】

*如果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蹴:用脚践踏、踩踏】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比喻优厚的俸禄】【辨:分辨】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中考阅读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重要、严重)(2)故患有所不避.也(躲避)

(3)蹴.尔而与之(践踏、踩踏)(4)向.为身死而不受(从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恶:厌恶】【避:躲避】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了祸患我也不躲避。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故:因为这个缘故、因此】因此人们所追求的有超过生命的,人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给】【弗:不】*如果没吆喝着给别人吃,即使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向:从前】

以前为了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已:停止】【谓:叫做】【失:丧失】*这种做法不也应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心.

3、第一段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

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通俗易懂。

【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的作用: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4、文中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5、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三段中阐述的观点。

人不能为了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6、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

并指出“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义,“所恶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

【我“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辟”的原因】【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

8、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而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9、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论据一: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论据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论据四: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10、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

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出自《》,作者,名柯,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字词句积累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死亦我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释义:【穷乏:贫穷】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古今异义)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古义:今义:叫、让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今义:计时工具

4、一箪食,一豆.羹古义:今义:豆子

(四)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1、为: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wèi) 故不为.苟得也 (wèi)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wèi) 或异二者之为.(wèi)

今①为.宫室之美②为.之(①wèi介词,) (②wèi动词,)

2、得:二者不可得.兼 ()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五)解释下列加点(线)的字词

1、舍生而取.义者也 ()

2、故患.有所不避也()

3、故不为苟.得也 ()

4、一箪.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6、贤者能勿丧.耳()

7、呼尔

..而与之()..而与之() 8、蹴尔

9、万钟于我何加.焉() 10、妻妾之奉.()11、此之谓.失其本心()() 12、是亦不可以已.乎()(六)重点语句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舍弃】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甚:重要、严重】【甚于:超过】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使:如果、假使】【凡:凡是】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

有什么不能采用呢?

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使:如果、假使】【莫:没有】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情,

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通过这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去使用;通过这种行为就可以用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干。【而:连词,表转折,却】【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这】【心:思想】【耳:罢了】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屑:认为不值得一顾】【屑:认为值得(做)】

*。【蹴:用脚践踏、踩踏】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比喻优厚的俸禄】【辨:分辨】

*?

中考阅读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2)故患有所不避.也()(3)蹴.尔而与之()(4)向.为身死而不受()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恶:厌恶】【避:躲避】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了祸患我也不躲避。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故:因为这个缘故、因此】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给】【弗:不】*。(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向:从前】

以前为了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已:停止】【谓:叫做】【失:丧失】*。

3、第一段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

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通俗易懂。

【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的作用: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4、文中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观点:。

论证方法:。5、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三段中阐述的观点。

6、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用“鱼”比喻“”,用“熊掌”比喻“”,

并指出“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所恶有甚于死者”就是。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我“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辟”的原因】【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

8、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2)。(文天祥《过零丁洋》)

9、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论据一: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论据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论据四: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10、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

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我所欲也 公开课优质教案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优质教案 18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疏通文义。(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3.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翻译重要句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复习精选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 26 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复习精选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得:表示客观上的可能。 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恶:讨厌,厌恶。 故:所以。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独:只。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万钟:优厚的俸禄。 奉:侍奉。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心愿。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孟子(约前 372~前 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 成以后, 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 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到过梁(魏)国、 齐国、 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 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 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 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 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 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 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 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 剔除了其中残
1/9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材分析: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重点语句。 2.理解正反对比、比喻说理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 3.了解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探究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探讨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背诵课文,理解文意。(2)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难点:(1)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2)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3)把握本文的内容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孟子》一书,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比喻、类比来说理,辨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死亦我所恶.(wù)乡.为身死而不受(xiàng) 一箪食 ..(dān shí) 一豆羹.(gēng)蹴.尔(cù)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2课时)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黑板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小结 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冷雨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孟子是如何写这篇文章的。 3.初步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 教学难点 1.学习相应的论证方法。 2.深入了解生死和义的价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 导语:(出示“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是谁吗?她是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张丽莉老师。(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操作失误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在送医院的途中,有时清醒有时昏迷的她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在颁奖典礼上人们给她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张丽莉老师在面对危险那一刻为什么能舍己救人,做出生与死这样艰难的抉择呢?今天通过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相信同学们会找到答案的。

二、读文释义 (一)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1.听示范读,注意节奏。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如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反复吟诵课文,揣摩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读出磅礴气势,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彼此心心交融。 三、复习旧知 师:学习新的内容前,老师先测一测同学们对上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检查朗读情况。(师:我们首先大声地齐读课文,看看你们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 2.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8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疏通文义。(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3.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翻译重要句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重要实词

《鱼我所欲也教案

1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

主张。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鱼我所欲也》课堂实录 鲁教版

《鱼我所欲也》 一、“尽信”或“不尽信”要在思辨之后决定 师:今天的课堂教学是《鱼我所欲也》的第二课时,即品读课。上一节课已经完成了对文本字、词乃至本义的认识与探究,今天的品读是讨论如何在眼下的现实生活中实践孟子所讲的人生道理,要很有智慧地履行这些有关的人生哲学。在未进入实际的讨论之前,先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孟子这样一句话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生:不知道。 师: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书》本指古代的一本文献——《尚书》。但我们今天可以作扩展理解,即指代一般的书。“尽”,是一个副词,即全部的意思。孟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们开动脑筋,对书中的事或理要思辨,不要以为凡是写进书本中的东西都是可信的。同样,对《孟子》一书中的东西,我们也要思辨,包括孟子这句话。当我们面对一本书的时候,先不要有“尽信”或“不尽信”的看法,而是要认真地阅读,理解其本义,然后再思索。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尽信”或“不尽信”。现在我们就对《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作思辨,当我们结束今天的品读时,你们自然就会有明确的态度——“尽信”或“不尽信”。明白老师讲这番话的意思吗?请说一说你们的理解。 生:明白,就是说,先不要有“尽信”或“不尽信”的态度、想法,而是要以思辨的精神对待书中所讲的东西。 师:这才是正确理解或者说把握了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要旨。请注意,这里的“书”就是指广义的“书”了。 二、《鱼我所欲也》思辨要点 师: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哪些话给大家的印象最深?教育意义最大? 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孟子为了说明要坚持这一精神,还讲了“行道之人”和“乞人”对待“食”的态度,他是怎么说的? 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鱼我所欲也 优秀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2.重点词语 (1)生字:不为苟得也(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2)理解词义。 3.一词多义

(1)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5.古今异义 (1)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6.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特殊句式 (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三、整体感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这一散文的语言艺术,探究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并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两千多年前孟子所说的一句话。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学了今天的这篇课文,同学们可能会找到一些答案。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

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孟子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背景资料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3.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型。议论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合理,语言要准确、精练、有严密的逻辑性。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兼.(jiān) 苟. 得(gǒu) 辟. 患(bì)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弗.(fú) 蹴.(cù) 妻妾. (qiè) (2)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bì)也(“辟”同“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biàn)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④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3)古今异义词 以 ????? 古义:能够用来。例: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是? ?? ?? 古义:指示代词,这。例:是.亦不可以已乎?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豆?????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例:一箪食,一豆羹。今义:指豆类作物。

第26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三上)2

第26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三上)2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一辈子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确实是从这种理论动身,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假如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情况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颂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警告人们要辨不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概恢弘。表达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学法引导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在明白得文句的基础上,抓住那些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和作者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以此来剖析作者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并逐步培养分析判定能力。另外,反复朗读,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概,从而了解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三〕审美鉴赏 生动透彻的修辞美 本文在论讲道理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讲理生动明白、深刻透彻。〝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告诉人们择优而取的道理。〝一箪食,一豆羹〞的比喻,证明〝义〞重于〝生〞的论点,突出了主题。生和义的对比中突出了舍生取义之人的高大形象。〝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的对比,颂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排比更是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概和论辩力量。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如何样提出来的?什么缘故不直截了当提出来? [析]此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讲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那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那个地点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如何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析]此题目的专门明显,确实是要明白得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那么舍生取义〞的论点后,第一从正面指出人之因

《鱼我所欲也》教案讲解学习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层层深入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3.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 1.预习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并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2.分析课文结构及思路; 3.从论述思路和语言方面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在于“舍生取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对人生的正确抉择,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中我们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如果当生命与正义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让我们看看圣贤观点又是怎样的?

二、启发自学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蹴.苟.屑.羹.恶.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众不辩.礼仪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顺接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众于.我何加焉:对于 ﹙3﹚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前1为了 2做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做 ﹙4﹚得 得.之则生:得到 得.我与:通“德”,感激 ﹙5﹚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三、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语气和感情。 2.教师范读。 四、感知课文第一段 1.结合注释,合作翻译第1自然段。 2.概括第1自然段的意思,并给第1自然段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论证为人应舍生取义,说明重义之心人皆有之。 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义”重于“生”的道理。 第三层:得出结论“人人都有舍生取义的本性”。 五、试练讨论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而这不可兼得,取其中的最美者合乎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断,自然,明晓。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分别指什么?﹙义,不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可以指哪些事? 正义的事业,为人民谋福利的事业

第26课《鱼我所欲也》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

第26课《鱼我所欲也》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学习〝欲〞〝舍〞〝甚〞〝恶〞〝患〞〝今〞〝身〞〝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文字词较易明白,生字词较少,因此课堂上重点分析论证层次、逻辑,字词要紧由学生自己解决。 教时安排: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阅读?鱼,我所欲也?,疏通字词并通过做练习巩固字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关于孟子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家孟轲言论的一部书。孟轲,字子舆,继承了孔子学讲,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二号圣人——〝亚圣〞。宋代朱熹把?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各篇又分假设干章以首章中数字标于篇首为题,并不能概括本篇内容. 二、阅读课文〔板书补充注释〕 所欲:〝所〞加动词,相当于名词。 箪:圆形有盖的竹制盛器,用以盛食物,略似现代的盖篮,但没有提梁。 豆:古代食器,略似现代的高脚盘子。这是一个相形字,小传作〝〞正画出它的形状特点。 羹:浓稠的汤,古人吃饭常用佐餐。 不辩礼义:这不是动宾关系,中间有省略成分。 穷:繁体字作形声并会意,人弓身于小穴中。形容处境困难、古文中多作不发达、不得志、处于逆境中。

三、作练习: 1.指出以下〝为〞字的音和义: 故不为苟得也 凡能够避患者何不为也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臣请为王言乐 2.讲明加点字: 二者不可得兼 故不为苟得也 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 暴秦之欲无厌 山雨欲来风满楼 见人方引婴而欲投江中 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B.可得闻欤 C.今王田猎于此 D.直好世俗之乐耳 E.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 4.写出孟子以下名言相应的部分: 得道多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九年级《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学设计

九年级《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3)把握本文比喻、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领会文章思想内涵。 (2)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通过启示、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古人说理的方法。 3、情感价值 (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候,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孟子的主张“舍生取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用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孟子有怎样的道德主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根据提示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清语言障碍。 3、学生齐读全文,找出本文作者的道德主张。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它古文他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方式】1.采取“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3.感受孟子文章语言的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生齐背陈毅的《梅岭三章》,师简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中的“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从《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寻求解答。 方法二: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西的时候可能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方法三: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介绍作者并解题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语文版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4、5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自主学习方案】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1、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2、孟子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预习检测: 1.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 期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附“四书”:《》《》《》《》)

2.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一箪食,一豆羹(、)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故患有所不辟 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乡为身死而不受 5、解释。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避不也。(患:_____________ _) 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________)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_________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___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_______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_____________ _)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奉:_____________ _)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 6、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 之(3)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18《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9、《鱼我所欲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选择,明辨是非,舍生取义。 二、教学重点:比喻、推理、层进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那一年,刘胡兰16岁。面对敌人的铡刀,决不屈服于敌人。她选择了铡刀,就是选择大义。我们在生活中会提到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生常常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在这样的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中《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三维目标 (二)作家作品 1、孟子生平和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政治主张“法先王”,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

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⒉预习检测 (1)所恶莫甚于死者( ) 得我与() 一箪食() 蹴尔而与之() (2)“拯救正义” 学生两人上台完成游戏PK 3.课文朗读 学生听录音,划节奏。 4。疏通文意 翻译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讨论)火车形式回答。 5.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价值低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小游戏 学生上台选择“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事情。 6.课堂小结 本文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更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7.板书设计 8.拓展延申 请列举出历史上“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

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孟子》二则鱼我所欲也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19 鱼我所欲也 教师寄语: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二、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资料助读。5分 孟子,名,是时期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 ,《孟子》是记录的一部著作。 课文阅读 1、熟悉课文,给下列字正音。2分 二者不可得兼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是故 万钟于我何加.焉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亦不可以已.乎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5分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3、阅读感知。8分 ①在孟子看来,熊掌比更珍贵,义比更有价值,“义”是“羞恶之心”,即后世所说的“”,“能勿丧”义的人是。 ②、文中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语句是 ③文中体现“人不能见利忘义”思想的语句是 ④、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⑤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组长签名:小组评价: 【课堂探究】 一、【情境导入】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