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诊断治疗指导原则

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诊断治疗指导原则

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诊断治疗指导原则
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诊断治疗指导原则

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诊断治疗指导原则

发布时间:2017-12-06

为规范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的诊断治疗工作,原卫生部于1993 年发布了《阿片类成瘾常用戒毒疗法的指导原则》,并于2009年9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名称为《阿片类药物依赖诊断治疗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戒毒条例》的实施,以及戒毒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的戒毒理念的问世,《指导原则》已经不能满足戒毒医疗工作的需要,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对《指导原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更名为《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诊断治疗指导原则》。修订后的《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诊断治疗指导原则》规范和统一了诊断标准和方法,明确了治疗目的、治疗方法和有效治疗的基本要素,增加了药物维持治疗和防复发治疗干预的内容。

阿片类物质包括天然类如鸦片、从阿片中提取的吗啡生物碱及其人工半合成或合成的衍生物。常见的阿片类物质有鸦片、吗啡、海洛因、美沙酮、丁丙诺啡、哌替啶和芬太尼

等,均具有镇痛、镇静、改变心境(如欣快)、镇咳及呼吸抑制等药理、毒理作用。反复使用阿片类物质可出现耐受性、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等物质使用相关障碍。

一、临床表现

(一)急性中毒症状

因单次过量使用阿片类物质所致,主要表现有反应迟钝、意识丧失、呼吸抑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典型的临床“三联征”表现为:昏迷、针尖样瞳孔和呼吸抑制(呼吸节律变慢、深度变浅,严重时可降至2-4次/分钟)。其它表现有皮肤湿冷、体温降低、紫绀、肺水肿、心律减慢、休克、下颌松弛及舌后坠等。

(二)戒断症状

1.戒断综合征症状:指停止或减少使用阿片类物质,或使用阿片受体拮抗剂后出现的一组特殊症状群。

2.急性戒断症状和体征:⑴症状:渴求感、恶心、呕吐、肌肉疼痛、骨关节痛、腹痛、不安、食欲差、疲乏、发冷、发热等;⑵体征:流泪流涕、哈欠、喷嚏、瞳孔扩大、出汗、鸡皮征、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体温升高、震颤、腹泻、失眠、男性自发泄精、女性出现性兴奋等;⑶精神障碍(例如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

阿片类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依所使用的阿片类物质种类、剂量、半衰期、停药方式和使用拮抗剂的不同而不同。短效类(如吗啡、海洛因)戒断症状一般在停药后8-12小时出现,高峰期在48-72小时,持续7-10天;长效类(如美沙酮)戒断症状出现在停药后1-3天,高峰期在3-8天,可持续数周。使用拮抗剂(如纳洛酮或纳曲酮)后戒断症状可即刻出现,持续数小时到1天。

3.稽延性戒断症状:部分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患者在急性戒断状态消退数月甚至数年后,仍可出现如睡眠障碍、疼痛、情绪障碍、消化道症状、渴求、全身乏力等症状,统称为“稽延性戒断综合征”,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躯体及社会功能损害

非治疗目的使用阿片类物质可导致使用者个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受到损害。

1.躯体损害:阿片类物质成份复杂,常掺有其它药物或杂质,可对躯体各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等重要生命器官)造成损害,此外,注射使用还可导致艾滋病、丙肝、乙肝等传染病的感染。

2.社会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损害,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或学习能力、家务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等的降低。

(四)其它精神和行为障碍

包括人格改变、抑郁、焦虑、睡眠及性功能障碍等,还可能出现精神病性障碍、记忆障碍和智能障碍。这些障碍有的可能与阿片类物质使用存在因果关系,有些可能相对独立,有些则可能是始动因素。临床上应注重分析阿片类物质使用与上述障碍之间的关系并加以鉴别诊断。

二、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是做出正确诊断的基础和前提。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精神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

1.病史采集:可通过询问患者、家属及知情人等获得病史信息,重点内容包括物质滥用史、精神症状史、既往史、个人史、高危行为、成瘾物质使用导致的功能损害、患者社会心理功能及康复相关等。病史采集需要一定的临床访谈技巧,综合运用精神科病史采集和成瘾疾病知识,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采用非歧视性和中性的态度。

2.体格检查:包括常规检查和与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项目的检查(如营养状况、皮肤注射瘢痕等),并注意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阿片类物质过量使用或者中毒的体征。

3.精神检查:通过沟通和观察,检查患者的一般精神状况、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旨在了解患者当前或过去有无精神问题存在、是单一症状或者是某种综合征,症状与使用阿片类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能否诊断为与精神疾病共病等。

4.辅助检查:包括阿片类物质生物学检测、实验室检查和相关心理学量表评估等。

(二)诊断

参照ICD-10阿片类药物依赖诊断标准,在全面检查评估基础上,根据患者物质使用史及相关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与精神科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诊断。

1.阿片类物质急性中毒

(1)病史:可见以下五种情况:1)单次大剂量使用阿片类物质;2)完成脱毒治疗后机体对阿片类物质的耐受性下降,再次使用与之前相同剂量的阿片类物质导致中毒;3)合并其他物质(多药使用)导致中毒;4)因共患躯体疾病

导致耐受性下降,在未明显增加使用剂量时中毒;5)为迅速缓解戒断症状而补偿性超量使用。

(2)临床表现:阿片类物质急性中毒相应临床表现。

(3)体格检查:意识障碍迅速加重,呼吸抑制和瞳孔缩小(严重危及生命的过量中毒导致的呼吸抑制可致瞳孔散大),出现典型阿片类物质急性中毒“三联征”表现。

(4)辅助检查:血液、尿液吗啡(或其它阿片类物质)检测呈阳性反应。

(5)排除由其他原因如外伤、感染等所致的急性意识障碍。

2.阿片类物质有害性使用

(1)病史:有海洛因等阿片类物质滥用史。

(2)临床表现:出现与使用阿片类物质相关的躯体、精神或行为等方面的损害,认知及情绪改变(欣快、抑郁和焦虑等)。

(3)体格检查:可见躯体各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等重要生命器官)损害体征,可见HCV、HIV 感染等相关体征。

(4)精神检查:有认知及情绪改变(如抑郁、焦虑等)。

(5)社会功能损害:表现出明显的与使用阿片类物质有关的工作能力降低和学习成绩下降,家庭及婚姻关系紧张,以及导致法律等方面的负面结果。

3.阿片类物质依赖综合征

(1)药物滥用史:反复、强迫性、非医疗目的使用阿片类物质至少12个月。

(2)临床表现:1)渴望使用阿片类物质;2)耐受性增加;3)试图减量或停用时出现戒断反应;4)对阿片类物质使用行为失控,难以控制使用剂量、频率及使用时间;5)花费大量时间获得或者使用阿片类物质,难以控制对阿片类物质的心理渴求。同时,可继发和伴有身体损害(如传染病)、精神障碍等。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功能受损,并常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3)体格检查:多有营养不良、浅表静脉注射疤痕、皮肤感染体征,以及合并其它躯体疾病的相应体征。减量或者停用时可出现阿片类戒断症状和体征。

(4)精神检查:意识清楚,接触一般较差,态度多冷漠,情绪敌对或不稳定。一般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日常作息时间昼夜颠倒,常常合并睡眠障碍。戒断症状发作

时索药行为明显,高级意向活动降低,甚至夸大或伪装某种躯体不适。

(5)辅助检查:尿液吗啡检测阳性。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升高或下降、肝功能异常、病毒性肝炎、梅毒、HIV阳性等。心电图检查可有异常,胸部影像学可发现肺部感染征象。抑郁或者焦虑量表可发现抑郁或焦虑症状。

4.阿片类物质戒断状态

(1)病史:有反复、长期和/或大剂量使用阿片类物质,停止或减少用量时出现急性戒断症状史。同时,男性还可有自发泄精,女性可出现性兴奋等。

(2)临床表现:出现与所使用阿片类物质的种类和剂量有关的戒断症状。

(3)体格检查:一般呈卷曲姿势。可有血压升高、脉搏加快、体温升高、皮肤出现“冷火鸡”样鸡皮疙瘩、瞳孔扩大、流泪、流涕、哈欠、喷嚏、震颤、腹泻、呕吐、失眠等表现。

(4)精神检查:意识清楚,不合作,甚至敌对。一般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焦虑,严重时行为冲动激越,索药行为突出。

(5)辅助检查:吗啡检测阳性。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较高,渴求指数较高。实验室检查可见贫血、电解质紊乱等。

三、治疗

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的脑疾病,其发生发展是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患者的治疗应该由具备或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临床医师、心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共同协作,采用包括生物、心理及社会干预在内的综合方法进行治疗。理想的治疗目标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戒毒治疗,促进躯体和心理康复,为回归社会奠定基础。治疗是一个连续、循环和长期的过程,应遵循个体化和以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和程序,直至患者全面康复。

常见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阿片受体激动剂、部分激动剂、拮抗剂、精神药物和其它对症及支持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常用的有简短干预、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动机强化治疗、社区强化治疗、人际关系治疗,以及针对青少年的多维度家庭治疗及多系统治疗等。有效治疗的基本要素包括:治疗容易获得;治疗个体化;综合性治疗;疗程足够长;积极治疗共病(精神与躯体);重视脱毒治疗;持续监测与评估;确立正确的治疗理念,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提高患者治疗动机。

(一)急性中毒的治疗

1.一般治疗措施

1)维持呼吸道通畅,如吸痰、清除口腔分泌物或异物,防止和处理舌后坠;2)确保有效供氧,如经鼻给氧、面罩正压给氧、气管插管或使用呼吸机;3)建立双路静脉给药通道,一路保证纳洛酮的维持使用,另一路用于进行呼吸、循环衰竭的救治;4)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持足够尿量,注意保暖;5)持续监护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心肺功能,严重者应定期进行动脉血气和有关生化检查;6)对伴有低血压、心动过缓、非心源性肺水肿和颅内压升高患者,应及时对症处理,以防止病情加重;7)病情平稳后,还应持续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心肺功能变化24小时以上,以防止发生意外。

2.拮抗剂的使用

尽早、及时、足量和足疗程使用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是抢救阿片类物质急性中毒的关键所在。

(1)纳洛酮使用方法:无固定的剂量范围,主要依据阿片类滥用剂量及用药后的拮抗效果和个体中毒症状的缓解程度,结合生命体征改善情况确定:1)无意识障碍者可肌肉或静脉注盐酸纳洛酮0.4mg(或0.01mg/kg),必要时

2-3分钟重复一次;2)有意识障碍,但无明显呼吸抑制者,可先静脉注射盐酸纳洛酮0.4-0.8mg,若无反应,可间隔2-3分钟重复注射,直到意识恢复;3)意识障碍、呼吸抑制较重者,立即静注盐酸纳洛酮2mg,若没有好转,再注射2-4mg,必要时重复,总量可达到20mg或以上。

(2)纳洛酮使用注意:1)如经反复注射纳洛酮,总量超过20mg无效时,应考虑诊断是否正确,或患者在急性中毒的同时还合并有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或合并其它药品或毒品中毒,如合并大剂量镇静催眠药中毒昏迷者纳洛酮无效;2)长效和强效阿片类药物(美沙酮、芬太尼)所致过量中毒,须用较大剂量的纳洛酮,并持续反复用药直到中毒症状完全缓解。如盐酸纳洛酮2-4mg加入10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维持24小时,或视情况每2-3小时重复肌注盐酸纳洛酮0.4mg;3)持续观察时间应不短于24-48小时,以防止一旦有效拮抗作用消失时,再度出现呼吸抑制;4)纳洛酮可能诱发戒断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谵妄、躁动,特别是在大剂量使用纳洛酮后表现更为明显,应给予重视和加强护理。

(二)戒断症状的治疗

1.急性戒断症状的脱毒治疗

分为同类药物替代治疗和非同类药物对症治疗,旨在有效控制戒断症状,平稳度过急性戒断期,为进一步的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1)替代递减治疗:主要包括美沙酮替代递减治疗和丁丙诺啡替代递减治疗。

1)美沙酮替代递减治疗:美沙酮属人工合成的阿片μ-受体纯激动剂,具有镇痛、镇静和呼吸抑制等作用,可有效控制阿片类戒断症状。美沙酮口服吸收良好,用药后30分钟可在血液中测到,达峰时间为2-4小时,峰浓度可维持2-6小时,单次用药可有效控制戒断症状12-24小时以上。美沙酮替代递减治疗的原则为“有效控制症状、逐日递减、先快后慢、只减不加、停药坚决”。具体用药方法:①明确阿片类物质戒断程度诊断;②首次剂量为20-40mg/d(口服),4小时后若症状控制不理想可酌情增加5-10mg,直至有效控制戒断症状及不出现过量表现(如嗜睡等)。除特殊情况外,脱毒治疗第一天总剂量原则上不超过60mg/d;③有效控制戒断症状后维持原剂量1-2天;④之后逐日递减前1日剂量的20%,减至5-10mg/d时,改为每 1-3日减1mg,直至停药。递减速度和疗程可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通常可在21日内完成。美沙酮停药后24-72小时可出现轻度戒断症状,可使用中枢α2-受体激动剂(如洛非西定)和中药戒毒药缓解。

2)丁丙诺啡(复方丁丙诺啡)替代递减治疗:丁丙诺啡系阿片μ-受体的部分激动剂,舌下及注射给药有效,脱毒治疗用其舌下含片。该药用于阿片类物质戒断状态时具有以下特点:①可理想控制戒断症状,作用具“顶限效应”,用药安全;②有效控制戒断症状作用时间可达24小时以上;③递减停药过程中戒断症状较轻,停药容易。丁丙诺啡脱毒治疗过程包括诱导期与减量期两个阶段。④如体内仍有外源性阿片类物质时可催促出戒断症状。诱导期首次给药时间一般于末次使用海洛因12-24小时以上,开始出现轻度戒断症状时。首次剂量为4mg,根据情况可在2-4小时后再增加4mg,随后2-3天可逐步增加剂量到12-16mg/d,稳定治疗至少2天后进入减量期。减量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递减方案。一般来说,慢速递减比快速递减戒断症状轻,因此只要患者无迫切要求,应尽量减缓递减速度。丁丙诺啡(复方丁丙诺啡)递减停药时间通常为10-14天,如从8-16mg/d 的稳定剂量,按照每2-3天减少2mg的速度逐渐递减直至停药。

(2)非替代治疗:主要指使用可控制和缓解阿片类物质戒断症状药物的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中枢α2-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洛非西定)和某些中药及成药等非阿片类药物。此类药物对缓解哈欠、流泪、出汗、呕吐、心慌、鸡皮征等症状有效,对焦虑不安、肌肉痛、骨痛效果略差,故临床上

多用于轻中度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患者。非替代治疗的特点为:用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天),用药剂量大(多用到极量),药物副作用大,目前临床上已较少使用。

2.稽延性戒断症状的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具体方法为:(1)睡眠和情绪障碍:对于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可在医师指导下酌情使用小剂量镇静催眠及抗抑郁药,应避免大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以防止其产生依赖;(2)全身乏力、四肢关节和肌肉疼痛:可对症治疗或使用具有缓解戒断症状的中成药。

(三)药物维持治疗

对于戒毒治疗后反复复发的阿片依赖个体,应进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主要方法包括:美沙酮维持治疗、丁丙诺啡(复方丁丙诺啡)维持治疗。药物维持治疗并非是单纯服用替代药物,而是包括患者管理、医疗干预、心理/行为干预和社会支持等的综合干预方法。

药物维持治疗是针对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在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境下,均能达到以下效果:可以减少/消除阿片类物质的使用;可以减少HIV/AIDS的蔓延和传播;可以减少与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可以逐步恢复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患者

的社会和职业功能;可以降低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患者的死亡率。

1.美沙酮维持治疗

指使用合法药物美沙酮替代非法阿片类物质并长期维持的治疗方法,包括引入期和维持期。

(1)引入期:一般为5-7天,以有效控制戒断症状和调整美沙酮到适宜剂量(如达到耐受水平和降低渴求感)为主要目的。用药原则为“低剂量开始,小剂量增加”。确定首剂量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患者身体状况、对阿片类物质的耐受程度和共用的药物种类等。美沙酮的首次剂量为20-40mg,首日剂量一般不超过40mg;次日后若戒断症状不能控制可每日增加5-10mg,直到戒断症状完全控制,渴求感明显降低。

(2)维持期:开始于引入期完成后,在美沙酮剂量稳定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进行系统和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逐渐恢复个人、家庭、职业和社会功能。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推荐剂量通常为60-120mg/d,遵循个体化原则。维持期长短因人而异,至少应在1年以上,绝大部分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维持用药。

(3)注意事项:美沙酮维持治疗具有用药剂量大和用药时间长的特点,故临床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禁忌症:包括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活动期肝炎及癫痫等。

2)药物相互作用:美沙酮可与数百种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常见的如抗真菌药(氟康唑、酮康唑)、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利福平)等可增加美沙酮的血药浓度;抗病毒药(洛匹那韦、奈非那韦、奈韦拉平)等可降低美沙酮的血药浓度。

3)特殊情况:美沙酮代谢的个体差异极大,少数快速代谢型个体(如美沙酮160mg/d仍不能有效控制戒断症状),应将一日剂量应分两次服用,以防止中毒风险增高和控制戒断症状不足24小时。对主动要求维持剂量在40mg/d左右的患者,多会同时合并使用海洛因,以达到既不出现戒断症状,又可获得欣快感的状态,对此类患者应提高剂量至足剂量。

4)个体化用药与最佳剂量:美沙酮维持剂量的个体差异极大,须遵循个体化原则。最佳剂量的判断标准通常为:①能理想控制戒断症状,充分抑制渴求感;②尿液非法阿片类物质检测阴性,治疗依从性良好;③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不出现过量反应。

5)漏服及其处理:美沙酮维持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漏服现象难于避免,故须弄清原因,及时调整剂量。处理方

法:①漏服1-2天,可维持原剂量;②连续漏服3天,美沙酮剂量低于30mg/d者,维持原剂量,高于30mg/d者,剂量减半,可快速递增剂量(10mg/d),每2-3天评估病人一次,直至理想控制症状;③漏服4天以上则应重新引入,观察反应后可快速递增剂量,每2-3天评估病人一次,直至理想控制症状。

2.丁丙诺啡(复方丁丙诺啡)维持治疗

通常分为诱导期、稳定期和维持期。

(1)诱导期:首次给药应在末次海洛因使用12小时后或末次使用美沙酮24-48小时后,即海洛因使用者《阿片戒断症状评价量表(COWS)》评分在8-10分,美沙酮使用者COWS评分在12-14分。诱导原则是等待和观察,即无论患者使用海洛因还是美沙酮,均应在患者出现轻中度、可观察到的戒断症状时首次给药。推荐起始剂量为2-4mg,观察1小时后依戒断症状控制情况可增加2-4mg,第1天剂量一般不超过12mg。诱导期开始后应尽快调整丁丙诺啡到合适剂量。一旦开始丁丙诺啡治疗,应持续给药,直到患者感觉舒适。

(2)稳定期:指患者已停止阿片类物质使用,渴求感降低,且没有明显副作用的时期。该期应根据患者对丁丙诺

啡的反应调整到最佳维持剂量。第一周末时的最佳剂量应为12-24mg/d。

(3)维持期:指患者用药剂量稳定,生活正常,治疗依从性良好和各项功能恢复正常的时期。维持剂量强调个体化用药,应足以维持到下一个预定服药期(如果是24小时,则开出维持24小时的量;如果是48小时,则开出维持48小时的剂量)。丁丙诺啡维持治疗剂量范围在8-24mg/d,最大不超过32mg/d(国外),推荐日剂量为4-16mg。可每日1次用药,也可间隔1-3日用药。

(4)注意事项:与美沙酮维持治疗相同,临床上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禁忌症:①对丁丙诺啡或其复方过敏者;②严重呼吸功能或肝功能损害者;③孕期及哺乳期患者。

2)药物相互作用:丁丙诺啡与其它药物之间可能存在有严重的相互作用,特别在与苯二氮卓类药物、其它镇静药、阿片类拮抗剂和阿片类激动剂,以及通过细胞色素P450 3A4酶系统代谢的药物等合用时必须慎重。

3)漏服及其处理:①隔天一次或每周三次服药方案的患者遗漏了某个“服药日”,而在第二天(非服药日)前来

服药,应提供更低剂量的丁丙诺啡以求顺利过渡,直到另一

个服药日。②错过治疗不足一周的患者在经医生评估,并确定没有阿片类物质、酒精或苯二氮卓类药物急性中毒迹象的,可以继续丁丙诺啡维持治疗。③连续错过一周以上治疗的患者应重新进行诱导。

4)其它注意事项:颅脑损伤及呼吸抑制病人、老弱患者慎用。丁丙诺啡久用可产生依赖性,戒断症状于停药3天后出现,可持续15天以上。丁丙诺啡过量反应类似吗啡,在给药后约3小时发生,程度比吗啡轻,并不随剂量增加而加重,但持续时间长,需大剂量纳洛酮(10mg)才能逆转其呼吸抑制作用。

3.维持治疗药物的互换与停药

(1)美沙酮替换到丁丙诺啡(复方丁丙诺啡):

1)替换条件:①患者不能耐受美沙酮的不良反应;②患者不能很好地适应美沙酮门诊的服药方式,希望延长服药间隔;③患者希望将丁丙诺啡(复方丁丙诺啡)作为一种过渡性的脱毒药物。

2)替换方法:①递减美沙酮剂量到30mg/d以下;②停止使用美沙酮24小时以上,患者出现轻中度戒断症状时;

③首剂量丁丙诺啡2mg,观察2小时不出现戒断症状;④重

复给药至24小时时达8mg;⑤第一周末剂量达到12-24mg/d;

⑥调整剂量至最佳剂量并维持。

(2)丁丙诺啡替换到美沙酮:

1)替换条件:①丁丙诺啡不能有效遏制患者使用海洛因,可能更适合接受高剂量美沙酮的治疗者;②更易接受或者习惯于使用美沙酮的患者。

2)替换方法:①停止使用丁丙诺啡(复方丁丙诺啡)24 小时以上,出现轻中度戒断症时;②美沙酮首次剂量20-40mg,首日剂量一般不超过40mg;③次日后若戒断症状不能控制可每日增加5-10mg,直到戒断症状完全控制,渴求感明显降低;④调整剂量至最佳剂量并维持。

(3)递减停药:

1)美沙酮递减停药:①逐日递减美沙酮剂量,1-10mg/d,先快后慢,直至停药;②递减以不出现明显戒断症状为原则,必要时可辅助中枢α2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洛非西定)等药物控制戒断症状;③递减时间通常为 30 天左右。

2)丁丙诺啡(丁复方丙诺啡)递减停药:①逐日递减,以不出现明显戒断症状为原则;②递减时间通常为2周。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第三版)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常住居民中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二、服务内容 (一)患者信息管理 在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二)随访评估 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和评估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用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三)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社会功能状况、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

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2周内了解其治疗情况。对于未能住院或转诊的患者,联系精神专科医师进行相应处置,并在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2周时随访,若处理后病情趋于稳定者,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未达到稳定者,应请精神专科医师进行技术指导,1个月时随访。 3.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4.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四)健康体检 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或)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三、服务流程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精神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催眠药或具有兴奋作用的中枢兴奋药物。 镇静催眠药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镇静药和抗焦虑药能减轻焦虑症状,安定情绪。然而,在促进和维持近似生理睡眠的同时,一些催眠药物会影响睡眠时相的正常比例,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多数镇静药加大剂量即可产生催眠作用,催眠药过量可引起全身麻醉,更大剂量可引起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抑制进而导致昏迷,甚至死亡。老年人及有呼吸、肝肾功能障碍者,使用镇静催眠药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中枢兴奋药是指能选择性地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机能活动的一类药。该药是在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功能低下和(或)紊乱时使用。 许多镇静催眠药和中枢兴奋药物具有潜在的依赖性,长期使用可产生耐受性,以及躯体和心理依赖性,临床医生应予注意。 一、镇静催眠药物的分类 镇静催眠药按化学结构分为苯二氮类、巴比妥类和其它类三类。苯二氮类包括地西泮、氯氮、氟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劳拉西泮、奥沙西泮、三唑仑、咪达唑仑等。巴比妥类包括长效巴比妥,如苯巴比妥;中效巴比妥,如异戊巴比妥;短效巴比妥,如司可巴比妥。其它类:包括水合氯醛、甲丙氨酯、唑吡坦、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 1.苯二氮类药理作用:(1)抗焦虑作用,小剂量应用时可改善患者烦躁、不安和紧张等症状。(2)镇静、催眠作用,使用较大剂量时可产生镇静、催眠作用。(3)抗癫痫作用,如地西泮可用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4)肌肉松弛作用,可缓解肌肉痉挛和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2.巴比妥类药物在催眠剂量时,可诱导近似生理的睡眠,在伴心血管和呼吸功能抑制的同时,出现轻度血压下降和呼吸减慢;增加剂量时,则开始对全脑神经元无选择性抑制。 3.其它类药物一般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如水合氯醛是一种氯化的乙醇衍生物,系安全和有效的催眠药。但因其大剂量时可抑制呼吸,故仅限用作睡眠诱导剂。 二、镇静催眠药物的选择 失眠的表现形式为入睡困难、过早觉醒和睡眠中断等。其中多数表现为入睡困难,即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的潜伏期长,易引发烦躁不安。使用催眠药物应注意全面分析病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2018年版) 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为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治疗、管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回归社会,充分发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含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中的作用,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和工作流程,提高防治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工作规范。 本规范的服务对象为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六种严重精神障碍的确诊患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并经诊断、病情评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限于上述六种疾病。 1.机构、职责及保障条件 1.1 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 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主动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或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每年至少召开2次例会,研究制定辖区精神卫生政策和相关制度,统筹协调解决综合管理、救治救助、人才培养、机构运行、保障等问题,负责组织辖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与督导。探索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社会组织和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康复服务模式,完善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相衔接的服务机制。结合辖区实际建立“对口帮扶”等工作制度,在辖区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科普宣传、患者诊断复核、病情评估、调整治

以病人为中心照顾的指导原则 答案和讲义1

1、()是全科医学的优点赖以发挥的支柱 A、长期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式的医患关系 B、短期建立同事式的医患关系 C、长期建立不平等的对等的医患关系 D、长期建立长期稳定的雇佣式的医患关系 2、病人的权利不包括() A、人格和尊严得到尊重的权利 B、自主与知情同意的权力 C、监督医疗的权利 D、袭击医生的权利 3、在前线,抢救病人的时候,遇到伤患() A、先抢救轻伤患者 B、发现是俘虏可以漠视 C、弄清属于哪国的伤患 D、立刻进行救治 4、“了解你的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们患了什么病要重要得多”是()的名言 A、希波克拉底 B、白求恩 C、吴阶平 D、弗莱明

5、以病人为中心必须强调以()为导向 A、反应 B、需求 C、疗效 D、利益 以病人为中心照顾的指导原则 首都医科大学崔树起 一、收集病人的三维资料 在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有些原则必须要坚持。 第一个,首先对病人角色怎么去认识,我们既然是要以人为中心,或者是以病人为中心。那么病人是什么的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你得了解。这样你才能去了解他的需求。那么对于病人来讲,首先要注意,我们要尊重病人的权利。病人来看病的时候,他有病人的权利。我们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要体现病人的权利,要尊重病人的权利。要跟病人商量,要保护病人的利益。这个在现在医师法当中,包括很多法律当中都有所体现了。所以我们作为全科医生来讲,这方面要求做的更好。 病人的义务,病人应该承担什么义务,也得跟病人解释清楚。特别是慢性病。慢性病如果他自己不来管理自己的疾病,只靠医生来做,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些责任要跟病人家属还有关系。可能还要告知病人家属,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去做。 第三,就是要了解病人的角色,行为。因为每个人患病以后,他的病人角色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给大家要指出来有八个方面的这种不同的变化。即使同样一个人受到这种八个因素的影响,表现形式他会有所不同了。所以大家在看看门诊接待病人的时候,形形色色。 二、了解病人的角色行为 第一个问题就是因病因人而异,不同的疾病以及同样的疾病,不同的人得了它都是不一样的。这点大家会体会的比较深。 也就是当对某病的医疗条件可能受到某种限制的时候,那么病人对他的期望值就会不一样。我对大医院医疗条件,和对它提供的服务,我的要求和到一个小医院完全不一样。所以这点,他的期望不一样。那么到看病的时候,他表现的就不一样。 另一点,对社会人群健康的看法,是因为某种社会人群,受到某种社会的影响,那么这种社会影响下对待健康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评价的观念也不一样的。比如胖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它就是健康,有的人认为它就是不健康。有些地方看法就不一样。因为这里还受到一些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

关于印发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2018年版)的通知 国卫疾控发〔2018〕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为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适应精神卫生工作发展需要,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对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的有关要求,我委组织编制了《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现印发给你们(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下载),请遵照执行。原卫生部发布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卫疾控发〔2012〕20号)同时废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8年5月28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2018年版) 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为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治疗、管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回归社会,充分发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含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中的作用,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和工作流程,提高防治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工作规范。 本规范的服务对象为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六种严重精神障碍的确诊患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并经诊断、病情评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限于上述六种疾病。 1.机构、职责及保障条件 1.1 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 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主动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或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每年至少召开2次例会,研究制定辖区精神卫生政策和相关制度,统筹协调解决综合管理、救治救助、人才培养、机构运行、保障等问题,负责组织辖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与督导。探索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社会组织和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康复服务模式,完善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相衔接的服务机制。结合辖区实际建立“对口帮扶”等工作制度,在辖区组织开展精

2018年严重精神障碍试题

2018年都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重精神障 碍培训试题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5分,共50分) 1.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的六类疾病包括:、、 、、及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2.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精神症状评估、、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 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3.危险性评估分级,有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应判定危险性等级为级。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自知力不全是指() A.是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 B、患者精神症状消失,真正认识到自己有病,能透彻认识到哪些是病态表现,并认为需要治疗。

C、患者承认有病,但缺乏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病态的能力。 D、患者否认自己有病 2.自知力缺失是指() A.是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 B、患者精神症状消失,真正认识到自己有病,能透彻认识到哪些是病态表现,并认为需要治疗。 C、患者承认有病,但缺乏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病态的能力。 D、患者否认自己有病 3.肇事是指() A.是指公安机关出警但仅作一般教育等处理的案情,例如患者打、骂他人或者扰乱秩序,但没有造成生命财产损害的。 B、是指患者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但未触犯《刑法》例如患者有行凶伤人毁物等,但未导致被害人轻、重伤的。 C、是指患者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的。 4.肇祸是指()。 A、是指公安机关出警但仅作一般教育等处理的案情,例如患者打、骂他人或者扰乱秩序,但没有造成生命财产损害的。 B、是指患者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但未触犯《刑法》

例如患者有行凶伤人毁物等,但未导致被害人轻、重伤的。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得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得制定,就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得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得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得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得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得影响以及新药研制、 临床评估与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精神障碍分类得目得 疾病分类学得目得就是把种类繁多得不同疾病按各自得特点与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精神障碍得分类就是将纷繁复杂得精神现象,根据拟定得标准加以分门别类得过程.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得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得转归。?二、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分类就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得方法.疾病分类得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就是医学各科所遵循得基本原则.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得精神障碍病例得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得病例则病因不明。因此精神障碍得诊断与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得原则。目前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主要就是依据症状表现。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得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得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得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得对症治疗。?三、精神障碍得诊断标准 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得诊断指标,不同得医师对同一疾病得理解与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得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与难以解释,这一直就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得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制定统一得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就是将疾病得症状按照不同得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得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与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就是最基本得,又分必备症状与伴随症状。下面以我国目前得精神分裂症得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得意义. (一)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1.反复出现得言语性幻听; 2.明显得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得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得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得意志减退或缺乏.?(二)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三)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与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得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四)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得精神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四、多轴诊断 所谓多轴诊断就是指采用不同层面或维度来进行疾病诊断得一种诊断方式。1975年Rutter首先提出儿童精神障碍得多轴诊断,Ottessen提出四轴诊断,即症状学、严重程度、病程、病因(躯体得、心理得、多种因素、原因未明)诊断精神障碍.在DSM系统中,从DSM-III开始使用多轴诊断,目前使用得DSM-IV共有5个轴,分别为:?轴I:临床障

精神科分级护理制度

精神科分级护理制度 为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规范临床分级护理及护理服务内涵, 保证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科分级护理制度。 一、定义 1.分级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 2.Bart 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进行测量,个体得分取 决千对一系列独立行为的测量,总分范围在0,..._,100分。 二、基本要求 1.按照《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卫生行业标准护理分级(W S/T431-2013)》、《精神科分级护理常1规8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中《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要求制定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科分级护理制度。 2.精神科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4 个级别。 3.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变化动态调整护理级别。 4.患者护理级别应当明确标识。 特级护理:大红色一级护理:粉红色二级护理:蓝色三级护理:绿色

5.临床科室应根据本制度结合科室疾病特点制定细化科室分级护理制度。 三、职责划分 1.主管医生根据住院患者病情和(或)生活自理能力,确定护理级别医嘱以及动态调整护理级别。 2.责任护士使用Barthel C BI)评定量表对住院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根据住院患者Barthel指数总分确定以及调整其生活自理能力等级,并报告主管医生。 3.医务人员负责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护士应根据医生的诊疗计划以及 患者的护理级别按照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 4.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监督、检查分级护理制度执行情况。 5.护理部和质量管理部负责督查临床分级护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指导解决,必要时与医务部或分管院长沟通协调改进。 6.运营管理部、财务部负责测算护理难度、强度及工作量;人力资源部负责护理人员岗位设置及考核,并与护理部共同协调护理能级配置及人力调整。 四、精神科分级护理服务标准 (一)特级护理 1.护理对象 (1) 精神障碍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患者。 (2)严重抑郁状态、木僵状态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患者。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规范试卷及答案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基础知识 培训测试题 单位: 姓名: 得分: 一、单选题(共5题,每题10分) 1.符合《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开展管理治疗对象为( ) A 户籍为本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B 本辖区常住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C 本地医疗机构发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2、本辖区常住重性精神病患者指( ) A 在本辖区连续居住2个月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B 本辖区有固定住所且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C 本辖区有固定住所且连续居住半年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3、对于病情稳定者严重精神障碍病患者应该( )月随访一次。 A 6 B 2 C 3 4、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性评估共分为( )种 A 6 B 2 C 3

5、对于病情不稳定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该( )天随访一次。 A 30 B 15 C 90 二、判断题(共2题,每题10分) 1、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职责是:协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线索调查、登记、报告和患者家庭成员护理指导工作。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定期随访患者,指导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督促患者按时复诊。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 2、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 ) 三、问答题(共1题,每题30分) 1、严重精神障碍疾病危险性评估分级?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基础知识培训测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共5题,每题10分) BCCAB

(新)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用表

附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用表 表1-1 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 指导语:为了促进公众的健康,我们需要了解您身边的人(居委会的居民,村里的人,家中的人)是否曾经出现下述情况,不论何时有过,现在好或没好,都请您回答我的提问。我们保证对您提供的信息保密,谢谢您的帮助。现在请问您,有没有人发生过以下情况: 姓名: 性别:年龄:家庭住址: 1.曾经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有没有 2.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有没有 3.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懂、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话有没有 (比如说自己能够和神仙或者看不见的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等)。 4.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不是因为喝醉了酒。有没有 5.经常自言自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有没有 6.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有没有 7.疑心特别大,怀疑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或者害他(比如给他下毒,等等)。有没有 8.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有没有 9.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有没有 10.自杀,或者自残。有没有 11.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有没有 注释: 1. 本问题清单用于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或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如护士)在对知情人调查提问时填写。 2.调查提问时逐条向知情人解释清楚,使知情人真正了解问题的含义。 3. 每个问题答为“有”或“没有”。 4. 当知情人回答有人符合任何一条中任何一点症状时,应当进一步了解该人的姓名、性别、住址等情况,填写《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

04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 3.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及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4.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熟悉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了解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3.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了解CCMD-3的主要分类类别。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提高诊断一致性 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 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 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 2.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 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 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 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 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 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 3.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论述是 A.采用不同层面或纬度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 B.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ssen-Moller于1947年首先提出 C.可减少由于持不同病因学概念的医师间的诊断不一致和增加诊断的信息量 D.在DSM系统是五轴诊断,但以轴Ⅰ和Ⅱ为主 E.CCMD-3也是五轴诊断 4.对神经症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目前的DSM-Ⅳ和ICD-10一样,CCMD-3也取消了神经症这一疾病类别 B.DSM-Ⅲ系统仍保留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类别 C.在CCMD-2-R中抑郁症候群被分为重症抑郁和抑郁性神经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别;而在CCMD-3中则进一步向ICD系统靠拢而进行了相应的更改 D.在DSM和ICD中,仍然保留了癔症这一疾病类别

精神障碍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浅析精神障碍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影响 赵艳妮(07法本二班) 指导教师:王悦 【摘要】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简而言之,刑事责任能力就是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一般来说,当人达到一定年龄以后,智力发育正常,就自然具备了这种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可能因年龄原因或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的原因而不具备,丧失或者减弱。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可以成为犯罪主体并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使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减弱者,其刑事责任也相应地适当减轻。所以,人如果达到负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但是存在精神障碍尤其是存在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就可以影响到其责任能力。我国《刑法》第18条专门规定了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这是我国现阶段司法实践中实施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刑事责任的基本依据。根据司法实践,专业的医学鉴定结论作为法官决断案件的关键与前提,对司法判决的影响意义重大。但是实践中应当确保法官的优越性,医学鉴定不能约束法官的判断。因此,要充分明确医学鉴定的专业性和司法裁判的独立性、权威性以及优越性,尽量避免医学鉴定对法官判断案件的约束性。据此,分析讨论精神障碍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影响以及研究精神障碍作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免责或减轻的法定事由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刑法罪责刑相适应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适用,有利于维护司法的公平、公正。 【关键词】精神障碍;刑事责任能力 从1997年刑法规定的条文来看,我国的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制度已经较为健全。总的来说,我国将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分为三个等级,具体包括:经过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精神障碍者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其次,精神障碍者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属于减轻刑事责任能力;最后,精神障碍者在精神正常时,即完全能够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时,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这样标准的划分综合了认知标准和意志标准,强调辨认与控制自身行为的实质性能力。在追求规则严谨的我国法律中一般不可能出现依判例而定的灵活多变的规则,故纯粹从制度上看,我国关于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已经是比较先进而符合实际的,但是,实践中表现的可操作性的缺乏又使得我国的此项制度显得不够成熟。 1.一、刑事责任能力的内涵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行为人行为时犯罪能力与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统一,是其辨认行为能力与控制行为能力的统一。首先明确两个概念,一是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认识自己特定行为的内容、社会意义与结果的能力;二是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支配自己实施或者不实施特定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基础与前提;控制能力则反映人的辨认能力。对于

海淀区治疗严重精神障碍办法

海淀区严重精神病人免费服用精神类药品 补充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本区严重精神障碍治疗、康复的合法权利,帮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切实加强首都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有效防止和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发生,免费提供治疗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所需的门诊基本药品,解决他们在康复过程中的特殊困难,建立精神残疾人康复的长效机制,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关于印发北京市门诊使用免费基本药品治疗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办法(试行)通知》(京卫精卫字[2013]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京政发[2002]57号)、《北京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海淀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免费精神类药品适用对象及相关要求第二条本办法补助的对象: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条件者。 1.患有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

障碍的海淀区户籍六类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2.除外以上诊断的其它精神疾病的海淀区精神残疾人。 第三条本办法中免费精神科药品目录根据《北京市门诊使用免费基本药品治疗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办法》中基本药品目录及海淀区重性精神病免费药品目录相结合制定合理化的药品目录(附件1)。 第四条本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基本用药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年年初调整一次。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品种,应当从严重精神障碍免费基本药品目录中调出:(一)药品标准被取消的; (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其药品批准证明文件 (三)北京市未中标药品 (四)因生产、流通、安全性、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不能保障市场正常供给的。 第五条特殊情况:当持海淀区精神残疾人证者因病情需要,必须服用本办法公布的药品以外的精神类药品,可到指定的精神专科医院购药,凭购药品原始发票,每人每年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元的补助,但当年不能同时享受门诊免费精神类药品。 第六条常规要求患者每3-6个月到专科医院复诊,当患者病情不稳定、有严重药物副作用或躯体状况较差者随时到专科医院就诊,精防人员根据专科医生的诊疗意见及时调整用药计划。 第七条提供安全有效的用药方式,只提供病情稳定的

CCMD3精神障碍诊断(完整版)

目录 引言 (3) 《CCMD-3》分类 (7) CCMD-3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19) 0 器质性精神障碍 (19) 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F00阿尔茨海默病痴呆] (19)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血管性痴呆] (20)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在它处分类的其他疾病所致痴呆] (22)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他特定疾病所致痴呆] (28) 09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F06.8其他;F06.9待分类的其他脑损害、功能紊乱、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9待分类器质性痴呆 (30) 1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5) 10 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0-F19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35) 11 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55.8不产生依赖的物质滥用] (40) 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1) 20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20] (41) 21 偏执性精神障碍[F22妄想型精神障碍] (43) 22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F23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44) 23 感应性精神病[F24感应性妄想障碍] (45) 24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F25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45) 29 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F28;F29] (45) 3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F30-F39] (46) 30 躁狂发作[F30] (46) 31 双相障碍[F31] (47) 32 抑郁发作[F32] (48) 33 持续性心境障碍[F34] (49) 39 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F38;F39] (50) 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0) 40 癔症[F44解离(转换)障碍] (50) 41 应激相关障碍[F43] (53) 42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F43.8其他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56) 43 神经症[F40-F49] (57)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3) 50.1神经性厌食[F50.0] (64) 50.2神经性贪食[F50.2] (64) 50.3神经性呕吐[F50.5] (65)

注意力缺失多动障碍(多动症,ADHD)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注意力缺失多动障碍(多动症,ADHD)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Medicinal Products for the Treatment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2008年12月 欧洲药品管理局发布 2010年3月 药审中心组织翻译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翻译 药审中心最终核准

目录 概要 (4) 1. 引言 (4) 1.1 诊断 (5) 1.2 鉴别诊断 (5) 1.3 流行病学和合并病症 (6) 2. 范围 (6) 3. 法律依据 (6) 4. 患者特征和选择 (7) 4.1 诊断和入选标准 (7) 4.2 排除标准 (8) 5. 疗效评价方法 (8) 5.1 主要疗效终点 (8) 5.2 次要疗效终点 (9) 5.3 其他的支持性疗效标准 (9) 6. 临床试验的策略和设计特点 (9) 6.1 在人体中的早期研究 (9) 6.1.1 药效学 (9) 6.1.2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9) 6.1.3 剂量效应研究 (9) 6.2 治疗验证性研究 (10) 6.2.1 短期试验 (10) 6.2.2 长期试验 (10) 6.3 在特殊人群中的研究 (11) 6.3.1 成人 (11) 6.3.2 学龄前儿童 (12) 7. 临床安全性评价 (12) 7.1 一般建议 (12) 7.2 特殊的不良事件 (12)

7.2.1 反跳/撤药/依赖 (12) 7.2.2 中枢神经系统(CNS)不良反应 (13) 7.2.3 血液学不良反应 (13) 7.2.4 心血管不良反应 (13) 7.2.5 内分泌不良反应 (13) 7.3 评价包括长期治疗安全性的临床安全性人群暴露程度 (13)

2018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人员考试卷与答案

2018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项目 工作人员考试卷 姓名:职务:成绩: 一、判断题(每题5 分,共30分) 1.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中在管患者不包括目前正在住院患者。() 2.某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当前患者消极观念严重,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在家中持水果刀要自杀。该患者目前危险性评估为5 级。() 3.对于符合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的患者,患者和(或)监护人不同意社区管理的,所属社区可以不管理。() 4.对于精神发育迟滞不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访视一次,不需网络报告。() 5.某村医发现本村有一村民(男,26岁)行为怪异,经常耸肩、吐痰、随口说一些脏话,进一步了解发现该患者小时候曾诊断为“抽动障碍”,该村医遂为其建档,在诊断处写为“精神分裂症”,录入国家系统。() 6.女性,35岁,日夜哭泣,在某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收入院,确诊为“抑郁症”,精神检查时获知患者“活着没意思,想带着女儿一起跳楼”。该院应在确诊后10个工作日内将患者信息录入国家信息系统。()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 1.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________。 2.某患者没有任何口头威胁喊叫或打砸行为,但被害妄想严重、自知力缺乏,对该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应为____级,病情评估为。 3.《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于_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正式实施。

4.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案管理的对象是。 三、单项选择题(10道题,每题3 分,共30分) 1、对于有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的患者,危险性评估为几级?() A. 5级 B. 4级 C. 3级 D. 2级 E. 1级 2、精防医生随访患者时,对于出现危险体征的患者,该如何处理() A. 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后3个月时随访 B .对症处理后,观察2周,若治疗无效,建议转诊上级医院 C .对症处理,同时在规定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2周时随访 D .立即转诊,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对于否认自己有精神病的患者,其自知力应评定为() A 自知力完全B自知力较完全C自知力不完全 D 自知力缺失 4、患者检出率的分母是() A.辖区内人口总数 B.辖区内常住人口总数 C.辖区内15 岁以上常住人口总数 D.以上均不是 5、患者出现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危险性评估为( ) A.1 级B.2 级C.3 级D.4 级E.5 级 6、当发现有危机自身安全或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者的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时,要在多少小时之内通知监护人或近亲属() A.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制度 篇一: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要求 基层医疗机构 建立各项档案盒。 1、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工作流程。 2、定期与派出所、残联等相关工作人员沟通,互通患者信息。有相关工作记录。 3、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有工作资料。 4、填写纸质档案,无缺项、错项。信息系统中的患者信息准确。 5、随访同时进行危险性评估。 6、定期开展患者康复指导与家属护理教育。 7、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患者双向转诊制度。有转诊流程或转诊记录。 8、检查质控资料。 9、知晓率调查资料。 10、免费用药资料。 篇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xx年版)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xx年版)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自身或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会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根据《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xx--20xx年)》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工作规范。 1.机构、职责及保障条件 1.1机构与职责 1.1.1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 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国家级精神卫生工 作领导与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主要职责为:在国务院领导下 ,研究拟订精神卫生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协调解决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发展的重大问题;讨论确定年度重点工作并协调落实;指导、督促、检查精神卫生各项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的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组织,负责协调本地区各部门精神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与督导。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0)器质性精神障碍 (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 病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09)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0)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1)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21)偏执性精神障碍 (22)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23)感应性精神病 (24)分裂情感性精神病(29)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30)躁狂发作 (31)双相障碍 (32)抑郁发作 (33)持续性心境障碍 (39)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40)癔症 (41)应激相关障碍 (42)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43)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50)进食障碍 (51)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52)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60)人格障碍 (61)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62)性心理障碍(性变态)(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 (70)精神发育迟滞 (71)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 (72)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73)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74)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 (75)广泛性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80)多动障碍 (81)品行障碍 (82)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 (83)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84)儿童社会功能障碍 (85)抽动障碍 (86)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 (89)其他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精神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90)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91)待分类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92)其他心理卫生情况(99)待分类的其他精神障碍

04.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 3.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及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4.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熟悉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第二节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1.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2.了解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3.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了解CCMD-3的主要分类类别。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提高诊断一致性 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 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

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 2.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 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 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 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 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 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 3.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论述是 A.采用不同层面或纬度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 B.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ssen-Moller于1947年首先提出 C.可减少由于持不同病因学概念的医师间的诊断不一致和增加诊断的信息量D.在DSM系统是五轴诊断,但以轴Ⅰ和Ⅱ为主 E.CCMD-3也是五轴诊断 4.对神经症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目前的DSM-Ⅳ和ICD-10一样,CCMD-3也取消了神经症这一疾病类别 B.DSM-Ⅲ系统仍保留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类别 C.在CCMD-2-R中抑郁症候群被分为重症抑郁和抑郁性神经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别;而在CCMD-3中则进一步向ICD系统靠拢而进行了相应的更改D.在DSM和ICD中,仍然保留了癔症这一疾病类别 E.CCMD-3中仍保留了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名称 5.首次取消了精神病与神经症的严格划分,取消了神经衰弱的诊断类别,肢解了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是 A.DSM-Ⅲ B.RDC C.DSM-Ⅳ D.ICD E.CCMD-3 6.关于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彼此间进行交流 B.有利于对精神障碍进行合理的治疗和预防 C.有利于认识疾病的规律,预测疾病的转归 D.A、B、C都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