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治疗高原肺水肿中的应用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治疗高原肺水肿中的应用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治疗高原肺水肿中的应用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治疗高原肺水肿中的应用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治疗高原肺水肿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在高原肺水肿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6月至今的高原肺水肿病例96例,随机分为硝酸甘油组和重组人脑利钠肽组,所有病例入院后都给予吸氧、利尿、镇静、减轻心脏负荷等处理。同时,分别给予硝酸甘油和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然后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用药30分钟后,重组人脑利钠肽组较硝酸甘油组的症状缓解人数比例明显增多;呼吸频率、心率的下降明显;手指氧饱和度较硝酸甘油组明显升高;血压则无明显变化。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作为治疗高原肺水肿的新型药物。

【关键词】高原肺水肿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

高原肺水肿是高原多发病,起病急,病情凶险。我院驻地海拔约3650米,在治疗高原肺水肿时,除常规应用强心、利尿、氨茶碱等药物外,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静脉注射后静脉滴注与用硝酸甘油组进行比较,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患者症状缓解程度,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治疗高原肺水肿的作用明显好于后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96例观察对象为2007年6月至今在我院就诊的高原肺水肿患者。所有入院患者经心电图、X胸片检查、呼吸脉搏监测及临床表现均符合高原肺水肿诊断标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硝酸甘油组45例,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平均20~61岁,重组人脑利钠肽组51例,男性31例,女性20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高原肺水肿的常规处理措施:(1)持续的心率、血压、手指氧饱和度的监测;(2)迅速纠正缺氧:给予面罩或鼻导管吸氧;(3)镇静:无禁忌证病例早期应用吗啡;(4)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及早反复使用速尿;(5)有支气管痉挛者使用氨茶碱或糖皮质激素;(6)有适应证者选用速效的洋地黄制剂(西地兰);(7)扩张血管药物:硝酸甘油组10mg加入5%葡萄糖40ml 微泵内静脉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组先以负荷量1.5~2.0μg/kg静脉推注,然后按维持剂量0.0075μg-1·kg-1·min-1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0分钟呼吸频率、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和症状缓解时间变化情况。

2 结果

(1)用药30分钟后,重组人脑利钠肽组临床症状缓解人数较硝酸甘油组明显增多;(2)用药30分钟后,重组人脑利钠肽组较硝酸甘油组呼吸频率、心率明显减慢(>治疗前80%);(3)用药30分钟后的血压变化情况,重组人脑利钠肽组较硝酸甘油组无明显变化;(4)用药30分钟后,重组人脑利钠肽组较硝酸甘油组手指氧饱和度明显提高(>治疗前120%)。 3 讨论

高原肺水肿患者,肺循环淤血。若不及时救治,病情发展,经肺血管进入肺间质和肺泡的液体增加,肺淤血和肺水肿使肺组织顺应性降低,直接影响毛细血管和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低氧血症又进一步加重泵衰竭。因此,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纠正低氧血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治疗高原肺水肿中的应用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治疗高原肺水肿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在高原肺水肿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6月至今的高原肺水肿病例96例,随机分为硝酸甘油组和重组人脑利钠肽组,所有病例入院后都给予吸氧、利尿、镇静、减轻心脏负荷等处理。同时,分别给予硝酸甘油和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然后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用药30分钟后,重组人脑利钠肽组较硝酸甘油组的症状缓解人数比例明显增多;呼吸频率、心率的下降明显;手指氧饱和度较硝酸甘油组明显升高;血压则无明显变化。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作为治疗高原肺水肿的新型药物。 【关键词】高原肺水肿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 高原肺水肿是高原多发病,起病急,病情凶险。我院驻地海拔约3650米,在治疗高原肺水肿时,除常规应用强心、利尿、氨茶碱等药物外,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静脉注射后静脉滴注与用硝酸甘油组进行比较,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患者症状缓解程度,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治疗高原肺水肿的作用明显好于后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96例观察对象为2007年6月至今在我院就诊的高原肺水肿患者。所有入院患者经心电图、X胸片检查、呼吸脉搏监测及临床表现均符合高原肺水肿诊断标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硝酸甘油组45例,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平均20~61岁,重组人脑利钠肽组51例,男性31例,女性20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高原肺水肿的常规处理措施:(1)持续的心率、血压、手指氧饱和度的监测;(2)迅速纠正缺氧:给予面罩或鼻导管吸氧;(3)镇静:无禁忌证病例早期应用吗啡;(4)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及早反复使用速尿;(5)有支气管痉挛者使用氨茶碱或糖皮质激素;(6)有适应证者选用速效的洋地黄制剂(西地兰);(7)扩张血管药物:硝酸甘油组10mg加入5%葡萄糖40ml 微泵内静脉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组先以负荷量1.5~2.0μg/kg静脉推注,然后按维持剂量0.0075μg-1·kg-1·min-1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0分钟呼吸频率、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和症状缓解时间变化情况。 2 结果 (1)用药30分钟后,重组人脑利钠肽组临床症状缓解人数较硝酸甘油组明显增多;(2)用药30分钟后,重组人脑利钠肽组较硝酸甘油组呼吸频率、心率明显减慢(>治疗前80%);(3)用药30分钟后的血压变化情况,重组人脑利钠肽组较硝酸甘油组无明显变化;(4)用药30分钟后,重组人脑利钠肽组较硝酸甘油组手指氧饱和度明显提高(>治疗前120%)。 3 讨论 高原肺水肿患者,肺循环淤血。若不及时救治,病情发展,经肺血管进入肺间质和肺泡的液体增加,肺淤血和肺水肿使肺组织顺应性降低,直接影响毛细血管和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低氧血症又进一步加重泵衰竭。因此,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纠正低氧血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脑利钠肽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首先是由日本学者Sudoh等于1988年从猪脑中分离出来因而得名,也称B型利钠肽。人类脑钠肽(BNP)广泛分布于脑、心脏、肺脏、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组织中,其中以心脏的水平最高,心脏内脑钠肽(BNP)的合成及分泌主要在心室。在正常状态下心室分泌释放脑钠肽(BNP)较心房多且迅速而心室的储备量很少。脑钠肽(BNP)的分泌调节主要基于心房的调节性分泌和心室的结构性分泌。本文重点探讨脑钠肽(BN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1.脑钠肽(BNP)的主要生理与病理生理作用 脑钠肽(BNP)是一种由3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多肽类激素,其氨基端第7位和第23位氨基酸残基(半胱氨酸通过二硫键形成一个环型结构,为脑钠肽(BNP)的功能域。脑钠肽(BNP)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半衰期为22 min,在生理情况下脑钠肽(BNP)浓度很低。在病理情况下,刺激脑钠肽(BNP)基因表达及分泌增高的因素主要为物理(心室机械牵张即心房和心室肌细胞感受压力和容量负荷后分泌)、化学(暴露于肾素系统)及代谢(缺氧、缺血)三方面。另外,脑钠肽(BNP)的表达还依赖于去甲肾上腺素、血素紧张素Ⅱ、内皮素等神经内分泌途径。脑钠肽(BNP)是机体进行自身调节的一种保护性机制,被称为“心脏负荷应急救援激素”: ①选择性舒张肾动脉并抑制Na+回吸收,产生强大的利尿利钠作用,其作用为速尿的500~1000倍; ②拮抗交感神经系统,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 ③舒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被称为“内源性硝酸酯”; ④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⑤抑制心肌纤维化、血管平滑肌增生、系膜细胞及纤维细胞增生,在心室重塑中起一种局部调节因子作用,改善心肌重塑; ⑥特异性地调节心室功能和压力负荷; ⑦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的表达,防止血栓形成。 2.血浆脑钠肽(BNP)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1 心力衰竭的诊断 脑钠肽(BNP)可作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有研究认为血浆脑钠肽(BNP)浓度≥100 ng/L可作为诊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标准,<50 ng/L可排除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学者认为脑钠肽(BNP)对心力衰竭诊断价值高,可比作心力衰竭的“白细胞计数”。脑钠肽(BNP)血浆浓度>62 ng/L为舒张充盈异常的诊断标准。 2.2 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肺动脉压有线性相关性,与肺血管阻力呈正相关。肺动脉高压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53 ng/L,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心病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会升高,并与肺动脉压及右室舒张末压相关,提示脑钠肽(BNP)可作为评价有无肺心病的一项指标。 2.3 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心室肥厚有关,左心室肥厚组脑钠肽(BNP)水平高于无左心室肥厚者,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心室重量指数及室壁厚度密切相关。脑钠肽(BNP)水平有助于监测高血压患者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和判断高血压的严重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